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多黨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極端多黨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EricHobsbawm寫的 霍布斯邦的兩種革命(革命分子+革命萬歲) 和EricHobsbawm的 革命萬歲:霍布斯邦論拉丁美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一黨專政的優勢何在? - FT中文網也說明:我想,只有一個極端恐懼極度不自信的政權,纔會不斷的宣言「穩定壓倒 ... 民主的多黨制有可能很多爭吵,但是問題得到充分的討論,各方面的利益得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系研究所 蔡榮祥所指導 謝侑庭的 多黨總統制的政黨體系、民粹主義和社會分歧:以印尼佐科威總統為例 (2020),提出極端多黨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印尼政治、佐科.威多多、政黨體系、民粹主義、社會分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系研究所 蔡榮祥所指導 林韋譯的 菲律賓總統制運作之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菲律賓政治、歷史制度論、總統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極端多黨制的解答。

最後網站政治學-政黨體系-知識百科-三民輔考 - 3people.com.tw - /則補充:1.多黨制的特徵多黨制為兩個以上政黨彼此間相互競爭,降低了單一政黨組成政府的可能性,增加了聯合內閣的空間。 2.多黨制的優點 (1)營造了政府內部的內在制衡,有利於辯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極端多黨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霍布斯邦的兩種革命(革命分子+革命萬歲)

為了解決極端多黨制的問題,作者EricHobsbawm 這樣論述:

◎理解霍布斯邦革命思想‧必備索引 歐洲具有悠久傳統的各種運動和制度,為何在拉丁美洲失敗得如此徹底?     《革命分子》     每個世代/時代都有革命分子。   所有的革命分子,都必須相信行動的必要性。     21世紀還在講一百年前俄國的十月革命似乎過於老派,21世紀的革命在突尼西亞、在埃及,或許在香港。不過每個時代的革命都一樣,它們都暴露了社會的嚴重矛盾,也表現了永遠有一群人,他們對現狀不滿、對理想世界充滿想像,並願意為其努力。而其中總有一個,將變成引爆全世界行動的火花。     本書為霍布斯邦於1961到1972年撰寫的書評、文章,以及演講集結。全書環繞著「革命」這個主題。一開始,

霍布斯邦從一個歷史學家的角度處理共產黨及共產主義的歷史。接著討論的是無政府主義,每一個嚮往革命的人或都曾為它其中崇高的道德性所吸引,但其在革命運動上的無能卻也眾所皆知,馬克思主義者怎麼看?第三部分則處理自1950年代中葉起便十分活躍的、關於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各種面向的談辯。第四部分的主題是軍人與游擊隊。基於過去對盜匪跟農民起義的研究,游擊隊對霍布斯邦而言並不陌生,此處特別著墨越南、中國的游擊隊,同時也放進了對格瓦拉和毛澤東的觀察。第五部分直接點出這本書的主題:暴動與革命。從農民起義到勞工運動,所謂的暴力相差甚遠,公權力的作用也大不相同,霍布斯邦怎麼看?     五十年後,我們發現霍布斯邦提出的

問題與思考方向依然具有價值,因為這或許是任何時代的「革命者」,無法迴避的本質,什麼是革命?什麼是顛覆?什麼是暴力?將革命概念置於歷史脈絡中思考,成敗是否必然?當代的現實環境如何與之辯證?理念與現實,如何對話?21世紀,資本主義仍然是我們必須打倒的對象嗎?     作為一個歷史學家,霍布斯邦不僅將上個世紀的政治與社會動盪,置於歷史的脈絡中解讀,從歷史探究到對馬克思主義的當代評價,評論這些改變20世紀面貌的重要思想及人物;同時,作為一個老派的革命分子,在「革命」這個概念已倍受懷疑(或只是個象徵符碼)的此刻,他的文字提醒我們,面對社會不公義、不平等,基進的方式如何可能,以及其作為一種解方的重要性。

    《革命萬歲》     歐洲具有悠久傳統的各種運動和制度,為何在拉丁美洲失敗得如此徹底?   「拉丁美洲是歷史變革的實驗室,其存在就是為了顛覆傳統公認的真理」──霍布斯邦     霍布斯邦最後出版遺作・一位左派歷史學家對拉丁美洲長達40年的觀察、關注,與熱情!     1959年,卡斯楚在古巴的勝利,讓歐洲和美國的知識分子開始對拉丁美洲著迷。1960年,霍布斯邦首次造訪這個地區便深受其吸引,「因為社會革命的岩漿顯然正在那個大陸沸騰。」他認為拉丁美洲的城市工人階級將會因為他們的貧窮、不安與低劣至極的生活條件,成為潛在的不定時炸彈;他同時也對秘魯和哥倫比亞農民運動的革命潛力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他甚至提到巴西勞工黨的成長茁壯,足以「溫暖每一個老左派心中的皺紋」。     基於對社會革命的期望,霍布斯邦一直維繫著對拉丁美洲的興趣。     拉丁美洲是一個同質性極高卻蠢蠢欲動的大陸。西班牙文或葡萄牙文幾乎是所有地區的共同書面語言,所有國家的宗教背景都是天主教。移民在大部分國家都融入得非常成功,甚至可在政府機構位居要職。不論是當地知識分子或外界人士,都傾向將該大陸視為一個整體;相較之下,歐盟再怎麼努力,歐洲還是沒有可與其相提並論的團結一致感。歷史團結了拉美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即便如此,拉美的統治階級和知識分子與一般百姓之間卻涇渭分明,財富嚴重不均、政治局勢動盪不安,霍布斯邦在首次造訪拉丁美

洲之後就已經確定,一、二十年內,這裡恐怕會變成「世界上最具爆炸性的地區」。     的確,這裡是歷史變革的實驗室,並且提供了各種不同於過往的結局:阿根廷和巴西出現了鼓舞勞工運動的右派大老;玻利維亞的法西斯理論家配合左派礦工聯盟發動革命,並將土地分配給農民;哥斯大黎加是全世界唯一真正廢除了軍隊的國家;在墨西哥這個極度貪腐的一黨國家,其革命制度黨有系統地從最激進的大學生中吸收黨員。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第一代移民可以當上總統,而且阿拉伯人(當地稱之為「土耳其人」)往往比猶太人還要成功。     四十年的觀察,霍布斯邦的確看見了一個全面改變的社會。身為歷史學家,他認為拉丁美洲「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要顛覆傳

統公認的真理」。但他在1960年代所期待的社會革命並未真正發生。「現在它再也不會出現了。」     +++     霍布斯邦晚年及逝世後出版的選集中,《如何改變世界》收錄了他從1956到2009年,關於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論述,是他逝世前最後一部作品;《斷裂的年代》則是他在1964到2012年間,對於20世紀文化與社會的思考論述。至於對自己晚年最關注的拉丁美洲,他留下了遺願,希望能將自己有關拉丁美洲的文章、論文和評論,出版成冊。     《革命萬歲》即是他四十年來研究拉丁美洲的作品選集。本書由拉美史學者、《劍橋拉丁美洲史》主編,同時更是霍布斯邦超過五十年的朋友——萊斯利・貝瑟爾負責選編並撰寫導

言,收錄範圍從霍布斯邦1960年第一篇探討古巴革命的文章,一直到其出版於2002年自傳中以拉丁美洲為主題的章節。這些文章探討了拉丁美洲從1930年代世界大蕭條以來的人口、經濟與社會變革,並特別強調傳統農業社會的解體,以及一般大眾──城市工人階級、城市貧民,尤其是農民──在1940和1950年代的政治覺醒。更重要的是整個拉丁美洲在1960年代中葉到1970年代中葉,社會革命的可能性。     他筆下關於拉丁美洲的一切事物幾乎都具有歷史意義。不過寫下這些文章之際,與其說他是位專業歷史學家,倒不如說他是一位當代社會與政治變革的觀察者和分析者。他不僅呈現其長達四十年來對拉丁美洲的觀察、關注,與熱情,更

以此方式,為我們對拉丁美洲的知識和理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各界推薦     霍布斯邦與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對當代描述、理解,以及引發討論的能力。──《華盛頓郵報》     霍布斯邦的才思,在歷史專業這個領域,無人能出其右。──《衛報》     這是一本簡潔而可讀性高的著作,任何研究當代革命行動的讀者,都可以從本書中獲益良多。──《新政治家》     這是一本難得的佳作,每一篇都見證了霍布斯邦教授敏捷的才情與嚴謹的風格。──《TLS》     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傑出的歷史學家之一。──《獨立報週日版》     堪稱英國各類歷史學家當中最受尊敬的一位,是任何時代極少數真正享譽國內外的歷史學家之

一……。他對細節的了解,及其非凡綜合能力都無人可及。──《衛報》(Guardian)     該時代最偉大的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邦的知識火力和分析能力始終無與倫比。──《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當代的權威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開創了關於民眾抗爭、暴亂和造反的研究,其著作對社會科學家和歷史學家而言同樣重要。──《泰晤士報》(The Times)

多黨總統制的政黨體系、民粹主義和社會分歧:以印尼佐科威總統為例

為了解決極端多黨制的問題,作者謝侑庭 這樣論述:

  本文主要探究佐科.威多多自2014年就任印度尼西亞總統至今之多黨總統制,而影響多黨總統制運作的因素眾多,相較於他國,印度尼西亞具有政黨體系、民粹主義與社會分歧的交織,並藉由政黨體系展現爪哇文化高度共識協商的特色。本文以歷史制度主義探析1949年印度尼西亞建國後,經歷專制統治時期(1949-1998)以及民主化的後蘇哈托時期(1998-)之多黨總統制,對於佐科.威多多任內政黨體系的影響。並針對其運用民粹主義的方式競爭總統大位,卻在一些政策上與其承諾相違背,分析就任前後在政策立場轉變之主因。除此之外,印度尼西亞政治受到伊斯蘭教洗禮甚深,民主體制中亦不乏伊斯蘭教義的蹤跡。  透過歷史制度主義的

觀點,本研究發現,共識協商的文化是建構印度尼西亞政治的基礎,導致該國多黨總統制下總統與國會關係融洽,且總統所屬政黨與其他大部分政黨在行政部門組成聯合內閣,並透過協商取得各自意欲爭取的利益後,使各政黨在國會中提出的法案得以被其他政黨支持。而造成佐科.威多多就任前後政策立場的轉變,協商過程中的取捨是主要原因,是以才有一系列爭議性法案的產出,為該國種下民主崩潰的潛在因素。除此之外,社會分歧為本文探討的另一面向。佐科.威多多任內一如前總統時期,社會、政黨與伊斯蘭勢力掛勾進而掣肘政治的運作,當中夾帶伊斯蘭教溫和派與激進派之間的撕裂;也因長期排華情緒、爭議性法案、總統親中立場的結合,使印度尼西亞社會浮現分

歧帶來的危機。

革命萬歲:霍布斯邦論拉丁美洲

為了解決極端多黨制的問題,作者EricHobsbawm 這樣論述:

歐洲具有悠久傳統的各種運動和制度,為何在拉丁美洲失敗得如此徹底? 「拉丁美洲是歷史變革的實驗室,其存在就是為了顛覆傳統公認的真理」──霍布斯邦   霍布斯邦最後出版遺作・一位左派歷史學家對拉丁美洲長達40年的觀察、關注,與熱情!     1959年,卡斯楚在古巴的勝利,讓歐洲和美國的知識分子開始對拉丁美洲著迷。1960年,霍布斯邦首次造訪這個地區便深受其吸引,「因為社會革命的岩漿顯然正在那個大陸沸騰。」他認為拉丁美洲的城市工人階級將會因為他們的貧窮、不安與低劣至極的生活條件,成為潛在的不定時炸彈;他同時也對秘魯和哥倫比亞農民運動的革命潛力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他甚至提到巴西勞工黨的成長茁壯,

足以「溫暖每一個老左派心中的皺紋」。     基於對社會革命的期望,霍布斯邦一直維繫著對拉丁美洲的興趣。     拉丁美洲是一個同質性極高卻蠢蠢欲動的大陸。西班牙文或葡萄牙文幾乎是所有地區的共同書面語言,所有國家的宗教背景都是天主教。移民在大部分國家都融入得非常成功,甚至可在政府機構位居要職。不論是當地知識分子或外界人士,都傾向將該大陸視為一個整體;相較之下,歐盟再怎麼努力,歐洲還是沒有可與其相提並論的團結一致感。歷史團結了拉美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即便如此,拉美的統治階級和知識分子與一般百姓之間卻涇渭分明,財富嚴重不均、政治局勢動盪不安,霍布斯邦在首次造訪拉丁美洲之後就已經確定,一、二十年內,這

裡恐怕會變成「世界上最具爆炸性的地區」。     的確,這裡是歷史變革的實驗室,並且提供了各種不同於過往的結局:阿根廷和巴西出現了鼓舞勞工運動的右派大老;玻利維亞的法西斯理論家配合左派礦工聯盟發動革命,並將土地分配給農民;哥斯大黎加是全世界唯一真正廢除了軍隊的國家;在墨西哥這個極度貪腐的一黨國家,其革命制度黨有系統地從最激進的大學生中吸收黨員。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第一代移民可以當上總統,而且阿拉伯人(當地稱之為「土耳其人」)往往比猶太人還要成功。     四十年的觀察,霍布斯邦的確看見了一個全面改變的社會。身為歷史學家,他認為拉丁美洲「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要顛覆傳統公認的真理」。但他在1960年代

所期待的社會革命並未真正發生。「現在它再也不會出現了。」     +++     霍布斯邦晚年及逝世後出版的選集中,《如何改變世界》收錄了他從1956到2009年,關於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論述,是他逝世前最後一部作品;《斷裂的年代》則是他在1964到2012年間,對於20世紀文化與社會的思考論述。至於對自己晚年最關注的拉丁美洲,他留下了遺願,希望能將自己有關拉丁美洲的文章、論文和評論,出版成冊。     《革命萬歲》即是他四十年來研究拉丁美洲的作品選集。本書由拉美史學者、《劍橋拉丁美洲史》主編,同時更是霍布斯邦超過五十年的朋友——萊斯利・貝瑟爾負責選編並撰寫導言,收錄範圍從霍布斯邦1960年第

一篇探討古巴革命的文章,一直到其出版於2002年自傳中以拉丁美洲為主題的章節。這些文章探討了拉丁美洲從1930年代世界大蕭條以來的人口、經濟與社會變革,並特別強調傳統農業社會的解體,以及一般大眾──城市工人階級、城市貧民,尤其是農民──在1940和1950年代的政治覺醒。更重要的是整個拉丁美洲在1960年代中葉到1970年代中葉,社會革命的可能性。     他筆下關於拉丁美洲的一切事物幾乎都具有歷史意義。不過寫下這些文章之際,與其說他是位專業歷史學家,倒不如說他是一位當代社會與政治變革的觀察者和分析者。他不僅呈現其長達四十年來對拉丁美洲的觀察、關注,與熱情,更以此方式,為我們對拉丁美洲的知識和

理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媒體好評     堪稱英國各類歷史學家當中最受尊敬的一位,是任何時代極少數真正享譽國內外的歷史學家之一……。他對細節的了解,及其非凡綜合能力都無人可及。──《衛報》(Guardian)     該時代最偉大的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邦的知識火力和分析能力始終無與倫比。──《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當代的權威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開創了關於民眾抗爭、暴亂和造反的研究,其著作對社會科學家和歷史學家而言同樣重要。──《泰晤士報》(The Times)

菲律賓總統制運作之研究

為了解決極端多黨制的問題,作者林韋譯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歷史制度論的角度探討菲律賓總統制發展的脈絡與軌跡,發現菲律賓存在著選舉制度上的根本缺陷,民主政治體現的是公平正義的參選機會,而菲律賓的政治人物大多是富有的或受歡迎的,利用名氣或財力贏得選舉,以及整個選舉制度各式各樣的詐欺與算計行為,導致整個菲律賓的總統制度無法完整運作。 使用歷史制度論的角度爬梳菲律賓的整個政治發展可以發現,1946到現今的政黨政治大多呈現出家族政治的樣貌,使得國會都由家族所控制,最後贏得選舉的議員都為某家族之成員。經過本研究後發現,菲律賓的政治存在著以下兩點問題:一、政治領導人的強力主導:政治領導人在菲律賓的政治發展過程中,可說是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為整個變遷的方向似乎都遵循政治領導人的意圖而動。二、上層階級操控的國會:寡頭式民主似乎就是菲律賓民主政治的最大特色,當殖民政府開始將民主選舉制度引進菲律賓之後,上層階級便藉由其財富操控選舉,因此整個國家的政治權力完全被他們所掌控,使得菲律賓的政治職位,都出身自豪門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