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燈亮又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引擎燈亮又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旭生寫的 窈窕淑女安全御車術 和大衛.迪薩弗的 不失算的大腦除錯術:50個馬上改掉偏見、粗心、衝動情緒的自助思考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故障燈亮了,車還能不能繼續開? | 引擎故障燈排除 - 訂房優惠也說明:「檢查 引擎 」 燈 為何又亮了?以下「檢查 引擎 」 燈亮 起的五個最常見原因:氧氣傳感器故障,油箱蓋鬆動或丟失,催化轉化器損壞,空氣流量傳感器故障, ... Read More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大寫所出版 。

最後網站檢查引擎燈亮起之10大原因解析則補充:1,氧傳感器失靈 氧傳感器監測空氣與燃料的比例是否正常。 · 2,油箱蓋沒蓋緊 如果油箱蓋沒蓋緊,那麼也會有一個傳感器把這個信息傳遞給計算機,然後引擎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引擎燈亮又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窈窕淑女安全御車術

為了解決引擎燈亮又熄的問題,作者黃旭生 這樣論述:

台灣第一本專為女性書寫的駕車祕笈,讓您安心上路平安到家。   ◎作者投入汽車產業36年,對汽車與駕駛各方面問題皆有深入的了解。   ◎從女性角度出發,買車、駕車、異常狀況處理等等,分門別類以小篇章呈現,讓新手也能輕鬆閱讀無負擔。   ◎內文搭配可愛實用小插圖,讓讀者對內容有最直觀的認識。   Ladies必學御車術,Gentlemen不可不備!   擇伴首部曲:外貌帥不帥、內蘊夠不夠,很重要?   重點APP洩漏情資,新車Outlet也能挑到好貨色?   按鍵及警示燈,駕駛座前排整排,瞬間秒懂?   高速公路愛車罷工,市郊區假車禍、意外碰碰,怎麼辦?   Driving in rain

、driving at night或driving in winter,不用怕怕,給他催下去?   長途遠征,未雨綢繆,輕車熟路,無隙可乘,   一書在手,全部搞定!   ACC、AEBS、LDWS……一堆術語看嚨無@@   四門三廂房車、SUV 運動休旅車怎麼分?   中古車要怎麼選?   天啊!買個車怎麼這麼難啊?   別急!   讓投入汽車產業36年的達人慢慢告訴你:   車要怎麼選最安全?   開車上路前要具備哪些觀念才不會變三寶?   遇到意外事故怎麼辦?   車上必備的安全急用品有哪些?   淺顯易懂的說明搭配可愛的小插圖,   淑女們也能輕鬆變成駕車高手,助己又助人!   P

S.安全駕駛不分男女,男生看本書不用自宮,別錯過囉~   作者簡介 黃旭生(Tony)   誕生於1959年9月處女座,逢甲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畢業。   軍旅生涯退伍後,即邁入汽車銷售服務與汽車製造、行銷服務領域,簡述如下:   ‧2009年3月-2018年12月:LUXGEN台中 /彰化/南投經銷商中智捷汽車──總經理   ‧2006年10月-2009年3月:NISSAN中區經銷商裕民汽車──協理(海外事業部兼進口車部)   ‧1999年5月-2006年9月:French RENAULT Taiwan Office──行銷經理Marketing Manager、臺灣區經理Are

a Operation Manager   ‧1998年7月-1999年4月:京揚國際(股)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   ‧1994年9月-1998年6月:雷諾汽車RENAULT台灣總代理三富汽車──行銷企劃部經理、發言人   ‧1992年9月-1994年8月:汽車百科雜誌社──副社長   ‧1987年4月-1992年8月:雷諾汽車RENAULT台灣總代理三富汽車──企劃課課長、經銷商管理主任、企劃部副理   ‧1986年6月-1987年3月:雷諾汽車RENAULT臺北經銷商元泰汽車──據點經理   ‧1983年10月-1986年5月:HONDA本田汽車總經銷南陽實業──業務代表、行銷課主管  

推薦序/胖胖 緣起   擇伴首部曲――外貌帥不帥、內蘊夠不夠! 逛逛新車Outlet,精挑細選My愛將 中古車嫁進門,看清楚講明白 重點情資與APP,一應俱全 安全急用品,觸手可得 透視裡外,從容自若再起步 風吹雨打,全神貫注――Driving in rain. 漫漫黑夜,一覽無遺――Driving at night. 寒冬驅車,踏雪尋梅趣――Driving in winter. 不用怕怕,安穩下坡去 長途遠征行、未雨綢繆先 愛駒Pay定保,頭好又壯壯 寶貝洗香香,容光也煥發 孕婦或六歲幼兒專屬優先停車 輕車熟路,無隙可乘――Parking with safety. 高速

公路愛車罷工或意外碰碰,臨危不亂 市郊區意外碰碰或假車禍,怎麼辦? 恪遵新法條,荷包卡要緊 年前 DIY,平安樂滿懷 租車眉角,窩心小叮嚀 英文縮寫按鍵及警示燈,一樣也難不倒喔! 愛己又愛家,堅持要說「不」!   後記 附圖:台灣各產險公司0800服務電話彙整表   推薦序 我人生的第一部車,就是跟Tony購買的!   說起來應該算是一種緣分吧!?當初只是電台同事的推薦,依約前往歐系汽車展示中心拜訪Tony以及看看旗下新車。結果,聆聽他專業地解說不到一小時,立即下定決心購買!一來我相當佩服他對於僅僅抱持著來看看而已,或許連購車慾望都尚未凝聚成形的顧客超有耐心,同時灌輸胖胖一個非常重要的

觀念,汽車係為使用者提供「行的安全」而生,因此建議選購任何新車務必將「被動安全及主動安全」設計列為必要條件;二來也因為對於這位經常出差往返法國的長官非凡氣質,十足折服,畢竟~法國可是我最鍾愛的國家哩!   咱們身處講究女性平權的時代!市場上,少有願意為女性駕駛人士挺身呵護的書籍,這~絕對是先驅者!而且Tony更細心條列出Ladies在駕馭愛車時應該注意的事項,這本書其實也可以作為男性駕駛者好好檢視關照一下,有沒有貼心地concern另一半的最佳途徑! 台中全國廣播電台DJ 胖胖 作者序【節錄】   坊間與汽車話題相關的實體書籍只剩每月定期發行的汽車雜誌以及汽車駕照考試要領,其他則是汽車

專業網站、試車網路頻道及無線電視台等藉由影音視覺傳達汽車科技、世界新車大展或國內新車上市的新鮮話題,論及行車安全的專責篇幅如曇花一現般,遑論彙集成冊,更別說專為女性車主行車安全而著墨的書籍或文章!傳統家庭裡心愛女兒準備出嫁前,母親總是千叮嚀萬叮嚀與丈夫相處之道,甚至傳授馭夫術,然而面對冷冰冰的汽車機械該如何掌舵呢?Tony內心深處一直呼喚著應該為偉大的母親們、女性朋友們奉獻綿薄心力,促動撰寫此書的動機,眾女豪傑忙碌之餘將它視為工具書亦無不可,為了方便閱讀及加深印象,凡能條列式地表達者盡量逐一逐項釋義之。窈窕淑女‧安全御車術內容廣泛,打從務實地認識汽車外型及動力系統、接著準備購車&擁車開始,至「

愛己又愛家,堅持要說不」為止琳瑯滿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真心希望成為偉大女性朋友的葵花寶典,每天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男性朋友們瀏覽之後,也可提綱契領地提醒女性親友安全駕車之道。因緣際會之下,自行購閱或朋友贈閱,從中獲得安全駕車觀念而免於意外事件,正是在下發行與分享的崇高目標,畢竟生命是無價的而且永遠無法再重生。數十年堅持「Lady First」的社交禮儀,敬獻此書予台灣寶島偉大的女性及親朋好友們,更感謝從事汽車銷售服務的好朋友江為臻WJ、李郁仁提供不勝枚舉的寶貴意見、長子James費心協助校稿、愛女Peggy遠從法國里耳Lille視訊鼓勵、RAT成員Armelle和Robert不斷指

點以及最重要推手-愛妻麗芳默默地支持,終能順利付梓問世。   透視裡外,從容自若再起步不管愛車身處何地(特指自家停車位以外),每一次開車行進之前,務必不厭其煩地執行例行動作,請勿偷懶,以免一失手成千古恨!1. 檢查前後左右及底盤下方是否有任何障礙物?走近自己的愛車前則開始掃視車輛四周是否有任何異物或陌生人會影響前進或是倒車,特別確認車外後視鏡是否被拉摺,如果已經易位,應將後視鏡恢復原狀,並再左顧右盼是否有可疑壞蛋,如果感覺異樣時千萬勿進入座車,立即尋求協助或報警處理。2. 開啟駕駛座車門是否會碰及左側鄰車?如果距離太近時,以手掌輕輕地握住車門框邊緣阻隔與鄰車的鈑件,避免碰傷隔壁車輛!或許對

方下車時會拍照留下影像,作為日後爭議發生時的證據喔!3. 車門立即上鎖,準備駛離現場:女性開車族上車前除應注意週遭有沒有陌生人,上車後第一個動作是按下中控門鎖鎖住所有車門,以防壞人突然開門侵入脅迫錢財與人身安全。4. 淑女們手提包包不要放置於右乘客座椅上,行車過程可能滑落至地板上而分心,如果是名牌包包,可能成為路上歹徒覬覦的目標,最好將包包Logo朝下置於後座椅上方。5. 啟動引擎後檢查儀表,檢視各項警示燈是否有異常亮起者(如果發現水溫表、機油壓力警示表、引擎故障警示燈及方向盤故障警示燈任一警示燈亮起時,絕對勿啟動引擎行駛。如於行進間亮起,趕緊停於安全之處熄火,立即請求救援),以及引擎是否發出

平時未曾聽過的異音。(如是,立即請求支援協助,進廠維修排除障礙。)6. 駕駛者及所有乘員立即繫上安全帶。愛車如有配置360度環景影像系統,仔細觀看車輛四周景物再次確認。7. 入檔起步前,檢視駕駛座腳踏墊上方無任何異物以及確認車外和車內後視鏡角度、察視四周是否還有障礙物或可疑人士。8. 小孩安置於ISOFIX兒童安全座椅,大小孩需配置後座Euro輔助墊,安全帶才不會勒住脖子,以策安全。如果搭載小朋友時,選擇停車場及停車位置最好鄰近管理中心或警衛室附近,確保媽媽及小朋友安全上下車。9. 手機是否與車機連結以利來電自動接聽,透過麥克風直接通話勿須碰觸手機,增進行車安全。同時確認Google Maps

是否拋轉至車上銀幕(如果標配者)或是車上內建導航系統是否開啟?(建議行經高速公路,行車速度快勿使用任何導航,距離目的地附近確實因為地理環境不熟悉再啟用導航系統,最好請助手席乘員協助觀看路線圖,好讓駕駛者專心操駕座車。) 

引擎燈亮又熄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由於上幾代的125、150綿羊仔乏力又老土,所以Hit唔起。但新一代台灣綿羊仔唔止造型賽車化,而且又好飛,改裝空間巨大,令騎士對綿羊仔刮目相看,近年更受惠於經濟不景氣,令到慳油又容易保養的綿羊仔賣到滿堂紅,並成為當紅外賣車,無論去到那裡都有她們的蹤影。如果讀者正考慮買部綿羊仔代步,又唔想到處撞款,可以考慮歐洲風味的「大轆羊」—PIAGGIO MEDLEY S 150 ABS。

顧名思義,「大轆羊」配置大直徑輪圈,而一般綿羊仔多採用10吋、12吋、13吋或14吋輪框;就過去的標準來看,採用14吋輪框的綿羊都可歸納為「大轆羊」,而新抵港的2020 PIAGGIO MEDLEY S 150 ABS採用前16吋、後14吋輪框配搭。

事實上,今次介紹的2020 MEDLEY S 150 ABS屬於一部Facelift版(改良版),而舊款大概在19年初面世。雖然兩部車看起來分別不大,但細節有不少改動,例如新版本採用新設計的鬼面罩及新款LED車頭大燈、掣動升級菊花碟、採用新款液晶大屏幕儀錶,取代舊款三圓指針式儀錶、尾避震轉用象徵Racing的鮮紅色彈簧、煞車卡鉗改用黃金色,尾乘客腳踏及輪框都是新設計,晶片車匙降低偷車誘惑之餘,更具有搵車功能,只要一按,指揮燈亮起,告訴車主正確位置。

2020 PIAGGIO MEDLEY S 150 ABS採用水冷單汽缸四衝程155cc OHC 4汽門引擎,馬力輸出15ps/7,750rpm。該引擎採用綠色能源i-get系統運作,使用無碳刷摩打的綜合起動著車(Integrated Start),令傳統的著車聲近乎消失,Start & Stop System讓車子停車約3秒後自動熄火,令耗油量進一步減少,在油價高企年代尤為重要,騎士只要扭動油門,引擎就以繁捷身手著車。另一方面,新款LED頭燈在自動熄火情況下,扯電量較舊款的鎢絲頭燈低,可減低電池負荷,使電池壽命更長。

「大轆羊」是專攻歐洲市場的綿羊仔,極受通勤騎士歡迎。相比細輪框,大輪框的優點在於直路行駛更穩定,試想像馬路上有個拳頭般大小的坑洞,要是小輪框輾過後更容易令車身產身強烈震盪;大輪框卻從容不迫地輾過,換句話「大轆羊」處理爛路的能力更高,行駛凸凸凹凹的路面更穩定,並且更容易駛上路壆泊車,理論上與爬山車的大直徑輪框有異曲同功之妙。

一般來說,大輪框的轉向反應未必及小輪框靈活,然而「大轆羊」針對市區通勤之用,因此廠方為了讓「大轆羊」更靈活,所以配備較窄的輪框,以MEDLEY S 150 ABS為例,採用100/80-16吋前胎及110/80-14吋尾胎,比一般綿羊仔更窄,況且MEDLEY S 150 ABS子只有132kg濕重,個人覺得要做到笨重的轉向反應,比起要做到好靈活更高難度。因此在交通擠塞下扭軑轉彎或攝車罅,倍感輕鬆。亦因為身輕如燕關係,在高速公路行駛難免會有飄的行駛感。

亦因為MEDLEY S 150 ABS配置大直徑輪框,以及座位下可以擺放兩頂大頭佛的實用空間,所以MEDLEY S 150 ABS的座高達到799mm,因此身高5呎6吋高的編者難免吊腳,可是駕駛時雙腳較舒適,唔駛屈住屈位,前方視野高度像駕駛一部400級的綿羊。再者PIAGGIO MEDLEY S 150 ABS採用較堅固的高拉力鋼管車架,所以形成凸字型地台,騎士要運戴大型物品就要花一點心思。

雖然MEDLEY S 150 ABS只是150級綿羊仔,但加速表現卻有200級綿羊的影子,加速反應輕快,除非要接載體身超過170磅乘客(當日接載體重超過170磅同事),所以上斜較吃力,否則可滿足日常單騎駕駛需要。MEDLEY S 150 ABS的油門反應暢順好輕,跟VESPA的油門反應非常相似 (她們同屬一間母公司),引擎在著車及行駛其間很寧靜,再者MEDLEY S 150 ABS擁有Stop-Start功能,引擎在燈位停車後大概三秒自動熄火,只要扭動油門,引擎便由熄火狀態迅速回復工作。雖然起動反應較正常情況下稍稍延遲,不過只是未習慣而矣,但該系統能夠更節省汽油,根據官方公佈的參考數字,1升油可行走46.7km,因此為了節省汽油及環保,還是啟動Stop-Start功能。

跟其他同類型擁有Stop-Start的綿羊相同,MEDLEY S 150 ABS也提供開關功能,讓一些不喜歡車輛在靜止狀態熄火的騎士,保持引擎運作。編者體重約150磅,個人認為MEDLEY S 150 ABS的避震設定雖然偏軟,不過就好舒適,原因香港的路況偏差,避震再軟一點編者都不介意,可是雙騎情況下(編者與攝影師共重320磅),當輪胎輾過較差路面時,避震或會出現觸底情況,而她的煞車系統頗強,在整日駕駛中給我好大信心。

不失算的大腦除錯術:50個馬上改掉偏見、粗心、衝動情緒的自助思考法

為了解決引擎燈亮又熄的問題,作者大衛.迪薩弗 這樣論述:

  做決定前,先停一下!  你比大腦更聰明,它卻常常矇騙你!   大腦=任性、怕麻煩、追求快樂、愛模仿、超級容易犯錯、  喜歡依賴、總是被外界環境牽著鼻子走、充滿偏見……  在你做決定或感到困擾時,大腦的這些慣性壞毛病,  都會悄悄躲在你的思考裡害慘你,  最後讓你不斷地在遺憾中打轉、懊惱莫名其妙的失策與失敗。   到底該如何反制大腦思考壞習慣的襲擊呢?  該如何防堵他人利用大腦的慣性壞毛病來害自己呢?  心理科學教你快速戒掉先入為主、糊塗、自我感覺良好的思考老毛病!   你可能沒發現,你總是被大腦給說服,大腦相信什麼,你就相信什麼!當你對某個決定或原則堅信「就是這樣」時,大腦就會快樂,一旦大

腦快樂了,感覺就對了,不過可怕的事實是:我們常被蒙蔽,誤以為「感覺對了」就是「正確了」,請記住:能幫你的是「正確的答案」,而不是「正確的感覺」。   【看看大腦怎樣對待你】:  ——是不是很愛看那些不需大腦思考的節目?   ——錯誤明明就超級明顯地擺在眼前,卻老像鬼遮眼一樣的沒看到?  ——你是某球隊的死忠球迷,當看到有人在網路上PO文批評你支持的球隊時,你怎麼想?  ——沒有專家掛保證你就不相信?  ——當聽到「限時搶購,過了就沒了」,是不是覺得不買實在對不起自己?  ——父母說你數學很差,從小說到大,你真的相信是如此嗎?   大腦「儲存」了全部的生存模式與經驗,你所看、所聞、所碰、所聽到的

,樣樣都已經過大腦處理和分析,當面對抉擇與矛盾時,大腦會依照以往「輸入」的資料,按照舊有「模組」給出答案來解決問題,一旦你相信大腦並照單全收,可能會做出要命的後悔決定。   【別懷疑,你很早就被大腦給駕馭了】:  ——其實在忙碌時會感到快樂,然而卻往往選擇懶惰。  ——當你覺得離訂定的目標越來越遠時,「管他的」的念頭就會越強。  ——人會藉由做些好事來抵銷自己做的錯事。  ——心愛的人的照片,比真人還有療癒效果。  ——「問」自己是否能完成目標,往往比「告訴」自己能完成目標來的有效。  ——全世界人類的口頭禪:「如果是我的話,我會…。」   現在起認清這一點:大腦最厲害之處在於使你總是覺得不管

對或錯,「自己做的都是對的」。大腦讓你思考時,只把注意力放在「感覺對了」的框架內,一旦你試圖要看框架外的其他選擇,大腦就會告訴你它不舒服!然後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走入大腦思考的可怕陷阱。到底該如何做,才能不再被「感覺對了」的思考模式給誘惑?面對讓你感覺很糟的「正確答案」,究竟要怎樣扭轉想法?   透過書中的許多實例,作者將犀利地拆解生活中的一舉一動,提供50個最新的「科學自助」(science-help)法搶救你,幫助大腦「重新設定」,適應新的思考規則,改變舊有經驗法則,同時也幫助你有效逆轉失算與失敗的結果。 作者簡介 大衛.迪薩弗 David DiSalvo   迪薩弗是長期撰寫有關科學、技

術及文化議題的寫作者,也是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及許多官方和私人機構的研究分析諮詢與專案專員。他為《科學人心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 Mind)、《今日心理學》雜誌(Psychology Today)、《Mental Floss》、《富比士》雜誌、《華爾街日報》、及廣受注意的知名科學部落格「Neuronarrative」和「Neuropsyched」撰寫文章。迪薩弗的作品常被世界各地出版品廣泛引用,他本人也常應邀在「CNN美國頭條新聞」和「NBC晚間新聞」等電視節目擔任講述來賓。 譯者簡介 張瓅文   喜愛旅行、攝影、品酒與調酒的博士生。譯有《為自己上班,因為一生的

工作天很多》、《其實,那個世界很美:醫護人員想對大家說的臨終故事》、《第一次接觸心理學:決定我們新朋友排行榜的人際互動作用力》等書。 各界好評 序 新的思考工具 前言 解開認知的指南針 長久以來的誤解 找出更好的答案 善用「不會太天真」的直覺力 「知道」並不一定「做得到」 第1部確定與機率的誘惑第1章 在確定中冒險第2章 誘惑的規則與抽菸的猴子 第2部淪陷、低估、大逃亡第3章 為何快樂的大腦會低估未來情勢第4章 自動駕駛的魔力 第5章 融合V.S.大逃亡 第3部行動、約束、悔恨 第6章 重新啟動閒置引擎第7章 寫在神奇畫板上的承諾 第8章 想要、得到、後悔、重複 第4部社會衰退、影響力、情緒

感染 第9章 人類與猴子的社交活動相類似第10章 影響力讓人看不見事實第11章 心理社會如何感染大腦 第12章 隱藏在物質背後的力量 第5部記憶與仿效 第13章 重寫心智 第14章 模仿是本能,練習則需要學習 第6部行動就對了 第15章 50個你該當心的思考與行動落差第16章 搖搖你的意義製造者 延伸閱讀 思考多一下 印地安人的一滴清淚 誰在說謊?先畫個圖就知道 若要你用不誠實行為來幫人,願意嗎? 知道你在講手機時有多「瞎」嗎? 當自我評價遭到扭曲時,心情就會不好 孩子愛吃,母親要負責任 相關讀物&網站&期刊雜誌致謝 前言 解開認知的指南針   「大腦中的特殊波動,我們稱之為『思緒』。」——

大衛.休謨   《自然宗教對話錄》  「每個人的問題總有個簡單的答案:簡潔、看似合理,但其實是錯誤的。」 ——曼鏗   《神聖的靈感》   我們的大腦擁有預測能力,善於察覺規律性,渴望穩定、清楚、一致的感覺,聽起來很棒,但總有例外的時候。   你第一天踏入辦公室時,渾身緊繃,猶如在鱷魚池旁飲水的小鹿,充滿警覺。這不是你的「第一次」,你之前就有其他工作經驗,這種緊繃感對你而言其實並不陌生。不過,這是新工作,所以當下你面對它所產生的焦慮感,和多年前剛踏入職場、展開第一份工作時的心情感覺很像,然而兩者間還是有極大差異。雖然你一開始走過公司中央走道時,還沒察覺到心裡的某個念頭,但一步接著一步,在環顧

周遭辦公室、融入環境之後,心中萌生的念頭會越來越明顯:一切都會很順利的。   為什麼這個念頭會突破強烈的不安因子,自行浮現在你心中呢?在你走過公司中央走道時,究竟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周圍景象與聲音又如何對你產生影響?雖然你很難察覺這些因素的存在,但其實大腦已經幫你處理了不少複雜的訊息。你所看、所聞、所碰、所聽到的事情,樣樣都已經過大腦處理、分析與解碼,大腦逐步完成這些任務,而且做的非常好,事實上,是好到讓你開始抵銷緊張的情緒反應。   你的大腦做出決定,並告訴你,你之前就有來過這裡。當然了,這不全然是真的,但你的大腦正開始架構,找出在之前的經驗中,是否有和此環境類似的刺激或模式,也就是說,大腦會

從「過去經驗」裡,找出和新環境重疊的模式。你的大腦認定,這些模式已有足夠相似度,讓你可以放心預測,在接下來的新環境中可能發生的事情。   當你開始認識辦公室裡的新同事,接受到的外界刺激因素越多,就越能發現更多的環境模式,也能為大腦注入更多訊息。日復一日,新環境的一切,以及那些曾被你列為具潛在危險、需要特別注意的事情,對你來說都變得游刃有餘。一整天下來,大腦會安排出一個新的微世界,只要你還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就會一直處在大腦安排的微世界中。儘管微世界裡的人事物來來去去,許多事情也有所改變、調整,但所有的變革都會發生在一個有循環模式的框架中,而此一框架範圍是經過大腦辨識、解碼與分類過的環境。   多

年來,神經科學的研究已經達到今日我們對大腦瞭解的程度,知道大腦是種「預測機器」,是非常神奇且複雜的器官,能處理訊息,決定接下來該做的事情。更確切來說,大腦尤其擅長探知和辨識規律性,預測威脅,並在心中產生敘事(說故事)能力。大腦傾向處在穩定、明確、一致的環境中,將不可預測、不確定與不穩定視為對它生存的威脅,也就是對我們生存的威脅。   大腦對於避免威脅或防禦威脅的能力,足以讓人類生存與繁衍,這衍生出一連串的「副產品」,且和日常思考模式及行為緊密相連。本書將會討論其中的幾項「副產品」。諷刺的是,這些「副產品」都會誘使原本應該要預測威脅的大腦感到「快樂」。接下來的內容,要帶大家一起探索和解釋其中的原

由:   ‧  我們渴望「確定」與「對」的感覺。  ‧  我們依賴「記憶」來支撐內心的感覺。   ‧  我們傾向「為巧合加註意義」,在訊息不足的情況下套入因果關係。  ‧  我們希望凡事在掌控中。   ‧  我們試圖避免損失。  ‧  我們規範自己的道德行為,讓自己感到「平衡和諧」。  ‧  我們常在遺憾中打轉。  ‧  我們普遍認為「具體明確」的情況較為有利。   如果可以生活在沒有偏見、失真和錯誤的環境中,或許我們真能活在上述的大同世界裡。但我們不行,雖然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為什麼。因為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迷失在「為什麼要做」、「要做什麼」、以及「為什麼自己會這麼想」,會如此並不是因為我們很愚

蠢,事實正好相反:我們光憑大腦就足以處理複雜的思緒,只不過,個人思緒很容易受到某些障眼而變得模糊,進而阻撓內心真正的思考運作方式。   在進一步解釋前,我們先倒退幾步,討論一下就認知上來說,究竟我們過去是如何的狀況,而接下來要怎麼發展。   解開長久以來的誤解   若要有效分析心理層面,就必須先順從大腦的運作方式。不可否認的是,人類對這方面的認識很有限;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相關知識的進展已有大幅增加,遠超過一世紀前大家連想都沒想過的知識。假設你和一位二十世紀的神經科醫生討論:「未來一百年內的科技發展,能讓半身不遂的癱瘓者以控制機器手臂隨心所欲達成任何動作。」對方就算沒有冷嘲熱諷也會竊笑。   

科幻小說和漫畫常有類似的科技出現,但嚴肅的科學家絕對不會把自己的職業生涯賭在不切實際的事情上。現在我們終於知道,沒什麼是不可能的,這些事情正在發生,而早期大家熟知的「身心二元論」也已經過時了。現在仍有許多人試圖奮力一搏,以生理角度來看待心理,因為思緒的複雜性似乎真的是個難解之謎,超乎大腦能思考的範圍。在我母校的一位生物學教授曾說:「究竟這些無數的『開關』是如何形成人類複雜的心智?」   「認知科學」目前尚無法全面解釋這類問題,在深入探究大腦之謎的過程中,科學家發現這些問題本身從頭到尾都未曾真正切入核心。例如,以「開關」來比喻大腦機制就是個錯誤的分類方式,但一開始,大家都相信大腦的本質就像個精密

的電子設備,非常複雜,從中幾乎難以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   「認知科學」藉由打破對事情的「既定認知」來挑戰現今分類方式。這麼解釋好了,我們都曾試圖將思緒及情緒與大腦某特定部位做連結。舉例來說,如果認為憤怒的情緒是源自大腦中樞的某處,事情就簡單許多;但如果要接受憤怒的情緒並非源自大腦任何一處,而是源自大腦中許多不同部位交錯互動所形成的反應,事情就複雜了。   當這部分轉換成記憶時,要大家理解與接受就更困難。當你十歲時,你六歲在主題樂園搭乘雲霄飛車的記憶,該存在大腦的何處呢?當我們對事件的記憶似乎還算完整,就會相信這個記憶在大腦擺放的位置,肯定就像擺在書架上的書籍一樣,當想要重拾記憶時,只要把書

從書架上取下,翻到正確的頁面,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答案。但我們現在知道,大腦處理記憶的方式並非如此。而且事實上,你對遊樂園內的遊戲記憶並非真的儲存在大腦某一處,也並非如你想像的完整。   這些關於大腦的知識聽起來相當複雜,科學也尚未找出完整且令人滿意的答案。我們現在跳回到分類的話題,正因為缺乏正確答案總是令人不安,因此我們就會想辦法來填滿空缺,而且也覺得應該要這麼做。既然是大腦賦予周遭環境意義,我們會因為大腦的深層運作不明而感到受挫,自然就不意外了。在現實中,就是因為這個在頭部裡的神奇器官,造就出所謂的「心智」(mind)。或者更精準來說,心智並非大腦製造的產物,而是大腦在做的事情。再換句話說,大

腦的整體神經系統活動就是我們的心智。套句神經科學家西蒙.列維說的:「所謂心智,不過就是大腦的工作罷了。」   在過去的一世紀,發展漸入佳境,我們漸漸改變了「身體(包括大腦)和心智是分離的」這樣的認知,這是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兒提出的身心問題,又稱「心身二元論」,此一認知在當時廣為大眾接受,不過套用當代哲學家約翰.舍爾的說法,此一論點的問題在於「從一開始就算錯了」,然而區分大腦與心智的計算方式,似乎又簡單得顯而易見:只要想得出一套解釋方式,我們就不喜歡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如果心智是大腦的工作,便能簡化到以生理過程來解釋一切。不管過程有多複雜,一切依舊屬於血肉之軀運作方式的一部分。總

認為自己比其他生物優越的人類,該如何接受自己的一切,無不受到神經科學家口中的人腦(生物體系中的電腦硬碟)所束縛。這對當前已知的認知科學研究顯然是項挑戰,唯有詳細揭露大腦運作方式,才能使一切毫無保留地攤開在世人眼前。   找出更好的答案   過去有二元論,那未來有什麼呢?既然心智並非存在於頭顱內的大腦中,那究竟有什麼答案能取代這項認知呢?這個答案就是本書的核心論點。我們大概是在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學研究之門開啟前不久,才進入「認識自我」的時代,且在不斷受到影響之下向前。我們仍在這個時期的開端,因此必須小心謹慎,不可匆促下結論。不過能肯定的是,在邁向認識自我的新道路上,沒有回到二元論的回頭路。在新

的時代,當我們說到心智,指的就是大腦所做的事情;當說到想法,指的就是心智的傳播,也就是大腦不停歇的活動。二元論的說法以及它延伸出心智相關的許多誤解,都將走入歷史。   這一切都將指向另一個嶄新的機會,就是「有效找出我們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找出違背最佳利益的思緒與行為」,並且進行改變。如果這樣的說法,讓你感到有些許「自我幫助」(self-help),那先讓我把話說在前頭:我相信這一波新的認知研究發現,將會和許多自助建議相牴觸,在未來幾年中,會讓大家看清楚,這些自助的建議有多麼空洞且不真實。   現今對大腦與心智的誤解,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讓那些為了尋找心中答案的許多讀者,花了至少數十億美元在

自助類的相關書籍上。認知科學無法提供完整且穩固的答案來代替自助產業的建議,而心理學界也不該試圖改變現況。神經科學家與心理學家所能做的,便是讓大家更清楚了解「人類的思緒與行為模式」,然後在許多難解之謎上投入更多心力。藉由健全的研究做為重新審思人類行為的基礎,我們就可以提供讀者比「自我幫助」更好的建議,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自我幫助」,而是「科學幫助」(science-help)。   善用「不會太天真」的直覺力   我是個務實主義者,對於「仰賴直覺」的任何主張,都傾向拿放大鏡審慎檢視。但我能瞭解也能體會:有時候「直覺」雖然無法帶給我們完整的答案,卻有可能引導我們找出解答。研究顯少是在直覺之外的

世界進行的。我遇過最棒的研究人員,是世界級的直覺者,有時他們最有創意、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方法,往往來自早餐時的靈光一現。「最初的直覺」總能帶領研究人員在相同主題上找出被忽略的細節,進而開啟新發現。這類的研究在本書中不勝枚舉,而且都歸功於當下的直覺。   然而這樣的直覺有時太過天真。就某部分來說,促使自助類相關說法與書籍蓬勃發展的原因,就是「匆促對神經科學相關研究下結論」,然後天真地以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原來如此簡單。我們想要知道答案,想聽聽聲稱已有答案的人怎麼說。我們不只想要解決問題,更想要感到安心。往往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無法擁有想要的東西、或希望不如預期時,感覺並不好受。天真的力量總是難以抗拒,甚

至足以覆蓋掉我們對他人的「答案」的疑慮。如果不夠謹慎,最終也只會得到一堆無意義的答案。   舉例來說,要做出大腦影像相關研究的結論,必須相當謹慎嚴格。但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對大腦不同部位的活化性似乎各有各的見解。在影像告訴我們清楚的答案前,還是要對相關知識做深入的瞭解。例如,為何要以相同的實驗條件、透過不同的實驗,測試大腦不同區域的活化性?大腦是許多研究人員想要解開的謎團,但至今仍無人找得到全面且完整的解釋。   到目前為止,有些人認為應該在法庭上使用大腦斷層掃瞄,好作為判斷一個人有罪與否的依據,在對大腦認識還不夠完整的情況下,這樣的科技發展也真夠令人害怕的了。類似例子不勝枚舉,這足以說明

科學尚無法提供完整答案能讓我們高枕無憂。事實上,我們應該要期待透過研究找出更多值得探討的新問題,而非只有追求答案。   如上所述,在科學探究中,層層疊疊的實驗過程可能是確定前人的答案,也可能是挑戰他人的發現,但不管如何,都能帶來希望。科學、偽科學及「自我幫助」的差別即在於過程。前者(科學)需要執行者,因為過程本身就是建構在自我毀滅上。科學並不會因為成果完美而感到勝利,而是要去不斷挑戰結果,然後重新開始另一段過程。   簡單來說,這就是本書的起點。科學是一件工具,是我們面對自己及世界的最佳工具。我相信:「科學有助於瞭解促使人類思想與行為動力的主因。」如果深信自己的思考方式就和自己所知的一樣,並且

做我們該做的事情,那就必須先瞭解問題的核心,並接受它的「有限性」。   「知道」並不一定「做得到」   接下來我們將一步步探討大腦的奧祕。在本書中,我會刻意使用非常簡單的隱喻措辭:「快樂的大腦」。當然,大腦是沒有絕對的快樂、悲傷或憤怒感,大腦本身也不會想要、渴望、主張或呈現這些情緒。我們可以引用紐約臨床心裡學家暨精神分析學家陶德.艾席格的話來解釋:   唱歌需要肺部功能,創下跳遠紀錄需要膝蓋協助,但大腦本身並不需要任何東西。人們想要的慾望及得到方式,有一部分的確是歸因於大腦,但在大腦與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個連貫周遭情境及脈絡的人。   我用快樂大腦作為隱喻的方式,純粹是希望以簡單的手法讓讀者知道

:在許多情況下,大腦會傾向某種錯誤狀況、極力避免損失、降低風險與避免傷害。大腦會自動完成上述動作,而且大多時候,我們會感謝大腦的決定。然而,相同的防衛機制(就是我所說「快樂大腦」的傾向),有時候會過猶不及,成為阻力,反而難以算是優點。現在我們面對的挑戰是:知道自己何時該思考,並且採取與「大腦傾向」相反的舉動。   這本書並非心理學大全。我不是心理學家,也不是精神病學家,我無意透過本書或其他媒介進行虛擬治療。我不是神經科學家,我不會說自己有多麼熟悉神經運作方式,畢竟這是需要全心投入才能瞭解的領域。我是科學類書籍的作家,我對大腦運作方式格外感興趣,尤其熱衷與大眾分享我的所學所知。我擅長進行大眾教育

,這些年一直致力於讓特定人士瞭解人類行為的改變模式,畢竟人類的行為模式有些很細微,有些很廣泛。   我非常熟悉理解與應用間的差距。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找到問題,甚至可以提供解決之道,但往往還是會失敗,這就是理解與行動之間的落差,搭起落差間的橋樑,正是促使我完成本書的動機。我想知道:人們為什麼常做不符合最佳利益的事情。更確切來說,我想要知道:影響大腦思緒與行為的背後真正原因;因為這個因素足以影響全人類。   我在三年多前展開這段漫長的寫作時,原本打算把重點擺在認知偏差,這方面有大量相關文獻,但也不見得完全正確。在閱讀相關研究報告、以及與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專家討論後,我發現了認知謎團中更重要的一個環

節,而且是造成大腦「快樂」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的探索有進一步的結論:僅僅知道大腦會運作失常是不夠的。大部分大腦錯誤的相關書籍都無法突破這一點。如果我們還無法「做」些什麼,先「知道」也不失為一件好事。至少我們「知道」應該要如何採取行動來避免大腦錯誤的誘惑,但要實際運用這樣的知識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有一部分是和神經中樞有關。這就是存在於理解與行動之間的「差距」,從務實角度來看,這跟找出大腦正確運作方式一樣重要。   本書中涵蓋各種主題。在各項主題中,我盡量避免討論過多細節,而是著重在大方向層面。我希望本書兼具知識性與實用性,也希望讀者在接下來的閱讀過程中能有相同感受。 第1章 在確定中冒險

(摘)「懷疑雖不見得令人愉快,但凡事深信不疑是荒謬的。」—伏爾泰.致普魯士大帝二世的一封信訊息如此明顯,為什麼就是看不見?菲爾是在聾盲啞學校任職的輔導專員,他相當年輕,專門負責照顧及輔導住校學生。菲爾回憶剛開始做這份工作的情形(他是個聰明的傢伙,是世界頂級智商「門薩俱樂部」的一員):他當時值夜班,負責巡視盲生宿舍的各樓層,點名確認每位學生都在自己房內。之前在其他學校的經驗告訴他,巡房的意義等同「熄燈」,但在這份工作中,校方告訴他,盲生就寢時,房內的燈通常會亮著,其實電燈是開是關,對盲生來說沒什麼差別,不過基於安全理由,校方傾向讓盲生開燈就寢。在他逐層巡房時,他發現房間只要燈亮著,裡面就一定有學

生。當他走進一間沒開燈的房間(在這所學校,開燈已經是不成文的習慣了),他在漆黑中喊著手中名單上、住在該房學生的名字,然而沒有回應。他更大聲的又喊了一遍,還是沒有任何回應。當他喊第三遍時,聲音中帶些驚慌,房內一樣沒人應聲。他檢查剩下的房間、浴室、走道,到處都沒有該名學生蹤影,於是他趕緊向校方回報學生失蹤一事。校方問菲爾,他是否確定學生失蹤? 他保證自己已經徹底找過整棟大樓裡裡外外,而且「當下」他非常確定該名學生並不在房內,也不在附近。因為他的陳述,校方立刻進行全面搜索,範圍擴及市區,並持續數個小時。在搜索過程中,菲爾突然想起一件事,身體像觸電似的,立刻跑回該名學生的房間(還是一片漆黑),他在房內

牆壁摸索一陣後,打開電燈開關。竟然發現:學生正帶著耳機安穩地躺在自己床上。事後回想,他當時怎麼會忽略這麼明顯的事情? 我們把時間倒回菲爾巡房的過程,看看究竟發生什麼事。首先,菲爾接收到完成工作的新「規則」:只要燈亮,一切搞定。在他過去的工作中,情況剛好相反,所以他的大腦重新設定標準,適應新規則。接著,他經歷多次燈亮的情況,每個房間和樓層都是如此。這些經驗促使他的大腦重新設定標準、接納新規則。換個方式解釋:菲爾的注意力變得極具選擇性。規則的改變使他的注意力響起警報,而警報的「迫切性」壓過了他思考「有其他可能」的存在。菲爾對於可能改變事情結果的細節視而不見,具體來說,這細節就是開燈的動作。菲爾的行

為就是「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又可稱為「選擇性偏差」(selectivity bias),就是一個人會從單一角度來看待事情、處理接收到的訊息,也不管其他角度對事情的解釋有多明顯,還是只會選擇以偏蓋全的方式來看待事情。在「選擇的影響」研究中,最有趣的莫過於心理學家丹尼爾.西蒙斯與克里斯多福.查柏斯做的實驗:「你看到大猩猩了嗎?」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要求受訪者觀看一段籃球的傳球影片,並且要計算傳球次數。在計算過程中,一名穿著大猩猩服裝的女士緩緩從場景中走過去,並在中間停下腳步,模仿大猩猩捶胸的動作,接著緩緩離開現場,出現在畫面上的時間為九十秒。影片結束後,受訪

者要回答幾個問題,例如:「你有沒有注意到影片有任何不尋常之處?」和「除了籃球員之外,你有沒有發現其他人或其他東西?」最後他們被問到:「你有沒有看見大猩猩?」半數以上的受訪者皆表示,他們沒有看到任何不尋常的東西,更別提大猩猩了。藉由要求受訪者專注於運球動作和傳球次數,西蒙斯和查柏斯成功引導出大腦的「選擇性注意力」。大部分受訪者也都是有相同的情況,絲毫未察覺眼前異常的畫面。參與實驗的受訪者皆表示,他們很訝異自己怎麼會答錯。完成「旁側抑制作業」閃爍頻率的受訪者也同樣表示,他們當下非常「肯定」自己是對的;至於完成大猩猩實驗的受訪者,對於自己竟然會沒看見如此明顯的大猩猩也大感意外。回到菲爾的故事,正因為

他檢查的房間每間情況都一樣,所以他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對「正確」或「錯誤」的判斷。事實上,他這部分的工作變得很簡單,所以他可以很快處理好,檢查速度也會越來越快。當他走進一間異於常情的房間時,他並未放慢判斷的思考過程,因此導致他沒看到擺在眼前的事實(雖然眼前一片漆黑)。究竟菲爾能有什麼不同的結果嗎? 現在答案看起來可能很明顯了,他當時可以放慢速度,只要經過片刻深思,他可能就會看到自己漏掉的重要細節,但要做到如此,他必須挑戰「自己以為」的正確感覺,即「確定性帶來的假象」。就如同接受「旁側抑制作業」的受訪者會感到驚訝一樣,我們可以大膽假設,菲爾肯定也會很訝異:自己竟然錯過如此明顯的線索。至少菲爾的

故事有好的結局,然而在「確定性」的叢林裡,事情並非完全如此美好。藥妝店的英勇先生們我還是青少年時,只要有空閒,都會在藥妝店打工賺取零用錢。有一天,我負責站收銀台時,有個看起來頗狡猾,卻又難掩緊張、嘴角有些抽搐的男子站在櫃台前。他指著我背後展示架上不同的底片盒,說自己剛買一台新的35mm相機,不知道該買哪種底片才好。我轉身取下兩種不同的底片,告訴他感光兩百度與四百度底片的差別,此時我察覺有個穿著大外套的婦人,正在香菸陳列架前徘徊(在那個年代,有些商店還是可以在開放式架上販售香菸)。我繼續跟那名男子交談,同時也注意婦人的一舉一動。男子注意到我的分心,便加快講話速度,希望能引回我的注意力。沒多久,我

看到婦人把一條香菸塞進外套裡。當下我意識到,眼前的男子和那名婦人是一夥的,婦人下手的同時,男子負責轉移我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