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鳥類 分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台灣鳥類 分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佳瑋寫的 麻鷹之城:我的觀鷹手記 和徳永桂子,原正利的 世界橡實圖鑑:環遊亞、歐、美、非洲132種殼斗科觀察手繪寫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鳥類誌(下)也說明:書名:台灣鳥類誌(下),GPN:1009900840. ... 異名、亞種與分類討論、型態特徵、測量值、地理分布、棲地與習性、食性、鳴叫聲、繁殖、遷留狀態、現況與保育、參考文獻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非凡出版社 和麥浩斯所出版 。

東海大學 景觀學系 李麗雪所指導 余冠呈的 都市公園鳥類棲地影響因子及營造手法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2020),提出台灣鳥類 分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eBird、大數據、綠化因子、土地使用、都市鳥類、公園設計手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李培芬所指導 徐志華的 台灣山麻雀棲地特徵與分布變動 (2020),提出因為有 山麻雀、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eBird賞鳥資料庫、Mann-Kendall 趨勢檢定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鳥類 分佈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特有種鳥類則補充:帝雉是1906年英國W.Goodfellown 鳥類採集家於阿里山發現。帝雉為台灣雉科分布海拔最高者,可達3300公尺。棲息於原始針闊葉混合林中,習性隱密,機警而安靜,慣於晨昏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鳥類 分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麻鷹之城:我的觀鷹手記

為了解決台灣鳥類 分佈的問題,作者陳佳瑋 這樣論述:

  《麻鷹之城──我的觀鷹手記》將呈獻讀者前所未見的香港追鷹故事:     ★ 追蹤6 組麻鷹情侶長達14 年   ★ 揭開10 個關於麻鷹的秘密   ★ 精選100+野外觀鷹高清圖片     本地麻鷹愛好者陳佳瑋(Peter Chan)十多年來風雨不改在野外觀鷹,觀察到很多人一生也沒機會了解的麻鷹故事,原來麻鷹跟人類一樣,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喜悅也有煩惱!     ‧ 從六對麻鷹情侶的精彩愛情小故事中,由自然中感悟人性   ‧ 介紹本地生態保育知識、香港觀鷹地圖及外地的觀鷹體驗   ‧ 分享在台灣、日本觀鷹的經歷   ‧ 講解相關保育知識,以及不同級數的賞鳥適用器材   好評推薦  

  前香港天文台台長、香港觀鳥會榮譽會長 林超英:「捧書在手,重量來自Peter 的多年心血,厚度是Peter 多年的積累,願大家好好把書看一遍,明白人和麻鷹本無分別。感謝Peter,帶引我們進入麻鷹的世界。」     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 林惠珊:「從書裏面點滴的文字,可以感受到Peter對黑鳶的了解,也可以讓人感受到這些麻鷹的生活和溫度,我很喜歡這本書,也將這本書誠摯的推薦給想要了解麻鷹(黑鳶)的您們。」     黃錫年博士:「書中除了展示不少姿態優美的麻鷹相片外,還有豐富的資訊,並加插了一些有趣的冷知識,活像一本麻鷹小百科。」

台灣鳥類 分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們的賣場:
http://shopee.tw/dandanchen

#鸚鵡用品相關雜貨舖 #我愛寶貝蛋

橙翅亞馬遜是體型較小的亞馬遜鸚鵡,也是較普遍的亞馬遜鸚鵡之一,價位也不像許多亞馬遜鸚鵡一般地高,在蘇利南當地是數量最最多的鸚鵡,體型雖不大但卻是可愛的寵物,公鳥在成熟時可能會對人有攻擊與侵略性,共有兩種亞種,台灣國內的橙翅亞馬遜大多是野生鳥。

32-34cm(12.5-13.5吋)


廣佈於南美洲北部,大多棲息在安地斯山脈以東的地區,包括巴西、圭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玻利維亞等國。


橙翅亞馬遜在當地是常見的鳥類,但數量卻有逐漸下降的情形,主要原因之一是在當地常被獵捕作為食物,這個情形在法屬圭亞那尤其嚴重;喜愛穿梭生活在各種近水源區的林地,包括熱帶雨林、稀樹草原、沼澤區、農地等地區,必較不常發現於乾燥的林地中,群集性強,常被發現成對、數百隻甚至上千隻一起活動,尤其是在晨昏時,但繁殖期時聚集數量會減少,,飛行時十分吵雜,但覓食時則較安靜,牠大多在樹上覓食,食物包括水果、堅果、棕櫚果實、漿果等,食物不足時會到芒果園與橘子園內覓食;築巢於中空樹洞內,一次產2-5顆蛋;橙翅亞馬遜有時會吵雜 。


野生鳥和人工繁殖鳥反差相當大,人工繁殖鳥的尺寸明顯比野生鳥大一號,且比較不怕人,野生鳥多經折磨與運送羽毛狀況差,相當怕人,體型瘦小,剛飼養時會較害羞,但很快即能適應環境, 且會變的十分健壯;橙翅亞馬遜對亞馬遜鸚鵡喜好的初入門者,無論是寵物幼鳥或想繁殖的成對成鳥都是很好的選擇,售價不高,有著可愛的個性與討喜的行為,喜愛啃咬物品,可提供玩具或樹枝供其咬嚼,公母並無明顯的外在特徵,但一般來說,公鳥頭部的藍色部份會較母鳥明顯,母鳥面部的黃羽分佈會較公鳥廣。


雖然橙翅亞馬遜普遍度高,但並不是常見的成功繁殖種類,有些繁殖者認為其繁殖難度高,改變環境就有可能很長一段時間不繁殖,野生鳥多於繁殖鳥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有繁殖者認為不困難,可能因地、氣候、飲食、環境與飼養習慣等等有關係;繁殖期時可能有攻擊性,不宜過度打擾,一窩約產2-5顆蛋,平均約為3顆,孵化期約26-28天,2個月後幼鳥羽毛長成。

都市公園鳥類棲地影響因子及營造手法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鳥類 分佈的問題,作者余冠呈 這樣論述:

都市化影響且壓縮鳥類生存空間,都市環境成為某些鳥類的棲息地,都市公園具有提供鳥類食物來源、築巢、休息、安全躲藏,及遷徙中繼站等功能,因此了解都市公園影響鳥類棲息環境因子及棲地營造手法,有助於為都市中生活鳥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及庇護所。公園綠覆情形、植栽組成型式、設計手法及周邊土地利用類別及面積等因素會影響公園的鳥種類數及數量,對於這些因子的探討,有助於公園規劃及設計手法的擬定,期使都市公園成為鳥類生存的友善空間。現在大數據資料已廣被應用於都市生態調查的相關研究,政府資料開放平台也提供許多實質環境資料可供利用;eBird是盛行全球的公民科學參與平台,將之利用於研究的學者指出eBird資料有一定

的可靠性。因此本研究公園環境資訊皆取自於政府資料開放平台,鳥類資料則取自於eBird。經由文獻回顧整理影響鳥類數量及種類數的公園實質環境因子,最後保留可從「台中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取得的公園綠化因子七項、周邊土地利用類別三種(影響程度高、中、低),及eBird資料庫鳥類資訊,並據以選定71座台中市都市公園做為本研究操作基地,共得鳥類資訊1278筆,36科、76種。研究結果顯示鳥種類數及總數量較多的公園為台中公園、鰲峰山公園及九二一震災紀念公園,相較於其它公園,三個公園的面積都是較大的。公園面積較小但綠化面積高的舊社公園也可以觀察到較多的鳥種類數及總數量。麻雀、斯氏繡眼及白頭翁是出現總數量最多,

且可被觀察到公園座數也是最多。公園觀察到的特有種鳥類以白頭翁、洋燕及小雨燕等常見鳥類為主,且廣泛分佈於各公園。在鰲峰山公園可觀察到保育類及IUCN鳥種,可能因為公園面積大,較不受人為干擾所致。都市人口密集區域的公園可以觀察到較多的小型鳥類,鳳頭蒼鷹、領角鴞及遊隼等猛禽類會捕食小型鳥類,所以在這些公園也同時可以觀察到它們。八哥及棕背伯勞可能會捕食農地當中的昆蟲,因此在農業區旁的公園可以觀察到。將71座公園的鳥種類數及總數量分別與7項公園綠化因子及3種周邊土地利用種類的面積進行相關性檢定。檢定結果顯示:鳥種類數與公園面積(r=0.483,p=0.000)、綠化面積(r=0.442,p=0.000)

、喬灌木面積(r=0.521,p=0.000)、植栽總數量(r=0.452,p=0.000)及植栽種類數(r=0.522,p=0.000)等綠化因子呈現中度正相關。鳥種類數與公園半徑500公尺範圍內土地使用類別面積方面,是與第三類周邊土地使用類別(r=0.330,p=0.006)呈現中度正相關,與第二類周邊土地使用類別(r=-0.319,p=0.008)呈現中度負相關。鳥總數量與公園面積(r=0.283,p=0.017)、綠化面積(r=0.250,p=0.036)及植栽總數量(r=0.285,p=0.016)等綠化因子為正相關,但相關程度偏低;與喬灌木面積(r=0.322,p=0.006)及植

栽種類數(r=0.435,p=0.000)呈現中度正相關。鳥總數量與第一類周邊土地使用類別(r=0.241,p=0.046)呈現低度正相關。公園半徑500公尺範圍內第一類周邊土地使用類別的面積與鳥總數量為正相關,推測可能是因為人為垃圾食物較多所致。有研究指出人類食物對鳥類健康可能有危害,因此應提升公園棲地環境品質,使公園成為更適合鳥類生活的空間。第二類周邊土地使用類別的面積與鳥種類數為負相關,推測可能是與住宅區行道樹、綠化空間高度維護管理有關;有研究指出公園設置時間、及植栽維護管理會影響鳥類棲息。第三類周邊土地使用類別的面積與鳥種類數呈現正相關,推測應與綠地的群眾效應有關,因此對都市公園周邊的

綠地或行道樹應提昇品質,若可行應減少維護管理頻率,使其在吸引鳥類棲息上可與公園相輔相成。研究中對鳥種類數及總數量有正向影響的因子在做公園棲地設計時都應納入考量。調查資料顯示公園面積在1公頃以上才較有可能會有鳥類棲息,且其喬灌木面積應不少於20%,植栽種類數以多於10種以上為宜。當公園面積大於3公頃時,綠化面積若能達60%,且喬灌木面積大於50%,植栽種類多於30種,在本研究中這類型的都市公園所能觀察到的鳥種類數可能多於20種。71座公園中公園面積大於6公頃者,根據台中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等相關規範規定,公園綠化面積都可達80%以上,且其中種植的喬灌木面積多可達80%,植栽種類普遍多於50種,

在本研究中這類型的都市公園所能觀察到的鳥種類數可能達到30種。都市公園的鳥易受人為活動干擾,棲地周圍適當的緩衝區,有利減緩休閒遊憩活動的干擾。本研究研提緩衝區設計方案,可運用水體、植栽及地形進行阻隔,並依據緩衝區寬度及遊客賞鳥者的位置設置不同賞鳥設施。以平視的方式賞鳥時,當緩衝區距離小於10公尺可以設置賞鳥小屋;緩衝區距離介於10至15公尺可以設置賞鳥牆;緩衝區距離大於15公尺可以設置賞鳥平台。以仰視的方式觀賞鳥類活動時,當緩衝區距離小於5公尺可以設置賞鳥小屋;當緩衝區距離大於5公尺可以設置賞鳥涼亭。以俯視的方式觀賞鳥類活動時,當緩衝區距離小於10公尺可以設置賞鳥涼亭;當緩衝區距離大於10公尺

可以設置賞鳥塔。

世界橡實圖鑑:環遊亞、歐、美、非洲132種殼斗科觀察手繪寫真

為了解決台灣鳥類 分佈的問題,作者徳永桂子,原正利 這樣論述:

來自世界各地森林的橡實大集合! 英國皇家園藝學會(RHS)植物藝術類金獎得主—徳永桂子 尋尋覓覓橡實二十餘載,足跡遍及各洲橡樹棲地, 透過實地觀察,細膩描繪出樹型、花、葉、枝、果的特徵, 書中收錄超過1000 張手繪圖, 帶您一次飽覽多采多姿的橡實世界。 殼斗科樹木結出來的橡實,因模樣可愛近年來大受矚目,它也是森林中許多動物、以及早期原住民的重要糧食。此外像是乾果之王板栗、西班牙國寶伊比利豬、珍稀香料松露、釀酒容器橡木桶、葡萄酒瓶軟木塞⋯⋯,其實都和世界各地的殼斗科植物有關聯。 翻開這本橡實迷會大呼過癮的手繪圖鑑,讓我們透過徳永桂子女士的筆觸描繪,一起環遊世界各洲,探尋這群視覺上吸睛,

又與我們生活、文化、飲食息息相關的殼斗科樹木。 ★實地考察+全手繪呈現,完整認識橡實的生命史! 書中一共收錄亞洲72個(包含臺灣20 個)/ 美洲38個/歐洲、非洲22個/南半球5個物種的植物介紹,搭配精細的生態描繪, 包含帶著根系的幼苗、柔美的花序、乃至整棵樹型皆一絲不苟, 您可以一邊欣賞高超的植物繪圖、一邊學習辨識各種橡實。 ★本書驚嘆看點!呈現鏡頭拍不出來的構造細節 葉片的絨毛、脈紋、殼斗鱗片的質地、剖開橡實的切面、內部的分隔、 雄蕊與雌蕊的結構⋯⋯等等難以用照片記錄的特徵, 都在畫筆之下栩栩如生的表現,看過就能從裡到外了解透徹。 ★特大精裝開本,展現經典級圖鑑風範! 採用高磅數睛

采映畫紙,印刷色階飽和,紙面細緻平滑,呈現彷彿作者原紙原畫的質感。 喜歡橡實、樂於欣賞精湛的植物繪圖,或者對植物懷抱熱情的您,擁有這樣一本融合知識與藝術的圖鑑,絕對是一大享受! ●審訂推薦人 《臺灣橡實家族圖鑑》作者 林奐慶 「翻開《世界橡實圖鑑》給我滿滿的震撼!原來當我還沉醉在臺灣橡樹時,徳永桂子女士早早就已經為了橡實而環遊世界了。」 ●各界讚譽推薦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董景生 「殼斗科是重要的森林資源,透過這本全球殼斗科介紹,認識這群迷人的樹木。」 植物科普作家 胖胖樹 王瑞閔 「作者跑遍世界各地,親自觀察並繪圖,投入的心力與時間令人敬佩。」 北鳥- 自然美學時光 粉專版主 巫

佩璇 「推薦有志於植物繪圖的同好,透過此書學習精準掌握殼斗科橡實的科學繪圖要領。」 野花亭植物藝術繪圖 粉專版主 紀瑋婷 「在講求速成的時代裡,依然有植物畫家完成這樣一本圖鑑,實在是令人敬佩。」 不歸鹿粉專版主‧《種子的可能》作者 黃阿皮 「從果實到枝葉滿滿的精美繪圖,再加上橡實有趣的豆知識,推薦您必須擁有這本圖鑑。」 ==作者序== [徳永桂子] 基於可愛、質樸等原因而開始以橡實作為繪畫題材,是在1994 年5 月的時候。自覺有個頭銜或許會比單純的家庭主婦來得稱頭,於是決定參加英國皇家園藝協會(RHS)主辦的展覽,並有幸獲得金獎殊榮,能夠上得了檯面,進而在2004 年獲邀出版《日本

橡實圖鑑》(偕成社)。 剛開始畫的時候,別說是橡實了,連植物都不是很了解。橡實對我來說,就像是草叢裡驚鴻一瞥的蜥蜴尾巴般小巧可愛。只不過,當我試圖將其捏起時,才發現實體超乎想像的大,拉出來的豈止是錦蛇,更是不得了的龐然巨物,甚至連<地球的大陸>和<人類的活動>都一一現形。即使把日本的橡實都畫完了,前方依舊是無邊無際的狀態。 橡實家族隸屬殼斗科,全世界共8 ~ 10 個屬,日本則有5 個屬。把日本的橡實畫完也只占了一半左右。其餘的5 個屬長什麼樣子?早期剛誕生時又是何種姿態?最大的橡實、小巧的橡實、奇特的橡實各是什麼模樣?還有,為什麼會長成這樣?各種疑惑接踵而來。沒見過、沒畫過的橡實太多了,

強烈的好奇心無法壓抑。於是乎,為了找尋問題的答案、順應自己的興趣,我展開了走訪世界的橡實探索之旅。雖然還看不到盡頭,但少說也網羅了殼斗科10 個屬,因此決定先做個統整。 [原正利] 與徳永桂子女士的初次見面,應該是在2003 年籌畫上一本著作《日本橡實大圖鑑》的時候。她與編輯三原道弘先生一起到訪我工作的博物館,詢問確認外國產的品種。當時,我雖然每年到泰國清邁近郊的因他暖山調查森林的植物,但是我對國外的殼斗科植物知之甚少,只好想辦法查閱手邊的書,設法回答問題。當時並不像現在,是個只要上網就能輕鬆查找全世界植物及標本圖像的時代。之後,我益發沉迷於殼斗科的植物,每年都會前往東南亞的森林持續調查。

與徳永女士可說是同好,維持互相關照的關係,也因為這份機緣,得以協助出版本書。 徳永女士,除了具備插畫家的技能,其行動力也相當驚人。亞洲、歐洲、非洲、北美、中美、南美、澳洲,不管地球何處,只要一聯繫上就會馬上出發,實地勘察繪製橡實的插畫。即便是研究者,也少見能在短時間內前往那麼多土地進行調查的人。本書是我第一次見識到兼具高度行動力與高超繪畫技術的集結,是世界上前所未見,獨特且精美的植物圖鑑。 我負責安排本書每個物種的順序及介紹,每個種都會附加說明學名的由來與涵義,還有卷末解說。但是礙於版面字數限制無法充分說明,不過若能讓您了解到決定生物名稱的背景及生物特徵,以及研究史、植物與人的關係等,我們

將深感榮幸。

台灣山麻雀棲地特徵與分布變動

為了解決台灣鳥類 分佈的問題,作者徐志華 這樣論述:

生物的分布受到環境因子及生物因子所影響,人為造成的地景變化可能改變物種之間的關係以及族群數量。山麻雀(Passer cinnamomeus)在台灣是稀有留鳥,在2008年時被列入一級保育類動物,繁殖季時多出現於山區道路沿線且常與村落和墾殖活動有關,早期的數量普遍,但近年來族群的數量逐漸下降,許多地區的族群甚至已經消失,而原因仍然沒有定論,推測可能是與其他物種之間的競爭、棲息環境的改變或農藥的使用等等。為找出影響山麻雀族群下降的關鍵因子,本研究先使用eBird賞鳥資料庫建立全台山麻雀棲地的環境因子特徵,並挑選三個山麻雀過去在台灣的傳統棲地-台中市谷關、台東縣利稻和屏東縣霧台,與三個現存的棲地-

嘉義縣大埔、番路和梅山作為研究樣區。以Mann-Kendall 趨勢檢定法和Theil-Sen 斜率推估法分析樣區內時間尺度上之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平均值和標準差的趨勢及斜率,最後以Mann-Whitney-Pettit改變點檢定法分析趨勢之改變點。結果顯示山麻雀偏好在溫度變異大、降雨季節性明顯、NDVI平均值較高和NDVI標準差較小的區域,地景覆蓋則是農耕地中散布少量的建築物。樣區內的eBird資料顯示麻雀出現在山麻雀棲地的時間早晚,似乎不影響山麻雀族群消失與否;NDVI平均值的趨勢沒有一致性;NDVI

標準差則是在三個山麻雀已消失的樣區中有顯著上升的趨勢;地景改變的原因是天災影響及農作墾殖型態的改變。本研究推論山麻雀族群減少的主要原因可能不是與麻雀競爭所造成,而是因為棲地內的環境改變,希望此研究結果能對未來山麻雀研究方向及棲地保育提供一個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