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nd lancer折8萬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沈明室所指導 劉興隆的 印度軍事戰略發展之研究:地緣戰略觀點 (2009),提出grand lancer折8萬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緣戰略、印度軍事戰略、印度洋、南亞。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劉德海所指導 邱國樑的 印度核武發展對亞洲安全衝擊之研究 (2005),提出因為有 印度核武發展、核武戰略、印美關係、印中關係、印俄關係、印巴關係、南亞區域安全、亞洲安全的重點而找出了 grand lancer折8萬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grand lancer折8萬,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印度軍事戰略發展之研究:地緣戰略觀點

為了解決grand lancer折8萬的問題,作者劉興隆 這樣論述:

摘要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中心位置,在地緣戰略上,擁有得天獨厚的戰略優勢條件,是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大國。印度前總理尼赫魯認為印度的地緣位置居於聯絡東西方的戰略要地,地略形勢易守難攻,並可自外於國際衝突的環境,可見印度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印度近年來,隨著軍事實力不斷提升,國家戰略目標不以成為一個南亞區域強權為滿足。從1947年獨立起,印度就確立其在南亞的核心地位,控制印度洋,成為核武大國,做一個舉足輕重的世界大國。歷任統治者深受大英帝國「印度中心論」影響,將印度的影響力由近而遠逐步向外擴張,實現稱霸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流大國的國家戰略目標。印度軍事戰略發展是以英國統治時期「南部控制印

度洋、北部向西藏擴張、西北部防範俄國」的戰略作為基礎,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及印度國內形勢發展、綜合國力的持續增長、安全環境狀況及週邊鄰國相對實力的改變等因素,印度軍事戰略的演變與發展,可區分為「有限進攻」、「兩線擴張」、「保陸制海」、「區域性嚇阻」與「懲罰性嚇阻」等階段。本文是從印度在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戰略位置及其重要性出發,分析印度以外向擴張的思維,對於鄰國軍隊掌握與控制及走向印度洋爭當世界大國的企圖,透過地緣戰略觀點,剖析印度軍事戰略的根源、歷史傳統與軍事思想;並依階段區分,敘述印度各時期軍事戰略之發展過程、趨勢及其對亞太安全之影響。

印度核武發展對亞洲安全衝擊之研究

為了解決grand lancer折8萬的問題,作者邱國樑 這樣論述:

印度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的原則,這項宣示對周邊無核國家具有政治上的穩定意義。其實,印度的傳統軍事力量優於巴基斯坦,當然就認為沒必要對巴國首先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而傳統軍力相對較弱的巴基斯坦拒絕宣佈不首先使用核武,也是在情理之中,眾所周知,一個傳統武裝力量較弱的國家需要依靠核武器來防禦並嚇阻更強的國家。最小核武嚇阻是一個絕對的概念,不是相對概念,印度清晰的表明其核武戰略態勢,可在降低成本和風險的基礎上,使其核武器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而且也不至於因過度擴充核武軍備,導致影響印度的經濟發展與長遠的政治目標。 雖然印美雙方在「禁止核武擴散條約」(NPT)與「全面禁止核子試

驗條約」(CTBT)上存在分歧問題,但是並沒有妨礙雙方在核能方面的合作。儘管卡特總統於1978年3月簽署頒佈「核不擴散法案」(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Act),嚴格規定核子出口許可證發放條件,致使印度獲得核電廠燃料受阻;但是1982年7月英迪拉•甘地訪問華盛頓時,印美雙方就核供應問題達成協議,由法國替代供應印度塔拉普核電廠所需的燃料。總體而言,雖然印度有1974 年的核子試爆和80年代開始的導彈計畫;但是美國在整個冷戰時期,對於印度在核子問題上的反應卻是相當的溫和,因為美國為了與前蘇聯對抗,爭奪南亞戰略要域,並不願意對印度作出過度反應,以免影響其戰略利益。 冷戰

結束後,美國居於世界主宰地位,並根據其在亞洲的利益而調整對外戰略,其重心是構築以美國為支柱的各種類型的雙邊或多邊安全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印度在南亞地區的作用和地位逐漸突出,雖然印度核子試爆的破壞性因素,曾經暫時打斷這個進程,但在美國的總體戰略考量下,印美關係已從昔日的起伏不定和核子試爆後的制裁,迅速發展到目前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多層次且多面向的合作。美國不但取消對印度的所有制裁,而且還對印度出售尖端軍事技術和武器系統;另外,兩國在和平利用核能、航太技術等高科技方面也在進行多管道的合作,2005年7月印度總理曼莫漢•辛哈(Manmohan Singh)拜會布希總統後,美國同意取消對印度民用核能發

電計畫的限制,並允許印度在國際市場購買鈾燃料。在印美關係發展的進程中,印度認為美國是其維護國家安全、發展經貿合作和實現大國謀略的最大助力;而其最終目標是要取得在國際上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成為世界體系的力量中心,這也正是印度長期以來追求的國家目標。 中國對印度1998年核子試爆採取譴責,但不制裁的立場,是基於其國家利益的考量,因為中國的首要安全利益在東亞,而非南亞;對中國而言,台海問題、能源安全與南海主權問題才是中國關切的要項,所以中國必須力求在東亞與美、日等國達到戰略平衡;因此,中國在南亞的利益顯然僅是維護該區域的和平穩定,使其能無後顧之憂,得以將其有限的國防力量集中運用在東亞利益的追

求上。印中雙方在許多議題上,都擁有共同的立場與利益,譬如發展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以及經濟新秩序等議題;而且兩國都試圖透過改善現有的國內經濟體系,從而減少貧富不均的局面,又同為發展中國家,兩者都希望能夠在給與國內企業充足的保護下,實現國內經濟與全球經濟體系的融合接軌。另一方面,兩國都在尋求建構一個多極世界,期使可以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當前印度正在積極爭取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北京政府也已經同意給予支持。此外,印度也企圖透過與中國的密切交往關係,影響中國長期支援巴基斯坦的意願,達到孤立巴基斯坦的戰略目標。 由於蘇聯的解體,印蘇聯盟已無法適應國際環境變化的需要,也不符合印俄兩國的國情需求與

戰略利益。因此,印俄必須對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戰略做出新的定位,1993年1月葉爾欽訪問印度,簽訂「印俄友好條約」取代了冷戰時期的「印蘇友好合作條約」,新條約也取消軍事同盟性質的條款,印俄關係從此從盟友變為合作夥伴關係。1998年印度核子試爆也未影響印俄夥伴關係的發展,使印度能夠抓住有利的時機,充分利用與俄羅斯的傳統關係,為其進入中亞地區創造條件;同時,印度在經濟領域也獲得俄羅斯在石油天然氣的開採權和高科技方面的合作;尤其在軍事領域方面,印度從購買武器模式,已躍升到聯合投資和共同開發研製新型武器系統的時代,這不但表明印度綜合國力的提升,同時也證實印俄兩國已邁向戰略夥伴關係。印俄關係的定調,不但提高

印度在國際上的地位,同時印俄的聯合也使它們成為21世紀多極世界中,兩個具有特殊關係的力量。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印度提出建立南盟自由貿易區,簽署「南亞自由貿易協定」。根據該協定,從2006年1月起,南盟7國將分兩個階段實施減免關稅計畫,這是一種共贏策略,印度可以近距離找到原料供應產地和銷售市場,而其他6國則可以運用印度的經濟和技術,提升其經濟發展,改善國民生活,消除貧窮。尤為突出的是,2004年南盟7國共同加強合作應對突發危機的能力;2月,南盟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預防禽流感緊急會議」;12月,席捲印度洋的海嘯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印度不僅派出4艘艦艇、6架直升飛機、數支醫療隊前往斯里蘭卡協

助救援工作,而且率先建立海嘯研究基金,提高地區的預警和應對能力。另外,2004年的國際油價上漲對南亞這個嚴重依賴油品進口的地區帶來巨大影響,為商討因應國際油價上漲的對策,南盟能源專家小組於12月召開會議,並在2005年3月召開南盟能源部長會議,制定具體應對措施。綜上所述,印度已經在發揮其大國的影響力,從國家安全、南亞區域安全以及各國的經濟發展等面向,積極帶領著南亞各國走出戰亂與貧窮的陰霾。 印度自90年代初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經濟和科技實力顯著增強,軍事力量的發展更是令人矚目,尤其是1998年進行的核子試爆,使印度成為事實上的核武國家。印度綜合國力的發展,使其實現世界大國的願望更加強烈

,而東協隨著成員國的增加,以及內部快速的經濟、政治整合進度,整體實力也已大為提昇;印度和東協都力圖提高各自的國際地位,因此印度從地緣政治考量東協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而實施的「東向政策」,即是以東協為突破口,積極參與亞太地區的事務,努力擴大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以達到提升其國際政治地位的目標。隨著東協和印度政治經濟上的密切合作,使東協和印度在安全上有許多的共同利益,都想維持和平與穩定的周邊環境,也都想確保各自臨近海域的安全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先後與東協的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實施海軍聯合演習,並有計畫地向東協國家出口武器,以加強雙方軍事領域的合作;隨著印度國家實力的增強,東協把印度作為維

護地區安全的重要力量,藉以維護印度洋海上通道與東南亞地區的安全。關鍵字:印度核武發展、核武戰略、印美關係、印中關係、印俄關係、印巴關係、南亞區域安全、亞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