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對年節日拜拜祭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未對年節日拜拜祭品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秀娥寫的 圖解台灣問俗小百科:100個日常民俗生活的問答題 和陳慶祐的 好好拜拜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未對年中元節拜拜也說明:3 未對年節日拜拜祭品、祭拜往生者要說什麼- 汽車零件保養懶人包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 Jun 6, 2011 — 清明掃墓禁忌懶人包:剛往生親人對年禁忌、拜拜供品禁忌看這!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積木文化所出版 。

玄奘大學 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班 張蘭石所指導 張伊茹的 台灣環保自然葬與網路祭祖儀式之研究 (2017),提出未對年節日拜拜祭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環保、自然葬、網路祭祀、倫理、祭祖儀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劉正元博士所指導 洪淑昭的 傳統節慶米食的象徵-以高雄市閩南族群的「粿」為例 (2012),提出因為有 粿、節慶米食、禮物交換、象徵的重點而找出了 未對年節日拜拜祭品的解答。

最後網站對年祭拜要準備什麼– 家人往生百日拜拜準備物品 - Deal0z0則補充:百日、對年、三年合爐ˋ守孝ˋ作法事未完成@ 生命禮儀:: 痞客邦. 合爐及對年儀式及流程、供品等民間習俗信仰說明及解說。, 對年儀式為先人第一次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未對年節日拜拜祭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台灣問俗小百科:100個日常民俗生活的問答題

為了解決未對年節日拜拜祭品的問題,作者李秀娥 這樣論述:

  「求財(事業)」:想要發大財!但文武財神大不同;錢母、金雞母要如何招財?求財寶袋,又是求什麼財?   「求功名考運」:拜文昌、求考運,攏底佳;供蔥變聰明、供蒜會算數、供芹菜好勤快。   「求姻緣」:招桃花、求脫單,眉眉角角全攻略,拜好拜滿超靈驗,謝謝月老來牽成。   「婚俗禁忌」:婚姻大事見招解招不採雷,通關達陣一次搞懂懶人包,打造百分百皆大歡喜。   「求子」:求好孕,怎麼拜?女求紅花、男求白花,還要鑽燈腳?   「求平安團圓」:沒人罩,也要有平安符、香火袋來罩,神明護體永保安康。   「求壽」:添福添壽怎麼求?長生祿位加持護佑,萬壽無疆勝彭祖,吉祥話典故怎麼說?   「求神明指引」:求

神問事照步來,解憂除惑無罣礙,求的是什麼籤,好好瞧一瞧。   「喪禮的禁忌」:人生旅程最後一哩路,別讓往生者不開心;禮天敬地諸事謹慎,趨吉避凶常保平安。   以台灣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民俗生活題材為主,將民間盛行的生命禮俗與信仰習俗提為焦點,設想一般人最常求問的疑惑,總共選出100個大小問題,再一一解答。有歷史典故、信仰儀式與相關禁忌,是親近民間習俗與信仰之前的通識功課,也是一般人希望獲得生命中各個成長階段與生命關卡的釋疑百科。更適合出國遊學、留學、打工度假、觀光旅遊、國際外交、商務往來等與外國人輕鬆打開話匣子,增進彼此文化交流的話題素材。 本書特色   1.台灣廟宇文化與人民生活緊密

連結,連外國人都為之著迷,並撰文著書推廣如何欣賞與深度旅遊,台灣擁有豐富多元的民間習俗與信仰,並且與四時進行式息息相關,讓人了解台灣的民俗與信仰就格外重要。本書強調以台灣現時具有指標性、最普遍的生命禮俗與社會習俗為提問焦點,分別以問「求財」、「求姻緣」 、「求子」、「求壽避禍」、「求平安團圓」等類別,以一般人最常求問的問題,專業分述其典故、儀式與禁忌,為解開讀者常見的疑惑。   2.台灣的宮廟是世界最密集的地區,其中以民間信仰高達百分之45的人口佔最多數,但臺灣的民俗研究卻比不上媒體民俗報導,本書以近年在媒體上能見度最高的民俗活動為主軸,從表與裡的、由淺而深的問答,讓讀者可以進一步探索生活周

遭上正在發生的種種慣習、民俗活動與儀式,在面對「祈求吉慶」的民俗源頭時,怎麼釐清祈求的疑問、怎麼看、怎麼拜,又怎麼參與,本書以民俗與心理的角度深入淺出述說與一般人在民俗信仰中最息息相關的問題,並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讓讀者在輕鬆問答的小百科中,認識台灣民俗活動與信仰儀式。 作者簡介 李秀娥   臺灣省雲林縣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等研究助理、真理大學宗教系兼任講師、大葉大學兼任講師。   ◆現職民俗文化研究者,從事臺灣漢人曲藝文化、民間信仰文化、歲時節慶、生命禮俗等研究多年。   ◆著有《蘇府大二三王爺開基祖廟鹿港奉天宮志》、《

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灣民俗節慶》、《鹿港的信仰與曲館研究》、《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圖解台灣民俗節慶》、《圖解台灣喪禮小百科》、《迎神台灣:圖解信仰儀式與曲藝陣頭》等專書。   推薦序:入境問俗、社會和諧、身心安頓 自序:民俗寶地,豐厚文化 前言:問俗百種,求解釋疑 問「求財(事業)」 1.雖然努力工作賺錢,為何還需要祈求財神爺降臨? 1-1.你知道民間俗信吃芋頭可以找到好工作嗎? 1-2.你知道民間俗信柿子可以帶來事事如意嗎? 2.財神爺是怎麼來的,究竟祂是誰? 3.財神爺不只台灣有?不同宗教也求財神?

4.台灣有好多財神爺,為何又有「文財神」、「武財神」之分? 4-1.哪些是文財神? 4-2.哪些是武財神? 5.五路財神、八路財神,到底怎麼分? 6.動物神也會招來財富? 7.財神爺來不來,風水也能知道? 8.不要小看春聯與年畫,原來它們也可招財? 9.過新年迎新春,求財有撇步,但一些禁忌還是不能鐵齒? 9-1.歲末至年初忌諱討債或還債? 9-2.新春期間忌諱掃地、倒垃圾? 9-3.歲末兜售財神年畫的禁忌? 9-4.新春拜土地公可求財? 9-5.商家開市迎祭財神需留意何事? 10.發財金怎麼來?又有哪些種類的發財金? 11.如何跟神明求發財金當錢母? 12.如何跟神明求財寶袋?   問「求功名

考運」 13.求功名、考運要拜什麼神? 14.文昌帝君的由來與傳說? 15.五文昌是指什麼神? 16.魁星踢斗與功名有何關連? 17.你知道傳說古代拜魁星爺用狗肉嗎? 18.求考運要用什麼供品來祭拜? 19.手握文昌筆等於智慧筆? 20.為何祭孔大典後,民眾熱衷於拔牛毛? 21.求考運拜什麼供品就可以「包中」? 22.想要「三元及第」的好兆頭要拜什麼供品?   問「求姻緣」 23.為什麼月下老人是掌管未婚男女姻緣的神祇? 24.台北霞海城隍廟主祀城隍爺,為何廟裡的月下老人卻名聞遐邇祭拜踴躍? 25.各家宮廟有不同儀式,如何向月老祈求好姻緣? 25-1.台北霞海城隍廟的祈求方式? 25-2.萬華

龍山寺的祈求方式? 25-3.芝山巖惠濟宮的祈求方式? 25-4.松山霞海城隍廟的祈求方式? 26.你知道台灣有哪十大月老廟嗎? 問「婚俗禁忌」 27.不宜結婚月份的禁忌: 28.迎親時,忌諱給哪些人觀看? 29.迎親隊伍中若逢「喜沖喜」,該如何處理? 30.迎親隊伍中若逢「凶沖喜」,該如何化解? 31.為何新娘入門時忌諱踩夫家的門檻? 32.新娘入門時,哪些人要先閃避一下?原因為何? 33.新娘房忌諱給哪些人進入? 34.什麼是城隍夫人的幸福鞋? 35.為何要攪動台南重慶寺月老尊神的醋矸?   問「求子」 36.民間信仰中為何稱女性神祇為「夫人媽」? 37.「夫人媽」在台灣包括哪些女神?

38.生育求子為何要求註生娘娘? 39.要轉大人為何要拜七娘媽? 40.七娘媽亭有什麼作用? 41.為何要寫契子書? 42.乞龜為什麼還分喜龜、丁龜、平安龜、財氣龜等,代表什麼意義?為何要乞龜還龜? 43.夫人媽也可以收驚? 44.求子可以「躦燈腳」、「求燈」、「探花欉」? 45.換肚可以求子?要如何換肚? 46.白花代表什麼?紅花代表什麼? 47.久婚未孕可以祈求花公花婆?花公花婆又是誰? 48.本命花園、本命花欉、本命樹欉是什麼? 49.「栽花換斗」可以生男丁?   問「求平安團圓」 50.台灣人拜神明求平安賜福? 51.拜神明時要準備什麼祭品? 52.如何跟神明求取信物保平安? 53.如

何成為神明的契子,讓神明長久保佑平安? 54.如何成為神明的效勞生? 55.為何「三元節」要拜湯圓?湯圓又代表什麼意思? 56.為何半年節要拜湯圓?半年圓是什麼? 57.為何民眾要補「年中運」? 58.為何台灣民間習慣年底要「謝平安」?   問「求壽」 59.民間習俗為何以烏龜為長壽的象徵? 60.「乞龜」是什麼?代表什麼意思? 61.「還龜」是什麼? 62.「龜上壁」是指什麼意思? 63.傳統習俗幾歲以上才可以做壽? 64.小壽是幾歲? 65.中壽是幾歲? 66.大壽是幾歲?米壽是幾歲?耆壽是幾歲? 67.百歲之壽又稱什麼? 68.丈母娘要幫女婿做壽,幾歲時要做呢? 69.民間做壽會贈送什麼

為賀禮? 70.壽桃為何可以帶來長壽? 71.王母的蟠桃會為何如此受歡迎? 72.祝福「松柏長青」也可以帶來長壽? 73.祝福「龜壽鶴齡」也可以帶來長壽? 74.為何道教儀式「祝燈延壽」時敬獻燈燭可以延壽? 75.「祝燈」時主要是祈請天尊來祝旺元辰? 76.一般道教斗燈的斗筒會擺放哪些辟邪吉祥的器物?這些器物又代表什麼含意? 77.「燈」在傳統民俗與信仰上有哪些象徵意義?   問「求神明指引」 78.如何向神明卜筶請示問題? 79.筶杯的起源是什麼?聖杯、伏杯、笑杯是什麼? 80.如何向神明求籤詩指引迷津? 81.你知道籤詩有分「運籤」和「藥籤」?「藥籤」還有分大人科、小兒科嗎? 82.什麼是

抽中「籤王」?什麼是「籤頭」?什麼是「上上籤」?什麼是「下下籤」? 83.你知道上三炷香可以得到神明香譜的指示嗎? 84.什麼是「添油香」? 85.有事請求時,如何向神明許願?為何許願後一定要記得還願? 86.什麼是神明所賜的「藥引」? 87.什麼是神明賜予的「爐丹」? 88.怎麼求神明的「中甌茶」? 89.平安符是什麼?符是怎麼畫出來的?符的基本結構是什麼? 90.不小心卡陰或卡到靈時,可以怎麼護身保平安? 91.到廟宇拜拜有何禁忌與規矩要注意? 92.為什麼傳統信仰中女性的經血會被視為禁忌與不潔? 93.為何坐月子的產婦與踏入月內房者,不要碰觸廟裡的法器? 93.家有喪事為何會在一年內,最

好不要到廟裡拜拜? 94.為何家有喪事,一年內最好不要去朋友家裡拜訪?   問「喪禮的禁忌」 95.為何陰曆七月通常不辦出殯喪禮? 96.為何包喪禮的白包奠儀,錢或鈔票要用奇數? 97.參加喪禮後,為何要用淨水灑身體? 98.參加火葬場的火化喪禮後,為何要跳過火堆來過火? 99.參加喪禮告別式後,道長為何要給「清淨符」?怎麼使用? 100.喪禮結束,為何要吃「散筵桌」?主家送給來幫忙的親友「散筵(緣)金」又是什麼?   參考書目 前言 問俗百種,求解釋疑   本書以台灣民眾日常生活最息息相關的民俗生活題材為主,將民間盛行的生命禮俗與信仰習俗列為提問焦點,分別以問「求財(事業)」、「求功

名考運」、「 求姻緣」、「 婚俗禁忌」 、「 求子」、「 求平安團圓」、「 求壽」、「 求神明指引」、「 喪禮的禁忌」等類別點題,總共列出一百個問題,再一一解答。 另以一般人最常求問的問題,即希望獲得生命中各個成長階段與生命關卡的平安順遂與祈祝滿願,並針對這些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民俗提問,介紹其歷史典故、信仰儀式與相關禁忌,試圖為有興趣的讀者解惑。   人們希望獲得富裕的生活,以避困頓的經濟條件,所以台灣民間發展出許多文財神和武財神的崇奉信仰與習俗,跟著普遍大眾求財的願望,也產生許多滿足民眾求財求錢母、金雞母、求財寶袋等的相關活動與習俗。若有考試需求的學子和士子,則盛行一些求功名的信仰習俗

,拜文昌帝君或五文昌等,或是拜魁星夫子、拜孔老夫子求智慧毛、智慧筆等,都是一些很有趣的習俗。要順利高中,則要準備相關的供品,蔥、蒜、芹菜等,又分別寓意聰明、會計算、勤快等,這也是華人文化所發展出來的特殊民俗信仰活動。   至於有求姻緣的人,則盛行拜月下老人,國內月老殿日益流行,媒體也爭相報導,每家崇奉月老的相關祭品或求拜習俗也略有不同,國內媒體還盛行十大月老廟的排行,提供給有需要的民眾參考。婚配成功後,民眾也懂得感恩,會答謝喜餅,或贈送喜糖到廟方,好分享給其他民眾,一同沾沾新人的喜氣。   新人結婚期間,因為雙方來自不同家庭背景要聯姻結合成家,古代傳統也產生一些相關的民俗禁忌,避免沖煞,危

害新人,所以有煞氣的生肖,如肖虎的,往往是避諱探望新娘房的,而新娘迎入門時,也為防「姑鬥」的閩南語諧音「孤獨」,有不好的兆頭,因此翁姑、小姑等都要暫時避開一下。   順利成婚後,人們最希冀的便是生得一男半女,加上傳統中國宗法社會的強調,所以台灣地區傳習的風俗,也是重男輕女的觀念,導致新人結婚後,承受傳宗接代的莫大壓力,因而民間也發展出因應求子的許多習俗,如到寺廟求取紅花(想生女者),或是求取白花(想生男者);或是元宵時到寺廟卜筶求取神明的指示,想生女者(求紅燈籠),或想生男者(求藍燈籠或黃燈籠),皆可祈求;也有元宵躦燈腳,好求得生男嗣好兆頭等風俗;也有求道教法師幫忙行「栽花換斗」儀式,好如願

生兒育女。   組成家庭後,往往也希望超自然的神明和祖先可以庇佑平安團圓,所以在日常的祝禱中,也會希求獲得神明的特別庇佑,而有祈求神明平安符、香火袋、信物隨身保平安等習俗。三元節或特殊節日祭拜中,也強調拜湯圓,以湯圓圓圓滿滿的形狀,祈求帶來闔家團圓,圓圓滿滿的美好願望。   民間還盛行補運習俗,好脫去厄運換來運途順遂,道教信徒還有年頭補年頭運,年中補年中運,年尾補年尾運的說法。其中漳州人後裔年中吃「 半年圓」的時節,也正是補年中運的好時節。   民眾的諸多願望中,期望獲得長壽、延壽者,也比比皆是,否則有諸多榮華富貴也享用不到。所以民間也因應產生許多祝壽的習俗,傳統習俗未滿五十歲者,無法稱

壽,以前只能過小生日,必須滿虛歲五十歲,才能做壽,有六十歲的小壽,七十歲的中壽,八十歲的大壽,而長命百歲的人瑞,又能子孫滿堂者,往往被眾人所稱羨。也因此,民間以各式食材或錢幣所製作成的壽龜或金錢龜,便深受民眾所喜愛,而有乞龜還龜之俗。道教北部正一派儀式中,又有祝燈延壽的科儀,祈請燈光普照大天尊等,祝願信眾元辰光彩,消災延壽,也是民間宮廟中每行建醮所必行的科儀,關乎許多信眾祈求延壽賜福的願望。而民間盛行為壽星送祝壽賀禮,也發展出許多美好的賀詞,如壽比南山、萬壽無疆、松柏長青、松鶴延齡等,而民間也往往會以眾仙齊赴王母娘娘的蟠桃會,來搬演祝壽的扮仙戲。   當人們在生活與工作過程中,可能遇到各種困

境或挑戰,或是疑難雜症之頑疾,導致家庭一時陷入困境,因而有信仰的人,可能會尋求宗教方式的協助,而有「 求神明指引」的相關信仰和習俗的產生,其中如何卜筶、如何求神明的信物、如何求神明的中甌茶、什麼是神明的「爐丹」、什麼是神明信物所做的「藥引」等等,都是有傳統宗教信仰行為的民眾所熟悉的。   而民間也盛行求籤詩指引,籤詩又有一般的運籤、藥籤之別,一般運籤中又有特殊的籤王(籤頭)、籤尾之別,或是上上籤和下下籤之別。藥籤則有成人科藥籤和小兒科之別,都是因應民眾的需求而設。   此外,要進入神明神聖的殿宇,又有何基本的禁忌需要遵守,這也是一般信眾所必須瞭解的,才不會因為不瞭解而誤觸禁忌,導致無意中破

壞廟宇中神聖的法器或法物,以免遭致不祥。民間常強調月經期婦女、坐月子者(入產房者)、家有喪事者,這三類人在傳統觀念中被視為不潔的,盡量不要踏入廟中,最好避免碰觸神聖的法器或物品。   上述中又以喪事的不潔最為嚴重,而台灣民間也相對的產生出有關喪禮的禁忌,諸如陰曆七月最好不要辦喪事,白包的奠儀又要怎麼包才符合禮數? 為何參加喪禮後,要以淨符水淨身? 為何喪禮結束前要過火除穢? 喪禮結束後的平安宴,為何又稱「 散筵桌」? 為何吃了「 散筵桌」,還要給前來幫助的親友,一戶一份散筵(緣)金? 若對上述這些民俗問題感到好奇,靜靜閱讀本書,當會獲得釋疑。 問「求財」 1.雖然努力工作賺錢,為何還需要

祈求財神爺降臨? 答:人生在世,儘管從事各種行業,往往希冀能夠過著幸福、康樂的生活,但又由於對未來生活欠缺安定感、充滿不確定性,所以有些人只好透過信仰的途徑,以獲取精神與心靈的寄託。國人自古以來期望﹁ 財、子、壽﹂三種人生的幸福境界,其中財源滾滾便居首要之位;其次,才是子嗣的傳衍和壽年的綿長,所以﹁ 財、子、壽﹂三仙往往是廣受民間百姓喜愛祈求賜福的神明。其中更以位居首要祈願地位的財神信仰,最為盛行。民間俗諺:﹁人兩腳,錢四腳。﹂即用來表示兩隻腳的人類很難追上四隻腳的錢,得加倍努力才行。另有民間俗話常說:﹁時也,運也,命也。﹂也在告誡人們,即使平常努力工作奮鬥,但是有時候運道不好,若逢天災人禍等

波折,也會有事倍功半的感受,甚至徒勞無功,白忙一場,所以除了以日常辛勤的努力為基礎外,也要透過祈禱的力量,尋求神祕的超自然力量的輔助,因而民間會有祈求財神爺降臨的需求,期望相關的財神爺慈悲賜予財富、改善生活品質與條件,使得居家富庶康寧、繁榮亨達。 1-1.你知道民間俗信吃芋頭可以找到好工作嗎? 答:人們為了能夠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獲得穩定的經濟基礎,往往會透過敬獻供品祈求神明和祖先的特別庇佑,庇佑身體健康、事業順利、財源廣進、鴻圖大展。在祈求事業運途上,有的則透過卜筶求運籤,請神明就個人或公司創業上事業運途發展指點迷津。而台灣的傳統民間習俗,則時常習慣透過諧音所帶來的吉祥兆頭,來比喻相關的運程

。所以古來民間習俗就流傳有一句簡單的閩南語俗諺:﹁吃芋找有好頭路﹂,意思是說多吃芋頭,就可以帶來好的工作運途,讓人們都能幸運地獲得很好的工作機會,可以一展抱負,事業運途也會跟著興旺起來。 而且在民間的菜價中,芋頭比地瓜的市價高出許多,古代社會中窮人一般只吃得起地瓜,芋頭是有錢人在吃的食品,所以可以常吃芋頭的也是比較富有的人。﹁吃芋找有好頭路﹂此觀念傳衍到婚俗中時,新娘所攜帶的陪嫁品中,也要有芋頭和蓮招芋(蓮蕉花和芋欉)這兩項,前者是希望帶給新婚夫婿將來能夠找到好頭路、好工作的吉祥兆頭;後者則是取新娘嫁入後,將來能為夫家帶來「蓮」(連)招生子、繁衍子嗣的好兆頭。

台灣環保自然葬與網路祭祖儀式之研究

為了解決未對年節日拜拜祭品的問題,作者張伊茹 這樣論述:

本篇論文主要探究台灣環保自然葬與網路祭祖儀式之淵源,以及古今祭祖儀式之異同,藉此在華人文化脈絡中評估其合理性。台灣祭祖文化淵源流長,但今世風俗已隨著社會的現代化與全球化而變化,國人對祖先觀念亦有些改變,但調查研究顯示台灣民眾大多都仍會奉祀祖先,以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尊敬的對待著對已逝去的先人。由於相關情境演變,特別是網路科技因發達,因之各種祭祀方式,皆有所不同。故本文首先依據《禮記》、《論語》、《孝經》之內容,以說明祭祖儀式的重要,與國人祭祖觀念之源流;進而論述葬式類型及環保自然葬概念,以及現今科技發達時代所發展出的祭祖新型態-網路祭祀。本文檢討:現代網路祭祖儀式是否能傳承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念?

在結論中,本文依據華人固有的「中庸理性」,就網絡祭祖與古禮的異同處評說其合理性。

好好拜拜

為了解決未對年節日拜拜祭品的問題,作者陳慶祐 這樣論述:

你一定沒有讀過這樣說拜拜、畫拜拜的書!你一定沒想過說拜拜、畫拜拜的書也可以這麼可愛!   《好好拜拜》台灣第一本拜拜的繪本  親切細膩的文字,  讓您吸納最飽足的拜拜知識;  色鉛筆溫暖細緻的筆觸,  勾勒出一幅幅如童話般浪漫可愛的場景。   我們要帶您走進一座廟宇仿彿走進童話故事裡一般,  溫柔、驚喜而又印象深刻,  我們要帶您走進台灣人最熟悉的信仰裡,  認識這個台灣人最熟悉的民間儀式──拜拜。 ◎走進香煙繚繞的寺廟   你是否曾因為不知該從何拜起而感到疑惑?   是否曾為了該點幾柱香、該拜什麼神、該怎麼跟神菩薩神明開口而傷透腦筋?   什麼是三川殿?   求籤有哪些標準步驟?   在

寺廟裡拜拜需要注意什麼規矩?   你可能有印象,但卻不知道我們平常習慣祭拜的神祇背後流傳著哪些感人的故事?   拜拜,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是既熟悉卻又陌生的儀式,人們多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卻鮮少有正式的資料可參考,也因此越來越多年輕人走進寺廟裡只能的東問一句、西問一句,似懂非懂、有樣學樣的胡亂拜一通。   有別於市面上的一般善書,《好好拜拜》以繪本的方式呈現知識性的內容,藉由溫暖、生動的畫風,拆解「拜拜」這個宗教儀式的文化意涵,並以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寺廟-龍山寺為本,從一位外國女子-好好「走進一座廟(龍山寺)」的故事開始,細膩講解拜拜的每個儀式與意涵、每位神祇的傳奇故事,以及台灣廟宇的掌故,讓讀

者在故事中除了理解拜拜的形式,更能了解信仰是如何深入人心,如何能夠一直凝聚著多數人的信念,拜拜背後所帶來更多更深遠的精神與寓意,《好好拜拜》將帶你好好拜一個拜。 ◎本書架構 第一章:故事繪本   主角-好好是一位年輕女子,她隻身來到台灣旅行,對於陌生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有趣。這天,她來到萬華喧囂的鬧區,在小販的叫賣聲與優閒的路人間看到一座廟宇,好好被其間的香火鼎盛吸引目光,於是走進這座廟,正在驚嘆建築的華美時,一位廟祝來到她身邊,介紹起她所身處的這座廟宇-龍山寺。   「這裡呀,可是台北早期最繁華的地方呢……」廟祝說:「而這座廟,也成了台北人共同的信仰中心。」廟祝帶著好好拜拜、告訴她關於龍山寺的故

事,告訴她這些信仰如何能凝聚起許多人,成為台灣人生活中重要的精神支柱。   當好好走出廟宇時,她發現自己懂得台灣人的信仰,也瞭解了觀音、媽祖、月老、地藏王菩薩……等神祇成佛之路。即使走入了人群、離開了台北,她依然帶著廟祝和神祇的祝福。 第二章:台灣民間神祇的傳奇故事   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韋馱護法、伽藍護法、華陀、彌勒佛、大魁星君、文昌帝君(馬爺)、媽祖、千里眼、順風耳、福德正神、城隍爺、、水仙尊王(龍爺)、註生娘娘(池頭)、關聖帝君、、月下老人、三官大帝、地藏王菩薩 第三章:好好拜拜   介紹拜拜的各種儀式與用具,例如:祭品的種類,拜什麼神可以供奉什麼祭品,又有什麼禁忌該注意;

在寺廟裡如何擲筊、求籤;安太歲的意義以及如何安太歲;如何欣賞宗教建築之美。 本書特色   ◎國內第一本結合繪本與宗教知識之書籍。   ◎以全國最具代表性,融合儒、道、佛三教的龍山寺為本,帶領讀者認識台灣人最普便的儀式──拜拜。   ◎色鉛筆筆觸柔和、畫風溫暖親切,勾勒出如童話般的場景,值得收藏。   ◎2011彩繪插畫年曆書衣,含2011年農、新曆,節日、節氣、神明生日加上拜拜活動,全新風貌再上市。 作者簡介 陳慶祐   文字工作者,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拆解各種知識領域。其文筆可親,浸潤在他的文字中,能從中感受到溫柔、細膩的筆觸,享受閱讀的歡愉。也因此,讀者能不費力的跨越時空,吸納最飽足的知

識。陳慶祐以《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一書入圍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出版過《禮拜三的糕餅課》等童話食譜,將糕餅與童話做結合,還曾應國賓飯店之邀,寫作出版經典食譜《頂級法式時尚甜點》;另外,還曾出版多本旅遊札記及小說,目前為時報周刊副刊中心採訪編輯。 繪者簡介 張瓊文   雲林科技大學視傳系畢業,擅長以柔軟的手繪筆觸營造如童話夢境般的插畫作品,她創作出溫暖的色彩、柔和的線條,引領大家從畫作中,找到屬於自己幸福的小角落!曾為皇冠、麥田等出版社及Sony唱片公司、北投圖書館繪製插畫,並出版多本兒童繪本、個人色鉛筆工具。2005年出版《第一次畫色鉛筆就上手》,榮登各大書店排行榜,創造的銷售佳績為繪圖教學

書籍之最。

傳統節慶米食的象徵-以高雄市閩南族群的「粿」為例

為了解決未對年節日拜拜祭品的問題,作者洪淑昭 這樣論述:

摘 要本研究採用歷史文獻分析以及田野訪談的研究方式,將閩南族群中常見的節慶米食-「粿」作概括性與系統性的整理、討論與分析。由於高雄市有許多來自不同鄉鎮的閩南族群,有利於觀察不同地區對於「粿」的普遍性及差異性認知,筆者希望透過「粿」的研究讓更多人瞭解傳統文化的內涵,並進一步喜愛此類的節慶米食。  除了節慶的飲食功能之外,「粿」最主要的用途是祭祀的供品,關於供品的討論,雖然已有李亦園以「生/熟」、「全部/部分」等二元分立的觀念,將如牲禮的祭品視為人與神之間距離的象徵,也有李豐楙以「冷/熱」、「素/葷」的結構觀點來觀看節慶供品所呈現出來的「聖/俗」象徵。雖然學者以祭祀供品的完整性、生與熟、葷與

素,來說明臺灣飲食文化中,確實存有追求與神靈之間關係均衡與和諧的理想境界,然而以這樣觀點來看,卻無法說明同為祭品的「粿」,要如何以生與熟來表達對神靈的疏遠與親近的狀態,更無法以冷與熱來區隔神靈聖與俗之間的界線。此外,關於「粿」的研究大都被歸類為傳統米食生活的一小部份來作討論,而對於「粿」呈現在饋贈與祭祀行為上的區隔未見有研究予以探討。本研究運用Mary Dougals對於聖經中「可食/不可食」的分類架構(classification schemes),以其對以色列人食物的分類來闡述社會中存在集體認知的觀點,作為本研究主要的論述。本論文從日治以前文獻中關於「粿」的記載去爬梳剔,並且以一年實地田野

訪談資料加以比較佐證,將不同種類的「粿」在傳統習俗中的總總樣貌加以分類、歸納,並且進行社會與文化意義的討論。本論文認為在饋贈行為與祭祀儀式裏中,「粿」以物質性的表徵來傳達閩南族群三層次的集體價值觀:首先,就個人而言,「粿」傳達的是個人對於家族繁衍與經濟生產的責任,閩南人以製「粿」來表達對「生子」與「財富」的嚮往,並且賦予此類的象徵意義;其次,在人我關係上來說,在饋贈行為裏,閩南人以不同種類的「粿」來作為親疏之間的區隔,並且定義自我與不同群體間的距離;最後,對於超自然的存在,閩南人在祭祀中用「粿」的味道來界定神聖與世俗的區隔,以「粿」的完整性來表達對神靈尊卑的次序。在此三層次的認知中,「粿」以其

所喻涵的象徵來傳達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神靈的溝通態度與價值觀。關鍵字:粿、節慶米食、禮物交換、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