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客服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中國石油客服電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艾琳梅爾寫的 談判地圖:搞懂文化差異,才能在全球企業談判中無往不利! 和比提.英卡迪歐的 Chindia : 中國與印度顛覆全球經濟的關鍵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油1912專線提供24小時客服- 生活- 自由時報電子報也說明:台灣中油昨日舉行65週年慶祝大會,宣布即日起開通「1912」中油服務專線,全國各地民眾不論在台澎金馬任何地點,舉凡油氣安全緊急通報、查詢最新油價或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哈林文化 和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人力資源發展系 陳儀蓉所指導 徐玉瑛的 部屬對主管的信任對留任意願的影響─工作敬業心之中介效果 (2020),提出中國石油客服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部屬對主管的信任、工作敬業心、留任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萬能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孫衙聰所指導 邱碧惠的 內外控人格特質和工作壓力對員工留任意願之影響-以C保險公司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內外控人格特質、工作壓力、留任意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石油客服電話的解答。

最後網站營運據點- 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石化則補充:營運據點中石化為台灣地區樹脂、工程塑料及尼龍6纖維、聚丙烯腈纖維(亞克力棉)與聚酯纖維等三大化學纖維之上游原料製造供應商。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石油客服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談判地圖:搞懂文化差異,才能在全球企業談判中無往不利!

為了解決中國石油客服電話的問題,作者艾琳梅爾 這樣論述:

美國亞馬遜書店銷售總榜前20大 亞馬遜書店5顆星 《外交期刊》、《專業經理人》、《金融時報》、《科克斯書評》 好評推薦   「早知道你是外國人,我就不會幫你了」   英國人這麼說,其實會是玩笑話,甚至是一種朋友之間的認可。   但這樣的發言,卻可能讓你當場講錯話、發錯火?   8種文化刻度,讓你精確掌握對方的語意情境,避免淪為國際文盲!   全球化vs文化差異   營運順暢、無往不利。   有效溝通vs跨國合作   知己之彼、百戰百勝。   了解文化差異,才能在全球企業無往不利!   企業、經理人、一般業務必讀   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才能達成有效溝通;熟悉各國國情,必能達成商

業談判。   ◎開誠佈公:是請你吃甜頭,還是賞你一巴掌?   「你是一個不知變通,社交能力笨拙的人,這讓你無法與你的團隊溝通。」若是有公司同人對你說這句話,你的反應如何?來自荷蘭的威倫聽著馬丁的這番發言,他的耳朵漸漸變紅,但這並不會令馬丁困擾,他平靜地在所有人面前,繼續分析威倫的缺點。就在這時其他的成員,清一色都是美國人,全部尷尬低頭望向自己的腳。   結束後,其中有幾位成員來跟我說剛剛馬丁的發言是多麼不恰當。但回過頭卻看到威倫和馬丁坐在一起,像多年好友一樣談笑風聲,絲毫沒有受到剛剛在眾人面前被缺點分析的影響!   ◎遲到多久才算晚?   如果你住在像德國、北歐、美國或英國這類線性時間國

家,遲到一分一秒你可能就需要打通電話詢問了!如果你住在法國或義大利北部,你可能不需要打這通電話,因為晚個六到七分鐘基本上仍在「準時」範圍內。   處於彈性時間的文化,比如中東,非洲,印度,南美,時間在你腦中可能呈現全然不同的彈性,在這個情境下,九點十五分與九點四十五分到的差異微乎其微並且每個人都能接受。   當人們使用以下字眼描述那些從其他國家來的人-「沒有彈性」、「混亂」、「晚」、「僵硬」、「缺乏組織」、「不可調適」,很有可能他們指的正是對「時間」的概念差異。要理解不同文化中對「時間」的潛在假設所造成行為與期待的落差可能深具挑戰性。   ◎桃子與椰子:友善並不等於關係導向   美國人較

其他文化更傾向對陌生人微笑打招呼,並參與他們幾乎不認識的陌生人的活動。其他人可能會把這樣的「友善」當作友誼的付出,後來當發現對方並不延續這份開啟的友誼,其他文化者通常會控訴他們「虛假」或「虛偽」。另一方面,來自桃子文化的國度,原來的友善笑容與個人式感言遭遇初識的波蘭、法國、德國、俄國同事制式、冷漠的對待。我把他們僵硬的表情當作自大的訊號,甚至敵意的表現。   在這類椰子文化中,人們傾向對沒有交情的人表現較為封閉的一面(像椰子的硬殼)。他們很少對人笑,不會問人私人問題,或提供個人資訊給那些他們不熟的人。要花一些時間才能穿越初始的硬殼,才會發現對方越來越溫暖、友善。而一旦關係慢慢地建立,反而會維

持得更久。   企業經理人必須熟知的八項文化刻度:   溝通:多於溝通vs少於溝通   評估:直接表達vs委婉表達   說服:長篇論述vs重點敘述   領導:老闆與員工的距離較小vs重視上對下的階層   決策:由團體一致協議通過vs由老闆決定   相信:在商言商,公事公辦vs有交情,好辦事   不同意:允許公開爭辯,不會產生負面影響vs避免公開爭辯,會破壞團體和諧   時間表:一切依照既定計劃而行vs現況依事實彈性調配   在「差異化」與「全球化」的名詞被廣為探討,許多跨國公司都希望組織多元國籍與文化的團隊,增加創造力與擴充全球市場。   文化差異並不如你所想的簡單。一個國際性的團隊裡面

有東方人與西方人,常常會聽到西方人抱怨亞洲參與者不常發言,在會議中較不直接提供他們個人的意見。這是文化上的刻板印象,但是這背後真正的理由和微妙關係,值得深思。跨文化合作勢在必行,文化差異充滿挑戰,更需要花時間緊密地管理與監督。   這本書提供一種有系統地、循序漸進的方法,面對目前全球最常見的商業溝通難題,深入了解各種文化差異的前因後果,提供有系統、有效率的處理的策略,解決因跨文化誤解而產生最棘手的問題。   今日的商業活動不但越來越全球化,也進入了跨國虛擬團隊的公司或是合作模式,經理人、執行長和業務得和諧的和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業務窗口合作,而且常常這些合作都是在電腦鍵盤彈指之間發生。

  企業若無法管理跨國團隊或是瞭 解不同國家的商業伙伴,往往會造成溝通不良、誤會甚至不可收拾的災難。比方美國文化中上司對下屬若有不滿意的地方,並不會刀槍直入指出,而是先講三個優點再切入想下屬改進的缺失;相較之下同樣的情況若發生在德國人和以色列人,上司肯定是毫無留情面的直接對下屬講出「你的簡報糟透了」這樣的話;而亞洲文化整體來講則是講究階級,無論是從年紀階級或是職場位階;北歐人則是抱著上司也不過是凡人的心態。在這樣不同文化的認知下,無論是同公司或是合作伙伴更需要文 化地圖按圖索驥找到合適溝通的方式與策略。   書中針對現代企業面臨的幾個難題提出實用及時的觀點,像是不同的文化如何影響企業在不

同國家運作。只要能掌握跨國同事、客戶、供應商的文化地圖,企業的成功就能水到渠成。   當今電話客服(global call center)、 外包(outsourcing)、供應鏈(supply chains)、計劃團隊(project teams)都已進入跨國分工;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發展也讓許多企業僱用不同國家的員工,經理人與一般職員都得與不同國家的人做生意。企業、經理人、一般業務,若能學到新觀念與溝通技巧,公司營運將更加順暢、無往不利。 【強力推薦】   Google歐洲產品行銷經理派德皮納(Pedro Pina)   Thinkers50創辦人戴斯狄洛夫(Des Dearlove)

和斯圖爾特克雷納(Stuart Crainer)   凱傑管理顧問公司全球執行長貝納博士(Dr. Didier CL Bonnet)   暢銷書作家馬歇爾高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佛恩斯特朗皮納斯(Fons Trompenaars)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暨總顧問 丁菱娟   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 石滋宜博士 作者簡介 艾琳梅爾 Erin Meyer   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全球虛擬團隊人力管理」與「國際企業管理技巧」教育計劃的計劃主持人。專精跨文化管理、組織行為學,她的文章常刊於《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新加坡商業時報》(Singapore Business Times)與富比士網站(Forbes.com)。   教過全世界數以千計的經理瞭解國際企業中不同文化的差異並進行管理。曾受邀於默克集團化工制藥公司(MERCK)、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Mobil)、萊雅集團化妝品公司(L’Oreal)、米其林輪胎公司(Michelin)、世界銀行(World Bank)與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進行演講。艾琳曾在非洲、歐洲、美洲工作,目前居住在法國巴黎。 2013年,獲「50位思想家雷達清單」選為全球新興的當代企業思想家,她的推特:@E

rinMeyerINSEAD 譯者簡介 李康莉   台大外文系,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英美文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州立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曾出版詩集《瑪格莉回憶錄》、《閲讀的力量》(合著),作品並收錄於《作家的愛情》。現為社區大學講師。 前言 善用文化地圖,才能了解文化差異 1.靜心聆聽  跨文化溝通 英國人常說美國人「不懂幽默」,然而應該說美國人比英國人更使用直接的方式溝通。所以當美國人開玩笑,通常會清楚的透過語言說明或肢體語言。 2.禮貌的各種考量  評估績效與負向回饋 中國經理人從小學習別當眾或在別人面前給人難堪,荷蘭經理人知道要保持誠實,直接給予建言。美

國人被教育要把負面訊息包藏在正面訊息中,法國人被訓練要熱烈地批評,對提出正面回饋則持保留態度。 3.為什麼會這樣? 在多文化世界中說服的藝術 法國員工與美國老闆一起工作最常見的挫折,是美國老闆告訴法國員工該做什麼,卻沒有解釋為什麼需要這麼做。從法國人的角度,這樣的對話方式令人士氣低落,感到不被尊重。相對地,美國老闆覺得法國員工很不合作,先問為什麼,卻不準備行動。 4.你想要受到多尊重? 領導力、階層與權力 每個人應該都視為平等的個體,個人成就不應被過度放大,是北歐社會的文化特色。比如:別把自己看得比別人好、別把自己想得比別人聰明、別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重要、別認為自己很特別。 5.誰做決策?

如何做決策? 美國人看德國人,覺得德國人上下階層嚴明,那是因為德國企業中僵化的階層,老闆與下屬的距離,以及使用正式職稱的習慣;德國人覺得美國人聽老闆的話,是因為美國人的「決策方式」與德國迥異。 6.信任如何增長? 美國人在做生意時,對朋友的信任,其認知與情感是完全分開的。中國的管理者將兩種信任混為一談,情感與認知的信任彼此關聯。比較傾向與生意或財務合作的人身上同時發展個人情誼。 7.不同意的看法 在日本文化中,你幾乎不會看到中階主管公開嗆聲高階主管,或年輕人質詢老人家,那被視為極度的不尊重。當你告訴對方你的想法,問他們覺得呢?他們會急於附和。 8.遲到多久才算晚? 你如何計畫一天的行程、

主持會議、必須多久前事先規劃,而那些計畫又有多大的彈性?在一個文化中被認為令人驚訝的遲到,卻在其他文化裡,是可接受的時間延誤。 後記 運用文化地圖 前言 善用文化地圖才能了解文化差異   在一個巴黎寒冷的十月早晨,天剛破曉,我正開車前往辦公室,與一位重要的新客戶會面。我沒睡好,但這種情形並不少見,在重要的訓練課程前,我通常會睡不好。但讓這個夜晚特別的是擾亂睡眠的夢境內容。   夢中我發現自己在一個很大的美式超級市場購買雜貨。當我按照清單上的項目採購-水果,衛生紙,更多水果,一條麵包,一盒牛奶,更多水果,我很驚訝的發現,項目從我推車上消失的速度,比我可以找到並放在籃子裡的速度更快。我

跑過店裡的通道,抓了物品就把他們丟進我的推車,他們卻消失得無影無蹤。我既恐懼又沮喪地明白,自己永遠不可能完成購物。   當這個夢境重複在夜裡出現,我放棄睡眠,我起來,猛灌了一杯咖啡,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穿好衣服,像風一樣通過空蕩蕩的巴黎街道到我在香榭麗舍大道附近的辦公室,準備當日的課程。回想關於沒有成效的購物噩夢,也許反應出對是否為客戶準備完善的焦慮,我把精力投注在整理會議室,回顧我為今天準備的筆記。我將與標緻雪鐵龍其中一位高層主管共度一天,協助為他與妻子準備搬到中國武漢的計畫,進行文化調適。如果課程順利,我的公司今年將被雇用提供同樣的服務給另五十對夫妻,所以今天相當的重要。   協助進行訓練

課程的中國專家陳波也很早就到了。陳波,三十六歲從武漢派駐巴黎的中國記者,目前為一家中國報社服務。他志願擔任這次訓練課程的中國文化專家,他的見解將成為今天是否成功的關鍵元素。如果他如我所期待的優秀,這個課程會很成功,我們就能進行接下來五十場。我們的準備會議提升我對陳的信心,他口齒清晰,外向,很有學問,看來是這工作的完美人選。我請他準備兩到三個具體的商業實例,闡述每一項我在課程中會談論到的文化層面,他很熱切地向我保證他會好好準備。   伯納夫婦抵達了,我把他們安置在長方形的大玻璃桌的一角,讓陳波坐在他們對面。深深吸了一口氣,我滿懷希望地開始上課,在一張大的掛圖上描繪要在中國成功博納夫婦需要掌握的

文化議題。隨著早上時間的進行,我解釋關鍵議題的每一項層面,回答伯納夫婦的問題,小心地掃描陳波,希望可以幫助他發言。   但陳波看起來沒有意見。當我說明完第一層面,短暫地停下來,我期待地看著他,等著他發言,但他什麼都沒說。他的嘴巴緊閉,身體沒有前傾,也沒有舉手,很明顯他沒有任何例子可以補充。因為不想讓陳波感到尷尬,或在他還沒準備好時叫他,讓場面難看,我只好繼續我的論點。   我越來越沮喪,當我進行完簡報,陳波保持沉默,幾乎一動也不動。在我說話的時候,他禮貌性地點頭,但那就是全部了,他沒有使用任何身體語言表示任何正面或負面的反應。我把想到的任何例子都說完了,就我所能做的盡量與客戶交談;我講了一

個又一個的文化層面,與伯納夫婦分享,提供建議。然而一個接著一個的論點,陳波都沒有任何貢獻。   我繼續講了整整三個鐘頭,起初對陳的失望轉為全面驚慌。我需要他的論點與貢獻,這個計劃才能成功。最後,雖然不想在客戶面前製造尷尬場面,我決定把握機會。「陳波」,我問他,「你有沒有任何例子可以分享?」   陳波在椅子上坐的直挺挺的,有自信地對著客戶微笑,打開他的筆記本,裡面一頁一頁滿滿的都是打好的筆記。「謝謝你,艾倫」,他回答,「有的」。然後,讓我完全鬆了一口氣的是,一個接著一個解釋,陳波開始清楚的說明各種與主題相切合的吸引人的例子。   回顧我與「沉默的陳波」尷尬的交手經歷,我很自然假設是陳的個性

,我的個性,或兩人之間的互動造成緊張的場面。也許陳的沉默源於他不是一位好的溝通者,或因為他很害羞、內向,除非有人催促,不然會對自我表達感到不自在。或也許我是個不夠格的協談者,告訴陳要為會議準備,直到整個時段都快要結束了才叫他發言。或者也許,更寬待自己的想法是,因前一晚整晚夢見失蹤的水果太累了,以致錯過了陳所發出他有話要說的暗示訊息。   事實上,我與陳之前的碰面讓我確定,他既非口齒不清,也不害羞,他是非常有能力的溝通者,外向並充滿自信。再者,我多年來進行客戶會議,從來沒有像這次溝通不良,這顯明了我協談者的技巧並非問題的原因。   事實是,陳波的故事是一則文化啟示,與個性無關。但文化的解釋並

不如你所想的簡單。在會議中陳的行為與我們熟悉的文化刻板印象連結。西方人通常假設亞洲人,是安靜,保守,或害羞的。如果你管理一個國際性團隊裡面同時有亞洲人與西方人,很有可能你會聽到常見的西方式抱怨說亞洲參與者不常發言,在會議中較不直接提供他們個人的意見。但文化上的刻板印象並不反應陳的行為背後真實的理由。   自從伯納,陳,與我參與一項跨文化的訓練計劃(應該是我要帶領的-雖然我現在發現自己不太舒服的處於學生的角色),我決定直接請陳波解釋他的行為。「陳波」,我讚嘆,「你有這些很棒的例子,為什麼不早一點跳進來,與我們分享呢?」   「你期待我插進來發言嗎?」他問,臉上表現出誠摯的驚訝。他繼續形容他所

看到的情形。「在這個房間裡」,他一邊說,轉向伯納夫婦,「艾倫是會議的主席。」他繼續:   她是房間最資深的人,我等待她叫我。然後,當我在等的時候,應該藉由讓自己的聲音與身體保持安靜,顯現出自己是個好的傾聽者。在中國,我們經常覺得西方人在會議中講太多話,是為了炫耀,或他們是很差勁的傾聽者。再者,我留意到中國人比西方人會在跳進來發言前多預留幾秒鐘的沉默。你們西方人在會議裡幾乎都在搶話講,我在等艾倫停下來的時間長到讓我可以插進來,但一直沒有輪到我。我們中國人通常覺得美國人不是好的傾聽者,因為他們總是在別人沒把話說完前就跳進來,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喜歡在適當長度的停頓出現時,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艾倫一

直在說,所以我持續耐心地等待。我內心根深蒂固地遵從我母親的教導:你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但只有一張嘴巴。你應該照著比例使用他們。   當陳波發言,我們誤解的文化意涵對伯納夫妻與我都變得清楚生動。很明顯得,這超越任何對於「害羞的中國人」這樣淺顯的刻板印象。這項新的理解帶來重要的問題:一旦察覺到形塑一個場面的文化情境,我可以採取什麼步驟更有效面對它?   在「安靜的陳波」的場合裡,我對陳波行為意義更深的覺察帶來一些簡單卻有力量的解決之道。未來,我可以更準備好辨認,並有彈性地談論不同的文化所期待的狀態與溝通方式的差異。下一次我與中國文化專家共同帶領課程,我必須更明確地邀請他發言。如果他沒有立即回

應,我必須在發言前允許自己有更多秒的沉默。同樣地,陳波也可以採取一些簡單的策略改善他的溝通效力。他可以在有想法可以貢獻的時候,強迫自己跳進來發言,改寫他等待邀請發言的先天傾向。如果這樣做感覺太具侵略性,他可以在找不到發言空檔時先舉手,要求發言權。   在這本書中,我提供一種有系統地、循序漸進的方法,理解來自文化差異最常見的商業溝通挑戰,提供更有效處理的步驟。這個過程從認識塑造人類行為的文化因素開始,有系統地分析行為背後的原因,會協助提供你清楚的策略,有效地改善解決因跨文化誤解而產生最棘手的問題,或全部避免它們的發生。 8 遲到多久才算晚? 時間表、最後截止日、時間壓力......我們都被

痛苦地銬在時間概念裡。安排時間是一種心理狀態,影響你如何計畫一天的排程、主持會議、必須多久前事先規劃,而那些計畫又有多大的彈性?在一個文化中被認為令人驚訝的遲到,卻在其他文化裡,則是可接受的時間延誤。 想想當你醒來,iPhone口琴聲提醒您上午九點十五分與供應商在城市另一頭有約。但你的一天有一個出乎意外的混亂開始。剛學會走路的小朋友將一罐覆盆子果醬摔在地上,你的大兒子不小心踩到,以致要花好幾分鐘痛苦的清理。接下來慌亂的尋找汽車鑰匙,最後出現在廚房的檯面上。你試著在教室鐘響學校大門關上前把孩子載到學校,那時時間剛好九點你的iphone響聲大作,這意味著在城市交通與比平常一樣的狀況下,這個重要的會

議你將遲到個六到七分鐘。 該怎麼辦呢?你可以打給供應商道歉,解釋你剛好會在九點二十一分抵達,或可能九點二十二分抵達。或者,考慮一下,是否遲到六、七分鐘仍算是準時?你決定別打電話,趕快開車上路。也許你根本沒有想過時間的問題。無論你九點二十一,九點二十二,或甚至九點四十五分抵達,仍在「準時」的範圍內,無論你或供應商,根本沒人會想到你是幾點到的? 如果你住在像德國、北歐、美國,或英國這類線性時間的國家,你可能就會打這通電話了。如果你沒有,風險則是時間一秒一秒過去,你的供應商會因你遲遲未出現而惱怒。另一方面,如果你住在法國或義大利北部,你很可能不需要打這通電話,因為晚個六到七分鐘基本上仍在「準時」範圍

內。(如果你會遲到十二到十五分鐘,就另當別論了。) 如果你處於彈性時間的文化,比如中東,非洲,印度,南美,時間在你腦中可能呈現全然不同的彈性。在這些社會中,你對抗交通,處理不可避免丟在你人生道路上的混亂,我們預期一定會延遲。在這個情境下,九點十五分與九點四十五分到的差異微乎其微,且每個人都能接受。 當人們使用以下字眼描述那些從其他文化來的人-「沒有彈性」、「混亂」、「晚」、「僵硬」、「缺乏組織」、「不可調適」,很有可能他們指得正是對時間的概念差異。要理解不同文化中對「時間」的潛在假設所造成行為與期待的落差可能深具挑戰性。

中國石油客服電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華盛 X CME X RagaFinance 四月”復活” 財經研討會

日期:2020 年 04 月 14 日(星期二)

講者:吳瑞麟 「美股隊長」芝商所特約講師
鍾俊鏘 (Joe Chung) 華盛証券業務副總監 (證監會持牌人士)
蔡子熙 (Calvin Choy) Raga Finance 財經主播

第一節:https://youtu.be/VMWiEaU4zWs
第二節:https://youtu.be/saASsSXOKZE
第三節:https://youtu.be/IlXnLlyU5yE
第四節:https://youtu.be/-vXHKeoXX9o


凡於4月14日至4月 31日期間使用下列指定連結

(https://bit.ly/2RnrO2V) 首次註冊並成功網上開戶,可有以下優惠:《美股隊長筆記》一本(價值$138),港股無限免佣,免費串流報價;交易指定CME 產品送500蚊八達通卡一張或格魯吉亞紅酒一支(價值$600)。名額有限,送完即止。

Whatsapp 查詢 https://wa.me/85292422928 或添加92422928

------------------------------------------------------------------------------------------------
2020年 4月 華盛証券XCME網上講座開戶優惠及細則

1.【開戶優惠】於2020年4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經「華盛証券」指定開戶連接完成首次註冊並成功開戶的香港、台灣、澳門及持海外護照的用戶(需使用香港、台灣、澳門及海外電話號碼註冊)享有以下優惠:

i. 無限免佣:
新客戶成功完成線上開戶或經見證開戶並首次存入港幣1萬元,即可自動獲得港股無限免佣,開戶即時生效無限免佣即表示永久免除港股交易所產生的佣金費用,線下開戶並存入資金1萬港幣或以上亦可獲得無限免佣。

ii. 免費即時串流報價:
新客戶完成線上開戶或經見證開戶並首次存入港幣2萬元即可獲贈免費30日串流報價。賬戶資產保持港幣5萬元或以上即可繼續享受免費串流報價直至另行通知。

iii. 新股現金認購免手續費:
新股通過現金認購直接免除手續費,不先收後返。孖展認購最高可借9成,利率低至1.6%。

iv. 價值港幣$500八達通或格魯吉亞紅酒一支(價值:$600):
客戶透過見證開戶開設期貨戶口,並於優惠期內交易以下CME產品一次:Micro E-Mini S&P 500、Micro E-Mini Russell 2000、Micro E-Mini Nasdaq 100及Micro E-Mini Dow,可獲贈價值港幣$500八達通卡一張或格魯吉亞紅酒一支(價值:$600,名額有限送完即止)。如客戶交易除上述4項產品外的其他CME產品,可獲贈港幣$300八達通卡一張。此優惠不可疊加,每位客戶只可享有此優惠一次。

v. 《美股隊長筆記》(價值$138):
成功透過指定連結/QRcode新註冊並當月完成網上開戶,只需保持首兩個月凈存款1萬元或以上,可獲贈《美股隊長筆記》一本,名額有限送完即止。

2. 本優惠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任何保證;本廣告由「華盛証券」提供,內容未經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審閱;

3. 如有任何疑問或咨詢,可於工作時間致電香港客服 (+852) 2500 0388 或以WhatsApp聯繫(+852) 9242 2928 (交易日9:00-18:00);

4. 如有違規惡意獲取獎勵的行為,華盛証券有權撤回或不予發放相關獎勵;

5. 上述優惠為指定連接專有優惠,不可與「華盛証券」其他優惠同時享有;

6. 「華盛証券」保留法律規定範圍內更改此條款及細則,更改或終止任何優惠的權利,而毋須另行通知。若有任何爭議,「華盛証券」保留最終決定權。

#華盛証券 #美股隊長 #CME

部屬對主管的信任對留任意願的影響─工作敬業心之中介效果

為了解決中國石油客服電話的問題,作者徐玉瑛 這樣論述:

目 錄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誌謝 iii目錄 iv表目錄 v圖目錄 vi第一章 緒論 1第二章 文獻探討 3第一節 部屬對主管的信任 3第二節 工作敬業心 11第三節 留任意願 17第四節 研究假說 21第五節 研究架構 24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程序 25第二節 研究變項衡量 26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 29第四章 研究結果 30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30第二節 信度分析 36第三節 相關分析 40第四節 迴歸分析 42第五節 研究假設之驗證結果 46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7第一節 研究結論 47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

研究之建議 49第三節 理論與實務之意涵 52參考文獻 54中文文獻 54英文文獻 61網路文獻 71表 目 錄表 2-1-1 西方學者針對部屬對主管信任之相關研究 8表 2-1-2 東方學者針對部屬對主管信任之相關研究 9表 2-3-1 留任意願之類型依所在對象可區分為 18表 2-3-2 留任意願之類型依自主性可區分為 18表 2-3-3 留任意願之類型依功能性影響可區分為 18表 4-1-1 人口統計變項之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數、標準差、變異數統計表 30表 4-1-2 人口統計變項次數分配表 31表 4-1-3 部屬對主管的信任之描述系統計分析 32

表 4-1-4 工作敬業心之描述系統計分析 33表 4-1-5 留任意願之描述系統計分析 34表 4-1-6 社會期許之描述系統計分析 35表 4-2-1 部屬對主管信任之信度分析表 36表 4-2-2 工作敬業心之信度分析表 37表 4-2-3 留任意願之信度分析表 38表 4-2-4 社會期許之信度分析表 39表 4-3-1 人口統計變項與研究變項之相關矩陣 41表 4-4-1 部屬對主管的信任與留任意願之迴歸分析 42表 4-4-2 部屬對主管信任與工作敬業心之迴歸分析 43表 4-4-3 工作敬業心與留任意願之迴歸分析 44表 4-4-4 工作敬業心的中介效果

45表 4-5-1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彙整 46圖 目 錄圖 2-5-1 研究架構圖 24

Chindia : 中國與印度顛覆全球經濟的關鍵

為了解決中國石油客服電話的問題,作者比提.英卡迪歐 這樣論述:

前經建會主委、立法院副院長 江丙坤資深媒體人 陳文茜 三陽工業海外事業副總經理  劉武雄《今周刊》今選書摘一致好評推薦! 中國與印度正在改造世界 什麼是Chindia?   經濟學家預估,印度將在三十年內成為全世界第三大經濟國,而中國將在本世紀中葉取代美國的龍頭地位。Chindia就是中國與印度結合所形成的全球超級經濟強權。   過去十年,中國的成長與製造業優勢地位是最重要的兩項全球趨勢,印度的科技、服務和外包產業則使之成為重要的事業夥伴和可敬的競爭者。兼具消費者、供給者、創新者、投資者和技術人才提供者,中國與印度正在改造世界。中國與印度的驚人崛起揭櫫了一條鐵律:欲在新的全球市場上生存茁壯,你

必須和中國與印度打交道。   為讓讀者清楚了解這兩大新興巨人的現況與未來,和其所牽動的全球經濟局勢,以因應中印崛起所帶來的挑戰,本書可作為因應中印崛起的全方位指南。書中集結了美國《商業周刊》亞洲記者的第一手報導,以及專家們的精闢評論,並由《商業周刊》資深撰稿人為每章撰寫全新引言。每篇報導都是最新的探索領域,其中包括獲獎的重要議題特別報導,例如製造業領域的〈中國價格〉(The China Price)、技術領域的〈印度的崛起〉(The Rise of India)。 編者簡介比提.英卡迪歐(Pete Engardio)  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Week)資深撰稿人。密蘇里大學傳播碩士

,1985年進入《商業周刊》,擔任駐亞洲通訊記者長達六年,並擔任亞洲版編輯多年。英卡迪歐所撰述的全球經濟議題文章贏得無數獎項。他也是2000年出版的《溶解:亞洲的繁榮、蕭條與未來》(Meltdown: Asia’s Boom, Bust, and Beyond)一書的共同作者。 譯者簡介李芳齡  目前專事翻譯,譯著包括《啟動革命》、《哈佛商業評論精選:企業策略》《第五項修練Ⅲ:變革之舞》、《業競天擇》、《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修練》、《當債務吞噬國家》、《成長的賭局》等近五十本。 推薦序  江丙坤  編者序第一章  序論第二章  中印雙雄崛起第三章  新全球典範第四章  

新企業模式第五章  新巨型市場第六章  大躍進第七章  財政的挑戰第八章  教育挑戰第九章  社會議程第十章  生態與能源挑戰第十一章 新的競爭挑戰 議題綜觀   鄧小平在一九七九年解開束縛中國經濟的枷鎖,此舉似乎註定中國將崛起成為經濟巨人。自此以後,每一回合的改革總是激起新一波外國企業的「中國熱」,國際媒體大聲宣告每一種中國資本主義的展現?─私營企業出現了,消費者變富裕了,出口工廠忙不停,股市熱絡,共產黨官員穿西裝現身!每一種展現中國在全球經濟中力量增強的新跡象?對美貿易出超不斷攀升、高科技進展、競購美國公司等,都會引發華府政治人物與智庫大聲警告:中國已對美國經濟和軍事領導地位構成重大威

脅!這些關於中國的評論甚至孵育出國內犬儒主義派,這些人士一再警告:中國的興旺景氣即將在金融或社會大災難中劃下句點。   反觀印度的經濟崛起,情節倒是安靜許多。約莫十五年前,這另一個亞洲巨人並不受美國注意。儘管印度早已是民主政體且擁有龐大的私人經濟部門,但與華府的外交關係冷淡,經濟發展依舊受官僚體制扼制,大多數產業都限制外國投資者參與。的確,當印度和極權統治的中國在經濟上的差距愈來愈大時,印度那爭吵不休的民主制度反而被視為阻礙發展的絆腳石,企業界已經厭倦至極,以至於國外對於印度前總理拉奧(Narasimha Rao)所提出的全面經濟改革計畫,普遍抱持懷疑態度。就連印度在軟體業、半導體設計業、電話

客服中心等產業上的成功發展,也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受到注意。在此之前,鮮少西方企業公開談論到這種技術性工作外包在印度熱絡發展的情形。   不過,懷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敬畏的時代展開,中國和印度如今被廣視為下一個全球超級經濟強權。過去二十年平均經濟成長率九.五%、二○○五年成長率更高達九.九%的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超越絕大多數歐洲國家,並取代日本的貿易龍頭寶座。同一期間,印度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為六%,而且,隨著投資資金的湧入和更多產業的開放競爭,經濟成長率仍不斷加速。中國和印度都擁有龐大人口、不斷擴增的年輕工作者和消費群、且所得水準仍然有趕上已發展國家的大空間,這些因素讓絕大多數預測都指出,這兩個國家應

該能在未來數十年維持平均七%到八%的成長率,即使這段期間將會出現許多棘手的經濟成長衝擊。   美國環球透視公司(Global Insights Inc.)預估,到了二○一五年,印度的國內支出將倍增至七千億美元,中國大陸則可以增加至將近三倍而達到兩兆六千億美元。到了二十一世紀中葉,中國與印度佔全球產值的比例將從目前的六%激增到四五%,若以國內購買力來衡量的話,比例會更高。不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中國與印度都可能成為美國以外經濟力最強的兩個國家。   如今,已經鮮少有企業能夠不與中國或印度打交道。同時兼具消費者、供給者、創新者、投資者、和技術人才提供者的中國與印度正在改造世界。中國已經被認為是最具競

爭力的製造業平台。英國的牛津經濟顧問公司(Oxford Economics)指出,自一九九○年至今,中國的出口值成長超過八五○%,製造品佔率已經從二%提高一一.五%。印度則是在軟體、設計、和後勤服務領域展現旺盛的成長力量。班加羅爾(Bangalore)如今已經漸漸變成加州矽谷以外最重要的科技與企業創新重鎮。   由於中國和印度逐漸成為低成本製造業和高科技與服務業中令人敬畏的競爭者,並超越先進國家,這種情勢發展甚至促使主流經濟學家如薩謬森(Paul Samuelson)重新思考長久以來所抱持的「自由貿易」及「競爭優勢」的假設。這種情勢發展也引發各界憂心與爭論美國未來的全球競爭力,誠如二○○五年八

月二十二日出刊的美國《商業周刊》中刊登的特別報導〈中國與印度:你必須知道的事〉(China and India: What You Need to Know)一文所言:   在過去,我們甚少見到兩個仍然相當貧窮的國家,其經濟起飛引發這種令人敬畏、機會主義、與不安等混雜情結。二次大戰後出現了日本與南韓的經濟奇蹟,但這兩者都未強到足以驅動全球成長或改變所有產業的競爭情勢;反觀中國與印度,卻有夠強的力量與動能可改變二十一世紀的全球經濟。這兩個國家崛起情形的最貼切類比是美國在十九世紀的發跡故事……但是,就某種程度而言,就連當年美國的崛起也無法跟如今發生的中印發展相比,這世界過去從未見到兩個人口加起來佔

全球總人口三分之一的國家同時且持續地經濟起飛。   因此,了解中國與印度的相對長處和國內動能,是全球企業界和策略制定者的必要課題。同等重要的課題是風險。貪腐在這兩個國家處處可見。伴隨快速工業化而來的空氣與水污染問題愈趨嚴重,嚴重威脅兩國生態環境與居民健康。由於中國目前仍然欠缺健全法規和透明的決策流程,因此,透過法院來解決違約、盜用或侵吞公款、剽竊智慧財產權,極其困難。印度沿用西方法律制度,但程序卻如同蝸牛般地緩慢。此外,長期投資可能被在野黨延宕或意外的政策逆轉拖累。中國的財金體系背負龐大的呆帳,有爆發金融危機之虞,北京當局在解除外匯管制的緩步進展更讓情況雪上加霜。在印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龐

大預算赤字已經堆高到難以支撐下去的水準。   本書集結了《商業周刊》在過去五年對這些新興巨人的開創性報導,旨在對中國與印度的崛起提供更廣泛的描繪。你可以從本書中看出,我們在新聞的最前線搜尋,以了解並分析這兩個國家的市場機會、商業文化、經濟模式、和社會性挑戰。《商業周刊》一直很密切追蹤報導中國邁向現代市場經濟的每一步,深入了解中國高層領導者的改革議程,研究率先進入此市場的外國投資者,評估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的餘波,探究中國在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正式成為全球經濟社群一員的影響。《商業周刊》也很早就看出印度的經濟覺醒,以及它在高科技與服務產業的潛力。我們是最早研究印度在培育大量一流工程與管理

人才方面的出色成就的機構,我們在二○○三年十二月八日刊登的〈印度的崛起〉(The Rise of India)報導是印度首度以其經濟影響力躍上美國知名雜誌的封面。   這使得我們興起出版這本書的念頭,想把《商業周刊》近年來獲獎的中國與印度特別報導文章集結在一起,這些新聞報導廣泛地評估這兩個同步發展的強權的經濟含義。從《商業周刊》雜誌及其網站收集的這些文章檢視在這兩國中的新興企業、技術、和財金制度,也詳細視察這兩個國家為維持快速成長和實現快速成長潛力所必須克服的許多嚴重的社會、政治、與環境挑戰,包括在印度大部分地區存在的嚴重貧窮問題、在中國隱約浮現的健康與環境危機、在兩國的所有階層迫切需要提升水

準的教育制度。   或許,本書最大的貢獻是比較分析這兩國相當分歧的經濟模式和它們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差異性,這有助於引發各界熱烈討論到底哪個國家比較能維持長期成長:有人認為是中國,因為它有出色能力可動員資本和人力投入基礎建設和建立大規模的製造產能;也有人認為是印度,因為它的創業方向著重工程,以及運用其大量貧窮者提供的極低廉人力來供給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另一個令人好奇的問題是:若這兩個巨人結合起來,形成印度政治家賈拉姆.蘭密施(Jairam Ramesh)所謂的中印超級巨人「Chindia」呢?不過,截至目前為止,這個議題主要仍是學術界的探討,誠如報導所言:「實際上,這兩個擁有龐大人力的國家已

經朝向陰陽聚合互補的境界邁進……,拜網際網路和電訊成本大幅降低所賜,多國籍企業現在把產品的製造基地設在中國,軟體和電路系統的設計基地設在印度。」   為使讀者對重要議題有更廣泛的了解,本書也納入《商業周刊》在過去幾年的重要報導文章,包括獲獎的特別報導〈中國價格〉(The China Price),解釋促使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主力的許多因素;以及同樣也獲獎的封面故事報導〈這是你的下一份工作嗎?〉(Is Your Job Next?)和〈印度的崛起〉(The Rise of India),揭露技能性服務工作和工程工作的外移程度,以及此大趨勢在國內引發的爭議。此外,本書中還包括有關於印度理工學院(In

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IIT)及農村發展工作、中國的貿易策略和仿冒風等重要現象的探討。 第10章:生態與能源挑戰快速工業化使得中國和印度成為全世界能源與礦產消費成長最快速的國家,使得這兩國開始跟已開發國家競爭世界資源。工業化也讓中國及印度付出了極大的環境代價,兩國每年分別有數百萬人因為空氣和水污染而失去性命。此外,兩國的森林快速消失、乾淨水源枯竭,未來數十年,隨著產業、個人汽車的使用和污染的持續增長,若兩國的領導者不採取行動,採用更環保的技術與方法,那麼,即將發生的生態浩劫將會影響整個地球。印度面臨嚴重的環境挑戰,但目前最迫切的問題是在中國。中國倚賴

重工業,能源的使用又欠缺效率,對環保法規執法寬鬆。大而髒的成長引擎(A Big, Dirty Growth Engine)和中國的環保工作(The Greening of China)敘述中國的環境危機有多麼嚴重,以及政府太遲對產業制定較嚴格的環保規範。然而,中國現在開始致力於使用更乾淨的能源,外國投資者或許可以在當中找到未來商機。中國的環保大商機(A Big Green Opportunity in China)一文敘述法國的威立雅環保集團(Veolia Environment)已經投資八億美元在十項水處理計畫,以及兩座使用固體垃圾產生的沼氣來發電的發電廠。內蒙古的風力發電(Winds of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分析一項風電場計畫。儘管如此,中國與印度對石化能源的需求仍將繼續急劇成長。亞洲的石油大搜尋(Asia’s Great Oil Hunt)一文剖析中國追尋石油與天然氣供源以助燃其經濟成長的行動,將會衝擊到全世界的能源價格與供給。能源荒如何融化凍結的關係(How a Thirst for Energy Led to a Thaw)一文說明印度為了取得外國能源供給,最近跟夙敵巴基斯坦談妥管線合作計畫。大而髒的成長引擎污染仍然令中國窒息,但環保技術開始出現。在中國,似乎還不太看得出二○○八年奧運即將在北京舉行的明顯跡象。城市周邊的場地,幾乎都還未破土

動工。不過,更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這屆奧運已經對全面清除污染方面發揮了明顯影響。

內外控人格特質和工作壓力對員工留任意願之影響-以C保險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中國石油客服電話的問題,作者邱碧惠 這樣論述:

保險業的競爭一直都相當激烈,保險公司提供最完善的員工薪資與福利,獲得業務人員全力衝刺的心,進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毫無顧慮的往前衝,這也顯示出擔任第一線的業務人員,需不斷提升專業以及有溫度的服務,創造自我價值,因此業務人員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保險公司之業務人員,無論是面對面與客戶直接接觸或是透過電話的言語接觸,和現在最新的遠距透過Webex視訊服務,皆會給予客戶不同的感覺, 因此,瞭解保險公司業務人員的內外控人格特質,和探討保險公司業務人員面對工作壓力與留任意願之關係,提高員工留任意願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C保險公司業務人員內外控人格特質,和瞭解保險公司業務人員面對工作壓力與留任意願之關係。

本研究以國內、C保險公司業務人員,有業務人員、業務主管及單位主管等爲問卷對象,以抽樣方式進行,共計發放310份,回收292份,回收率94.24%,有效份數271份,有效比率為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