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內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東華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王建義所指導 陳建廷的 不同MAO處理對純Al及共晶Al-12wt%Si合金之磨耗性質研究 (2010),提出sol內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Al-Si合金、共晶組織、顯微組織、耐磨耗測試。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科技大學 機電光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吳玉祥所指導 黃建瑋的 水熱法合成氫氧基磷灰石之鈣磷比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水熱法、壓力釜、碳酸鈣的重點而找出了 sol內襯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ol內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同MAO處理對純Al及共晶Al-12wt%Si合金之磨耗性質研究

為了解決sol內襯的問題,作者陳建廷 這樣論述:

Al-Si合金不僅輕量化且具有回收性,在高溫環境下之耐蝕能力、高硬度、低膨脹係數及表面耐磨耗性佳,因此在汽機車引擎內襯、自行車之齒盤上之應用逐年增加。然而,為了提高Al-Si其耐磨耗性以拓展其應用,表面處理技術開發是重要關鍵。 本計畫採用接近共晶組成之Al-12wt%Si。採用半連續鑄造方式熔鑄8”鑄錠之高矽含量之Al-Si合金。再以擠製方式擠成板材,接著進行微弧氧化(MAO)處理使合金表面陶瓷化,並在MAO處理之電解液中個別添加Na2SiO3及K2HPO3成份,配置四種不同電解液探討對其陶瓷化薄膜組成之影響。利用光學顯微鏡(OM),X光繞射儀(XRD)進行繞射分析、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SEM)等分析設備檢測顯微組織變化,分析、鑑定陶瓷化表面之厚度及表面組成。同時並進行耐磨耗測試,以施加不同荷重以及不同磨耗距離進行磨耗測試。最後由顯微結構之觀察、陶瓷化表層之分析與耐磨耗測試結果,評估此Al-Si合金在不同條件之MAO處理後所具之不同特性,以利工業上之應用。

水熱法合成氫氧基磷灰石之鈣磷比研究

為了解決sol內襯的問題,作者黃建瑋 這樣論述:

本研究係利用水熱法,將奈米碳酸鈣(CaCO3)和磷酸氫二銨((NH4)2HPO4)的水溶液在密閉壓力釜中產生反應,於高壓下轉變成超臨界流體,持溫一段時間使反應物粒子間能交互作用,形成適當的中間產物。在降溫過程中成長晶體而形成所需的結晶相,製備出奈米級氫氧基磷灰石(HAp)粉末。藉由控制不同的Ca/P莫耳比的起始原料,可得到成份與形態不同的氫氧基磷灰石。實驗結果發現,在250℃持溫8 小時、pH值為10、NaOH為礦化劑的製程參數,在Ca/P莫耳比為3:3的條件下,可以得到較佳的HAp結晶相,並呈現均勻規則的HAp棒狀晶體;隨著Ca/P莫耳比的升高,在5:3與6:3時會出現未反應完全的CaCO

3,由SEM可觀察到少數顆粒狀之CaCO3出現。分別再於pH6與pH10不同的酸鹼溶液情況下,並透過不同溫度150℃、175℃、200℃、225℃、250℃,觀察粉末的特性以及形貌的改變,同樣得到在pH10、水熱溫度250℃、持溫時間8小時條件下,可以得到較佳的結晶相,並呈現均勻規則六方晶結構的HAp棒狀晶體與少量針狀晶體。HAp形成的反應機制是從水溶液裡成核成長,接著從β-TCP表面產生相變化而開始生長,當水熱溫度上升至250℃時,形成β-TCP的速率降低,有一部分β-TCP會再溶於水溶液然後形成HAp,所以當水熱溫度夠高,大部分的CaCO3都生成HAp,只有少量的β-TCP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