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學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法國文學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詩禹,熊偉寫的 法國小說之父巴爾札克:社會鷹眼,看穿階級與金錢的糜爛塵世;筆底流光,兩千凡人無非是主角 和李詩禹,華斌的 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海上男兒的自由俊逸是他的文章風格,犀利冷凝的觀察眼光是他的創作繆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法国文学史16位作家16部代表作品 - 新浪也說明:法国文学史 16位作家16部代表作品 ... 这部作品是雨果创作的巅峰作品,而且书中对19世纪的法国社会有详细的描写,对于想了解那段法国历史的小伙伴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教育學研究所 朱啟華所指導 朱廣偉的 由佛洛伊德(S. Freud)的精神分析學論盧梭(J-J. Rousseau)的女子教育思想 (2021),提出法國文學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盧梭、女子教育思想、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侯志正所指導 嚴為潔的 查理斯‧凱密利‧聖桑《六首音樂會練習曲,作品一一一》之樂曲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聖桑、音樂會練習曲、浪漫樂派、樂曲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國文學史的解答。

最後網站法国文学史学习 - 知乎专栏則補充:法国文学 通常都以标志法兰西王国建立的第一份罗曼语文献,即842年的《斯特拉斯堡誓词》作为起源的标志。也就是说,它最初的形态属于中世纪文学。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國文學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法國小說之父巴爾札克:社會鷹眼,看穿階級與金錢的糜爛塵世;筆底流光,兩千凡人無非是主角

為了解決法國文學史的問題,作者李詩禹,熊偉 這樣論述:

獨具個性的幻想,人性醜陋的揭露, 以文字譜寫出上流社會必然崩潰的一曲無盡輓歌   寫作失敗、經商失敗、債臺高築打不倒,   無可救藥的樂觀讓他邁向無人可及的成功!   混跡市井,用心觀察並吸收萬千人物的生命故事與感情,   賦予筆尖深刻且細膩的情感,他是世紀文豪──巴爾札克!   「精神如同肉體會呼吸,心要吸收另一顆心的感情,將之融會後,以更豐富的感情回報對方。人類若沒有這種美妙的現象,內心便沒有活力,缺乏空氣,只能痛苦,消亡。」—─巴爾札克《歐也妮‧葛朗臺》(Eugénie Grandet)      ▎相信自己是顆鑽石,不接受反駁!   ──我多厲害我清楚,隨便你們說吧!我一定會發

光!   想要博得雙親喜愛,渾渾噩噩完成了法律學位,進律師事務所前他才醒悟:我要為了自己而活!我要自由!我有才華,我要當作家!   雙親嚴厲的反對與處處刁難不能阻撓他半分,兩年的貧苦生活是作家之路的入場考試,撐過去,就能實現夢想的藍圖!   ▎屢戰屢敗十年不倒,韌性續航18小時終嘗甜頭   ──命運捉弄壓不垮,一代文豪的荊棘之路   一年閉關誕生處女作無人欣賞,為了生計,巴爾札克不得不代筆撰寫商業小說,他從不敢署名。他以為看見商機投入大量資金,卻錯估形勢賠到脫褲子,只能靠貴族朋友償還債務。過得多辛苦,就有多努力,不分晝夜一天寫作十八小時,《舒昂黨人》(Les Chouans)成功出版,

開始他的爆肝人生,成為高產量、高品質的雙高作家!   ▎《人間喜劇》不朽百篇,凝鍊兩千浮生萬千世界   ──芥子須彌的社會縮影,滿意對人間的熱愛與悲憤   巴爾札克用十年嘗遍社會冷暖,階級的勢利,金錢的醜惡,他用筆端忠實呈現;他用一生看盡世間冷暖,被利用過、被愛過,身邊的人搖身一變成為小說主角,精雕細琢讓平面的角色活出立體的生命。   ▎巨匠抱憾殞落,有限的人生,不朽的文學   ──纏綿寫字檯一生,終亡於文學懷抱,雨果親送葬,不朽著作成豐碑   作品未能完美完成,成為傳奇文豪的遺憾,只願意閉關寫作不願意出門交際的巴爾札克孤零零的離世,相知相惜的文友雨果(Victor Marie Hug

o)親自為他送葬並寫下〈巴爾札克葬詞〉。自虐式勤奮的巨匠,為了文學獻出心臟,死在文學懷中,亦得其所。 本書特色   現代小說之父巴爾札克無情揭露社會的不公與黑暗,在題材上創新,小說文學技法上則融合詩、戲劇等文體,打開新格局,伴隨成功題材與高產量而來的是大量質疑與反對聲浪。本書以故事性極強的敘述方式,帶領讀者進入巴爾札克的傳奇一生。  

法國文學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E7%9A%84%E8%A8%93%E8%AA%A1%E6%9B%B8%E2%94%80%E2%94%80%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7%98%9F%E7%96%AB%E6%9B%B8%E5%96%AE8%E7%A8%AE
☞ 本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3-culture-booklist-vir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書單 #隔離 #卡謬
─────
瘟疫來襲,你被隔離了嗎?或者很宅又沒朋友(?)的你,其實已經「自我隔離」很久了呢?
你知道即使沒有瘟疫,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阿宅,其實也等於長期自我隔離嗎?
你知道世界文學史上眾多名著都是以「孤獨」為核心的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給我們的訓誡書──瘟疫書單8種〉。這是伊格言應邀為香港端傳媒所寫的文章,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你聽過英國間諜小說家勒卡雷(John le Carré)嗎?事實上,「間諜」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孤獨,最「隔離」的職業之一。
我們今天要讀的倒不是勒卡雷的小說,而是他的自傳《此生如鴿》(The Pigeon Tunnel:Stories from My Life)。
沒錯,勒卡雷自己就曾在冷戰時期的德國柏林當過間諜。
當間諜都在幹嘛?每天都跟007電影一樣飛簷走壁、殺來殺去嗎?當然不是;這是完全錯誤的印象。伊格言這樣寫:

勒卡雷當然是位大師,你不會懷疑這件事──如果你看得下他的小說的話。這其實是種恭維,因為正是他的博學、精密、旁徵博引、拒絕簡化,遂令我們得以一窺一個隱遁於煙硝之外的,間諜的真實世界。是的,你以為間諜成天都在殺人或被殺嗎?當然不。幹嘛殺人呢?殺人多麻煩,屍體難以收拾,要是在他國領土殺人,還得去「按捺」別人的治安機關和情報組織;稍一不慎,還可能引爆外交危機或戰爭。對,非不得已,間諜當然不殺人──他們的大宗日常工作,也就是在蒐集情報、傳遞情報而已。

有道理吧?說穿了,驚險、血腥能免則免;我們對情報工作的誤解,其實來多數自於電影的誇大戲劇化效果。
真正的「間諜日常」,其實非常寂寞,近乎自我隔離,因為那幾乎都是一個人的資訊蒐集作業──
沒錯,當然是「近乎一個人」,難不成你還能酒後對好友吐露心事說你正在當間諜,蒐集情報很辛苦嗎?

所以間諜當然是孤獨的──情報員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勒卡雷的回憶錄《此生如鴿》英文題名原為「鴿子隧道」(The Pigeon Tunnel)──鴿子隧道是什麼?
那是蒙地卡羅賭場的娛樂設施。還是個青少年的勒卡雷有一次被他不成材的父親帶去賭場開眼界;那裡養了一群鴿子,配置了隧道。
鴿子們依序由隧道飛出,此生唯一目的是讓賭累了想活動筋骨的紳士們舉槍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權充娛樂。伊格言如此述寫:

你覺得鴿子很可憐是嗎?是的,勒卡雷說,許多他尚未定名的小說檔案,在電腦裡都先叫做「鴿子隧道」。為什麼呢?讀者們可以自己想想看:若有一日,大自然或上帝心血來潮,突然決定以病毒對人類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你覺得人類像什麼?

這是作家勒卡雷的悲觀;也幾乎是所有他小說的共同主題──愛國的疲憊,間諜的虛無。
為國熱血奉獻的情報員,在過了大半輩子提心吊膽的生活之後,也總會有那麼一瞬間,懷疑起這一切是否值得吧?

問題是,人真能有選擇嗎?或者其實我們的一生,總像那些依序飛出隧道的鴿子一樣,徒勞且別無選擇呢?
講到這,伊格言說,我們也該來讀讀法國作家卡謬的名作《異鄉人》了。
對,此刻我們可能更容易聯想到他的另一本書《瘟疫》;但提到孤獨與隔離,最令人難以忘卻的卻是《異鄉人》。
讀過這本書的朋友們都知道,這是殺人犯莫梭的故事。
對,莫梭沒什麼朋友,無疑是個孤獨的人;但我們要問的是,在日常中,你難道沒有「不太清楚為什麼」而做了一件錯事的經驗嗎?
比如,被老闆訓話時,突然覺得自己站在這裡聽訓似乎有點可笑;於是你福至心靈,笑了那麼一下──其實並沒有強烈對上司不敬的意思,但你卻因此被開除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由佛洛伊德(S. Freud)的精神分析學論盧梭(J-J. Rousseau)的女子教育思想

為了解決法國文學史的問題,作者朱廣偉 這樣論述:

十八世紀,富含博愛精神並提倡男女平等的啟蒙思想正在法國全境迅速蔓延著, 思想的種子也以想不到的速度在人群中扎根並結果。在這個時期,盧梭(J-J. Rousseau, 1712-1778)所提倡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觀點對在當時社會底層中掙扎生活著的人民 引起了強大的共鳴,尤其盧梭的女子教育,重新定義了女性對家庭的重要性,也促使 了社會漸漸地重視與反思女性的地位。而近年來,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展,現今 一代女性更加獨立且自信,也造就了越來越多的婦女們願意踏出家門參與社區與團體 活動,不禁讓人好奇在啟蒙發展的年代,盧梭其獨特的女子觀與女子教育是如何誕生與發展的。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對盧梭女子教育思想發

起的淵源有著更加全面系統性的認識。 通過盧梭在其自傳《懺悔錄》(Confessions, 1770)中的論述,還原盧梭與女性互動背後 的真實想法與動機,並使用佛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精神分析理論作為架構,嘗 試分析盧梭人格的發展歷程對其女子教育思想產生了何種影響,也重新反思了一個人 的經驗、目的、背景對他所提出的各種想法與論點有著極深的影響。本研究採用高達美(H.-G. Gadamer, 1900-2002)的哲學詮釋學做為研究方法,並結 合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理論作為融入文本之必要「語言」,論中有關於壓抑與性驅力 的相關論述帶入盧梭的女子教育的思想,以達成兩者理論「視

域融合」的新的詮釋。壓抑與釋放過程貫穿著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由於童年時期的盧梭從未體驗過母親的愛與完整的家庭教育,使得在其今後的女子教育的論述中,往往表現出女性應謹記「相夫教子」的職責以及如何通過教育讓女性對其「天職」有著更深刻的認識,為此,女性的教育刻不容緩,也正是因為盧梭壓抑了對母親與家庭的愛與渴望,使其女子教育中充斥著對女性的偏好與執著。關鍵字:盧梭、女子教育思想、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

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海上男兒的自由俊逸是他的文章風格,犀利冷凝的觀察眼光是他的創作繆思

為了解決法國文學史的問題,作者李詩禹,華斌 這樣論述:

生在上流,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英年重病,沒有想像中那麼糟! 寫動亂法蘭西的社會情形,卻成為萬千生靈的靈魂共鳴, 更為他如煙火般絢麗卻短暫的人生做了最好的注腳。   他與手足感情深厚,只因為弟弟輕聲的呼喚而久久無法自拔;   他在困難重重的文學路上咬牙刻苦,終成一代大師享譽國際;   他是萬千小說家的傳奇,用最真實的筆觸寫最虛構的文體。   ──小說巨匠莫泊桑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的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莫泊桑《脂肪球》   ▎出身上流,美好童年與結識名

家   ──結識福樓拜,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走上創作之路   父親給他貴族的姓氏,母親給他貴族的資產,讓他的童年在「陽光、沙灘、出去玩」中度過,長於自然的小野馬,洞悉事物多了幾分靈性,總能透視表象。後因母親結識了法國文豪福樓拜,兩人相知相惜、亦師亦友且情同父子。名家嚴訓,讓莫泊桑打開文壇大門後如黑馬直攀巔峰。   ▎普法戰爭,確立文章基調   ──戰地奔波,看見並以文學記錄底層人民苦痛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莫泊桑被徵召入伍。他看見政權與軍隊的無能與普魯士人的暴行,更多的是認真生活的底層民眾的苦痛。這成為他寫作的重要題材,如《米龍老爹》(Father Milon)寫戰時農夫巧計殺敵

報仇。他只寫他熟悉的題材,嚴謹考察小說中每一處由來乃至於地點風景。底層人民的生活成為他筆下最常出現的主角,用以諷刺上流階級生活,以成名作《脂肪球》(Boule de Suif)為代表。   ▎不與他人較短長,不論短長皆稱王   ──短、中、長篇小說成就無人能及,跨足散文實現雙棲   《脂肪球》一舉成名後,莫泊桑知道只有同時駕馭長短篇小說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作家,想起已經去世的福樓拜的鼓勵,又對母親跌宕的一生心有戚戚焉,催生了《一生》(Une vie),實現了小說的完全制霸。   .莫泊桑:「《一生》僅僅是在展示構成一個女人生活的事件,她那交織著幻想、幻象和憂傷的一生。」《一生》透過對主角雅

娜一生的生活經歷的描寫,揭露舊貴族家庭的衰落和解體,深刻地反映了資產階級精神上的墮落和腐朽。   ▎積勞成疾,健康每況愈下,雖瘋魔仍成活   ──因弟弟過世打擊而精神失常,仍能以此譜出名作《奧爾拉》   弟弟飽受精神病所苦,三個月後在莫泊桑的懷中去世,口中聲聲呼喚兄長之名,烙印在莫泊桑的心中。原本積勞成疾的莫泊桑,健康狀態極差的身體惡化,甚至出現幻覺,鬼魂、夢魘揮之不去,三度嘗試自殺未果,只為了未完成的作品苟延殘喘。人們以為他害怕的是幻覺本身,其實他真正恐懼的是自己即將面臨的死亡。   .《奧爾拉》初次發表後,果然有人認為莫泊桑瘋了。否則,一個正常人怎麼能夠如此精細、真切地寫出一個人從憂

鬱、恐懼、幻覺到神經錯亂的發展過程。寫作《奧爾拉》時的莫泊桑,頭腦的確是清醒的,不過,病魔早已潛伏在他的身上,折磨著他,使他深刻感受病痛的煎熬和苦楚。1893年,43歲的莫泊桑終得解脫。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法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的出身和發跡過程,敘述他在文學路上經歷的波折與成就,描寫他在生活中深刻而沉痛的體悟,紀念他與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以生動的敘事語言與嚴謹的生平考證為基礎,帶讀者領略莫泊桑的傳奇人生。  

查理斯‧凱密利‧聖桑《六首音樂會練習曲,作品一一一》之樂曲分析

為了解決法國文學史的問題,作者嚴為潔 這樣論述:

查理斯‧凱密利‧聖桑 (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 一生宛若十九世紀法國音樂的縮影,其畢生致力推展法國音樂特色並涉足多面向之創作,因而成為法國史上第一位譜寫鋼琴協奏曲的作曲家亦獲得法國政府特頒勳章殊榮以茲感念。聖桑的音樂作品涵蓋管風琴曲、歌劇、室內樂以及練習曲等類型,著實為法國以及後世帶來影響。本論文以聖桑《六首音樂會練習曲,作品一一一》為研究主軸,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動機、方向以及釐清研究範圍;第二章筆者以聖桑之生平整理為四個時期,進而表述其成長及寫作歷程;第三章從十九世紀浪漫時期音樂風格來探究聖桑創作理念與手法,進而聚焦於聖桑

音樂會練習曲之分析;第四章針對聖桑《六首音樂會練習曲,作品一一一》的架構與內容,進行分析;第五章為本論文相關研究結論之總結。本論文研究如下:一、聖桑是偉大的旅行修行者,他藉由不停地巡迴演奏和長途旅行創作搭起自我與心靈對話、修復逝親之痛並紀錄下世界各地的不同,再帶回法國激發更多音樂和文化交流。二、音樂於法國革命時期成為傳播藝術的媒介,展現了法國青春熱情、慷慨自豪與真誠,在改革復辟、進化與箝制的搏鬥中更是貫穿一切並促使法國現代史邁入新篇章。三、此曲由六首附有標題的獨立小曲所組成,其樂曲內容雖保留浪漫時期作曲技法,但仍看出聖桑對巴洛克與古典形式上的推崇並同時將音樂建立於後期浪漫技巧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