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4規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k14規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姜洪源寫的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機械傳動設計(第二版) 和王淑梅的 乳酸菌誘導結腸癌細胞凋亡機制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S885 x Honda Civic (K14) 亮黑底車邊滾紅鋁圈實裝也說明:裝著車型:Honda CIVIC9 裝著地點:RSS正東車業. 規格. 16" 5/108 7J ET40 (73). 查看. 17" 4/100 7.5J ET40 (73.1). 查看. 17" 5/100 7.5J ET35 (73.1).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陽明大學 生醫光電研究所 郭文娟所指導 林子涵的 建立以單模光纖為基礎的掃頻式極化靈敏光學同調斷層攝影術 (2015),提出k14規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單模光纖、掃頻式雷射、極化光學同調斷層攝影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 陳志傑所指導 洪曉儀的 廚房油煙控制設備過濾特性與防制管理策略 (2015),提出因為有 污染防制設備、油煙機、最易穿透粒徑、收集效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k14規格的解答。

最後網站維固V-KOOL K14 - 錦吉專業隔熱紙則補充:維固V-KOOL K14. 規格介紹: 紅外線阻隔率, 83.00%. 紫外線阻隔率, 99.00%. 可見光穿透率, 14.00%. 內反光率, 17.00%. 更多項目. 維固V-KOOL T25. 維固V-KOOL H30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k14規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機械傳動設計(第二版)

為了解決k14規格的問題,作者姜洪源 這樣論述:

一部順應“中國製造2025”智慧裝備新要求、技術先進、資料可靠的現代化機械設計工具書,從新時代機械設計人員的實際需求出發,追求現代感,兼顧實用性、通用性,準確性,涵蓋了各種常規和通用的機械設計技術資料,貫徹了新的國家及行業標準,推薦了國內外先進、智慧、節能、通用的產品。 第13篇 帶傳動、鏈傳動 第1章帶傳動 1.1帶傳動的種類及其選擇13-3 1.1.1傳動帶的類型、適應性和傳動形式13-3 1.1.2帶傳動設計的一般內容13-7 1.1.3帶傳動的效率13-7 1.2V帶傳動13-8 1.2.1普通V帶傳動13-8 1.2.1.1普通V帶尺寸規格13-8

1.2.1.2普通V帶傳動的設計計算13-10 1.2.2窄V帶傳動13-16 1.2.2.1窄V帶尺寸規格13-16 1.2.2.2窄V帶傳動的設計計算13-18 1.2.3V帶輪13-32 1.2.3.1帶輪設計的內容13-32 1.2.3.2帶輪的材料及品質要求13-32 1.2.3.3帶輪的技術要求13-32 1.2.3.4V帶輪的結構和尺寸規格13-32 1.3多楔帶傳動13-37 1.3.1多楔帶的尺寸規格13-37 1.3.2多楔帶傳動的設計計算13-38 1.3.3多楔帶帶輪13-57 1.4平帶傳動13-58 1.4.1普通平帶13-58 1

.4.1.1普通平帶尺寸規格13-58 1.4.1.2普通平帶傳動的設計計算13-60 1.4.2尼龍片複合平帶13-62 1.4.2.1尼龍片複合平帶尺寸規格13-63 1.4.2.2尼龍片複合平帶傳動的設計計算13-64 1.4.3高速帶傳動13-65 1.4.3.1高速帶尺寸規格13-65 1.4.3.2高速帶傳動的設計計算13-65 1.4.4平帶帶輪13-66 1.5同步帶傳動13-68 1.5.1梯形齒同步帶傳動13-68 1.5.1.1梯形齒同步帶尺寸規格13-68 1.5.1.2梯形齒同步帶傳動設計計算13-72 1.5.1.3梯形齒同步帶輪13-80

1.5.2曲線齒同步帶傳動13-83 1.5.2.1曲線齒同步帶尺寸規格13-83 1.5.2.2曲線齒同步帶傳動的設計計算13-86 1.5.2.3曲線齒同步帶輪13-93 1.6帶傳動的張緊13-102 1.6.1帶傳動的張緊方法及安裝要求13-102 1.6.2初張緊力的檢測與控制13-104 1.6.2.1V帶的初張緊力13-104 1.6.2.2多楔帶的初張緊力13-105 1.6.2.3平帶的初張緊力13-105 1.6.2.4同步帶的初張緊力13-106 1.7金屬帶傳動簡介13-107 1.7.1磁力金屬帶傳動13-107 1.7.1.1磁力金屬帶

傳動的工作原理13-107 1.7.1.2磁力金屬帶的結構13-109 1.7.2金屬帶式無級變速傳動13-109 第2章鏈傳動 2.1鏈傳動的類型、特點和應用13-112 2.2傳動用短節距精密滾子鏈和鏈輪13-113 2.2.1滾子鏈的基本參數與尺寸13-113 2.2.2短節距精密滾子鏈傳動設計計算13-117 2.2.2.1滾子鏈傳動主要失效形式13-117 2.2.2.2滾子鏈傳動的額定功率13-117 2.2.2.3滾子鏈傳動設計計算內容與步驟13-118 2.2.2.4滾子鏈靜強度計算13-122 2.2.2.5滾子鏈的耐疲勞工作能力計算13-122

2.2.2.6滾子鏈的耐磨損工作能力計算13-122 2.2.2.7滾子鏈的抗膠合工作能力 計算13-123 2.2.3短節距精密滾子鏈鏈輪13-123 2.2.3.1基本參數與尺寸13-124 2.2.3.2鏈輪齒形與齒廓13-124 2.2.3.3鏈輪材料與熱處理13-126 2.2.3.4鏈輪精度要求13-126 2.2.3.5鏈輪結構13-127 2.3傳動用齒形鏈和鏈輪13-128 2.3.1齒形鏈的分類及鉸鏈型式13-128 2.3.2齒形鏈的基本參數與尺寸13-129 2.3.3齒形鏈傳動設計計算13-133 2.3.4齒形鏈鏈輪13-139 2.3.

4.19.52mm及以上節距鏈輪的齒形和主要尺寸13-139 2.3.4.24.76mm節距鏈輪的主要尺寸13-143 2.3.4.39.52mm及以上節距鏈輪精度要求13-146 2.3.4.44.76mm節距鏈輪精度要求13-147 2.4鏈傳動的佈置、張緊與潤滑13-147 2.4.1鏈傳動的佈置13-147 2.4.2鏈傳動的張緊與安裝13-148 2.4.3鏈傳動的潤滑13-149 參考文獻13-151 第14篇 齒輪傳動 齒輪傳動總覽14-3 第1章漸開線圓柱齒輪傳動 1.1漸開線圓柱齒輪的基本齒廓和模數系列14-7 1.1.1漸開線圓柱齒

輪的基本齒廓(GB/T 1356—2001)14-7 1.1.1.1標準基本齒條齒廓14-7 1.1.1.2不同使用場合下推薦的基本齒條14-8 1.1.1.3其他非標準齒廓14-8 1.1.2漸開線圓柱齒輪模數(GB/T 1357—2008)14-9 1.2漸開線圓柱齒輪傳動的參數選擇14-9 1.2.1漸開線圓柱齒輪傳動的基本參數14-9 1.2.2變位圓柱齒輪傳動和變位係數的選擇14-10 1.2.2.1變位齒輪傳動的原理14-10 1.2.2.2變位齒輪傳動的分類和特點14-11 1.2.2.3外嚙合齒輪變位係數的選擇14-13 1.2.2.4內嚙合齒輪變位係數的

選擇14-17 1.3漸開線圓柱齒輪傳動的幾何尺寸計算14-23 1.3.1標準圓柱齒輪傳動的幾何尺寸計算14-23 1.3.2高度變位齒輪傳動的幾何尺寸計算14-24 1.3.3角度變位齒輪傳動的幾何尺寸計算14-25 1.3.4齒輪與齒條傳動的幾何尺寸計算14-28 1.3.5交錯軸斜齒輪傳動的幾何尺寸計算14-29 1.3.6幾何計算中使用的數表和線圖14-29 1.4漸開線圓柱齒輪齒厚的測量計算14-33 1.4.1齒厚測量方法的比較和應用14-33 1.4.2公法線長度(跨距)14-35 1.4.3分度圓弦齒厚14-43 1.4.4固定弦齒厚14-47 1.

4.5量柱(球)測量距14-48 1.5圓柱齒輪精度14-50 1.5.1適用範圍14-50 1.5.2齒輪偏差的代號及定義14-51 1.5.3齒輪精度等級及其選擇14-54 1.5.3.1精度等級14-54 1.5.3.2精度等級的選擇14-54 1.5.4齒輪檢驗14-56 1.5.4.1齒輪的檢驗項目14-56 1.5.4.25級精度的齒輪公差的計算公式14-57 1.5.4.3齒輪的公差14-57 1.5.5齒輪坯的精度14-75 1.5.5.1基準軸線與工作軸線之間的關係14-75 1.5.5.2確定基準軸線的方法14-75 1.5.5.3基準面與安裝面

的形狀公差14-75 1.5.5.4工作軸線的跳動公差14-77 1.5.6中心距和軸線的平行度14-77 1.5.6.1中心距允許偏差14-77 1.5.6.2軸線平行度偏差14-78 1.5.7齒厚和側隙14-78 1.5.7.1側隙14-80 1.5.7.2齒厚公差14-80 1.5.7.3齒厚偏差的測量14-81 1.5.8輪齒齒面粗糙度14-81 1.5.8.1圖樣上應標注的數據14-81 1.5.8.2測量儀器14-82 1.5.8.3齒輪齒面表面粗糙度的測量14-83 1.5.9輪齒接觸斑點14-84 1.5.9.1檢測條件14-84 1.5.9.2

接觸斑點的判斷14-84 1.5.10新舊標準對照14-86 1.6齒條精度14-88 1.7漸開線圓柱齒輪承載能力計算14-88 1.7.1可靠性與安全係數14-89 1.7.2輪齒受力分析14-89 1.7.3齒輪主要尺寸的初步確定14-90 1.7.3.1齒面接觸強度14-90 1.7.3.2齒根彎曲強度14-91 1.7.4疲勞強度校核計算14-91 1.7.4.1齒面接觸強度核算14-91 1.7.4.2輪齒彎曲強度核算14-111 1.7.4.3齒輪靜強度核算14-129 1.7.4.4在變動載荷下工作的齒輪強度核算14-129 1.7.4.5薄輪緣齒輪

齒根應力基本值14-131 1.7.5開式齒輪傳動的計算14-131 1.7.6計算實例14-132 1.8漸開線圓柱齒輪修形計算14-135 1.8.1齒輪的彈性變形修形14-135 1.8.1.1齒廓修形14-135 1.8.1.2齒向修形14-137 1.8.2齒輪的熱變形修形14-140 1.8.2.1高速齒輪的熱變形機理14-140 1.8.2.2高速齒輪齒向溫度分佈14-140 1.8.2.3高速齒輪的熱變形修形計算14-141 1.8.2.4高速齒輪熱變形修形量的確定14-142 1.9齒輪材料14-143 1.9.1齒輪用鋼14-143 1.9.2齒

輪用鑄鐵14-149 1.9.3齒輪用銅合金14-149 1.10圓柱齒輪結構14-155 1.11圓柱齒輪零件工作圖14-161 1.11.1需要在工作圖中標注的一般尺寸資料14-161 1.11.2需要在參數表中列出的資料14-161 1.11.3其他資料14-161 1.11.4齒輪工作圖示例14-161 第2章圓弧圓柱齒輪傳動 2.1圓弧齒輪的分類、基本原理、特點及應用14-164 2.2圓弧齒輪的模數、基本齒廓和幾何尺寸計算14-167 2.2.1圓弧齒輪的模數系列14-167 2.2.2圓弧齒輪的基本齒廓14-167 2.2.2.1單圓弧齒輪的滾刀齒形

14-168 2.2.2.2雙圓弧齒輪的基本齒廓14-168 2.2.3圓弧齒輪的幾何參數和尺寸計算14-169 2.3圓弧齒輪傳動精度14-172 2.3.1精度等級及其選擇14-172 2.3.2齒輪、齒輪副誤差及側隙的定義和代號14-172 2.3.3公差分組及其檢驗14-176 2.3.4檢驗項目的極限偏差及公差值(GB/T 15753—1995)14-176 2.3.5齒坯公差14-182 2.3.6圖樣標注及零件工作圖14-182 2.4圓弧齒輪傳動的設計及強度計算14-184 2.4.1基本參數選擇14-184 2.4.2圓弧齒輪的強度計算14-186

2.4.2.1雙圓弧齒輪的強度計算公式14-186 2.4.2.2單圓弧齒輪的強度計算公式14-186 2.4.2.3強度計算公式中各參數的確定方法14-187 2.5圓弧圓柱齒輪設計計算舉例14-196 2.5.1設計計算依據14-196 2.5.2高速雙圓弧齒輪設計計算舉例14-196 2.5.3低速重載雙圓弧齒輪設計計算舉例14-199 第3章錐齒輪傳動 3.1錐齒輪傳動的基本類型、特點及應用14-202 3.2錐齒輪的變位14-204 3.3錐齒輪傳動的幾何計算14-206 3.3.1直齒、斜體錐齒輪傳動的幾何計算14-206 3.3.2弧齒錐齒輪傳動的幾何

計算14-211 3.3.3擺線齒錐齒輪的幾何設計14-217 3.3.3.1擺線齒錐齒輪幾何參數計算的原始參數14-218 3.3.3.2擺線齒錐齒輪幾何參數計算14-220 3.3.3.3擺線齒錐齒輪的當量齒輪參數及重合度14-226 3.3.3.4“克制”擺線齒圓錐齒輪的齒形係數14-227 3.3.4准雙曲面齒輪傳動設計14-228 3.3.4.1准雙曲面齒輪主要參數選擇14-228 3.3.4.2准雙曲面齒輪幾何參數計算14-231 3.3.5擺線齒准雙曲面齒輪傳動設計14-236 3.3.5.1擺線齒准雙曲面齒輪幾何參數計算的原始參數14-236 3.3.5.

2擺線齒准雙曲面齒輪幾何參數計算14-237 3.3.5.3擺線齒准雙曲面齒輪的當量齒輪參數14-244 3.3.5.4擺線准雙曲面齒輪的齒形係數14-246 3.3.5.5擺線准雙曲面齒輪的齒坯圖14-247 3.4錐齒輪的非零變位設計14-247 3.4.1錐齒輪非零變位原理14-247 3.4.2分錐變位的形式14-248 3.4.3切向變位的特點14-249 3.4.4“非零”分度錐綜合變位錐齒輪的幾何計算14-250 3.5輪齒受力分析14-251 3.5.1作用力的計算14-251 3.5.2軸向力的選擇設計14-252 3.6錐齒輪傳動的強度計算14-25

3 3.6.1直齒錐齒輪傳動的強度計算14-253 3.6.1.1直齒錐齒輪傳動的初步計算14-253 3.6.1.2直齒錐齒輪傳動的當量齒數參數計算14-254 3.6.1.3直齒錐齒輪齒面接觸疲勞強度計算14-256 3.6.1.4直齒錐齒輪齒根彎曲疲勞強度計算14-259 3.6.1.5直齒錐齒輪傳動設計計算實例14-262 3.6.2弧線齒錐齒輪的強度計算(按美國格裡森公司標準)14-266 3.6.3“克制”擺線齒錐齒輪的強度計算14-277 3.6.3.1擺線齒圓錐齒輪的強度校核的原始參數14-277 3.6.3.2擺線齒錐齒輪的切向力及載荷係數14-277

3.6.3.3擺線齒圓錐齒輪的齒面接觸強度校核14-280 3.6.3.4擺線齒錐齒輪的彎曲強度校核14-282 3.6.3.5擺線齒圓錐齒輪強度計算實例14-283 3.6.4弧線齒准雙曲面齒輪的強度計算(按美國格利森公司標準)14-287 3.6.5擺線齒准雙曲面齒輪的強度計算14-290 3.6.5.1擺線齒准雙曲面齒輪的強度校核的原始參數14-290 3.6.5.2擺線齒准雙曲面齒輪的切向力及載荷係數14-290 3.6.5.3擺線齒准雙曲面齒輪的齒面接觸強度校核14-292 3.6.5.4擺線准雙曲面齒輪的彎曲強度校核14-293 3.6.5.5擺線齒准雙曲面齒輪強

度計算實例14-294 3.7錐齒輪精度14-298 3.7.1定義及代號14-298 3.7.2精度等級、齒輪和齒輪副的檢驗與公差14-302 3.7.3齒輪副側隙14-303 3.7.4圖樣標注14-303 3.7.5齒輪公差與極限偏差數值14-304 3.7.6齒坯公差14-316 3.7.7應用示例14-317 3.7.8齒輪的表面粗糙度14-318 3.8結構設計14-318 3.8.1錐齒輪支承結構14-318 3.8.2錐齒輪輪體結構14-320 3.9工作圖規定及其示例14-321 3.9.1工作圖規定及示例14-321 3.9.2含錐齒輪副的裝配

圖示例14-322 第4章蝸 杆 傳 動 4.1常用蝸杆傳動的分類及特點14-327 4.2圓柱蝸杆傳動14-330 4.2.1圓柱蝸杆傳動主要參數的選擇14-330 4.2.1.1普通圓柱蝸杆傳動的主要參數14-330 4.2.1.2圓弧圓柱蝸杆傳動的主要參數14-339 4.2.2圓柱蝸杆傳動的幾何尺寸計算14-344 4.2.3圓柱蝸杆傳動的受力分析14-345 4.2.4圓柱蝸杆傳動強度計算和剛度驗算14-346 4.2.4.1普通圓柱蝸杆傳動的強度和剛度計算14-346 4.2.4.2ZC1蝸杆傳動的強度計算和剛度計算14-348 4.2.5圓柱蝸杆傳動滑

動速度和傳動效率計算14-351 4.2.6提高圓柱蝸杆傳動承載能力和傳動效率的方法簡介14-351 4.3環面蝸杆傳動14-353 4.3.1環面蝸杆傳動的分類及特點14-353 4.3.2環面蝸杆傳動的形成原理14-353 4.3.3環面蝸杆傳動的參數選擇和幾何尺寸計算14-353 4.3.4環面蝸杆傳動的修形和修緣計算14-357 4.3.5環面蝸杆傳動承載能力計算14-358 4.3.5.1直廓環面蝸杆傳動承載能力計算14-358 4.3.5.2平面二次包絡環面蝸杆傳動承載能力計算14-362 4.4蝸杆傳動精度14-370 4.4.1圓柱蝸杆傳動精度14-370

4.4.1.1術語定義和代號14-371 4.4.1.2精度制的構成14-373 4.4.1.35級精度的蝸杆蝸輪偏差允許值的計算公式14-373 4.4.1.4檢驗規則14-373 4.4.1.5輪齒尺寸參數偏差的允許值14-374 4.4.2直廓環面蝸杆、蝸輪精度14-387 4.4.2.1定義及代號14-387 4.4.2.2精度等級14-391 4.4.2.3齒坯要求14-391 4.4.2.4蝸杆、蝸輪的檢驗與公差14-392 4.4.2.5蝸杆副的檢驗與公差14-393 4.4.2.6蝸杆副的側隙規定14-393 4.4.2.7圖樣標注14-393 4

.4.3平面二次包絡環面蝸杆傳動精度14-394 4.4.3.1蝸杆、蝸輪誤差的定義及代號14-394 4.4.3.2蝸杆副誤差的定義及代號14-396 4.4.3.3精度等級14-397 4.4.3.4齒坯要求14-397 4.4.3.5蝸杆、蝸輪及蝸杆副的檢驗14-397 4.4.3.6蝸杆傳動的側隙規定14-397 4.4.3.7蝸杆、蝸輪的公差及極限偏差14-397 4.4.3.8蝸杆副精度與公差14-398 4.4.3.9圖樣標注14-398 4.5蝸杆、蝸輪的結構及材料14-399 4.5.1蝸杆、蝸輪的結構14-399 4.5.2蝸杆、蝸輪材料選用推薦14

-401 4.6蝸杆傳動設計計算及工作圖示例14-401 4.6.1圓柱蝸杆傳動設計計算示例14-401 4.6.2直廓環面蝸杆傳動設計計算示例14-403 4.6.3平面二次包絡環面蝸杆傳動設計計算示例14-406 第5章漸開線圓柱齒輪行星傳動 5.1漸開線行星齒輪傳動基礎14-409 5.1.1傳動型式分類及特點14-409 5.1.2傳動比、傳動效率、齒形角14-412 5.2行星傳動的主要參數計算14-413 5.2.1行星輪數目與傳動比範圍14-413 5.2.2齒數的確定14-414 5.2.2.1確定齒數應滿足的條件14-414 5.2.2.2配齒方

法及齒數組合表14-416 5.2.3變位係數的確定14-436 5.2.4確定齒數和變位係數的計算舉例14-440 5.2.5多級行星傳動的傳動比分配14-440 5.3行星齒輪強度分析14-441 5.3.1受力分析14-441 5.3.2齒輪承載能力校核14-444 5.3.2.1小齒輪的名義轉矩T1及名義切向力Ft14-444 5.3.2.2行星齒輪傳動載荷係數K14-445 5.3.2.3應力迴圈次數NL14-445 5.3.2.4動載係數KV14-446 5.3.2.5螺旋線載荷分佈係數KHβ、KFβ14-446 5.3.2.6疲勞極限值σHlim和σFli

m的選取14-446 5.3.2.7最小安全係數Smin14-446 5.4結構設計14-447 5.4.1均載機構設計14-447 5.4.1.1均載機構的類型及特點14-447 5.4.1.2均載機構的選擇及浮動量計算14-452 5.4.1.3浮動用齒式聯軸器的結構設計與計算14-452 5.4.2主要構件結構設計14-456 5.4.2.1齒輪結構設計14-456 5.4.2.2行星架結構設計14-457 5.4.2.3基本構件和行星輪支承結構設計14-458 5.4.2.4行星減(增)速器機體結構設計14-458 5.4.3主要零件的技術條件14-461 5

.4.3.1齒輪的技術條件14-461 5.4.3.2行星架的技術條件14-463 5.4.3.3浮動件的軸向間隙14-463 5.4.3.4其他主要零件的技術要求14-463 5.5行星齒輪傳動設計舉例14-463 5.5.1行星齒輪減速器設計14-463 5.5.2行星齒輪增速器設計14-466 5.6常見行星齒輪傳動應用圖例14-468 5.6.1低速行星齒輪(增)減速器14-468 5.6.2高速行星齒輪減(增)速器14-474 5.6.3大型行星齒輪減速器14-474 第6章漸開線少齒差行星齒輪傳動 6.1少齒差傳動基本類型、傳動比及效率14-477 6

.1.1基本類型14-477 6.1.2傳動比及傳動效率14-478 6.2主要參數的確定14-479 6.2.1主要參數的確定14-479 6.2.2主要設計參數的選擇步驟14-486 6.2.3幾何尺寸與主要參數的選用14-486 6.3效率計算14-500 6.4受力分析與強度計算14-501 6.4.1主要零件的受力分析14-501 6.4.2主要零件的強度計算14-502 6.5結構設計14-506 6.5.1結構形式分類14-506 6.5.2結構圖例14-508 6.6設計結構工藝性及示例14-524 6.7主要零件的技術要求、材料選擇及熱處理方法14

-527 6.7.1主要零件的技術要求14-527 6.7.2主要零件的常用材料及熱處理14-528 第7章擺線針輪行星傳動 7.1概述14-529 7.1.1擺線針輪行星傳動的工作原理與結構特點14-529 7.1.2擺線行星傳動輸出機構的結構形式14-530 7.1.3擺線針輪行星傳動幾何要素代號14-532 7.2擺線針輪行星傳動的設計與計算14-532 7.2.1擺線針輪行星傳動的嚙合原理14-532 7.2.1.1擺線輪齒廓曲線通用方程式14-532 7.2.1.2擺線輪齒廓曲線的外嚙合和內嚙合形成法14-533 7.2.1.3一齒差、兩齒差和負一齒差擺線

輪齒廓14-534 7.2.1.4擺線輪齒廓修形14-535 7.2.1.5擺線輪齒廓的曲率半徑14-536 7.2.2擺線針輪行星傳動的基本參數和幾何尺寸計算14-538 7.2.2.1基本參數及幾何尺寸14-538 7.2.2.2W機構的有關參數與幾何尺寸14-540 7.2.3擺線針輪行星傳動的受力分析14-540 7.2.4擺線針輪行星傳動強度計算14-541 7.2.4.1主要失效形式14-541 7.2.4.2主要零件的材料14-542 7.2.4.3主要零部件的強度計算14-543 7.2.5擺線輪的測量方法14-548 7.3擺線針輪行星傳動的設計實例1

4-550 7.3.1擺線針輪行星傳動的技術要求14-550 7.3.1.1對零件的要求14-550 7.3.1.2對裝配的要求14-553 7.3.2設計實例14-553 7.3.2.1設計計算公式與示例14-553 7.3.2.2主要零件的工作圖14-555 7.4RV減速器設計14-557 7.4.1RV傳動原理及特點14-557 7.4.2機器人用 RV傳動的設計要點14-558 7.4.3RV傳動機構的安裝要點14-561 第8章諧波齒輪傳動 8.1諧波齒輪傳動技術基礎14-563 8.1.1諧波齒輪傳動的術語、特點及應用14-563 8.1.2諧波齒

輪傳動的工作原理14-564 8.1.3諧波齒輪傳動的分類14-564 8.1.4諧波齒輪傳動的運動學計算14-568 8.1.5諧波齒輪傳動主要構件的結構形式14-570 8.2諧波齒輪傳動的設計與計算14-573 8.2.1諧波齒輪傳動主要參數的確定14-573 8.2.2諧波齒輪傳動承載能力計算14-577 8.2.3諧波齒輪傳動效率和發熱計算14-581 8.2.4諧波齒輪傳動主要零件的材料和結構14-582 8.2.4.1主要零件的材料14-582 8.2.4.2柔輪、剛輪的結構形式和尺寸14-584 8.2.4.3波發生器的結構設計14-586 8.2.5計

算實例14-590 8.3諧波齒輪減速器試驗技術與方法14-593 第9章活 齒 傳 動 9.1活齒傳動的工作原理與結構類型14-596 9.1.1活齒傳動的工作原理14-596 9.1.2活齒傳動的結構類型14-596 9.2滾柱活齒傳動14-598 9.2.1滾柱活齒傳動的運動學14-598 9.2.2滾柱活齒傳動基本構件的結構14-598 9.2.3齒廓曲線設計14-599 9.2.4滾柱活齒傳動基本構件的材料選擇14-599 9.2.5滾柱活齒傳動的受力分析14-600 9.2.6滾柱活齒傳動計算實例14-600 9.2.7主要零件的加工工藝與工作圖14-

602 第10章塑 料 齒 輪 10.1塑膠齒輪分類與特點14-604 10.2塑膠齒輪設計14-604 10.2.1塑膠齒輪的齒形制14-604 10.2.2塑膠齒輪的輪齒設計14-604 10.2.3塑膠齒輪的結構設計14-604 10.2.4AGMA PT基本齒條確定齒輪齒形尺寸的計算14-604 10.2.5齒輪跨棒(球)距M值、公法線長度Wk的計算14-604 10.2.6塑膠齒輪的精度設計14-604 10.2.7塑膠齒輪應力分析及強度計算14-604 10.2.8塑膠齒輪傳動輪系參數設計計算14-604 10.3塑膠齒輪材料14-604 10.3.1聚甲

醛(POM)14-604 10.3.2尼龍(PA66、PA46)14-604 10.3.3聚醚醚酮(PEEK)14-604 10.3.4塑膠齒輪材料的匹配及其改性研究14-604 10.3.5塑膠齒輪的失效形式14-604 10.4塑膠齒輪的製造14-604 10.4.1塑膠齒輪的加工工藝14-604 10.4.2注塑機及其輔助設備14-604 10.4.3齒輪注射模的設計14-604 10.4.4齒輪型腔的設計與製造14-604 10.5塑膠齒輪的檢測14-604 10.5.1塑膠齒輪光學投影檢測14-604 10.5.2小模數齒輪齒厚測量14-604 10.5.3

齒輪徑向綜合誤差與齒輪測試半徑的測量14-604 10.5.4齒輪分析式測量14-604 10.5.5國內外部分小模數齒輪檢測用儀器14-604 10.6塑膠齒輪的應用實例14-604 10.6.1煤氣表字輪式計數器與交換齒輪14-604 10.6.2石英鬧鐘機芯與全塑齒輪傳動輪系14-604 10.6.3汽車雨刮電機及搖窗電動機14-604 10.6.4塑膠齒輪行星減速器及少齒差計時器14-604 10.6.5汽車電動座椅驅動器14-604 參考文獻14-605

建立以單模光纖為基礎的掃頻式極化靈敏光學同調斷層攝影術

為了解決k14規格的問題,作者林子涵 這樣論述:

本論文提出了一套以單模光纖為基礎的掃頻式極化光學同調斷層攝影 (Swept source PS-OCT)系統,經本論文之實驗證明本系統的解析度和精確度可與自由光路架構或其他光纖化架構相比。本架構光纖全部使用單模光纖可降低光強在不同類型光纖之間連接時的損失,有更好的影像品質,且具有便於攜帶的優點,更適合於應用在臨床研究上。本系統具有每張橫向影像(X-Z平面)只需透過一次縱向量測即可獲得背向散射光強、相位延遲角、快軸夾角影像的優點,可以減少量測時間以及樣品變動的敏感度問題,更快速的得到樣品的結構影像,並同時偵測樣品中雙折射物質的含量與變化,提供為一種新的診斷工具。本論文並且應用此架構於不同期別之

食道癌離體樣品與口腔癌活體樣品之觀察研究。

乳酸菌誘導結腸癌細胞凋亡機制研究

為了解決k14規格的問題,作者王淑梅 這樣論述:

本專著以本實驗室人員從中國西部地區傳統發酵食品及嬰兒、成人糞便中分離出的乳酸菌為供試菌株,以標準菌株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ATCC 43121,USA)為陽性對照菌株,篩選出具有益生功能(包括黏附于腸上皮細胞能力、耐受模擬胃液和模擬腸液能力),又具有顯著抑制人結腸癌HT-29細胞增殖能力的4株乳酸菌(M5、X11、X12和K14)。再經過抗癌功能篩選,最終獲得菌株X12、M5的細胞壁能顯著誘導HT-29細胞DNA損傷和凋亡,並深入探討其誘導結腸癌細胞凋亡的機理。

廚房油煙控制設備過濾特性與防制管理策略

為了解決k14規格的問題,作者洪曉儀 這樣論述:

近年來,大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已成為各界所關注的重要環境議題,而根據空氣污染物排放清冊(Taiwan Emission Data System, TEDS)8.1版顯示,在臺北市中,住宿/餐飲業的PM2.5排放量約佔總量的37.5 %,因此,為了達成PM2.5減量的目的勢必先對烹煮油煙進行排放控制。目前不管是針對商用或家用的油煙/汙染控制設備(Air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s, APCDs)或抽油煙機中,並沒有一套管理其過濾效能的法規,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希冀能夠藉著實際實驗測試以及理論分析推估的方式,提供未來油煙/污染控制設備「過濾效率」規範的制訂參

考以及檢測驗證的方法,進而提供環保單位施行政策,並且達到PM2.5減量的目的。 油煙控制設備的效能曲線應以微粒粒徑作為函數來呈現,本研究為得到油煙控制設備的最易穿透粒徑(收集效率最差的粒徑),需進行微粒穿透率測試。由於油煙微粒之數目濃度以次微米粒徑以下微粒為主,因此作法以定量輸出鹽類微粒產生器(model 8118A-EN, TSI Inc., St. Paul, MN)與油類產生器(model 1081414R, TSI Inc., St. Paul, MN)產生次微米的挑戰氣膠分別作為實驗室和現場採樣的測試微粒,待微粒與空氣混和均勻後進入測試腔中,並利用風機調控測試流率。氣膠濃度、粒

徑分布,以微粒電移動度掃瞄分徑器(SMPS, model 3936, TSI Inc.)進行採樣分析,而油煙控制設備上游(Upstream)與下游(Downstream)的微粒濃度相除即可得微粒穿透率。而不論是濾材式油煙控制設備及靜電式油煙控制設備皆有實驗室及現場測試的資料,此外,本研究亦評估市售濾油網的過濾效能,此測試方法除了上述儀器外,並搭配超音波霧化器(model 8700-120, Sonotek Inc., Highland, NY)產生微粒,接著,使微粒通過射源(Am-241),中和微粒帶電分布,也利用氣動粒徑分徑儀(APS, model 3321, TSI Inc.)來量測0.7

-5.0 μm的粒徑範圍。 汙染控制設備的初始過濾效率為一粒徑的函數,且在微粒呈波茲曼帶電平衡的情況下,不隨著液態或固態而有所不同。實驗結果顯示,在表面風速2 m/s下,一般市售濾油網僅能有效濾除(aerosol penetration < 10%)粒徑大於2.5 μm以上的油煙微粒,然而,靜電式油煙控制設備及濾材式油煙控制設備對於PM2.5的去除有很好的效果。實驗結果顯示,靜電式油煙控制設備的微粒穿透率隨著流率的上升而上升,而其最易穿透粒徑落在0.2-0.3 μm,此外,當微粒粒徑越小於0.02 μm時,由於越不容易使之帶有電荷,因此越不容易利用庫侖力的作用將其收集,不過,從「質量」的

尺度而言,該部分微粒的排放貢獻有限。另一方面,流率不僅影響濾材式油煙控制設的微粒穿透率,其濾材上的帶電量也會對性能造成影響。而不論是實驗室測試或是現場採樣,帶電濾材的最易穿透粒徑一開始為50 nm左右,當濾材浸泡至異丙醇或負載油滴微粒時,纖維上的電荷會逐漸消失,於是濾材的最易穿透粒徑便逐漸回到機械式濾材200-400 nm的範圍。因此,在管制汙染控制設備的過濾性能上,其所提供的微粒粒徑範圍應從20 nm到700 nm才有足夠的代表性,且建議最易穿透粒徑的穿透率不得超過10%。若是要以「總穿透效率」來做為呈現的方式,則只要其測試微粒粒徑之CMD落在最易穿透粒徑附近,且GSD小於1.4,則不論利用

總數目、總表面積、總質量所量測的穿透率結果誤差會小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