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613b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成功大學 公共衛生研究所 余聰所指導 黃彥婷的 國人飲酒行為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相關危險因子之研究 (2019),提出zs-613b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橫斷式研究、飲酒行為、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謝相關危險因子。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醫學院 生命科學研究所 簡戊鑑所指導 鍾其祥的 2000-2008年臺灣重複自殺住院傷患長期追蹤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自殺、重複自殺、追蹤、全民健保學術研究資料庫的重點而找出了 zs-613b評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zs-613b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人飲酒行為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相關危險因子之研究

為了解決zs-613b評價的問題,作者黃彥婷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 飲用酒精所導致的健康與社會問題一直都是臨床醫學與公共衛生領域所關注的議題,有鑒於飲酒行為與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之間的關係是複雜且有具有爭議的,而抽菸、飲酒與嚼食檳榔是台灣文化的死角,所造成的社會問題繁多。在學術界與醫學界,已經對飲酒行為、酒精的攝取量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進行多次的系統性評價,越來越多的研究皆顯示適度飲酒對於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國內已完成的相關研究中,飲用酒精的探討大致仍偏向於飲酒盛行率的調查。目的 本研究欲利用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Nutrition an

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探討國人飲酒行為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相關危險因子之風險,並分析不同的飲酒行為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相關危險因子之關聯。研究材料與方法 為了解國人的飲酒行為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相關危險因子之關聯,本研究將使用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進行橫斷式研究設計(Cross-sectional study design),以邏輯式迴歸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分析不同飲酒行為的飲酒類別與其心血管疾病代謝相關危險因子的關係 ; 再以多變量迴歸模式調整影響飲酒行為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干擾因子,

並了解飲酒行為及其酒精攝取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是否有劑量效應。研究結果 本研究發現全樣本的男女分佈平均,被歸類至戒酒者的平均年齡為全樣本最高(64.6歲),同時戒菸、戒檳榔與目前有抽菸和嚼食檳榔的比例亦較全樣本高出許多,且其三高藥物使用狀態與三高共病狀態相對較高,此族群可能為研究樣本中相對比較不健康的人群 ; 而隨著飲酒次數的增加,目前有抽菸與嚼食檳榔的比例也著增加,亦呼應研究背景所提及之抽菸、飲酒與嚼食檳榔為台灣社會文化上的死角。探討全樣本之不同飲酒類別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相關危險因子風險部分,在調整所有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相關變項後,絕大部分的數值皆未達到統計上顯著之差異,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

醇(HDL-C)異常之戒酒者(OR=1.84)、目前重度飲酒者(OR=0.64),有達到統計上顯著之意義,意即戒酒者相較於滴酒不沾者而言,有多出84%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異常風險,以及目前重度飲酒者相較於滴酒不沾者則有少36%異常的風險。再進一步對不同飲酒類別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風險進行性別與年齡的分層分析後發現,男性戒酒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異常(OR=2.29)、不常飲酒者(OR=1.46)、目前輕度(OR=1.52)、中度飲酒者(OR=1.67)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異常和目前輕度(OR=1.53)、中度飲酒者(OR=2.12)的總膽固醇(TC)

異常以及目前中度飲酒者的代謝症候群(MS)異常(OR=1.68)都有達到統計上顯著之差異 ; 女性戒酒者的收縮壓(SBP)異常(OR=2.12)、舒張壓(DBP)異常(OR=3.31)和目前輕度飲酒者的收縮壓(SBP)異常(OR=0.58)、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異常(OR=0.56)、代謝症候群(MS)異常(OR=0.45)以及目前重度飲酒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異常(OR=0.39)皆有達到統計上顯著之差異。年齡分層分析部分,45-64歲輕度飲酒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異常(OR=1.69)、總膽固醇(TC)異常(OR=1.87)、代謝症候群(MS)異常(

OR=0.58)以及65歲以上重度飲酒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異常(OR=0.57)、總膽固醇(TC)異常(OR=1.56),亦有達到統計上顯著之差異。結論 本研究針對年齡30歲以上的族群,探討利用性別與年齡分層後不同飲酒行為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相關危險因子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在目前輕度和中度飲酒的人群中,有些心血管疾病代謝相關危險因子確實有較低的異常風險,像是收縮壓(SBP)、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代謝症候群(MS),且達到統計上顯著之差異 ; 但在進行飲酒類別分類後,被分類至戒酒者的女性(n=10)與30-44歲的(n=7)樣本數不足,進而使得推論性統計之Odds

Ratio數值較大、95%信賴區間較寬,此代表性之問題也導致對於研究結果的精確度可能稍嫌不足 ; 而酒精之於心血管系統的生理機轉確實能夠預防部分的心血管疾病、對於延緩老化也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但問題飲酒與較高風險的不當飲酒行為都會是導致死亡、失能和社會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因酒精使用所累積的傷害、疾病問題、心理健康等後端併發症以及衍生的醫療費用和收入損失,往往更為嚴重且複雜,更會對醫藥衛生領域產生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2000-2008年臺灣重複自殺住院傷患長期追蹤研究

為了解決zs-613b評價的問題,作者鍾其祥 這樣論述:

背景:過去關於重複自殺追蹤研究指出,一年內重複自殺累積風險約為5.7%-15%、重複自殺死亡比例約為0.5%-2%,女性是重複自殺的高風險族群。然而,先前研究有樣本數太少(少於200人)、追蹤時間不夠長(少於2年)、未控制身體與心理疾患、未探討性別與自殺方法是否有交互作用等缺點,此外針對亞洲地區的研究也很少。目的:計算自殺後不同追蹤時間點(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與八年)的重複自殺累積風險與重複自殺死亡比例,找出重複自殺影響因子與重複自殺住院死亡風險因子,並探討性別與自殺方法間是否有交互作用。方法:本研究使用全民健保學術研究資料庫,選取2000-2007年間自

殺住院者的資料,追蹤其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與八年內重複自殺住院累積風險與重複自殺死亡比例,追蹤時間至2008年12月31日。本研究使用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來找出重複自殺住院影響因子,使用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來分析重複自殺住院死亡風險因子。結果:研究期間自殺個案有39,875人,其中重複自殺者有3,388人(佔8.5%)。自殺住院者在三個月內重複自殺累積風險為7.19%、一年為8.00 %、八年則為8.70%,女性重複自殺風險較男性高,重複自殺者大多選擇固液體方式或切割方式,有

精神疾患者重複自殺風險較高,重複自殺住院者就醫科別大多為精神科,重複自殺住院者大多未接受手術處置,重複自殺住院者住院天數較長;此外,性別與重複自殺方法間有交互作用,女性常用的自殺方法為固液體物質與切穿工具,但男性則為固液體物質與氣體蒸氣。重複自殺住院者有144人死亡(佔4.3%),重複自殺住院者在三個月內重複自殺累積死亡比例為1.42%、一年為2.89%、八年則為4.25%,重複自殺住院死亡風險包括了使用激烈方法(上吊、溺斃、槍械、跳樓)、低收入、有重大傷病者、在醫學中心就醫、有接受手術處置者、住院天數越短者;此外,低收入與重大傷病是重複自殺住院死亡的協同作用因子。結論:自殺防制的介入關鍵時間

點為重複自殺三個月內,此外,應針對不同性別制訂合適的防治策略。低收入者及重大傷病患者是重複自殺的高危險族群,除了醫療單位救治之外,更需要社福單位(如:社工人員)積極協助,減緩他(她)們的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