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med介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pubmed介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慶順寫的 健康謠言與它們的產地:頂尖國際期刊評審追查50個醫學迷思 和ErickMessias的 正向心理科學臨床實務:平衡生活、促進身心健康與提升人生幸福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數位學習資源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也說明:PubMed 資料庫. OVID. PubMed.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於1964年建立了全國性醫學文獻網路至今已有40多年歷史,目前擁有多個資料庫中,最 ... EndNote書目管理軟體介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一心文化 和啟示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張鑑如所指導 林佳慧的 學步兒氣質與母親教養雙向影響歷程及其對早期自我調節原型之影響 (2021),提出pubmed介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我調節、雙向影響關係、氣質、教養行為、幼兒、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應用經濟學系 李杰憲所指導 李宜婷的 大專生運動參與及運動認知對自覺健康狀態的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因素分析、集群分析、邏輯斯迴歸模型、運動認知的重點而找出了 pubmed介紹的解答。

最後網站找pubmed介紹相關社群貼文資訊則補充:提供pubmed介紹相關文章,想要了解更多pubmed下載、PubMed MeSH、pubmed意思相關娛樂資訊或書籍,就來娛樂貼文懶人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ubmed介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健康謠言與它們的產地:頂尖國際期刊評審追查50個醫學迷思

為了解決pubmed介紹的問題,作者林慶順 這樣論述:

  「餐桌上的僞科學」最新系列#5,頂尖期刊評審分析上百篇醫學論文,破解各式健康謠言     *全系列版稅捐贈幫助台灣弱勢兒童及青少年,請搜尋:林慶順教授獎學金      全書關鍵詞:#清冠一號、新冠口服藥、橄欖油、西芹汁、mRNA疫苗、伊維素菌、隔夜菜、無麩質飲食、素食、保健食品、氫水、油漱、巴西蘑菇、阿拉伯糖、咖啡、低鈉鹽、魚油、花青素、自由基、抗氧化劑、抗性澱粉、膳食纖維     科學寫作的經典範例,讀一本勝過買百本錯誤的健康書籍     層出不窮的健康謠言,不止出現在長輩的Line群組、電視名醫的聳動言論,藥師和營養師背書的健康產品、內容農場的「健康新知」,甚至連暢銷健康書籍中,都

充滿了各種自相矛盾和危言聳聽,讓讀者往往無所適從。還好,擔任超過世界60家頂尖醫學期刊的論文評審的林慶順教授(包含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從2016年開始寫文章幫讀者查詢最新期刊,歸納分析並詳實解答。其個人網站「科學的養生保健」已經追查超過一千篇健康謠言,並集結成《餐桌上的僞科學》系列書籍,本書就是最新的問答集結。看完本系列書籍,不只可以解答大眾心中多年來的各種醫學謠言,並且可以學習何為真正的科學寫作法。     精彩內容:     1.清冠一號和伊維素菌的科學證據分析   2.輝瑞和默克的新冠口服藥效果和注意事項   3.橄欖油是最好的油炸用油?   4.空腹喝咖啡有礙健康?

  5.西芹汁讓你遠離百病?   6.mRNA疫苗發明者後悔打了疫苗?   7.素食比葷食更健康?   8魚油補充劑治療憂鬱症?   9.爬樓梯和跑步對身體有害?   10.隔夜菜導致截肢?   11.網球天王最愛的無麩質飲食,對人有益?   12.巴西蘑菇抗病療癌?   專業推薦     林煜軒(國家衛生研究院/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邱品齊(美之道皮膚科診所院長)、林氏璧(前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潘建志(台北市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     林氏璧(前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   新冠疫情以來,我常常拜讀林教授的科普闢謠,非常即時,用心且專業,獲益

甚多!在假消息滿天飛的疫情時代,十分推薦大家閱讀!     林煜軒(國家衛生研究院/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現在的醫藥科學新聞,普遍有傳達科學數據,卻沒有為民眾從實用、全面的角度解讀的問題。林教授的每本好書,不僅傳達正確的知識,也是科普寫作的典範!     邱品齊(美之道皮膚科診所院長):在這偽科學、假新聞以及斷章取義、誇大不實、錯誤虛假訊息充斥的年代,想保有求真求實、客觀思辨的能力真的是越來越困難。人們看似渴求真相,卻又常常只沉溺於自己認為的真相。在這資訊爆炸的「後真相」時代,大家唯有藉由不斷的學習、思考、批判、辯證與內省,才有辦法發現事實接近真相。很樂意推薦這本書給想要破除迷思與謠言的各

位朋友們。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假訊息不斷進化,現代的謠言迷信,往往披著偽科學外衣,才能大量散播。對待食品醫藥跟生命健康,我們可不能隨便谷歌就信以為真。林教授的文章,值得深思熟讀,更讓迷霧豁然開然。     潘建志(台北市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看林教授的書是種享受,我一試成主顧,很快買齊了餐桌上的偽科學四本套書。林教授堅守實証醫學原則,客觀地解答許多營養學的迷思,也破除許多流行的醫療假訊息,火花四射,讀來相當過癮。林教授有著豐富的醫學史知識,針對一個問題旁徵博引,串起線索展開收合,讓讀者跟著他也變成了夏洛克·福爾摩斯。   各界推薦     讀者推薦     讀者De

nnis tsai:教授,我對於現在才知道您的網站跟書籍趕到很遺憾,裡面有太多有用資訊了,事實上我是最近想要買某保健食品,才開始google發現您的網站,謝謝您幫我省了一筆錢。但是其實沒有,因為我把本來要買保健品的錢拿去買了您的套書了(《餐桌上的偽科學》套書(共四本)。     讀者Ellio:我常購入教授的書送親友(當被建議一些奇怪的養生偏方時),看看能不能提升一點對抗偽科學的「群體免疫」。謝謝您一直以來的用心努力,幫大眾省下很多被詐騙的冤枉錢。     讀者Sandy:林教授您好,我是偽科學系列書籍的讀者,看完真的是獲益良多,打破了我以前自以為養生的許多觀念,也積極分享給身邊親友。    

 讀者Miles Kao:從林博士的網頁文章與書籍中受益良多,來這裡學習新知識已成了每天的習慣。⋯⋯感謝您的文章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讀者簡小姐:⋯⋯曾經看過好幾篇林教授的文章,覺得不僅客觀(佐證豐富),更是釐清了很多既定的錯誤觀念。     讀者Elliot:教授算是我素未謀面的大恩人,完全顛覆/創建/養成了我這輩子對養生保健與科學識讀的批判性思維,也替我省下了這輩子很多不必要的花費和浪費。回歸基本,重拾健康。太多感謝,一言難盡。     讀者葉先生:常常拜讀您網站上的文章以及您的著作,尤其在保健食品與疾病治療相互影響的觀念釐清、補充更是解答指引了我許多迷思。現在只要有親朋好友推薦任何

良方密藥,我都會先在您網站搜尋相關文章後,再複製連結給親友,省了我許多無用功也更能說服他們,十分感謝!     讀者Bonnie Chen:一直從林教授的文章學到非常多專業又正確的醫學知識,收穫良多。  

pubmed介紹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或許你聽過「重量訓練導致的肌肉損傷有助於肌肥大」,
但這是真的嗎?你真的了解其中的細節嗎?
在今天的影片中,
我會用最詳細的說明來告訴你肌肉損傷到底對肌肥大有沒有幫助?

過去我們常聽到「機械張力、代謝壓力、肌肉損傷」是促進肌肥大的三要素,
但大家可能不見得知道,
代謝壓力和肌肉損傷有助於肌肥大都只是科學家的推論,
並沒有太多實際的證據直接證明代謝壓力和肌肉損傷是有幫助的,
今天呢我就要來大家深入探討「肌肉損傷是否真的有助於肌肥大!」

在探討肌肉損傷之前,
先讓我簡單說明一下肌肥大的原理,
肌肥大(hypertrophy)指的是肌肉橫斷面積增加和長度增加,
橫斷面積增加是來自於平行的肌原纖維數量增加,
長度增加則是來自於肌原纖維長度的延長、肌節串連的數量增加。
肌肉損傷其實並不利於以上的狀況,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

輕度的肌肉損傷會破壞肌節,
嚴重一點的肌肉損傷則會破壞細胞膜,
當這兩種狀態發生時,
我們的身體可以用新的蛋白質來取代受傷的區域並維持現有的結構,
這個過程叫稱之為「修復」。
但如果更嚴重一點的肌肉損傷、撕裂傷,
是會導致壞死的,
壞死的肌肉纖維會在細胞膜內被分解,
並被新的纖維給取代,
這個過程稱之為「再生」。

另外,
如果你今天會點進來這影片,
我想你可能有很高的機率聽過「橫紋肌溶解症」,
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骨骼肌產生了急速的損傷,
發生了我剛剛說過的細胞壞死和細胞膜被破壞的狀況,
進而導致肌肉中的蛋白質和肌球蛋白(myoglobin)會滲漏出來,
當肌球蛋白進入血液和尿液中且濃度太高時,
甚至會引發腎臟機能的問題和急性腎衰竭。

開個玩笑,
如果肌肉損傷能導致肌肥大的話,
那橫紋肌溶解症的人不就超級無敵壯了嗎!?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
「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會認為肌肉損傷有助於肌肥大呢?」

主要原因有三個:

1. 在肌肉損傷後肌肉蛋白合成率提高了
2. 過去的實驗發現離心收縮的肌肥大成效比向心收縮好,而且離心收縮造成更多的肌肉損傷。
3. 發生肌肉損傷後,衛星細胞的活動增加,能幫助肌纖維內的細胞核數量增加,更有利於修復和再生受損的肌肉。

但關於這三點,近年來的研究似乎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 在2016年時,Damas等人提出了一篇研究,
他們發現因為訓練造成的肌肉損傷,
雖說確實會造成肌肉蛋白合成率上升,
但是主要是用於移除肌纖維中受傷的區域,
並用新的肌纖維取代。
這個取代的過程對肌肥大是沒有幫助的,
無論是從肌原纖維數量增加或長度延長都沒幫助。

2. 相較於向心收縮、離心收縮訓練肌肥大成效好這樣的現象,
可被解釋為在相同強度或肌肉啟動狀態相當時,
離心階段的機械張力比較大。

離心機械張力較大與主動元素和被動元素有關:
主動:肌動蛋白(actin)、肌凝蛋白(myosin)橫橋
被動:肌聯蛋白(titin)、膠原蛋白

向心收縮階段,力量產生僅和主動單位有關。

在肌肉啟動狀態相似的情況下,
被動元素造就了離心階段能產生更大的力量。

這樣的理論在17年時也獲得了驗證。

3. 在2018年Damas等人的研究中發現,
肌肉損傷運動後衛星細胞活動增強,
可被解釋為運動後的簡單反應,
或僅幫助修復肌肉損傷,
而不是一個增加肌纖維中細胞核數量的過程。

運動後的簡單反應:
老鼠和人類都被觀察到有氧和重訓後衛星細胞活動增強。
肌肉損傷後的衛星細胞活動增加並無助於增加肌纖維內細胞核的數量。

另外在2011年的這篇研究中,
兩個受試的組別分別在初期經歷了不同肌肉損傷程度,
但儘管初始條件不同,
但兩組的肌肉大小和力量都有相同的增加。

綜合以上所有的研究結果,
我們會發現因為肌肉損傷而提高的MPS與肌肥大成效關連性不高,
衛星細胞的活動增加也似乎不會讓肌纖維內增加更多新的細胞核,
離心收縮肌肥大效益會比較好的原因也是來自於肌肥大的首要機制「機械張力」。

甚至我們可以說,
肌肉損傷不是創造肌肥大成效的主要條件,
避免肌肉損傷對中長期的肌肥大效益來說似乎沒有負面影響,
肌肉損傷僅是肌肉在重複收縮下的副作用而已。

因此,
我會建議你在訓練課表規劃時,
以肌肥大訓練的Primary mechanics首要機制作為主要考量,
妥善的管理訓練強度和訓練量來避免肌肉損傷,
用把訓練頻率拉高來累積訓練量和提高成效。

好啦!
那今天的主題我就先介紹到這邊,
在未來我也會持續分享運動科學、訓練和如何學習的相關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影片歡迎點讚、訂閱和分享,
祝各位在肺炎期間百毒不侵!我們下次見!

研究出處: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219125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074713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324825
https://jeb.biologists.org/content/jexbio/214/4/674.full.pdf

-----------------------------------------------------------------------------------------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ingwei_li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oachChingWeiLin/
個人網站: https://chingweilin.com/
超核心桃園店 Facebook: https://lihi1.com/nVKTB/youtube
超核心林口店 Facebook: https://lihi1.com/cjLgm/youtube

學步兒氣質與母親教養雙向影響歷程及其對早期自我調節原型之影響

為了解決pubmed介紹的問題,作者林佳慧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早期幼兒自我調節發展的因素。自我調節能力在進入生命第二年時開始快速萌發,且對幼兒未來的社會適應以及認知學習有重大影響,因此是幼兒發展的重要目標。過去的研究多探討母親的教養行為或親子關係的品質與幼兒自我調節間的關聯,本研究則基於發展系統理論之生物心理社會架構,同時探討幼兒氣質因素與母親教養因素對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影響。本研究並從雙向影響關係(transactional relationships)的觀點,探討幼兒氣質因素與母親教養因素間的雙向影響歷程。本研究的目的有二:其一為探討幼兒氣質(包含負向情緒性氣質與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教養(包含正向的母親回應及負向的條件式管教)之間

是否具有持續性的雙向影響關係。其二為探討幼兒氣質及母親教養對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影響。根據理論及過去相關文獻之結果,本研究提出假設一:幼兒氣質與母親教養間有互相影響的關係,且此雙向影響關係具有持續性。假設二:負向情緒性氣質會對母親教養行為有負面影響(即會減低正向回應與增加條件式管教),奮力控制氣質則會對母親教養行為有正面影響(即會增加正向回應與減低條件式管教)。相對的,母親回應會對幼兒氣質有正面影響(即減低負向情緒性氣質與增加奮力控制氣質),條件式管教則對幼兒氣質有負面影響(即增加負向情緒性氣質與減低奮力控制氣質)。假設三:幼兒負向情緒性氣質會對其早期自我調節發展有負面影響、奮力控制氣質則有助幼

兒早期自我調節的發展;母親回應可提昇幼兒早期自我調節,母親條件式管教則不利幼兒的早期自我調節發展。根據上述目的,本研究分析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之3月齡組幼兒資料,並針對5,267位幼兒母親在幼兒12月齡、18月齡及24月齡時所填答的問卷資料,進行隨機截距自我迴歸交叉延宕模型分析。變項的來源包含母親所填答的認知發展問卷、社會情緒發展問卷及家庭問卷。本研究獲得以下結果:一、在12月齡到24月齡的三個時間點中,母親正負向教養行為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間均具有持續的雙向影響關係。母親的回應與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具有互相增強的雙向影響關係,但母親的條件式管教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則具有相互消減的雙向影響關係

。幼兒的負向情緒性氣質則未與母親的教養行為產生持續性的雙向影響關係。研究假設一及二僅在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教養行為的部分獲得支持。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和母親的回應與條件式管教會影響幼兒的早期自我調節發展。12月齡時的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回應均可正向預測24月齡時的自我調節,但12月齡時的母親條件式管教則負向預測24月齡時的自我調節。由於本研究未發現幼兒負向情緒性氣質與早期自我調節發展間之關聯,因此研究假設之三也僅在奮力控制氣質及母親教養行為的部分獲得支持。本研究之結果支持母親的教養行為與孩子的氣質間具有相互影響與被影響的關係,意即母親不只扮演提供孩子社會化影響的角色,也會受到孩子的氣質或特質的影

響而改變教養行為。本結果支持幼兒在自己社會化的歷程中扮演主動角色。此外,本研究之結果顯示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對早期自我調節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但氣質也會受到母親教養行為的影響,顯示個體生物性特質也會受環境脈絡等社會經驗之形塑。母親可藉由提供溫暖回應等正向教養行為增進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但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也會因母親的責罰管教等負向教養行為而消減。

正向心理科學臨床實務:平衡生活、促進身心健康與提升人生幸福感

為了解決pubmed介紹的問題,作者ErickMessias 這樣論述:

當代最權威、完整的正向心理研究巨作 【正向精神醫學.正向心理治療.正向心理學】 全球第一本彙集三大領域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13個國家、共48位專家的研究與經驗,  由理論到實務,協助人們尋見生命的意義、得到幸福,  是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不可或缺的實用指南。 近幾十年來,正向心理學慢慢獲得重視,正向精神醫學也逐漸被強調,但在正向心理健康領域,卻從來沒有系統性的研究與教育。本書是全球第一本將正向心理學、正向心理治療和正向精神醫學的創新成果融為一體的著作,對於想從相關研究和經驗中獲益的人而言,是最棒的資源。 本書是由13個國家、共48位精神醫學、心理治療和心理學的專家共同撰寫,採用

易於理解的方式,搭配大量的案例與故事,讓讀者對當代已實踐的流行病學、發展和臨床應用有清晰的了解。 全書分成五部:第一部分別提供三個領域的基本概述、背景及發展歷史,依序是正向精神醫學、正向心理治療、及正向心理學;第二部介紹了涵蓋完整生命週期有關健康之正向介入及取向;第三部討論精神疾病與心身症,如憂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症、物質濫用及其他精神疾病等;第四部聚焦特殊領域和族群,如家族及伴侶治療、教育學、企業與團體治療等;第五部則介紹正向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 以往心理學一直在研究心智的功能障礙和症狀,直到最近幾十年才開始關注功能和滿意生活的要素。精神醫學在過去也受到以症狀和缺陷為導向的世界觀所影響

,然而,透過採用正向原則及方法,心理學、心理治療和精神醫學增加了更全面性、綜合性、以資源為導向及預防的觀點,協助人們不僅避免心理健康問題,更要提升人生幸福感。 本書除了適用於個別心理治療,也涵蓋家族、團體、教育學、諮商與輔導、企業教練等多重治療領域,甚至相當適合自助。此外,對治療心身症、飲食疾患及創傷後成長也有獨到的見解,能為各領域的讀者帶來幫助。無論是心理相關專業人士、甚至是一般大眾,都能透過本書,一窺當代正向精神暨心理相關理論與實務之堂奧。 【本書六大特點】 ✦正向心理健康領域第一本全球性、整合性的教科書 ✦針對每項精神疾病診斷,皆提出可行的建議、方法與步驟 ✦適用於個人、家族、團體、

教育學、諮商輔導等多重治療領域 ✦對治療心身症、飲食疾患、創傷後成長,有獨到的見解 ✦臨床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的最佳工具書 ✦內容深入淺出,搭配鮮活的案例與故事,一般人也可閱讀 【專業推薦】  吳相儀/高醫大正向心理學中心主任  林以正/前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林式穀/林口長庚醫院醫師  曾文志/清大教育心理與諮商系教授  蘇冠賓/安南醫院副院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專家讚譽】  「有負向心理症狀可以學正向心理學嗎?」本書最大特色是跳脫過去針對「零度以下的人生」之傳統解法,將正向心理科學角度突顯出來,把「精神醫學」及「心理治療」的臨床症狀、情境及族群,融入正向優勢及介入等觀

點應用,彷彿結合許多專家腦力激盪,擴展出更多的解法及可能性!讓讀者得以見樹又見林,內容豐富精彩,值得一讀再讀。 ──吳相儀,高雄醫學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主任  這本書跳出美國主流的正向心理學,從跨文化的角度,也從更多元的觀點來論述正向心理治療,拓展了我們所習慣的具有侷限性的美國觀點,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對我也頗有啟發。 ──林以正,前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心理科學正從一個單打獨鬥的局面,轉化成一個重視連結整合的平衡時代。本書寫下了傳統邁向跨域的里程碑。精妙串連的組織架構,對正向精神醫學、心理治療及心理學的全面理解,豐富的分析、演練及實務資源,本書應該被所有的心理學人珍藏在書架上。 ──曾文志

,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系教授  在以失常為主流的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領域中,正向心理學浪潮將帶領所有助人工作者迎向另一道更寬廣、更宏觀的視野,而《正向心理科學臨床實務》一書則是你踏上這浪潮之前,最該擁有的一塊衝浪板。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大專生運動參與及運動認知對自覺健康狀態的影響

為了解決pubmed介紹的問題,作者李宜婷 這樣論述:

本研究欲探討大專生運動參與及運動認知對自覺健康狀態的影響,期望藉由此研究增進大專生的身體健康狀態,可幫助大專生自我審視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態。本研究為次級資料分析研究,108年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利用研究對象以臺灣地區就讀大專校院之大專生為主不包含延畢(修)生,調查學生參與學校運動情形與自覺健康狀態。問卷之抽樣對象、方法、發放及回收,大專生抽樣為9,760人,在使用統計分析刪除掉空白的無效樣本,統計完後共計大專生有 7,082人有效樣本能進行研究。本文欲探討大專生的運動時間與強度,故先使用統計軟體進行樣本資料整理與分析,並藉由SPSS軟體模型對自我認知進行因素分析,再以因素分析的結果跑

集群分析,分別針對自覺自己的身體健康程度與過去一年中的感冒次數來跟對於運動的課程時間長度,和對課程的喜好程度,來探討能不能藉由自覺自己健康狀態的影響,改變自我就寢休息時間,進而改善大專生自身健康狀態。結論利用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可將大專生運動認知型態分成三群,分別為「重視運動與健康」、「處理問題的能力」、「自我健康管理」,再來利用因素分析結果出來的三個構面使用集群分析得出三個集群「運動與健康型」、「一般認知型」、「自我管理型」。而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年感冒次數、每週運動天數、就寢時段及運動認知等六個因素,不同類別的自覺健康狀態良好的感受率及與該因素的比較基準類別之比例差異,可做為該因素之類別改善

效益。為了能更簡易理解實證結果,我們將實證後所得的估計係數帶入邏輯斯迴歸模型方程式。實證結果顯示其中,「年感冒次數」及「每週運動天數」的類別改善效益可達5%以上,而「就寢時段」及「運動認知」的類別改善效益更分別達到10%及28%以上。由此可知,就寢時段及運動認知的改善,可大幅度的增加大專生的自覺健康良好狀態的感受程度,由本研究可得知,運動與健康自我認知非常重要,若可以多增加運動與健康和對自我的健康管理,想必對身體自覺健康狀況能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