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仔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騾仔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法)約瑟夫•布列東寫的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中國服飾與藝術 和[美]謝健的 帝國之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書x作x分享 Kidult Daddy毒男爸爸 - Oh! 爸媽也說明:就好像廣西找騾仔和繡球的情況一樣:「喂!大佬,寫篇文就易呀,諗住做張插圖,同佢沖喜吓,畫張插圖難呀!」 當時心都離一離,如果真的每篇也放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畫報 和北京大學所出版 。

玄奘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邱英芳所指導 黎臨湘的 安身立命- 一位中年男性自我認同之敘說研究 (2020),提出騾仔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我敘說、自我認同、復原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莊勝義所指導 莊蕙玲的 從戰亂流離到安身立命:資深榮民生命態度轉變之敘說探究 (2019),提出因為有 資深榮民、生命故事、生命態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騾仔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将mule 翻译成中文, 字典英文 - Glosbe則補充:你如何将“mule"翻译成中文: 骡子, 騾子, 马骡.例句: Couldrt you find a mule ... mule的翻译和定义,在线词典英文- 中文。 ... 老大, 操骡仔可以不用安全套的吗?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騾仔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中國服飾與藝術

為了解決騾仔英文的問題,作者(法)約瑟夫•布列東 這樣論述:

法國國務秘書亨利·伯丁推崇中國技術,熱愛中國文化,生前收集了大量中國主題的圖文資料,其中僅中國手工業和製造業的原創版畫就有400 幅。後來,這些資料輾轉至約瑟夫·布列東之手。 經過其整理及補充說明之後,《中國服飾與藝術》一書於1811年出版。 全書共分六卷,前四卷譯自1813 年的英文版,後兩卷譯自1812 年的法文版。共收錄100 餘幅版畫,17萬字。插畫中的人物上至皇親貴胄,下至販夫走卒。繪畫手法結合了西洋和中國畫法,真實生動,頗具特色。其中,反映手工業、製造業及服飾的部分插圖尤為珍貴。 本書一經出版,很快便被翻譯成其他語言,且多次再版。雖然原作已經出版200 餘年,但本書仍然是中國

服飾和風俗研究的必讀書目。   約瑟夫·布列東(Joseph Breton,1777—1852):1777 年出生於巴黎,年輕時師從法國速記學家希歐多爾·皮埃爾·伯丁。1815年起擔任議會速記員,直到去世。他參與創辦了《司法報》《分庭速記員》《箴言報》等報紙。布列東精通幾乎所有的歐洲語言,並翻譯和主持出版多部著作。1811年,他以亨利·伯丁搜集的眾多中國主題彩色畫為基礎,補充大量文字資料,整理出版了《中國服飾與藝術》一書。 趙省偉:“西洋鏡”“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叢書主編。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自2011年起專注於中國歷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國主題的法國、德國報

紙和書籍。 張冰紈: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為世界美術史。曾參與文化部重點專案《中國近現代美術經典叢書》,其文章被收錄於《翰墨流芳—近現代中國畫精選》。 柴少康:2010 年畢業于北京語言大學法語專業,2013 年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學位。長期從事語言教育工作。   第一卷 中國服飾與藝術·人物 002 中國概況——物產和宗教 006 乾隆皇帝 010 身著夏裝的清朝官員和地位顯赫的女性 013 皇家供水馬車 014 大臣的轎子 016 公主的馬車 018 身穿官服去上朝的五品官員 020 敲梆子守夜巡邏的衙差和在他前面提燈籠的衙差 022 前往守衛宮殿大門

的八旗軍 024 坐獨輪車的女子 025 賣鏡子的人 026 滿族婦女和兒童 028 身著盛裝的班禪和滿洲喇嘛 030 一位正在燒紙、祭拜門神祈福的滿族女性 032 一位匍匐苦修的僧人 034 圓明園 036 一位騎馬遊街的年輕新科進士 038 中國的武器 040 一位為兒子展示玩具的回族婦女 042 關於農業盛典和元宵節 第二卷 中國服飾與藝術·手工業 046 圓明園裡的皇長子及其妻子和侍從 048 流動書販 053 一位用毛筆寫字的清朝人 056 用竹子造紙 057 中國的印刷術 059 造紙工序第一步 060 造紙工序第二步 062 造紙工序第三步 064 用陶輪製作瓷器 070 採茶

的猴子 074 墨的製作 075 撚絲 076 刺繡 077 紡線機和做衣服的人 078 做襪子的人和賣蛇人 080 切割銀塊的貨幣兌換商 083 制繩工廠和肥料 084 中國鄉村運貨車 086 彈花郎 088 采漆 091 中國的古墓——帝陵和王爺陵 第三卷 中國服飾與藝術·商業 094 在平臺上散步的滿族女子 095 女樂師 096 樂器 101 其他樂器 103 中國的戲劇和戲曲表演 106 流動花匠和花販 110 釀酒者 112 肉販 115 小販和煙草商 117 修補匠 118 做各種生意的行商 119 玩具商和紙馬 121 下車問候父親好友的清朝年輕人 128 理髮匠 130 賣

小丑玩具的小販 132 用百英尺長絲帶表演的雜耍人 134 賣風箏的人 137 中國煙火 138 和紙板人摔跤的人和敲鑼的人 140 玩偶表演 142 扮成女人的小丑在劃旱船 第四卷 中國服飾與藝術·器具 144 室內的婦人和她的孩子們 148 打傘的勞動者和披著蓑衣的農民 150 蓑衣、木質涼鞋、草鞋及一名中國女性的靴子 152 捕野鴨 154 鸕鷀捕魚及其他捕撈方式 157 用兩頭騾子磨稻米 160 篩米 162 養蠶繅絲 170 遊船及中式橋樑 173 瓷器商和算盤 178 計算工具——算盤 180 偉大的稱量工具——桿秤 182 中國的舢板 185 燈和蠟燭 187 中國鞋匠 188

戴鎖鏈的犯人 189 在八月的節日裡賣糖兔的小商販 191 笞刑 192 南方的運酒車 193 犯錯的通事受到懲罰 195 刀、火槍、弓、箭及其他軍事武器 196 拶刑 197 枷刑 199 配有火槍的八旗士兵 第五卷 中國縮影上 202 阿哥的儀仗(一) 204 阿哥的儀仗(二) 206 阿哥的儀仗(三) 209 馱著皇帝帳篷的駱駝 212 尼姑 216 水果商販 224 賣熟食的流動攤販 228 其他流動食品攤販 231 賣鴿子和鵪鶉的商販 237 喪服 243 朝鮮官民 246 長城外的遊牧民族 251 準噶爾人和厄魯特蒙古人 第六卷 中國縮影下 256 長公主的儀仗(一) 260

長公主的儀仗(二) 262 長公主的儀仗(三) 265 滑稽戲演員及其行李車 271 奇怪的神:海神和財神 274 運煤的馬車 277 狗販子 279 賣煤磚的小販和運黑石灰的挑夫 282 售賣兒童吃食和玩具的商販 285 賣茴芹穀物的商販及其獨輪車 288 中國房屋的建造 292 中國房屋佈局圖 295 中國寶塔的建造   法國“部長”是個“中國迷”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兩名北京青年孔和楊來到巴黎耶穌會修道院學習。1763年,法國耶穌會解散後,急盼回國的兩人得到法國國務秘書亨利·伯丁(HenriBertin)的幫助,並答應回國後幫助伯丁搜集中國的資料。伯丁並沒

有立即安排兩人回國,而是通過政府基金讓兩人學習了自然哲學、化學、雕塑、繪畫等,還讓兩人遊歷參觀了里昂等地的手工業作坊。遊學一年後,兩人才被安排躲在一艘中國澳門的船上,借著夜色換裝回到了北京。之後兩人與北京傳教士合作為伯丁提供了大量的資料。18世紀歐洲漢學“三大巨著”之一的《中國雜纂》(又名《中國叢刊》)正是根據這些資料編成。 接著法國便爆發了大革命,伯丁歷盡艱辛保住了手中的資料——其中僅關於中國手工業和製造業的原創版畫就有400幅,而且多數還未來得及在《中國雜纂》上出版。後來,速記員約瑟夫·布列東(Joseph Breton)偶然得到了這批資料。在整理添加說明後,1811年聞名遐邇的《中國服

飾與藝術》一書出版了。很遺憾,孔和楊的更多資訊尚待挖掘,下面僅對伯丁和布列東作簡要介紹,期待方家補充指正。 亨利·伯丁,1720年3月24日出生於法國西南部城市佩里格;1792年9月16日逝世於比利時列日省東部阿登地區的小鎮斯帕。1741年,他來到波爾多,成為一名律師。1757年至1759年,擔任巴黎警察局副局長一職。1759年,他接受路易十五的任命,出任財政總監,不過他與國王約定,一旦法國恢復和平,他就辭職。為了更好地調整稅收,他建立了新的土地登記制度,卻遭到巴黎議會的激烈反對。1763年12月14日,他辭去財政總監一職,轉任國務秘書,負責管理包括東印度公司、棉紡織、畜牧學校、採礦、計程車

、彩票、內陸水運在內的多項業務。 作為法國重農主義的核心人物,這位法國皇家農業協會成員不單是農業改革的設計師之一,還創建了里昂獸醫學院。他堅信中國農業和科技處於領先地位,因此委託旅行者和傳教士搜集資料,這才有了説明北京青年孔和楊,以及資助晁俊秀和錢德明神父到訪中國等故事。1766年至1792年,他與北堂的傳教士書信來往密切。他將問卷寄給北堂的錢德明等人,錢德明等人則將翻譯的中國資料、撰寫的報導、收集的植物種子及各種標本寄回給伯丁。 問卷涵蓋了中國農業經濟的各個領域,從各省農業生產對氣候的依賴、牲畜的繁殖、糧食的存儲、收成的分配,到農民的地位和土地的獲取等。1766年,他還專門向傳教士請教了

關於中國的儲備經濟、糧食貿易和價格等問題。收到報告後,伯丁仔細閱讀,親自參與修訂,並把選定的文章刊登在《中國雜纂》上。 伯丁還是個十足的“中國迷”。他家中設有“中國室”,專門陳列中國的珍寶及標本。據說,他曾一次就得到兩大箱來自中國的泥人和紙人,共計31個。 約瑟夫·布列東,1777年11月16日出生於巴黎,老家是法國東部的穆松橋鎮。他年輕時師從法國速記學家希歐多爾·皮埃爾·伯丁,曾與人一起用速記法記錄法國師範學院三年級的課程,還記錄了拉格朗日、貝托萊、布魯塞等名家的授課內容。他在短時間內組建了一支速記隊伍,從1792年起負責記錄國民立法議會的每場辯論,如格拉克斯·巴貝夫訴訟案。從1815年

起,他一直擔任議會速記員,直到1852年去世。他主持組建的速記員隊伍(一般有十幾名負責人)一直延續至今,極大地保障了議會辯論的民主和透明。 他還參與創辦了《司法報》、《分庭速記員》(Le Sténographedes Chambres)、《箴言報》(Le Moniteur Universel),並從1815年開始到1852年逝世一直效力於《辯論報》(Le Journaldes Débats)。此外,他在《法國公報》(La Gazettede France)、《總公報》(Le Journal Général)和《巴黎日報》(Le Journalde Paris)上也十分活躍。 布列東精通幾乎

所有的歐洲語言,曾翻譯過多部著作,包括貝爾薩紮爾·阿克關於風俗習慣的著作。在法庭上,他負責英語、德語、西班牙語、荷蘭語、義大利語等語種的口譯工作。  

安身立命- 一位中年男性自我認同之敘說研究

為了解決騾仔英文的問題,作者黎臨湘 這樣論述:

本研究是以自我敘說方法來進行自我探索、自我認同的論文,目的是希望透過回顧自己的人生來探討、釐清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些困境。研究者在不斷反思自己的人生經歷過程中看到過去沒有看到的問題,研究者探討這些問題,也希望類似處境的讀者可提供參考。我的人生除了短暫的快樂就是層層的困頓,例如,父親過世後,我開始離開家、母親改嫁、寄人籬下、輟學、童工、半工半讀,一直到我當兵之前我的人生充滿了坎坷、顛沛流離。這些困頓使得我的心中有一些恐懼、焦慮、自卑、陰影等等,以至於到了不惑之年時,這些心理創傷仍是困擾著我。然而在我的敘說當中,我發現原來我有許多特質與行為模式,例如:(一)對人善意的理解(二)成功的經驗(三)正向

思考(四)意志堅強(五)對挫折的忍受能力(六)自我負責(七)堅持(八)自律的表現。這些特質讓我能夠面對各種困難。我經歷了這些創傷,雖然產生了莫大的心理傷害,為什麼沒有變壞呢?或是沒有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呢?我認為可能是復原力產生的作用,透過自我敘說我內化了父親對我的期待,在逆境中我沒有放棄,並且在逆境中願意繼續前進。這些特質不是理論的,而是在我的生命經驗當中我所找到的答案。而這些問題曾使我產生了許多挫折而灰心喪志,也因為這些困難,讓我產生需要透過自我探索來重新認識自己,讓自己更有感,因為我的生命故事也是有血有淚。但也因為如此,促使我覺察自己的價值觀以及看待事情的態度,透過自我敘說研究重構我的生命

故事。

帝國之裘

為了解決騾仔英文的問題,作者[美]謝健 這樣論述:

乾隆帝曾經盛讚過東北豐饒的物產和獨特的自然環境,認為滿洲大地是資源富集之地,也是自然生命力的源泉。這裡的土地山川生生不息,養育了滿洲人以及清朝皇室的祖先,也使其分享了素樸純真和不竭的生命力。 清朝皇帝通過進貢制度,向滿洲和蒙古地區徵收毛皮、珍珠、蘑菇、人參等珍稀物產,這些物產不僅僅是物產,而且代表其產地所具有的純真、豐饒、充滿生機等象徵意義,作為一種永恆的家園,與皇室有著密切的依存關係。 但這種進貢制度漸漸對滿洲和蒙古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僅造成了環境退化的後果,還形成了複雜的開發與控制的制度和組織。 作者是新清史的新銳,利用了大量滿蒙文獻,在對東北和蒙古環境史的考察中發現了皇帝對於

北部邊疆的想像、進貢體系與自然環境的惡化、清朝的奢侈品貿易和消費等諸多因素複雜的互動關係,為我們理解清朝邊疆歷史提供了新穎的視角。   謝健 2012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印第安那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與內陸亞洲,環境史,早期現代帝國的族群、商品與消費。 關康 2015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清史、滿族史、滿文文獻、清代宗教史。   中文版序言 / i 致 謝 / ii 轉寫說明 / vi 前 言 / vii 第一章 北京的視角 / 1 事物的衡量尺度 /

2 質樸的根與帝國的宮廷 / 5 漢人能穿毛皮嗎 / 13 清帝國的整合 / 17 新常態 / 23 被奢侈品連起來的世界 / 34 本章小結 / 37 第二章 珍珠竊賊與完美的秩序 / 39 作為生產區的東北 / 40 在滿洲故鄉之外:帝國機構和種類 / 45 烏拉、珍珠和清廷 / 51 蚌、人以及秩序的問題 / 57 人參的案例 / 62 重塑滿洲 / 70 本章小結 / 72 第三章 蘑菇危機 / 73 第一罪:無證 / 76 蘑菇貿易 / 83 控制采菇浪潮:1818年—1829年 / 88 帝國回應的本質 / 93 淨土與禁區 / 100 本章小結:純淨的環境與地域 / 105

第四章 毛皮產地的自然環境 / 107 全球毛皮貿易 / 108 東北貿易的崩潰 / 113 烏梁海的案例 / 118 淨化的必要性 / 124 烏梁海地區的毛皮危機:一個視角 / 128 毛皮危機的角度——對數量的考察 / 137 本章小結 / 143 結 論 / 145 清帝國的純淨故土 / 147 帝國的遺產 / 151 附 錄 1771年—1910年的毛皮進貢 / 156 注釋 / 159 參考文獻 / 216 索 引 / 242 譯後記 / 258   前言(節選) 清朝皇帝不是保護了純淨的邊疆,而是“創造”了它 1886年,H.埃文·詹姆斯(H.Evan

James)a在滿洲地區發現了原始的自然景觀。他激動地向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 Society)彙報說:“這裡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有森林、鮮花和茂密的草地——對於熱愛大自然的人而言這裡是天堂。”他看到的是秋天之前的景色,“(我)仿佛來到了伊甸園”。詹姆斯後來回憶攀登長白山時的情景: 我們來到了一片肥沃、開闊的草場。人類能夠想到的顏色的鮮花這裡都有,一片片藍色的鳶尾花、鮮紅的虎皮百合、香氣撲鼻的黃色萱草、橙色的大型金鳳花以及紫色的附子讓人眼花繚亂。更遠處是一小片一小片花園一樣的鄉村,成片的雲杉和冷杉裝飾著大地,短短的生苔覆蓋著土壤,數不清的深藍色龍膽閃閃發光。這

裡還有各種淡紫色、淺黃色耬鬥草,白色和紅色的蘭花,以及其他諸芳百卉。[1] 滿洲大地堪稱大自然的恩賜。其他歐洲旅行家驚訝地發現滿洲地區2“完全未被開發”;看起來當地“杳無人煙”,且一直“與世隔絕”。[2]當時的一位俄國探險家說他從未見過這麼多魚:“大馬哈魚、鱒魚、鯉魚、鱘魚、鰉魚[3]、鯡魚從河裡跳出來,製造著震耳的噪音;這條(黑龍)江簡直是個人工魚塘。”[4]大馬哈魚和鯡魚遊到這裡產卵時,天上的“天鵝、鸛、鵝、鴨子和野鴨成群結隊地”尾隨而來。[5]茂密的叢林從未遭破壞,如果想通過這裡就得用手斧開路。古斯塔夫·雷德(GustavRadde)a一路“砍”過興安嶺。探險大功告成後,他說:“大自然

以她全部的處女之力創造了如此豐富的植被”,所以“穿越這一區域……費了我九牛二虎之力”。 A.R.阿加西(A.R.Agassiz)宣傳道:“現如今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狩獵活動正在迅速消失。只有在滿洲地區頑強地保存下來,為冒險家提供著打獵的樂趣。”[7]虎、熊、麋鹿、野豬、狐狸和貂遍佈叢林。滿洲地區只有一種秩序,那就是大自然本身。 兩個世紀前的1743年,乾隆帝(1735年—1795年在位)在《禦制盛京賦》中用相同的語言讚美了滿洲地區的富饒。與詹姆斯一樣,他也被當地多種多樣的動物深深吸引住了,這裡有“虎、豹、熊、羆、野馬、野騾、鹿、獐、麅、麂、狼、豺、封駝、狐狸、獾、貉”。他還讚美了滿洲地區

豐富的植物(蘆葦、茅草、水蔥、紅花、蓼等)以及大量的禽類(野雞、沙雞、鵝、鴨、鷺、鸛、鶴、鵜鶘、燕子和啄木鳥)。[8]然而對於乾隆帝而言,滿洲的生命力不僅限於動植物,她的力量同樣觸及人類世界:“法天則地,陽耀陰藏……形勝之選,奕世永賴。俯臨區夏,襟控中外。”[9]b作為一位滿洲“聖主”,乾隆帝與滿洲的虎、豹、熊分享著某些共同的元素。他用滿洲最珍貴的物產豐富自己:貂皮和水獺皮袍子、口蘑、鑲嵌東珠的帽子。滿洲的大自然具有某種力量。 滿洲地區的環境和物產對乾隆帝和詹姆斯各自的世界來說都堪稱獨特,二人就此均有論著行世。他們都稱讚滿洲大地是資源的彙集地和自然生命力的源泉;這片土地本身就有自我創造力,而

且完全未被人類侵擾。兩位作者都認為滿洲的自然是未加雕琢的璞玉;時光也沒有侵蝕這片沃土。詹姆斯和他同時代人看到的是一片史前的大地,滿眼都是遠離塵囂的風光。而乾隆帝心中的滿洲地區則是一個永恆的源泉,源源不絕地為帝國提供支援和世俗力量。對於詹姆斯而言,滿洲地區無非是另一個邊疆而已。這裡是乾隆帝的故鄉:它像皇帝一樣培育了文明。我們可以在有關亞洲、非洲和美洲原野的描述中找到詹姆斯所看到的景象。那麼乾隆帝眼中的滿洲地區是什麼樣的?究竟是滿洲地區造就了皇帝,還是皇帝造就了滿洲地區?是什麼構成了清帝國原始的自然,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本書利用滿文、蒙古文的文獻重新考察中國清代的環境史。像滿洲地區這樣的邊疆,

在環境史中的地位非常模糊:它是研究的重點,但是有關的很多文獻完全無人問津。不少人將邊疆視作農業和商業擴張的出口或文學想像的對象;大多數人之所以這樣看問題是受佔優勢的漢文文獻所限,而且他們力圖服務於一個更宏大的中國史敘事框架。這種研究方法忽略了另一半故事:與已經公佈的漢文記載相比,清朝的滿蒙文檔案為我們描述了邊疆地區別樣的圖景。一個全面的視角可以為我們提供全新的歷史。我們必須謹記要從兩個角度考察邊疆:中國歷史不僅僅是關於漢人的故事。 本書的重點在於揭示1760年—1830年之間滿洲、蒙古地區出現的環境變遷,當時一股史無前例的商業擴張和自然資源開發熱潮徹底改變了中國內地和邊疆的生態環境。這股浪潮

之兇猛絕不亞於今天,它在制度、意識形態、環境方面淵源頗深,影響也相當深遠。其中還有伴隨而來的動盪、對環境的焦慮和危機意識。地方官的請願書如潮水般湧進北京:森林裡的貂、狐狸和松鼠消失;野生人參被採光;采菇人把蘑菇連根挖掉;淡水蚌(fresh watermussels)無法孕育珍珠。朝廷千方百計地試圖讓滿洲大地恢復原始的狀態:徵召士兵、設立卡倫、繪製輿圖、註冊人口、懲罰盜獵盜采者、調查貪污案件、改革官僚機構。官府還夷平參田、突襲采菇人的營地、設立無人區,在那裡殺害甚至“驚擾”野生動物都是違法的。皇帝下令“令蚌繁育”。他還要求“肅清”蒙古草原。“肅清”滿洲、蒙古地區的結果並非恢復大自然的原始狀態;它

反映的是政府的本質。清帝國並不是在保護邊疆地區的自然環境,而是“創造”了它。本書即旨在闡明這一創造的歷史過程,並探究其背後的環境壓力和制度框架。為了說明演變的來龍去脈,本書將聚焦在檔案記錄*多的三種現象上:東珠的消亡、蒙古地區採摘野生蘑菇的狂潮、中俄邊界地區毛皮動物數量的銳減。以上每種現象都有更廣泛的歷史背景,即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期席捲從清朝邊境到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商業浪潮。到1800年,從蒙古到加利福尼亞的毛皮動物獵手在同一個世界裡勞作、面臨同樣的問題、滿足同樣的市場需求。不過,只有在利用多語言文獻和多種檔案的情況下,這部環境史才能變得清晰。 譯後記 多年前,我有幸在中國人民大學清

史研究所舉辦的一次滿文文獻國際研討會上聽過謝健先生關於清代貢貂問題的報告。當時一位老師對我說,日後中國年輕一代清史研究者的主要競爭對手就是這些熟悉理論、懂語言(滿、漢、蒙古語等)的外國同齡人了。不過會後我沒有再關注此人的研究。2017年下半年,我的博士生導師張永江老師向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編輯王立剛先生推薦我翻譯謝健的這本《帝國之裘》。當時我工作繁忙,頗有推辭之意,但簡單翻閱部分章節後,感到該書獨具特色,確有向國內同行介紹之必要,遂應下此項工作。 該書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作者打破了傳統中國環境史的框架。國內外已有的相關著作多注目於漢地的環境變遷而不及於邊疆。如伊懋可的《大象的退卻》堪稱典範,但作者採

用的是漢地中心的研究範式: “中國”的社會歷程,大抵是“漢族”或“華人”人口、政權和文化所經歷的4000年的發展史……總的來說,這幅圖畫在一個方面反映了漢人的中國向天然疆界,也即海岸、草原、沙漠、高山和叢林的擴展。 這種忽視邊疆的研究會讓人們誤以為草原、森林原本是“純淨”的,是等待漢人移民開發的“真空”(原書第7頁)。這種刻板印象已經成為邊疆史、環境史固有的敘述模式。謝健則利用滿蒙文檔案證明歷史上存在一個“更寬廣、複雜的世界:不是漢地,而是整個清帝國”(原書第15頁),且中國歷史“不僅僅是關於漢人的故事”(原書第3頁)。作者注意到,為了滿足清代君主和內地消費者對毛皮、珍珠、口蘑、人參等邊疆

特產的需求,生活在烏裡雅蘇台的獵戶、東北的烏拉牲丁等各族群在朝廷的指派下投身資源開發和貿易,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當地的自然環境,還融入了一個將內地、邊疆以及其他國家連接在一起的貿易網路。而這些變化的出現比漢人移民進入當地早得多。 其次,國內外有關毛皮、蘑菇、東珠貿易的研究數量不少、品質亦高,但作者以以上三種物品為例,為我們介紹了在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期,中國北方邊疆出現的史無前例的環境變遷,並探究其背後的制度、意識形態原因及後果。作者更注意到中國如何參與19世紀全球貿易:中國市場對邊疆、海外珍稀物品的需求,將北京、廣州、恰克圖、北海道、俄羅斯、夏威夷,甚至更遙遠的阿拉斯加連為一體,而中國消

費者對商品的熱切追求也導致很多地區出現了資源過度開發、物種滅絕的問題。從全球或區域(如內陸亞洲、東亞等)的角度研究中國史的著作已不稀奇,但關注奢侈品貿易網及其引發的環境、政治後果者尚不多見。 *後,作者諳熟滿文,系統地利用了中國**歷史檔案館的《內務府奏銷檔》《軍機處滿文錄副奏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軍機處檔折件》以及蒙古國家中央檔案館的《烏裡雅蘇台將軍衙門檔》。這些檔案為讀者揭示的內容往往不見於漢文史料。例如第三章提到的內地人潛入蒙古地區采菇問題,在漢文文獻中僅有隻字片語的記載,而作者通過烏裡雅蘇台將軍衙門的滿文檔案不但將采菇熱潮的發展變化過程描述出來,而且深入地剖析了若干案例,彌補了

傳統史料的缺漏,也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與某些外國學者簡單地摘引幾條檔案即敢於立論不同,謝健研讀檔案非常仔細,故得出的結論可謂信而有征,這一點從其對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毛皮進貢數量的統計即可見一斑。a當然,作者作為年輕的美國學者,著作中出現若干錯誤在所難免。如第68頁混淆了扈倫的烏拉國和打牲烏拉。此外,作者對滿漢文文獻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如第42頁將清世宗的話張冠李戴為大臣的話;第85頁將受處分的開原城守尉六十七和複州驍騎校七十八兩人的名字誤作人數。(以上錯誤皆已由作者本人改正)不過,這些錯誤對作者的論點之成立與否基本沒有影響。 *後需要說明的是,我在翻譯該書的過程中多次向好友孫思淼、Плам

енСтаниславовАндреев求教語言、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愛人孟修幫我查找了很多資料。我的博士生導師張永江教授在春節期間撥冗審閱譯稿,並糾正了原著和譯文中的錯漏。沒有他們的幫助,我的這本譯著恐怕難以問世。因我缺乏翻譯英文學術專著的經驗,翻譯時間亦較緊迫,譯文中必然有很多不如意之處。所有翻譯中的錯謬皆由本人負責,在此懇祈方家賜教。    

從戰亂流離到安身立命:資深榮民生命態度轉變之敘說探究

為了解決騾仔英文的問題,作者莊蕙玲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居住在高雄市國軍單身退員宿舍資深榮民的生命故事,為了達成此目的,乃以生命態度之轉變為探究。將研究焦點置於經歷過戰爭的資深榮民重要的生命事件,以瞭解他們經歷過亂世延伸出什麼樣的生命態度。本研究主要採質性訪談方法進行研究,共訪談完四位經歷過戰亂來台的資深榮民,並依分析結果,得到以下三點主要結論:壹、戰爭及婚姻的經歷是影響資深榮民生命態度之重要因素貳、資深榮民經歷一生苦難,得出了對得起良心就能活得坦然、記恩不記仇、隨遇而安與知足常樂的生命態度。參、資深榮民生涯規劃之重心在開放探親後,增加對台灣本土的認同,由回歸大陸移轉為在臺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