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相照的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肝膽相照的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方天龍寫的 100張圖幫股市小白財富自由:神準天王掏心回覆首投族提問,專為股市新手寫的簡單白話股票操作入門書 和unknow的 說岳全傳(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from 中醫知識CooL也說明: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經傳訊 和三民所出版 。

國立臺東大學 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周慶華所指導 廖惠珠的 拒絕遊牧──流浪教師的修辭策略 (2008),提出肝膽相照的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流浪教師、儲備教師、修辭、修辭策略、拒絕遊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班 林文欽所指導 卓玉娟的 林梵早期的文學歷程及其現代詩研究 (2002),提出因為有 林梵、林瑞明、鄉土文學、現代詩、台灣文學、賴和、楊逵、楊雲萍的重點而找出了 肝膽相照的意思的解答。

最後網站肝膽相照的意思成語字典漢語網則補充:肝膽相照 拚音gān dǎn xiāng zhào 解釋肝膽:比喻真心誠意。比喻以真心相見。 出處宋趙令畸侯鯖錄:“同心相親,照心照膽壽千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肝膽相照的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00張圖幫股市小白財富自由:神準天王掏心回覆首投族提問,專為股市新手寫的簡單白話股票操作入門書

為了解決肝膽相照的意思的問題,作者方天龍 這樣論述:

  你想從股市賺錢,但又完全不懂相關知識?   然而想進一步研讀入門書,卻遇上越看越困惑的專有名詞解釋?   本書作者出版過百本股票書後的反思——   一次解決你心中的各種疑問!!   進而為很努力掙錢但又沒有投資經驗的股市新手、菜鳥   寫一本能讓初學者輕易入手的股票操作指南   低薪時代學會自己幫自己加薪,早日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   本書作者已撰寫上百本股票書,過往文章中不時用多殺多、拉尾盤、輒空、良性換手等專有名詞來解釋一些股市現象。他原本認為大家一定都懂。但是後來發現,對股市小白而言,這些他以為淺到不值得解釋的「專業知識」反而成為溝通的障礙。   於是他

在寫了上百本書之後,開始認真思考如何由小白的角度,寫一本真正人人看得懂的股票投資入門。   這有兩個困難。第一個如前所述,不能用原本想像中,「大家都懂」的名詞來解釋關鍵的知識。   第二個,在於如何選材?很少人會因為好奇而學習股市知識。他是為了交易賺錢而學習。而哪些知識是要能賺錢時非懂不可的?這需要經過選擇。然後以白話的方式(不帶術語)解釋給讀者了解。   其中,有關股市波動判斷的知識是本書特別強調的。用34個單元來說明判斷股價趨勢的相關問題;如大家都知道要畫,但老是畫錯的支撐及壓力線的正確畫法;以及洞悉大戶走向的籌碼問題等。   本書提供股市小白有關操作的基本知識,讓他們可以開始由股

市賺錢。 本書特色   為零基礎的讀者而寫的「股票交易」入門   你不想因為買股票而被相關單位點名做記號吧?你下單當天戶頭沒有錢!OK,第二天也沒有錢,那就違約交割了,次數多,你在股票市場就難「混」。許多重要規則如果你不清楚,在股市恐怕賺不到錢,只會賺到麻煩。   只是大家進股市為的不是省麻煩,而是要賺錢,因此本書除了一些股市投資的必要知識外,花了大量的篇幅來陳述有助於提升投資報酬率的相關知識。   從如何製作「交易紀錄表」、「盤前簡報」到如何判斷「三大法人」、「隔日沖大戶」等股市要角的動向。   本書不但讓你遠離麻煩,更讓你學會賺錢。   三言兩語讓你了解股市波動   身為技術分析大師

,作者說明了判斷股價走勢的重要技術分析工具。如何用K線判斷多空?如何用壓力線和支撐判斷股價走勢的上下限?如何畫出大盤或個股的「盤勢變化圖」?讓一個股市新手,可以嗅出股市脈動的軌跡。   圖文對照,方便理解   新手要了解台股的走勢很難?一張圖就讓你看穿了幾十年(美股有百年)的股價波折。而大量的技術分析工具,也以圖形表達。本書左文右圖的形式,讓你永遠不用翻來覆去的核對圖文,讓時間寶貴的你,增加學習效率,成就成功的人生。  

拒絕遊牧──流浪教師的修辭策略

為了解決肝膽相照的意思的問題,作者廖惠珠 這樣論述:

「流浪」有飄泊、沒有固定的居所之意。我國師資培育政策的重大轉變影響甚鉅,目前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國中、小教師甄試的錄取率不斷創新低,領有合格教師證的儲備教師們,必須年年轉戰、四處巡迴教學而居無定所,實足以稱之為「流浪教師」。這樣特殊的社會情況,是危機或是轉機;這種特有的角色,只能順應潮流還是應該掌控時勢;這般特別的微妙關係,更激發出流浪教師面對問題時該有的智慧。處於後現代與網路時代的情境中,語言的表達與傳達更趨於多元、多變,巧用修辭方式能讓語言的溝通增添畫龍點睛的效果,擅用全方位考量、整體性搭配的修辭策略,可扭轉乾坤為人際關係帶來豐碩的效益。一般大學教育學程、學士後職前教育學分班所培育的合格教

師,兼具有教育及其他專業的雙重知識背景,甚至擁有社會實務經歷,但面對茫然未知的前景,身陷舉步惟艱的泥濘,如何找出因應策略與自處的方法,卻是當下應迫切思考的問題。思考有何自我優勢、探究如何激發自我潛能、積極組織最佳的修辭策略、以及挖掘新時代當中的利基(niche);讓自己無論欲堅持教職之路、想另遷其他職場就業、或是開創自己事業天空,諸如補習業、產品行銷、金融保險、企業講師培訓、大眾傳播業、學術仲介、廣告文案及說故事等行業,舉凡電視購物、線上互動式教學、網路商品行銷等數位科技產業,抑或遠赴偏遠地區說故事、無償性質的解說員等公益活動等,皆能化危機為轉機並掌握時代的脈動,走往安定的康莊大道,從此拒絕遊

牧,不再繼續流浪。

說岳全傳(三版)

為了解決肝膽相照的意思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北宋靖康年間,金兀朮帶領金兵入侵,宋朝皇帝無能加上權臣誤國,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社稷岌岌可危,一代名將岳飛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躍上歷史舞台。本書從大鵬轉世、岳飛誕生寫起,精彩鋪陳岳飛一生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縱觀全書,高潮迭起,兼顧史實與小說的技巧,是一部引人入勝、涵義深遠的經典文學作品。本書正文以乾隆餘慶堂刻本為主,另校以二種清刻本,引言與考證對於岳飛史實和相關文學創作,並有深入的評析。

林梵早期的文學歷程及其現代詩研究

為了解決肝膽相照的意思的問題,作者卓玉娟 這樣論述:

壹、前言 林梵,本名林瑞明,早期以詩人身分活躍文壇,近二十年來則專心致力於台灣文學的研究與推廣。然而一般人對「林梵」卻顯得陌生,儘管古濟堂在1997年出版的《台灣新詩發展史》一書中,曾經將他列入台灣七十年代青年詩人群;但在台灣文學領域中,林梵卻一直被認定是文學觀察與小說評論的「林瑞明」,而非詩人身份的「林梵」。當然文壇前輩中少數人如鍾肇政、葉笛,在文章著述時會以「林梵」相稱外,一般人都是對「林瑞明」較為熟悉,而對於自己詩人身份的被漠視,林梵曾在2001年12月8日出席「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向在座的諸多學者及詩人們提出嚴正的抗議。

其次,近幾年來筆者對台灣文學稍具理解,對本土文學家在作品或文學評論時,滿溢的悲壯之情,同時發現這些時代菁英的文學歷程頗為相似,這是個有意義又值得關注與分析的課題。所以筆者擬以「林梵」作為討論的對象,希望藉此個案的研究,得以窺探戰後一代的知識份子早期的文學活動,並嘗試理解七十年代文藝青年的心理轉折與文學歷程,同時也在論文中提出個人對林梵現代詩作的若干觀察與研究心得。 貳、論文的研究動機、範圍、方法 一、 研究動機 七十年代的文藝青年,依然活躍在今日文壇上的作家何其多,然筆者不以更具詩名的詩人作為研究對象,反而以林梵作為

腳本,是基於下列三點研究動機:對林梵文學歷程的疑惑、《少尉的兩個世界》一書的窺探,以及個人對於現代詩的好奇。 二、 論述的主軸與研究範圍 1. 論述的主軸:林梵 作為文學觀察與評論者的「林瑞明」,因為文學志業仍在持續進行,有關其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定位與貢獻,日後文學史家自有定評。所以筆者所要論述的主軸,大抵是以詩人身分的「林梵」為主,因此有關他在台灣文學的部分,本論文中不擬多作說明或申論。同時論文中,為了體例與稱謂的一致性,行文中除非刻意區別身分外,筆者皆以「林梵」稱之。 2. 研究範圍 本文所要

探究的部分,分成二方面,首先筆者所要了解的是:詩人林梵早期的文學活動參與及其文學歷程轉折的因緣。而「早期」的界定,筆者將時間點定歸於1979年「美麗島事件」前後,包含軍中行伍時期,即是林梵任教成大歷史系以前。 因為退伍後的林梵,除了教學外,也加入《文學界》開始積極整理台灣文學的史料。同時林梵也認為自己左翼的態度成熟於「美麗島事件」的刺激,換言之,美麗島事件前後是林梵文學歷程轉折的關鍵期,剛好在事件前林梵寫下許多可貴的心路歷程,這些大都保留在他的日記中,所以筆者論述的時間斷代,自然也以他退伍以前的文學活動為主。因此論文討論的只是「早期」的文學歷程,至於教書以後的文學活動,大抵略過不談。

另外,筆者想探討的第二部分是:詩人身份的林梵,他的文學創作如何?筆者根據林梵目前已出版的三本的詩集《失落的海》、《流轉》、《未名事件》,及若干發表而未輯錄成集的詩作,作為討論的文本,並企圖還原「林梵」的詩人身分,及其詩作的相關課題。 關於詩人「早期的文學歷程」,本文擬以林梵的日記作為探究的第一手資料;至於其現代詩部分,筆者則打算將這二百多首詩,先以註解的閱讀方式,仔細尋覓詩人的詩質、詩心、詩藝,再擇幾個重要的主題切入探究。 三、 研究方法 以林梵作為一個文學研究對象是顯得格外單薄。整個研究過程中,既無足夠的文學史料可供筆者

做參考,有關他的創作評論更顯得薄弱與貧乏,加上市面上也找不到他的詩集,因而讀者很難有機緣讀到他的詩,凡此都讓筆者在研究方法上需要直接閱讀林梵的著作文本與私人信札、日記,唯有透過這些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本解讀與分析,筆者才能掌握詩人的形貌,並作出較客觀的觀察與理解。 1. 林梵文本的閱讀與解析 林梵的著作,大抵可以分為傳記文學的整彙、學位論文、現代詩的創作、私人感懷劄記、台灣文學的觀察與論述、作家全集的編整等類項,除了後者外,其他作品的內涵,都是筆者閱讀解析的對象。因為唯有透過這些文本,筆者才能推溯林梵早期的文學歷程與思考的向量,與其後來棄詩轉向文學評論

的背景,並藉由林梵過去所創作的詩集解析,回歸他之成為一個詩人可能的面貌與詩質。 而這些文本依林梵著作時間先後排序如下: 甲、傳記文學-《王光祈的一生與少年中國學會 》、《楊逵畫像》 《王光祈的一生與少年中國學會─ 五四人的悲劇型像及其分析 》是林梵與其業師郭正昭合著的作品,對於五四時代的傳奇人物王光祈的研究,原是郭正昭所擬研究分析的,因緣際會他轉向科學史的研究,便將後續未完成的部分交由林梵來完成。寫作王光祈的傳記,對於大四的林梵來說,應該是項鼓勵與肯定,同時也是一種史學方法的訓練,這是對一個史學系的學子而言,這部合著的經驗提供林梵難得

的機會。 透過郭師的蒐集的資料,林梵走入了五四時代的歷史場域,藉由史料的研讀解析,他探索且走入了王光祈的內心世界,整個寫作過程不斷地反覆推想王光祈的見解,並想像他走在萊茵河畔的心情。這樣深入歷史人物的心理揣摩與理解,在日後相似的時空環節中,林梵必然也會如前行代作一樣的選擇:歷經保釣運動的衝擊,他放棄蒙古駙馬爺的夢想,走向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這個與師長討論合著的經驗,及藉著王光祈的形象分析與少年中國學會的觀點,林梵深受的精神震懾與感召是可理解的。 同時,此書也提供林梵對於傳記文學寫作技巧的磨練機會,加上史學科班的方法訓練,這些都有助益於林梵日後寫作《楊逵畫像》的契機與成就。

乙、學位論文:《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 丙、詩集:《失落的海》、《未名事件》、《流轉》 林梵前後共出版三本詩集,其中《失落的海》收錄他二十五歲以前的重要詩作,這段時期的作品較具詩的藝術性,同時也可看出詩人的寫作企圖與詩質的經營。至於《流轉》、《未名事件》則是作者將入伍到三十三歲以前的作品作一番整理,此時因為台灣社會的變動,他的詩偏向社會詩與史詩的創作,在詩質、詩心上均有著蠻大的轉折。至於未收錄詩集的詩作,則因為美麗島事件林梵也開始轉向寫實主義的抒發。 1980年代之後,詩人也邁入人生另一個生涯階段 ─ 結婚生子,加

上專心研究賴和,詩人有十年時間暫時發表詩的創作。爾後,偶有詩作的發表,也都只是抒發之作,這是詩人林梵與學者林瑞明之間的一種抉擇,畢竟學術領域的專研必然耗盡林梵的心血,所以在詩的創作上也只能偶或為之。所以藉由論文第二部分「林梵的現代詩研究」,可以明顯感受到他的心路轉折,同時從詩作的風格變化裡,亦可窺探台灣這段時期的歷史局勢與社會變遷。 秉著學詩最好的方法便是注詩的態度,筆者認為唯有透過詩作的背景知識及文本本身的解析閱讀,才能更真切的掌握詩人林梵的真意。所以在林梵現代詩的研究部分,藉著披覽、注詩的方式,將比較重要或具有特色的詩作透過文本的閱讀一一進行解析,然因筆者生性粗疏或有誤

讀之處,難免無法突顯詩人詩作中的意涵、甚或詩人創作的詩藝表現,即使詩的理解原本便因為文本象徵歧異性高,讀者也有再創作的空間。 丁、私人感懷札記:《少尉的兩個世界》 在論文中,筆者大量以《少尉的兩個世界》作為揣摩林梵的第一手資料, 當下札記雖然不免粗疏簡略,一方面由於軍旅生活的限制,一來則是作者情懷的表述,由於未嘗想過出版也就不必刻意琢磨,經與作者訪談過程證實:除了若干女主角的名字做了更改以外,其餘就讓它全貌呈顯,畢竟人事的糾葛及錯過,在在有其限囿與不能。所以論文研究範圍所採用的主要文本,除了三本詩集外,就是《少尉的兩個世界》一書了。

《少尉的兩個世界》是一本未預設立場的私人日記,有著林梵年輕心靈的總總記錄,舉凡閱讀心得、情感的歡愉、矛盾與傷懷,在軍中的情景與感慨,還有他對台灣局勢的觀察與知識份子的時代觀,很有史料價值的一本日記。儘管日記的文學筆法相當鬆散,記事也十分瑣碎,但讀者反而更能觸探到林梵當年的想法,這比採訪詩人或閱讀作品的理解更具真實性,作為探究林梵的文學歷程與詩作風格其實相當有幫助。 當然,從這本日記也可以窺探到詩人私密的感情世界,對理解林梵的情詩助益很大,畢竟有些陳年往事都在詩人不經意的手札中傾瀉,為避免翻攪那池春水及打擾相關人事,詩作中原本的詩情,反而都可藉著這本日記的

交互印證,更具有深刻意境,若非這本日記的出土,讀者是很難進入林梵的深情世界的。因此這本私領域的日記,就成為理解林梵早期文學歷程、情感生活、人生態度最具客觀性的原始資料,是足以作為論文書寫的佐證。 這本散文體式的日記,大抵記載了林梵1977.10.08---1979.08.06軍旅生涯的點滴、札記,或心情傳真或回憶,其中更多零星佚語是關於作者靈動思路及當代史料的紀錄。然而此日記並非每日都是填錄,其中甚且也有三言兩語者。同時日記記事也並非齊全,筆者發現:1978.03.26---1978.06.09 整段期間的日記完全闕漏,作者自言:遺憾的是在十二本的筆記中,遺失了金門服役時第

四本,如今僅記得片段,詳情則已不復記憶。 戊、台灣文學的觀察與評論 他透過一篇篇的論文將他對台灣文學的歷史作了番考察,同時也將台灣文學的本土性與時代精神都做了些評論,這些單篇的論文後來輯成三冊:《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 《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是林梵研究賴和的心血結晶,在論文第三章討論到林梵的文學定位時,筆者有詳盡的論述。而他的另二本論文集,則是因為台灣解嚴之後,整個文學的氣氛為之丕變,「本來吞吞吐吐的台灣作家,也不再像從前那樣躲躲閃閃,偶一放砲即遁走,文學有了充沛的活力…」

有關台灣文學的研究不必再瑟縮於學院的角落,於是林梵掌握時機,決定將這些年來所作的觀察的課題,趁勢推展出來。總觀這些文章有的是早期發表過的評論,有些則是解嚴前後對文學的觀察,所以整體來看並非是有系統有組織的論述,但因為林梵是藉著台灣文學史中幾個重要的剖面交互探討,所以在重構台灣文學史時,這二本著作仍帶有指標性的功能。尤其解嚴後,許多人才開始對台灣文學有所興趣與關注時,林梵早已參與其間的文學律動,所以在這個值得開發的領域中,他已是先鋒部隊,至少從學院對台灣文學評論的專著看來,這三本論文集都能成為進入台灣文學領域的入門書。 2.文獻資料的考察與參酌 有關林梵的

資料並不多,因為這十幾年來,林梵一直是以「林瑞明」的學者身分活躍文壇,一般人對「林梵」非常生疏;同時他的創作也未能得到評論者的青睞,雖然筆者也找到若干篇詩評,但大抵都具有文壇知己酬贈分享的性質與作用。儘管如此,筆者也將這些相關的文章作為參酌的文獻資料(請參考論文附錄三〈林梵的評論引得〉)。 在此,筆者想提張德本的〈詩人林君的長篇小說〉,此文是較為特別而顯得親切的文稿,透過張德本造訪林宅的旁觀側寫,讓讀者對詩人的生活多些了解,這裡沒有太多的文學論調,倒像似故人老友的娓娓道來,倍感親切寫真。從張德本對林梵家居生活的描繪,及基於對友朋的相知而轉述詩人的人生經歷,在在使讀者對於林梵

的生命基調有著更多的了解與深深的感動。 3.口傳文學資料與採訪紀實 由於林梵目前任教於成大歷史系,因緣於過去的師生關係,筆者有機會以採訪的方式進行口傳文學的田野紀錄。當然口述歷史的形式原本就會有許多難以突破的困境,有時是雙方的互動未盡理想,有時則是談論的課題牽涉到一些敏感的意識或心理防衛的邊緣,於是整個採訪的時間長達三年,斷斷續續的訪談,有些問題的回應還出現前後出入的盲點。但總的說來,這種採訪紀實的方式,對於筆者在寫作論文過程中,算是個很特別的經驗與訓練,例如事前的充分準備、訪談中的即時反應、訪談內容的紀實拿捏等。更重要的是藉此接觸與對話,也讓筆者有更多

近距離觀察詩人氣度、文學家風範的機會。 但這樣的師生關係,在進入學術研究時,其實也產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對林梵而言,從一個研究者成為一個被研究的對象,在角色上的互動便顯得有些尷尬,在資料的保留與開放之間其實便常有些為難。加上筆者的詩學素養的貧乏與對文學背景的生澀,往往在資料的分析上會有些誤讀,尤其被研究對象仍然活躍於台灣文學領域,很多文獻的解讀都須有考慮其他當事者的感受,為此訪談的過程有些情況便在公領域與私領域中拿捏不定,但無論如何,整個採訪過程都算順利。 但因為訪談本身涉及許多詩人心情的轉折與情境的回溯,筆者僅就論文相關疑點的澄清或論述觀點的補強方面,

摘錄寫成六篇〈採訪紀實〉(參考論文附錄二〈採訪紀實〉)。這六篇〈採訪紀實〉大抵是按照時間先後排序,為了顧及訪談對象的感受,筆者並未錄音,加上訪談的話題是天馬行空的進行,所以有些內容可能產生誤讀或是造成對採訪者的困擾。原本筆者是希望採訪林梵周邊相關的人物,礙於現實行動的困難,一直無法順遂的進行,所以這部分的差池,倘若造成一些誤解,應該是筆者的疏忽,希望日後有機會能把採訪記實充分補齊。 此外,論文中,筆者也嘗試將林梵的詩作、生平作了年表初編,雖然資料仍嫌不足,但對於了解人物的生平梗概、文學經驗或文學活動的參與,提供絕佳的觀察視角。 參、論文綱要〈請參考附錄〉

論文以二個部分作為研究方向,其一是林梵早期的文學歷程,其二是林梵的現代詩研究。整篇論文依次分成六章節:緒論、林梵的時代與生平家世、林梵的文學歷程、林梵現代詩作的考察與論述、林梵詩作賞析及結論。同時論文也附錄了〈林梵的年表初編〉、〈採訪紀實〉、〈林梵的評論引得〉、〈林梵指導研究生論文目錄〉、〈林梵詩作的版本差異〉相關資料,以及論文參考書目。 在第一章緒論中,筆者將自己書寫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等課題作基本的說明,同時也將全篇論文的綱要與論述重點作簡單的導覽。此外,筆者想進一步說明的是研究方法與論述角度的切入。此篇論文,筆者是藉著林梵著作文本的

閱讀探析,以及相關文獻資料的引證參酌,加上採訪詩人的口述文學紀錄,嘗試以史學方法的研究態度,達到文學關懷的理念。論文中,筆者也整理林梵相關的史料圖表,如〈林梵現代詩作品目錄初編〉及附錄的資料,目的是期盼觀察文學的向度、廣度,都能藉著基本史料的彙編開展考察論述的空間。至於其他較深入的課題,則待來日的努力再進一步的探究,並作為本論文未來的研究進路。 第二章是描述林梵的生平,從林梵的家庭生活說起,並將林梵的學生生涯分成若干期討論,之後針對林梵的感情生活作較詳盡的論述,因為牽涉到第五章的情詩閱讀,所以筆者希望著墨濃烈些。同時因為林梵的文學啟蒙,受到父親影響甚大,所以本章中林梵的父親

單獨一節,份量不算少,這是因為林梵父子的情感很深刻,論述時筆者也引林梵的詩作為佐證。 至於林梵的時代背景,則因為論文附錄一的生平年表頗為詳盡,為了行文流暢,論文正文部分則以重要的影響討論,關於當時國際大事、台灣局勢則略過,讀者可自行參酌論文附錄一的〈林梵年表初編〉。 第三章則是討論林梵的文學歷程與文學活動。論文切入林梵的文學歷程,從詩的啟蒙、小說家的志趣,到評論家的文學志向,一路說來。其中小說家的夢,筆者透過林梵日記的隨筆與回憶,擇錄幾段原文,將林梵寫作小說的「功力」展現出來。同時,除了文學歷程外,筆者也將林梵參與文學活動的情形,按照時序鋪陳出來,例如南

一中的丹心會、成大西格瑪社、台大大學雜誌等。這章中,筆者也簡介台灣當時的文學環境與台灣文學的情況,並試著找出林梵與台灣文學的關聯,最後筆者提出個人的淺見,試著將林梵對台灣文學的貢獻列出了幾項要點。 第四章則是對於林梵現代詩作品進行考察與論述。林梵的詩作計有二百多首,主題指涉層面有史詩、情詩、社會詩,以及宇宙觀生命觀的哲理詩,詩作的表現技巧則有小詩、台灣俳句、詩劇及長篇鉅作的〈國姓爺〉。其實林梵在詩壇中並非是相當出色的創作者,至少和當代的詩人比較起來,其詩才、詩名是略遜一籌,但他的詩讀來卻別有番滋味,讓人有種說不出的感動。尤其是他的史詩,融入許多古典的意象,深具古蹟文化的背景

概念,更能以史學的觀照,活絡這些歷史人物或歷史建築的生命力,初次閱讀這些詩時,感受並不深刻,但若對台灣文學史、台灣島嶼的命運多了些理解後再深入析讀,讀者便能體會林梵詩中所要傳達的意念與情境。所以筆者以林梵的現代詩作為研究起點,希望對現代詩能有更深層的理解與對話。 這章中,筆者先將林梵從1967-2000年以來的作品,整理彙編、作成一份年表〈林梵現代詩作品目錄初編〉,藉此提出幾個重點作為基本的觀察,並試著論述林梵詩觀,藉著詩作的內涵、主題、階段風格,歸納他的詩藝表現。檢視〈林梵詩作年表初編〉,筆者發現若干值得討論的線索:除了上述提到藉由其作品登刊的對象可以觀察到七十、八十年代

的詩壇環境外,讀者也可以從林梵詩作的詩題與創作時間,爬梳林梵的詩路轉折。透過不斷的追尋,筆者也企圖尋覓林梵作為一個詩人的寫作特質,並嘗試指陳出林梵的寫作企圖與策略。 此外,就林梵的詩歌藝術部分,筆者則特意提出詩的圖像化、動畫的電影手法、句讀修辭作較深入的探析,希望能將林梵的詩作特色深刻化。例如筆者嘗試透過句讀的解讀,企盼對詩人作品中的情意能有更豐富而精準的詮釋,捕捉更多的可能。 林梵詩作風格的轉折,其實帶有台灣當代文藝青年的「集體性格」,或許該說:透過文學走向的改變,他們將台灣現實環境與文學風格作了緊密互動的示現,同時將年輕人的精神狀態- 焦慮、不安、憤

怒、激動、抗議等情緒書寫得淋漓盡致。這些詩風的轉向與派別的遞嬗其實也都說明了台灣與西方文學流派的關係,以及林梵受到現代主義的諸多影響。所以第五章關於林梵詩作的探研,筆者是以詩作注解的方式,試圖將林梵的詩作大致分成:情詩、史詩、社會詩、小詩與俳句、文學劇場等幾個類項進行討論。前三者偏向詩作的主題、思想探究,後二者則是掌握林梵詩作表現技巧的嚐試作為探討。 閱讀林梵的詩,一直有種深沉、厚重的凝實感,他不炫才也不賣弄,有時甚至採取古典含蓄的手法進行生命的探索與詮釋。當然提到他的詩作風格,讀者也應該注意到「文化專制的心理反應」,因為某個階段的作家群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認同一種思想原則或時

代精神,並將這種時代潮流轉化成他的作品特色,甚且在不由自主中也擔任宣揚這些思潮的鼓號手。當筆者面對林梵的詩作風格與各階段詩作的內涵,其實也是如是觀察,換言之,林梵的詩作其實挺具時代精神的,因為七○ 年代文藝青年的文學歷程與時代環境息息相關。 從林梵詩集的卷名與內容可以看出,林梵不同時期關注的主題容或迭有更遞,素材的選取也趨向多元(尤其是未收錄詩集者),但他的生命基調並未超離一個「真」字。從最早的一篇〈風景〉到近期的(台灣俳句),雖有各自不同探索的主題,甚或不同年代的階段,他選擇切入的生命點也不一,但整體詩路的脈絡上仍然可以看到詩人生命演化的痕跡。閱讀這些篇章無異就是在閱讀林

梵的生命歷程,你可以說他是個社會的關懷者、觀察者、批判者,更是生命的探索者。 他的情詩不少,但卻不是那種「年少春衫薄」式的情懷表露。對於情詩,林梵顯然多了一種渴望,他企圖藉著情感題材的媒介,來關照人的生命與價值觀,所以他的情詩是很古典的,耐咀嚼,偶或也會讓讀者嚼出橄欖般的滋味:等待的苦澀與宿命觀的芳甘。 同時,他的自然觀、宇宙觀也深具哲思,那是來自一種深刻的沉潛,因為林梵並不愛衿誇或喧嘩。他的詩常常是在一番嚴肅思考人生之後的產物,以一種幾近清明、澄澈的心眼去凝視諦聽,兼具火的熱烈與雪的冷寂之後所吞吐的生命熱誠,不會灼傷,只令人在清朗中感動。

當然偶或他也會寫些有關生死的命題,雖說死亡也可以是終點結束,但他所表達出來的生死觀,卻是一種姿態、一種動作,一個輪迴,一個圓。不過他也不是永遠這般出世,不食人間煙火的。他有一個社會廣角鏡,以及具備有市鎮小知識份子的敏銳與關懷,透過熱情的觸鬚,林梵藉著詩努力刻畫描寫他所知道的社會百態,希望能掌握這些庶民與大眾的精神神內涵。 1996年後,當他再復出詩壇,即嘗試以組詩的方式來創作,其中較為重要的有〈台灣俳句〉、〈純粹的聲音〉。對於七首〈台灣俳句〉的嚐試,詩人曾經透露,這只是種好玩、嚐新的遊戲之作,然而要在固定的形式空間裡(三行詩)運行詩想,在制約的框架下(俳句的特色)展

現詩語的各種可能,這樣壓縮下的語言、思想鋪陳,必然需要極為簡鍊的功夫,才能達到「語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讀林梵的〈台灣俳句〉,總可讀出一個病後的中年詩人對人生感悟的哲理、與瑣碎生活裡的禪機。換言之,比起林梵的社會觀察、批判的外鑠表現手法,這些台灣俳句的詩想,以內思型的創作型態表現更多東方哲學的「留白」,而這些留白自然需要讀者自行的推敲才能玩味其間的奧妙。 另外,〈純粹的聲音〉,則是另一首相當有意思的組詩。詩人將四次完成、發表的十六節六行詩拼湊成一首組詩,並題為〈純粹的聲音〉,筆者認為這是詩人有意將他的人生感悟,再次企圖以另一種形式來型塑、表白,因此將這首詩解讀為詩人三十年的

詩路總心得,應該也是可以假設的命題。透過文本的解讀,這十六節詩都以「聲音」作為主題,或是展現生命力的自然之聲、或是人內在慾望之聲,當然也有宇宙時空的聲音,凡此聲音的純粹,都必須透過詩人的心眼始能關照。而讀者也可以將林梵過去詩集內有關他的自然觀、宇宙觀、愛情觀、生命觀的詩作擇選出來對照,此時必然會發現:這首詩等於是詩人將這三十多年來的詩作作一個統整,揉合過去的寫作素材,回歸象徵主義前期的心情。 肆、論文研究的困境與後續進路 一、 研究的困境 1. 資料的闕漏不足 以「林梵」作為研究對象,並沒有太多可供諮詢的資料,雖然

有時也有一些發現的喜悅,但在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往往未盡理想,這種缺點自是無法避免,但個案研究總得有個開始,雖然無法以手邊的資料窺探林梵早期的文學全貌,同時筆者對詩的體會也有待時日的琢磨。 同時,在資料的彙整過程裡,總因新資料的出土而顛覆或修正論文原先論述的觀點。例如《青春之歌》一書,是在論文寫作告一個段落時,鄭鴻生的這本回憶錄卻適時出現,讓筆者得以將林梵高中時期的點滴作了補白,同時此書也提供許多七十年代的林梵可能遭遇的心情線索,不但補齊論文的局部缺口,更讓筆者進而得以窺探林梵在七、八十年代所展現的某些知識份子的基調。之後又因為成大歷史系的三十年系慶,展覽了三十年來的大事記事

,凡此資料又都補足了論文中林梵大學時代的缺佚。由是,這些資料的出土不斷給予筆者新的思索,同時有助於筆者之前對林梵思想軌跡與文學活動探究時的盲點,進行澄清與更正,當然其間更是再三調整論文的綱要。 2. 有關論文論述方法的盲點與陌生 以論文研究態度來說,筆者是秉持著嚴謹、素樸的方式進行;同時在資料的蒐集與整理方面,也儘量從「第一手材料」入手。至於詩作的理解,筆者則盡量找出文本的特點進行解析,然而由於筆者的學養並未達到評點的功力,所以只能採取「論而不評」的態度。 同時,因為林梵未經學術研究,對於研究取材、思維觀點的切入點上,筆者有若干發現或

希望有所突破與創新時,卻與嚴謹的論文論述產生扞格。 3. 文筆流暢度有待加強:文字的運用不夠嚴謹、因為時間的中斷、文氣無法一氣呵成。 4. 筆者個人的資質平庸及對現代詩的文學素養不夠,無法如實解讀文本 二百多首詩雖然不算多,但要一一評點注解可不容易,尤其對於詩學經驗尚淺的筆者來說,對詩人及其作品是顯得冒犯與草率。其實詩人應該可以大膽自剖詩作,但因為林梵對於詩作的內涵,很少著墨與表白,而筆者生澀的簡介自然無法給予適切的解讀。所幸筆者列出宋澤萊、葉石濤、葉笛等人的評論,如果因為筆者無法熟悉林梵詩作的醞釀過程,而在評介時造成一些偏失

,讀者也能因論文附錄三的〈林梵的評論引得〉按圖索驥,找到更好的詩評。 二、 後續的研究進路 「好的出發點未必是好結果的充分條件,但完美歡喜的終點則必然有著充分的準備。」論文書寫一路行來,總有種曲折迂迴的慨然,由出發點到過程到終點,是無法以直線繪圖想望的。從研究的初始動機、資料的彙整、筆記、問題的勾勒與論文綱要的折衝,直到最後初稿的擬定與完稿的修整,一大段的起伏,在在說明研究範圍的更動與初始動機的期待是有所區隔的。整個論述的過程,便在一連串的質疑、修正之間來回:或是回頭審視之前拋扔的影印資料;或是萬般不願割捨某些論點的執拗;或是定稿後才發現諸多盲點的浮現,

必須又大費周章的重新調配論文章次;更多時候是滿腦子亂竄的思緒卻苦無下筆的從容與清楚的理路,所以便留下許多未完成的稿件,只好有待來日的整理與書寫。 論文中的不足和闕漏實在太多了,例如:林梵思想的型塑與左翼態度的關聯性;林梵早期的文學歷程及其轉折,其衝擊與過度情形為何;走上台灣文學研究的學者之路帶給他怎樣的生活轉變;大病之後的心情與人生觀的轉折,生活和學術研究工作的拉距與折衝;以及有關他的詩作創作理念、詩想、詩藝等諸多來不及深入探究的課題…。 還有林梵與其同世代的文藝青年,他們是文化專制下心理反應的集體形象,還是林梵的個別殊像?林梵走向這段文學之路,是時代環

境與島嶼歷史所造成的必然性,還是文學因緣的偶然性? 這些有待處理的疑問,都是筆者日後有待加強論證的課題,也算是這篇論文後續的研究主軸。 伍、結語 一、關於本論文 詩人「林梵」是不等同學者「林瑞明」的。 究竟林梵和林瑞明的區隔是否很明確?雖然論文中無法給予明確的結論,但讀者對於林梵將有更多的認識。尤其還原推溯戰後台灣知識份子的處境,以及前輩的提攜如何造就了現今台灣文學研究學者的林梵,多少都可在論文中看到台灣文學幾代之間的關聯。而透過文獻的解讀,筆者希望能尋找林梵文學歷程的軌跡,尋尋覓覓之後能還原另

一個不為人知的詩人身分外,也可以讓讀者更深層思索:文學、政治、知識份子三者聯結的課題。 林梵是否可作為一個戰後出生一代的典型,以及台灣文學過去的處境與未來發展的可能等問題,都與林梵早期的文學歷程有著若干的關聯性,這些觀察的內涵,在論文中筆者希望能提供未來研究「林瑞明」的一個引言,一條線索。換言之,學術上的林瑞明與詩人林梵之間的角色是認同或是扞格,及戰後新生的知識份子的群體性格探究與分類等,都是未來值得延伸討論的課題。從台灣文學史的角度來說,或許終結林梵的詩人生命後,才是林瑞明學術生涯的起點,而此論文恰好提供讀者一個觀察的向度與指標。 以天真的初生之犢的熱

情與憨勁,筆者試圖透過林梵的創作與相關文本,還原或推溯其在台灣文學中的定位與扮演的角色。然而在解碼過程中,反倒一再觸動自己內在隱密的思惟與對話。在不斷的尋覓當中,筆者發現更多的質疑與思考盲點,或許是時空的進出與抽離都非順利的來去自如,時而沉溺在六七十年代的狂飆與抗逆氛圍當中,時而進入詩人行吟歷史長廊的喟嘆,更多時候則是自己陷入國族認同的迷惘中。 由於這段論文書寫的過程,筆者得以閱讀到過去未曾接觸的文學領域,並藉著探索林梵文學歷程轉折的諸多課題,例如時代氛圍、文學調性、政治與文學的互動,反而撞擊延伸更多的疑惑與對話。就如同林梵與同世代的青年當年的焦躁不安。即便至今,林梵當年所

思索的問題其實並未解答,而論文探索過程中也未必能將林梵時代作全面性的關照,但是對於林梵早期文學活動的參與,以及文學歷程的波動轉折,則是多是理解。如果時代造英雄,那麼英雄便能創造時代的精神,以此作為理解林梵當代文藝青年的思想內涵,是與台灣整體動脈息息相關,為此探討這段文學活動,也等於參與台灣文學史。 二、感懷 對於一個未經正式學術研究探索的對象而言,為難之處便是資料蒐集的不易與論述角度切入的權威性,因此筆者在引證論述的過程中便時常顯得格外難以下筆。但也因而少了傳統論文的規範與窒礙,每當研讀過程中發現一條線索,便十足令自己興奮莫名,有著奔騰的對話空間與想發揮

的場域,真是體會到作學問的樂趣。 因為透過自己不斷的思考、論辯、查證,一連串的挑戰與挫敗(查證資料的不完備)時常困擾著,加上兩代生活經驗的異質、文化思惟的脈絡疏離,而無法理解或誤讀林梵生命經歷的種種可能,都將產生不成熟的觀點周圓性不足的論述。在囿限、淺薄的解讀之餘,所幸文學是可以再創作的過程,在讀者建構的文本中,只要不是刻意構陷、污衊研究對象,我想這一路行來都是追求真誠學問的過程,應是值得肯定的。 這篇不成熟的論文中,沒有理論權威的站台支柱,也沒有太多的文本架構,對於學術的探勘,或只是提出筆者若干的思考與關注的點。畢竟觸及到的課題是十分深邃的內涵,何況林

梵的文學經驗正是現在進行式,筆者所探索的無非只是早期的文學樣貌,對於全觀性,則有待日後的補強。 三、感謝:師長的提攜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