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電動腳踏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另外網站綠島-逍遙旅遊-電動車出租::立即搶購560元也說明:如果你沒有機車駕照,但是會騎機車,建議你可以選擇電動車作為在綠島的交通工具,因為這是最便利的遊玩方式,租借開放的時間為1天24小時,如需多天可以自行選擇天數 ...

國立嘉義大學 生物資源學系研究所 蔡若詩所指導 林新添的 旅遊於墾丁國家公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016),提出綠島電動腳踏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二氧化碳、旅遊、墾丁國家公園。

而第二篇論文長庚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翁註重所指導 賴伊容的 穿梭在國家凝視下的日常生活實踐—日治時期至1970年台灣機車的歷史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機車、生活文化、在地化生產的重點而找出了 綠島電動腳踏車的解答。

最後網站【離島旅行_台東綠島】交通資訊:怎麼去綠島?輪船航班則補充:島上交通可以租機車、電動機車、汽車或是單車;當然啦!如果腳力好的話,要徒步也是沒問題的喔!所有關於綠島交通的一切都在這裡。好好旅行,好好愛上台東。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綠島電動腳踏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旅遊於墾丁國家公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為了解決綠島電動腳踏車的問題,作者林新添 這樣論述:

旅遊是鮮少 受到注意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源。 前人研究顯示全球總碳排放量之中,旅遊約佔了 5%。 墾丁國家公園自成立以來為台灣地區受喜愛的旅遊地點之一, 現在也可能面臨旅遊所帶來的大量碳排放的衝擊。 因此, 本研究目的是估算 2006-2015 年旅遊在墾丁國家公園造成的碳排放量。本研究將旅遊碳排放量細分成為交通、住宿以及遊憩三項來估算。 並於 2015年在墾丁對遊客與旅遊業者發問卷,以及向政府機關索取 2006-2015 年的資料, 取得本地區碳排放量估算的基本資料。 本研究首先算出 2014 年旅遊的總碳排放量後,再算出 2014 年每個遊客的平均碳排放量。接著再配合 2006-2015 年

的遊客數量資料後,推估出這些年的旅遊碳排放量。 結果顯示, 歷年遊客人數有呈現成長趨勢,旅遊碳排放量在 2014 年最高 (328,458Mg CO2),而 2008 年最低 (135,874 Mg CO2) 。 旅遊碳排放量以交通的最碳排放量高 (78%),其次住宿(20%),最低遊憩 (2%)。交通碳排放量以航空最高 (82%), 其次是自用小客車 (4-8人座) (15%)。 八種交通工具的每人平均每公里碳排放量,航空最高 (區外 0.12 kg CO2/pkm),其次自用小客車 (區外 0.068、 區內 0.065 kg CO2/pkm),最低客運 (區外與區內 0.002 kgCO

2/pkm)。 住宿碳排放量最高為飯店 (房間數 101 間以上) (59%),其次民宿 (1-20 間 ) (28%),最低旅館 (21-100 間 ) (13%)。 住宿的每人平均每夜碳排放量以民宿最高 (18 kg CO2/person night),其次旅館 (16 kg CO2/person night),最低飯店 (13 kg CO2/person night)。遊憩碳排放量以娛樂 (消遣娛樂的攤販、小吃部、餐館、販賣部、超商與服飾)最高 (97%),其次景點 (11個自然與人文值得觀賞的據點) (2%),最低活動 (康樂休閒活動的吉普車、沙灘機車與水上機車) (1%)。 遊憩的每

人的碳排放量以娛樂最高 (0.678 kg CO2) ,其次景點 (0.017 kg CO2),最低活動 (0.004 kg CO2)。 墾丁境內有 13,296 公頃的植被,可分類為人工竹林、人工闊葉林與天然林林這三類, 其中以人工竹林的固碳能力最高。即使整個國家公園境內的植被固碳能力都像人工竹林一樣高, 也只能固定下 2014 年 38%的旅遊總碳排放量而 2008 年則是 82%的碳量。要降低旅遊碳排放,政府可以 : (1)向航空業者徵稅,再將其中的碳稅用於再生能源與森林復育; (2)提供更好的公共運輸系統給遊客在園區內,以及國家公園與其他地區連結的交通,以降低自用小客車 (4-8 人座

) 的使用率; (3)鼓勵業者出租腳踏車及電動機車(而不是機車);(4)鼓勵住宿與遊憩業者使用再生能源; (5)為墾丁規劃再生能源計畫。

穿梭在國家凝視下的日常生活實踐—日治時期至1970年台灣機車的歷史研究

為了解決綠島電動腳踏車的問題,作者賴伊容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旨在於論述從日治時期到1970 年前,台灣人與機車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和文化面貌、機車產業在地化生產和交通管理政策發展的過程,了解機車在台灣發展的歷史。臺灣交通工具與移動方式的演變,提高人的移動速度與自主性。然機車科技的問世,意味著人們可以掌握速度與移動自主性。台灣在日據時期的交通建設逐漸完善後,日人引進現代化移動工具而使機車隨之進入台灣。一戰期間,歐美摩托車業者發展出符合軍事活動所需要的科技;在一次戰後,機車的軍事科技進入民間生活中,影響台灣人的機車使用方式,從休閒娛樂延伸到生產運輸與殖民統治等,形成出當代獨特的生活文化。二次戰後,政府以經濟發展為目標下,機車則轉為民眾的謀生工具。此

時,台灣機車產業透過技術轉移,正逐步走向在地化生產,以供給國內市場需求與外銷。且台灣機車科技與設計,朝向以實用性為主、強調耐久性的使用需求。本研究以歷史研究方法,文本分析的方式,進行台灣機車的歷史研究。我們試圖從研究中釐清台灣機車從「權力象徵」到「生產工具」的轉變過程。以及二次戰後國民政府如何從經濟與交通政策,雙面運作來推動機車產業發展,使台灣機車從進口轉向出口發展。最後,本研究從台灣機車科技與當地社會互動過程,了解台灣機車多樣化的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