大陸ems速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大陸ems速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潘毅陳慧玲馬克‧塞爾登寫的 蘋果背後的生與死:生產線上的富士康工人 和徐明天的 郭台銘與富士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郵局EMS包裹在大陸卡關怎麼辦?|寄舊衣服被徵收稅金?也說明:這期內容要跟大家分享10月初我從台灣寄包裹到武漢被卡關的經驗其實我也沒想過我的包裹會這麼衰被海關查驗上網查了很多資料也都沒有答案本來還想說慘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華 和馥林文化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徐啟銘所指導 張易鴻的 公路長隧道煙控模式與避難策略之分析及大量傷患緊急醫療救護對策之研究—以雪山隧道為例 (2015),提出大陸ems速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雪山隧道、煙控模式、紊流、大量傷患、緊急醫療救護機制。

而第二篇論文樹德科技大學 生活產品設計系碩士班 陳文亮所指導 鄭琬儒的 應用橘色科技概念於心肺復甦緊急救護裝置產品設計與實現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橘色科技、心肺復甦輔助裝置、詮釋結構模式、專利分析、情境故事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陸ems速度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2韓國郵局/EMS懶人包 - Creatrip則補充:韓國郵局EMS其實是CP值最高,速度與價格都還算OK,但如果是不急著收,用貨運行會更便宜(海運大概三週到)。 若是有什麼重要書面文件、急著今天寄,明天到台灣的話,DHL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陸ems速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蘋果背後的生與死:生產線上的富士康工人

為了解決大陸ems速度的問題,作者潘毅陳慧玲馬克‧塞爾登 這樣論述:

打造蘋果神話背後的代價── 讓滿懷夢想的年輕工人夢碎,選擇以結束生命來控訴高科技的不公   中國正處身一個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不但走上發展經濟的高速公路,更重新定義了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展軌道。出生在後社會主義時代的八、九十後新生代農民工,滿懷夢想地踏上進城打工的不歸路,卻發現了「風光」背後的另一種現實,美好的願望灰飛煙滅。年輕工人的夢想為何與經濟增長充滿矛盾?   本書的作者聯同20所大學的教師和學生組成研究組,於2010至2014年間對富士康及其工人、全球生產鏈、國家與企業的關係等,展開了為期四年的大規模調查和研究,期望通過受訪工人的眼睛呈現出高科技世界工廠的不公體制,並審問蘋果和其他與

富士康合作的公司,為何對工人的訴求置若罔聞。   作者通過深入的調查,全面記錄了富士康工人如夢魘般的經歷,並見證工人正不斷地通過抗爭行動,形塑一個新工人階級。同時,本書亦會向讀者展示富士康的中國工人,以及其他被捲入全球製造業生產鏈之中的勞動者,如何鑄造了世界勞工政治的新圖像。   本書與英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版同步出版。 作者簡介 潘毅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其著作《中國女工:新興打工者主體的形成》(2005)曾奪被譽為社會科學界世界級權威的「米爾斯獎」(the C. W. Mills Award),是首位獲此獎項的亞

洲學者。此書已被翻譯成法語、德語、意大利語、波蘭語和中文。其發表的學術論文主要見於Modern China、China Journal、China Quarterly、Current Sociology等刊物。另外合著和合編的中文著作有《大工地上中國農民工之歌》、《富士康輝煌背後的連環跳》等。 陳慧玲   先後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取得社會學學士和碩士學位,隨後前往倫敦大學里德研究院(a Reid Research Scholar)繼續攻讀博士。2013年獲頒The 2013 Great Britain-China Educational Trust for dissertation w

riting。2006至2009年曾擔任總部位於香港的勞工權利組織「大學師生監督無良企業行動」(SACOM)的首席協調員。其發表的論文見於Current Sociology、Global Labour Journal、Modern China、New Labor Forum等。 馬克‧塞爾登(Mark Selden)   康奈爾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The Asia-Pacific Journal編委,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Binghamton)歷史與社會學名譽教授,同時擔任Rowman & Littlefield, Routledge, and M.E. Sharpe出版社系列

叢書編輯。代表作品包括China in Revolution: The Yenan Way Revisite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Development、Chinese Village, Socialist State(合著)、Revolution, Resistance, and Reform in Village China(合著)等,大部分均已翻譯成中文。 致謝 前言   第一章   隕落的花季──少女田玉的故事 富士康對自殺事件的回應 倖存的富士康工人──田玉 四處奔波的農民工 從農村到工廠 在生產線工作 姐妹還是陌生

人? 絕望的累積 生命與死亡 自殺還是謀殺?   第二章   富士康帝國的崛起 郭台銘的富士康帝國 富士康的成長 富士康︰扎根中國,運籌全球 富士康的中國版圖 「西部大開發」 富士康應對不斷上漲的成本   第三章   打造蘋果神話 史提芬‧喬布斯與蘋果的重生 蘋果的產品 iPhone與iPad的利潤分配 蘋果的供應商 「不僅是成本,還有速度」 買家驅動的全球供應鏈   第四章   走進富士康 第一道關卡 「我們比機器更快」 工資和福利 「我的腦子鏽掉了」 管理金字塔 線長的噩夢 逐夢富士康   第五章   學生工:想畢業,先打工 誰是學生工? 老師的角色:雙重管理 學生工的教育和勞動權利 學生

勞動力:隨意處置的商品 學生工現象的政商聯盟 14歲:最年輕的實習工 生產蘋果的學生工 學生工制度:想畢業,先打工   第六章   徘徊於工廠宿舍和城市之間 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孩 嚮往新生活 孤立的宿舍 擁擠的城市 尋找生存空間 苦逼的婚姻和家庭 向上爬?   第七章   性命之虞 魔鬼在細節裏 工傷與死亡:報道還是掩蓋? 不知名的化學物 每週「吃塵」70小時 火災與爆炸 一個有毒的蘋果 出賣勞力還是出賣生命?   第八章   起訴富士康 「我要控告我的老闆」 判決結果 中國的司法改革 「這是非法解僱」 「我要求賠償」 「不平等的鬥爭」 無法賠償 誰的工會? 富士康的公司工會! 被綁架的權益

  第九章   工人力量 「我們自己組織」 讓生產線停下來 斷水斷電的抗爭 集體自殺抗議 工人抗爭的挑戰   第十章   全球製造業中的中國工人 中國的堅尼系數 中國的發展模式及其局限 自殺作為抗爭手段 電子行業競爭中的企業社會責任 蘋果的大學和學術顧問委員會 以工作場所為基礎的抗爭 企業工會選舉 勞工的力量:一個新的中國工人階級   結語 附錄Ⅰ 參與本書富士康研究的大中華地區學校名單 附錄Ⅱ 2010年富士康自殺人員基本資料 附錄Ⅲ 富士康在中國的生產基地 附錄Ⅳ 富士康全球工廠分佈   致謝   首先,我們要感激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這一研究的富士康工人,感謝他們的理解與信任,感謝他

們分享出來的生命故事。富士康工人們,不僅為我們製造了iPhone、iPad、iPod、iMac、蘋果電視和其他知名品牌產品,還向我們展現了自己對於未來的美好夢想與期待。正是他們的勞動與付出,才成就了這本書。   這次的調研工作是由一群充滿熱忱的學者和學生開展的。盧暉臨、郭於華和沈原和我們一起擔當了組織工作,研究組成員包括:顧靜華、許怡、許輝、蘇熠慧、李長江、金舒衡、梁自存、鄧韵雪、吳瓊文倩、梁敬婷、唐偉鋒、李大君、楊鄭君、程平源、錢欽、董俊燕、韓雨晨、鮑程亮、劉靜、劉亞、王維、張慧鵬、孔偉、範璐璐、陳瑋、陳航英、柯成兵、付聰穎、賈文娟等人。   我們要特別感謝沈原、郭於華、盧暉臨、戴建中、

譚深、沈紅、任焰、張敦福參與了2010 年社會學者的聯署請願活動。其中,我們在北京召開的四次新聞發佈會,得到了清華大學的沈原和郭於華、北京大學的盧暉臨的鼎力支持,在此尤表感激。我們每一篇報告的順利發佈,都與他們頂住外界壓力有着密切關係,這成為推進我們繼續研究的動力。   台灣學者夏鑄九、林宗弘、楊友仁和他們的學生們,開展了扎實的田野研究,同時,夏鑄九、林宗弘、楊友仁、黃德北、陳美霞、陳信行等學者召開了一系列媒體發佈會以抗議富士康的血汗工廠行徑。這些研究和行動對本書的研究作出了極大貢獻。   邱林川、艾曉明和他們的學生組成了一個製作紀錄片的創意媒體團隊,以支持17 歲的自殺倖存者田玉和25

歲的重傷工人張廷振。劉麗蓮、王天成拍攝了一段針對富士康的短片,推動報道和關注。彥君和小小跟我們分享了他們關於工人自殺的詩作。許多工人也用照片,向我們展示了他們在富士康這個「紫禁城」裏的生活。以上這些全都體現了他們無比的創意。   我們衷心感謝「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SACOM)及其支持者,包括:陳詩韵、鄭依依、梁佩筠、陳曉程、丘梓蕙、丘梓勤、蘇樂怡、陳允中、孔繁強、戴毅龍、吳子峰、楊婉琪、蔡雪華、劉嘉美、梁淑美等。我們一起面對了一位工人提出的挑戰:「如果你是來幫助我的,那你是在浪費時間。但是如果你是來與我們一起努力改變現狀的話,那麼就讓我們齊心合力吧!」   Gregory Fay、

Jeff Hermanson和Kyoko Selden把工人的中文詩作和歌曲,翻譯為語言優雅同時具有文化底蘊的英語。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Michael Burawoy、Peter Evans、Chris Tilly、Ralf Ruckus、Devi Sacchetto、Rutvica Andrijasevic、Ferruccio Gambino、Giorgio Grappi、Chris Smith、Anita Chan、Jonathan Unger、Ku Hok Bun 和Eva Hun 向我們提出了他們的真知灼見、睿智的點評和溫暖的鼓勵。我們十分感謝他們的不吝賜教,幫助我們把這本書做得更好。

  在從事這個項目的四年中,我們有幸得到了來自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學術資金支持。同時也要感謝香港研究資助局(Hong Kong Research Grant Council)對「世界工廠與富士康工人」這一課題的支持。   特別感謝天津財經大學的劉昕亭,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本書做了中文翻譯,她的無私貢獻,讓更多的中國讀者,有機會進一步了解這一在中國大陸遍地開花的工廠,以及付出血汗的中國工人。同時,我們也要感謝梁敬婷和吳瓊文倩對翻譯稿悉心的校對,她們的辛勤勞動為本書添光增彩。   當我們完成這本書的時候,我們開玩笑地說自

己也成了「電子奴隸」。雖然經歷了很多困難,但我們卻重新發現了學習的樂趣和熱情,在團隊合作中最終完成了這本書。   最後,我們要向我們的家人表示衷心的感激,他們的愛,不論現在或將來,都豐富着我們的人生。特別銘記Kyoko Selden 曾慷慨地分享了她的知識和對生命的熱情。 潘毅(香港─北京) 陳慧玲(香港─倫敦) 馬克.塞爾登(伊薩卡─劍橋) 前言(節錄)   21世紀初,中國已經重新定義了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展軌道。它擁有超過十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工人數量幾乎達到了全球勞動力總量的30%。這當中不少為跨國企業所僱用,其中包括台灣的龍頭投資者、屬於鴻海精密工業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mpany)的富士康科技集團(Foxconn Technology Group,下稱富士康)。富士康為蘋果等全球知名品牌提供製造和設計服務,目前世界上超過一半的電子產品都由它生產。1   儘管每年為品牌商生產成千上萬的高科技產品,但這個工業巨獸的名字——富士康(Foxconn),卻沒有出現在任何一件產品上。它以代工這種匿名的方式運轉。   從1974年開始,在利益驅動下,富士康轉向國際化生產,成了史上最大的電子工廠——目前擁有超過140 萬全球勞動力,絕大部分工人來自中國。公司創始人郭台銘利用中國對外資的特殊照顧政策,在1988年投資中國廣東省沿海

,領導中國出口製造業的前沿。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孕育了富士康的茁壯成長,成就了一代工業帝國。   出生在後社會主義中國的80後、90後新生代農民工,將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他們的打工故事,那些在富士康裏的日日夜夜,那些痛苦、喜悅、糾結與憤怒,還有對於未來的期待,為體面工作和尊嚴展開的豐富多樣的鬥爭。   1.截至2009年,富士康已經獲得了電子製造業領域裏44%的世界市場份額,而它在中國需求帶動、出口回升等利好的因素下,保持快速增長的優勢。見Thomas Dinges, 27 July 2010, “Foxconn Rides Partnership with Apple to Take 5

0 Percent of EMS(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s)Market in 2011,” iSuppli .www.isuppli.com/Manufacturing-and-Pricing/News/Pages/Foxconn-Rides-Partnership-with-App leto-Take-50-Percent-of-EMS-Market-in-2011.aspx。   富士康在中國   就勞動力數量、廠房規模,以及地理擴張而言,富士康公司在中國的成長速度是史無前例的。目前富士康在中國擁有超過30家工廠,每個單獨廠區工人數量在8萬

到40萬不等。除了大陸和台灣,富士康還在日本、韓國、澳洲、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印度、俄羅斯、瑞典、德國、匈牙利、捷克、土耳其、巴西、墨西哥、加拿大以及美國等地擁有生產設施。由此,富士康已經在五大洲建立了一個全球工業帝國。這個帝國的心臟,就位於中國。   富士康的招工廣告這樣寫道:「你沒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你可以靠自己改變命運。在這裏,只要有夢,就能飛翔!」、「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面對滿懷夢想的打工者,富士康把自己打造為一個理想的僱主,富士康用盡渾身解數來吸引新生代工人。   但在這個工業帝國的內部,我們卻發現了現實的另一面。在這本書中,我們講述了這些工人的掙扎,見證了他們美好願望的

灰飛煙滅。當他們加班加點辛勤工作,以滿足蘋果及其競爭者緊迫的訂單要求時,工人對未來的嚮往卻被這樣一個生產體制碾碎了:低工資、高強度、缺保障和高危環境。他們的生死往往懸於一線。   自殺——不歸路   2010年1月,我們聽說了發生在富士康的工人自殺事件。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我們密切關注了圍繞富士康自殺事件的一系列報道。在5月11日「富士康第九跳」之後,其中一位作者與許多研究者和學生討論,應該做一些行動以避免更多的自殺行為。5月18日,九位中國社會學者組成了一個獨立調研小組,並發佈了一份公開聲明,要求富士康與中國政府採取果斷行動,以結束這一自殺悲劇鏈。聲明寫道:   對於新生代農民工中的很多

人來說,自他們走出家門的那一刻起,就沒有像其父母輩那樣想過再回家做農民,就此而言,他們是踏上了一條進城打工的不歸之路。當看不到打工通向城市安家生活的可能性的時候,打工的意義轟然坍塌,前進之路已經堵死,後退之路早已關閉,身陷這種處境中的新生代農民工在身份認同方面出現了嚴重危機,由此帶來一系列的心理和情緒問題—這正是我們從富士康員工走上「不歸路」背後看到的深層的社會和結構性原因。2   2.2010年5月18日發表的公開聲明中,九位署名的學者分別是:沈原(清華大學)、郭於華(清華大學)、盧暉臨(北京大學)、潘毅(香港理工大學)、戴建中(北京市社科院)、譚深(中國社會科學院)、沈紅(中國社會科學院

)、任焰(中山大學)、張敦福(上海大學)。tech.sina.com.cn/it/2010-05-19/13214206671.shtml。   面對自殺事件,這份聲明是我們第一次試圖把社會結構、生產關係以及企業管理作為首要因素,去理解工人的死亡。   不同於第一代中國農民工(他們在80和90年代離開農村,在經濟特區打工數年後回到農村老家),這些更年輕、受過更好教育的新一代,現在大量聚集在城市工業區,他們拒絕前輩們曾經默默忍受的艱難生活:廉價勞動和二等公民身份。當他們認識到,工作根本沒有可能為自我提升或向上流動提供機會,他們開始反抗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   在一個激烈競爭的市場上,富士康

工人經受了異常嚴酷的規訓和高壓工作環境。我們意識到,正是在全球經濟復蘇,蘋果及其他品牌公司競相爭逐的情況下,這十多位工人在2010年的春天義無反顧地奔向死亡。我們認為,工人從工廠宿舍樓跳下的選擇,是一種挫敗、絕望和反抗的終極行為。   在這個公開信的基礎上,2010年6月,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20所大學的(參與的兩岸三地大學名單請見附錄Ⅰ)60多位教師和學生成立了一個富士康調研組,展開針對富士康的大規模調查。我們想通過受訪工人的眼睛看高科技世界工廠的生產體制;我們想追問蘋果和其他與富士康合作的公司,在保護供應廠工人方面應該肩負的責任,因為正是這些工人製造了iPhone、iPad、iPod

、iMac、微軟360 Xboxes、索尼Play stations、任天堂Wii Us、阿馬遜kindles 和其他電子產品的。最後,我們也要問責中國各地政府和中華全國總工會,在監督富士康用工條件和勞動關係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保護工人的責任。眾所周知,沒有這些工人的艱辛勞動,就不可能有中國經濟超乎尋常的高速增長。 第一章 隕落的花季——少女田玉的故事我很絕望,腦袋一片空白。——田玉,一位17歲的自殺倖存者2010年3月17日早晨8點,田玉從富士康龍華宿舍的四樓一躍而下。就在一個多月前,她剛剛從中部省份湖北的一個農村,來到毗鄰香港、高速發展的大都市深圳。她很快就在富士康——一家來自台

灣的電子巨型企業——找到一份工作。和數以百萬計來自農村的年輕人一樣,田玉冀望能在中國新興的工業中心、都市裏尋找工作機會和新的人生。就在玉努力展開她的新生活的同時,全球消費者正翹首以盼最新的iphone 4和第一代ipad。玉是在富士康集成數碼業務組(iDPBG)的蘋果產品線工作,她負責玻璃屏幕的現場檢查,查看是否有刮痕。面對愈來愈短的生產週期和緊迫的交貨時間,玉和她的同事在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僅在2010年,就有18位工人在富士康廠區內試圖自殺,也正是在這片廠區裏,蘋果和其他品牌產品進行着微調和組裝。這些自殺的年輕人的年齡在17到25歲之間,其中14人死亡,4人倖存但重傷。玉雖然奇蹟地活下

來,但是三條脊柱和四處髖骨骨折,同時左腰部以下癱瘓。她在深圳富士康龍華廠的工作,是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可能也是最後一份。富士康對自殺事件的回應在2010年接連的自殺事件之後,面對來自公眾和國際社會暴風雨般的批評,富士康為了挽回聲譽,宣稱其工廠的自殺率低於全國十萬分之二十三的平均水平。1公司媒體辦公室主任劉坤指出,富士康僅在中國就聘用100萬員工,自殺的原因多種多樣。根據《衞報》的報道,「以其規模而言,富士康的自殺率,並未明顯高於其他自殺率平均水平相對較高的在華企業」。2但不容忽略的是,這些自殺的年輕人均受僱於同一家跨國企業,且大部分都在深圳同一個工業區裏工作。據我們所知,富士康集中的自殺事件説

明了一個中國工業史上史無前例的現象,這個現象可能在其他國家也從未出現過。富士康在接連的自殺事件後,馬上啓動緊急應變措施。位於深圳龍華鎮和觀瀾鎮的兩個巨型工廠區,連同(富士康)在中國的全部生產基地,都迅速安裝了防止工人跳樓自殺的防跳網。在這些生產基地裏,有超過50萬的富士康工人生活在工廠宿舍。3

公路長隧道煙控模式與避難策略之分析及大量傷患緊急醫療救護對策之研究—以雪山隧道為例

為了解決大陸ems速度的問題,作者張易鴻 這樣論述:

長公路隧道為特殊的封閉空間,以國內外相關災例及實務經驗分析之,長隧道火災通常具有溫度高、濃煙大、疏散困難及搶救不易等災害風險特性,一旦發生火災事故易引起嚴重傷亡,在 2012 年 5 月 7 日雪山隧道南下 26.0 K 交通事故的火災,造成 2 人死亡、34 人嗆傷之重大災害,人員賴以逃生的避難連絡隧道和導坑均有濃煙進入,這是通車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災害。因此設置完善的逃生避難設施、消防安全設備、通風系統及建立大量傷患緊急救護機制,當為安全首要條件。本研究的設定邏輯,當隧道發生火災事故時,人命救助是當務之急,如果隧道所設置之消防安全設施無法有效壓制火勢,排煙系統又不能將濃煙排放出去,將嚴重影響

用路人逃生,萬一有(大量)傷患時,緊急醫療救護處置機制就必須立即啟動。防災、救災是環環相扣的,其中那一個環節有失效的狀況,就會造成接續處理的步驟更大的負擔,「生命」是每位救災人員奉為圭臬的準則。本文以目前雪山隧道坪林行控中心在火災發生初期、中期、末期時實際操作的煙控模式進行探討、分析,針對危害性較高的火災情境進行研究;現階段雪山隧道發生火災時主要採取煙控的模式為「逃生模式」和「排煙模式」,以及「單孔單向」和「單孔雙向」等分類,實際運作模式分為逃生模式 28 種、排煙模式 12 種,合計為 40 種。本研究採用單孔單向,並將坪控中心處理上述事故所執行的通風模式,設定為本研究之模式一,並綜合相關研

究文獻,另設定 2 種「逃生模式」,合計 3 種模式,作為煙控最適化設計研究方向。雪山隧道總計長 12.942 km,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採用 5,000.0 m 作為模擬全尺寸的分析,用實際距離設置噴流式風機,而在隧道兩豎井中間假設為最危險的狀況,作為 FDS (Fire Dynamics Simulator) 模擬分析之主要情境,並假設中繼站發生火災為最危險的情況進行模擬,經測試後發現模式二在沒有關閉起火點上、下游風機的情況下(維持正常開啟狀態),其煙層逆流的距離比模式一(雪山隧道設定之緊急應變模式)還要來的短,對於火源上游之人員逃生會有較大的幫助。而在隧道風速維持 2.0–4.0 m se

c-1 的情況下,其煙層逆流的距離小於 50.0 m ,因此為避免發生煙層擾動的情況,及兼顧及火災上游人員安全,可以將火源上游 250.0 m 內風機關閉的條件,縮短至火源上游 50.0 m。惟人員避難逃生為最優先之考量,則建議採用模式三的情況,直接啟動最大風速,可以杜絕煙流產生逆流現象確保火源上游人員的安全。當隧道開啟通風排煙或設置固定式水系統滅火設備並行運用下,對於隧道本體及內部人員防護效果最顯著。其次,建議政府當局應以大量傷患處置作為,強化災害現場指揮救災機制及常態化辦理演練,整合自衛消防編組及救援人員體系,方能將災害之傷亡與損失降至最低。

郭台銘與富士康

為了解決大陸ems速度的問題,作者徐明天 這樣論述:

首部全面性描述郭台銘如何將富士康推向國際舞台的著作  這是一部描寫富士康從弱到強、從小到大,後來居上的著作。作者以財經記者的觀點,收集了大量的富士康內部刊物資料和新聞報導資料,並依自己設計的總體框架,對這些資料進行編輯、整理,最後形成這部描述性的財經管理作品。 全書由四篇組成:  第一篇:描述富士康的發展歷程與現況。1988年10月深圳西鄉崩山腳下的一個百來名員工的小工廠——「富士康海洋精密電腦插件廠」,如何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成為全球「代工之王」? 第二篇:完整呈現富士康的業務結構與產業布局。富士康如何從舊3C(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消費電子Consumer E

lectronics),一步步跨足到新3C(汽車Car、通路Channel、內容Content)? 第三篇:集中分析富士康成長的七大競爭力——客戶無法婉拒的接單價格,令人驚嘆的產品品質,超乎想像的交貨速度,世界頂尖的製造科技,無可匹敵的客戶服務,全球化的資源運用,獨一無二的CMM模式。 第四篇:描述分析富士康的人力資源與領導者、企業文化等根本性因素,說明這些因素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本書特色 首部全面性描述郭台銘如何將富士康推向國際舞台的著作   2005年1月17日這一天是富士康正式在香港證交所掛牌上市的一天,習慣晚睡晚起的香港市民在這天不得不破例早起,為的是到證券公司大門口排隊買富士康(FI

H)的股票。   霎時間,過去並不為外人所知的富士康從此被高密度地在媒體上曝光,相關的報導一次次出人意料地躍上了國際財經報導的顯著版面。大多數人除了從這些報導中知道了一些財務數據以及併購消息外,對於歷史上與現實中的富士康,整體倒底長的是什麼樣子卻一無所知?因此,本書可以滿足那些急欲了解富士康全貌的讀者需求。 學習富士康成長的七大競爭力   本書蒐集整理了富士康集團的內部刊物——《鴻橋》對於富士康的從以前到現在的相關報導,因此詳實提供了富士康從弱小走向強大的足夠地客觀分析資訊。不管是台灣的鴻海集團的員工或是其競爭對手,以及想學習富士康成長模式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所需的資訊。 富士康集團的鐵血企

業文化   富士康的強大來自於與眾不同的鐵血企業文化,而富士康新進員工的第一課就是「軍訓」——列隊出操。鴻海的軍事化管理在台灣是出了名的,同集團的富士康在大陸把這軍事化管理又推升到另一個境界。這從富士康廠房設計、牆上布置的標語、辦公桌上茶水杯擺放的位置就可窺知一二。對於那些嚮往進入富士康工作的人,可以從本書中事先了解富士康的企業文化。 作者簡介 徐明天 財經記者,中國中信出版社簽約作家,致力於中國企業研究,著有《博奕危機——創維16年實戰實例剖析》、《長紅隱痛——鉅額應收帳款覆蓋下的企業難題》、《三九落陷——中國企業20年危機的「關」與「坎」》。 前 言 令人汗?的富士康  第一篇 何為富士

康 第一章 規模:年銷售額4,000億元 日本人眼中的富士康 全球代工大王 壓倒韓國競爭對手 國內企業之首 全球員工超過50萬人 科技成果層出不窮 令人瞠目結舌的高速度 第二章 創業:「四千年前注定的成功」 7.5萬元起家 一頭扎進製造業 三頭六臂,親力親為 顛覆模具行業的陋習 瞄準電腦連接器 不惜成本購買好機器 引進海外管理理念 臺灣交通銀行雪中送炭 「富士康」出世 進軍大陸建廠 成功上市 毅力、傻勁和智慧 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第二篇 6C產業 第三章 連接器:神奇小零件 連接器:電腦的神經 變化多端的小精靈 全球最大的電腦連接器供應商 電腦雙雄:富士康+英特爾 第四章 模具:製造業之母 稱

霸全球PC代工市場的訣竅 模具業絕非夕陽產業 推動建立模具行業協會 加工精度奈米級 48小時開發出模具 模具工廠6萬人  第五章 機殼:獨立做成大產業 「虎口奪食」的訂單大戰 黃田決戰 用鋼量超過汽車廠 模具鑄機殼 衝壓出的「鎂合金之都」  第六章 電腦:大?現形 邁向「系統之路」的里程碑 堅持走「系統」之路 數百條SMT生產線同時運轉 蓄謀已久的「筆記型午餐」 全球最大的電腦製造基地 群創光電橫空出世  第七章 手機:虎口奪食 FIH上市驚動香港 收購奇美通訊驚動業界 一年三大併購 建成大陸三大基地 代工兩大手機巨頭 攬到思科、華為訂單 12億美元河北廊坊建基地 跨過喜馬拉雅山  第八章 消

費電子:隱身潛行 「iPhone」手機衝擊波 「iPod」風暴 SONY的「無雙之劍」 結盟英群進軍DVD 買下湯姆遜深圳工廠 數位相機企業的不利消息 一場沒有完結的開卷考試  第九章 新「3C」:不經意間的布局 誰來支?每年1,000億的增長? 「賽博」的通路擴張 紅利多顯影 郭台銘玩電影 窺視內容產業「奶酪」 布局汽車產業 做汽車遠離富士康的核心競爭力嗎? 6C之外的產業  第三篇 七大競爭力 第十章 價格:赤字接單,黑字出貨 富士康成長無人能敵 從別人手中搶訂單 商界不相信眼淚 低價是最大的競爭力 設立競爭產品事業群 寒冬中的孤雁 布局大陸是降低成本的基礎 成本控制是基本功 成本是幹部考

核的績效指標 節省是一種心態  第十一章 品質:企業的生命與尊嚴 郭台銘摔手機 精品是怎樣煉成的 「99.99」境界 十年鍛造品質之劍 質量出問題,給你送藍旗 失敗經驗交流會 知易行難,根源在學習 總裁親自向客戶道歉 質量就是生命線 質量管理四觀念  第十二章 速度:永遠比對手快一步 中國第一家保稅工廠 備案1天,報關5分鐘 增長不得少於30% 快到庫存為負數 邊建廠邊出貨 速度決定客戶 時間=成本 把物流中心建到客戶身邊 48小時設計接力 「982」速度  第十三章 科技:提升製造競爭力 「大鯨魚」發怒 小小連接器8,000項專利 500人的法務部像個小聯合國 獨有的專利管理系統 富士康的核

心技術 竭盡所能地做出產品 科技來自基本功和現場 科技投入一定要務實 技委會:科技參謀部 另一張特別通行證 從OEM到JDM 甩掉「加工貿易龍頭大廠」的「桂冠」 第十四章 服務:贏得客戶心 客戶搶到飛機上 古堡佳釀待友人 為見客戶在雨裡淋四個小時 選客戶的獨門絕技 竭盡所能地爭取訂單 與客戶合作的境界 為顧客保密 比客戶自己更關心客戶 第十五章 資源:全球化格局下的競爭 名副其實的大陸企業 善用大陸勞動力優勢 向日本學技術,到美國拓市場 隨IT大廠走遍世界 拷貝大陸成功模式 人才本地化 建成全球網絡工廠 國際化四大課題  第十六章 製造:CMM模式 秘訣 解密 零組件是「根」 模塊是「幹」 轉

化 雙翼擴展 平臺 效能  第四篇 50萬大軍 第十七章 員工:現代企業的第一個產品 「虛、飛、韌、合、貼、新」特質 找對人才 富士康是一所大學 「新幹班」:經理人的搖籃 打工仔培訓方法別致 日常訓練的日積月累 經理以下幹部基本本土化 近萬名大陸員工派往海外 模具員工創業計劃 優厚的福利待遇  第十八章 文化:打造鐵血團隊 贏在企業文化 海洋廠精神 台幹榜樣 加班是一種文化? 學習是一種任務 天之驕子,慎莫失焦 吃苦是財富之基,實踐是成才之路 責任與活力 軍事化管理保證執行力 必須懂得與別人合作與溝通 幹部的13種行為要不得 成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賞罰分明,懂得獎賞 富士康的各種象徵 第十九

章 管理:細節、拆解、簡化、貫徹四大管理系統 魔鬼都藏在細節裡 拆解、簡化、集成 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 電腦管理 管理在現場 用IE來管理企業 沒有管理,只有執行 實驗室也要講紀律 「教不嚴,師之惰」 出入廠區窺管理  第二十章 領袖:獨裁為公 「民主是最沒有效率的管理」 身先士卒是領導統馭的訣竅 坦言三個缺點 不工作就生病 在5元理髮店裡理髮 人生三階段 「打不死的蟑螂」 好學總裁 回饋社會 鐵漢柔情 看不見的力量 三道考題 後 記 回歸基本面  序言 富士康:後來居上的經典案例   這是一部描述富士康從小到大、後來居上的案例著作。作者以財經記者的視角,收集了大量的歷史和新聞資料,並依自

己設計的總體框架,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彙整,最後形成這部描述性的研究案例作品。   在中國企業案例作品日益增加的今天,本書具有兩大特點:(1)自成風格的總體框架設計。全書本文由四篇組成,第一篇描述歷史上與現實中的富士康整體是什麼樣子;第二篇專門介紹富士康的業務結構,6C目前是什麼樣子,以及如何成為這個樣子;第三篇集中分析富士康成長的七大競爭力,解釋富士康如何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第四篇描述並分析了富士康的人力資源與領導者、企業文化等根本性因素,說明這些因素是如何發揮作用的。(2)「素描式」的寫作理念和手法。作者認為富士康的成功祕笈在於「回歸基本面」,同時這也是作者本人的寫作理念。在這種理念指導下

,作者採取「素描式」寫作手法,向讀者展現了一個真實、樸素的富士康。作者並沒有像有些作品那樣,對富士康的成功經驗加以總結甚至與某些管理理論聯繫起來,而是把思考的權力交給讀者,由讀者自己去分析、總結。   筆者作為中國企業管理案例的倡導者和研究者,有幸在本書出版之前,閱讀了作者的全部書稿。作者提供的豐富資料,使我產生了極大的思考與研究興趣。現將筆者基於本書內容所做的初步思考貢獻出來,與讀者共同分享富士康的成長歷程和戰略方法。 起點:「得道」的後來者   什麼是後來者呢?就是當它進入某個市場時,該市場中早有提供相同產品和服務、滿足相同需求的企業存在。我們把早期進入市場的企業稱為「先行者」,而把晚於「

先行者」進入市場的企業稱為「後來者」。先行者與後來者之間存在以下主要的差別:先行者是某個市場的開拓者,而後來者往往是市場中的跟隨者;先行者大都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的知識產權,而後來者往往從引進技術開始,不斷消化、吸收先進技術並創新;先行者的品牌擁有較大的影響力,甚至成為某個品類的代名詞,而後來者想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則非常困難,尤其是與先行者品牌形成差別化的時候;先行者往往是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和主導者,而後來者則是這些市場規則的遵守者。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無論是全球市場還是亞洲市場,甚至中國臺灣市場,富士康的許多業務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後來者。1974年,24歲的郭台銘退役後,與幾位朋友合辦「鴻海塑

料企業有限公司」,承接來自外國的塑料零件訂單,註冊資本只有新台幣30萬元,是一家非常小的企業。之後,又生產過收音機、電視機零件,到1984年,郭台銘的鴻海一直在生存線上掙扎,年收入未超過新台幣億元。1983年,鴻海利用日本進口的新設備,開發完成電腦連接器。在這項業務中,鴻海是先行者之一。1985年,鴻海創立「FOXCONN」品牌,並做出重大的戰略決策:專注於個人電腦連接器,主攻世界級電腦客戶,5年內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腦連接器製造供應商。這是成就今天富士康集團的起點。1988年,鴻海在深圳西鄉崩山腳下開辦了百十個人的工廠,這家名叫「富士康海洋精密電腦插件廠」的企業,是富士康集團的第一個製造「根據地

」,也是今天威震世界的全球IT代工冠軍富士康科技集團的起點。1991年,鴻海在臺灣上市,連接器業務已是臺灣第一、亞洲第六。但從規模和實力而言,與競爭對手相比,鴻海都是一位弱小者。當時鴻海年營業額為人民幣5.7億元,而大眾電腦公司為人民幣12.8億元,台達電為人民幣10.6億元,都是鴻海的兩倍左右。  如果我們從富士康的業務領域來看,除電腦連接器屬於先行者外,在其他業務領域中,富士康都是後來者。例如,1995年富士康進入電腦機殼業務,1996年進入「準系統」業務,1999年年底進入數位產品連鎖經營業務,2000年進入手機業務,2001年進入筆記型電腦業務,2005年進入汽車電子零組件業務和數位內

容業務——電影,2006年進入數位相機業務,等等。由此我們看到,無論是1974年的創業,1985年的專注於電腦連接器,還是1988年在深圳建廠,1991年在臺灣上市,鴻海或富士康都是一位弱小者;除1983年進入電腦連接器業務外,富士康在其他業務領域都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後來者。 現狀:「多重」的強大者   今天,從1974年創業算起之後的30多年,從1985年算起的20多年,從1996年算起的10多年後的今天,富士康已經成為一位真正的強大者。富士康的強大,具有多重的特徵。   第一,從規模上看,富士康集團是一家全球範圍的大型企業。鴻海集團2004年度全年營收突破新臺幣5,600億元大關,不但突破電

子業界營收新臺幣5,000億的「天險」,也首次超越全球EMS第一大廠偉創力(營收4,700億元新臺幣),一躍成為EMS領域全球第一。2005年,富士康營收超過了韓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全球500強排名第206位。2006年,富士康銷售收入(500億美元)4,125億元人民幣,全球500強排名第154位。   美國《商業周刊》自1998年以來每年都舉行一次「全球IT百強排名」。2003年,富士康排名第八,2004年排名第四,2005年一躍成為「全球IT百強」第二名。富士康是「全球IT百強」榜推出以來,唯一連續9年上榜的華人IT企業。2005年,美國《商業周刊》公布全球100強IT企業排行,拉丁美洲重

量級電信業者America Movil奪冠,排名第二至第五名的分別為富士康、LG電子、Google及三星。   第二,從市場地位來看,富士康是多個業務的全球冠軍企業。從1998年起,富士康就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電腦連接器供應商,而且市場佔有率60%;1999年,富士康準系統出貨1,100萬台,占據全球PC總量的1/10。康柏、英特爾、戴爾、蘋果等電腦公司都成為富士康準系統的代工大戶;從2000年開始,富士康的機殼生產全球市場佔有率達60%;2003年起,富士康每月生產500萬個PC主機板連接器模組,一年6,000萬個,占全球PC連接器模組總量的50%;鎂合金業務也居世界首位。   第三,從客戶結構

來看,許多世界頂級公司都是富士康的客戶,從美國蘋果iPod的nano系列、摩托羅拉的Razr手機、戴爾電腦、日本的遊戲機,到芬蘭的諾基亞手機,雖然掛的是不同品牌,但都是由富士康代工。   第四,從客戶佔有率來看,富士康所代工的產品往往在某個客戶的全部產品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例如2001年,富士康和華碩分享了日系游戲大廠的2,000萬台代工訂單。   最後,從技術實力來看,富士康也是同業中的佼佼者。1995年,富士康的專利申請量為270件,專利核准量為160件。截至2006年9月30日,富士康全球專利申請量累計達到32,400件,核准量17,250件。不到11年間,專利申請量增長118倍,核准量

增長108倍。2006年4月,富士康被IPIQ(全球頂級專利品質評鑑機構)專利積分卡評定為全球電子與儀器領域專利前三強。 在全球華人企業當中,富士康的專利申請和核准量都名列第一。2005年,富士康獲大陸專利申請量第二名,專利核准量第一名,獲臺灣地區專利申請量和核准量雙料冠軍。 還有其他指標和數據來描述富士康今天的強大地位,我們就不再一一贅述。 業務與能力的互動   當年的弱小者、後來者,如何成為今天的強大者,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與分析的核心問題,也是本書作者試圖探求的答案和主題。在本書第一篇中,作者告訴我們富士康的五大成功秘訣: 活用汽車業的know-how架構生產線。所需材料零件軟體,都通過

垂直整合內製。模具設計力與速度優勢。短期交貨的供應鏈管理。郭台銘獨特的領導力。   在本書後記中,作者認為富士康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企業必須回到產品、質量、技術、管理、人才等這些企業最普通、最基本的問題上來。並由此引申出,回歸基本面,中國企業必須從機會主義的路線和戰略中走出來。要摒棄「藍海」的罌粟花,不要再依靠機會主義,而應該回歸到技術、產品、市場和管理的企業本源上來。   從經驗總結角度,這些說法都是有道理的。但從學習與運用的角度而言,這種結論就顯得有些不足。因為,只知道「五大成功秘訣」,而不知其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只知道企業應該以「回歸基本面」為方向,而不知如何才能「回歸基本面」的理念和方法

,我們就難以從富士康的案例中,學到我們所需要的東西。   鴻海當年創業時,企業資本很小,能力當然也很弱,它只能從事塑料零件、收音機和電視機小零件的生產業務。在創業之後的10年中,鴻海生存下來,並有一定的成長,但總體來講還是一個小企業。創業10年的最大收穫是鴻海在模具領域逐漸擁有較強的能力。正是模具能力的存在,鴻海在1983年開始進入電腦連接器業務領域。正如郭台銘所說:「我們估算電腦連接器的製造過程中,鴻海至少有40%到50%的相同技術。」這些相同技術主要就是指模具技術,也就是說,模具技術能力是鴻海進入電腦連接器業務的「支點」,奠定了鴻海日後成為全球電腦連接器冠軍的基礎。   在1985~198

9年專注於電腦連接器業務的過程中,富士康的電腦連接器業務不斷發展,產品範圍不斷擴大,質量水平不斷提高,市場佔有率不斷上升。與此同時,富士康開始形成了一種新能力,那就是與全球著名IT廠商的溝通、合作的能力。這個階段,富士康積累的強大客戶管理能力,是其後來進入電腦機殼、準系統業務的「支點」。   在多年的電腦連接器業務經營過程中,富士康的規模和實力日益增大,客戶範圍及認同程度也在不斷擴大和上升,因此,富士康順利地進入電腦機殼和準系統業務領域,並同樣在這兩個新業務領域取得了可觀的市場佔有率。   當電腦準系統業務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之時,富士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代工廠商。在這個位置上,富士康

開始全面擁有市場地位的占有優勢、善用資源的獲取優勢和以知識為核心的能力優勢。因此,富士康可以開始「長袖善舞」了。   富士康的歷史也正是這樣。2000年開始,富士康進入新業務的規模更大,節奏更快。2000年開始手機代工,2001年開始代工電腦主機板,2003年進入光通信和鎂合金業務,2005年進入汽車電子業務,2006年進入數位相機業務,等等。到今天,富士康的6C產業布局初步完成:電腦(Computer)、手機(Communication)、消費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和汽車(Car)、通路(Channel)、數位內容(Content)。   本書作者從富士康案例中引申

出的「回歸基本面」理念,儘管兩者之間的邏輯關係並不十分清楚和明晰,但「回歸基本面」理念本身對當今的中國企業很有價值。那麼,中國企業如何才能回歸到基本面呢?   觀念變革是先導。中國企業的成長觀念應從機會導向轉向能力導向,戰略思維應從本土市場思維轉向全球視野思維,市場觀念應從競爭主導轉向顧客主導。   認清自己是基礎。中國企業成長的近30年歷史中,的確誕生了一批優秀的企業。但是,這種「優秀」主要是在中國本土市場上的優秀,我們雖然進入了全球化時代,但中國企業並不是全球市場的優秀者。中國企業面臨的全球競爭剛剛開始,我們必須認清現實環境和自己的位置。   不斷學習是根本。作為弱小/後發的中國企業,學習

能力是企業成長的根本。是否善於學習,能否快速地學習,學習能否取得成效,這些因素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企業的未來。 從案例中學習   如何學習呢?從案例中學習是一個較好的辦法。我們一談到案例,自然就會想到哈佛商學院的教學案例(Teaching Case)。這類案例主要用於商學院的教學,通過教學案例學習的人在中國畢竟還是少數。為了使更多的人能夠從案例中學習,我擔任主任的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不僅開發學生們使用的教學案例,而且還高度重視主要媒體刊發、廣大讀者都能看到的商業案例(Business Case)。商業案例與教學案例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教學案例一定要找到教學的對應點,而商業案例則不需要。商業

案例只要把一件事陳述完整就可以了。當然,既然作為「案例」,它還是有別於報導:首先它應該先存在一個問題,然後有與這個問題相關的背景和數據,然後有各個不同方面對這個問題的意見和看法,再有這個問題的決策過程和結果,最後還有效果和評價。於是,人們能夠從這個案例中受到一些啟發和學習一些經驗。   因此,我們於1997年開始建設的「北大案例庫」就包括商業案例,2003年開始的「中國最佳管理案例」評選中也包括商業案例,這些工作我們將繼續做下去,其目的在於提升中國管理教育和學習的整體水平。   本書正是一部商業案例著作。在此之前,作者還著有《博弈危機——創維16年實戰案例剖析》、《長虹隱痛——巨額應收帳款覆蓋

下的企業難題》、《三九陷落——中國企業20年危機的「關」與「坎」》等書籍,都是以某個企業為主體,描述成長歷程,總結成功經驗,分析失敗教訓,並引申出對中國企業的啟示。   我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謝,感謝他為中國企業案例所做的努力。並向讀者推薦本書。 何志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商業評論》執行主編 推薦序一 從 個性、格局,欣賞 --執著、野性的-- 郭台銘如何佈局、開疆拓土,如何改寫世界的遊戲規則 文∕游張松  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俗話說:『個性決定命運,格局決定成就』。用這句話來描述郭台銘與富士康的發展,實在恰當不過了。   郭台銘?一個具有野性

DNA、喜歡親自動手而且非常執著的人!因為野性,所以不相信現在所擁有的就是上天加在他身上的成就極限,或者是一輩子的宿命。   不只不相信命運,他猶如老鷹般地飛遍全球、搜索每一個可能的新機會;從而擘劃其挑戰未來所必須具備的格局;接著,透過堅韌的毅力以及執著的執行力去佈局、擴充格局;然後,再利用更大的格局來開疆拓土,爭取訂單;最後,企圖以其優勢的疆域版圖來改變世界的遊戲規則。   如果,你從來沒有這樣想過,那麼,不看這本書,你不知道你已經損失了多少!(包括知識跟金錢的損失。) 這本書為你打開了一扇精彩的世界之窗,讓你站在趨勢的浪頭,俯瞰新世界不可思議的發展。   如果,你想要開拓精彩的人生,那麼,

這絕對是不可錯過的一本書,值得反覆熟讀、供作參考!不妨也參考郭台銘的事蹟,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嶄新世界。 企業應該如何追求發展呢?全球的教科書上都提供了如下的教戰守則:1.大者恆大:大型企業永遠最具競爭優勢。換句話說,小企業就是弱勢,千萬不要生起任何一絲跟大企業競爭或對抗的念頭。 2.先佔優勢:企業先行者搶先進入了市場,佔領了市場、佔盡優勢。如果是後進者,想要攻打已經被占領了的市場,機會渺茫,還是另謀他途吧。 3.代工劣勢:企業若淪為代工者(即俗稱的OEM),就只能為品牌業者做苦工而已,不只辛苦、毛利極低,而且當品牌廠商抽單的時候,工廠立即面臨停轉、關門的命運。 4.品牌優勢:世界名牌 (如 A

pple, Dell, HP, Nokia, Motorola, …) 或是世界通路品牌(如 Wal-Mart,  Target, Costco, Best Buy, Homedepot, …)大多找台灣的企業代工,佔盡優勢,坐饗極高的毛利。 這些守則吸取古人的智慧結晶,?你避風避浪,避開風險。   根據大者恆大的說法:譬如說,如果你想要做智慧型手機,那就千萬不要妄想跟Nokia、Apple或Microsoft對抗之類的….,切莫以卵擊石,另謀他途吧!根據先佔優勢的說法:譬如說,即使你擁有多點觸控板(multi-touch pad)的技術,但是,有兩家世界大廠已經分別瓜分了全球市場的70%以及

30%,那就死了這條心吧,為什麼要做這種事倍功半的事呢?根據代工劣勢的說法:台灣的莘莘學子最好不要到工廠去參與生產線的工作,因為那裡毛利低,是辛苦工作的工地。根據品牌優勢的說法:OEM的公司最好關掉工廠,通通改行轉做品牌去了。   如果,我們都奉行這些守則:大型的企業永遠是越做越大;後進的企業就是沒有機會出人頭地;OEM的毛利極低,應該破釜沉舟,把工廠都關了。(但是,之後往哪裡去呢?) 讓我們繼續期待著---蒼天在某一天賜給我們做品牌的機會。(那麼,有誰為我們製造優質的、具價格競爭力的品牌產品給我們去行銷全球呢?那麼,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難道,那些大大的公司都是生生世世一直很大很大,就都

不會倒?難道,後進的人就真的沒有進入的優勢?難道,台灣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嗎?   野性的郭台銘與富士康的個案發展說明了:世界的遊戲規則可以不必然是這個樣子。Yes!再大的競爭對手,一樣可以對他挑戰!後進者可以更快、更準、更狠!代工本身也可以是一種優勢!生產事業也一樣可以創造品牌!二十年前,當郭台名四處征戰的時候,人們把它當猛牛。今天,大家都相信他的厲害了。 郭台銘為什麼能夠這麼厲害呢?一、是個性,二、是格局。 個性?  郭台銘說過:『…神木之所以大,四千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決定了,絕不是四千年後才知道的。』郭台銘就是這種有野性而且執著的人!他不只喜歡大風大浪,更要改造世界;尤其是,要在風平浪靜

的時候製造風浪,讓世界更加多彩多姿。換言之,郭台銘有其自負、執著的野性。這個個性就是要出人頭地:絕不認命,進而,一定要自行開疆拓土,自行行賞封侯! 格局?  按理說,上天給郭台銘的並不多,成就照理有限。但是,郭台銘永遠要作競爭者之中格局最大者。鴻海本來只是個小小的塑料公司,格局怎麼可能是最大的呢?天下沒有絕對的最大,但是有同儕中的最大。想要最大就是要先定位,那就是:首先要有慎選戰場的遠見(Vision)。選定戰場之後,然後就是佈局、創造格局、兼併天下、形成共主,繼而進行疆域擴張,不斷地繼續征戰、討伐。   總而言之:郭台銘的個性決定了一定要出頭的命運。郭台銘的格局決定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成就

!   如果你也不想奉行這些守則呢?那你一定也具有先天的野性基因,可喜可賀。更且如果,你也執著地要改寫這些遊戲規則,那就包你一生大風大浪、日日精彩。這樣子,這本書你一定要好好的參酌一番。她將給你很多借鏡,為你的事業發展增添無比的威力。   最後,如果你希望你的一生只要平平順順就好了,那麼這一本書可能就不適合你了,因為她很可能把你“教壞?。然而,只要你願意為生命增添一點不一樣的感覺,那就把這本書當作一本小說吧---品嚐一下郭台銘大風大浪的氣魄,看看郭台銘如何改寫全世界的遊戲規則! 推薦序二 懂得打造時勢是真英雄文∕阮慕驊 媒體財經達人   郭台銘到底與一般人有何不同,而成就如此大的事業?這件事,

可能不單只是我的好奇,應該也是許多人共同想要知道的祕密。古今中外能成就大事業者,必定有其自身,也有其環境因素,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時勢是必要條件,但英雄自身的條件才是決定成敗關鍵,否則環境不變,能成就的人為何僅是少數?   所以,我覺得怨天尤人,不如起身力行。郭台銘的一生並非一路順風,但依持著無比的意志力,不斷地擊敗對手克服困難,他所展現的總總正是一位成就大事業者必需要有的自身條件的貫徹——以具體且強大的思想力領導並指揮肢體的行動力,以不斷的突破再次強化思想力的循環過程。  我相信,郭台銘永遠不會老,即使他的肢體會隨著時光歲月逐漸老去,但他的心不會老去,而這一切的成功祕密即展現在他的所言所行

與所創造的具體事業。   郭台銘是值得欽佩的,盡管他有許多不同的評價,但我佩服的是他所具備的無比的意志力。  一般人看郭台銘,都只看到他的財富和風花雪月,這種觀察角度是淺薄的,深入他的言行才能了解深層成功的祕訣,而這樣的觀察角度我在這本書上發現了,所以推薦它。 第一篇 何為富士康第一章 規模:年銷售額四、○○○億元二○○六年,銷售額超過五○○億美元,臺灣《天下》雜誌統計的數據為一.六五兆新臺幣,即四、一二五億元人民幣,還不包括關係企業的收入,它就是總部設在深圳龍華的富士康科技集團。富士康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企業?日本人眼中的富士康富士康早年以日本企業為師,但今天日本企業對富士康卻不得不抱以敬畏

之心。二○○六年七月三十一日出版的《日經電子》以《富士康,究竟是敵?是友?》作為封面文章,表露出對富士康的複雜心態。《日經電子》的報導稱,為了搶攻二○○六年下半年的商機,日本各家消費電子廠商如任天堂與SONY,此前分別推出遊戲機Wii與PS3(Play Station 3)展開正面對決,而Wii與PS3背後的代工廠,就是多數日本人沒聽說過的富士康。從美國蘋果iPod的nano系列、摩托羅拉的Razr手機、戴爾的電腦、日本任天堂的DS(Nintendo DS)、SONY的PSP(Play Station Portable),到芬蘭的諾基亞手機,雖然品牌不同,但都經由富士康的製造巨擘為其提供推力。

或許許多日本人還搞不清楚鴻海(HON HAI)或富士康(FOXCONN)的關係,但是富士康集團的總營業額已經超過了日本人熟悉的夏普與三洋電機。日本企業對富士康的心態是矛盾的,態度也不同。SONY中鉢良治社長表示,SONY與富士康的關係是「合作」而非「競爭」。相對於中鉢良治的友善,當然也有企業與電子代工企業保持距離。一位在富士康工作的日籍資深技術員,在被問到富士康對於日本企業來說究竟是敵是友時說:「背後有人笑我走私日本技術,不過,正因為富士康是大企業,才能對於規模效益有所期待,我也終於能盡情追逐以前在日本時未能實現的理想。而且因為富士康的規模愈來愈大,將來日本企業與富士康合作,也是我對日本有所貢

獻的方式之一。」總體而言,富士康正在形成四方面的優勢。優勢一:製造優勢令人生畏。富士康擁有製造高階精密模具與金屬加工大量生產的能力。蘋果電腦iPod機身背後的金屬鏡面框體,原本是日本新縣燕市的金屬加工廠,由「專精技術的工匠們」少量生產,當年獲得iPod代工時,對於這個從江戶時代就具有金屬加工絕活的工業小鎮來說,無疑是最大的鼓勵。但是富士康就像開著「割草機」的全球軍團,讓拿著鐮刀的日本農夫不知所措。過去工匠的工作模式,就像一畝畝由人力耕作的田地,稻米結穗之後,農人喜歡拿著鐮刀收割成果。但是富士康的做法是運用自動化機械耕田,結穗時使用割稻機,最重要的是,批量生產的產品品質跟技術工匠的心血結晶不相上

下。這個情景說明富士康以人海戰術二十四小時輪班、大量生產、快速交貨的優勢,對於日本精雕細琢、限量生產的工匠造成威脅。原本鏡面框體加工的人工技術竟然轉換為大量生產,衝擊非常大。衝擊不僅來自金屬加工的大量生產,模具是另一個衝擊。日系大廠遊戲機機身的框體有兩種樹脂,富士康擁有的「兩色成型」技術,讓不同種類的兩種樹脂,可以在同一個模具裡鑄模成型,這種高難度的技術不是由日本而是由中國的廠商實現的。優勢二:有效壓低管銷費用。富士康的管銷費用僅占營業額的四%,比日系企業的平均值二十二%低了許多。因為富士康以代工為主,管銷費用不必耗在品牌上。此外,富士康壓低管銷費用的訣竅,在於公司從上到下徹底發揮郭台銘「細節

是魔鬼」的精神。優勢三:全球知名度極高。富士康的世界級能見度,近幾年勝過日系企業。美國《商業周刊》二○○六年發表的「世界科技百強」中,二○○五年與二○○六年,富士康都是第二名。在日本企業中,日本電產二○○五年是第四十二名,二○○六年軟銀集團是第五名。優勢四:年成長率驚人。有人預測,富士康二○○六至二○○八年的營業額成長率每年為三○%,如果順利,二○○八年富士康的營業額會達到五、○○○億元人民幣,將像過去一樣,在全球性榜單上把一批批如雷貫耳的日韓美歐大廠甩在後面,超越現在的東芝,緊追SONY。四大核心競爭力第一,模具IT化。富士康因為有二十四小時輪班制,與模具資料庫化相輔相成,只要一星期就能將模

具批量生產,但是同業需要一個月。富士康用人海接力賽戰術,讓模具的研發生產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甚至在中國大陸成立了三所精密模具職業培訓學校,一年培養二、○○○名左右的技術人員,學生經過一年的模具設計與製造訓練,只要畢業考試合格,就直接送入「戰場」——富士康位於中國大陸各地的工廠。第二,零件內製化。以價格取勝的祕訣就在於零件內製化。以偉創力(Flextronic)為例,出貨額內製率約為一○%至十五%,但是富士康高達到三○%,展現了低成本優勢。第三,交貨速度快。關於速度這一點,富士康絕不會讓客戶失望。從接單到交貨一氣呵成,讓客戶搶得先機。尤其是消費電子產品的生命周期短,能否攻占市場供貨穩定的商品,取決

於代工廠的交貨速度。第四,事業多元化。富士康新近除涉足數位相機、液晶面板之外,還投資生技產業與新材料鎂合金產業。

應用橘色科技概念於心肺復甦緊急救護裝置產品設計與實現之研究

為了解決大陸ems速度的問題,作者鄭琬儒 這樣論述:

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品質愈來愈便利,而所謂的文明病或心血管疾病及各種意外等事件也在不知不覺中蔓延開來,使得心肺復甦術緊急救護知識與技術成為現代人的救命符之ㄧ。然而,傳統的心肺復甦術必須仰賴施救人員對患者進行心臟按摩及人工呼吸,以幫助患者維持生命跡象。而人工心臟按摩並不輕鬆,不僅須考量按壓位置、平穩度、力道、深度、頻率等,以避免造成患者的二次傷害,同時容易引起施救者雙臂疲勞,造成無法有效產生足夠血流量,降低急救成功機會。於是,輔助性的心肺復甦急救裝置成為救命的新寵。然而,現階段輔助裝置,多以專業人員使用為訴求,同時具有使用繁瑣、攜帶不便、價格昂貴等缺點,導致民眾接受度意願降低,普及率低迷,不易

有效發揮CPR輔助裝置急救之特點。為改善上述缺點,本研究目的擬以橘色科技概念為借鏡,提出一套緊急救護產品開發設計程序,使之強調人本科技與人性關懷,以發展與健康、幸福、關懷等相關的科技產物,進而落實與發揚「以人為中心」之理念,設計發展出醫療緊急救護橘色產品,以挽回更多的生命,促進人類生命價值。本研究程序與方法,將以工程設計程序,作為外圈活動「科技面與工程面」的發展基礎;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程序,作為內圈活動「人文面與設計面」的發展基礎,使之達成以「人文+科技=人本科技」的結合,並藉由分析、設計、執行、評估等過程,及資訊即時的回饋與修正,以易攜帶型CPR緊急救護輔助裝置之產品研發為案例,驗證及說明

此程序。該設計程序分成外圈活動與內圈活動,其中外圈活動分別由釐清與規劃任務、構想概念設計、具體化設計、細部設計及評估等4階段構成,而各階段視需要可被重複與查核,形成資訊回饋的迴路;內圈活動則包含使用者行為分析、需求分析、產品功能/技術特性分析、關聯矩陣與產品企劃、構想發展與設計、概念評估、產生方案、細部改善、使用評估等9步驟。藉此設計程序的規劃,以建構實質而明確的緊急救護產品開發與設計。研究結果顯示:(1)在使用者操作行為分析上,透過實驗研究法,藉此瞭解CPR安妮訓練模型實際操作行為與動作分析,其結果顯示最常犯的錯誤前5項,依次為按壓頻率、手臂手肘姿勢、預備姿勢、按壓位置、按壓姿勢等項目,此結

果可作為心肺復甦輔助裝置在使用操作與產品開發上參考。其次,為了瞭解使用者對於CPR輔助裝置的需求,首先經由文獻探討與資料彙整、焦點團體法之群體討論、因素分析等過程,獲取6大構面及30項的使用者需求要素,其中在構面部份包含功能性、經濟性、操作性、安全性、擴充性、外觀性等。此外,為進一步瞭解構面間與需求準則間之相互彼此關係,研究以詮釋結構模式進行探討。由要素分佈圖顯示,在構面部分,主要問題區有功能性、擴充性、經濟性、外觀性,在主要目標區有操作性、安全性;在需求準則部分,則有8項主要問題區及11項主要目標區。藉此成果可明確得知需求要素的問題點與目標點,以形成較清楚的脈絡,有利於設計決策上的考量。(2

)產品功能與技術分析:透過中華民國專利資料庫的檢索及專利地圖的建置,以完善地建構CPR輔助裝置的經營圖與技術圖。在經營圖包含專利件數、國家別、專利權人、引證次數等分析;而在技術圖則有魚骨圖及矩陣圖,其中技術有驅動、按壓位置、壓縮心臟、人工呼吸、協助救援、紀錄及操作等7項,功效則有方便攜帶、適用不同場合、容易操作、降低成本、按壓一致、降低故障、符合體型、操作省力、避免接觸及急救送醫等10項。(3)關聯矩陣與產品企劃:以品質機能展開矩陣為架構,並以瀑布方式進行三次展開,依次為設計需求與技術特徵、技術特徵與感性語彙、感性語彙與型態要素。其中,(i)在設計需求與技術特徵關係中,於設計需求展開時,整合K

ano模式,藉此明確地瞭解各設計需求在品質企劃矩陣的重要度、權重值與品質屬性歸屬,權重值前三項依次為正確按壓位置、可提示操作步驟、具有警示防護裝置,而此三項皆歸於一維品質;而於技術特徵展開中,則改良FBS模式並提出FTC模式,藉此明確地瞭解各技術特徵在技術矩陣的權重值與相關性,以減少功能(F)-技術(T)-元件(C)間的不確定性,而權重值前三項依次為訊息指引裝置、固定裝置、定位裝置。(ii)在技術特徵與感性語彙關係中,於技術特徵展開時,各技術特徵在品質企劃矩陣的權重值前三項依次為壓動機構、定位裝置、訊息指引裝置;而於感性語彙展開中,則整合感性工學學理、模糊德爾菲法與因素分析,使形容語彙篩選更加

客觀性,藉此將技術特徵與使用者感受之語彙接軌,而各感性語彙在技術矩陣的權重值前三項依次為便利的、科技的、專業的。(iii)在感性語彙與型態要素關係中,於感性語彙展開時,各感性語彙在品質企劃矩陣的權重值前三項依次為簡單的、便利的、輕巧的;而於型態要素展開中,各型態要素在技術矩陣權重值前三項依次為為上部第4項目、下部第4項目、中部第3項目。藉此成果不僅可改善傳統感性工學採用數量化I類作法,藉由系統化矩陣式的表達,可快速地輔助設計者掌握使用者需求語彙與造形形態特徵之關係,同時可有效地將造形發想設計過程明箱化,減少繁複的數值計算,有助於造形設計發展評估效率。(4)概念設計與具體化設計:藉由上述研究成果

,並以情境故事法作為構想發展方法,進而發展出6款易攜帶型CPR輔助裝置之產品概念設計圖。此外,為了有效與精確地縮減概念方案的數目,研究將廣泛蒐集各大設計競賽之評選標準,以作為CPR輔助裝置評選標準,並運用AHP法與PUGH概念選擇法進行構想評估。結果顯示,在評選標準前5項依次為創意性、功能性、美感性、人體工學、可行性。經Pugh法評分篩選後,依次為方案B與方案C,分別獲得受訪者青睞,依此方案進行電腦輔助立體建模,並完成產品模型製作與加工。(5)產品使用性評估與測試:考慮人機設計的互動關係,建立出明確的使用問題與產品結構的關係。研究以受測者實際操作CPR輔助裝置,並配合評估問卷之檢核表,進行產品

使用性評估與測試。評估結果顯示,受測者認為此兩款產品方案符合方便攜帶、容易收納、操作簡單、符合人體工學、結構堅固耐用、產品可靠性、正確按壓位置、具有心臟按摩等功效。此外,受測者認為徒手進行CPR,在長時間操作過程中,容易產生手腕、腰背、肩頸酸痛及疲憊感受,恐無法維持正確的CPR急救姿勢。藉由上述成果,建構新思維的緊急救護產品設計程序與架構,使之具有全方位通盤考量的設計規劃,完善而有效率地進行整合性設計。同時,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角度充分地考慮人們的需求,明確且詳盡地分析出使用者的行為、需求與感受,進而發展出CPR輔助裝置之創新性的技術與功效,並以勾勒出感知合宜的產品造形設計。此成果不僅對於設計

產業發展、緊急救護與人性關懷具有實質貢獻,亦可提供其他相關學術界及產業領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