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機膜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艾斯機膜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納道詩.彼得寫的 平行故事 I:喑啞地帶(匈牙利文直譯) 和鍾茂楨的 法國波爾多頂級酒莊巡禮(2014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艾斯机膜手機包膜店-靠北上班族也說明:艾斯机膜 手機包膜店靠北上班族,透過相互分享艾斯机膜手機包膜店靠北心得,釋放心靈的交流社群。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漫步文化 和山岳所出版 。

亞洲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朱庭逸所指導 吳書媛的 張徐展《紙人展》系列作品之藝術精神研究——兼談與尼采存在哲學之關聯 (2019),提出艾斯機膜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張徐展、紙紮、尼采、存在主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陳瓊花所指導 吳姵儀的 以「A/R/Tography」為本的性別意識教材研發 (2016),提出因為有 A/R/Tography、性別議題、性別意識、藝術教育、教材研發的重點而找出了 艾斯機膜評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3C】不必再擔心手機變成小花貓。艾斯机膜專業包膜(台南崇 ...則補充:位於台南東區中華東路&崇德路交叉口的艾斯机膜 是曼達之前健身教練介紹的店家. (健身房文章在這兒:漾の運動空間 ). 過年時衝東門路中華電信續約又拿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艾斯機膜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平行故事 I:喑啞地帶(匈牙利文直譯)

為了解決艾斯機膜評價的問題,作者納道詩.彼得 這樣論述:

「凡是讀過它的人,都不再會是原來的自己。」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納道詩.彼得,傾力十八年之重量鉅作   人們肉體之相互影響、誘惑、渴望,相互珍存記憶的宏大故事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的那年,柏林一名大學生在晨跑時,發現了公園躺椅上的一具屍體,這震驚了政府當局。小說以這第一幕,打開了它非凡的深度與廣度,這是回顧了無數歐洲人命運的傑作,包括了匈牙利人、猶太人、德國人、和吉普賽人,跨越了二十世紀中葉最詭譎的年代。   2005年,納道詩出版了他的最新小說《平行故事》――由《喑啞地帶》、《黑夜深處》、《自由呼吸》三部組成。故事情節圍繞著兩個國家、兩個民族、兩個家庭展開:一個是匈牙利人,

另一個是德國人;兩條主線通過特定的事件和人物不規則地連接到了一起。小說包含了許多錯綜複雜、平行發展、交叉敘述的故事,故事發生的時間主要從一戰到東歐劇變(1914-1989年),幾乎橫跨了整個二十世紀。   故事發生的地點也十分複雜,其中提到的歐洲城市更是難以盡數;我們跟著書中人物,從布達佩斯、柏林、莫斯科,到瑞士和荷蘭;從地中海到北海。他們生活的社會與政治環境或許差異甚大,他們的性與精神的渴望看似完全獨一無二,但納道詩.彼得的作品宛如華麗宏偉的織錦,揭露平行線之間神祕迴響的關係,跨越時空,連結了所有故事。   這是納道詩.彼得的大師之作――歷時十八年寫作,甚至在出版前就已經轟動匈牙利,在翻

譯為英文的四年間也讓世界文壇翹首以待。本書是中文世界第一次引進納道詩.彼得的作品,而世界文壇的口碑已向讀者保證,這部大膽、高要求、極為重要的小說,是作者最偉大的作品。 名人推薦   ★一代人僅得一見的文學盛事:里程碑式的大師之作,廿一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匈牙利民族報》   ★你不會看過任何跟《平行故事》有一點點類似的書。――《Slate雜誌》   ★納道詩.彼得是匈牙利文學的超級明星,足以和托爾斯泰、托瑪斯.曼和普魯斯特相提並論。――《紐約時報》   ★2011年《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在龐大擴散蔓延的敘事中,讀者不只是面對,而且會真實體驗歐洲半個世紀的極權主義,其使命

原本是為了讓人過高尚的生活,到頭來卻只是將生活毀滅。――Joshua Cohen,美國哲學家   ★我們現在就生活在納道詩.彼得的時代。你不會看過任何跟《平行故事》有一點點類似的書……好好享受吧。――《Slate雜誌》   ★一代人僅得一見的文學盛事:里程碑式的大師之作,廿一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匈牙利民族報》   ★匈牙利最奇特、最雄心勃勃的文學成就之一。――《紐約雜誌》   ★《平行故事》是「世界文學的傑作」。――Csordás Gábor,匈牙利詩人、評論家   ★這部書試圖完成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即重現二十世紀匈牙利人四分五裂、高壓之下的生活體驗。――Adam Lang

er,美國作家   ★納道詩.彼得是匈牙利文學的超級明星,足以和托爾斯泰、托瑪斯.曼和普魯斯特相提並論。――Adam Langer,美國作家   ★當下文學生活中的一部鴻篇巨著。凡是讀過它的人,都不再會是原來的自己。――Iris Radisch,德國文學評論家   ★凡是讀過它的人,都會更接近原本的自己。――余澤民,作家、匈牙利文譯者 作者簡介 納道詩.彼得 Nádas Péter   1942年出生於布達佩斯,匈牙利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和攝影家。他的作品譯成英文的有:《回憶之書》、《家族故事之終結》、《愛》;散文故事集《火與知識》;和兩則短篇小說〈攝影的迷人故事〉、〈納道詩.彼

得:自己之死〉。   1986年納道詩出版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回憶之書》,前後寫作費時十二年,他在這本書中將世界描述為一個人類身體相互連接的龐大精密的複雜體系,將「身體文學」上升到了哲學層面,此書讓納道詩一舉成名。英譯本在美國出版後,蘇珊.桑塔格曾稱它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小說,本世紀最偉大的書之一。」   1993年,納道詩被選為塞切尼文學藝術學院院士。2006年,他被選為柏林藝術研究院院士,在德國享有崇高聲望。曾榮獲匈牙利藝術獎(1989)、奧地利歐洲文學獎(1991)、匈牙利科舒特獎(1992)、萊比錫圖書大獎(1995)、法國最佳翻譯圖書獎(1998)、卡夫卡文學獎(2003)、馬芮

.桑多文學獎(2006)等。   近十年來,納道詩.彼得每年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物。他與太太現在生活在匈牙利的貢博塞格。 譯者簡介 余澤民   1964年出生於北京,1989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同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攻讀藝術心理學碩士。1991年旅居匈牙利,目前定居布達佩斯。長期翻譯匈牙利和中東歐當代作家的作品,同時從事個人文學創作。主要譯著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的系列作品《命運無常》、《另一個人》、《船夫日記》和《英國旗》,和艾斯特哈茲的《一個女人》、《赫拉巴爾之書》等。 譯者序――去向身體殿堂的更深處 作者誌 第一部:

喑啞地帶 弒父 造物主希望一切這樣發生 大公寓 伊索德的愛情絕唱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黑暗中 真實的雷斯蒂克風景 杜林繼續做的夢 運動中的女性裸體 魔鏡中的自己 穿過他祕密生活的大門 心寧神靜的緣由 譯者序 去向身體殿堂的更深處   科學院裡的性愛   2000年10月5日下午,座落在布達佩斯多瑙河畔鏈子橋佩斯一側橋頭的匈牙利科學院大禮堂裡座無虛席,四壁輝煌,氣氛莊重,文藝界精英濟濟一堂,參加納道詩.彼得院士的就職典禮。按常規,入選塞切尼文學與藝術學院院士後,一年內就要搞就職典禮,作家講演,畫家辦展,音樂家舉行音樂會,但是納道詩先生由於入選院士一個月後就心臟病突發,因此一拖就拖到了千禧年。

在炫耀著歷史輝煌的大禮堂內,所有人都像在歌劇院裡一樣著正裝,穿禮服,端坐,輕咳,越過人頭用含蓄的微笑相互打招呼,耐心地等待大作家出場。   之前的兩天,納道詩曾在一次媒體採訪中透露說,他的就職講演將是朗讀幾十頁正在寫的作品,至於什麼內容,作家守口如瓶,只是說,他在朗讀時會留意聽眾的反應;如果喜歡,他們會高興地鼓掌,也許不喜歡,他們會一聲不響地摔門而去,「通常誰都不會談論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我可以開一扇小門,人們能從這裡進來一下,不過我很快會把門關上……我想做某種調查,這也屬於我工作的一部分。」納道詩的這段話,早已吊足了來賓的胃口。   掌聲中,納道詩西裝革履地走上演講台。他個子不高,面皮白淨

,氣質儒雅,舒眉悅目,鏡片後不露鋒芒的眼神裡既有長者的智睿,也有孩子的狡黠。他拿著一疊書稿走到麥克風後,沒有過度地朗讀起來,聲調不高,音色豐富,節奏沉著,吐字清晰,隨著他繪聲繪色的朗讀,大堂裡變得鴉雀無聲,寂靜也發生著微妙的改變,空氣變得粘稠,凍結,不少聽眾的面色變得越來越不自在,越來越僵硬,呼吸或急促,或停滯……就連譯過不少納道詩作品的羅馬尼亞翻譯家安娜瑪麗婭•帕普也驚得張大了嘴巴,坐在他身邊的作家艾斯特哈茲•彼得開玩笑地提醒:「嘿,把嘴閉上,小心蒼蠅飛進去。」   納道詩讀完了,離開麥克風,台下始終沒有反應,沒有交頭接耳,也沒有延遲的掌聲。事後,納道詩像做了一個自己也覺得有點過分的惡作劇

的孩子解釋說,「我把我自己也嚇了一跳」。那天他到底讀了什麼?其實也沒什麼,只是讀了他當時正在寫的一部書中的一個片段……在匈牙利科學院官網有關院士就職演講的網頁上可以查到,納道詩讀的是《平行故事》第一部《喑啞地帶》的最後一章:〈心寧神靜的緣由〉。   納道詩說,阿古什特和珺吉薇爾那場長達120頁的性愛他寫了整整兩年,幾乎每天寫,每天改。他也承認,在那樣一個一本正經的地方讀這樣一個情節,確實有點離經叛道。「不過,文字本身是無辜的」他解釋說,「當我在寫這個做愛的情節時心想,在大詩人奧朗尼當過秘書長的科學院裡讀這段文字,肯定不會有問題。後來我在讀的時候發現,並不是一點問題都沒有。我受不了那個大聲朗讀

的自己,聽眾們則受不了我。一片死寂。陽光投射進來,沒燒暖氣。但最後我還是我,這是我的作品。」   現在,讀者現在手裡捧的就是這本書,這本書的第一部,相信你們也會讀得心驚肉跳,膛目結舌。納道詩將帶著你們進入一座座身體的殿堂,進入人與人之間迷宮一般的複雜關係,進入20世紀最黑暗的記憶。   平行線的隱祕交叉   納道詩.彼得,是匈牙利當代作家、劇作家、散文家和攝影家,1942年10月14日出生在布達佩斯一個中產階級的猶太家庭,父親納道詩.拉斯洛(Nádas László)是電話技術員,母親塔烏貝爾.克拉拉(Tauber Klára)是一位工廠女工。   1944年3月,匈牙利的納粹黨「箭十

字黨」掌權後,積極配合德國人加快了對本國猶太人的迫害。納道詩•拉斯洛和幾位親友一起躲在多瑙河邊一個用磚封死的地窖裡印刷傳單,偽造證件,救了不少的猶太同胞。1944年10月,母親則帶著年僅兩歲的小彼得,憑一份假造的身份證明逃離匈牙利,到塞爾維亞的諾威薩德市躲了兩個月,年底剛剛返家,蘇聯紅軍就包圍了布達佩斯,與德國和匈牙利的守軍展開了血腥的圍城戰。戰役期間,小彼得跟母親一起躲到一位親戚家,那裡還藏有別的幾個憑假證件僥倖逃過納粹獵捕的猶太孩子。一枚炸彈擊中了他們藏身的樓房……小彼得最初的人生記憶,除了驚懼的面孔,就是恐怖的爆炸聲和發瘋的哭叫。   布達佩斯解放後,一家人搬回了位於波若尼大街的公寓。

在《平行故事》中,作者將精神分析師塞姆澤夫人的家就設在了那條大街上,那裡也是前面提到的那120頁性愛描寫的事發現場。小說裡,塞姆澤夫人是布達佩斯最著名的精神分析師,她的職業角色是個觀察者,而她本人也是內心埋著恐怖記憶的大屠殺倖存者,她從波若尼大街那套舊公寓裡觀察別人,也觀察自己。我想這個角色上,曾熱衷於佛洛德和榮格理論的作者勢必投上了自己的影子。   二戰結束後,父親當上了維修工廠局的總工程師;母親參政,任匈牙利婦女民主聯合會布達佩斯委員會秘書長。1948年,小彼得的弟弟出生,父母為新生兒安排了基督教洗禮,想放棄猶太教以更匈牙利化的身份開始新生活。同年,小彼得開始讀小學,當上郵政部處級官員的

父親在布達山上分到一套大公寓。   好景不長,納道詩家在50年代連遭不幸。先是父親被人指控盜用公款,雖因證據不足沒被判刑,但還是受到了降級處理,隨後母親于55年病逝。同年,小彼得染上了腦膜炎,搶救了一年才保住性命。1956年,14歲的小彼得進入一家化學技術中專讀書。同年10月,匈牙利爆發了震驚世界的人民起義,首都陷入了無政府狀態,納道詩•拉斯洛被臨時成立的工人委員會毫無道理地開除公職,並接連接到威脅他們的匿名電話,於是,男人帶著兒子們逃離布達山上的公寓,重又搬回到波若尼大街的舊房子。《平行故事》裡有一個類似的細節,塞姆澤夫人在歐爾班山上別墅先被收為國有,後被高官佔有,於是搬回到了波若尼大街。

1958年4月15日,就在終於接到能證明自己清白的法院判決書的幾天之後,男人看破紅塵,丟下兩個未成年的兒子絕望地自殺。   成了孤兒的小彼得兄弟被送到一個親戚家寄養,住在當時列寧環路邊上一套公寓裡。在《平行故事》第一部的「大公寓」中,作者在花了整整一個章描寫的那幢由建築師德曼.紹穆設計建造、「能望到朦朧、灰暗的奧克托宮」、「 有著八十年歷史、中規中矩、比例協調的公寓樓」就坐落在這裡。當年叫列寧環路,現在叫泰蕾西婭環路。   書名叫《平行故事》,想來作家是想寫一系列平行發生、互無關聯的故事。事實上,「在這些錯綜複雜、藤蔓叢生的故事裡,存在著一些能將在相同的時間和相同的地點(另一個身體在情感裡

)、在相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另一個身體在欲望裡)、在相同的地點和不同的時間(公寓、建築、城市的記憶在身體裡)發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各種事件,以及在不同的地點和時間裡(自己的身體在記憶裡)發生在同一個人物身上的各種事件聯繫到一起的交叉樞紐。」這本書的編輯在簡介中寫道。對照作者生平,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平行線與他自身生活軌跡的隱祕交叉。可見,要想讀懂這部書,我們還要瞭解許多,關於作者,關於人性,關於20世紀歐洲的歷史。   謹慎而禮貌地保持距離   父親的自殺,給納道詩•彼得的青少年時代罩上了陰鬱的黑影,這殘酷的陰影隨時間沉積,慢慢成為作家思考的底色和出發點。就在父親離去的那年夏天,16歲的納道詩

放棄了讀了一半的化學專業,改學攝影,他對人類複雜莫測、並不非黑即白的內心世界產生了興趣,他想通過感知和光影接近它,記錄它,再現它。從那之後,光影始終伴隨他的寫作。   1961年,19歲的納道詩通過了攝影專業考試,到《婦女雜誌》社當攝影記者。在那裡,他結識了比他年長幾歲的女記者紹拉蒙.瑪格達(Salamon Magda),1962年3月兩人開始同居,納道詩開始寫他的處女作《聖經》,那本書在當年耶誕節的第二天收筆。從那之後,瑪格達成了他文學生涯的見證人,他倆在相知相伴三十年後於1990年結婚,住在一個叫貢博塞格(Gombosszeg)的小村莊裡,全村人口只有40幾位村民,他住在那裡是為了能夠不

受干擾地思想,寫作。所有讀他作品的人,都或多或少對他的隱私感興趣,一個什麼樣的作家能寫出這樣沉重、灰暗、另類的書?但他始終謹慎而禮貌地與人群和社會保持著距離,保持著神祕。   處女作《聖經》1967年才出版,在這期間,納道詩在布達佩斯的記者學校讀了兩年書,隨後服了兩年兵役,復員後在《佩斯週報》當記者。他曾兩次到夜校不讀高中,但兩次都中途放棄了。1965,他曾到馬列主義夜大讀了兩年哲學,但是沒參加畢業考試。他越來越意識到,他想學的東西只能從生活中感悟,文憑對他毫沒價值。   1968年夏天,納道詩搬到田園牧歌般的基什歐羅希(Kisoroszi),那是一個只有幾百人的小村莊,他辭掉記者工作,開

始閉門寫書。1972年,他寫完了《一個家族故事的結束》,這本書到1977年才跟讀者見面。在這期間,他曾兩度去東柏林留學,從那之後他與德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創作上也受到德語文學的深刻影響。前不久,我見到《平行故事》的德文版翻譯克裡斯汀娜.維拉格,她說她翻譯納道詩的書時並無障礙,因為跟德語文學的關係太密切了,有時她甚至感覺納道詩的寫作是用德語思維。   長篇小說《一個家族故事的結束》是納道詩的成名作,從一個10歲孩子的視角,觀察並講述了一個傳統家族的矛盾和破敗,無論從小說對時間的處理、敘事的技巧,還是以父子關係為核心的家族小說題材來看,都不虧為匈牙利當代文學的里程碑,奠定了作者的文學地位。近三十年

來,它是被譯成語種最多的匈牙利小說之一。   迫于生計,納道詩從1974年開始在一本教育雜誌《我們的孩子們》當過幾年編輯,他在基什歐羅希買了一塊不大的葡萄園,自己動手蓋了一間12平米的小木屋,遠避塵囂,埋頭寫作。那12平米的狹小空間,仿佛是他審視世界的瞭望台,他在那裡觀察世界,也觀察自己。1978年,他獲得弗什特.米蘭文學獎金,之後再度辭掉工作,專心創作,並跟戀人紹拉蒙.瑪格達搬進布達佩斯塔爾諾克大街內的一套公寓裡。   1980年,他創作的話劇《掃除》公演,頗為成功;同年獲得米凱什•凱萊曼獎。1981年,他獲得為時一年的DAAD獎學金,這次他去了西柏林,全力以赴地寫那部已經動筆七年了的《

回憶之書》。   ……但他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   據納道詩說,《回憶之書》他寫過兩稿,第一稿於1973年夏天動筆,一年後自己銷毀,幾個月後開始寫第二稿,那才是我們現在能讀到的這本。   1982年,納道詩從西柏林回來後,又回基什歐羅希的小木屋裡閉門筆耕;1983年,他賣掉基什歐羅希的房子,搬到了一個更偏僻的小村莊――貢博塞格,繼續寫那部長達千頁、分上下兩部的《回憶之書》,1985年最終完稿。這期間,他還寫了一本散文集《回家》。1985年,納道詩獲得尤若夫•阿蒂拉文學獎,次年獲得厄爾萊伊文學獎和年度圖書獎金。   《回憶之書》前後花了作者12年的光陰,書的題頁上了印了《約翰福音》裡的

一句話:「但他(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他在這部書裡,將肉體、性與身分是被作者置於顯微鏡下,把世界描繪成一個讓人類身體相互連接的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複雜體系。想來,社會之所以可以對人們身體間的關係發生影響,因為身體就跟社會一樣,本身也是作為關係呈現的。   《回憶之書》問世後好評如潮,無論評論圈,還是讀者圈,都公認他是最具原創性、思想性和現代性的作家,甚至有人將他比作普魯斯特。在這部作品裡,納道詩將身體文學上升到了哲學層面,所有讀過它的人都會感到內心的震撼。正如匈牙利評論家考爾瑪•梅琳達所說:「這部書不僅保存了我們意識中超乎尋常的批評性和諷刺性,也將我們對隱于現實背後的存在預感的渴望進行

了編輯。因此,留給我們能做的只是,一方面看到徹底同一的不可能性,另一方能在我們身上尋找能將我們朝著較為徹底同一的方向引領的形式。」   1987年2月的第一天到1988年2月的最後一天,他寫了一本《年誌-1987》,記錄了只有44位元村民的貢博塞格風景和他日日夜夜的所思所想,記錄了自己身與心的對話,記錄了那些看似什麼都沒有發生、但又確實發生了的事。   納道詩在書裡這樣寫道:「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儘管從理論上來說可能發生,但不一定像某種可能發生的『該發生而沒發生的事』一樣地發生,想來其結果也可能跟所有那些正發生著的事情一樣同樣地明確、致命或影響深遠。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這個問題也不會引起我思考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有什麼事情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那麼這意味著,『該發生而沒發生的事』發生了。或者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從事物的那個方面想:當我們感覺現在我們身上發生了完全出乎意料的事,只是我們不瞭解為什麼發生?為什麼恰恰現在發生?為什麼沒發生在別人身上,為什麼偏偏在我身上?這時候,或許我們會置身於這樣事件的影響之下,我們既不瞭解事件中的那些角色,也不瞭解操縱他們的那些力量,然而這些陌生的力量使我們在體內感到它們的影響,也就是說,感覺到發生。」總之,《年誌》一部寫真的隨想錄。   1988年,納道詩獲得了戴利文學獎。1989年4月末,他和瑞典好友理查.施瓦茨(Richard Swartz)一起終

於實現了他倆計畫已久的事,一連四天坐在答錄機旁用德語敞心長談,談文化,談災難,談混亂,談內心的法則。隨後,他根據這次談話寫了一本《對話-1989年裡的四天》於1992年出版。   1989年,他應青民盟的邀請為年輕人做了一次題為《關於天上的愛與地上的愛》的講演,談論了情愛與性愛、納西瑟斯的自戀與柏拉圖的精神之戀,之後他擴展了講演的話題,1991年以散文集出版。   東歐劇變後,納道詩曾在文學期刊《匈牙利日記》工作了兩年。1990年,納道詩獲得克魯迪文學獎,這兩年他頻繁往返于布達佩斯和柏林之間,親自參與了《回憶之書》的德文翻譯工作,這部書的德語版於1991年底問世,為他的作品走向世界鋪架了橋

樑。   讓我們記起死亡的孤獨   1991年納道詩•彼得獲得奧地利頒發的歐洲文學獎。1992年,匈牙利政府向他頒發了最高國家獎――科舒特獎。1993年3月,他被選為塞切尼文學藝術學院院士,一個月後因突發心梗入院急救,正因如此,他的院士就職典禮因故推遲。正因推遲得太久,才有了開頭講述的那一幕。試想,如果在舉行兩年,他至少還沒寫那120頁。   早就知道納道詩跟艾斯特哈茲一樣,都是出色的朗讀高手,幾天前我還參加過他的一場讀書會,朗讀他正寫的回憶錄。納道詩喜歡站著讀,一讀就是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比話劇演員還要敬業,迅速均勻,不打磕巴,由於離閱讀燈近,烤久了會熱,他偶爾掏出白手帕拭一下額頭

,為了不中斷閱讀,連備好的水都很少喝。他說,他的閱讀本領是在德國練出來的,德國讀者很喜歡參加朗讀會,許多朗讀會是買票進的,感覺是看一幕獨角話劇。德國人對文學的熱衷是其他民族不能比的,這話我從凱爾泰斯嘴裡也聽到過,凱爾泰斯的原話是:「最好的讀者在德國。」   當然,這話也不是那麼絕對,別的地方也有熱情讀者。有一次跟納道詩一起吃飯,聽他講了一個比就職演說更有趣的經歷:有一次,他應邀去諾維薩德開朗讀會,他讀了當時正在寫的《回憶之書》中的一個章節,「我們坐在上帝的掌心」,裡面也有一段細膩入微的性愛描述。他攤開手稿剛開始朗讀,從外面進來一隊匈族女子學校的女學生……原來,諾維薩德是塞爾維亞境內的匈族區,

只要有匈牙利作家來,匈族學校的老師們都會帶著孩子們前去參加,不僅當成學語言的機會,而且為培養民族性。總之,來了幾十位女學生;納道詩感到不妥,但已沒有選擇,因為手頭只帶了這一疊書稿,只好硬著頭皮念下去……事後講起這件事,納道詩說,尷尬雖尷尬,但不是他的錯,他的讀書會是給讀他書的讀者開的,老師在帶學生參加之前,應該知道來的是什麼樣的作家。這就是納道詩,活得很真,很自我,通情達理,但有藝術原則。事實上,他不僅活得很真,死也很真。   就在他心梗發作後的一年半中,他在幾家醫院間輾轉,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出院之後,作家回到自己的桃花源,又一頭埋進書稿裡,全力以赴地寫他早從1985年就開始動筆的鴻篇巨著

《平行故事》,現在我們讀到的開篇故事,就是這一年加上去的。   90年代是納道詩•彼得的創作高峰。在這十年裡,他總共出版了10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散文集、戲劇集、文學評論集。1995年,納道詩•彼得在德國萊比錫國際書展上獲得圖書大獎。1998年獲得斯洛維尼亞作協頒發的文學獎;同年,《回憶之書》法文版獲得了法國最佳翻譯圖書獎。1999年在法蘭克福書展上德國出版社推出他八卷的自選作品集。2001年榮獲索羅斯大獎。2002年,納道詩•彼得60歲生日,匈牙利和德國分別舉辦文學論壇為他祝壽。2003年,他赴布拉格領取了卡夫卡獎。2004年,納道詩出版了一本特別的書,題目叫《自己的死亡》。   「

醒後我就覺得,身上有什麼不舒服,但我在城裡有許多事要辦,我進了城。那些天,天氣毫無過度地熱了起來,夏天突然到了。」這是書裡的第一句話。   「很長時間我都不敢出家門,因為要想嚴肅正視事物的現實存在是一件很難的事。我要妻子買十隻衣架,要她挑最好的、最好看的、最貴的買,然後送到醫院,找那個大個子女人。至少他們不用再找衣架了。」這是結尾的最後一句。   在這兩句話中間,作者用287頁的篇幅、配了自己163幅攝影作品。這本書的創作靈感,一是來自他連續一年每天為自家院裡的一株老梨樹拍下的照片,二是在93年他從臨床死亡島復蘇之間的三分半鐘,他在書裡記錄了那三分半鐘和前後發生的事,平和,客觀,真實,在書

裡,作者試圖戰勝死亡的恐懼。我很喜歡瑞典日報一篇書評的題目――〈納道詩讓我們記起死亡的孤獨〉。   巨大失敗還是巨大成功   納道詩前後寫了18年的《平行故事》,終於在2005年出版了,厚厚三部,總共長達1500頁。第一部《喑啞地帶》,第二部《黑夜深處》,第三部《自由呼吸》,總共又分了39章,每章都有分別的標題,其中有幾章相對獨立,可以當成短篇來讀。小說裡包含了許多個線索不同、錯綜複雜、發行發展、交叉敘述的故事,故事發生的時間主要從一戰講到東歐劇變(1914-1989年),幾乎橫跨了整個20世紀。故事發生的地點也十分複雜,涉及到匈牙利的布達佩斯、莫哈奇和陶希托特村,德國的柏林、柏林的魔鬼湖

、杜塞爾多夫、臨近捷克邊境的安娜伯格和一個編造出的城市――普斐蘭,另外還有些情節發生在荷蘭,小說提到的歐洲城市更是難以盡數。小說裡不同的故事並沒有分開,而是穿插到一起,發生不同時空的不同故事,並非按時間順序或情節關聯相互網織,有的情節隔了許多章才繼續講述,有的根本就無始無終,有的兩個不同時空的故事在一個章節並行發展。另外,諸多故事的主題也截然不同,如果細分的話,還可以細分為家族小說、成長小說、犯罪小說、推理小說、歷史小說、愛情小說、心理小說……因此,書的內容很難用三言兩語簡單概括。   總之,作者把彼此獨立、互無關聯的許多故事以超出想像的方式串聯到一起,這種串聯是任何現實主義的文學手段都無法

達到的。書中的人物多得難以計數,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命運,每個人的身體裡都載負著不同的記憶,沒人間的關係夠通過身體展現,又遠遠不止於身體,如果非要用一句話概括的話,我會選匈文版簡介中的一句:「小說講述了人們肉體的相互影響、相互誘惑、相互渴望和相互珍存記憶的宏大故事。」   《平行故事》在匈牙利出版後,讓所有人都膛目結舌,不僅是讀者,評論家也一樣。有人抱怨根本就沒法讀,數以百計的人物和縱橫百年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有頭無尾,有的無頭無尾;有人被大尺度、大篇幅、驚人細膩、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情色描寫驚得咋舌;有人連讀幾遍,拍案叫絕,認為這是作者寫作生涯的最高峰,是關於20世紀的史詩性小說。當地評論界也

分裂成兩派,老牌文史學家、評論家瑪律古奇•伊什特萬毫不掩飾內心的激憤,他宣稱「這部小說是一個失敗,一位大作家的巨大失敗」;著名詩人、評論家楚爾達什•伽博爾則不吝褒辭,稱《平行故事》是「世界文學的傑作」。   不管別人怎麼爭論,他就像從科學院大禮堂的講演台走下來時那樣,「但最後我還是我,這是我的作品。」他回到貢博塞格的家中,對著窗外那株老梨樹,繼續寫他的書,獲他的獎。2006年他獲得馬婁伊•山多爾文學獎和帕拉斯文學獎,被選為柏林藝術學院院士,還出了一本名為《六國日記》的散文集。   《平行故事》問世後的近十年來,先後被翻譯成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挪威語、斯洛伐克語、羅馬尼亞語、塞爾維亞

語、斯洛維尼亞語等十幾個語言。美國作家亞當•蘭格在《紐約時報》撰文說:「這部帶有巨大的野心、令人驚歎地別出心裁、經常稠密得讓人發瘋的小說故意模糊掉歷史、地理、文學和結構的邊界。《平行故事》並沒有真地試圖講述這些故事之間如何互動。它們時而聚斂,時而發散,時而重疊,時而交錯,時而迴圈或返回到彼此,使之成為一部具有挑戰性的非線性小說,這部書試圖完成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即重現20世紀匈牙利人四分五裂、高壓之下的生活體驗。」   蘭格認為,納道詩•彼得是當代文學的超級明星,可跟托爾斯泰、湯瑪斯•曼和普魯斯特相提並論,從風格上看,他的小說則跟阿蘭.羅伯-格裡耶、安東尼.伯吉斯有相近之處。   現在看來

,這部小說不僅不是「巨大失敗」,而是巨大成功,國外的評論幾乎全是一邊倒地盛讚,認為《平行故事》是國際文學迦南的重要作品。先有《回憶之書》,又有《平行故事》,更讓納道詩在近十年來,每年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選人物。   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小說   2014年初夏,當我跟納道詩先生取得了聯繫,告訴他我開始翻譯《平行故事》。老人高興地問我:我在哪裡翻譯?在匈牙利,還是在中國?因為據他所知,韓語、丹麥語、土耳其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的翻譯們也在同時翻譯這本書,他說有這麼多的陌生人在世界各地用不同的語言為他的同一本書工作,這對他來說是一種「既奇妙又可怕的感受」,加上已經出版的外文版的翻譯,足以組成一個大

家庭了。他邀請我去貢博塞格,並說很希望能有機會將大家聚在一起見一個面。隨後,我們開始了郵件往來,他對我翻譯中提出的問題一一耐心解答。沒想到,納道詩的這個心願很快得以實現。   9月28-29日,在匈牙利翻譯之家負責人、詩人兼翻譯家拉茨.彼得(Rácz Péter)的籌畫和組織下,在巴拉頓湖畔的巴拉頓弗萊德市專為《平行故事》組織了一次國際翻譯研討會,十幾位譯者從世界各地聚集到一起,對翻譯這部書時遇到的問題和作為譯者對這部書的理解進行了探討,我也做了半小時的發言。拉茨先生還請來了多位評論家、心理學家、哲學家就《平行故事》做了專題演講,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聽眾多達上百人,幾乎所有文學媒體都參與了

報導。自然,研討會的高潮是納道詩先生出場,他特意從貢博塞格驅車趕來,不僅接受了公開訪談,興致勃勃地朗讀了新作,還跟我們共進晚餐,下榻在同一酒店,就像一個大家庭的家族長,跟我們聊過午夜。要不是大家擔心他的身體,催他休息,他恐怕會跟我們熬到天亮。   對譯者來講,與作者交友至關重要,能在閒談中圍繞作品瞭解許多書頁外的故事,不僅有助於對作品的理解、對語言的把握,而且更容易完成從接近到走進作者的情感過度。想來,譯者要跟作者朝夕相處地共度三年,沒有精神和情感層面的交流是很苦悶的,這也是為什麼喜歡翻譯在世作家小說的原因。每譯一本書,生活中就能多一位敬重的朋友。   在聊天中,納道詩提到,德國出版社曾想

納道詩建議做一個能幫助讀者閱讀的人物表,納道詩說,他也想過,但不太可能,有些角色只在某個情節中出現,但也有名有姓有面孔。的確,這本書裡寫了上百個人物,他們之間的關係要比《紅樓夢》裡的還要複雜,如果要做人物譜也不能平面清單,需要做一個類似複雜分子式的立體模型。   我問納道詩,書裡的人物有原型嗎?他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說他為了給這本書收集素材,先後閱讀了200多本匈、德語作品,做了大量筆記,書中的許多人物、地點和歷史事件都不是憑空杜撰的,每個人物都有可信性,但不等於說這是歷史小說。納道詩一再強調,這是虛構作品,不希望讀者對號入座。   關於小說的結構,不少人讀後說「結構混亂」,「弄不清作者想

講什麼」。納道詩對此有三種應對策略:一種是對付大眾的,他說「世界本身就混亂不堪,我只是記錄而已」;另一種是對付批評家的,他說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寫一本以無終無果為基本結構特徵的小說」;再有一種則對包括我們譯者在內的理性讀者的交心解釋。他說,他之所以採用這種開放結構,是想藉此展現那些人的故事,那些也許從來都沒有見過面,或僅是泛泛之交或擦肩而過,但還是對另一方的生活產生了影響的人們的故事。他說為了刻畫這樣的關係,需要搭建這樣的「混沌結構」。納道詩還說:「這種隱祕、隱性的關係在封閉的敘述結構中找不到位置。這表明,我不僅只能放棄封閉結構,而且還要回溯到古希臘最本原的混沌說。」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決意寫

一部跟十九世紀小說寫作傳統決裂的小說,不是讓讀者被動地聽作者講故事,而是逼著作者去想,去想像。換句話說,讀《平行故事》,比弄清作者想講什麼更重要的,是讀者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想了什麼,想像到什麼。   1997年,《回憶之書》英譯本在美國出版後,蘇珊.桑塔格曾稱它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小說」,我想,這句話也可以用在《平行故事》上。實際上,可以把這兩部書看成一部書,與前者相比,後者只是往身體的殿堂裡走得更深。   凡是讀過它的人……   《平行故事》的德語譯本是2012年出版的,德國人對它的評價極高。著名女評論家伊莉絲.拉迪施說:「當下文學生活中的一部鴻篇巨著。凡是讀過它的人,都不再會是原來的

自己。」我很贊同她的觀點,她這話說明瞭這本書的力量。不過,我更樂於換一個角度用另一種說法:「凡是讀過它的人,都會更接近原本的自己。」   翻譯《平行故事》,是一種文學歷險、歷史歷險和心理歷險。在我看來,譯書是讀書的最高境界,譯一本書,等於讀百遍書,並可能成為除作者之外最懂這書的人。《平行故事》裡物眾多,但每個人物都孤獨、絕望,完全沒有快樂的能力。這一點也讓一些習慣看「大團圓」的讀者難以接受,就連身集美學家、哲學家、史學家、評論家于一身拉德諾提.山多爾也忍不住調侃說:「這部小說的世界是如此缺少幽默,納道詩寫它的態度太過正經,有時他的意願變成了幽默。」不過,讓我們回顧一下20世紀的人類史,特別是

中東歐歷史,其中該有多少歡樂呢?我曾翻譯過的另一位匈牙利作家、諾獎得主凱爾泰斯有一本文集,書名就是《歐洲的沉重遺產》,其中有一篇文章的標題就是〈祖國,家鄉,國家,不幸的20世紀〉。從時間上看,納道詩的這部巨著從20世紀初寫到1989年柏林牆倒塌,這期間匈牙利經歷了一戰、二戰、冷戰,經歷了納粹大屠殺、布達佩斯圍城戰、1956年革命、蘇聯佔領和高壓專制,這近一個世紀裡,哪代人的成長是健康的?哪個人心裡沒有陰影?   身體文學是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納道詩對性愛的狂熱和虔誠,讓人相信他從中看到了一個有神的宇宙。讀他描寫的情色場面,就像讓《撒旦的探戈》的導演、以長鏡頭著稱的塔爾.貝拉來拍《情人》中的一

場床戲,長得令人瘋,細得讓人狂。然而,納道詩寫身體絕不止於身體,而是我們身體對歷史、家族、經歷和關係的記憶。   總之,《平行故事》是一本絕對好看、但也絕對難讀的小說,需要逐行逐字地讀,需要我們像福爾摩斯一樣將散落在書中的蛛絲馬跡拼接成一條條平行線,需要我們耐心、細心並動用知識和各自身體的經驗尋找平行線的隱祕交叉點。在讀者還沒有讀到第三部的最後一頁的最後一行之前,我不想「劇透」;我寫這篇序,只是想跟讀者聊一下作者和讀這本書的意義,讓大家耐心地閱讀到底,好戲還在後頭,我會在翻譯完第三部《自由呼吸》後再寫一篇〈後記〉,講我知道、悟到的更多祕密……不過,即使您全部讀完了1500頁,仍會覺得作者還有

2000頁沒寫,或許正在寫。兩條向無限延伸的平行線,理論上不會交叉,但會在另外的維度裡交叉,也許在書裡,也許在書外。   最後我想再講一句。有一次,納道詩先生在訪談中說,他是柏拉圖主義的孩子,同時也是啟蒙主義的孩子。 余澤民 2014年10月8日,布達佩斯 弒父就在著名的柏林圍牆倒塌的值得紀念的那一年,在距離顏色變得灰暗的路易絲皇后大理石雕像不遠處,人們發現了一具屍體。這件事發生在耶誕節的前幾天。死者年齡在五十歲左右,這是一位衣著入時的男子,無論是他身上穿著的衣服還是從他身上搜到的東西,全都稱得上質地精良。這個人看上去是一位頗有名望的紳士、銀行家或總經理。冬雪輕飄漫舞,不過氣溫並不

是那麼寒冷,雪花剛落到公園小徑的路面上,就立即融化掉了,只在草葉的邊緣上留下些許的白刃。事發現場的調查人員正照例行事,但由於天氣條件的影響,他們試圖速戰速決。他們封鎖了事發現場周圍的區域,按照順時針的方向對那範圍進行從外向內的螺旋式勘察,保護並記錄現場的跡證。屍體在一塊塑膠擋板後被剝光了衣物,但是警方並未發現有任何暴力的痕跡。屍體是由一位每天清晨都在公園內晨跑的年輕人發現的。他也是可供警方詢問的唯一證人。他從家裡出來跑步的時候,天色還是一片漆黑,他幾乎每天都在同樣的時間、沿著同樣的路徑慢跑。若不是因為年輕人對公園內一切都瞭若指掌,早已積行成習;若不是因為沿途路旁的每一枚石子和每一寸樹影都毫釐不

差地印記在他的心裡,那麼,他很可能就發現不了這具屍體。遠處的燈光照不到這裡。不過,即便如此,他還是注意到了這副垂癱著半條身子躺在長椅上的軀體,年輕人興奮地向員警描述說,他之所以能夠注意到,是因為在這個人的深色外套上落了一層薄薄的雪花。當他徑直向前慢跑時,他用眼角的餘光瞥見路邊有什麼東西在熠熠閃光,他用稍大的嗓門講述道。就在年輕人講述的同時,有越來越多男人在戒嚴線內忙碌。他們的工作環境算得上是相當理想,因為在這個時刻,公園裡除了他們之外看不到任何生靈,沒有好奇的路人圍觀。他們中有一個人正打著閃光燈,在光禿、潮濕的地上拍著照,要拍下的東西已經事先由兩位前刑事偵查專家用數字標記出來。就當年輕人開始第

三遍重覆地喃喃描述時,他緊張地意識到,所有的證跡都已被編好了數字,他越看心裡越被一股焦慮捕攝,彷彿他並不是屍體的發現者和報案人,而是兇手本人,並且被人捕捉到了犯罪線索。

張徐展《紙人展》系列作品之藝術精神研究——兼談與尼采存在哲學之關聯

為了解決艾斯機膜評價的問題,作者吳書媛 這樣論述:

動畫對於張徐展而言,是與這個荒唐又沈悶的社會重新連結的方式之一。個體在面對大環境下的不安無處發洩,便只能逃脫到夢境裡,因此創作對於張徐展而言就是建構一個烏托邦,擅長以魔幻的手法帶領觀眾用不同的角度觀看,創作中處處可見怪誕、詭譎的風格,在如夢如幻的錄像裡做自己的主人,然後對世態的謬態進行揶揄。本研究將以張徐展從2013-2017年開始製作的《紙人展》系列錄像為研究目標。由於《紙人展》系列錄像可說是張徐展創作歷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將他的早期手繪動畫與近期紙偶動畫區分開來。同時,因為他的紙偶錄像裝置在當代錄像藝術中獨樹一格,因此《紙人展》系列裝置錄像不論是對於張徐展本人抑或是在當代錄像藝術都具有

其重要性。筆者認為不論以紙紮作為影像的素材亦或作品核心要傳達的內容皆與生死衰亡以及人生的茫然感有關,這些議題與存在主義所追尋的個人價值是可以連結起來的。筆者以文獻作為基礎,再藉由實際觀展與訪談更了解《紙人展》這個系列錄像,經由符號學解構《紙人展》紙偶錄像的影像內容,接著探討其表現形式,最後以尼采的存在美學切入,對作品進行分析。本文以色彩、時間、音樂、空間等不同面向,分析《紙人展》系列錄像的表現手法,發現張徐展藉由紙偶身上的色彩,轉化糊紙品的形象,並透過大面積的場景顏色與燈光的搭配,塑造出不同的情境;而動態影像的循環播放或是片段性影像的呈現,也強化了錄像物件的美學以及作品與觀者之間的互動;此外,

錄像裡頭的音樂以及作品以不同的敘事手法在空間呈現,也是張徐展錄像創作中,很重要的一環。《紙人展》系列錄像的每件作品,張徐展都為其搭配上各自專屬的曲調,重現出每個空間的家族回憶;並在作品展出時,透過不同的空間投射與媒介之間的轉換,帶給觀者不同的觀看經驗。最後,本文以尼采的藝術審美觀點分析《紙人展》,筆者認為張徐展的紙偶錄像不僅體現了日神阿波羅的造型藝術之美與酒神戴奧尼索斯的肢體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展現了酒神在面對悲劇時死而復生的精神與振作,並帶出光明的面向。

法國波爾多頂級酒莊巡禮(2014版)

為了解決艾斯機膜評價的問題,作者鍾茂楨 這樣論述:

法國騎士勳章得主、法國波爾多BONTEMPS葡萄酒協會榮譽會長  鍾茂楨的最新修訂著作! 上千禎彩圖精彩導覽波爾多153家頂級酒莊評鑑! 修訂版增添頂級酒預購價格,作為你收藏、投資之熱門專業標的。   波爾多位於法國西南部,典型夏乾冬雨的地中海型氣候,讓它成為最適合葡萄生長的地區。常年充足的陽光,更讓波爾多擁有廣大的葡萄莊園。許多人追逐著波爾多著名的五大酒莊及分級數酒,卻很少人知道,頗負盛名的波爾多分級酒莊制度其實源自於1855年的世界博覽會,並與路易拿破崙有著一段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   此外,多數的波爾多酒莊均擁有上百年的歷史,你知道這些酒莊如何經歷戰亂卻仍然能保存下來?經營權

不斷在各家族及企業中轉移,至今卻依然能屹立不搖?本書收錄一百餘家的法國頂級酒莊,搭配精彩的圖片,帶領你一同領略古老酒莊的神祕風釆。   2014年最新版,增加最新葡萄酒預售價格,提供收藏及投資者第一手訊息。   全書九大特色:   1.國內第一本波爾多酒莊專業鑑賞。   2.依頂級分級酒莊制度,嚴選153家(波爾多全區多達上萬家)。   3.詳述頂級酒莊制度的由來及排名。   4.甫出爐之2013年頂級酒莊預購價搶先公開,是收藏者必備指南。   5.三百餘種頂級葡萄酒購買指南,詳述評分、價格、鑑賞標準等。   6.推薦年份、儲存潛力等專業賞析,為作者累積數十年經驗所得。   7.波爾多四大

產區詳盡地圖指南,快速指引。   8.千禎彩圖完整呈現頂級酒莊、酒身、酒標等豐富樣貌。   9.細說百年莊園嬗遞、經營權移轉⋯⋯等珍貴歷史文化。 作者簡介 鍾茂楨(DANNY CHUNG)   |現職|開普洋酒(股)公司總經理/中華民國酒類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副會長/台北市調酒協會名譽理事長/高雄市酒類商同業公會名譽理事長/法國波爾多BONTEMPS葡萄酒協會榮譽會長   |學歷|國立台北商專銀行保險科肄業/美國調酒、西餐、西點班結業/美國堪州州立大學商業管理碩士研究班   |經歷|獲法國騎士勳章/曾任國際觀光飯店之主任、副理、經理/大專院校、高中商職之觀光科教師/台北市政府職訓

中心觀光餐旅科講師/台北市調酒協會理事長、第六七八屆名譽理事長/中華民國旅館事業協會調酒委員會委員/法國食品協會(SOPEXA)講師 .推薦序1 法國在台協會經貿組農業食品部門主管 鞏得珣 .推薦序2 法國食品協會台灣區總經理 童雪筠 .自序/閱讀本書附加說明 .前言 PART1 波爾多葡萄酒概論 波爾多 BORDEAUX       1. 歷史背景 HISTRICAL BACKGROUND 2. 地理環境與土質 GEOGRAPHY & SOIL 3. 法定產區 APPELATIONS 4. 葡萄品種 GRAPE VARIETIES       5. 分級制度 CLASS

IFICATION 6. 分級酒莊之組織與預購型態 ORGANIZATIONS & FUTURE BUYING (EN PRIMEUR) PART 2 美多克 MEDOC .波爾多美多克產區頂級分級酒莊 1855年評鑑 1. 上美多克產區 HAUT-MEDOC 2. 瑪夠產區 MARGAUX 2. 波雅克產區 PAUILLAC 5. 聖艾斯特芙產區 SAINT ESTEPHE 4. 聖茱莉產區 SAINT-JULIEN PART 3 梭甸與巴沙克SAUTERNE & BARSAC .波爾多梭甸頂級分級酒莊 1855年評鑑 PART 4 葛拉芙 裴沙克.雷歐儂 PESSAC─LEOGNAN

GRAVES PART 5 聖愛美濃 SAINT─EMILION .波爾聖艾美濃頂級分級酒莊 2012年評鑑 .附錄 1.2005~2013波爾多頂級酒莊預購價格 2.波爾多百年來各年份葡萄酒評論 3.波爾多主要頂級酒莊出口商資料 4.波爾多頂級酒莊英文索引 推薦序   先要恭喜Danny這位國內葡萄酒業界的資深元老又出書了!Danny可稱得上是全方位葡萄酒達人,並身兼數職―是餐飲專家、是進口商、也是各大學院的老師,近年來更投入專業寫作,對產業及消費者貢獻非常之大。   Danny看上來和「資深」這兩個字有些距離,因為看起來實在太年輕了。我推測只有一個可能性―就是葡萄酒的抗氧化功

能在他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以Danny在業界的經驗資歷,可稱得上是葡萄酒的先驅,不僅帶領整個產業往前走,同時為創造趨勢的進口商。   在此時出書,正好符合趨勢,因為數字會說話。進口葡萄酒在千禧年前後觸及谷底,但自2001年開始,每年進口量不斷成長,法國葡萄酒更是穩定地占總市場量五成左右。新的族群不斷進入葡萄酒世界,進口商尋求不同葡萄酒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台灣消費者很幸運的可以享受到不同國家、不種種類的葡萄酒;以法國而言,有十幾個產區都可以買得到。喝葡萄酒很重要的一點是,消費者會因嘗試多了,而不斷尋求口感更複雜的葡萄酒,終究有一天會進入頂級葡萄酒的世界,這本書也剛好符合此項需求。   歐洲人釀

造葡萄酒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經過不斷地嘗試、改良,從土法煉鋼一直到有現代科技的輔助,波爾多一直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最佳產區,也是被模仿的對象。然而,葡萄品種雖然可以在其他國家種植,但波爾多的自然環境卻是無法複製,嚴格的法定產區規定也是獨一無二的,業界精英的知識累積更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學到;可謂集合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所以波爾多就是波爾多,專家多年的肯定及讚賞,沒法不服氣。   2006年11月,睽違台灣近十年的波爾多特級葡萄園協會(Union des GrandsCrus de Bordeaux)再次來台舉行品酒會。台灣為這趟亞州之行的重點城市;第一站趁還精神飽滿時就來到台北,其一是見到台灣

近幾年法國葡萄酒進口量屢屢創新高,其二則是透過葡萄酒商,各頂級酒莊瞭解到台灣消費者不斷在葡萄酒等級上要求、成長,進而肯定台灣是一個極重視品質的市場。協會代表非常謙虛但自信地說:「波爾多頂級酒莊象徵的不只是品質,還有獨一無二的人文歷史背景及故事,是無法被取代的。而這些特質也是令人津津樂道的附加價值。」   每當我面對面與頂級酒莊主人會晤時,對於葡萄酒或市場,我們還能做雙向溝通,但提及酒莊的歷史、理念時,我就插不上話了,完全被帶領到令人尊敬的歷史故事中。我常想,如果有人願意花時間整理頂級酒莊資料,再以台灣習慣的方式表達,將會是一大功德,此希望終於實現。   看到Danny的手稿厚厚的幾百頁――

他在百忙之中抽空整理出這麼多的資料,真是深感佩服。讀完本書後,建議您不妨挑出幾種印象最深刻酒莊的美酒,試試搭配不同的料理,仔細體會其感受;畢竟葡萄酒是要用來和料理搭配的。 〈法國食品協會台灣區總經理/童雪筠〉 〈作者序〉   從事酒類事業及國際貿易近30多年,因工作上需要,自己也喜愛旅遊,也為了多了解有關於酒的資訊,足跡跑遍世界各地酒類生產著名的國家,參訪過無數的酒莊及酒展。這期間,也從事酒類的進口,並曾在許多的大專院校/高職觀光科系教授有關於酒類的課程,不斷地研究、充實酒的知識,並推廣品味之飲酒文化,希望藉由自己小小的力量,能帶動國人飲酒文化的提升,讓飲酒文化是健康的、歡悅的、正面

的。   多年來心中有著許多的「為什麼」?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一個波爾多?為什麼波爾多聞名於世?為什麼波爾多可以釀造如此佳釀?為什麼波爾多頂級酒莊的酒可以賣到如此高價?這些年來,我開始收集並研讀有關波爾多頂級酒莊的資料,並且親自拜訪各酒莊,試飲其釀造的葡萄酒。在多次與莊園主人或經理人或釀酒師交談中,以及與國內外從事酒類人士及葡萄酒愛好者、收藏者相互交換意見之後,得到了許多相當好的解答。   為了讓這個解答能分享給更多人,因此便開始著手編寫此書。雖然坊間書局也有許多有關波爾多頂級酒莊介紹的書籍,但大多數都是英文版或法文版,且有些資料也已過時,即便可以找到中文版,也大多是片斷,不盡完整。   況

且,翻開所有的酒類雜詩、酒書、酒評書,幾乎千篇一律都是歐美的書籍,而且均以歐美人的眼光、品味及論點來對葡萄酒的品質做評論,其至連食物的搭配也以歐美菜餚及烹飪過程為主軸,如烤肉、牛排、羊排、鴕鳥排或焗烤海鮮;即便是甜酒,也是搭配西式乳酪等,完全沒有中式糕點。孰不知葡萄酒已進入亞洲/華人市場及日常生活超過30年,期間卻沒有一位亞洲人或華人,以自己的觀點、品味及食物的搭配來做比較及詮譯,何況,亞洲人的食物與飲食習慣與歐美人有天壤之別;而大中華圈裡的美食佳餚更是令人讚賞,地大物博、東西南北之菜餚大相逕庭,各具特色,煎、炒、煮、炸、燉、燜、燴、蒸等做法,加上酸、甜、苦、辣、鹹等各種味道,色、香、味覺樣樣

皆有,而這些千變萬化的飲食文化,不是一般歐美人士可以理解的。   其實,飲酒本來就很主觀,每個人的口感及味覺均不同,喜好也不同,不能一言以蔽之。何況喝的時機、場合、氣氛、時間以及酒在陳年幾年後開瓶,開瓶以後多久飲用,儲存的環境、溫度等,都會影響酒的品質。   基於上述理念,我想該是時候,用我們自己的論點分析、探討,研究這些世界著名、有著幾百年歷史的波爾多頂級酒莊,而不再一昧地跟著歐美人士的腳步,毫無主見地追隨。   也因此,相當希望透過本書的出版,能帶給讀者下列幾點收穫:   1.對世界著名之波爾多頂級列級酒莊有概括的認識。   2.對葡萄酒歷史文化的認識與欣賞。   3.對葡萄酒頂級

釀造工藝的了解。   4.作為頂級葡萄酒之購買指南(價格、品質、特色)。   5.作為葡萄酒愛好者、收藏者、進口代理者、從事餐飲服務人員、觀光科老師、學生之工具書。   6.去除對波爾多頂級酒莊盲目追求的迷思。 前言 波爾多頂級分級酒莊   波爾多頂級分級酒莊,是葡萄酒的典範。波爾多的指標及象徵,更是法國葡萄酒文化最重要的一環,不能以一般的葡萄酒來看待。它是一個歷史,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必須從更深遠的角度去探索其遺留下來的珍貴資產,包括人文、地理、建築、藝術等更深層的意義,而不是一味吹毛求疵地研究、解讀其品質。   其實,品質只是象徵性的意義,全世界各個生產葡萄的國家,如新世界的南非

、澳洲、智利等,也有很多的高級佳釀,品質也臻完美,不亞於這些波爾多的知名酒莊;但偏離了這些歷史主題,恐怕只會造成更多的迷失與加州膜拜酒(CULTWINE)的出現。此外,若要以酒質作為判定優劣的主因,那麼波爾多有許多「準特別級」(CRU BOURGEOIS)的酒莊,所生產的酒質遠遠超越部分頂級分級酒莊。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在頂級酒莊中,獨漏玻美侯產區(POMEROL),玻美侯產區不是也有幾家世界知名的酒莊嗎?但是筆者認為,那些近年來著名的天價酒,其實不屬於法國人於1855年所創造的葡萄酒歷史,而是靠著這些年來所謂歐美知名的酒評雜誌、酒評書籍,刻意且極盡所能地推捧而造成的風潮,感覺反而像是美

國人與英國人的酒莊了。   許多富豪心滿意足地以超高價格購下這些酒莊生產的酒,並將之當成奇珍異寶;也為了一償夙願,帶著歡喜的心情搭機前往法國波爾多,參觀心目中嚮往的天價酒莊,卻在抵達現場時,差點沒有當場氣結,失望之情溢於言表。之前花天價買來的酒,產地的酒莊不但看不到華麗、雄偉的古堡,也沒有特別的歷史意義,更誇張的是建築物只有農舍般大,如車庫般的釀酒地方,葡萄園面積也小得可憐,充其量只能稱為車庫酒窖;而這些酒莊竭盡所能地改變傳統釀酒方式,只為迎合所謂主流酒評家的品味,挑戰與顛覆波爾多的歷史與傳統。   筆者當然肯定玻美侯各個酒莊的努力,她們也釀造出某部分人喜愛的傑出酒質,但如果依照這個邏輯,

當這些所謂權威酒評書、酒評雜誌及酒評專家厭倦了這些產區,或是他們的口味改變了,是不是可以另結新歡,尋找另一個地區,再舌燦蓮花地吹捧,再造傳奇?少了歷史傳統與文化的價值,它代表的是何種意義?不就是現代神話與富人之間的金錢遊戲吧!   部分波爾多知名酒莊與智利、美國合作生產,並頂著知名酒莊的光環行銷,若依此論點,是否也可以將中國寶貴歷史遺產─故宮及長城複製在法國的土地上,或將法國珍貴的葡萄酒文化搬到中國來,亦或將埃及的金字塔在美國重塑呢?那麼,歷史文化的價值何在?   葡萄酒業的一句名言:「a winery without history is like a wine without char

acter.」   波爾多的頂級分級酒莊在經歷了上一世紀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及許多不確定年代的種種因素,已式微了好長一段時間,而能夠再度起死回生,再現昔日光芒,最主要的是戰後安定的生活,人們開始追求富裕生活以後的奢華。幾十年來,在所謂的歐、美主流酒評雜誌及酒評書籍等的推捧、大做文章,且極盡能事地歌頌讚美下,讓她們水漲船高;再者,二次世界大戰後,拜日本經濟快速發展及亞洲四小龍的崛起,加上近年來世界四國金磚發威,尤其是中國大陸經濟的突飛猛進,創造了許許多多的財富新貴,他們不但追求時尚、名牌,也享受奢華。葡萄酒亦不例外,尤其是波爾多的頂級酒莊酒,更是許多新貴及權貴富豪的最愛及追求的目標,也是在

社交場合中炫耀身分、地位、金錢、權勢的工具。有些人是為了滿足擁有的虛榮心,有些人是為了個人嗜好而收藏,但也有大部分的人是基於較現實面,購買作為投資賺錢的工具,不管他的目的是什麼,但就是這些種種因素,造就了這些頂級酒再現光芒。   對於波爾多頂級酒莊,其實並沒有太多人真正知道她的歷史,應該也沒有多少人在乎她的歷史;為什麼1855年的美多克產區(MEDOC)及梭甸與巴沙克產區(SAUTERNES & BARSAC)、1932年的聖愛美濃產區(SAINTEMILION)、1953年的葛拉芙產區(GRAVES),會被評為頂級分級酒莊?而有多少人曾經質疑過,為何150年後的今天,特別是美多克及梭甸、巴

沙克產區,這些酒莊均已人事全非,完全不是當初的面貌,但卻仍然頂著當年的榮耀與光環,如神話般的無法撼動,為何不曾對它們再重新評價呢?   雖然如此,但人們仍在不斷盲目地瘋狂追求,特別是對特定酒莊、年份、品質、價格的迷失,令人啼笑皆非;有些真正喜愛葡萄酒的人,對於這種超高的單價,也只能望而不可及,無緣一親芳澤,真是令人扼腕。我們面對這些法國歷史文化遺留下來的重要資產時,是不是應該更理性地省思價格與價值之間所呈現的意義,而不再是盲目地追逐,才不至於貽笑大方。

以「A/R/Tography」為本的性別意識教材研發

為了解決艾斯機膜評價的問題,作者吳姵儀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透過「A/R/Tography」發展一個「性別意識」藝術教材。以性別議題與藝術教育內涵為養分,滋養藝術創作歷程及教材研發的行動,並轉化、融合成為「性別意識」的藝術教材。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及「A/R/Tography」研究法,探究性別與藝術教育理論及內涵,從藝術角度探討性別意識相關論題,並分析研究者新、舊創作歷程,以研發性別議題融入藝術的單元課程。研究資料包括相關文獻、論文、研究者舊作與三位藝術家的具性別意識的作品;研究對象為研究者的新作品及創作歷程、草稿記錄、教材設計省思等。藉由研究者(researcher)、藝術家(artist)及教師(teacher)三種角色特質,以質性研究

的方式進行資料的整理、比對與分析。邀請五位專家進行審核以完善信效度,並針對專家意見與研究歷程進行調整與省思,瞭解性別創作與藝術教育之間的關係,達成「A/R/Tography」理論中三種身分特質的融合狀態,使研究成為一個具有價值性的行動反饋。根據本研究課程實施的結果,歸納如下的結論:一、「性別意識」的自我檢視,是藝術與性別教育內涵與課程發展的關鍵綜觀性別議題、藝術教育理論和創作與教材研發歷程之施行,「性別意識」的藝術教育內涵不僅著重解構視覺圖像的性別思考方式、批判態度及自省能力,亦重視「性別意識」的構成與多元性別價值。創作與教材研發的作法,是透過「性別意識」的理解與自我審視,運用「A/R/Tog

raphy」三種角色的專業性與游離性隱喻,使得創作與教材研發的過程能有所依循,並達到相輔相成的狀態。二、透過創作歷程發展「性別意識」擴展藝術教育課程發展的視野創作歷程的實踐,激發了「性別意識」藝術教育理念的生成,同時亦引發其故事性及脈絡化的特質,並於規則中產生質變。本研究中,「性得藝彰」課程不僅扣緊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素養與美術學習三大構面,更因性別議題與人類社會的不可分割性而擁有多元解讀特質,使課程意義帶有自由論述的色彩及包容異己的人文精神。三、透過「A/R/Tography」的曖昧性實踐「性別意識」的創作與課程設計研究者經由「A/R/Tography」角色的游離、檢視及思辨過程,跨足不同疆界產

生碰撞與質變,使「性別意識」的創作與課程設計充滿多元可能性,並帶有曖昧性的後現代精神,呈現多種解讀面貌之潛力。其中,研究者成為一名「自覺者」與「開發者」,經由創作歷程、自我性別意識及經驗之省思,融入歷程之啟發與精華於議題與學科意義中,成為具有生命啟示的藝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