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2000 pro選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系 劉端祺所指導 楊宗憲的 篩選酚合成的觸媒之研究 (2012),提出tcd2000 pro選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酚、苯、模板、中孔。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 黃啟裕所指導 何志鴻的 綠鬣蜥腸道菌叢中一株嗜熱性厭氧產氫菌Clostridium sp. GI512之分離與特性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醱酵產氫、綠鬣蜥、嗜熱性厭氧菌、梭狀芽孢桿菌的重點而找出了 tcd2000 pro選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tcd2000 pro選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篩選酚合成的觸媒之研究

為了解決tcd2000 pro選色的問題,作者楊宗憲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製備變數對含銅磷酸鋁分子篩 (CuAlPO4)觸媒性質的影響,並藉此了解合成具高酚生成活性之CuAlPO4所需的條件。首先就水熱合成法及一步合成法進行比較研究,於水熱合成時分別使用了TPA、F127及TPA和F127的混合模板,於一步合成時則僅用F127為模板,結果顯示使用TPA或混合模板合成的分子篩活性皆不佳,使用F127為模板所合成的分子篩中,以一步合成所製備者活性較佳。次就一步合成法進行製備變數的優化研究,探討模板用量、銅含量及鍛燒溫度對分子篩活性的影響,結果顯示每莫耳AlPO4使用1克F127及0.1莫耳銅最為恰當,鍛燒溫度則以450oC最佳。所合成的觸媒以X-光繞射光

譜(XRD)、氮氣等溫吸/脫附(BET)、場發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FESEM)、氨氣程式升溫脫附(NH3-TPD)、熱重分析(TGA)及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鑑定其物理性質。以酚的合成測試其反應活性。酚的合成在液相中進行,使用批式反應器,反應物為苯及雙氧水,以乙腈為溶劑。實驗的結果發現,產物的選擇性極高,除酚外並沒有發現其它有機產物。在50-70℃所得的反應活化能為73.2 kJ/mol。觸媒的活性中心判斷在AlPO4的表面,銅則扮演促進劑的角色。反應時觸媒有嚴重的失活現象,原因為積碳及銅的流失。觸媒可經清洗及燒除積碳而恢復活性,但再生觸媒的活性不及原新鮮觸媒。觸媒失活的速度與反應液中H2

O2的濃度有關,低濃度的H2O2有防止觸媒失活的效應。

綠鬣蜥腸道菌叢中一株嗜熱性厭氧產氫菌Clostridium sp. GI512之分離與特性研究

為了解決tcd2000 pro選色的問題,作者何志鴻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綠鬣蜥糞便為接種來源增富培養其腸道中纖維水解菌群,以聚合酶鏈反應-變性梯度凝膠電泳(PCR-DGGE)技術分析此高效率纖維分解產氫的馴養菌群,主要為嗜熱性厭氧菌屬與梭狀芽孢菌屬。使用熱篩與滾管技術成功自此穩定菌群中分離出一株嗜熱性厭氧產氫菌株,暫名為GI512進行後續鑑定及特性研究。分析16S rDNA序列發現此菌株在親緣性與Clostridium thermopalmarium 和Clostridium thermobutyricum相似。生理生化鑑定結果為革蘭氏陽性菌、菌體呈桿狀與末端產生孢子。分離菌株生長溫度範圍為45~55oC,pH範圍6~9,最適生長溫度為55oC,最適生長

pH 7.01。以葡萄糖為唯一碳源時有最大比生長速率(0.69 hr-1)與氫氣產量(0.88 mol/mol),且生長時yeast extract為必需物質。菌株GI512培養至穩定期時,菌體內產生類似內涵體結構,經染色與氣相層析分析發現為長鏈的聚羥基烷脂聚合物。菌株對於各抗生素最小抑制濃度為Ampicillin,0.5 μg/ml、Kanamycin,4.0 μg/ml、Penicillin,8.0 μg/ml、Polymyxin B,2.0 μg/ml與Vancomycin,4.0 μg/ml。Clostridium sp. GI512 具有代謝乳糖、木糖、葡萄糖、阿拉伯糖與纖維雙糖的能

力,但無法利用尿素、甘油、木聚糖與纖維素。使用此菌株醱酵碳水化合物時,氫氣、二氧化碳以及揮發性有機酸-丁酸為主要產物,並產生少量醋酸與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