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運河主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巴拿馬運河主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國城寫的 透視國家如何決斷?(《國家的決斷》與《美國的決斷》)【張國城老師限量簽名版】 和張國城的 美國的決斷:台灣人應該知道的美國外交思維與決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巴拿馬運河(英語:Panama Canal;西班牙語 - 中文百科知識也說明:巴拿馬運河 (英語:Panama Canal;西班牙語:Canal de Panama)位於中美洲國家巴拿馬, ... 運河的主權於1999年交還巴拿馬,由於運河無法通過巨型油輪和現在的大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 楊聰榮所指導 胡宏駿的 華語教育作為公眾外交實踐–以巴拿馬為例 (2017),提出巴拿馬運河主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眾外交、巴拿馬、華語教育、海外華人、替代役。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 翁明賢所指導 唐宜安的 解析台灣中美洲的政策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2008-2016) (2017),提出因為有 台灣中美洲的政策、兩岸關係、巴拿馬共和國、社會建構主義、協同作用的重點而找出了 巴拿馬運河主權的解答。

最後網站巴拿馬和大運河:該國擁有兩個視野 - Vatican News則補充:但是,在達成這一結果前,也發生了流血的悲劇。1964年1月9日,數百名學生發起抗議活動,宣稱巴拿馬擁有運河主權,並試圖以武力闖入美國駐地。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巴拿馬運河主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透視國家如何決斷?(《國家的決斷》與《美國的決斷》)【張國城老師限量簽名版】

為了解決巴拿馬運河主權的問題,作者張國城 這樣論述:

透視國家行為,了解領導者決斷 政治學權威專家,張國城老師帶領你精準掌握全球局勢     【《國家的決斷》介紹】     一本為台灣人而寫的國際關係史,   凡欲瞭解台灣的命運與前途者不得不看。     ★從日本投降、聯合國創建、韓戰、越戰、中國改革開放,到經濟全球化,美國、蘇聯兩大超強的爭霸決定了世界政治的格局,也決定了台灣與中華民國的命運。     一九五〇年四月十四日,在柏林封鎖、捷克二月政變等一連串國際危機之後,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向總統杜魯門提交一份被列為絕對機密的「NSC-68號文件」,疾呼美國有道德責任捍衛自由社會的完整與活力,而「自由體制在任何地方的挫敗就是全面的挫敗」。連同四年

前指出蘇聯與美國不可能和平共處的「長電報」,這兩份文件奠定了美國對蘇聯與共產勢力的圍堵政策,確立隨後近半個世紀自由與極權兩大陣營對抗的世界格局。     日本投降前的一週,蘇聯藉口對日宣戰入侵中國東北、扶植中共,將建立中華民國的國民黨驅至台灣。正當杜魯門即將放棄蔣介石政權之際,韓戰爆發。為了阻止共產勢力在亞洲的擴張,美國捨棄了民族自決的原則,在台灣支持一個反共卻獨裁的政權。台灣、中華民國,兩者的命運從此意外地緊緊綁在一起,在美、蘇、中三國的合縱連橫中時而被籠絡、時而被拋棄,在波濤洶湧的大國角力中,一方面堅定地求生存,卻也屢屢錯失改善國際地位的良機,不得不在《波茨坦宣言》、《舊金山和約》、《中日

和約》與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中尋求法律定位的蛛絲馬跡,仰賴美援復甦、依靠融入國際貿易體系興起,面對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的風暴,在國家身分被否定的危機中藉由民主化與本土化來鞏固政權合法性;乘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迎向世界,卻又陷入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設下的「中國化」牢籠。我們國家的未來依然渺不可測。     ★台北醫學大學連續三年「傳習教師」榮譽得主,堅持質疑權威、對抗盲從的「雜魚講堂」主講的張國城教授,從現實不帶幻想的角度,以條約、數據、權力為本,為中華民民國的歷史與台灣的未來把脈。     《國家的決斷》作者張國城教授是知名的國防外交與軍事戰略專家。深諳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理論的他,主張「國家」的

能力、意圖與決斷是一切國際政治的根本。在本書中,他詳細分析從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投降、聯合國與北約的建立、自由與共產陣營的分裂對峙、核武問世、鐵幕降臨、韓戰、越戰,一直到蘇聯解體、美國獨霸、第三波民主化與經濟全球化席捲全球,在這當中國家的興衰起伏與權力的消長更迭。而最重要的是,對於國家地位不明、被排除於國際組織之外的台灣來說,我們的安全與福祉如何被發生在其他國家的戰場與外交會議中的事件所決定?這是這本書試圖解答的。     「以台灣的人口、經濟規模和所處位置,卻沒有辦法參與絕大多數的國際組織,且幾乎無法發展正常的國與國關係,被世界上九成以上的國家否認,這不是正常狀況。」但缺少國家身分對台灣究竟帶

來哪些傷害?我們對國際現實如何才能有清明的認識?政治領導人能否在需要捍衛國家利益時做出勇敢且前瞻的決斷?長期以來由於台灣遠離國際社會、對國際事務陌生而冷漠,我們常飽受缺乏「國際觀」之譏。《國家的決斷》從台灣人的視角出發,以台灣的利益為主體,屢屢剖析台灣如何在險惡的國際社會中走到今天,不僅彌補台灣人走向世界時的知識貧乏,更是思考台灣未來前途時必備的參考。     【《美國的決斷》介紹】     道德,是美國外交重要的原則。     以契約為本、以民主自由為重,   受三權分立約束,但重視軍事實力和集體安全。   美國的外交政策重視利益,   但也比任何國家更重視自由主義的理想。     從《中美

共同防禦條約》、美援保台,到近期台美關係升溫,   美國展現了「鐵肩擔道義」的決心。   但是,台灣準備好了嗎?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小羅斯福總統隨即宣戰,在艱苦作戰四年後徹底擊垮日本。資源貧瘠的日本為何膽敢挑戰廣土眾民、物產豐饒的美國?此前,儘管德國與日本已經分別在歐亞發動戰爭,但美國一則未建立龐大常備軍,二則孤立主義作祟,遲遲不投入戰爭。美國社會的偏安心態誘發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僥倖心理,誤以為日本只要能對珍珠港施加毀滅性打擊,就能癱瘓美國意志,逼其求和。     1945年,在雅爾達會議上,史達林把美國對蘇聯的配合,視為因其民心厭戰而有的懦弱

退縮,遂以武力大肆擴張其共產勢力。二戰結束後,北韓金日成在蘇聯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建軍備戰。而在南方,美國遵守聯合國大會一一二號決議,逐步從南韓撤軍。同時,美國在中國放棄了對蔣介石的支持,更加鼓勵了金日成揮兵南下的野心。韓戰於是爆發。     在《美國的決斷》中,張國城老師以大量近代史來證明,20世紀幾場最重大的危機或戰爭,不但不是美國發動的,反而都是因為美國未勇於承擔起「世界警察」的角色,而讓野心狂徒有機可乘。     美國的「道德外交」除了展現在對抗暴力、尊重民主自決之外,更在於建立以契約為本的國際秩序。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主張反對秘密外交、限制軍備、維繫航海自由、消除貿易障礙、尊重殖民地人

民心聲,開啟了自由主義外交原則的先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為了不是發生在本國領土上的戰爭,犧牲子弟性命無數,戰後非但不取歐亞寸土,還以「馬歇爾計畫」大力資助歐洲的恢復,更陸續領導建立「聯合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作為促進各國平等對話、合作發展、確保集體安全的國際組織,締造了七十年的世界和平與繁榮。     《美國的決斷》以三部分向讀者介紹美國的外交思維與決策:從獨立建國到2020年的美國對外關係史;決定美國外交政策的機構與思想;以及美國與中國、台灣的外交史。張國城老師在書中將說明,美國獨特的建國歷程與精神,使其成為一個充滿自由主義之道德理想的國家,其外交政策受到民意與三權分立機制的監督制

衡,重視遵守契約與集體共識。但同時,美國也兼顧現實主義思維,厚植軍事實力,在戰爭中計畫以絕對優勢武力壓制對手,以求減少傷亡,並縮短戰爭。     無可諱言,美國的政策有其自私自利、荒腔走板的一面,這是因為如同任何民主國家,美國政府必須以國內選民的利益為首要考量,並常受限於決策者的智慧、人格與本位主義。然而,美國的作為亦經常遭到誤解與苛責,其貢獻則常被低估,或被視為理所當然。鑑於美國的地位,理解美國的決策思維是任何其他國家之所必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就因為成功爭取到美國參戰而贏得最後勝利。     時值美中衝突升高之際,台灣究竟應該如何評估美國的作為,成為所有國民心中的疑惑。《美國的決斷》

主張,美國不僅不是許多批評者口中窮兵黷武、欺負弱小的帝國,而是一個具備「鐵肩擔道義」之精神、願意續絕存亡、濟弱扶傾的世界警察。尤其,從195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開始,雖然其後發生了中美斷交,但美國在軍事、外交與經濟上對台灣的援助,主要是出於道義責任,並無實質上的利益或必要。如何正確解讀美國的政策、掌握美國決策者的思維,進而爭取美國的支持與合作,將攸關台灣未來的安全與福祉。   聯合推薦     沈伯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汪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林濁水(前立法委員)   張登及(台大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   許杏宜(台北律師公會中國大陸事務委員會主委)   郭

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陳凝觀(《年代向錢看》主持人)   蔡依橙(醫師╱「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鄭弘儀(資深媒體人)

華語教育作為公眾外交實踐–以巴拿馬為例

為了解決巴拿馬運河主權的問題,作者胡宏駿 這樣論述:

中華民國與巴拿馬的外交關係始於晚清時期,到中華民國成立後至遷 台,隨著時間進程不斷地透過政治、經濟、文化等外交途徑加強雙方合 作,企圖穩固邦交。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數十年來國際情勢的轉變、中華 民國在國際間外交情勢轉弱等因素,中南美洲邦交國對中華民國的重要性 是與時俱增,不同時期的領導者其外交政策都對此處多所著墨,期望在實 質的外交關係往來上能為中華民國在國際間發聲,爭取外交空間,以維護 一國的主權。 身為中南美洲邦交國之一的巴拿馬也存在為數不少的華人。西元 1854 年 首批華人勞工抵達巴拿馬修築鐵路,為巴拿馬現存最早正式記載華人移民 在巴國的史事。在一百六十二年的移民史中,華人不斷地從

中國、台灣、 港澳地區等地移民至巴拿馬,從早期從事勞力修築鐵路與運河,進而開始 經商,到近代因教育水準提高,開始涉足其他經濟領域或參與政治,為巴 拿馬的整體發展做出不少的貢獻。 公眾外交做為一種外交理念,輔以軟實力的概念做政策制定與推廣,是 希望在傳統外交模式之外,作為一國爭取外交空間的「第四種外交模式」。 企圖將一國長時間的發展中所累積的無形和有形資產,轉化為承載「國家 形象」的訊息,將國家形象打造成一個「品牌」,來讓他國的人民或政府, 在長期的互動過程中,對訊息內化產生認同,進而制訂對本國有利的外交 政策。為配合國家外交政策之推行,中華民國將華語教育作為公眾外交理 念的一種實踐方式,透

過遴選適合的華語教師於巴拿馬大學、巴拿馬科技 大學、中巴文化中心中山學校等三處進行華語教學,來配合並完善台灣對 巴拿馬的外交政策。 本文以參與觀察法並配合相關文獻,來討論在公眾外交理念與僑務政策 實行之下,華語教育在研究者任教的巴拿馬中巴文化中心中山學校的發展 情形,並訪談曾經同時期任教該校的替代役男華語教師,來討論身為國家 外派的外交人員如何協助邦交國的華語教育發展,並就訪談中的內容來討 論成效與限制。

美國的決斷:台灣人應該知道的美國外交思維與決策

為了解決巴拿馬運河主權的問題,作者張國城 這樣論述:

道德,是美國外交重要的原則。 以契約為本、以民主自由為重, 受三權分立約束,但重視軍事實力和集體安全。 美國的外交政策重視利益, 但也比任何國家更重視自由主義的理想。   從《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援保台,到近期台美關係升溫,   美國展現了「鐵肩擔道義」的決心。   但是,台灣準備好了嗎?   【財產上的損失是可以賠償的。那些愛好和平與無辜的人的生命,卻是無法彌補的。】──威爾遜   【我相信,我們必須幫助自由民族通過他們自己的方式來安排自己的命運。】──杜魯門   【為確保自由的勝利,我們將付出任何代價,支持任何朋友,反抗任何敵人。】──甘迺迪   【在全球鞏固和推進自由與民主

,美國要充當領導角色,以聯盟為基礎,協調聯盟各國的集體行動,共同分擔責任。】──老布希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小羅斯福總統隨即宣戰,在艱苦作戰四年後徹底擊垮日本。資源貧瘠的日本為何膽敢挑戰廣土眾民、物產豐饒的美國?此前,儘管德國與日本已經分別在歐亞發動戰爭,但美國一則未建立龐大常備軍,二則孤立主義作祟,遲遲不投入戰爭。美國社會的偏安心態誘發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僥倖心理,誤以為日本只要能對珍珠港施加毀滅性打擊,就能癱瘓美國意志,逼其求和。   1945年,在雅爾達會議上,史達林把美國對蘇聯的配合,視為因其民心厭戰而有的懦弱退縮,遂以武力大肆擴張其共產勢

力。二戰結束後,北韓金日成在蘇聯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建軍備戰。而在南方,美國遵守聯合國大會一一二號決議,逐步從南韓撤軍。同時,美國在中國放棄了對蔣介石的支持,更加鼓勵了金日成揮兵南下的野心。韓戰於是爆發。   在《美國的決斷》中,張國城老師以大量近代史來證明,20世紀幾場最重大的危機或戰爭,不但不是美國發動的,反而都是因為美國未勇於承擔起「世界警察」的角色,而讓野心狂徒有機可乘。   美國的「道德外交」除了展現在對抗暴力、尊重民主自決之外,更在於建立以契約為本的國際秩序。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主張反對秘密外交、限制軍備、維繫航海自由、消除貿易障礙、尊重殖民地人民心聲,開啟了自由主義外交原則的先

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為了不是發生在本國領土上的戰爭,犧牲子弟性命無數,戰後非但不取歐亞寸土,還以「馬歇爾計畫」大力資助歐洲的恢復,更陸續領導建立「聯合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作為促進各國平等對話、合作發展、確保集體安全的國際組織,締造了七十年的世界和平與繁榮。   《美國的決斷》以三部分向讀者介紹美國的外交思維與決策:從獨立建國到2020年的美國對外關係史;決定美國外交政策的機構與思想;以及美國與中國、台灣的外交史。張國城老師在書中將說明,美國獨特的建國歷程與精神,使其成為一個充滿自由主義之道德理想的國家,其外交政策受到民意與三權分立機制的監督制衡,重視遵守契約與集體共識。但同時,

美國也兼顧現實主義思維,厚植軍事實力,在戰爭中計畫以絕對優勢武力壓制對手,以求減少傷亡,並縮短戰爭。   無可諱言,美國的政策有其自私自利、荒腔走板的一面,這是因為如同任何民主國家,美國政府必須以國內選民的利益為首要考量,並常受限於決策者的智慧、人格與本位主義。然而,美國的作為亦經常遭到誤解與苛責,其貢獻則常被低估,或被視為理所當然。鑑於美國的地位,理解美國的決策思維是任何其他國家之所必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就因為成功爭取到美國參戰而贏得最後勝利。   時值美中衝突升高之際,台灣究竟應該如何評估美國的作為,成為所有國民心中的疑惑。《美國的決斷》主張,美國不僅不是許多批評者口中窮兵黷武

、欺負弱小的帝國,而是一個具備「鐵肩擔道義」之精神、願意續絕存亡、濟弱扶傾的世界警察。尤其,從195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開始,雖然其後發生了中美斷交,但美國在軍事、外交與經濟上對台灣的援助,主要是出於道義責任,並無實質上的利益或必要。如何正確解讀美國的政策、掌握美國決策者的思維,進而爭取美國的支持與合作,將攸關台灣未來的安全與福祉。 聯合推薦   汪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張登及(國際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鄭弘儀(資深媒體人) 作者簡介 張國城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會計系雙學位,會計師國考通過,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關係碩士、澳

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社會科學與國際關係博士。就讀大學時即創辦「臺大蘇聯與東歐事務學會」並籌備「中國大陸事務學會」兩學術性社團。曾任高雄市政府顧問、國防部副部長機要秘書;現為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擅長國際關係理論、東亞區域政治、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兩岸關係與中國研究。   任職於台北醫學大學期間,張國城老師對年輕一代的台灣學生充滿信心。他相信在新式教育的訓練下,年輕一代的台灣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思辨能力都有大幅的成長,因此,為人師表更需兢兢業業、求新求變,以追上時代的變化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在教學生涯的八年中,張老師曾榮獲多次傑出教學評鑑獎項,包括系級、院級與新進教師教學獎,並於106至1

09年連續四年獲得北醫全校性的「傳習教師獎」。最近三年,為了更瞭解大學生的求學經驗與成果,張老師更三次重新參與大學指考。   在政治主張上,張老師相信缺乏被國際認可的國家身分對台灣的實質利益造成全面且巨大的傷害,因此其對於台灣主體性的堅持不是建立在情感與歷史認同上,而是以理性分析為基礎。多年來他亦不斷呼籲台灣人必須強化對中國勢力在台灣各方面統戰與滲透的危險。他提出的「台派十守則」近年來已成為具有本土意識的台灣青年在觀察、思考,與立身處世上自我鞭策的指導方針。「五龍治水」、「利出一孔」等概念也是觀察親中勢力對台灣的威脅時不可或缺的理論工具。   著有《國家的決斷》、《兩岸關係概論》、《東亞海

權論》、《台灣健檢書》等書。負責主持的科技部經典譯注計畫包含當代國際關係學泰斗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的經典《決策的本質:解釋古巴飛彈危機》(Essence of Decision),以及哈佛大學約瑟夫.奈伊的《了解國際衝突:一項對歷史和理論的介紹》(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序  言  台灣人為什麼需要瞭解美國? 第一章    追求幸福的自由:建國時期的決斷與奮鬥 ◎立國精神與美國的外交決斷 ◎獨立戰爭的意義 ◎美國與英法的關係 ◎一八一二年戰爭 ◎不想有龐大的常備軍 ◎槍砲時代的軍事思維 ◎美軍的分權與制衡 ◎減少傷亡

與縮短戰爭是首要目標 第二章    昭昭天命:在北美洲的擴張運動 ◎路易斯安那購地案:買來五分之一的領土 ◎密蘇里妥協法案:自由與奴隸之爭 ◎美墨戰爭:美國展現帝國野心 ◎美西戰爭:完全排除西班牙勢力 ◎夏威夷的悲劇:「以商圍政」「以民逼官」的戰略 ◎華盛頓的臨別箴言:孤立主義的誕生(一) ◎廣袤的北美大陸:孤立主義的誕生(二) ◎國務院的官僚慣性::孤立主義的誕生(三) ◎門羅主義與巴拿馬運河 ◎民主是美國擴張的助力 第三章    鐵肩擔道義: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道義責任 ◎德國以潛艇封鎖英國 ◎美國為了世界民主而參與一戰 ◎門戶開放政策維持中國不被瓜分 ◎美國海軍面臨日本時的兩難 ◎

因為沒有島嶼而必須發展航空母艦 ◎日本誤以為美國會怯戰 ◎組織利益對美軍戰略的影響 ◎太平洋戰爭:美軍在失敗中記取教訓 ◎大西洋戰爭:美國助英抗德 ◎二戰後世界秩序的締造者 ◎日軍誓死奮戰的意義 第四章    世界警察:美國領導自由世界對抗共產極權 ◎雅爾達會議讓蘇聯食髓知味 ◎土耳其危機與杜魯門決心援助歐洲 ◎北約提供的集體安全保障 ◎《大西洋憲章》的意義 ◎金日成因美國撤軍而決議南犯 ◎阿拉伯國家無意與美國合作反共 ◎以色列與英法策動蘇伊士運河危機 ◎艾森豪主義開始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 ◎越戰讓美國身陷泥淖 ◎尼克森犧牲南越與中華民國 ◎美國在越戰上犯了什麼錯? ◎進軍巴拿馬是為了推翻獨裁

者 ◎出兵伊拉克挽救科威特 ◎雷根啟動軍備競賽 ◎為意識形態而戰的世界警察 第五章    美國獨霸的年代 ◎塞爾維亞對新世界秩序的挑戰 ◎柯林頓政府參與北約軍事行動 ◎師出有名的阿富汗戰爭 ◎重挫美國的第二次伊拉克戰爭 ◎北韓核武問題難以化解 ◎反恐戰爭的得與失 第六章    決定美國外交政策的機構 ◎總統的選舉方式決定其政策思維 ◎不可忽視的國會外交權 ◎國務院與國家安全委員會 ◎國防部與各戰區司令部 ◎文人領軍的指揮系統 ◎動見觀瞻的智庫 ◎美國總統幾乎都有戰爭經驗 第七章    指導美國外交政策的思想 ◎現實主義與權力平衡 ◎自由主義與集體安全 ◎建構主義與國家認同 ◎國際組織強化

國家身分之重要 ◎艾利森提出的三種決策模式 ◎「利益」的複雜性 第八章    美國與中國 ◎美國對中共的第一印象 ◎承認中共為一政治實體 ◎馬歇爾對國共鬥爭的態度 ◎《中美關係白皮書》對國民黨徹底失望 ◎赫魯雪夫上台導致中蘇關係破裂 ◎尼克森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卡特與中國建交 ◎《八一七公報》犧牲了台灣 ◎柯林頓助中國融入世界貿易體系 ◎印太戰略並未改變一中政策 ◎印太聯盟成功的關鍵 第九章    美國與台灣 ◎美國的兩難:誰能取代蔣介石? ◎美國的兩難:如何防禦台灣卻不捲入中國內戰? ◎美援救了台灣經濟 ◎蔣介石的偏執導致台灣退出聯合國 ◎李登輝推動民主化獲得美國支持 ◎柯林頓對台灣的

支持與侷限 ◎小布希軍售案受阻的影響 ◎美中對抗的機遇 ◎美國有可能取消一中原則嗎? 第十章    美國外交決斷的本質 ◎美國外交原則與出兵援台 ◎面對中國美國會怎麼做?台灣又該如何? ◎美國是帝國嗎? 註釋   第三章  鐵肩擔道義: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道義責任 ◎日本誤以為美國會怯戰 一九三一年,日本開始加速在中國的擴張。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成功扶植偽滿洲國,其目的除了是為了取得滿洲的天然資源外,也是作為防範蘇聯的重要腹地。滿洲國的建立遭到國際聯盟譴責,最終導致日本退出國際聯盟。此後,日本與其他列強在中國的利益衝突漸趨緊張,更與中國連連爆發軍事衝突,雙方多次簽下停戰協定。

一九三六年,日本內部爆發嚴重的政變「二二六事件」,之後軍方掌握日本的政治。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時,中日兩國又再爆發軍事衝突,中華民國政府拒絕日本所開出不平等和平條約,全面性戰爭因此爆發。 對美國來說,由於「門戶開放政策」,加以道德外交的原則,是列強中唯一表達反對日本、支持中國的國家。胡佛政府的國務卿史汀生(Henry Stimson)於一九三二年一月,宣示美國官方立場,即所謂的「不承認主義」(Stinson Doctrine of non-recognition)。它主張基於「不法行為不產生權利」原則,不承認以武力造成的國際領土變更。同時基於「條約優先」原則,主張「……凡中日兩國政府或其代表所

訂立之任何條約或協定,足以損及美國或其人民在華條約上之權利,或損及中國主權獨立或領土及行政之完整,或違反國際上關於中國之政策即通常所謂門戶開放政策者,美國政府均無意承認。」 但是,由於蘇聯在一九一七年爆發共產革命,意識形態的衝突開始發生,美國、英國和日本都曾出兵西伯利亞。為了牽制共產主義的蘇聯,英國和美國一度希望日本能北上進攻蘇聯,所以並沒有完全制止日本攫取滿洲,美國和英國都對中日之間的軍事衝突保持中立,甚至還出售給日本戰略物資。英國也在國際聯盟中阻止對日經濟制裁。

解析台灣中美洲的政策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2008-2016)

為了解決巴拿馬運河主權的問題,作者唐宜安 這樣論述:

台灣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一直捍衛著自己的主權。台灣持續與中美洲、加勒比地區等9個國家,以及一個南美洲國家和教廷,保持盟友關係。台灣退出聯合國之後,持續以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自居。這件事及「一個中國」的政策,讓兩岸衝突從上個世紀延續至今。 近幾年,兩岸關係有一些變化。「外交休兵」讓和解成為可能,似乎改善了兩岸關係。這個「休兵」放慢台灣對於增加新盟友的目標。然而,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北京強化在拉美地區的存在感;北京增加其在中美地區的參與度,這有可能威脅到台灣盟友的失去。 本研究旨在研究,台灣的中美洲政策如何影響兩岸關係。此研究比起社會建構主義的方法更為重要,試圖加深台灣在中美洲地區之間

的協同作用,促進雙方的發展,而這種相互作用或協同作用反過來又衝擊了兩岸關係。 本研究共有七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詳述台灣、北京、中美洲關係發展的歷史背景,但不談論美國對於這三方的角色定位。第二部分,重點分析地緣政治的影響;自從巴拿馬共和國成為該地區經濟成長的領導地位,台灣中美洲政策與巴拿馬共和國、巴拿馬運河的關聯性。第三部分,論證台灣在中美洲影響的協同效應,以巴拿馬共和國做為案例研究。 為了建立協同效應,目前的研究將檢視台灣的外國政策,以巴拿馬作為個案研究。了解利害關係人的相互關係,有助於替代方案的建設及排除研究假設的替代方案。因此,本文將使用社會建構主義,來審視國家的身分和

利益,再從整合過程中取得結論。本文的分析,不會排除其他要素和分析工具,這有助於研究發展和對發現的理解。同樣地,這個案例研究會有相關資料加以補充,以及強調在中美洲地區的合作議題。 顯然,台灣的外交大本營在中美洲。台灣努力鞏固在這個地區的關係;毫無疑問地,遏制了任何忠於改變的方針。因此,本文的研究動機,是檢視協同效應的可能性,並仔細審視台灣與該地區的建設性互動。其次,強調北京在中美洲地區,不可否認日益增長的影響,並審視台灣與當地國家的建設性互動。第三,重申台灣在中美洲領土上的關係,並以此為其國家認同;同時,從新行動者的角度來觀察,中美洲地區和其與台灣間的關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