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tted plants中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另外網站洛克人ZX Advent物品列表也說明:Berry, Grows when you water a certain potted plant. It restores 8 points of life. Lollipop, Found in a container in a room of Oil Field3.

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郭彥甫所指導 許皓鈞的 苦苣苔科大岩桐亞族的三維花冠形狀與二維蜜標樣式分析 (2021),提出potted plants中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花冠筒形狀、花瓣蜜標樣式、花瓣輪廓、花瓣維管束系統、三維幾何形態學分析、二維幾何變換、傳粉者類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 邱祈榮、林博雄所指導 林芳聿的 平戶杜鵑開花物候研究—以臺大校園、金山、梅峰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BBCH量表、物候生長階段、溫時模式、上限溫度、盛花日的重點而找出了 potted plants中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NASA 研究: 種植室內植物可吸收空氣中60% 有害氣體則補充:Houseplants are awesome indoor air cleaners, but some of them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others at filtering out pollutants and toxic chemicals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otted plants中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苦苣苔科大岩桐亞族的三維花冠形狀與二維蜜標樣式分析

為了解決potted plants中文的問題,作者許皓鈞 這樣論述:

花冠形狀和蜜標樣式的多樣性,在導引傳粉者的訪花行為和吸引傳粉者視覺偏好中扮演重要角色。傳統上,花冠形狀與蜜標樣式的量化仰賴生物學家的觀察經驗與主觀判斷;近十年,已有許多影像分析工具得以協助生物學家精準地量化花冠形狀與蜜標樣式的變異。然而,大多數影像分析工具未考慮花冠組織特徵的同源性,使得在花冠大小與形狀差異明顯的物種之間難以進行比較分析,進而造成分析結果高估或低估花冠形狀與蜜標樣式的變異。在開花植物中,花冠維管束的形態發生具有同源性,且在近緣物種之間擁有近似的脈型。因此,花冠維管束的脈型能提供花冠組織上同源區域的空間資訊,使得不同花冠大小與形狀的近緣物種間的比較更為客觀。本論文結合影像處理技

術與植物組織學技術,提出以花冠維管束為基礎的量化花冠形狀與蜜標樣式方法,應用於苦苣苔科大岩桐亞族的物種。花冠形狀方面,首先以微米級電腦斷層掃取得花冠之三維影像,接著定義花冠輪廓與維管束系統的特徵點,並擷取其三維座標。透過三維幾何形態學析量化特徵點在空間中的主成分變異,進而以視覺化之主成分變異定義與花冠形狀相關的性狀。花瓣蜜標樣式方面,以彩色平板式掃描器分別取得腹側花瓣之新鮮影像及經透明化處理之組織學影像,接著定義花瓣輪廓與維管束系統的軌跡,並擷取其二維座標。透過二維幾何變換將新鮮花瓣影像之蜜標樣式轉換至同源感興趣區域,進而以主成分分析與視覺化之變異定義與蜜標樣式相關的性狀。進一步以量化之變異檢

驗花冠形狀與蜜標樣式的種間差異、傳粉者類型關聯性、以及親緣訊息。結果表明,形狀性狀與蜜標樣式性狀在物種間存在顯著差異。在量化的性狀中,花冠管狀區域的曲率與擴張度、蜜標樣式的遠端著色與近端著色與傳粉者類型的相關性顯著。其中,花冠管狀區域的曲率與擴張度在親緣關係中亦呈現顯著的親緣訊息,而蜜標樣式的遠端著色與近端著色在親緣關係中則未偵測到顯著的親緣訊息。此結果暗示花冠管狀區域形狀的變異與傳粉者類型的關聯性反應在大岩桐亞族物種的演化。

平戶杜鵑開花物候研究—以臺大校園、金山、梅峰為例

為了解決potted plants中文的問題,作者林芳聿 這樣論述:

植物物候如展葉或開花等生命週期性律動事件發生時間受環境相互影響的變化,是植物反應氣候變化最明顯的方式。平戶杜鵑為北臺灣公園綠地廣泛栽植之杜鵑品種,每年隨著杜鵑花季的到來,活動慶典爭相於盛花期舉辦,而近年隨著極端氣候及全球暖化的發生,是否會造成開花物候的改變值得進一步探討。目前國內物候研究面臨的挑戰之一為少有長期穩定且標準相同的物候觀測資料,取得相同標的在不同地區或長期累積之資料實屬不易。本研究目的為參考國際標準建立適用平戶杜鵑的物候生長階段量表及其觀測標準,做為物候觀察長期監測的依據並透過不同實驗地點的設計,配適物候溫時模式掌握平戶杜鵑開花物候配適情形及其配適條件,探討不同氣候條件對於物候溫

時模式影響。試驗中選定同品系同一批扦插生產之四年生盆植平戶杜鵑‘大紫’(Rhododendron ×pulchrum ‘Oomurasaki’ )植栽,於2020年9月頂芽轉變為花芽後,分別放置於三個試驗地:A臺灣大學校園(臺北市)、B金山杜鵑花苗圃(新北市)以及C臺灣大學梅峰農場(南投山區),進行不同氣候條件地區開花特性之觀察。平戶杜鵑花芽發育與前一年秋冬季及當年春季溫度有關,於2021年春季主要花期之始花日以金山苗圃最早(2月23日),其次是臺大校園(2月26日)而梅峰農場最晚(3月23日)。本研究中詳述了平戶杜鵑花芽發育外觀特徵並對照不同階段花芽內部花器發育情形。參考BBCH基本生長階段

為架構,建立「平戶杜鵑物候生長階段BBCH量表」,以提供平戶杜鵑物候階段更統一及標準化的比較方法。另以溫時模式增加設定不同的生長適溫閾值上限,進一步討論北臺灣兩試驗地花芽發育至開花所需要的生長度日積溫(Growing Degree Days, GDD)。結果以起始日期11月1日(自Stage 51可見花芽階段)累加日平均溫度(Tavg),設定基本溫度(Tbase)12.1℃及上限溫度(Tupper) 20℃之模式,計算2021年臺大校園及金山苗圃開花所需生長度日積溫(GDD)數值最接近且與花芽生長趨勢較相近,累加至始花日(Stage 61)約需352.22~365.56℃d,達盛花日(Stag

e 65)約需402.89~412.83℃d。以相同的模式方法回溯較早形成的花芽於臺大校園2020年12月提早開花日期以及金山苗圃前次花期2020年1月底始花日期之計算,也得到與實際開花相近日期區間,並得以推測2020年金山地區可能因1月上旬溫度較暖且日平均溫度多位在12.1~20℃有效區間而有較早開花之狀況。由於本研究中調查期間及樣本數有限,在開花模式選用及相關參數設定,尚須累積更長期物候觀測記錄,以確認模式的適用性再行調整修正,「平戶杜鵑物候生長階段BBCH量表」將有助於以標準化方式,提供未來物候觀察長期監測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