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政府財政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澎湖縣政府財政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嚮導週報》,陳正茂寫的 嚮導【全套5冊不分售】 和常燕生的 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北市府覆議失敗!藍綠聯手恢復普發重陽敬老金柯文哲揚言不妥協也說明:重陽敬老金為各縣市政府在每年重陽節發放給65歲以上長者的禮金,按各縣市 ... 其中2018年預算中,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澎湖縣、連江縣核發金額更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獨立作家所出版 。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觀光休閒系碩士在職專班 于錫亮所指導 劉美凡的 澎湖國際旅遊發展之研究 (2021),提出澎湖縣政府財政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島嶼、觀光、COVID-19、疫後旅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蘇彩足所指導 劉亦軒的 公共債務資訊透明度之研究:以財政部網站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財政透明、公共債務、資訊揭露的重點而找出了 澎湖縣政府財政處的解答。

最後網站廉政專刊第125 期 - 監察院則補充:宜蘭縣政府. 國家安全會議. 縣長吳澤成…………………79 ... 澎湖縣政府. 政務次長許有進…………………22. 處長薛宏營… ... 高雄市政府財政局動產質借所. ☆新增信託財產申報☆.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澎湖縣政府財政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嚮導【全套5冊不分售】

為了解決澎湖縣政府財政處的問題,作者《嚮導週報》,陳正茂 這樣論述:

  《嚮導》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創辦的第一份政治機關報,一九二二年九月十三日創刊於上海,由陳獨秀題寫刊名,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後擔任主編。後因受軍閥取締,遂遷至北京;其後又繼遷上海、廣州、武漢等地出版發行,一九二七年七月十八日停刊,共出版二○一期。《嚮導》是中共適應局勢,及時調整宣傳策略的一種新形態的黨報媒介。該刊主要發表政治、時事評論文章,以宣傳中共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並以指導群眾鬥爭為主要任務。   《嚮導》始於中共草創之初,終於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之際,在問世的五年間,正值中國現代史上驚濤駭浪、風雲詭譎的時刻。期間歷經軍閥混戰、陳炯明叛變、國民黨改組、黃埔建軍、

孫中山決定「聯俄容共」、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孫中山逝世、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黨內左右派之爭、中山艦事件、蔣介石崛起、國民革命軍北伐、寧漢分裂與合作等。這一連串影響現代中國政局與命運甚鉅之事件,在《嚮導》中皆有記錄。   在國共合作形成後,《嚮導》除繼續宣傳中共的統一戰線政策外,亦對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作了重點宣傳,是中共當時對群眾最有影響力的機關刊物,被譽為是四萬萬苦難群眾思想上的「嚮導」。該刊主要作者群為:陳獨秀、李達、瞿秋白、彭述之、伍豪(周恩來)、毛澤東、陳紹禹(王明)等,時事評論皆為第一手見證,見解獨到,具有相當地史料價值。本次在絕版五十年後重新彙齊復刻出版,以供

研究。 本書特色   1.《嚮導週報》共二〇一期,本套書係依日本大安株式會社於一九六三年三月發行之《嚮導》(影印)第一集至第五集進行全套復刻,穿線精裝,絕版五十年後重新集結出版。另附二〇一期總目錄,當中有刊登的期數、文章名、作者名等,檢索極為省時便利。   2.《嚮導》主要發表政治、時事評論文章,以宣傳中共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並以指導群眾鬥爭為主要任務。該刊主要作者群為:陳獨秀、李達、瞿秋白、彭述之、伍豪(周恩來)、毛澤東、陳紹禹(王明)等,時事評論皆為第一手見證,見解獨到,深具史料價值。  

澎湖縣政府財政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行政院長江宜樺在百忙當中,特別撥出時間來到雲林縣為縣長候選人張麗善加油,並且和退休公教人員舉行座談會,會中張麗善特別針對雲林縣未來發展,提出七大願景,包括爭取麥寮港改制為工商綜合港、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開闢台78線北韓支線、爭取雲林自由經濟示範區、開發斗南交流道特定區以及規劃雲東國家風景區、海洋生態教育園區和布袋戲文創園區以及宗教文化特區,讓雲林縣徹底脫胎換骨。
  針對張麗善所提出的種種規劃,江宜樺也認真看過縣政規劃白皮書,對張麗善可以提出詳細規劃,江宜樺表示非常肯定,也承諾未來張麗善當選縣長以後,中央政府會全力協助實現這些政見。
  張麗善強調,雲林縣已經將近十年沒引進重大建設,欠缺工作機會,鄉親家戶所得減少,讓大家很鬱卒,她呼籲鄉親這次選舉一定要勇敢站出來,選擇張麗善,也選擇一個讓雲林縣可以改變的機會。
《歡迎來坐》
國會研究室: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1段3-1號2103室、
青埔服務處:雲林縣虎尾鎮平和里青埔2-23號。

《張麗善 雲林ㄟ日頭花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yunlin.lishan/

《張麗善 Youtube頻道 日頭花行腳》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tLH...

《張麗善 Instagram官方帳號》
https://www.instagram.com/lishan6970/#

《張麗善 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me/R/ti/p/%40yunlin.lish...

《財團法人雲林縣青埔教育基金會》
http://hanreporter.blogspot.tw/2012/0...

《懇請支持國民黨提名縣市長參選人》(依徵召提名順序排列)
苗栗縣長徐耀昌、南投縣長林明溱、連江縣長劉增應、彰化縣王惠美、臺東縣饒慶鈴、新竹市許明財、宜蘭縣林姿妙、雲林縣張麗善、花蓮縣徐榛蔚、基隆市謝立功、臺中市盧秀燕、嘉義市黃敏惠、澎湖縣賴峰偉、新北市侯友宜、桃園市陳學聖、嘉義縣吳育仁、屏東縣蘇清泉、臺北市丁守中,金門縣楊鎮浯。

《敬請關注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委員群》
蔣萬安、李彥秀、蔣乃辛、費鴻泰、賴士葆、林德福、羅明才、陳學聖、呂玉玲、顏寬恆、
盧秀燕、江啟臣、林為洲、陳超明、徐志榮、王惠美、馬文君、許淑華、楊鎮浯、陳雪生、鄭天財、廖國棟、孔文吉、簡東明、王金平、柯志恩、陳宜民、林麗嬋、許毓仁、曾銘宗、黃昭順、吳志揚、張麗善、徐榛蔚、王育敏。

《雲林鄉鎮市》
斗六市、虎尾鎮、斗南鎮、四湖鄉、土庫鎮、 臺西鄉、崙背鄉、水林鄉、二崙鄉、麥寮鄉、口湖鄉、褒忠鄉、大埤、虎尾。

《雲林景點》
劍湖山世界, 北港朝天宮, 蜜蜂故事館, 雲林故事館。

澎湖國際旅遊發展之研究

為了解決澎湖縣政府財政處的問題,作者劉美凡 這樣論述:

澎湖位處臺灣離島,因為豐富的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等旅遊資源,以及有著海洋度假島嶼的優勢,一直是臺灣民眾國民旅遊的離島首選;然而,澎湖長期以來高度依賴國內旅遊市場,雖具發展國際旅遊之潛力與條件,國際旅客占比仍少,如能拓展國際旅遊市場,除有助平衡澎湖淡旺季及假日平日之遊客,提升旅遊產業品質,更可發展永續旅遊,創造價值,建立國際品牌。 本研究針對澎湖旅遊發展演進及現況發展進行分析,以帛琉及沖繩的島嶼國際旅遊案例做探討,同時邀請產、官、學界專業人士深度訪談,分別以「政府政策」、「基礎建設」、「產學協力」、「市場行銷」等4面向,研訂澎湖國際旅遊發展策略體系。 本研究提出中央與地方政府

應全面檢視澎湖發展國際旅遊整體軟硬體設施、環境,檢討相關法令,研訂短中期計畫,透過產官學協力合作,產業升級,設定潛力市場,定位旅遊形象與行銷策略;對於因應旅遊發展趨勢轉型亦提出建議因應作為,俾為未來制定澎湖旅遊政策之參考。

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

為了解決澎湖縣政府財政處的問題,作者常燕生 這樣論述:

  「自國民黨勢力擴張以來,三民主義已完全變為宗教信條,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之下,對於三民主義是只許頂禮膜拜。」──常燕生   他是第三勢力政黨的領導者,也是一位政治思想家與教育學者。他被時代所遺忘,卻被歷史給留下。他的洞見穿越時空,得以與今人產生共鳴,他是常燕生。   「現行教育制度的缺點是,教者與被教者間的階級太分明了,種種弊病都隨之而起。現行學校制本專為兒童而設,而教者之權為成人所操,成人與兒童既毫無平等關係之可能,則在學校中自然不能不成為兩種不同的階級。我們總以為受教者的程度低,教者的程度高,斷沒有平等的可能,殊不知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常燕生   常燕生是何許人也?他是早已

式微的「第三勢力」:中國青年黨在民初的早期領導人,以批判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著稱。然而在政治之外更不為人知的是,常燕生還是一位教育思想家,對於民初教育環境有著深入觀察。他當年積極提倡的「社會教育」與「全民教育」,其闡述論述即使放到今天,仍有其遠見與卓識。本書另外還收錄了常燕生當年與陳獨秀透過《新青年》雜誌往來的信函,深入討論了民初教育文化與政治面向。 本書特色   *值此十二年國教鬧得沸沸揚揚之際,就讓我們以史為鏡,看看數十年前就提倡「全民教育」的教育思想家常燕生的教育理念吧?   *本書是探討民國初年教育制度、文化及政治體制之重要書籍,且帶您一窺早期第三勢力對國民黨所信奉之三民主義之分

析與批評。   作者簡介 陳正茂   臺灣省澎湖縣人,1959年生,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曾任大學講師,現為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專任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政黨史、臺灣史、民國人物傳記。   代序:孤寂的思想家―常燕生及其教育思想   上篇:論教育 讀鮑爾文(J.M. Baldwin)《發展與進化》(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毀校造校論 全民教育論發凡(上篇) 全民教育論發凡(中篇) 全民教育論發凡(下篇) 理想學校的先決問題 教育家懷疑的態度 我所望於(教育博物館)者 未來教育改造趨勢之觀察 打破

隔閡人性的教育制度 怎樣建設新教育學 外患聲中教育界應有的覺悟 普及教育與平民生活 印象主義的歷史觀(歷史教學法的一章) 教育觀點上的歷史學科 新法考試的先決問題 讀塞耳博士演講錄的感想 對於杭州大學的希望 中等教育原理 教育上之理想國(上) 教育上之理想國(中) 教育上之理想國(下) 蒙特梭利之小學教育方法論 「道爾頓制」功課指定的一個實例 文化進步與教育宗旨 教育制度在人類社會進化史上之過去與將來   中篇:論政治 三民主義批判   下篇:雜感集 致陳獨秀函(一:古文與孔教) 致陳獨秀函(二:古文與孔教) 致陳獨秀函(三:儒教與家庭) 致陳獨秀函(四:孔教) 我之孔道觀 紀陳獨秀君演講辭

中國歷代政治權力之變遷 建設論 愛國―為什麼? 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 文化之橫展與豎進 常乃悳致李石岑函 對於「非宗教大同盟」之諍言 胡景翼先生的遺念 什麼叫做東方文化? 攙論雪恥與禦侮 東西文化問題質胡適之先生:讀〈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 國家主義與非國家主義之區別安在? 《論語》與我 代序 孤寂的思想家―常燕生及其教育思想/陳正茂   一、生平:半百人生歲月   民國36年4月,政府改組,青年黨參加政府,常燕生初被提名為行政院政務委員,繼又入選國府委員,正圖有以報國之際,豈料是年6 月,常由滬返蓉,適逢水災,不意染病,雖緊急送醫,仍藥石罔效,竟致不起,於7月26日晨,因腦炎病

逝於華西大學醫院,享年僅50歲。常以未及半百之齡,遽歸道山,實是青年黨和國家莫大的損失,但在國、共劍拔弩張的那個年代,常之去世,並未引起太多注意,亂世浮生,些許是動盪離亂時代使然。   常為青年黨領袖之一,亦是積極提倡「哲學有機論」的理論大師, 畢生以宣揚「生物史觀」為己任,其「生物史觀」之主張,曾與國民黨的「唯生史觀」、共產黨的「唯物史觀」鼎足而三。不僅如此,常於國家主義思想的闡揚、對三民主義之批判、對全民教育之論述,亦皆有其深刻可觀之處。惜此一思想深邃的理論大師,在逝世近70年後的今天,兩岸三地對其了解仍不多,學界研究者亦少,此或與其青年黨背景有關。編者過去研究青年黨多年,對青年黨歷史人

物也多所著墨,現特別針對常之生平及其教育思想,作一梗概介紹,裨使國人對這位在歷史上,應該占有一席之地的常燕生,有更全面清楚的了解。   常燕生(1898-1947),初名乃英,改名乃瑛,復改名乃悳,別號士忱,字燕生,以生於燕京故也,後以字行。常為山西省榆次縣車輞村劉家寨人,生於清光緒24年(1898)10月22日,常氏為榆次望族,當清末光、宣之際,全國財富大都集中於山西票號、而山西財富又集中於平遙、祁、太谷、榆次4縣,榆次的富戶常家即居其一。辛亥革命後,因受時局影響,常家開設於各地之商號紛紛倒閉,債臺高築,家道由是中落。   常父親為常運藻(鑑堂),清末曾任詹事府主簿、河南商城縣知縣等職。

民國後,被選為山西省議會議員、候補參議員,後又出任縣財政局局長及縣立女子小學校長多年,為人性情鯁直,思想開明通達,在清末民初即主張推行剪髮、放足、禁煙等新政。常的太夫人乃禮部主事韓大鏞(序東)之女,其外祖據聞係「讀書務博覽,不拘於一格,亦不效他人之矻矻窮年,觀其大略而已。為文辭操筆即成,若不經意,而辭意俊邁,風格遒上。」常爾後之才華性行,多半得自母系遺傳。光緒29年(1903)至宣統3年(1911),常隨父宦游河南,先後旅居開封、鞏縣、周家口、清化鎮等地,因父管教甚嚴,常6歲即啟蒙識字,7歲閱《三字經》、《百家姓》,8歲從關雁秋學,讀《孟子》。14歲時, 於中國經史之學,已奠良好基礎。民國元年

,常撰〈孔子之道非宗教議〉,啼聲初試,已不同凡響,其後在《新青年》上刊載之〈我之孔教觀〉,即脫胎於此。5年春,山西各中等學校舉行國文會試,常拔得頭籌,高中榜首,時人譽為「山西狀元」。   是年夏,常負笈北京,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部,以其之才,來到人文薈萃古都,受西潮新學激盪,學問猛進;尤與博學碩儒者遊,更是獲益匪淺。期間曾與《新青年》主編陳獨秀通信多次,討論孔教問題。民8,五四運動爆發,常參加「北京學生聯合會」,與孟壽樁、周長憲、黃日葵3人合編《國民雜誌》。9年,常於《國民雜誌》2卷4期發表〈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一文,為其首篇公開探討文化問題之文章; 此外,他還致書張東蓀,討論佛教問題,文

章亦刊於上海《時事新報》之副刊〈學燈〉上。民國10年秋,常接受吳淞中國公學附屬中學之聘, 南下上海,擔任西洋史課程。抵滬後,因交遊日廣,為文漸多,在《時事新報》〈學燈〉上,發表〈愛的進化論〉、〈北京與上海〉、〈反動中的思想界〉、〈虛無主義與中國青年〉、〈對於反宗教大同盟之諍言〉等文。而有關於教育制度問題之論文,則披載於《民鐸》雜誌,後彙集為《全民教育論發凡》一書;另有〈教育上的理想國〉論文3篇,刊於《教育雜誌》,後亦編為「教育小叢書」之一。   12年夏,常回籍山西休養,期間完成《社會學要旨》一書。13年秋,接受燕京大學聘,教授歷史,編《中國史鳥瞰》,後易名為《中華民族小史》,交上海愛文書局

出版。民14年,常開始其政黨和社會活動,曾組織「青年山西學會」,發行《山西週報》,對晉省提出興革建議。是年8月,陳啟天、余家菊2氏,至太原出席「中華教育改進社」年會,常與其晤談,雙方咸認為國家主義為最正確之救國主義,乃於11月中,在陳啟天的介紹下,正式加入中國青年黨。時蘇俄正推行東進政策,利用金錢和同情弱小民族之虛偽宣傳,收買大批知識青年和政客, 為其赤化中國的陰謀做先鋒。有鑒於此,常乃撰〈我反對蘇俄的一個最大的理由〉,刊於14年11月16日《晨報》副刊1306號,此文後收入《聯俄與仇俄問題討論集》。在90年前,中國正開始瀰漫著親俄迎共的氣氛時,常已然體認到蘇俄共產主義亡我民族之可怕,其目光和

卓識,堪稱為反共先知。   15年3月10日,旅俄華僑因受到蘇俄的壓迫殺害,北京的青年黨人,聯合各愛國團體在北大召開「反俄援僑大會」,常和李璜、聞一多、彭昭賢等人登臺講演,不料俄國使館竟嗾使中共雇用流氓搗亂會場,雙方一陣混戰,卒將暴徒擊走。該年夏,常因對教育制度不滿,乃辭去教職,創辦「愛國中學」,自任校長。7月,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在滬召開第1次全國代表大會,常當選中央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長。16年7月,在參加國家主義青年團第2次「全代會」後,常留滬上,供職於中青總部,主編《醒獅週報》。他常用仲安(黨號)、惠之、平子、萍枝、平生、凡民等筆名,在《醒獅》上發表政論、時評、詩、劇作等作品;又撰《世界國

家主義運動史》及《三民主義批判》等書。是年12 月,常撰〈中國民族與中國新文化之創造〉,刊於《東方雜誌》第24卷24號,此鞭辟入裡、擲地有聲之文章,即由今日觀之,仍跌宕有力意義非凡。   17年8月,常出席青年黨第3次「全代會」後,由滬返晉,埋首著述《中國文化小史》、《中國思想小史》、《中國政治制度小史》諸書。   該年秋,上海青年黨同志辦《長夜》半月刊,常撰〈關於真理問題的一些話〉、〈前期思想運動與後期思想運動〉、〈房龍的人類為思想的權利而奮鬥的故事〉、〈越過了阿Q的時代以後〉、〈荒原的夢〉等文章,刊於其上。18年春,《長夜》停刊,改出《長風》半月刊,常於《長風》上有〈民族精力與文化創造

〉、〈蠻人之出現〉、〈悼梁任公先生〉、〈發思古之幽情〉、〈什麼是今日的反動思想〉等篇。同年春,尚編著《中國財政制度史》一書,事畢赴滬,擔任「知行學院」教授。常在「知行」執教,復兼大夏大學「歷史研究法」課程,因對當時的考據派歷史學頗不以為然,故為學生講授「歷史相對論」學說,惜未繼續發揮。本年,常尚有〈聯省自治之研究〉長文,連載於《醒獅》; 此外,亦撰《法蘭西大革命史》,交中華書局出版。民國19年8月,常先後完成幾部書初稿,如《西洋文學簡史》、《文藝復興小史》、《德國發達簡史》、《生物史觀與社會》。其中「生物史觀」學說,係針對共產黨的唯物史觀而發,其主旨以民族性來解釋歷史文化之發展,而歸結到以國族

鬥爭反對共產黨的階級鬥爭。此外尚有論文若干篇,刊於《中華教育界》,為其闡述教育改造理念之作。   「9•18」事變起,常以國難嚴重至此,乃倡「野戰抗日」說,強調野戰是一切弱小國民抵抗強暴最有力的方法,可使日軍晝夜不能安枕,只要國人肯作長期犧牲,最後終能迫使敵人自動退出。本年,常尚有《社會科學通論》一書,翌年脫稿。21年「1•28」淞滬戰起,時駐守閘北的青年黨同志翁照垣、丘國珍和吳履遜等人,以一旅之眾,抵禦日寇三面夾擊,使敵人從此不敢輕視中國,世界各國對我國亦觀感一新。常認為這是現代民族的一首動人的史詩,因作〈翁將軍歌〉以記之,傳誦一時。吳宓曾評:此歌氣格高古,旨意正大,深厚而沉雄,通體精鍊,

無懈可擊,綜觀「9•18」後兩年中,南北各地敘記國難之佳篇,應以常君此歌為首選。   稍後,常又撰〈論新詩〉一文,贊成自由解放的新詩,但對於流行各派新詩,很多走入晦澀堆砌的魔道,他不甚喜歡。民國22年,正值日軍進逼北平,政府被迫簽訂《塘沽協定》之際,常憂國感時,作〈故都賦〉以明志。吳宓評「此賦有關於歷史國運者至重,蓋今之哀江南賦, 真切詳盡,包舉無遺矣。」23年初,常任山西教育學院講席,時北平《獨立評論》上,有蔣廷黻、吳景超等學者,發表專制與武力統一中國等論戰。常撰〈建國問題平議〉,批駁蔣、吳2人,贊同胡適的無為政治,此文刊於《獨立評論》,其中論點深獲胡適欣賞,胡適在〈一年來關於民治與獨裁的

討論〉文中,提到「我絕對相信常燕生先生的從民權伸張做到國家統一的議論」,可見此文影響很大。   24年7月,常赴滬參加《國論月刊》籌備工作,其時,正值抗戰前夕,朝野亟需團結合作,故該刊立場較過去《醒獅》溫和得多。常在《國論》每期都有重要的政論或有關思想文化問題的文章發表,其文本「生物史觀」的觀點,竭力反對個人主義和階級主義的理論,積極提倡國族至上的思想,為即將面臨的國族生存鬥爭作精神準備,這些文章後來編入《歷史哲學論叢》及《生物史觀研究》2書。25、6年交,國內正展開人民陣線與國民陣線之爭,常在《青年陣線》上發表文章,指出人民陣線不過是共產黨的工具,國民陣線也只是法西斯黨的化身,前者是偽君子

,後者是真小人。中國今天需要的,不是人民陣線,也不是國民陣線,而是舉國一致對外的全民救國聯合陣線,把全國愛國家、愛獨立、愛自由的人民團結於一條戰線之下,但親日、親俄的漢奸國賊必須除外,真是酣暢痛快之論。   26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展開,常內心悲憤,時思有以報國,然一介書生,請纓無路,不得不於啟發民智,激勵抗戰意志著手,於是發憤著書,撰就《老生常談》一書。27年春,常受聘四川大學,年底,青年黨機關報《新中國日報》遷蓉復刊,由常總主筆政。武漢、廣州失守後,汪精衛密謀與敵妥協之意已顯,時任國民政府中宣部長的周佛海,正釀製悲觀求和之低調,常對此和談濫調,於《新中國日報》發表〈此時還

有徘徊瞻顧的餘地嗎?〉及〈正人心、息流言、拒邪說、惟有請政府立即正式宣布既定國策不變〉兩篇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的文章。基於中青和中共之長期鬥爭經驗,雖國難方殷,雙方暫時休兵言和,然常知道,一旦戰爭結束,鬥爭即起。為此,常決定赴延安一探究竟,在延安,常會晤中共首領毛澤東、張聞天、陳紹禹、王若飛、高崗、周揚等人,也參觀邊區政權機關,包括「抗大」、「魯迅藝術學院」在內,行程結束後,他批評延安的政治,始終是見小不見大,見近而不見遠;小處近處非常精明,但大者遠者則看不到了。   29年元月,《國論》復刊,改為半月刊,此刊物有幾大特點: 1、支持抗戰到底的國策;2、闡述「新戰國時代」或「大戰國時代

」的理論;3、發行「憲政運動專號」;4、歐戰爆發後,發行《評論特輯》,這些特色都在常的鼓吹下,網羅一流的史學家或政論家所探索討論的文章。常對於抗戰,始終是樂觀的,任何前方失利的消息,均不足以動搖其最後勝利之信念。31年上半年,他寫了4篇探討戰後國策的文章,就整個世界戰局的觀察,民主國家勝利已不成問題,問題在戰後我們能否順利收復失地,確保勝利成果,展開和平建國工作,這就需要事前充分的研究和準備。而為了預防共產黨的借題發揮,常高瞻遠矚的提出「軍隊國家化」與「政治民主化」兩大訴求,曾撰〈軍隊國家化的意義〉、〈軍隊國家化的原則〉、〈軍隊國家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正確意義〉等3篇文章加以闡揚。34年8月,日本

正式投降,常特於是日發表〈以憂勤迎接勝利〉一文,要國人在狂歡之餘,提高警覺,居安思危。35年元月,「政治協商會議」揭幕,常與曾琦、余家菊、陳啟天、楊永浚為中青代表赴會。是年5月4日,《中華時報》在滬創刊,常亦經常為該報撰寫社論,呼籲各方相忍為國,團結奮鬥。   常一生著述甚勤,涉獵範圍至廣,其思想著述可分為4期:民國9年至12年,多著重教育問題,間亦涉及文化思想問題。主張廢止學校教育,推行社會化全民教育,要從社會學的立場,建設真正教育學,其言論見於《全民教育論發凡》、《教育上的理想國》等書。13年至17年, 致力於政治革命,尤注意聯省以建國的問題,間為各書局撰述有關史學之通俗著作,如《三民主

義批判》、《聯省自治之研究》、《中國思想小史》等書。18年至26年,則專心致力於思想理論的建設與鼓吹,如國家主義之哲學基礎―「生物史觀」,主張民族性為決定歷史社會的因素,著有《生物史觀研究》、《生物史觀與社會》2書加以闡揚。27年迄於逝世,常更由社會科學的研究,進展到歷史哲學,尤重於人生觀與宇宙論二者間的論述。常平素研究以文史為主,他無意於支離破碎的考據之學,而要建立一套系統整然的歷史哲學,為新國家的創造指出積極的正確方向,常的歷史哲學觀點,乃為其體大思精的「生物史觀」。   【三民主義批判】 一、總評 凡一種學說有被批評的價值,必定是已經具備了兩種條件:一,該學說之本身,確有一部分顛撲不

破,可以站得住的理論根據。二,該學說在一時代已有相當的勢力,可以影響於實際政治或社會。倘若是毫無根據的信口瞎談,譬如說八月十五要天昏地暗,則我們只可一笑置之, 絕無批駁的必要,因為這種胡說是不足辯駁的。又如有人閉著大門創出一種學說,並不給他人知道,也無人加以信奉,則我們倘非閒著沒事幹的人,誰也沒有那許多工夫去讀到牛角裡開心。故此,凡是可以值得批評的東西,必定是合乎以上二種條件的,但雖合乎以上二種條件;而亦有不能批評的學說,即該學說已在社會上占有獨尊的地位,有實際的威權來保護他,有神祕的儀式來裝點他,這樣,這種學說便脫離了理論的性質,而變為含有宗教性的神祕信條了。 在宗教信條之下,是只有信仰,只

有服從,而絕無自由批評的餘地的。譬如已往在中國的孔教,在歐洲的基督教,在西亞諸國的回教,以及現在在蘇俄的布爾錫維克主義,在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都是從學說宣傳變為宗教信仰的榜樣。但是在現代和古時不同的地方,便是自從文藝復興以後,人類思想解放的運動已經成熟,數百年來,人們在比較良好的立憲政體之下,有自由言論,自由批評的權利,這種權利不能不說是人類的幸福。這種權利一經得到,而且確實享受過多少年之後,只有一天比一天更擴張,決無再加減變弱的可能。譬如一向解放慣了的人, 要他再加上鎖鍊,重作牢獄的生活,那是萬萬不能忍受的。因此在目前,無論是布爾錫維克主義,或法西斯主義,都不過是一時的反動,絕不能如中古基督

教那樣長久的維持威權。 因為現代的人已不是古代那樣奴隸慣的人了,而且即使在現在,也只有在俄、義等民智低下,向來遵信宗教(如俄),崇拜英雄(如義) 的國家,才會發生那樣反動專制的主義。至於若在民智較高,享慣自由的國家,如英、美、德、法諸國,是絕不能讓這種反動思想成功的。即如我們中國,雖然民智低下,容易煽惑,然因向來民族浸淫於老莊思想,政治上以此為放任為主,人民享慣消極的自由,欲想由專制的手段,去整齊畫一人民的思想行動,也是萬不可能的。近來共產黨在中國的失敗,未始不是吃虧了不了解這種實際的思想背景的緣故。

公共債務資訊透明度之研究:以財政部網站為例

為了解決澎湖縣政府財政處的問題,作者劉亦軒 這樣論述:

本研究係以一般人民角度探討財政部網站所提供的公共債務資訊是否有符合財政資訊「即時」、「正確」及「容易理解」(即可讀性)的核心要件,並想了解公共債務資訊的透明是否能與課責產生連結。本研究係文獻分析法及半結構式訪談法來檢視,確認網頁資訊是否均依照法令規定公開、是否有根據既有文獻的建議進行調整,又民眾閱覽的過程中是否覺得資訊容易搜尋、是否夠完整、容易理解,並依據檢視及訪談結果,整理出現網站上有關公共債務資訊公開的問題。研究發現,在「即時」的面向,資訊公告時點有依法公開,但細節可再改善;資訊可近性的部分,資訊搜尋仍有改善空間,如網頁之間無介接、資訊路徑過長、關鍵字搜尋及網頁機器人功能待加強等。其次,

在「正確」的面向,將網頁與既有文獻比較後發現,在資訊完整性的部分仍有問題留存,且受訪者認為,有一些資訊是想了解而沒有看到的,或是雖然有提供,但不夠完整。再來是「可讀性」的面向,發現政府網站仍未按既有文獻的建議來改善,且受訪者遭遇最大的困難處是看不懂網頁上資訊,原因是這些資訊大多為數據且專有名詞太多,但卻沒有任何相關解釋。最後是與「課責」的關聯性,發現有一定比例的受訪者表示未來會繼續關心相關資訊,並可能會影響到投票結果,意即公共債務資訊的公開有機會能透過選舉的方式來達到課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