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熱鰭片間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另外網站Item 987654321/23971也說明:本研究考慮LED路燈放置於室外無風環境,採用熱傳導、幅射及自然對流的方式進行散熱,並以Flotherm軟體之有限體積法分析熱流場,分別對不同大小之散熱鰭片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林銘哲所指導 林悅安的 仿生形散熱鰭片設計分析 (2021),提出散熱鰭片間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散熱鰭片、有限元素法、仿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製造科技研究所 莊賀喬所指導 蔡明芳的 交錯間距式鰭片散熱器於垂直擺置方向的自然對流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散熱鰭片、自然對流、散熱器、模擬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散熱鰭片間距的解答。

最後網站散熱鰭片英文鰭– Uhlwc則補充:【散熱鰭片heat】與【懇請英文”真的”強的也懂化學的人翻譯一下這段20 ... 各種間距之散熱模組鰭片對散熱性能影響分析本研究以實驗方法探討RHE散熱模組散熱性能。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散熱鰭片間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仿生形散熱鰭片設計分析

為了解決散熱鰭片間距的問題,作者林悅安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利用熱對流實驗機進行實驗,並與模擬結果比對其誤差值,透過有限元素分析軟體COMSOL6.0對散熱鰭片進行分析,分別將散熱鰭片形狀,依圓形、六角形、仿生形進行研究,本研究為探討散熱鰭片經由仿生比例0.618及仿生角度進行改良後,散熱效率與原始形狀的差異,在利用田口方法,將體積比、鰭片形狀、擺放角度及風速做為四個因子,並以L9直交表進行S/N比分析,散熱鰭片對傳熱係數與場協同角關係,並找出最佳組合。 經分析結果表明六角柱散熱鰭片相較於圓柱形散熱鰭片,材料耗材較少,且熱傳係數與場協同角皆有更良好的呈現。 經田口分析表明,在場協同數望大研究中,最佳結果為體積與面積比例0.618

圓上錐與六角下錐,且提高散熱鰭片間距比,可有效提升散熱鰭片的散熱效益。 對散熱鰭片擺放角度進行仿生角度120度模擬,熱傳係數與場協同角都有良好的改善,有效提升散熱鰭片的散熱效率。

交錯間距式鰭片散熱器於垂直擺置方向的自然對流研究

為了解決散熱鰭片間距的問題,作者蔡明芳 這樣論述:

在相關通訊設備於自然對流環境下的散熱設計上不只是盡可能地的降低熱阻值,另一方面也必須在有效的空間體積下設計出符合相對較低散熱器重量。本研究主旨以實驗與模擬分析研究散熱器置於垂直方向並在自然對流環境時如何在相同的限制空間下並利用散熱鰭片間距距離與散熱面積的變化來達到最佳之散熱性能。 對於自然對流環境探討幾種不同散熱鰭片型式,經過相關模擬分析過程及觀察相關溫度及速度場域後發現熱負載55W條件下,模型F-2(帽蓋式上部交錯式間距鰭片)的散熱鰭片表面溫度比模型D(剖溝式)降低了8.1oC。如果與模型-B(上下交錯式間距)相較下則增加到9.8oC的溫度差異。 在速度場域方面,模型F-2(帽蓋式上

部交錯間距鰭片)散熱面積比模型-A(連續式鰭片)多出20.65%,整體重量也減輕了22.2g。 模型F-2整體流體平均流速為0.314m/s比模型-D(剖溝式鰭片)整體平均流速為0.232m/s提升了35.34%。研究的八種不同架構中,以模型F-2(帽蓋式上部交錯間距鰭片)為最低熱阻值1.041oC/W是此次研究架構中散熱效果最好,因為利用上半部散熱鰭片間距的加大可有效提升整體流體速度,讓經過熱交換後熱空氣可以更快速排出到外部空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