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maha樂器經銷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yamaha樂器經銷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家珍寫的 超級阿公:功學社總裁謝敬忠不一樣的經營之路 和希爾多.E.史坦威的 人與琴:圖說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經傳訊 和原點所出版 。

南華大學 民族音樂學系 李雅貞、周立倫所指導 卓詩儒的 爵士鼓鼓踏之打槌系統改良設計、製作與評估 (2020),提出yamaha樂器經銷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爵士鼓鼓踏、打槌系統、直立式鋼琴擊弦系統、止音式鼓踏、改良設計與製作、產品評估。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陳若暉所指導 劉書君的 台灣薩克斯風產業轉型之研究以F公司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薩克斯風、傳統產業轉型、樂器製造、樂器維修的重點而找出了 yamaha樂器經銷商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yamaha樂器經銷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超級阿公:功學社總裁謝敬忠不一樣的經營之路

為了解決yamaha樂器經銷商的問題,作者盧家珍 這樣論述:

  他不是雄才大略型的企業家、也不是汲汲營營於賺錢的大老闆,只是低調守分、一步一腳印,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大無畏精神的開拓者!   在台灣有這麼一位沒有顯赫家世、從不投機取巧,可說是最正派、最實在的企業家,功學社創辦人──謝敬忠先生。他是一個如何讓眾多員工再三懷念的『頭家』?他的人格典範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為什麼用香蕉和筍乾,可以換來一台台赫赫有名的大鋼琴?絕對MIT的KHS自行車,曾獲西爾斯百貨世界百大優良廠商殊榮!   讓台灣最低調、神祕的可愛企業家謝敬忠阿公,慢慢告訴你   民國前1年出生的謝敬忠,生活在一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但在那樣的時代,卻有一股崢嶸向上的力量在驅策

著他,一如他曾經說:「即使是站在石頭堆裡,也要忍耐三年。」不只使得他的意志變得更強韌、對萬事萬物也更見慈愛。   早年的他獻身教育,用愛心和耐心將教學成績欠佳的旗山、甲仙、溪州國小等學生的素質逐漸提升上來,作育英才無數。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他決心在廢墟中重建校園,且於擔任校長期間著手編輯了《中日會話》,這是台灣光復後第一本漢文參考書,曾暢銷數十萬本,讓台灣學子在脫離日人統治後的教育制度有所依恃。   此後有感於對社會教育的使命,他不惜放棄16年的校長退職金,開始從事這條前無古人的文教之路。從進口品質精良的山葉鋼琴為起始,民國55年,「功學社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隨後功學社與日本樂器合資成

立「台灣山葉樂器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在桃園龍潭鄉建廠,從事山葉鋼琴、電子琴的製造。而鋼琴也在這段期間走入民間家庭,可說是台灣音樂教育推展的一個里程碑。   在管制樂器進口的年代,樂器大多是功學社用香蕉、筍乾換來的。這事總是讓聞者大驚!更有趣的是,連後來聞名遐邇的山葉機車,還是玩具和臉盆工廠的設備製造出來的!功學社的一切,似乎現在聽起來都像神話!   民國64年,功學社在「功學社學術獎助基金會」之後,又成立「財團法人山葉音樂振興基金會」,設立音樂教室,從事實質的音樂普及與推廣工作。二子謝文和也在謝敬忠的指令下,孜孜矻矻地將音樂教室的理念發揚光大,讓孩子們在自然的學習環境中提升音樂能力。   民國

61年,謝敬忠與兒子們獨排眾議成立自行車事業部,號稱「以生產機車的技術,來製造腳踏車」,預定每月生產運動用十段變速自行車一萬台,外銷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他們把一股新的生產概念注入當時「沒有規格」的輪界,提昇了輪界的水準。逐漸在輪界的共同努力之下,取代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國」,截至民國75年為止,更創下美國西爾斯百貨總銷量100萬台的驚人紀錄!   在台灣雄才大略型的企業老闆不可勝數,但是你可曾看見用父母心對待員工,無為勝有為的老總裁?看到功學社老員工們對他的敬重,你會發現原來世界上也有這樣的企業主!「我的父母很早就過世了,對我而言,總裁和師母就像爸爸媽媽一樣,從小照顧我、提拔我,就連我的

老婆也是在功學社認識的,功學社就像我的另一個家。而我也從總裁身上學到為人應有的正派品格,所以雖然現在不是大富大貴,但是我卻有滿滿的友誼,這是總裁給我最好的資產。」資深員工呂武成回憶著多年前的往事。   取得1984年奧運自由車爭先賽第9名的國手李福祥這樣說:「出國比賽之前,總裁一定會召見,且親自為選手送行。他所掛在嘴邊的話語並非『加油!贏得好成績。』,而是『加油,要注意安全。』」   即使在這麼功利的社會,仍然有很多人堅守誠信,惜物愛物,寬大為懷,堅忍不拔,面對危機不怕冒險,最終還能取得成功的人。而功學社老總裁謝敬忠,就是這樣一位低調、默默堅守自己的人生哲學,卻讓大家心神嚮往的「純台味」可愛企

業家。「有人說我做生意是『姜太公釣魚』,說那釣鉤是直的,不放魚餌,哈哈哈!」民國65年接受經濟日報採訪時,謝敬忠如此放懷大笑。   對於曾在生活中、或學習上接近過「功學社」這個品牌的族群,從YAMAHA音樂教室、KHS自行車,甚至YAMAHA機車的使用者,尋找出除了追隨成天喊著:「給我賺錢,其餘免談」的企業名人之外,偶爾也想滋養心靈,崇敬具有大無畏精神,只想勇往直前,做對的事的那些人。 本書特色   ★揭開功學社神祕面紗的第一本書  在台灣,十個人有九個以為功學社是所謂的日資企業;對於販售鋼琴的一家公司,為何也賣機車,感到困惑;那麼你知道早期台灣的樂器,是用旗山的香蕉和筍乾換回來的嗎?   ★

精采老照片,無聲訴說一則則遙遠而美好的故事  近百年前的南台灣街景、旗山糖廠車站的五分車、謝敬忠20多歲初為人師、40年代製造出雙燕牌口琴的第一家家庭工廠、貨運車載來了風琴,也載來了民間家庭中期望已久的音樂氣息……   ★創辦人以其哲人特質,在台灣開啟了關懷與奉獻的企業典範  在資源匱乏的年代,鋼琴是十足的奢侈品,偏遠山區就更不用說了。謝敬忠不僅提供鋼琴、支持音樂家開演奏會,更把關懷的觸角伸向偏遠山區,期望有心學習的孩子,都能擁有良好的音樂環境。   ★台灣第一本不以強調經營手法為主的企業家傳記  台灣多的是縱橫睥睨、雄才大略型的超強企業家,但謝敬忠總裁卻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悲天憫人的真摯情

懷,贏來眾人終生的敬仰。 採訪撰文者簡介 盧家珍   台北人,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新聞組畢業。   在傳播媒體界打滾了20年,現在仍在繼續打滾中。曾擔任華視晨間新聞「早安今天」執行製作、中影電視部「台北我的家」節目編劇、中央日報採訪組藝文記者、兒童日報文教組記者、勁報財經消費生活中心組長暨家庭版主編,現為表演藝術雜誌特約記者。   因為在報社採訪藝文新聞,而與藝文界產生愛戀關係。著有「音樂藏寶圖」、「向油看齊──光環舞集15週年專輯」、「舞向21世紀──光環舞集25週年誌」、「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台北藝大廿週年誌」。偶爾也兼差編劇,如:采風樂坊「七太郎與狂狂妹」兒童音樂劇,以及弦外之音「茶與咖

啡的世紀大對決」音樂會等。

爵士鼓鼓踏之打槌系統改良設計、製作與評估

為了解決yamaha樂器經銷商的問題,作者卓詩儒 這樣論述:

  爵士鼓的大鼓音色強調點狀式的打點,以配合低音部樂器的節奏與重音的展現,所以傳統爵士鼓鼓踏的設計上主要考量打擊機動性與便攜性,而賴紀衡(2015)以釘書機原理所設計出的3D模型踏板圖,其點狀式打擊力道比傳統踏板更優越、更省力,但是這些都忽視大鼓自然振動所發出來那最純粹的音色與延音制止的這兩項技術性。因此,筆者提出以直立式鋼琴的擊弦機原理,將擊弦系統的結構與止音裝置置入爵士鼓大鼓踏板的設計之中,使鼓踏能夠主動控制延音的長度,並保有最自然渾圓的音色品質;此外,增設的兩個彈簧夾式安裝機制,更能迅速地將鼓踏安裝於大鼓上且穩固不易左右搖晃。本研究以電腦3D繪圖軟體Rhino進行設計與模型建立,模型建

立完成後再使用電腦平面設計程式Adobe Illustrator製作平面切割圖檔用以雷射切割密集木板材,創造出止音式打槌系統鼓踏。  此外,本研究也針對試用止音式打槌系統鼓踏,進行問卷調查和建議反饋,發放50份調查問卷、實際收回43份、問卷回收率86%;訪問對象涵蓋連鎖樂器行經銷商、音樂教室管理部門、教師群與職業樂手、力學專家以及學習爵士鼓與打擊樂的學生們。評估結果顯示整體認同度達到72%,其中九成以上的人認同該設計腳感更輕盈、止音效果實用、穩固不易左右搖晃;而約八成以上的人也對該設計的整體喜好度、DIY組裝式設計給予良好的評價;另外,針對該款在音色輕快悅耳、設計感時尚美觀、整體輕巧好攜帶的認

同度也有七成以上的人表示認同。機動性高的認同度約有五成六,唯獨堅固耐用認同度只有約兩成。而在質性分析中發現男性較適用於DIY組裝式設計且新手能較快適應此鼓踏的使用方式,調查中也發現受訪者較重視鼓踏的音色品質與腳感輕重度,而這兩項在止音式打槌系統鼓踏上都有所展現。本論文主要是改良鼓踏設計,在成本考量下其模型的建立以容易塑型的密集板材執行製作,主要用來觀測此止音式打槌系統鼓踏設計的結構與機件的作動原理。

人與琴:圖說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

為了解決yamaha樂器經銷商的問題,作者希爾多.E.史坦威 這樣論述:

一個打造出世界頂級鋼琴的傳奇性家族,與當代一流的鋼琴演奏家,他們跨越三個世紀的動人故事,敘說了鋼琴工藝與演奏藝術因相互激盪而登峰造極。 百年名琴的第一手珍貴史料+300張歷史照片+你不知道的音樂大師故事即使不彈鋼琴,也要知道史坦威! 本書由曾任史坦威公司總裁的史坦威家族成員親自撰寫,搭配第一手的珍貴史料與超過300幅歷史照片,揭露史坦威打造世界第一名琴的精湛手藝與研發過程,以及自1853年以來,充滿遠見的行銷手法與迭宕起伏的經營傳奇。   而真正讓史坦威成為傳奇品牌的原因,則是與當代一流鋼琴演奏家的深厚情誼。諸如帕德瑞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霍夫曼、顧爾德、賽爾金,和魯賓斯坦等大師,他們都愛用史

坦威鋼琴,史坦威鋼琴也幫他們探索演奏藝術的無限可能。書中諸多音樂大師的趣聞軼事及珍貴史料,都是樂迷們所第一次聽聞。 編輯室報告   1953年,史坦威父子鋼琴公司的總裁希爾多.E.史坦威,親手在筆記本上寫下本書的原稿,紀錄截至當時為止的史坦威公司歷史,書中附了許多歷史照片,送給史坦威員工,當作公司創立一百週年的紀念品。該書從未公諸於世。五十多年後的今天,這部珍貴的紀錄首度公開出版發行,並增加了近代發展的篇幅。   對喜愛鋼琴音樂的讀者而言,本書解開了史坦威之所以成為偉大鋼琴製造廠的祕密。我們可以看到從十九世紀至今,史坦威在鋼琴工藝的種種創新與發明;看到史坦威經歷美國南北戰爭、經濟大蕭條,和兩次

世界大戰的種種經營挑戰;也看到了現代鋼琴在經歷自動演奏鋼琴、留聲機、廣播電視蓬勃發展,和電子科技演進所受到的影響。   而真正讓史坦威鋼琴變成傳奇品牌的原因,在於史坦威和跨越三個世紀以來頂尖音樂家之間的深厚關係。早在十九世紀,史坦威第一次把俄國鋼琴大師安東.魯賓斯坦和帕德瑞夫斯基引介給美國聽眾;之後,史坦威不僅開展了鋼琴音樂家的演出經紀業務,也與眾多世界一流的鋼琴音樂家簽約,邀請他們成為「史坦威音樂家」(Steinway Artists)名錄上的成員──也就是公開為史坦威鋼琴背書,並承諾在公開演奏中只用史坦威鋼琴的鋼琴家,把有史以來最著名的鋼琴音樂家幾乎一網打盡。他們全都因史坦威鋼琴的精緻工藝

而受惠,相對地也擦亮了史坦威鋼琴的卓越名聲。   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傳奇音樂家的珍貴史料與照片,例如帕德瑞夫斯基在美國演奏現場聽眾爆滿的場景,1890年愛迪生訂購史坦威鋼琴的訂單,1899年波斯國王欽選史坦威鋼琴的指定狀,史坦威公司和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出合約(特別註明拒絕在啤酒屋演奏)等;並且讀到亨利.Z.史坦威對音樂大師如帕德瑞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霍夫曼、顧爾德、塞爾金、哈絲,和魯賓斯坦的動人回憶。 作者簡介 希爾多.E.史坦威 Theodore E. Steinway   史坦威鋼琴創辦人亨利.史坦威之孫,也是史坦威公司第四任總裁。為了慶祝史坦威百週年慶,他於1953年寫下了本書

的初版原稿。 譯者簡介 莊靖   台大外文系畢,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有《奧黛麗.赫本:一個優雅的靈魂》、《魅惑》、《兩支口紅和一個情人》、《遇見完美:永恆經典奧黛麗.赫本的一生》等書。 導讀:不彈鋼琴,也要知道史坦威(焦元溥∕撰)導讀:史坦威鋼琴在台灣(陳義雄∕撰)編輯室報告:關於本書史坦威家族族譜初版序再版序第三版序 PartⅠ 人與琴─史坦威百年傳奇(初版)第一章 源起-1836.1853.1866 第二章 追求完美-1866-1896 第三章 不朽的樂器-1896- 1953 第四章 迎向未來第五章 史坦威音樂家-1853-1953第六章 百年之後-1953-1961 Par

tⅡ 現代觀點第七章 談家族、業務,和音樂家我父親希爾多.史坦威和史坦威共同成長從自動演奏鋼琴到廣播和大蕭條員工造就公司資本主義和美國夢製作較小的鋼琴工會二次大戰戰後重新開始我的任期賣給CBS新史坦威公司鋼琴─音樂家的關係獨奏會音樂教育最後的一些想法史坦威家族我們所熟知的音樂家公司的重要員工 第八章 幕後英雄我們的經銷商我們的技師演奏會暨音樂家部門經理史坦威比賽當今的史坦威音樂家 第九章 史坦威公司漢堡分公司 PartⅢ 近五十年第十章 近五十年的發展史坦威一百五十週年演奏會爵士音樂會流行音樂會結語 導讀:不彈鋼琴,也要知道「史坦威」c 文∕焦元溥   一如「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

ri)之於小提琴,對於許多非音樂人而言,「史坦威」這個名字依然如雷貫耳,堪稱鋼琴的代名詞。對鋼琴有些許認識者,更會知道史坦威是著名演奏廳必備樂器,甚至音樂廳以是否備有史坦威作為合格標準。根據《富比世》(Forbes)雜誌調查,史坦威演奏型鋼琴的價值甚至超過名車老酒,價值只增不減,列入《富比世》「百大最值投資」。若論鋼琴第一品牌,史坦威自是當之無愧。   然而就鋼琴發展史而言,史坦威其實是後起之秀,但登場不久便獨佔鰲頭。究竟史坦威鋼琴為何成功?其誘惑人心的魅力何在?讓我們從鋼琴的起源和作曲家與鋼琴的互動談起,從鋼琴演進過程看史坦威的歷史定位和後續成就。 細說從頭   雖有更早的嘗試,但義大利人克

里斯托福里(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2)在十七世紀末於佛羅倫斯所製造的新樂器「pianoforte」,被公認為是「鋼琴」的起源。在鋼琴之前,與之類似鍵盤樂器為大鍵琴(harpsichord)和古鋼琴 (clavichord)。前者採羽管撥弦發聲,琴音沒有強弱分別;後者採擊弦發聲,但強弱變化十分有限。克里斯托福里的發明,關鍵在於讓琴槌擊弦後能夠退回,使強弱更顯著,演奏者得以表現更豐富的力度層次。鋼琴原文為「pianoforte」——「piano」是義大利文的「弱」,「forte」則是「強」,就是強調此樂器和大鍵琴與古鋼琴最顯著的差別在於力度表現。 鋼琴與作曲家

的互動   相較於其他樂器,鋼琴製造業的演化和作曲家與演奏家互動最為密切,甚至足稱一體兩面。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當年曾對德國鋼琴製造家席伯曼(Gottfried Silbermann,1683-1753)的鋼琴嚴詞批評。席伯曼雖然生氣,冷靜思考後卻也自巴赫意見中得到改進方向,最後的產品終獲這位大師認可。只可惜巴赫在三年後過世,不然當能針對鋼琴譜出豐富作品。   就一位當時歐洲最傑出的管風琴和鍵盤樂名家而言,我們雖無法得知巴赫本人對鍵盤演奏的心得,但巴赫次子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88)在1753年寫下劃時代

的《鍵盤樂器基本演奏法試述》(Versuch ?ber die wahre Art, das Clavier zu spielen),是首部針對專業鍵盤演奏技巧所寫的訓練教材,多少反映出父親的教學和演奏心得。鋼琴自創生之始就被設定成獨奏樂器,但初期性能非常有限,音域和音量甚至不如大鍵琴,到十八世紀中期仍和大鍵琴與古鋼琴共列為演奏鍵盤樂曲時的選擇樂器之一,並沒有立即取代前兩者的地位。C.P.E.巴赫的著作在演奏法上也以水平運指為主,仍是演奏大鍵琴與古鋼琴的技巧。 從大鍵琴到鋼琴   雖然大鍵琴和鋼琴在性能上完全不同,但一如人們最初對鋼琴的懷疑,甚至負面心態——伏爾泰(Voltaire)就說,鋼琴

是五金工匠的樂器,不能和大鍵琴相比——以及對新發明的欠缺了解,一般人仍在逐漸接受並了解鋼琴的過程中持續延用演奏大鍵琴的鍵盤技巧。當年徹爾尼(Carl Czerny,1791-1857)在維也納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學習鋼琴時,這位大師要求他所帶的教材仍是C.P.E.巴赫的著作,即使貝多芬本人的演奏技法已經非常「鋼琴化」,無論是他人對其演奏的描述或是其鋼琴作品的力度變化,都顯示出非常強烈的動態對比。在貝多芬之前,雖然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在書信中顯示他仍是以傳統手指技法為主的演奏者,他仍熟知大

鍵琴與鋼琴性能之分別,特別是在鋼琴上藉由強弱區隔而表現彈性速度與「左右手不對稱」的演奏技巧。而鋼琴製造業在各地的不同發展,也影響演奏技法與作曲風格。一代鋼琴名家卡爾克布萊納(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1849)就曾在1830年指出維也納和倫敦的不同鋼琴設計,其實正培育出兩種演奏風格:維也納鋼琴鍵盤輕而快,容易演奏,維也納鋼琴家也以快速、乾淨、準確的演奏聞名;倫敦鋼琴琴鍵重但聲響厚實,倫敦鋼琴家也因此以寬廣恢宏的風格著稱。此外,不同鋼琴的踏瓣效果不同,也讓作曲家給予不同的踏瓣指示。在那各地鋼琴製造商競爭激烈的時代,鋼琴鍵盤也從四個八度一直延伸到六個半八度,不同的鋼琴音

域也影響了作曲家的創作。對鋼琴音樂研究者而言,從踏瓣指示法和音域幅度,常可推算作品之創作年代或作曲家所使用之鋼琴,見證鋼琴演進與音樂創作的高度相關。   雖然眾多作曲家與演奏家都為鋼琴演奏做出貢獻,論及鋼琴寫作和鋼琴技法,蕭邦(Fr?d?ric Chopin,1810-49)堪稱有史以來最了解鋼琴的作曲家,不但將鋼琴的性能特色和聲響效果做完美發揮,也為演奏技法提出革新。他看出傳統演奏學派的問題,真正從鋼琴性能來思考演奏技巧,而非延用以往的鍵盤演奏法則。舉例而言,蕭邦可以彈出極為平均優美的琶音和音階,也詳盡指導學生手指轉位以求段落勻淨,但他卻不像主流教師極盡所能地要求手指「平均」,反而正視五個手

指的不同性格,並以此天生之不同配合適當指法設計,在作品中表現扣人心弦的語氣與說話效果。在踏瓣運用上,蕭邦更是精緻至極。在手稿上,對於踏瓣收放的時機可以準確到一音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設計出前所未見的音響色彩。蕭邦在傳統奏法的基礎上發展出更靈活豐富的技巧,追求更細緻的聲音與色彩,將「人聲化的演奏」、「音色」和「觸鍵的奧妙」視為鋼琴演奏所該追求的最高藝術,至今仍深深影響所有鋼琴家,也是現代鋼琴演奏的基石。 當鋼琴成為「鋼」琴   若說蕭邦的演奏有何不足之處,唯一的缺點可能是音量。蕭邦自己也深知此點,因此他並不喜歡與樂團合作鋼琴與管弦樂的曲目——那實在超過他的能力;他在1835年四月以後不但鮮少舉行

公眾演奏會,更從此不再和樂團合奏。因此,沙龍的發展與盛行造就了蕭邦的藝術——就讓李斯特(Franz Liszt,1811-86)在舞台上鬥狠爭強,蕭邦寧可讓自己的琴音在名媛貴婦的客廳裡成為唯一的焦點。李斯特在音量上自有非凡成就,也進一步開展出複雜多元、集各家大成的鋼琴技法,但他的力道卻也超過當時鋼琴的負荷。斷弦已是家常便飯,誇張的是他常當場砸爛鋼琴,舞台上得準備兩架鋼琴供他砍劈。既有如是演奏者出現,鋼琴發展的下一個方向自是追求更大的音量,擊弦裝置也因而愈來愈重。然而,如此結果必會造成琴鍵反彈不夠迅速,鍵盤反應遲鈍。如何解決一此難題,耗盡各地鋼琴製造家的巧思與試驗。但可以確定的,是金屬開始大幅運

用於鋼琴,鑄鐵框架逐漸取代木製產品,讓鋼琴真正成為「鋼」琴。同時,鋼琴製造者也在解決直立式鋼琴低音弦長度問題時研發出交叉弦(cross-stringing)設計,更進一步發現交叉弦在演奏型鋼琴上具有增潤音色的功效,交叉弦也因而逐步成為鋼琴製造的主流。 史坦威王朝現身   就在這歷史關鍵上,史坦威家族的亨利?史坦威(Henry Steinway,1797-1871)在1859年以鑄鐵和交叉弦為主的演奏型鋼琴設計系統取得專利權,昂然跨入鋼琴演化史,為1860年至今的鋼琴製造業定型。史坦威鋼琴在1862年和1867的倫敦與巴黎世界博覽會中參展,皆以其創新設計和傑出性能驚豔全場。歐洲原本三大鋼琴製造中

心——倫敦、巴黎、維也納——的情勢也被史坦威打破。在美國,紐約史坦威和波士頓的雀可凌(Chickering)各擅勝場,後者更在1843年就以全鑄鐵框架鋼琴取得專利,表現出美國新興工業的進步。在德國,史坦威和後進貝許斯坦(Bechstein)與布魯特納(Bl?thner)則持續創新,把德國推向歐陸鋼琴製造業第一強國。相對地,倫敦、巴黎、維也納的鋼琴製造業則十分保守,對史坦威等研發的新設計保持觀望態度,也不夠工業化:倫敦的博德伍德(Broadwood)到1895年才運用交叉弦;當史坦威早已運用機器,巴黎的艾拉德(Erard)還維持人工。至十九世紀末,幾乎所有的鋼琴演奏家都選擇美國或德國製鋼琴,史坦

威更引領風騷。到了二十世紀,隨著音樂廳愈來愈大,作曲家如巴爾托克(B?la Bart?k,1881-1945)、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普羅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1891-1953)等人亦發揮鋼琴的打擊樂性能後,堅固、耐用、表現幅度寬廣的史坦威鋼琴更成為絕大多數鋼琴家的首選,在二十世紀鋼琴史上建立史坦威王朝。 史坦威不只是鋼琴   鋼琴製造業自1860年代後仍有許多發展,包括踏瓣設計、音域幅度、擊弦裝置、鍵盤重量等等都有相當大的變化,但以史坦威鋼琴立下的標準演進則是不變的方向。另一方面,一個品牌能夠歷久不衰,至今仍是鋼琴界首席,除

了產品出眾外,經營亦同等重要。這本《人與琴:圖說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的珍貴之處,在於我們得以見到史坦威家族現身說法,訴說他們如何在每一個轉捩點維持不敗之地。從南北戰爭到兩次世界大戰,在鋼琴製造業看似最無用武之地的時日,史坦威家族都以最靈活的頭腦度過難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甚至還能出售超過二千五百架,在任何氣候下都耐用的四十吋「野戰鋼琴」給美國政府。在錄音與廣播逐漸取代聆樂習慣,世人不必親自演奏以獲得音樂時,史坦威不與科技對抗,反而設置廣播錄音間,並以穩定品質戰勝其溫差變化,成為錄音間鋼琴首選。德國鋼琴製造業自十八世紀中就很看重家用鋼琴市場,席伯曼的學生費德利奇(Christian Ernst

Friederici,1709-80)更是家用方型鋼琴(square piano)的創始者。史坦威家族沒有忘記此一傳統。他們雖然致力於改進演奏型鋼琴的性能,但也同樣重視直立式鋼琴的發展。雖然今日家用鋼琴市場多為新興日本鋼琴所佔,但若回顧半世紀前的家用鋼琴,史坦威仍是大宗,也是其得以在商業上屹立不搖的原因。   甚至,史坦威家族遠比我們想得要重要,在鋼琴製造業與社會活動上都有重大貢獻。史坦威家族的威廉.史坦威(William Steinway,1835-96)在美國除了負責公司事務,更熱心公益。他不但開地產開發公司、設軌道電車路線、擔任捷運系統委員會董事長、參與瓦斯公司、擔任銀行董事、在1888

年和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1834-1900)合夥成立戴姆勒汽車公司、活躍於民主黨,甚至在長島市北端為員工興建「史坦威村」,有自己的郵局、公共浴室、公園、圖書館、幼稚園、義消,還給付獎助金補助公立學校的音樂和德文教育。如此驚人的政治與社會參與,證明史坦威家族不只是鋼琴製造商,更是當地文化的一部份。而有如此氣魄與能力的家族,當他們專注於鋼琴製造業,成果更是所向披靡。   然而,史坦威公司最關鍵的成功點,筆者認為仍是音樂。雖然許多人把鋼琴當成家具或保值投資,但無論如何,鋼琴畢竟是樂器。即使商業頭腦出眾、政治手腕高明,史坦威家族並沒有本末倒置,知道成功事業必須根著於鋼琴發展與作曲

家、演奏家良性互動的傳統。當年莫札特在鍵盤演奏上的對手克萊曼第(Muzio Clementi,1752-1832),集演奏家、作曲家、出版商、鋼琴製造商合夥人為一身,巡迴歐洲演出並推銷鋼琴,甚至與門生在聖彼德堡建立大型鋼琴倉庫,影響所及讓歐洲各鋼琴製造者膽戰心驚。史坦威家族雖沒出鋼琴家,但他們贊助演奏家、建立音樂廳推廣音樂,甚至為確保演奏會品質而擔任演奏家經紀人,成果一樣輝煌。也因為史坦威家族的遠見,俄國巨匠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1894)才在史坦威贊助下赴美演奏,波蘭傳奇帕德瑞夫斯基(Ignace Jan Paderewski,1860-1941)更因史

坦威家族擔任經紀人而抵達新大陸。他們和頂尖演奏家來往,鋼琴大師也回報其演奏心得供史坦威家族改進產品。安東?魯賓斯坦的得意門生,對機械極有天分的霍夫曼(Josef Hofmann,1876-1957),就設計出許多擊弦改良裝置並為史坦威公司採用。今日的鋼琴巨匠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1956-)也和史坦威公司長期合作,開發出新穎的擊弦系統與音色設計。不只是鋼琴製造,史坦威家族以全方面的視野在樂史留芳,成為結合商業與藝術的典範。 黑與白的祕密   雖然在鋼琴製造史上率先使用機器,一如本書所強調,史坦威鋼琴的祕密仍在於手工與人耳。史坦威工廠三分之一是現代工廠,三分之二仍是手藝店舖

。不只是每架鋼琴的音色與音量調整,包括每一個制音器和擊槌都必須由經驗老到又有過人品味的師傅以人耳手工調整。如此深厚功夫和鋼琴調律技術一體兩面,都是史坦威公司的不傳之秘。鋼琴調律最深奧的學問在於整音(voicing):鋼琴調校的弔詭,在於八十八個琴鍵都校準,整體琴聲卻是「死」的。如何從每架鋼琴特性,判斷出如何藉由調整少數關鍵音讓琴音「活」起來,產生豐沛飽滿的和聲與音響,這才是鋼琴整音的真正學問,也是集天分、苦學、經驗於一的頂尖藝術。到今天,面對山葉(Yamaha)與河合(Kawai)等競爭者,史坦威公司都不傳日本人高級整音技術,將美麗音色當成至高商業機密,而也正是那美麗音色,讓史坦威享盡榮耀。

  嚴格說來,史坦威鋼琴以個性強烈聞名,漢堡廠和紐約廠的風格即有所不同,每架鋼琴的特色也不一樣。既不像其他廠牌平均齊一,演奏上也不好控制,若再加上保養不佳,往往令鋼琴家叫苦連天。然而,也正是如此特點,只要鋼琴家有能力掌握史坦威,馴服那可能彆扭的個性,史坦威就能倒過來反映鋼琴家的個性,表現出獨特的音色。現代鋼琴共有近一萬兩千種零件,結構極其複雜,發展方向也因而無限寬廣。在作曲家式微,音樂創作和樂器演進不再高度相關的今日,鋼琴還會怎樣發展?在公司易手後,新型史坦威在鋼琴家口中普遍不如舊款(這也是舊史坦威反而值錢的原因),史坦威公司是否願意持續改進?在二十一世紀鋼琴製造業又會遇到如何變局?《人與琴:

圖說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簡明扼要地讓我們見證史坦威家族的努力與成就,至於未來的鋼琴歷史要如何寫,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 焦元溥   樂評家,廣播節目主持人。現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生,研究鋼琴演奏風格轉變與錄音對詮釋之影響,並獲選為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Edison Fellowship)。著有《經典CD縱橫觀》三書與《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聯經)等。

台灣薩克斯風產業轉型之研究以F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yamaha樂器經銷商的問題,作者劉書君 這樣論述:

摘 要本研究針對台灣的薩克斯風產業發展為主軸,從世界主要的生產代工基地轉型成為文化教育產業的歷程。對於此轉型相對漫長的傳統產業,透過何種方式讓產業得以繼續生存,為本研究欲探討之問題。如何利用新創營運模式與改變經營模式的架構,扭轉產業對未來的認知,以及修正此樂器維修產業的混亂度,並給予市場標準的機制系統,企望帶動提升從業人員的認知度與專業性。藉由薩克斯風傳統製造產業轉型至教學與教育產業,將原本代工之技能標準化,研發出一系列的教學教材,符合國際水平標準的流程。將手工組裝之技能轉化成個人興趣與專業維修師的維修樂器流程、將研發樂器的機構繪製工程轉化成大學的一門樂器設計工程課程。另外,創建新的工作機會

與新的工作技能吸收,將提供更好的樂器認知,並提供音樂老師本身另一項專業技能。專業及標準化的維修系統教育,成為一項新的工作技能。配合國際維修學校及國外認可之專業人士的教學認證,給予國際級的維修證照。本研究之創新性在於從傳承文化技能的方向來思考,藉由在製造工廠的專業知識與生產手法,演化出有系統的教育體制,建立樂器組裝及維修的認證。實務操作上係將此教育系統與認證標準帶入大專院校,在大學課程中提供完整的樂器教學系統。其中涵蓋製造樂器的工程設計、工具機械的使用、製造樂器的原理與實際機械操作、樂器的認知與使用方式、吹奏的課程體驗、維修樂器與製造樂器的差別性,最後應用 F 公司特有的數據研發資料,創造出獨一

無二的新款樂器。建立亞洲地區唯一對樂器製造與維修的標準化系統,讓產業整體提升品質與傳承技能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