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taminophen小兒劑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acetaminophen小兒劑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傑瑞米・葛林寫的 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家庭常備藥 兒童退燒用藥 - 藥師媽媽也說明:水劑:常見的有安佳熱(acetaminophen)、炎熱消or依普芬(ibu. ... 兒童使用退燒藥的劑量大多是用體重下去計算. Diclofenac塞劑比較常見的劑量為一 ...

國防醫學院 藥學研究所 胡德民所指導 曾傳志的 以腎絲球過濾率(GFR)成熟模型預測小兒之藥物清除率 (2016),提出acetaminophen小兒劑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藥物清除率、腎絲球過濾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傳統醫藥研究所 賴榮年、傅淑玲所指導 羅珮嘉的 台灣小兒氣喘中西藥交互作用之世代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小兒氣喘、非固醇類解熱鎮痛抗發炎藥物、中醫、中西藥交互作用、健保資料庫的重點而找出了 acetaminophen小兒劑量的解答。

最後網站品名:晟德安佳熱糖漿用途(適應症):退燒、止痛(緩解頭痛、牙痛則補充:4.其他使用上注意事項:. (1)為防止兒童誤食請妥. 善保管。 (2)避免陽光直射。 (3)勿超過建議劑量。 (4)服用過量的Acetaminophen可能.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cetaminophen小兒劑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

為了解決acetaminophen小兒劑量的問題,作者傑瑞米・葛林 這樣論述:

療效重要,還是成本優先, 還是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收入繁體中文版 作者序   郭文華(陽明科技與社會所 副教授)專文推薦   醫藥支出不斷攀升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危機,專利過期之後的「學名藥」,能否減緩財政負擔呢?   本身也是醫師的葛林,從歷史觀點出發,談及原廠藥與學名藥之間的爭議、醫藥專業的利益衝突、藥廠間的利害關係、專利的攻防戰,最後論及全球的藥品市場。在詳細的資料爬梳當中,呈現學名藥對當代醫療照護的意義。學名藥除了節省醫療成本,也讓我們正視「選擇的政治」背後的風險和報酬。   雖然學名藥與原廠藥具備相同的活性成分,但是兩者之間存在著「相同,卻又不相等」的差異,這樣的差異

往往引爆爭議。從病患權益的角度切入,學名藥和原廠藥之間的相似性是如何建立?攝入人體之後,同樣的成分會有相同的吸收率嗎?科學(例如:藥物動力學)在其中如何扮演監管角色?療效重要,還是成本優先,還是情況比這個更複雜?   從醫藥分工來看,醫師、藥師和健康照護系統各方角逐決策權,「誰」有資格決定何時該用學名藥。從公衛角度切入,學名藥提醒我們另一種符合經濟、節制成本的用藥模式,以達到群體受惠的目的。從選擇自由的考量觀察,學名藥活絡了照護系統,創造繞過原廠藥把持的替代方案,提供用藥組合的另一種可能。   從消費者運動的觀點,病患如何學習藥物知識,從被動者變成主動的消費者,也間接挑戰醫師權威。從產業面

分析,我們不該貶抑學名藥廠,一個國家如果能夠擁有優良的學名藥廠就能確保該國人民的健康福祉,甚至學名藥廠變身為跨國巨人,成為出口主力。   這不是一本起底藥廠黑幕的書,葛林透過層層歷史進展,揭示醫療治理的深刻意涵。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創新VS.模仿,小公司VS.跨國企業,以及公共衛生VS.私營市場這些對立觀點。最後,我們會發現,學名藥是少數「便宜有好物」的例子。 得獎與推薦記錄   學名藥本身是個問題,還是解答?顯然兩者都是。為了完整理解過去半世紀圍繞著學名藥的爭議與它的前景,我們必須同時接受賽費面對的問題(為了虛假的相等性,抹去了藥物之間的重要差異)與董教授遭遇的狀況(為了市場,替等效藥物

營造出區別)。多數的學名藥故事只採信其中一方的論述。然而,我們知道雙方都充斥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如果想超越意識形態來解讀原廠與學名藥之間的矛盾,我們還是必須願意和雙方的論點打交道。──傑瑞米・葛林(本書作者)   現代製藥的創新性某種程度上仰賴專利,而專利又需要龐大經費與人力才能轉化成可賺錢的商品。但本書不附會製藥產業的邪惡,也不過譽學名藥破解法規的機巧。作者回到藥物史的原點,指出學名現象之於醫藥體系的意義。──郭文華(陽明科技與社會所 副教授)   一部精采萬分、備受推薦,關於學名藥市場如何誕生的歷史。──《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我們應該敬賀葛林,他為這個

主題帶來生命──他將軼事、學識和優雅散文融合為一。──《柳葉刀》(Lancet)   推薦給對戰後美國公共衛生感興趣的讀者,以及對當代藥物政治有興趣的讀者。──《醫學史公報》(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有益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藥品市場如何抵達目前的位置,以及如何將我們從過去得到的教訓應用於當下面臨的挑戰。──《衛生事務》(Health Affairs)  

以腎絲球過濾率(GFR)成熟模型預測小兒之藥物清除率

為了解決acetaminophen小兒劑量的問題,作者曾傳志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在藥品的開發過程中,較少納入幼兒以獲取藥動學參數相關資料,因此長久以來,在幼兒的給藥劑量上,經常是以經驗法則依照體重或年紀來推估。然而我們必須知道的是,幼兒並非僅只是個體較小的成年人,意即幼兒與成人間發展程度(development)的不同,並非僅用簡單的線性關係就可以解釋。近年以來已有許多學者提出了較複雜的模型,綜合考量成長(growth)與成熟(maturation)因子,來闡述由幼兒至成人其清除率的發展過程,而且也獲得了不錯的成果。然而,由於各個藥品間的物化性質原本就存在差異,在體內被代謝的程度與排除的模式也各自不同,因此這些模型的參數常需要隨著探討藥品的不同而改變,似乎僅用

固定的參數無法通用於所有藥品。研究目的:(1) 希望建立一個能預測從出生到成年藥品清除率的通用模式,適用於主要經由腎臟排除的藥品,基本的假設是建立在人體對藥品清除能力的成熟過程,應與腎絲球過濾速率(GFR)的成熟過程具高度相關性。(2) 進行各種預測模式的比較,嘗試找到較佳的描述模式。(3) 針對各種腎功能指標如GFR,腎血流速率與腎小管主動分泌速率,探討腎功能的成熟過程與藥品清除能力的成熟過程,兩者間的相關性。研究方法:我們納入了四個GFR成熟模型與兩個型態大小模型(allometric scaling model)來預測不同年齡的幼兒藥品清除率,清除率數據取自過去文獻所記載的資料。此外我們

亦以模擬的方式來創造虛擬真實清除率(基於WHO/CDC提供的幼兒生長資料)。模型的預測準確性則以RMSE、AAFE、AFE和FE來做評估。另外我們也以Hayton等2位學者所提的GFR預測公式來探討GFR與藥品清除能力發展(或成熟)過程的相關性。研究結果:總共納入了868個清除率數據與1628個虛擬真實清除率來作分析。其中,此文獻收集之清除率數據總共包含了39種不同性質的藥品。GFR成熟模型在預測年紀較小的幼兒上,其預測準確性似乎是優於型態大小模型,但是在年紀超過2歲以上的幼兒,這些模型的預測準確性是無明顯差別的,意即可能在年紀超過2歲以上的幼兒,單純用型態大小模型即可達到不錯的清除率預測結果

。其中,在整體的預測準確性上,似乎以Hayton的GFR成熟模型表現較好,而且以此預測模型使用上的便利性較佳,因其不需隨著藥品的不同而改變公式內的參數值,即可達到不錯的預測結果。另外我們亦發現,在三種腎功能指標中(腎絲球過濾速率、腎小管主動分泌速率、腎血流速率),以腎絲球的過濾速率較能適切的描述大部分藥品清除能力的發展過程(development)。另外本研究亦顯示腎絲球過濾速率的成熟過程與藥品清除能力的成熟過程兩者之間具良好的關聯性。結論:由本研究中可看出,GFR成熟模型應可以固定參數而通用於主要經由腎臟排除的藥品其清除率預測。另外,GFR的成熟過程應可用於描述藥品清除能力的成熟過程。

台灣小兒氣喘中西藥交互作用之世代研究

為了解決acetaminophen小兒劑量的問題,作者羅珮嘉 這樣論述:

前言: 全球18歲以下氣喘兒的盛行率約佔12.0%,而台灣地區18歲以下氣喘兒的盛行率自2002年的13.0% 逐年增加到2008年的16.9%。在過去的研究發現,某些藥物會誘導氣喘發作,屬於氣喘發作的危險因子,例如西藥阿斯匹靈 (aspirin)、非固醇類解熱鎮痛抗發炎劑 (NSAIDs) 等等。同時,某些氣喘兒的家長除了使用西藥外,亦會尋求中醫治療,而中藥對於治療氣喘的安全性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的評估,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即在(一)探討氣喘兒使用非固醇類解熱鎮痛抗發炎藥物與氣喘發作之相關性,以及(二)探討中藥與西藥合併治療氣喘兒與氣喘住院風險之相關性。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使用國家衛

生研究院所釋出的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中,2005年百萬歸人檔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分為兩部分,均為使用回溯性世代研究之方法,研究門診有三次以上氣喘診斷碼之小於等於18歲以下氣喘人口族群。在研究部分(一)使用此族群之1997-2012年期間所有門診、住院病歷及藥物使用記錄,並將族群分為合併使用治療氣喘藥物與非固醇類解熱鎮痛抗發炎藥物族群 (研究組),與單純使用治療氣喘藥物族群 (參考組),使用相對危險 (Relative Risk, RR) 計算方式,研究這兩個族群在研究期間的氣喘住院風險,以及使用邏輯式迴歸分析計算氣喘住院前1-2天內最常使用之非固醇類解熱鎮痛抗發炎藥物。在研究部份(二)中,使用此族

群之2000-2012年期間所有門診、住院及藥物使用記錄,並且將族群分為曾使用中藥大於等於30天以上之族群 (traditional Chinese menicine users, TCM users) 以及未曾或使用中藥小於30天以內族群 (Non TCM users) 後,並經過校正兩組之年齡、性別、投保地區、共病型態和使用治療氣喘藥物種類後,研究兩組在觀察期間其氣喘住院風險的風險比 (adjusted Hazard Ratio, aHR)。研究結果 在研究部份(一)當中發現,共有29,484位符合條件之患者,合併使用非固醇類解熱鎮痛抗發炎藥物與治療氣喘藥物的族群 (研究組) 共有9

,862位 (33.4%),而單純使用治療氣喘藥物的族群 (參考組) 共有19,622位 (66.6%)。研究結果亦發現,研究組比起參考組,有顯著較高氣喘住院率 (RR: 1.35, 95% CI: 1.30–1.41)。經校正所有NSAIDs藥物後,發現與氣喘住院相關之前三名非固醇類解熱鎮痛抗發炎藥物分別為aspirin (阿斯匹靈)、ibuprofen以及diclofenac這三個藥物。其中又以ibuprofen累積使用7-365天與氣喘住院風險有正相關 (aOR: 1.53-1.54, 95% CI:1.01-2.33)。 在研究部份(二)當中發現,共有33,865名符合條件之患者

,其中曾使用中藥的患者 (TCM users) 為14,783位 (43.6%),未曾使用中藥的患者 (Non TCM users) 為19,082位 (56.4%)。使用TCM患者的族群型態分布為:性別以女生居多,年齡層較大,地區則以中台灣、高雄縣市、南台灣使用中藥的比例較多。共病部分,氣喘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急性支氣管炎、或急性鼻竇炎、或胃食道逆流、或蕁麻疹的患者使用中藥的比例較高。治療氣喘藥物方面,TCM users組使用較多種治療氣喘藥物。經校正性別、年齡、共病和使用西藥氣喘藥物的種類後,TCM組有較低的氣喘住院風險 (aHR:0.90, 95% CI:0.83-0.95),且初次診斷氣

喘年齡為6歲以上的患者使用中藥累積達180天以上,可降低後續氣喘住院風險達29% (aHR: 0.71, 95% CI:0.51-0.98)。結論: 本研究發現在氣喘兒使用非固醇類解熱鎮痛抗發炎藥物,與氣喘住院風險有正相關性。短期使用aspirin (阿斯匹靈)、ibuprofen以及diclofenac這三個藥物增加氣喘兒住院的風險,而進一步分析發現,長期使用ibuprofen大於7-365天更有增加氣喘兒氣喘住院之風險;此外,中西藥合併使用在治療氣喘兒無增加氣喘住院風險,具有安全性。且分層分析顯示,中西藥合併使用治療6歲以上氣喘兒有降低後續氣喘住院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