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姓氏拼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另外網站百家姓的英文翻译 - 刀片和禁烟区也說明:姓氏 大陆(汉语拼音)/ 台湾(威妥玛拼音)/ 香港(政府粤语拼音)/ 其它. 01 赵Zhao / Chao / Chiu 02 钱Qian / Chien / Chin 03 孙Sun / Sun / Suen

文藻外語大學 多國語複譯研究所 廖詩文所指導 陳斐珮的 中譯平板化與消失的異質性: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翻譯研究 (2021),提出台湾姓氏拼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文化轉向、日中翻譯。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跨文化研究所語言學碩士班 朱曼妮所指導 高仲良的 台灣閩南語、日語、韓語的/f/替代發音 (2017),提出因為有 借詞、語言接觸、台灣閩南語、日語、韓語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湾姓氏拼音的解答。

最後網站在线繁体字转换器- 简繁体字在线转换工具則補充:输入简体字或繁体字,点击下方按钮,进行转换. 地区: 默认 台湾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湾姓氏拼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譯平板化與消失的異質性: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翻譯研究

為了解決台湾姓氏拼音的問題,作者陳斐珮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日本文學家佐藤春夫(Haruo Sato,1892-1964)的著作〈女誡扇綺譚〉中譯本為研究文本,探討作者使用大量「中文」書寫,經譯者翻譯後產生的譯文平板化問題,以及大正時期日語用法經翻譯成現代中文後,顯現的異質性消逝等現象。 此研究受蘇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1990)提出的文化轉向以及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1998)提出於翻譯異域文學時的異質性保留翻譯策略啟發,並就廖詩文(2006/2014)提出20世紀初期的日本文學於日翻中時容易出現的複譯平板化問題探討〈女誡扇綺譚〉中譯本中出現的各種翻譯現象。本研究初步發現譯者針對

原文中的臺語書寫,皆統一回譯成中文,失去原文的異質性。此外,譯文多次出現直接借用日文漢字,未另加譯注導致詞義空缺的情形。筆者提出針對原文臺語書寫的詞彙,於翻譯時加註臺語羅馬拼音之翻譯手法,期保留原文之異質性。希望本研究的初步分析與此一翻譯策略能為後人參考援用。

台灣閩南語、日語、韓語的/f/替代發音

為了解決台湾姓氏拼音的問題,作者高仲良 這樣論述:

台灣閩南語、日語、韓語在各自的音韻系統中都缺乏唇齒擦音/f/。三種語言若借入的詞彙有輔音/f/時,台灣閩南語的借詞以/hw/來替代;日語以/ɸ/;而韓語則以/pʰ/作為/f/的替代音。本文以優選理論對三種語言輸入原本所缺乏的/f/時所採取的篩選機制進行分析,優選理論恰能指出三種語言在相同的制約條件,但不同的優先順位排序之下,分別選擇出各自不同的最佳輸出結果。台灣閩南語、日語的制約優先順序為:不刪音原則>保留位置特徵>保留發音方式特徵>不增音原則。韓語的制約優先順序為:不刪音原則>保留位置特徵>不增音原則>保留發音方式特徵。 台灣閩南語在與/f/同屬擦音的/h/之上,增加了介音/

w/以取得保留唇音特徵的效果。日語的/ɸ/原本僅是/h/的同位音,但在日語引入大量借詞的動因之下成為一個的獨立音位,用以替代透過大量借詞輸入的/f/,說明了一個語言有可能受到外在影響而使借詞音韻與原本音韻體系不同。而韓語除了主要的替代音/pʰ/之外,仍存在少數例外/hw/,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選擇,導致兩種版本同時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