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荔種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薜荔種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古碧玲寫的 不知道的都叫樹 和ささきひろゆき的 走入生態缸世界:設計、培養、療癒 陸生缸/沼澤缸/兩棲生態缸/水陸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正港ㄟ爬的爬牆專家~~~薛荔 - 八仙來築夢也說明:印象中~之前在其他格友的文章裡有看到爬牆虎是較佳的攀爬植物~薛荔則否~. 理由呢~因為薛荔會在牆上留下頗深的印跡~. 而爬牆虎則不會~.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瑞昇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園藝暨景觀學系 葉德銘所指導 包欣平的 應用主動式綠牆減少室內甲醛、二氧化碳和懸浮微粒 (2018),提出薜荔種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主動式綠牆、甲醛、二氧化碳、懸浮微粒、藤蔓植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森林學系所 曾喜育所指導 張晏禎的 臺灣產榕屬(桑科)植物葉片結構性狀之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榕屬、葉片結構性狀、比葉面積、葉片解剖構造、生態適應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薜荔種植的解答。

最後網站家中頂樓陽台~小盆栽種植攀爬植物~ - 生活QA則補充:我最近喜歡上種植小盆栽~就買了兩種植物~薜荔和越橘蔓榕~聽說這都是會攀爬的植物~我一開始只是因為喜歡這種垂下來的感覺~但是讓媽媽聽到我買這種...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薜荔種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知道的都叫樹

為了解決薜荔種植的問題,作者古碧玲 這樣論述: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的植感生活。   ★一位植物愛好者,寫給植物的真摯情書,50篇植物手記,串起生活的時時刻刻。   ★特別收錄明治大學教授新井一二三專文〈愛植物及人類〉;出版人郝明義專文〈從不知道名字的都叫草說起〉     所有的枝枒和花葉,   都是前往秘境的門戶。   生活,因而綻放不同的世界。     馬路的行道樹、路面縫隙萌出的小花、公園的茵茵草地、路邊小販兜售的節日花朵……生活中的植物無所不在,連結我們與自然,也療癒我們因工業化飛速的節奏而疲憊不堪的心靈;難民營的居民透過培育植物重新找到希望與撫慰,日本三一一地震災後也透過種植花卉重建與安慰災民的心靈。     若你

擁有一座花園   還會那麼仔細觀察每一朵花的姿顏嗎?     提到植物,古碧玲總有說不完的故事,生活也與植人植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童年到少女到有了自己家庭,從自家餐桌到庭院花園到街上到旅途,她聊日常花事、栽植記憶,寫野外尋訪的偶遇,也談每日與植物的例行邂逅,她蒔花植草、插花、拍花,也畫花,《不知道的都叫樹》亦收錄古碧玲多年累積的攝影與畫作,是對於日常生活的再凝視,是對青春生命的回望,也是對自然與人之間的關懷與探問。     我願那對自然的敬愛與虔誠,能串起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威廉.華茲華斯     ◎ 植物是,童年的陪伴   家裡從不乏植物,梔子花、矮牽牛、茶花;那一方小院落,是引

她進入植物世界的渡船頭,父母親是指點迷津的舵手。   這些植物朋友,知道名字的也好,不知道的就都叫樹,在她心中種下終生的嚮往,擁有一座小花園,種滿不求方圓規整的完美植物。     ◎ 植物是,青春成長變色的伊始   青春從不正常,雖一身反骨,卻未必刻意叛逆,長期不願屈從於威權的心思,如同憎惡植物被過度修剪,潛意識裡,痛恨所有人所有生物都被校準成一個模樣。   當沒人信任她會成就任何事的時候,獲贈第一棵植物,是信任的象徵,也是被託付的責任。於是,青春的躁動漸變為金黃的完熟。     ◎ 植物是,自己家裡隨順的室友   有植物所在的地方就是人家。圓椒葉草、美鐵芋、忍冬……陽台上盡是自己飄來或動物帶

來的野草花,或不時撿拾被人棄置的植物,與他們之間的緣起緣滅像是一種因緣際會,終究有其興衰起落。     ◎ 植物是,在路上偶遇的旅人   跳脫日常,離開熟悉的地方,再也沒有比旅途上的植物更美的景色:氣味濃烈的白瓣紅芯小花雞屎藤、一整樹金黃或艷紅的火刺木。倫敦邱園目不暇給的辛夷饗宴;徒步瑞典小島與森林,以為整個世界都被歐石楠、杜松子、藍莓、蔓越莓充滿。     ◎ 植物是,餐桌上的滿足美味   植物可觀亦可食,破布子、洛神花、柿子;當他們嘗起來和看起來聞起來的滋味一樣好時,頓時滿足了味蕾與身心。 如果有座花園,亦是食物儲藏室,可以在園藝日記記下豐收的每一刻,邀請大夥兒來嘗鮮,該有多好?     

◎ 植物是,夢想與盼望的種子   植物未必需要人類,但人類絕對離不開植物。我們不自覺受植物之美吸引,日常柴米油鹽醬醋茶亦無一不扣緊植物。   植物也是相信太陽明天會上升、雨水有天會落下來,生活不會永遠那麼糟的希望釀造器。   名人推薦     Alvin Tam/Alvin @ 春及殿 Primavera   胖胖樹王瑞閔 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家    周姚萍 兒童文學作家   郭華仁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劉克襄 作家      鄭杏倩 「植物藝術工作室」粉專版主   謝佩霓 策展人、藝評人   植迷推薦(以姓氏筆畫排列)   專文推薦     郝明義(出版人)、新井一二三(作家、明治大

學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盛讚     「古總編是愛花之人,我們每次在節目中聊到植物總是意猶未盡。這一次,藉由古總編優美的文字,帶領我們從各方面領略植物之美。」──胖胖樹王瑞閔(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家)     「以雜學家之姿寫植物,文學、美學、歷史、哲思隨植物齊齊綻放,生命躍動、活色生香。」──周姚萍(兒童文學作家)     「不論是聚光燈下的主角,還是牽起事件的串場角色,植物在場景轉換間,給作者敏銳的五感串起了生活記憶。能「描繪」出神韻而非「刻畫」細節,一直是我認為繪圖的極致目標,而作者獨有的體驗,在植物繪圖中活靈活現且獨特的構圖方式,剛好印證了這個想法。」──鄭杏倩(「植物藝

術工作室」粉專版主)

薜荔種植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明峰村的「曲禾酒莊」是台東初鹿休閒農業區的第一座合法農村酒莊,在酒莊道路兩旁的圍牆上,可看見老闆用心彩繪著這裡的故事,倚靠著山巒的酒莊有著濃濃的鄉土味,無世無爭的環境裡種植著許多樹種果實,有著四季龍眼、馬櫻丹、薜荔、枇杷、梅子以及木鱉子。來到曲禾酒莊除了一看釀酒製程外,還可採收梅子、摘琵琶、DIY梅酒等體驗活動,在四季自然生態上,依時節還可賞蝶、看螢火蟲、獨角仙等生態遊程。

更多內容:https://itaiwanlife.com/tour

應用主動式綠牆減少室內甲醛、二氧化碳和懸浮微粒

為了解決薜荔種植的問題,作者包欣平 這樣論述:

甲醛、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CO2)和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為已開發國家中室內主要的汙染物質,前人研究已指出應用植物可以減少室內甲醛、CO2和PM。本研究以木心板或線香作為上述物染物釋放來源,將植物與主動式綠牆模組(Active living wall modules, ALW modules)置於密閉薰氣箱中,探討過高的CO2是否會減少植物吸收甲醛,並測試外加風速對於常見十種室內植物降低甲醛、CO2和PM的影響。另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測試綠牆植物葉片沉降PM之能力。

將火鶴花‘粉冠軍’、彩虹竹蕉與白鶴芋‘Petite’分別置於密閉薰氣箱(0.128 m3),內含會釋放甲醛之木心板,以不同光強度(0、60或120 μmol·m-2·s-1)與500 或1200 ppm CO2濃度處理,探討對其吸收CO2與甲醛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參試植物在黑暗環境中,無論是否外加CO2處理,薰氣箱於試驗3小時間CO2濃度皆因暗呼吸而提高。參試植物於60 或120 μmol·m-2·s-1光強度環境,以1200 ppm CO2處理者在試驗3小時中薰氣箱內之CO2濃度下降率皆大於500 ppm CO2處理者。不論參試之光度與 CO2濃度,彩虹竹蕉的淨光合作用與氣孔導度皆最低

而細胞間隙CO2濃度最高。參試植物於黑暗環境下仍可少量移除木心板釋放之甲醛,但移除量比照光環境下低。隨光強度增加使氣孔導度提高,吸收更多甲醛並提高淨光合作用速率。單位葉面積所移除的甲醛濃度之排序為火鶴花>白鶴芋>彩虹竹蕉。提高CO2濃度由500至1200 ppm使參試植物移除甲醛能力下降。 另將ALW modules (長29 cm × 寬22 cm × 高50 cm) 與白鶴芋‘Petite’置於薰氣箱中,測試外加三種風速(0.2、0.4和0.6 m·s-1)對白鶴芋‘Petite’降低薰氣箱中燃燒線香所釋放之甲醛、CO2和PM。結果顯示白鶴芋‘Petite’以外加0.6 m·s-1風

速有最高之氣孔導度、淨光合作用速率以及蒸散作用速率,並最快降低薰氣箱內甲醛、CO2和PM的濃度。 將ALW modules與十種常見室內植物置入密閉薰氣箱(0.225 m3),探討0或0.6 m·s-1風速處理對降低薰氣箱中燃燒線香之甲醛、CO2和PM之影響。結果顯示外加0.6 m·s-1風速之ALW modules可以較快降低薰氣箱內汙染物,且十種植物變化趨勢類似,其中以袖珍椰子和中班吊蘭之單位葉面積移除較多甲醛和CO2濃度。另以SEM檢測植物單位葉面積累積PM之能力與葉表特徵之關係,結果顯示葉表溝槽比例以及氣孔面積和葉片累積PM之能力呈正相關,其中以葉表溝槽比例較高( > 15%)之

心葉蔓綠絨、粗肋草‘白馬’、白鶴芋‘Petite’和袖珍椰子之單位葉面積累積較多PM。進而將有波士頓腎蕨與袖珍椰子各4盆之ALW modules (長57 cm × 寬22 cm × 高67 cm) 與市售空氣清淨機,分別置入燃燒線香之密閉薰氣箱(1.4 m3),測試6小時後之結果顯示:以0.6 m·s-1風速之ALW modules比參試空氣清淨機減少更多甲醛(62.9% vs 40.4% - 55.2%)與CO2 (12.5% vs -1.5% - 3.6%)。ALW modules沉降PM之效率低於參試空氣清淨機,但可沉降89.9%的PM10和68.4%的PM2.5。 另定植黃金葛

、薜荔、越橘葉蔓榕和爬牆虎四種藤蔓植物於長槽(76 cm ×18 cm ×14 cm)中共16盆,每植物各四重複,且每盆種植4株,並倚靠於牆,每隔二週調查其覆蓋面積,並分別於秋季、冬季與春季取剛完全展開葉,進行SEM葉片累積PM能力與葉表形態特徵之分析。結果顯示於2018/5 - 2019/5月共12個月生長期間,薜荔的覆蓋面積最廣達約8000 cm2,且其每mm2葉片分別可累積3100 - 6300個PM10。參試之四種藤蔓植物的葉表溝槽比例和葉片累積PM之能力呈正相關。

走入生態缸世界:設計、培養、療癒 陸生缸/沼澤缸/兩棲生態缸/水陸缸

為了解決薜荔種植的問題,作者ささきひろゆき 這樣論述:

陸生缸、水陸缸、沼澤缸、兩棲生態缸 建立最適合自己的生態缸 為房屋一角增添樂趣 想像自己走入生態缸,體會自己一手建立的小小世界……   【你知道有的生態缸是哪種呢?】   生態缸指的是在容器內單純培育「植物」並觀賞。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曾經接觸過生態缸的經驗……哎~別急著否認,並不是非要大得像水族箱一樣,才能稱做生態缸,其實最簡單的追溯到1970年代的日本,可稱為多肉植物元祖的仙人掌類開始流行,迷你仙人掌們被種植在鋪有色彩繽紛彩沙的時髦玻璃容器中販賣,這就是做為陸生缸先驅的存在。   所以,生態缸也不是這麼難的吧!只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植物及樣態,相信人人都可以營造出舒適療癒的生態缸!

  →陸生缸∕Terrarium   植物基本種類大多為熱帶性小型觀葉植物,近年來,也有人提出了多肉植物和苔蘚類為主題的佈置方式(亦被稱為苔蘚缸)。陸生缸做為時尚的綠植家具在園藝世界中也受到了矚目,如今已經成為園藝固定類別之一,製作出了充滿個性的佈設,讓大家得以欣賞到更為接近自然的植栽。   →水陸缸∕Aquaterrarium   水陸缸指的是水際佈設技法,據說由荷蘭的水族館開創。一開始以大型佈設為主流,時至今日也能藉由方便維持的小型缸體享受其樂趣。水中和水際陸地並沒有固定比例,隨佈設用岩石、流木等搭配及植物種類而改變。缸體內種植熱帶性植物及山野草等植物,而水中則以小型熱帶魚及淡水魚為飼

養主力。   →沼澤缸∕Paludarium   沼澤缸和水陸缸相同,是使用玻璃缸製作的佈設型式之一,以植物為主題。以不在土壤中扎根,而是附著在其他樹木及岩盤上的著生植物,綻放美麗花朵的野生蘭花、空氣鳳梨等做為主要裝飾。   →兩棲生態缸∕Vivarium   目前幾乎都專指導入了爬蟲類及兩棲類的容器。以棲息水際的小型蛙類及水陸兩棲的蜥蝪類、蠑螈類等做為主要飼養對象,並製作貼近棲息地的環境佈設。佈設方面大多以簡潔為重點,常用方式是用天然材料製成的吸附性濾材圍住後方和兩側,種植適量植物,以確保做為開放空間的水際空間足夠寬敞。   【多款生態缸範例】   詳細介紹缸體大小、缸種,以實際圖片呈

現出來不同角度的欣賞樣貌,說明缸內植物規劃理念及注意事項。讓讀者們從這些足以被稱為「創作」的佈設中找到大量的靈感吧。   →陸生缸(11作品)   →沼澤缸(11作品)   →兩棲生態缸(4作品)   →水陸缸(17作品)   【專業生態缸.新手教學】   從容器‧缸體尺寸、使用生物名稱、重點解說等對專家所製作的種種佈設進行介紹。從只要湊齊缸體、器材、材料、植物就能輕鬆製作的佈設開始,再慢慢向上升級。   先參考這些範例試著動手製作,之後再放入其他創意和自己的原創性,一定能讓生態缸製作變得更有趣。   【讓生態缸更動人的生物100選】   主要以適合初學者的生物做為挑選方向,統整了它們的

各別特徵和培育時的注意事項等等。想要製造出「漂亮」、「可愛」、「帥氣」生態缸的念頭,就是一切的開始。讓我們一起對美麗生物們做個觀察吧!   →苔蘚類植物14種   →蕨類植物17種   →觀葉植物25種   →水草23種   →兩棲類‧魚類‧甲殼類‧貝類21種

臺灣產榕屬(桑科)植物葉片結構性狀之研究

為了解決薜荔種植的問題,作者張晏禎 這樣論述:

葉片結構性狀是植物的葉片性狀之一,反應植物的生活型和生育地之環境特徵,為一相對穩定之性狀,對於探討植物生態適應性、植物分類學及系統學等研究上被廣泛運用。本研究以葉面積、葉乾重、比葉面積 (specific leaf area, SLA)、葉片厚度、葉片解剖構造(葉上表皮厚度及層數、柵狀組織厚度及層數、柵狀細胞長度、海綿組織厚度、葉下表皮厚度、石細胞(lithocyst)長度、氣孔長度及密度、毛狀物長度等) 等葉片結構性狀,提供探討臺灣產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植物之分類,並提供榕屬植物生態適應性之應用。結果顯示,部分葉片結構性狀可作為屬下亞屬間、節間及分類群間之鑑別依據;毛

狀物的類型是榕屬植物種間重要的鑑定特徵之一,例如薜荔榕亞屬(subg. Synoecia)的乳頭狀毛(papillate)和頭狀腺毛(capitate-glandular)、澀葉榕亞屬(subg. Sycidium)的糙毛(scabrous);石細胞的分布和形態可用來作為區分部分亞屬之依據,如尾柱榕亞屬(subg. Urostigma)和澀葉榕亞屬皆有上層及下層石細胞分布,前者的石細胞多偏長形,後者則多呈圓形,而前者多大於後者。氣孔器的形式亦可作為區分部分分類群之依據,如錐果榕節(sect. Conosycea)之氣孔近圓形且邊緣多呈加厚,斯氏榕(F. tinctoria ssp. swinh

oei)之氣孔下陷於葉表皮而呈氣孔腔(stomatal cavity)。葉片結構性狀反應在生態適應性與生活型上,生長於林下或潮濕陰暗環境的分類群,葉厚度、上表皮厚度等通常較其近緣分類群薄,SLA因而較大,此可能反應光合作用對環境的適應性。相同生育地環境下的不同種類,葉片結構性狀可以反應其適應環境的特性與策略。葉片結構性狀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結果顯示,「亞屬」間分類群大致歸群良好,在「節」間分類群的葉性狀趨於一致;其中,無花果亞屬因組成間的生活型和生育地環境較多樣,致使其在葉片性狀特徵變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