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語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另外網站阿美族語辭典| Namoh Rata's Materials 吳明義教授著作也說明:首創可中英文查詢檢索的「阿美族語辭典」 全台首位中英文、族語編著阿美族辭典專家. 台灣阿美族語言永續發展學會創辦人. 原住民族族語教材編輯委員​原住民族語言能力 ...

國立臺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柯慶明所指導 王慧婷的 文化追索之路──論Mayaw Biho港口部落系列紀錄片 (2012),提出阿美族語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原住民(族)紀錄片、馬躍.比吼、Mayaw Biho、港口部落、Makuta’ay。

最後網站羅馬拼音雙向查詢阿美母語e點通 - 公視新聞網則補充:... 在網路上建立了阿美族線上母語查詢系統,也就是說在網路上有一個資源共享的阿美族語字典。 喜歡上網的原住民朋友對阿美族聚會所這個網站一定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美族語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化追索之路──論Mayaw Biho港口部落系列紀錄片

為了解決阿美族語查詢的問題,作者王慧婷 這樣論述:

1996年後,臺灣原住民逐漸掌握影像詮釋的能力,臺灣原住民拍攝的臺灣原住民族紀錄作品雨後春筍般地出現。本文問題意識的起點是當台灣原住民轉身以影像介入有關臺灣原住民個人的、集體的記憶並重新詮釋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時,族群文化及形象透過紀錄片特有的形式結構會如何呈現?為探究這些題材不盡相同卻都圍繞著港口部落Pangcah族人的紀錄片中揭示了何種臺灣原住民部落之文化與歷史;以及在過去與當代、傳統與現代、群體與個人之間,臺灣原住民族以何種姿態生存,處於何種處境之中。本文以Mayaw Biho(1969)的六部港口部落紀錄片:《如是生活 如是Pangcah》(1998)、《親愛的米酒 妳被我打敗了》(1

998)、《季.拉黑子》(1999)、《腳印行動》(2003)、《走一趟故事 Cilangasan》(2003),以及《Malakacaway 倒酒的人》(2006)為分析對象,討論九○年代中期後原住民族裔紀錄片做為一種文化刻寫與再現之方法,如何呈現、構築Pangcah文化之內容與表現對Pangcah精神之追索。臺灣原住民族裔紀錄片為臺灣原住民一道切面,體現其生活美學與根植在文化之中的精神力。值得注意的是,紀錄片中的真實再現終究挾帶導演的理解與詮釋,並非文化的全部面貌,但是紀錄片做為一種文化敘事,將文化的內涵從部落內部的個人,以及正在變動的部落集體記憶中,投向社會並使其產生意義。於是,在紀錄片

的放映與傳播間,可能對相異的文化建立一種新的共識與集體想像,而產生新的理解並創造新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