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ycast更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anycast更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比)克拉倫斯·菲爾斯菲爾斯寫的 Segment Routing詳解:流量工程(第二卷) 和周亞軍的 思科CCIE路由交換v5實驗指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anycast 新版升級教學也說明: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郵電出版社 和電子工業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資訊科學系 郭桐惟所指導 藍堯祺的 基於軟體定義網路下多物流的更新機制 (2017),提出anycast更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軟體定義網路、網路流更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電機資訊國際學程 林盈達所指導 蔡明俊的 針對雲端邊際運算之虛擬化網路功能模組的負載平衡與性能優化 (2017),提出因為有 容量優化、邊緣計算、負載平衡、網絡功能虛擬化、軟件定義網絡、服務鏈、工作負載優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anycast更新的解答。

最後網站(更改鏡像器設定)Anycast升級到最新版韌體之後 - 科技情報則補充:(更改鏡像器設定)Anycast升級到最新版韌體之後,如何解決播放youtube鏡像的問題. 請參考以下的操作步驟: -----------------以下可能會有2種設定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nycast更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Segment Routing詳解:流量工程(第二卷)

為了解決anycast更新的問題,作者(比)克拉倫斯·菲爾斯菲爾斯 這樣論述:

本書詳細介紹SEGMENT ROUTING流量工程(以下簡稱為SR-TE)解決方案以及SDN控制器與SEGMENT ROUTING基礎設施的集成,並提供了相關各種協議的教程。通過本書(本系列叢書第二卷),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SEGMENT ROUTING技術如何推動網路簡化、擴展和自動化,如何結合SDN實現大規模流量工程,如何對業務進行監控和維護,提高網路可見性等。本書適合電信運營商、OTT、大中型企業、設備製造商、軟體發展商、系統集成商等廣大IP網路從業人員以及在校本科高年級學生、碩士、博士等閱讀與學習。 克拉倫斯·菲爾斯菲爾斯(Clarence Filsfils):

  思科院士,在思科工作20年,擁有極其豐富的創新、產業化、市場推廣和實際部署經驗,受到全球運營商、OTT和大型企業客戶的尊敬和信賴。克拉倫斯是Segment Routing技術的發明者和推動者,擁有超過40項相關專利。由於在Segment Routing上的突出貢獻, 他和他的團隊獲得了思科先鋒獎, 這是思科內部用於獎勵創新的Z高榮譽. 在之前的職業生涯中, 克拉倫斯還發明了快速路由收斂技術, 擁有超過30項相關專利;同時還領導思科QoS的設計和實現, 擁有20項相關專利;以及負責大型IP/MPLS網路的實際部署工作等。克拉倫斯經常在業界重要的學術會議上發表演講,他也是一位多產的作者,著作包

括超過140項專利、Sigcomm 2015論文、IETF標準(8個RFC、20個草案)以及多部書籍。克拉倫斯擁有比利時列日大學電腦科學碩士學位以及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索爾維商學院管理碩士學位。   第1章 簡介  1.1第一卷的主觀性簡介1  1.2術語1  1.3設計目標2  1.3.1IP優化的解決方案2  1.3.2簡單的解決方案2  1.3.3可擴展的解決方案3  1.3.4模組化的解決方案3  1.3.5創新的解決方案5  1.4服務等級保證5  1.5流量矩陣6  1.6容量規劃7  1.7對集中式計算的依賴7  1.7.1不相交路徑8  1.7.2跨域8

 1.7.3頻寬代理8  1.7.4多層優化9  1.8用Segment/Segment清單表達流量工程意圖9  1.9SRPolicy11  1.10BSID11  1.11需要多少個Segment12  1.12基於著色業務路由的自動化13  1.13SR-TE進程14  1.13.1一個進程,多重角色14  1.13.2組件15  1.13.3SR-TE資料庫16  1.13.4SR原生演算法16  1.13.5與其他進程和外部API的交互17  1.13.6新的命令列18  1.14服務程式設計18  1.15領先運營商團隊19  1.16SR-TE思科團隊20  1.17標準化21

 1.18本書內容組織順序22  1.19參考文獻22   第2章 SRPolicy  2.1簡介25  2.1.1SRPolicy的顯式候選路徑27  2.1.2路徑驗證和選擇29  2.1.3低延遲動態候選路徑31  2.1.4避免特定鏈路的動態候選路徑32  2.1.5在Segment清單中編碼路徑34  2.2SRPolicy模型35  2.2.1Segment列表36  2.2.2候選路徑36  2.3BSID39  2.4SRPolicy配置41  2.5小結46  2.6參考文獻47   第3章 顯式候選路徑  3.1簡介49  3.2SR-MPLS標籤50  3.3Segmen

t描述符53  3.4驗證顯式候選路徑56  3.5實際應用中的考慮60  3.6控制器發起的顯式候選路徑61  3.7TDM遷移62  3.8使用Anycast-SID的雙平面不相交路徑65  3.9小結70  3.10參考文獻70   第4章 動態候選路徑  4.1簡介71  4.1.1表示動態路徑的目標和約束條件72  4.1.2計算路徑=解決最優化問題72  4.1.3SR原生演算法與基於電路演算法的對比73  4.2分散式運算74  4.2.1頭端計算低延遲路徑75  4.2.2頭端計算帶約束條件路徑79  4.2.3其他的應用場景和限制83  4.3集中式計算84  4.3.1SR

PCE84  4.3.2SRPCE計算不相交路徑86  4.3.3SRPCE計算跨域端到端路徑93  4.4小結101  4.5參考文獻102   第5章 自動引流  5.1簡介104  5.2BGP路由著色106  5.2.1BGP顏色擴展團體屬性106  5.2.2在出口PE處對BGP路由著色107  5.2.3顏色使用衝突109  5.3VPN首碼自動引流110  5.4引導具有不同SLA的多個首碼118  5.5EVPN自動引流123  5.6其他業務路由127  5.7禁用自動引流127  5.8適用性128  5.9小結129  5.10參考文獻130   第6章 按需下一跳  6

.1著色132  6.2按需生成候選路徑132  6.3與SR-TE解決方案無縫集成133  6.4拆除ODN候選路徑134  6.5示例說明:域內ODN134  6.6示例說明:跨域ODN139  6.7ODN僅用於授權顏色142  6.8小結143  6.9參考文獻144   第7章 靈活演算法  7.1Prefix-SID演算法146  7.2演算法定義152  7.2.1一致性154  7.2.2定義通告155  7.3路徑計算159  7.4TI-LFA備份路徑161  7.5與SR-TE集成164  7.5.1ODN/自動引流166  7.5.2跨域路徑168  7.6雙平面不相交

路徑應用場景169  7.7Flex-AlgoAnycast-SID應用場景176  7.8小結182  7.9參考文獻183   第8章 網路彈性  8.1本地故障檢測186  8.2域內IGP泛洪189  8.3跨域BGP-LS更新191  8.4顯式路徑的驗證193  8.4.1Segment表示為Segment描述符194  8.4.2Segment表示為MPLS標籤197  8.5頭端重新計算動態路徑199  8.6SRPCE重新計算動態路徑202  8.7成員Prefix-SID的IGP收斂203  8.7.1IGP回顧203  8.7.2顯式候選路徑203  8.7.3動態候選路

徑205  8.8利用Anycast-SID207  8.9TI-LFA保護209  8.9.1成員Prefix-SID210  8.9.2成員Adj-SID212  8.9.3TI-LFA適用於Flex-AlgoSegment215  8.10不受保護的SRPolicy215  8.11其他機制217  8.11.1SRIGP微環路避免217  8.11.2SRPolicy存活性檢測219  8.11.3用於SRPolicy中間Segment的TI-LFA保護219  8.12同時作用220  8.13小結221  8.14參考文獻222   第9章 BSID和SRLB  9.1定義224

 9.2顯式分配228  9.3簡化/可擴展234  9.4網路隱藏/業務獨立237  9.5引導至遠端RSVP-TE隧道238  9.6小結239  9.7參考文獻240   第10章 自動引流進階  10.1具有多種顏色的業務路由241  10.2在入口PE上著色業務路由243  10.3自動引流和BGP多路徑246  10.4僅顏色引流250  10.5小結255  10.6參考文獻255   第11章 自動路由和基於策略的引流  11.1自動路由257  11.2偽線優選路徑260  11.3靜態路由261  11.4小結262  11.5參考文獻262   第12章 SR-TE資料庫

 12.1概述263  12.2頭端265  12.3SRPCE271  12.3.1BGP-LS271  12.3.2PCEP273  12.4整合多域拓撲276  12.4.1節點上的域邊界277  12.4.2鏈路上的域邊界278  12.5小結282  12.6參考文獻283   第13章 SRPCE  13.1SR-TE進程286  13.2部署288  13.2.1SRPCE配置288  13.2.2頭端配置290  13.2.3部署建議291  13.3集中式路徑計算292  13.3.1頭端發起的路徑293  13.3.2PCE發起的路徑297  13.4應用驅動的路徑300

 13.5高可用性304  13.5.1頭端向所有PCE報告304  13.5.2故障檢測308  13.5.3故障時PCC重新委託路徑給備用PCE309  13.5.4PCE之間的PCEP狀態同步會話312  13.6BGPSR-TE318  13.7小結321  13.8參考文獻321   第14章 SRBGPEPE  14.1簡介324  14.2SRBGPEPE325  14.3Segment類型328  14.4配置330  14.5在BGP-LS中分發SREPE資訊334  14.5.1BGPPeering-SIDTLV335  14.5.2單跳BGP會話336  14.5.3多

跳BGP會話339  14.6應用場景343  14.6.1SRPolicy使用Peering-SID343  14.6.2用於跨域SRPolicy路徑的SREPE345  14.7小結346  14.8參考文獻346   第15章 性能測量—鏈路延遲  15.1性能測量框架347  15.2鏈路延遲的構成348  15.3鏈路延遲測量349  15.3.1探測資料包格式350  15.3.2測量方法358  15.3.3配置360  15.3.4驗證362  15.4通告延遲度量364  15.4.1延遲度量的IGP/BGP-LS通告364  15.4.2配置373  15.4.3遙測中的延

遲測量資料373  15.5在SR-TE中使用鏈路延遲374  15.6小結375  15.7參考文獻376   第16章 SR-TE操作 16.1SRPolicy路徑的加權負載均衡378 16.2SRPolicy失效丟棄380 16.3SR-MPLS操作380 16.3.1第一個Segment380 16.3.2倒數第二跳彈出及顯式空標籤381 16.3.3MPLSTTL及流量分類382 16.4不一致的SRGB382 16.5具有相同偏好值的候選路徑385  16.6小結385 16.7參考文獻386   第17章 BGP-LS教程 17.1BGP-LS部署場景388 17.2BGP-LS

拓撲模型389 17.3BGP-LS通告391 17.3.1BGP-LSNLRI392 17.3.2節點NLRI395 17.3.3鏈路NLRI396 17.3.4首碼NLRI397 17.3.5流量工程策略NLRI398 17.3.6鏈路狀態屬性399 17.4SREPE399 17.4.1PeerNode-SID的BGP-LS通告399 17.4.2PeerAdj-SID的BGP-LS通告400 17.4.3PeerSet-SID的BGP-LS通告401 17.5配置401 17.6ISIS拓撲402 17.6.1節點NLRI406 17.6.2鏈路NLRI408 17.6.3首碼NLRI

409 17.7OSPF拓撲411 17.7.1節點NLRI414 17.7.2鏈路NLRI417 17.7.3首碼NLRI422 17.8參考文獻424   第18章 PCEP教程 18.1簡介427 18.2PCEP會話建立及維護428 18.3SRPolicy路徑建立及維護430 18.3.1PCC發起的SRPolicy路徑430 18.3.2PCE發起的SRPolicy路徑432 18.3.3PCE更新SRPolicy路徑433 18.4PCEP消息434 18.4.1PCEP打開消息436 18.4.2PCEP關閉消息438 18.4.3PCEP存活消息438 18.4.4PCEP請

求消息438 18.4.5PCEP應答消息442 18.4.6PCEP報告消息446 18.4.7PCEP更新消息453 18.4.8PCEP發起消息455 18.4.9不相交關聯對象459 18.5參考文獻461   第19章 BGPSR-TE教程 19.1SRPolicy地址族463 19.1.1SRPolicyNLRI464 19.1.2隧道封裝屬性465 19.2SRPolicyBGP操作470 19.2.1BGP最優路徑選擇470 19.2.2NLRI區分符欄位的使用471 19.2.3目標頭端節點472 19.3示例473 19.4參考文獻483   第20章 遙測教程 20.1遙

測配置486 20.1.1需要資料流哪些資料486 20.1.2發往哪裡以及如何發送490 20.1.3何時發送491 20.2採集器和分析平臺492 20.3參考文獻492   附錄A 本書第一卷簡介 A.1 本書目標493 A.2 我們為什麼啟動SR項目494 A.3 SDN和OpenFlow的影響501 A.4 100%覆蓋率的IPFRR和最優修復路徑505 A.5 其他好處506 A.6 團隊介紹507 A.7 保持簡單509 A.8 標準化和多廠商共識510 A.9 全域標籤 511 A.10 SR-MPLS 513 A.11 SRv6 513 A.12 行業獲益514 A.13 參

考文獻515 附錄B 確認本書第一卷的直覺 B.1晴天的雨衣和雨鞋517 B.2ECMP支援和多路徑518  

基於軟體定義網路下多物流的更新機制

為了解決anycast更新的問題,作者藍堯祺 這樣論述:

為了滿足使用者的即時要求,網路設定需要頻繁地被更新。如今的網管人員可以透過軟體定義網路技術輕鬆地更新網路設定。然而,網路更新期間可能會造成許多不良副作用,如迴圈或是網路壅塞。給定當下的網路設定,本論文考慮使用者的優先權,在避免更新的副作用的情況下,計算出最大化系統效率的網路流設定,與對應的更新順序。我們的方法基於線性規劃。實驗顯示我們的方法在兩個常見的資料中心網路拓樸,Fat-Tree 與 BCube,有良好的表現。

思科CCIE路由交換v5實驗指南

為了解決anycast更新的問題,作者周亞軍 這樣論述:

本書面向廣大的網絡工程師及對網絡感興趣的讀者,旨在幫助讀者成為一名優秀的思科網絡工程師,進一步成為IT界認可度最高的思科CCIE工程師。思科公司推出CCIE認證已有20年,考試大綱一直在更新換代,2014年6月思科把路由交換CCIE大綱升級到版本5.0(Version5.0)。大綱對知識體系做了進一步優化,使大綱更接近於現實網絡。筆者作為在國內CCIE培訓機構任職多年的專業金牌講師,結合多年工作經驗,編寫了這本《思科CCIE路由交換v5實驗指南》。本書分6篇,分別從網絡基礎、路由協議(涵蓋eigrp、OSPF、BGP、IPv6、路由控制等)、IPSecVPN、組播技術、MPLS技術、服務質量、

交換技術等方面,對CCIE考試大綱的內容進行全面覆蓋,而且對知識點進行極為細致的全面實驗,實驗中涵蓋理論講解、拓撲描述、實驗步驟、調試信息和排錯步驟等內容,一步步地向讀者演示每一個知識點。周亞軍:主持了思科和汶川人民政府合作的「支蜀援川」培訓;思科公司官方next-level系統課程視頻作者;專職思科路由交換、運營商技術講師;思科 雙CCIE(R&S CCIE、ISP CCIE);華為HCIEv2.0第一人。主持了索尼中國網絡技術培訓。 第1篇 路由基礎第1章 路由器的基本概述 / 21.1 理論基礎和場景需求 / 31.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1.3 路由器基本實驗

/ 4第2章 認識IP地址 / 112.1 IP地址基礎 / 122.2 認識IP地址的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32.3 IP基礎實驗步驟 / 14第3章 靜態路由配置 / 163.1 路由原理和基本的靜態路由 / 173.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83.3 靜態路由實驗步驟 / 183.4 實現靜態默認路由 / 21第4章 PPP鏈路和相關認證 / 234.1 PPP基礎和場景需求 / 24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64.3 PPP實驗步驟 / 26第2篇 動態路由協議第5章 RIP協議 / 325.1 RIP理論基礎和場景需求 / 335.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45

.3 RIP實驗步驟 / 345.3.1 配置RIPv1並觀察有類路由 / 345.3.2 認識和配置RIPv2 / 365.3.3 觀察RIP的自動匯總 / 385.3.4 RIP的單播更新和PASSIVE / 425.3.5 RIPv2的認證 / 425.3.6 RIPv1和RIPv2的兼容性問題 / 44第6章 IPv6基礎 / 476.1 通過無狀態自動配置獲得地址 / 486.1.1 認識IPv6地址和了解SLAAC / 486.1.2 無狀態自動配置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16.1.3 實現IPv6的SLAAC無狀態自動配置 / 516.2 有狀態自動配置IPv6地址 / 546

.2.1 認識IPv6有狀態的含義 / 546.2.2 配置有狀態自動配置IPv6地址 / 546.3 RIPng下一代RIP協議 / 586.3.1 RIP下一代協議理論 / 586.3.2 RIPng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96.3.3 RIPng實驗步驟 / 60第7章 eigrp協議 / 697.1 增強的IGRP理論基礎 / 707.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717.3 eigrp實驗步驟 / 717.3.1 基本的eigrp和通告路由 / 717.3.2 觀察eigrp的重傳機制 / 727.3.3 eigrp的鄰居關系排錯 / 737.3.4 觀察和計算eigrp的metri

c度量值 / 757.3.5 eigrp的等價負載均衡 / 777.3.6 實現eigrp的非等價負載均衡 / 817.3.7 觀察eigrp的路由自動匯總和實現手工匯總 / 847.3.8 實現eigrp的默認路由 / 897.3.9 實現eigrp認證 / 917.3.10 實現eigrp的STUB末節配置 / 927.3.11 實現eigrp的Leak-map / 967.3.12 配置命名的eigrp / 987.4 eigrp for IPv6理論基礎 / 1017.5 eigrp for IPv6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017.6 eigrp for IPv6實驗步驟 / 102

7.6.1 建立簡單的eigrp for IPv6鄰居 / 1027.6.2 eigrp for IPv6的認證 / 1037.6.3 修改eigrp for IPv6其他一些參數以實現優化 / 103第8章 OSPF協議 / 1068.1 OSPF的理論基礎 / 1078.2 OSPF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078.3 OSPF實驗步驟 / 1078.3.1 基本的多區域OSPF配置 / 1078.3.2 OSPF路由器ID / 1108.3.3 OSPF鄰居排錯 / 1118.3.4 理解和實現OSPF網絡類型 / 1188.3.5 OSPF的特殊區域1――末節區域 / 1278.3.6

OSPF的特殊區域2――NSSA區域 / 1348.3.7 實現完全末節區域和ABR的重分布 / 1428.3.8 觀察和認識OSPF的LSA / 1448.3.9 討論和配置OSPF的轉發地址Forward Address / 1508.3.10 配置OSPF虛鏈路 / 1538.3.11 實現OSPF身份驗證 / 157第9章 實現OSPFv3 / 1659.1 OSPFv3理論基礎 / 1669.2 OSPFv3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669.3 OSPFv3實驗步驟 / 1669.3.1 建立基本的OSPFv3鄰居 / 1669.3.2 實現OSPFv3特殊區域 / 1689.3.

3 OSPFv3實例的用途和配置舉例 / 1709.3.4 OSPFv3的認證和默認路由 / 1719.3.5 認識OSPFv3的LSA / 1729.3.6 ASBR上實現OSPFv3外部路由匯總配置 / 1779.3.7 ABR上完成域間路由匯總 / 1789.3.8 實現OSPFv3的虛鏈路 / 178第10章 路由控制 / 17910.1 基本的路由重分布和實驗目的 / 18010.2 基本的路由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8010.3 重分布實驗 / 18010.3.1 配置基本的重分布 / 18010.3.2 用distribute-list控制路由更新 / 18310.4 路由控制

高級工具應用 / 18810.4.1 實驗目的 / 18810.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18910.4.3 實驗步驟 / 189第11章 BGP和IPv6高級技術 / 20011.1 建立BGP鄰居關系及相關排錯 / 20111.1.1 BGP鄰居關系理論描述 / 20111.1.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0211.1.3 基本的BGP配置和鄰居排錯實驗 / 20211.2 路由黑洞理論及演示 / 20811.2.1 BGP路由黑洞概念、產生的原因 / 20811.2.2 BGP黑洞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0911.2.3 BGP黑洞實驗步驟 / 20911.3 Aggregat

ion匯總路由 / 21611.3.1 實驗目的:了解和掌握BGP聚合 / 21611.3.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1611.3.3 BGP匯總實驗步驟 / 21711.4 移除私有的AS號碼和條件性通告 / 22411.4.1 特性理論基礎 / 22411.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2511.4.3 移除私有的AS號碼和條件性通告特性實驗步驟 / 22511.5 BGP的路由反射器和聯邦 / 22911.5.1 BGP的路由反射器和聯邦理論基礎 / 22911.5.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3011.5.3 實驗步驟 / 23011.6 BGP團體屬性及其應用 / 2351

1.6.1 BGP團體屬性描述 / 23511.6.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3511.6.3 BGP團體屬性實驗 / 23611.7 BGP選路原則實驗 / 24311.7.1 BGP選路原則理論 / 24311.7.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4411.7.3 BGP選路原則實驗步驟 / 244第12章 多協議BGP對IPv6的支持 / 26412.1 多協議BGP對IPv6的支持 / 26512.1.1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6512.1.2 實驗步驟 / 26512.2 IPv6手工Tunnel和自動Tunnel / 27112.2.1 IPv4向IPv6過渡理論基礎 / 2

7112.2.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7112.2.3 IPv6隧道技術實現 / 272第3篇 VPN技術第13章 IPSec VPN技術 / 27813.1 站點到站點的VPN / 27913.1.1 IPSec理論基礎 / 27913.1.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8113.1.3 站點到站點的IPSec VPN實驗步驟 / 28213.2 DMVPN動態多點VPN / 29013.2.1 DMVPN理論基礎 / 29013.2.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29113.2.3 DMVPN實驗步驟 / 29113.3 VRF環境下的DMVPN / 30213.3.1 VRF環境下的

DMVPN理論基礎 / 30213.3.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0313.3.3 帶VRF的DMVPN配置步驟 / 304第14章 LDP(標簽分發協議) / 31014.1 標簽分發協議 / 3111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1214.3 標簽分發協議實驗 / 31214.3.1 建立整個拓撲的IGP / 31214.3.2 建立基本的LDP鄰居以及LDP發現 / 31314.3.3 修改LDP的RID / 31514.3.4 觀察LSP通道 / 31614.3.5 MPLS TTL Propagation繁衍 / 31914.3.6 建立非直連的LDP鄰居 / 32114.3

.7 MPLS MTU問題 / 32114.3.8 標簽的出方向通告控制 / 32314.3.9 入方向的標簽控制 / 32414.3.10 LDP認證 / 32514.3.11 MPLS LDP-IGP的同步 / 326第15章 PE和CE路由協議之RIP協議 / 33015.1 MPLS VPN路由架構和數據轉發模型 / 33115.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3315.3 MPLS VPN實驗步驟 / 33315.3.1 運行SP運營商內部的IGP協議 / 33315.3.2 運行運營商域內的MPLS協議 / 33415.3.3 配置PE的VRF / 33615.3.4 配置PE設備之

間的MP-BGP / 33815.3.5 配置PE和CE的路由交互 / 34015.3.6 PE 設備R1和R4的配置匯總 / 347第16章 PE和CE路由協議之OSPF協議 / 35116.1 MPLS環境下的OSPF理論 / 35216.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5216.3 MPLS下接入OSPF協議實驗步驟 / 35216.3.1 運行SP運營商內部的IGP協議 / 35216.3.2 運行域內的MPLS協議-LDP / 35316.3.3 配置PE設備的VRF / 35616.3.4 配置PE(R1和R5)設備之間的MP-iBGP / 35716.3.5 配置PE和CE的路由交

互 / 35816.3.6 OSPF的SHAM-Link技術 / 36116.3.7 PE設備的匯總配置 / 366第17章 PE和CE路由協議之BGP協議和VPNv4路由反射器 / 36817.1 BGP作為MPLS VPN的接入方案 / 36917.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6917.3 BGP作為客戶協議接入MPLS VPN網絡 / 36917.3.1 完成SP內部的IGP / 36917.3.2 完成域內的LDP / 37017.3.3 配置PE的VRF / 37217.3.4 配置PE和VPNv4的RR(R3)的鄰居關系 / 37317.3.5 配置PE-CE的eBGP / 37

517.3.6 解決eBGP CE端接收路由的問題以及驗證標簽情況 / 37717.3.7 Import-Map和Export-Map的應用 / 381第18章 PE和CE路由協議之eigrp協議 / 38818.1 PE同CE運行eigrp協議的MPLS VPN / 38918.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38918.3 實驗步驟 / 39018.3.1 配置AS 100域內的IGP / 39018.3.2 完成SP域內的MPLS協議LDP以完成外層標簽分發 / 39018.3.3 在PE上配置VRF / 39218.3.4 在PE間配置MP-BGP / 39318.3.5 完成PE-CE的

路由協議 / 39418.3.6 eigrp的SOO(Site Of Origin)防環機制 / 397第19章 MPLS VPN接入互聯網 / 40019.1 接入互聯網理論和需求 / 40119.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0119.3 實驗步驟 / 40219.3.1 利用MPLS VPN網絡完成基本的CE間通信 / 40219.3.2 通過路由泄露完成互聯網的接入 / 407第4篇 組播技術第20章 IGMP協議 / 41820.1 IGMP互聯網組管理協議 / 41920.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2020.3 IGMP實驗步驟 / 42020.3.1 基本的IGMP配置 /

42020.3.2 修改最后一跳位置的DR設備 / 42220.3.3 組播網絡的最后一跳的路由器同IGMP加組設備的關系 / 42320.3.4 觀察IGMPv2的離開組播組 / 42520.3.5 在最后一跳設備上實現加組的控制 / 42620.3.6 IGMPv3 / 428第21章 PIM Dense-Mode協議無關組播的密集模式 / 43021.1 協議無關組播-密集模式 / 43121.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3121.3 實驗步驟 / 43221.3.1 完成單播路由協議 / 43221.3.2 完成組播設備的配置 / 43321.3.3 配置加組以及測試 / 43421

.3.4 理解組播樹的剪枝和嫁接 / 43921.3.5 PIM協議的Assert聲明機制 / 44221.3.6 進一步探討RPF檢查機制 / 444第22章 PIM Sparse-Mode協議無關組播的稀疏模式 / 44722.1 組播稀疏模式 / 44822.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5022.3 實驗步驟 / 45122.3.1 IGP基本配置 / 45122.3.2 配置組播網絡 / 451第23章 PIM SM中動態指定RP的Auto-RP方式 / 46123.1 思科特有的自動RP / 46223.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6223.3 實驗步驟 / 46323.3.1

完成單播的IGP / 46323.3.2 實現組播網絡 / 46323.3.3 Auto-RP方式指定RP / 464第24章 PIM SM中動態指定RP的BSR方式 / 46624.1 通過Bootstrp方式獲得RP / 4672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6724.3 實驗步驟 / 46724.3.1 完成拓撲中單播的IGP / 46724.3.2 組建組播網絡 / 46824.3.3 用BSR方式配置RP / 468第25章 Anycast RP任意播匯聚點 / 47325.1 實驗目的 / 47425.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7425.3 實驗步驟 / 47425.3.1

完成單播的IGP / 47425.3.2 完成組播網絡組建並配置Anycast RP / 475第26章 MSDP在域間組播的應用 / 47926.1 MSDP在域間的應用 / 48026.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8026.3 實驗步驟 / 48126.3.1 完成兩個AS的IGP / 48126.3.2 完成AS 100和AS 200兩個域內的組播 / 48126.3.3 完成MSDP 會話 / 48326.3.4 完成接收者所在域內的RPF檢查 / 48526.3.5 通過MP-BGP的組播地址族完成RPF檢查 / 487第5篇 服務質量QoS第27章 Classification

& Marking分類和標記 / 49327.1 分類和標記基礎 / 49427.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49527.3 QoS分類和標記實驗 / 49527.3.1 按照一層特性來給數據分類 / 49527.3.2 根據二層特性來給數據分類並做Marking / 49627.3.3 匹配三層特性來做Marking / 49727.3.4 依賴四層或者高層信息來做Marking / 499第28章 CB-WFQ基於類的加權公平隊列 / 50128.1 隊列理論基礎 / 50228.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0228.3 實驗步驟及參數理解 / 50328.3.1 直接配置Bandwi

dth的帶寬值 / 50328.3.2 用百分比的方式來配置CB-WFQ / 50428.3.3 用最后一種remaining(剩余)方式來修改 / 50628.3.4 對默認分類的修改 / 50728.3.5 修改CB-WFQ的其他參數 / 508第29章 CB-LLQ基於類的低延時隊列 / 51129.1 CB-LLQ基於類的低延時隊列基礎 / 51229.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1229.3 實驗步驟 / 51229.3.1 采用MQC的方式配置基本的CB-LLQ / 51229.3.2 采用帶寬百分比的方式配置低延時隊列 / 514第30章 RED早期檢測隨機丟棄和CB-WRED

連用機制 / 51630.1 早期檢測隨機丟棄基礎 / 51730.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1830.3 實驗步驟 / 51830.3.1 基於接口的WRED(加權早期隨機丟棄) / 51830.3.2 CB-WRED基於類的WRED / 521第31章 流量整形和監管 / 52431.1 承諾訪問速率 / 52531.1.1 承諾訪問速率基礎 / 52531.1.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2531.1.3 實驗步驟 / 52631.2 CB-Policing基於類的流量監管 / 52931.2.1 基於類的流量監管基礎 / 52931.2.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3031.2

.3 實驗步驟 / 53131.3 GTS通用流量整形 / 53631.3.1 通用流量整形基礎 / 53631.3.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3731.3.3 實驗步驟 / 53731.4 CB-Shaping基於類的流量整形 / 54031.4.1 基於類的流量整形基礎 / 54031.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4031.4.3 實驗步驟 / 540第32章 鏈路分片和交叉離開(LFI) / 54432.1 鏈路分片和交叉離開(LFI)理論基礎 / 54532.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4632.3 實驗步驟 / 546第6篇 交換技術第33章 VLAN技術 / 55233

.1 VLAN和端口VLAN ID / 55333.1.1 VLAN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5333.1.2 VLAN實驗步驟 / 55433.2 創建VLAN的方式 / 55533.2.1 VLAN理論基礎 / 55533.2.2 實驗步驟 / 556第34章 Trunk協議和本征VLAN技術 / 55934.1 Trunk干道協議 / 5603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6034.3 干道協議實驗步驟 / 56134.3.1 IP地址和Access的基本配置 / 56134.3.2 配置基本IEEE的DOT1Q Trunk / 56134.3.3 移除或者增加Trunk鏈路上VLA

N的流量 / 56234.3.4 關於DTP協議 / 56334.4 Native VLAN本征VLAN / 56834.5 本征VLAN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6934.6 本征VLAN實驗步驟 / 56934.6.1 完成路由器接口的配置及交換機上VLAN的配置 / 56934.6.2 完成Trunk的配置並在Trunk鏈路修改Native VLAN / 57034.6.3 發散思維 / 571第35章 VTP協議 / 57335.1 VTP協議基礎 / 57435.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7435.3 實驗步驟 / 57535.3.1 配置兩台設備間的Trunk / 57535.

3.2 驗證並配置VTPv2 / 57535.3.3 透明模式 / 58035.3.4 VTPv3 / 581第36章 Private VLAN私有VLAN技術 / 58436.1 私有VLAN基礎 / 58536.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8536.3 實驗步驟 / 58536.3.1 設置VTP的模式 / 58536.3.2 創建主VLAN和輔助VLAN,並把輔助VLAN關聯到主VLAN上 / 58636.3.3 把接口關聯到VLAN / 587第37章 以太鏈路聚合 / 59137.1 以太鏈路聚合 / 59237.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59237.3 實驗步驟 / 59237

.3.1 配置PAgP的二層以太通道 / 59237.3.2 用LACP配置以太通道 / 59437.3.3 配置以太通道的負載方式 / 59537.3.4 配置三層的以太通道 / 596第38章 STP生成樹協議 / 59838.1 STP生成樹協議基礎 / 59938.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0338.3 實驗步驟 / 60438.3.1 配置基本的Trunk和Access / 60438.3.2 觀察默認STP及橋ID的作用 / 60538.3.3 設置不同VLAN的根和備份根 / 610第39章 通過Port-Priority完成VLAN間流量的負載均衡 / 61239.1 理論

基礎 / 61339.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1339.3 實驗步驟 / 61439.3.1 完成VLAN和Trunk的配置 / 61439.3.2 把SW1配置成為VLAN10和VLAN100的根 / 61539.3.3 通過修改cost值或者Port-Priority可以做到VLAN間的負載均衡 / 616第40章 生成樹的Uplinkfast和Backbonefast / 61940.1 生成樹的Uplinkfast和Backbonefast介紹 / 62040.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2240.3 實驗步驟 / 62340.3.1 完成設備的基本初始化 / 62340.3.

2 配置Uplinkfast / 62440.3.3 配置Backbonefast / 625第41章 快速生成樹RSTP和多實例生成樹MSTP / 62941.1 快速生成樹RSTP / 63041.1.1 快速生成樹RSTP基礎 / 63041.1.2 快速生成樹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3341.1.3 RSTP實驗步驟 / 63441.2 MSTP多實例生成樹 / 63841.2.1 MSTP多實例生成樹理論基礎 / 63841.2.2 多實例生成樹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3941.2.3 MSTP實驗步驟 / 640第42章 STP增強安全特性 / 64442.1 Portfast

快速端口 / 64542.2 BPDUGuard BPDU保護 / 64642.3 BPDUFilter BPDU過濾 / 64742.4 ROOTGuard根保護 / 649第43章 Loopguard實現 / 65143.1 Loopguard基礎 / 65243.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5243.3 實驗步驟 / 65343.3.1 基本配置 / 65343.3.2 制造一個生成樹環路 / 65443.3.3 配置Loopguard來阻止二層環路 / 655第44章 VLAN間路由 / 65744.1 VLAN間路由基礎 / 65844.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5844.3

實驗步驟 / 65944.3.1 完成基本的VLAN和Trunk配置 / 65944.3.2 配置可路由端口 / 66044.3.3 配置SVI / 66144.3.4 配置路由協議 / 662第45章 DHCP和DHCP中繼代理 / 66445.1 DHCP基礎 / 66545.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6545.3 實驗步驟 / 66545.3.1 配置PC客戶端通過DHCP自動獲得地址 / 66545.3.2 配置DHCP服務 / 665第46章 HSRP熱備冗余協議 / 66846.1 HSRP熱備冗余協議基礎 / 66946.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6946.3 實驗步驟

/ 67046.3.1 配置VLAN、Access和Trunk等基本配置 / 67046.3.2 配置HSRP / 67146.3.3 對HSRP參數的優化 / 67346.3.4 配置HSRP的跟蹤 / 674第47章 GLBP網關負載協議 / 67647.1 GLBP網關負載協議基礎 / 67747.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7747.3 實驗步驟 / 67747.3.1 搭建基本的網絡環境 / 67747.3.2 用路由器來模擬PC / 67947.3.3 配置和觀察GLBP / 68047.3.4 觀察GLBP的其他特性 / 681第48章 交換機端口安全 / 68448.1 端口

安全基礎 / 68548.2 實驗步驟 / 68548.2.1 使能端口安全 / 68548.2.2 驗證端口安全的違規行為 / 68648.2.3 驗證MAC地址學習方式 / 687第49章 DHCP Snooping,DAI和IP源保護 / 69049.1 局域網交換機安全基礎 / 69149.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69249.3 實驗步驟 / 69349.3.1 完成交換機的VLAN創建、划分端口及SVI / 69349.3.2 完成DHCP的基本配置 / 69449.3.3 在交換機上完成DHCP Snooping / 69549.3.4 實現DAI(動態ARP監測)技術 / 6

9849.3.5 IP源保護技術、跟蹤IP到端口的關聯、抵御IP地址欺騙攻擊 / 699第50章 uRPF-單播逆向路徑轉發 / 70250.1 單播逆向路徑轉發基礎 / 70350.2 實驗需求及拓撲描述 / 70350.3 uRPF實驗步驟 / 70450.3.1 完成基本網絡配置 / 70450.3.2 配置嚴格的uRPF / 70750.3.3 通過默認路由完成源的嚴格uRPF配置 / 70850.3.4 通過ACL旁路嚴格的uRPF / 70950.3.5 配置松散的uRPF / 71050.3.6 通過ACL旁路松散的uRPF / 711附錄A 重點網絡詞匯 / 713

針對雲端邊際運算之虛擬化網路功能模組的負載平衡與性能優化

為了解決anycast更新的問題,作者蔡明俊 這樣論述:

在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的概念中,複合網絡服務可以通過服務鏈連結提供,服務鍊是透過預定義數據流存取虛擬化VNF的順序來達成。為了適應用戶對這些服務的請求,提供商需要通過選擇適當的VNF和網絡路徑來構建服務鏈,以構建數據流所經由的服務路徑。先前的服務鏈系統只考慮了服務器和網絡負載平衡問題,這可能無法確保系統有傑出的性能。為此,本文首先研究了最鄰和局部全局變換(NF-LGT)演算法的設計,實作與複雜度分析評估。該算法是一個數據中心鏈接VNF的服務器和網絡負載平衡的解決辦法,首先通過貪婪策略構造服務鏈,並考慮服務器和網絡延遲。然後,應用搜索技術來替代所選VNF和另一個候選者,並交換服務鏈中VNF

的順序,以改進解決方案。我們使用軟件定義網絡(SDN)和OpenFlow概念實施了該算法。數值結果表明,與順序方法相比,NF-LGT將系統帶寬利用率提高到45%。結果還表明,我們算法的第二階段是值得被應用的,因為它大幅提升了系統性能20%。接著,我們研究了Hash-based Traffic Steering on Softswitches (HATS),這也是一種用於鏈接VNF的負載平衡方案,但旨在減輕現有方法的控制和數據平面開銷。我們的方法使用Hash-based Traffic Steering於可編程交換器,以在不觸發控制器的情況下執行服務器和網絡負載平衡。通過利用HATS的優勢,我們

推導出兩種算法,HATS(基於流單元的多路徑處理)和HATS(D-HATS)的動態權重調整算法,以解決降低系統性能的散列衝突問題。第一種算法將elephant flow劃分為各種相同大小的流通池,它們作為單獨的流分佈在網絡路徑上。第二種算法根據當前負載狀態定期更新VNF和網絡路徑的散列權重。我們的實作表明,HATS可以很容易地部署在商品網絡硬件上。此外,我們的實驗結果可看出,D-HATS具有與最小負載優先(LLF)(基於控制器的服務鏈算法)擁有大致相同的負載平衡性能,但D-HATS顯著減少流入和服務鏈時間的數量,分別是54%和93%。除了用於VNF鏈接的負載平衡解決方案之外,本文還提出了雲邊緣

計算的通用架構,旨在提供服務節點之間的垂直和水平卸載。為了調查此設計在不同操作場景下的有效性,我們將其製定為一個工作量和容量優化問題,其目標是最小化系統計算和通信成本。由於混合整數非線性規劃問題(MINLP)而是NP難題,我們進一步開發了一種近似算法,它採用分支定界方法來迭代地獲得最優解。實驗結果顯示,與僅支持垂直卸載的傳統設計相比,我們的雲邊緣計算的通用架構可顯著降低總體系統成本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