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保險換新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iphone保險換新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辻庸介瀧俊雄寫的 FinTech跟我有什麼關係?:16個核心觀念╳40張簡明圖解,輕鬆看懂FinTech,快速了解FinTech怎麼讓生活更便利 和艾倫・路易斯丹・麥肯的 最強邊緣優勢:不用拓展市占率、找尋新藍海,就能再創獲利成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苹果售后大加强,648元就能无限换新机?也說明:我也经常会收到来自朋友们的疑问,我到底有没有必要多花这点钱去买个“保险”呢?它真的值得吗? 图源:苹果官网. 正好,在iPhone 14系列发布后,Apple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業周刊 和商業周刊所出版 。

最後網站[i]Care 行動裝置保險方案 - [i]Store則補充:[i]Care 行動裝置保險係由新光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承保。 新光產物行動裝置保險(一次交付品牌甲型) 111.04.08(111)新產精發字第256號函備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iphone保險換新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FinTech跟我有什麼關係?:16個核心觀念╳40張簡明圖解,輕鬆看懂FinTech,快速了解FinTech怎麼讓生活更便利

為了解決iphone保險換新機的問題,作者辻庸介瀧俊雄 這樣論述:

《FinTech》金融結合科技,解決問題、提升生活品質的創新服務提案 1本為大眾而寫的FinTech入門書! 當開戶不用到銀行、買單刷指紋就好、 Y世代變消費主力、理專是AI機器人……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靠FinTech過得更好,甚至賺大錢!   ★日本金融科技服務第一人、日本《富比士》雜誌「2016日本年度最佳創業家No. 6」結合理論與實務,專為大眾寫的FinTech入門寶典   ★3大切點╳核心關鍵字,帶你認識FinTech,為你解析、預測未來趨勢與商機在哪裡,更替你解答數位經濟時代最重要的問題   以創新為出發點,Fintech主要訴求的對象是日常消費者,提供個人化的簡單便利

服務。   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搭配許多許多資訊圖表與各國案例,引領讀者認識FinTech的本質,洞悉FinTech的巨大可能,並探討金融業乃至各行各業如何打造「消費者至上」的商業模式,提供簡單、迅速、便宜的服務與商品。   @3大切入點,綜覽FinTech版圖   ① 認識FinTech的基礎知識與市場環境   ② 解析FinTech如何改變現行9大金融服務、如何提升你我的日常生活   ③ 預測FinTech的未來趨勢及可能面對的問題   @看懂FinTech關鍵字,重新定義金錢與生活   ►個人資產管理 PFM   ►物聯網 IoT   ►P2P借貸平台 P2P Lending   

►群眾募資 Crowdfunding   ►人工智慧 AI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   ►區塊鏈 Blockchain   ►分布式分類帳Distributed Ledger   ►虛擬貨幣 Virtual Currency   ►千禧世代=草食系世代 Generation Y   ►無現金社會 Cashless Society   @數位時代瞬息萬變,解決問題就握有「贏」的契機   Q:重視CP值、評價的年輕消費主力,什麼樣的FinTech服務會讓他們滿意?   Q:如何善用科技,提供簡單、便捷、迅速、便宜的「內容」與「服務」?   Q:為什麼人工智慧機器人是你的伙伴

,而非對手?   Q:台日FinTech起步都晚,為什麼日本似乎已超越我們? 名人推薦   洪茂蔚(台灣大學講座教授、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   楊仁達(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所長)   劉世偉(AMIS帳聯網公司創辦人之一及執行長)   盧希鵬(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特聘教授)   (依姓氏筆畫序)   作者簡介 辻庸介Yosuke Tsuji   Money Forward社長暨CEO。   2001年京都大學農學系畢業,2011年賓州大學華頓學院MBA結業。曾任職於SONY、摩乃科斯證券公司(Monex, Inc.)。2012年創辦Money Forward,推出風靡日

本的個人與家庭用記帳軟體「Money Forward」,以及企業用會計雲端服務「MF Cloud」,後者涵蓋會計、報稅、帳單、銷帳、薪資、個人編號(My Number,類似身分證字號)、經費等方面的服務。 瀧俊雄Toshio Taki   Money Forward董事暨Fintech研究所所長。   2004年慶應義塾大學經濟系畢業後,進入野村證券公司服務,在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專事研究家庭收支活動、年金制度、金融機構商業模式等。2011年史丹佛大學MBA結業。同年調任野村控股有限公司執行長辦公室。2012年10月進入Money Forward,2015年8月擔任Fintech研究所所長迄

今。   預知更多訊息,請到訪:moneyforward.com 譯者簡介 洪淳瀅   高雄人。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所碩士,2009年取得日本交流協會主辦的「貿易人才赴日研修計劃」資格,赴日研習貿易實務及國際化戰略等課程,並取得結業證明。   曾從事服務業、貿易業、製造業、電子精密零件等行業,鑽研各專業領域多年。也因曾任職於耐火材料公司,而了解相關原料、混練機、成型機等各種材料與機械。於2012年12月設立純子中日翻譯工作室,成為專職譯者,協助各企業主翻譯電子電機、機械化工、建築設計、醫學保健、財務金融、專利契約等領域的專業技術文件。譯有《圖解環保住宅》、《圖解建築材料》、《

裝潢建材知識》(易博士出版),合譯有《鴻海為什麼贏得夏普:前夏普技術長為你揭開百年品牌犯下的二大致命失策》(商業周刊出版)。   【推薦序】借鏡歐美日FinTech發展,綜覽創新金融服務面貌/洪茂蔚 【推薦序】隨經濟下的FinTech/盧希鵬 【推薦序】十六個核心觀念引進門,輕鬆領略FinTech的世界/劉世偉 【推薦序】從FinTech跟我的關係,一窺創新未來世界/楊仁達 前言/辻庸介 第一部  FinTech金融科技時代來臨 1認識FinTech 2 FinTech浪潮掀起的變革 3充滿「新」意的FinTech業者 第二部  FinTech金融服務大洗牌 4個人資產

管理 5企業會計、經營、商務支援 6投資 7融資、網路借貸 8群眾募資 9支付 10保險 11房地產 12區塊鏈、分布式分類帳、虛擬貨幣 13安全性 第三部  FinTech創造的未來 14金融機構的發展動向 15二○二一年FinTech關鍵字大預測 16攜手邁向不為金錢所困的世界 後記/瀧俊雄   推薦序 借鏡歐美日FinTech發展,綜覽創新金融服務面貌 文/洪茂蔚(台灣大學講座教授、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   近年創新科技日新月異,以時下最熱門的智慧型手機產業來說,它不僅進化為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的發展主力,更扮演發展異業合作通路(channel)的重要角色;FinTech時代

消費者對於金融服務的要求愈來愈高,智慧型手機行動支付及生物辨識功能引發金融業、FinTech業、電商業、遊戲業、電信業等異業結合的龐大商業生態系,這個日常幾不離身的高科技產品更是全球產業商機的矚目焦點,透過令人驚艷的科技應用,FinTech與人們關係可以說愈來愈密切。   本書較為特別的地方是從二位日本籍FinTech業者及研究者的觀點,藉由美國或英國、德國、法國近年較成功的FinTech案例及商業模式來對比觀察日本FinTech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方向,也是目前市面上少有以日本FinTech為題材而能夠如此完整豐富描述的書籍。   身為經濟及科技強國的日本,FinTech過去幾年發展較

為保守,相較於歐美國家受到更多社會文化與政府法規的限制,日本媒體曾以「銀行的破壞者」來形容FinTech,使得金融業跟新創科技產業關係的連結性不高也被認為是一個重要原因。不過近年來日本在FinTech領域急起直追,外界卻較少一窺其究竟,書名《FinTech跟我有什麼關係?》十分傳神,內容描述日本FinTech在企業及個人金融應用層面愈來愈廣泛,使得金融業以及金融交易所的功能可能產生的結構性轉變,有別於過去傳統金融業與IT系統商合作開發的模式,未來金融業結合FinTech新創企業進行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的經營策略模式將會愈來愈普遍。   又例如人工智慧,經過二十年之後再

度成為主流科技可說意義不凡,配置更為強大的效用函數、策略函數及演算法,透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使得處理問題細節及正確度略勝人腦一籌,未來人工智慧開始會布局思考、分析情境、控制及管理事務,包括本書所提到的信用審核、信用評等、投資建議及資產運用等高度金融專業決策,人工智慧愈來愈深入滲透到人類社會當中,未來應用到金融市場上的大量交易潛力無窮,當然,消費者對於FinTech使用體驗及金融資訊安全要求也將會愈來愈嚴格,想見這波FinTech革命對金融業恐怕不只是一次短期衝擊而已。   本書作者金融科技實務經驗豐富,見解深刻,使得內容相當具有可讀性,包括書中提到的支付、借貸、投資、

保險科技(InsurTech)、財富管理、不動產、區塊鏈,甚至運用雲端及大數據分析技術創造新的融資或金流模式,題材及案例蒐集的極為詳實,透過個案分析比較也讓本書呈現東西方社會文化差異之下創新金融服務的發展面貌,架構內容完整且論述清晰,在此特別推薦給讀者。 隨經濟下的FinTech 文/盧希鵬(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特聘教授)   最近我提出了「隨經濟」(Ubiquinomics),強調在隨處可見科技(Ubiquitous Tech)的現今,時間將成為有限的資源,因此,FinTech的發展,省時還不夠,更要做到「毫不費力」。首先,這本書字數比較少,可以用比較短的時間,獲得FinTech整

體的概念,是一種隨經濟。   其次,有許多銀行界的朋友跟我說現在FinTech的人才不好找,我跟他們說,少子化的結果,現在不好找,未來會更難找。所以隨經濟提出了一個母體(Matrix)的概念,要建立FinTech產生器,以節省 FinTech開發的時間與人力。很妙的是,這本書的第一章就強調要「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雲端虛擬化」(Cloud Computing)、「程式介面化」(API),這些都是母體的概念,這本書稱之為FinTech 2.0,跟我的隨經濟很投緣。   接著,這本書強調FinTech將「分拆」金融業,隨經濟也強調因為交易成本趨於零(毫不費力),金融產業也將

會解構,金融是一種行為(應用App),行為百百種,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失敗應用所累積的資產是什麼?所以金融業不應該只是自己做App,更要思考是幫助別人來發展FinTech App,這是一種利他思維下的產業解構,利他與解構的銀行才能得帳戶,而最終得帳戶者才會得天下。 之後,這本書用很精簡的篇幅,介紹了個人金融、企業金融,與新興互聯網金融的各項應用,簡潔而有力。最後介紹FinTech的未來,在二○二一年,除了Fintech,還有AI、機器人、區塊鏈、資安、共享經濟、價值交換……。   這本書很薄,但是主題卻包羅萬象。字少的書有幾個好處,除了快速閱讀之外,還可以培養

自己的想像力,因為未來FinTech的創新,不是來自於大量的閱讀,而是發自於內心需求夢想的想像力。 從FinTech跟我的關係,一窺創新未來世界 文/楊仁達(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所長)   Fintech跟我有什麼關係,真是一個好問題。   結算、匯款、匯兌、融資、投資保險、不動產等,是我們生活工作中可能需要用到的金融服務。本書透過案例介紹Fintech對個人、企業與基礎架構帶來的影響。無論是想要一窺未來生活樣貌的個人,想要了解未來經營環境的企業,或是想把握創新機會的創業家,都可以透過本書,了解Fintech跟我,到底有什麼關係。 前言 文/辻庸介   Amazon(亞馬遜網路

商店)、樂天市場、Yahoo!奇摩購物、LOHACO 等電子商務網站,世界各地的商品幾乎都唾手可得。除了可以輕鬆購物,「當日配」服務也宛如哆啦A夢的「任意門」一樣,訂購的商品,當天就能送達使用。   然而,真正徹底改變你我生活的是智慧型手機的問世。自二○○七年美國蘋果公司發售iPhone以來,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智慧型手機已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了。   智慧型手機不只是電話,也是各種應用程式服務的窗口。例如,出門時使用Google地圖,就不需要帶著紙本地圖了;搭電車時,Android系統智慧型手機可下載日本交通卡Suica的應用程式(App),就不必排隊買票,在驗票口以手機感應就能快速通過。搭捷

運想排遣時間的話,只要打開音樂(LINE MUSIC或AWA等)或影片(YouTube、Hulu、Netflix等)等相關App,就能隨時享受便利的影音服務。   以日本為例,看新聞時,可以透過Gunosy、SmartNews、Newspicks等新聞共享App。可以想見,現代人得以自由運用的時間,絕大部分都貢獻給智慧型手機了吧。   科技,確實完全顛覆了人們的生活型態。   學生時代,我曾經前往世界各地旅遊。當時,每每看到當地人笑嘻嘻地使用SONY產品,都讓我十分感動,因此立志要進入SONY公司。之後,我認為如果金融服務更為完善的話,一定能更加豐富人們的生活。因此,我選擇進入素有網路證

券交易先驅之稱的摩乃科斯證券公司(Monex, Inc.)服務。   網路證券與網路銀行使個人能夠享有的金融服務大幅進化,卻也有用戶因為服務太過多樣化、不熟悉操作而蒙受損失。因此,我開始思考「日本需要的,應該是站在用戶立場所設計的全新金融服務。讓用戶在操作過程中自然而然增加對金錢的概念,消除用戶的疑慮。」抱持這樣的想法,我創辦了一間名為Money Forward的金融服務公司。   我在創立公司時,始終秉持著一個理念:   「金錢要進化,人生更是。」   我們創辦Money Forward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金融服務,協助個人或企業減輕金錢上的煩惱、不安,改善日常生活、完成夢想。我

們也想藉此改變日本國內的「金流」,創造出更加活化、更容易產生新挑戰的環境。   就這樣,在有點狂妄(其實是十分狂妄吧?)的理念之下,Money Forward於焉誕生。   臉書(Facebook)的理念是「讓世界更加開放、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透過Facebook,不但讓人際關係「看得見」,也能得知不太有機會見面的朋友的近況。由於朋友之間互相分享有益的資訊,明顯提升了取得資訊的效率。   此外,對於總是煩惱「今天要做什麼料理?」的日本主婦、主夫而言,日本最大食譜網站COOKPAD主打「敬請期待每天的料理」,儼然成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務。參考這個網站上的食譜,除了學習如何運用現有

材料做出簡單料理,還能瀏覽其他使用者投稿的熱門食譜,相當方便。   透過網路,人們得以即時、輕鬆地共享資訊,就連個人想要公開發表訊息也變得十分容易,形成所謂的「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   在這種趨勢之下,金融服務進行大改革的時機來臨了。科技一定能創造出對世界有所貢獻的全新金融服務。「FinTech」代表的正是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有段話曾帶給我很大的衝擊,雖然無法一字不差完整重現,不過大致的意思如下:   「無論你想怎麼妨礙、無視或阻止科技進化都無所謂,悉聽尊便。只是,科技會避開你而持續翻新進化,最後,你只會被時代拋下與遺忘。」   雖說科技

如果用錯方法,也會往不好的方向發展。但即便如此,我仍然相信,只要運用得宜,發展出各式各樣的FinTech服務,必定能豐富我們的生活。   本書針對近年蔚為風潮的FinTech做了簡單易懂的分類,並搭配背景與實例來解說。對FinTech使用者來說,不但能認識目前開始蓬勃發展的各種FinTech服務,也能趁機檢視自己正在使用的金融服務。看完本書之後,說不定會對未來充滿期待,認為「要是能開發更多的FinTech服務就好了!」此外,說到FinTech,人們往往會認為它與現有的金融機構與新創企業誓不兩立。事實上,FinTech並不是可以如此二分化的產業。希望本書能幫助在金融機構或IT業界服務的人,了解

FinTech的本質、洞悉FinTech的無限可能。今後若能幫助讀者掌握巨大的商機,將是筆者無上的光榮。   接著,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充滿活力的FinTech世界吧!   第一部 FinTech金融科技時代來臨 第1章 認識FinTech 金融科技(FinTech)是結合金融(Finance)與科技(Technology)兩字所產生的新詞彙,用以表示金融與技術的融合。在金融結合科技並不斷演進之下,金融業結構產生變化的同時,市場上也接二連三推出新型態的金融服務,讓用戶得以享有前所未有的好處。 現在,有各式各樣的FinTech服務相繼問世(圖1-1)。 本書的第一部將闡述FinTech的概念與

市場環境;第二部則依業界分類,介紹FinTech將為各行各業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並說明較具代表性的服務;最後,在第三部針對FinTech的未來發展做出預測。 以下就讓我們將FinTech服務大致分類。首先,將金融資訊揭露於單一平台的服務,可再區分為以個人為對象的「個人資產管理」(PFM)服務(參第四章)以及以企業為對象的雲端型「企業會計、經營、商務支援」服務(參第五章)。 以透過這種服務呈現的金融資訊為基礎,搭配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AI)、財務工程等技術,就能開發更進一步的金融服務。例如,「投資」服務不但能自動形成資產投資組合,也能提供低成本、適合個別用戶的投資建議。目前,市場上各種型態的「融

資」服務(參第七、八章)發展迅速,能在短時間內處理公司行號資金調度或個人借貸的償還、續借等。此外,為因應FinTech的發展也出現許多「結算」服務,由於手續費大幅降低,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原本以支付現金為主的社會,很快就會演變成無現金社會(Cashless Society)(參第九章)。 由金融服務擴大延伸,將從金融資訊與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取得的各種數據組合後,就能提供新一代的「保險」服務(參第十章)以及「不動產」服務(參第十一章)。 圖說:一張圖,速懂FinTech各種服務 想要安全、確實的使用上述新型金融服務,必須仰賴可靠的基礎設施與服務支援。例如支援虛擬

貨幣「比特幣」(一種全球通用的加密電子貨幣)而聞名的「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自二○○八年以來都未曾變更、服務也從未中斷,可信度相當高,未來是否能有效運用於電子契約或認證系統,也備受期待(參第十二章)。同時,由於金融資訊流通比以往更加頻繁,強化安全性的需求也大幅提升(參第十三章),因而衍生出許多新的認證服務,例如以指紋或靜脈、臉或眼睛為辨識依據的生物辨識技術(Biometric),或是考驗個人記憶、以問答的形式來認證。

最強邊緣優勢:不用拓展市占率、找尋新藍海,就能再創獲利成長

為了解決iphone保險換新機的問題,作者艾倫・路易斯丹・麥肯 這樣論述:

打破追求藍海迷思, 讓「副產品」為你賺更多錢!   小公司求成長、中型公司求展店、大公司求持續擴張 怎麼做才能以最低風險和成本,創造高額利潤? 答案就在「既有資產」再運用, 低成本、低風險,也能有高利潤!   無論是什麼公司,一定有其業務範疇,公司想採取任何改變若超出此界線,都會大幅提高風險。相反的,若在範圍內運用現有資產提供新服務,即可以最低風險增加收入,挖掘出高額利潤與嶄新優勢的機會。   「邊緣優勢策略」是英國企業諮詢公司的策略專家艾倫・路易斯和丹・麥肯分析數百家企業後,歸納出的一套模式。研究顯示,這個模式普遍存在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各大企業中,也存在於全球諸多大企業與小公司。

  他們發現:不斷強化核心產品的經營模式,會造就短視近利,讓人容易忽略企業本有的其他價值;而想讓公司獲利最好的辦法,就是從企業既有的「邊緣地帶」著手,運用現有資源及能力,創造新獲利來源。本書提出下列三種發揮邊緣優勢的可行方向:   1.產品   不同顧客的需求不同、忠誠度與消費意願和能力也不一樣,一項產品往往無法滿足各種消費者,因此,改變既有產品,善用不同銷售方案、附加服務,是贏得顧客的必要能力。   【例如】特力屋提供各項居家裝修服務,從不同等級的零件、單品,到諮詢、組裝、設計服務,甚至延伸到水電工程、清潔服務,一應俱全。   2.消費旅程   顧客購買一項產品或服務,經常只是主要

目的中的一小部分。公司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或延伸服務,自然不僅幫助顧客輕易達成目的,更攏絡顧客的心。   【例子】蘋果開發出硬體產品iPod、iPhone、Mac,更成立軟體平台iTunes,徹底滿足顧客的完整需求。賈伯斯說過,蘋果公司賦予顧客選擇性購買附加商品的能力,讓原始產品變得更好,結果顯示消費者一而再、再而三打開錢包來滿足進一步的需求,這就是外部產品邊緣優勢的本質。   3.企業基本資產   公司生產商品往往需具備多種條件,如設備、技術、資料、人才,甚至是公司文化,可能都具有未被發現的潛在價值,打破框架、找出其他用途,便能帶來新的高額利潤。   【例子】豐田汽

車運用大數據,從其裝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車輛中,收集關於汽車所在地、速度等即時資訊。另外提出企業服務方案,很多顧客利用這份數據加以研究,轉而提供地圖資訊和路線服務給消費者。   書中分析超過40個實務案例,橫跨各行各業經驗,涵蓋電子商務、工業製造、航空服務、通路零售、醫藥保險……,具體說明如何識別、評估自身的三大邊緣優勢,帶領讀者應用到自身企業之中。台灣中小企業林立,能藉此思維重新思考與定義舊有策略,避免急著創新、開拓新商機而升高風險,得不償失。 本書特色   一、3大邊緣優勢策略X 5大應用層面,大小企業皆可用。   策略專家以其豐富經驗、實際案例,詳盡分析「產品邊緣策略」、「旅程邊

緣策略」、「資產邊緣策略」在(1)升級銷售(upselling)、(2)面對成本提升或景氣變化造成的利潤壓力、(3)塑造差異化對抗同業競爭、(4)大數據分析、(5)企業購併前評估等面向的運用方式,案例解說深入淺出、條理清晰,策略運用多元靈活、簡單易懂。   二、提供具體方法,10步驟釐清自身優勢,即刻著手。   本書不僅讓讀者認識最強的邊緣優勢策略,更在第十章以10個步驟按部就班帶領讀者實際操作:(1) 理解你的顧客、(2) 細分你的產品及服務、(3) 描繪出顧客的旅程、(4) 評估你的基本資產、(5) 優先處理具優勢的邊緣機會、(6) 判斷顧客可能的採用率、(7) 確立運作模式、(8)

打造能邁向成功的企畫案、(9) 執行計畫、(10) 觀察並改善計畫。 名人推薦   ★政大EMBA執行長 邱奕嘉 專文推薦   「作者點出創新的關鍵──找出邊緣。提醒了企業經理人不應墨守成規,僅在熟悉領域中尋找機會;但也不應自不量力在陌生領域中胡亂摸索。最務實的方法反而是在兩者交接處找機會,也就是從最熟悉領域的邊緣向外突破。」─政大EMBA執行長邱奕嘉   「各位想讓企業獲利增長的執行長或經理人,無須再觀望了,路易斯和麥肯成功地將這趟旅程變得既有教育意義又有樂趣。」   ─哈利 M.詹森•小克萊莫(Harry M. Jansen Kraemer Jr.),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   「在公司經營中,最有效獲取利益的方法便是把焦點放在核心業務上,但這卻留給我們一個待解的大問題:『獲利如何成長?』路易斯和麥肯提供了清晰的見解,說明如何運用邊緣優勢策略促進企業成長,是一本必讀的佳作。」    ─吉姆‧勞倫斯(Jim Lawrence),   聯合利華(Unilever)與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前財務長   「無論我們的努力是否以營利為出發點,路易斯和麥肯在《最強邊緣優勢》裡中肯地提醒我們,超越歷史與傳統界線大膽想像未來,最後積極追求達成目標相

當重要。正由於書中透過實例清楚地將邊緣優勢策略解釋了一番,讓我們能看出中興和失敗的差別。」   ─格蘭‧堤爾頓(Glenn Tilton),   美國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與德士古石油 (Texaco)前執行長兼主席   「策略不一定就是重大的轉變,重要的是如何將現有的、具競爭力的優勢,擴大運用到新產品、新市場及新業務上。路易斯和麥肯在這本深具洞察力及實用性的書裡,給予了必要的指導以面臨這項挑戰。」   ─凱絲琳‧泰勒(Kathleen Taylor),   四季酒店集團(Four Seasons Hotels & Resorts)前總裁兼執行長 作者簡介 艾倫・路易

斯 Alan Lewis   艾意凱諮詢公司(L.E.K. Consulting)波士頓辦事處的總經理兼合夥人,共同領導邊緣優勢策略的諮詢業務,包括企業策略發展、新產品開發和商業化、購併、專案管理和組織改良等。在過去12年裡,一直致力於為公司找尋大大小小有關企業成長的新機會,並且實現其所帶來的效益。路易斯職業生涯之初,曾擔任工程師,負責將化學品部門裡的新技術帶入市場。畢業於都柏林大學(University of Dublin)的化學工程學系,並擁有劍橋大學的MBA碩士學位。   丹・麥肯 Dan McKone   艾意凱諮詢公司的總經理兼合夥人,也是公司全球領導團隊中的一員,過去為數以百計

不同產業的顧客提供諮詢服務。過去20年來,在公司策略及成長、業務模式演化與價值決策上給予顧客建議。麥肯共同領導邊緣優勢策略諮詢業務,曾指導超過250個專案,涵蓋:性能提升、戰略決策分析、新概念發展、通路策略、定價、定位、組織設計、推出新業務與購併等層面。麥肯擁有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財務金融的MBA碩士學位,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經濟學與政府學系。   艾意凱諮詢公司   艾意凱諮詢公司為國際知名諮詢公司,總部設於波士頓與倫敦。2007年被英國政府授予「英國女王獎之最佳國際企業」,因而成為首家因經營能力卓越而獲得英國最高榮

譽獎章的策略管理諮詢公司。   譯者簡介 張綱麟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前往慕尼黑大學就讀日耳曼語言學系,畢業後繼續深造,目前就讀於慕尼黑應用語言大學翻譯學系。精通中英德三國語言。 【推薦序】你也可以是異類──邱奕嘉 【作者序】邁向成長的另一途徑                                                                                                                              PART I 邊緣優勢策略思維與架構 第一章 進入邊緣優勢高投報

率的世界 ‧企業中的「邊緣」是什麼? ‧交界地帶反具特殊優勢 ‧企業挖掘優勢的三種過渡帶 ‧盤點公司的基本資產 ‧從基本資產中創新、獲利 ‧從邊緣挖掘優勢的風險較低 ‧問對問題才能發現機會 ‧產品、旅程與資產的邊緣地帶 ‧以邊緣優勢策略補足其他商業策略 ‧各行各業都具有邊邊緣優勢 ‧本書結構 第二章 產品邊緣:重新思考業務範圍 ‧發掘加值服務的機會 ‧蘋果公司的外部邊緣優勢 ‧以內部邊緣找尋替代方案 ‧分拆產品分別收費 ‧簡化不必要的功能 第三章 旅程邊緣:協助顧客達成目的 ‧模擬顧客的消費旅程 ‧延展原有架構而非另闢新徑 ‧分析顧客任務目標的步驟 ‧健全食品超市的致勝邊緣策略 ‧彩生活地

產管理公司的邊緣策略 ‧以技術服務補足顧客需求 第四章 資產邊緣:跳出框架檢視基本資產 ‧收割既有資產的潛在價值 ‧從基本資產發現邊緣優勢 ‧讓你的副產品為公司賺錢 ‧釋放基本資產的潛在價值 ‧利用無形或不受限制的資產 PART II 找到潛在價值 第五章 重新定義「更好」的升級銷售模式 ‧滿足最多顧客的定價與行銷策略 ‧從邊緣找出最佳升級銷售策略 ‧找到能吸引顧客的附加選項 ‧跟遊輪業學創造升級銷售的關鍵 ‧六大有效的邊緣優勢升級銷售策略 第六章 在逆勢中仍然保有獲利 ‧管理無法帶來獲利的顧客 ‧運用邊緣優勢策略逆轉勝的航空業 ‧以附加服務帶來極高利潤 ‧打散成綑式的服務 ‧利用自助

式服務來增加利潤 ‧以科技取代人力來維持利潤 ‧運用邊緣策略紓困的學校 第七章 以低風險塑造產品差異性 ‧立基於邊緣優勢的客製化服務 ‧立基於邊緣優勢的解決方案 ‧立基於邊緣優勢的綑綁銷售 ‧將對的產品、時機與顧客串聯起來 第八章 運用大數據創造新價值 ‧大數據究竟有多大? ‧發現大數據的邊緣優勢機會 ‧數據具有多重用途 ‧數據流暢度日漸提高 ‧將數據化為產品 ‧顧客懂得數據的價值 ‧數據能輕易借給他人使用 ‧數據的價值可能不成比例 第九章 評估企業購併的價值 ‧六成企業購併無法創造股東價值 ‧企業購併是手段,不是策略 ‧找出每項資產的價值 ‧運用邊緣優勢策略做出企業決策 ‧寶僑收購吉列

的成功案例 ‧「整合式收購」的邊緣優勢思維 ‧eBay收購Skype的失敗案例 ‧藥廠壯大與互補的收購策略 ‧以資產邊緣策略購併相關產業 ‧為了多樣化購併具有極大風險 第十章 十步驟找到你的邊緣優勢 ‧你的邊緣優勢思維 ‧邊緣優勢策略的應用 ‧分析與發展策略 ‧建構計畫 ‧啟動策略 推薦序 你也可以是異類 文/ 邱奕嘉 博士 政大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執行長   熟讀創新個案的研究者、積極尋找創新資源的企業主,都曾有過這樣的疑惑:「為什麼既有組織或系統創新的難度很高?為什麼創新往往來自於陌生的異類?」   企業發展的眼光習慣聚焦於現有的主流顧客,以80/20法則為原則,

傾全力滿足它,並在達成顧客期待中,努力將相關作業SOP化,形成組織例規以方便管理。這樣的做法看似有效率,且能夠在短期內創造利潤最大化,卻容易忽略非主流顧客的需求,抑或錯失程序例規之外的創新機會,造成了其他「異類」廠商能以破壞或突破式創新的方式,一躍而起並取而代之,成為新的典範。是故如何兼顧主流與非主流客戶的需要,平衡例規與例規外管理,成為企業長期發展與創新管理的重大挑戰。   本書作者憑著多年的實務經驗,借用生態學概念,提出邊緣(Edge)優勢觀點,探討如何在企業熟悉領域與非熟悉領域的交界處,找出新的成長動能,以解決上述的困境。就像在森林與草原、海洋與河岸邊界,兩個生態系的交會處,往往是物種

最豐富的地方,而企業藉由挖掘其「邊緣」,可以發現意想不到的創新動能。   依作者所言,企業的邊緣可以展現在三個面向:「產品邊緣」指的是當既有產品及服務無法滿足顧客需求時,便會形成產品邊緣,藉由管理或延伸此邊緣,企業可以找尋新的創新機會並規畫產品未來發展路徑;其次,企業可以藉由模擬顧客消費的旅程,了解公司的產品如何與消費旅程結合,進而找出未滿足之處,以挖掘未來發展的商機。這種消費旅程的檢視法,就是所謂的「旅程邊緣」管理;最後,則是透過「資產邊緣」管理,以突破框架的方式,重新盤點企業的基本資產,了解企業究竟可以做什麼,發揮企業資產的潛能,創造最大綜效。這三種邊緣優勢的策略,基本上都是在企業的核心

基礎上,定位出邊緣,並從不同的面向尋找新的成長動能。   除了介紹三種邊緣優勢策略的內涵外,本書亦透過豐富的實例,詳細說明如何活用這三種邊緣優勢,包含有效率地提高銷售狀況與升級銷售(Upselling),或是在面臨激烈競爭時,逆轉劣勢、創造新的利基,尤其是當產品接近成熟時,各廠牌差異不大,該如何善用邊緣優勢以對抗商品化的低價威脅。   平心而論,本書的內容並非淺顯易懂,書中列舉的相關實例也非台灣讀者所熟悉。然而,作者卻點出創新的關鍵──找出邊緣。提醒了企業經理人不應墨守成規,僅在熟悉領域中尋找機會;但也不應自不量力在陌生領域中胡亂摸索。最務實的方法反而是在兩者交接處找機會,也就是從最熟悉領

域的邊緣向外突破。   創新需要異類,然而異類並非只能靜靜等待天外飛來一筆,找出邊緣,善用邊緣優勢,你也可以成就異類創新。 作者序 邁向成長的另一途徑   這些年來,在分析了數百家企業並給予建議之後,我們在企業策略的結構中,觀察出一套既簡單又特別的模式。我們的研究顯示,這個一再出現的現象普遍存在於標準普爾500指數(Standard & Poor's 500 index, S&P 500,又名史坦普指數)六十二大產業之中。時間證明,無論是在大企業還是小公司,全球都存在這個現象。這個模式最為人熟知的觀點,就是想要讓公司獲利的最佳辦法,便是運用公司現有的資源及能力;其中鮮為人知的是,運用公

司資源與能力最好的機會,往往存在於企業模式中的「邊緣」(edge)。   我們公司致力於協助其他企業提升,看著這些公司奮鬥、成功、改變,甚至為了增加獲利竭盡所能改變企業模式,卻不免發現,有不少公司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與傳統的獲利成長策略產生衝突。   無論是何種產業,這些公司的共同問題是,他們似乎侷限於自己所擅長的:增加設點、拓展客源,或者單純銷售更多商品。許多公司常常過度專注於要做更多每天都在做的事,導致最後開始認為,公司裡的每件事都只有一個目的。這些人十分了解採購流程、激勵銷售員及開發銷售管道,他們甚至會畫出極為詳細的作業流程圖,只為了堅決追求企業最佳化。   然而,不斷追求「更多」的

最大問題,就是發揮效果的時間總是很短暫,因為地點和顧客再怎麼多都有限,產品需求最終也會達到飽和,甚至有些公司經過充分的討論,決定深耕某個特殊領域時,卻發現同業和新競爭者已經坐在他們的耕地上瓜分收成了。這無可避免的市占率之爭最後不過是場徒勞無功的消耗戰罷了,因為就連最聰明的核心策略也是模仿來的,導致所有競爭者最終還是會回到相去不遠的平衝點上。   最後,這些公司不得不被逼到遠處尋求獲利成長,典型的做法便是收購競爭對手、發展相近但又不同的事業,或者尋找尚未開發的「藍海」(blue oceans)市場。不過,這些策略的問題是,也許獲利會很高,但相對的,失敗的機率也不低。   在核心業務上追求完美

將造就短視近利,讓人往往會忽略企業原有的價值。當公司針對核心業務尋找新對策時,便常忽略存在於企業周遭尚未開發、可能會帶來商業利益的重要來源,亦即在核心業務的邊緣,透過銷售附加產品及服務,使得本來與顧客之間的互動更加密切、完整。   我們稱呼這種方法為「邊緣優勢策略」(edge strategy),目標著重於在公司能力範圍內獲利,不僅讓企業可以重新檢視已有的獲利潛質,也可以避免過多的前期投資(up-front investment)與承擔較低的風險。   發展出挖掘機會的洞察力   擁有最多商機的,往往不是企業的核心業務或世界上某個遙遠的地方,而是核心業務的四周。許多公司都藉由發掘我們所謂

的「邊緣優勢」來找出自身的潛在價值,並因為邊緣優勢策略的應用而從現有的資產、商業管道與投資中獲利更多。如果能試著想想公司究竟是如何運作的、顧客到底想從公司得到什麼(或者還有什麼人會對公司一路以來累積的資產有其他的需要),將會產生意義重大的結果,發展出這樣的洞察力就是邊緣優勢策略的本質。   許多公司都有機會運用邊緣優勢策略,因為這些策略以公司現有的資源為出發點,同時為創新提供一條合理的道路,無疑是獲取利益的適當方法。   邊緣優勢策略最受人矚目的特色如下:   ● 創造的利潤率往往比公司的核心業務來得高。   ● 是從現有資產中獲利,所以風險與前期投資較低。   ● 有能力滿足更多顧客不

一致的需求,為每位顧客增加的整體的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   ● 不僅會為公司提高收益,也會對市場帶來正面成長;換句話說,邊緣優勢的收益不一定要從競爭者的手中奪得。   ● 透過更精確掌握顧客需求來大幅改善顧客滿意度。   本書的目的是培養讀者洞察邊緣優勢的能力,進而善加運用此策略,我們姑且稱之為「邊緣思維」(edge mindset)。為此,書中提供既實用又可視覺化的架構,讓讀者認識三種不同的邊緣優勢策略及其特點,其中包括藉由許多跨產業及跨地域性的例子,以說明這些公司運用邊緣優勢策略獲利的經驗。此外,考慮到一些企業可能遇到的幾種相似的情況,書中也特別指出每一種邊緣

優勢策略在這些情況下的運用方式。最後,我們列出十大步驟幫助讀者輕易地從公司裡找到這些邊緣優勢,並且從中獲利。   有了邊緣思維的加持,無論在何種產業中的大企業或小公司,任何決策者與經理人都能夠找到獲利成長的新資源。 【摘文一】 第一章 進入邊緣優勢高投報率的世界企業中的「邊緣」是什麼? 在商業領域中,每個人都在尋找邊緣優勢。該怎麼打敗競爭對手?如何才能領先群雄、一支獨秀?公司邁向成功的訣竅又是什麼?「邊緣」(edge)一詞不只是代表優勢本身,同時也是可以讓你「找到優勢」的地方。 所謂的「邊緣」就是某種外圍的邊框,清楚規範出你該做的事,同時把你不應該做的事區隔開來。邊緣就是任何事情改變的邊

界,公司在經營的過程中,做出任何超過這條邊界的改變都是有風險的。 業務的邊緣不一定都是顯而易見的,換言之,許多邊緣反而是模糊不清的。試想,當你望向地平線時,總是能清楚看到海的盡頭與天空的起點在哪裡嗎?商業領域中的邊緣也是如此。一直以來,對於產品該如何打進市場、會帶來哪些價值,或者如何贏得更多顧客的信賴等問題,都鮮少有精確定義,我們認為機會就存在於這種不明確之中。如果沒有完整定義出企業的邊緣,企業大可以公司利益為出發點重新定義。若是企業選擇留在定義模糊但熟悉的環境中,而不是離開舒適圈去擴張業務,那麼必然可以找到從現有資產中獲取利益的康莊大道。 邊緣還有一項有趣的特性,在這公司內部與外界的交會之處

,往往是會產生某些行動的地方。一般而言,在文明世界甚至是商業領域中,事物的邊緣總是充斥著最吸引人的互動,當互動一旦產生,便會帶來大量機會。就讓我們從這裡說起。 企業挖掘優勢的三種過渡帶 要利用過渡帶的價值前,總得先被人發現才行。不妨研究一下是什麼架構出企業的邊緣優勢。 首先,你與顧客互動的地方會有一條邊界,在公司所有活動當中,這個過渡帶肯定是最重要、可以產生最多金錢之處。不過,就像我們先前針對生態過渡帶討論的,環繞在產品或服務周圍的界線,通常不是那麼明顯。公司常常會錯估顧客的期望,另一方面,顧客也可能會誤解公司的立場。 如果你曾到過主題樂園或搭過遊輪的話,你就能理解我的意思。想像一下,購買一張

遊樂園的入場券就可以享受所有服務,入場後也無需再支付任何費用來參與任何活動,不過,你還是可以發現有些額外付一點小錢(或是為數不少的錢)來增加玩樂體驗的機會。這些公司無疑很善於發掘自家核心商品外圍的模糊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