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全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另外網站OLED如何成像原理及工艺制造全解析 - 电子发烧友网也說明:什么是OLED屏幕?OLED的全名为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中文名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它是LED的一种,由美籍华裔教授登青云在实验室中发现。

國立清華大學 材料科學工程學系 周卓煇所指導 陳品任的 內部光提取結構圖案對有機發光二極體的影響 (2019),提出oled全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有機發光二極體、光提取、內部光提取結構、電腦模擬、光學、圖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材料科學工程學系 周卓煇所指導 許景智的 根基於激發複合體之高效率燭光有機發光二極體 (2019),提出因為有 有機發光二極體、低色溫、燭光、激發複合體、高效率的重點而找出了 oled全名的解答。

最後網站看過就回不去了!OLED 螢幕筆電好在哪?看ASUS ZenBook ...則補充:OLED 的全名為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中文翻譯為「有機發光二極體」,它的結構是 ... 不同於LCD 螢幕需要以LED 做為背光源,OLED 螢幕不需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oled全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內部光提取結構圖案對有機發光二極體的影響

為了解決oled全名的問題,作者陳品任 這樣論述:

有機發光二極體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的內部量子效率雖然已可達到100%,但因有機層、陽極、基板及空氣等介面間折射率的不匹配,導致僅有約20%的光子得以進入空氣中,其餘80%的光子,或由元件側面逸散,或是最後以熱能的形式被消耗,這正是OLED元件效率無法更進一步提升的原因;因此,許多研究利用光提取結構,讓光子可以有效地被利用,進而提升元件的整體效率;雖然目前已有許多研究,使用光提取技術提升元件效率,卻沒有針對出光結構與光提取效率的關係,進行系統性的討論;瞭解出光結構與光提取效率間的關係,可減少製作成本,避免使用無效的內出光結構,導致整個元件的

浪費,因此,相當有助於設計可實際運用之內出光結構。本研究使用光學模擬軟-SETFOS,探討在基板和陽極介面間,內出光圖案結構對出光提取效率的影響,控制的參數包括:構成單元形狀,如:方形(square-dot)、圓形(circle-dot)與六邊形(hexagonal-dot),排列方式,如:光柵(grating)、矩陣排列(rectangularly-arranged)與六方排列(hexagonally-arranged)、圖案結構高度與基板折射率;模擬結果顯示:使用邊長50 nm的六角形單元,在週期為100 nm的矩陣排列方式下構成之週期圖案,搭配折射率1.8之基板,相較於未使用內部光提取圖

案時,可增加114%的光提取效率,且圖形高度在20~200 nm範圍內不會影響光提取效率,然而使用圓形單元形狀的出光結構,其出光效率則與結構的高度有關。

根基於激發複合體之高效率燭光有機發光二極體

為了解決oled全名的問題,作者許景智 這樣論述:

照明燈源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好的光源不僅要節能,同時也不應對人體的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現今市場上的照明光源多含有大量的藍光,而許多研究證實,夜晚照射藍光會嚴重影響人體褪黑激素的分泌,造成失眠,引發肥胖、二類型糖尿病等疾病;相對地,燭光中藍光的含量非常少,但使用蠟燭的缺點為易產生火災、溫室氣體與懸浮微粒(PM2.5);因此,製作一電力驅動並具有燭光光色的高效率光源,不只可以解決夜晚安全照明的需求,也能減少能量的損耗以及免除PM2.5帶來的危害。本研究結合供體材料9,9'-Diphenyl-9H,9'H-3,3'-bicarbazole (BCzPh)及受體材料3,6-Bis(N-car

bazolyl)-N-phenylcarbazole (3P-T2T)形成一激發複合體共主體,並添加5 wt%綠光客體Tris[2-phenylpyridinato-C2,N]iridium(III) [Ir(ppy)3]與2 wt%紅光客體[(bis(2-(3,5-dimethylphenyl)quinoline)Ir(III)(acetylacetonate)] [Ir(mphq)2acac],製作出一高效率燭光有機發光二極體,其最大能量效率可達50 lm/W,外部量子效率達26.3%,色溫為1726 K,自然光譜相似性指數為81.7%;是目前使用激發複合體製作燭光元件中效率最高的;元件高

效率可歸因於以下特點:(1) 供體與受體的 HOMO能階差值與LUMO能階差值足夠大(皆為0.7 eV),使電洞、電子可以同時堆積在同一介面,而有利激發複合體的形成;(2) 良好的元件結構設計,減少電子與電洞注入發光層時所需克服的能障,再加上優良的載子侷限與平衡,可使載子再結合形成激子於發光層中,提升元件效率;(3) 使用電子傳輸層材料作為激發複合體形成的發光層受體,可提升電子遷移率,讓其可以更有效地形成激發複合體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