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14774中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 粘譽薰所指導 邱儀郡的 以電紡絲製備(PMMA/CM-β-CD/CS)奈米纖維及其應用之研究 (2014),提出cns14774中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靜電紡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 陳志傑所指導 廖宜鼎的 醫用面(口)罩過濾效率檢驗方法之評估 (2011),提出因為有 醫用口罩、次微米微粒過濾效率、細菌過濾效率的重點而找出了 cns14774中衛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ns14774中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電紡絲製備(PMMA/CM-β-CD/CS)奈米纖維及其應用之研究

為了解決cns14774中衛的問題,作者邱儀郡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旨為利用三種不同性質之高分子材料(1)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簡稱 PMMA) (2)酸化 β 環糊精(Carboxymethyl-β-cyclodextrin,簡稱 CM-β-CD) (3)幾丁聚醣(Chitosan,簡稱 CS),溶劑選用甲酸即可配製出 PMMA / CM – β – CD / Chitosan 混合溶液並運用靜電紡絲技術製備出奈米級纖維做其應用。首先利用電導度計探討 PMMA / CM – β – CD / Chitosan 混合溶液之基本性質,觀察到隨著 PMMA 含量增加,混合溶液之電導度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並

利用光學顯微鏡(OM)及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靜電紡絲之工作參數(包含:推進器流速、針頭距離、電壓、環境溫度及纖維收集方式等等…)對不同比例下之 PMMA / CM – β – CD / Chitosan 奈米級纖維的影響,由實驗結果證明電紡絲之工作參數之最佳條件為輸出電壓 23kv、溶液流速 0.030 ml/min、收集距離 15cm及環境溫度 30℃,而 PMMA / CM – β – CD / Chitosan 複合高分子甲酸溶液之最佳比例分為三組並製備成纖維個別進行不同的應用,(1) 半成品口罩中之阻擋層及 (2) 抗菌纖維布料兩者使用比例為 CM – β – CD:

CS 0.6:0.5 + PMMA 2.5g +25ml 甲酸 (3) 吸附重金屬纖維鐵絲網使用比例為 CM – β – CD:CS 0.6:0.5 +PMMA 3.0g + 25ml 甲酸及 CM – β – CD:CS 0.6:0.5 + PMMA 4.0g + 25ml 甲酸。再來將製備完成之奈米級纖維利用場發式電子顯微鏡(FE-SEM)、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儀(FTIR)、接觸角量測儀(CA)、X 光繞射分析儀(XRD)及氮氣等溫吸附/脫附儀(BET)檢測纖維之表面型態、官能基、疏水性、結晶度分析、比表面積及孔洞大小分佈及孔洞體積。以 FE-SEM 觀察纖維表面型態,纖維無珠狀型態且方

向為不規則性的,並利用 Image J 軟體測量纖維直徑,纖維直徑平均值為219.02±31.96nm。接觸角測試結果顯示纖維是具有疏水性質的。XRD 分析結果可證明纖維為非結晶性的物質。BET 測試結果證明比例為 D ( PMMA 3.5g)之纖維的比表面積為 5.74 m2/g 及平均孔徑為 38.25nm,可以證明為中孔結構之物質。本研究製備之(1)纖維鐵絲網: 最大吸附量 qe max =124.90mg/g 為擬二階動力學吸附模式,而材料具有中孔型結構可包覆重金屬銅離子達到吸附之效果,因此也具有內部擴散模式。(2)半成品纖維口罩: 符合拋棄式防塵口罩 D1 等級並同時兼具醫療口

罩-細菌過濾的功能。(3)抗菌纖維布料: 醫療用 AATCC 100 抗菌實驗結果證明纖維是具有抗菌性的,可應用於醫療用之布料方面。

醫用面(口)罩過濾效率檢驗方法之評估

為了解決cns14774中衛的問題,作者廖宜鼎 這樣論述:

日前國內醫用面(口)罩,經衛生署公告自96年7月14日起均須符合國家標準CNS 14774之性能規格要求,該標準中對於口罩濾材的過濾效率方面,規定必須同時符合細菌過濾效率(bacteria filtration efficiency, BFE)測試以及次微米微粒過濾效率(particulate filtration efficiency, PFE)測試等二種方法的性能要求(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2003)。由於在進行BFE測試方法時所耗費之時間及耗材都較PFE測試方法來的高,且也有造成生物危害之風險。相對地,PFE測試方法相對容易操作,且可以較快得知測試結果。雖然BFE與PFE的測試條件並不相同

,可能使得口罩測試結果有所差異。但從穿透率的觀點來看,對於同一濾材而言,BFE與PFE的測試結果應該會有相當程度的相關性。故本研究目標為建置PFE、BFE方法與評估確認各項變異之來源,建立PFE與BFE的相關性,並利用實驗方法比較BFE與PFE之差異,評估以PFE取代BFE的可能性,其優點為增加醫用口罩性能測試的可靠度,同時降低耗材成本以及時間上的需求。為了解不同之醫用口罩在BFE與PFE試驗中之差異,本實驗自市面上選取W、H、M三牌款口罩為樣本進行其穿透率曲線之測試。實驗中選取W、H、M牌三款口罩,每款各取15片,共45片口罩為一組進行測試,一共測試兩組口罩,將兩組口罩分別送至美國Nelso

n實驗室以及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要求以等同CNS 14755之實驗方法的條件進行測試,最後將雙方結果進行比較。另外,本實驗針對影響氣霧產生之相關參數,以相當於單一金黃葡萄球菌粒徑的壓克力粉末模擬BFE試驗氣霧之產生以探討其產生特性。目前成果發現影響微粒粒徑分布的主要貢獻因子為用於稀釋細菌懸浮液之蛋白腖溶液,蛋白腖溶液濃度越高,所產生的微粒粒徑越大,質量數目濃度也越高。除了蛋白腖溶液之外,產生器供給之高壓空氣流率及溶液供給速率也會影響產生微粒之特性。實驗中模擬細菌懸浮液之壓克力粉末濃度介於104~106 #/cm3,根據結果得知並未對所產生的微粒粒數濃度粒徑分布造成顯著影響,因此推測在B

FE實驗時可藉由改變細菌懸浮液濃度改變採集到之菌落數,而不致影響其粒徑分布。此外,結果也顯示改變測試腔中濕度或是否對產生之微粒進行電性中和以及使用不同廠牌之蛋白腖都未顯著影響霧化器產生微粒之特性。本實驗結果顯示當量測之微粒粒徑範圍與分布情形不同時,微粒的分布情形會對口罩穿透率測試結果造成影響。當挑戰氣膠微粒之CMD落在 3 ± 0.3 μm時,當CMD越小、GSD越大,對於相同濾材來說,其總微粒穿透率也會隨之增加。而穿透率越高的口罩越容易受到挑戰氣膠分布的影響,反之,只要口罩的穿透率夠低,挑戰氣膠分布的影響則可以忽略。當進行BFE測試方法量測同一款口罩之穿透率時,其穿透率結果會較PFE測試方法

有較大之變異,將使得BFE之測試結果在各實驗室間之再現性較PFE之方法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