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vic consciousness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Civic consciousness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Colour, Class and Community - The Natal Indian Congress, 1971-1994 和蔡榮芳的 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 和玉山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蘇淑娟所指導 鄭又維的 龍崎的創生:臺南淺山惡地的政治生態發展案例 (2021),提出Civic consciousness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方創生、社區營造、政治生態學、行動者網絡、地質公園、空山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學志所指導 林佑勲的 幽默風格與政治參與之相關研究──以網路使用動機為調節變項 (2021),提出因為有 幽默風格、政治參與、網路使用動機的重點而找出了 Civic consciousness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ivic consciousness,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Colour, Class and Community - The Natal Indian Congress, 1971-1994

為了解決Civic consciousness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Positions the history and inner workings of the Natal Indian Congress (NIC) against the canvas of the major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South Africa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up to the first democratic elections in 1994Following a hiatus in the 1960s, the Natal Indian Congress (NIC) in South Afric

a was revived in 1971. In fascinating detail, Ashwin Desai and Goolam Vahed bring the inner workings of the NIC to life against the canvas of major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South Africa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and up to the first democratic elections in 1994. The NIC was relaunched during the r

ise of the Black Consciousness Movement, which attracted a following among Indian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whose invocation of Indians as Black led to a major debate about ethnic organisations such as the NIC. This debate persisted in the 1980s with the rise of the United Democratic Front and its co

mmitment to non-racialism. The NIC was central to other major debates of the period, most significantly the lines drawn between boycott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government-created structures such as the Tri-Cameral Parliament. Despite threats of banning and incarceration, the NIC kept attracting recr

uits who encourag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organisations, such as students radicalised by the 1980s education boycotts and civic protests. Colour, Class and Community, The Natal Indian Congress, 1971--1994 details how some members of the NIC played dual roles, as members of a legal organisatio

n and as allies of the 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 underground armed struggle. Drawing on varied sources, including oral interviews, newspaper reports, and minutes of organisational meetings, this in-depth study tells a largely untold history, challenging existing narratives around Indian ’cabalism’,

and bringing the African and Indian political story into present debates about race, class and nation.

龍崎的創生:臺南淺山惡地的政治生態發展案例

為了解決Civic consciousness的問題,作者鄭又維 這樣論述:

臺灣的地方創生政策肇始於2018年,龍崎也在2019年舉辨的空山祭席捲一場文創風,2021年經歷過垃圾掩埋場事件後,通過地質公園與自然保留區的成立,似乎創造龍崎新生之始,也引起本研究的動機。回顧臺灣鄉鎮發展,各階段各有差異。早期社區發展主為國家政策規畫與宣導,地方社區則為政策實踐者,以國家政策結構的由上而下引導,地方自主性有限。然此精神在1990年代文建會的社區營造政策下產生變化,更與1990年代政治生態變換、經濟轉型、公民意識與力量逐漸抬頭有所關聯,當政策引導社區由下至上的治理萌芽,創造民間的活力與創意、培養社區的自明性與認同追求,可說是社會轉向之始;其後的社區總體營造進一步擴展地方的多元

作為。其後的農村再生、地方產業特色等政策,則影響鄉鎮產業特色發揮,近年的地方創生更是集由下而上精神於一身的綜合體,有利以政治生態學切入地方治理,俾利理解適地適性的地方發展。準此臺灣社區發展變遷的歷史借鏡,本研究藉行動者網絡理論概念,剖析龍崎在地方創生引導下的行動者的能動,並在能動性與關係網絡中,探索地方的共同目標與問題意識,以及差異能動者間如何達至協調;此關係網絡的穩定性與否以及如何建構,為龍崎創生成功與否的關鍵。龍崎惡地的農村特色,透過在地農產特色與具地景自明性的文創藝術結合的地方創生、過程與未來發展,回應地方創生如何善用在地的生態與環境內涵,使成適地適性的地方創生,是本研究探究的核心。關鍵

字:地方創生、社區營造、政治生態學、行動者網絡、地質公園、空山祭。

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

為了解決Civic consciousness的問題,作者蔡榮芳 這樣論述:

  台灣人權運動的先鋒、台灣人民自決運動的導師、   自由人文主義的世界公民,也是台灣母語文化的捍衛者。     從宗教的愛心出發,黃彰輝關注世俗人類社會之公平正義。在中國國民黨政權戒嚴統治台灣的「反共抗俄」時代,他關心台灣人民的困境,於1953年在日內瓦WCC委員會議上,最早說出「『一個中國,一個台灣』,和平共存」這句名言,為台灣人民自決權發言。十一年後的   1964年,他的後輩友人及同志彭明敏教授跟進,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他一生從事宗教、社會、政治與教育活動,重建、強化台南神學院,提倡母語文化,參與創立台灣第一所基督教(東海)大學,倡導「台

灣人民自決運動」,主持普世教會協會「神學教育基金會」,在世界各地推動神學教育。他走過的人生路,就是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歷史的一片縮影。   讀者書評     本書作者蔡榮芳教授長年來對歷史科學有渾厚深邃之研究,又對基督教史學、基督教宗教神學、東西方哲學思想,乃至一般政治、社會科學;尤其是對台灣四百年外來統治之歷史,都有其獨特精深之研究;迺能將之整體適切地融入本書章節,縱剖橫切、層次明晰地析理論述;從宗教到政治,將黃彰輝的思想與時代,撰著出來;終使此書成為閱讀平易而學術內涵豐富之難得佳作。——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李鴻禧     蔡教授不是基督徒,他也自謙對神學的理解

不夠深入,然而,我必須說,他以一位「局外人」(outsider)撰寫台灣神學家黃彰輝的思想史,不但證明他是可以深入歷史現場的大師,更具體以黃彰輝的傳記「做神學」,可說已登入神學的殿堂,讓我們這些神學人既感佩又愧疚。在此僅恭賀並感謝榮芳兄為「彰輝仙」寫新傳,這是我讀過台灣人的傳記裡,最深刻也最精彩的一本,誠摯地推薦給所有的讀者!——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鄭仰恩  

幽默風格與政治參與之相關研究──以網路使用動機為調節變項

為了解決Civic consciousness的問題,作者林佑勲 這樣論述:

近年來網路成為了政治宣傳的媒介、社會議題討論的平臺,也出現許多人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政治的態度及宣傳,從過去有許多以幽默漫畫或幽默笑話,至今則有以脫口秀、搞笑短片、梗圖等為媒介,在臺灣過往的研究中除了探討幽默與網路、政治與網路的關係外,鮮少提及幽默與政治的關係,且是否受到了網路影響,故本研究為探討:幽默風格是否影響政治參與,且網路是否有調節作用?  本研究以363位臺灣18歲以上的成年人為樣本,並以「正體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網路使用動機」、「政治參與量表」及「五大人格簡版」作為研究工具,並以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Process調節分析等作為主要分析方法。研究結果如下:

1. 個體的政治傾向為「泛綠」時,「政治參與」明顯高於「泛藍」。2. 「自我提升」、「自我貶抑」的幽默風格與「政治參與」總量表有顯著正相關。3. 透過多元迴歸分析「政治傾向」、「社交性網路使用動機」對「政治參與」有顯著正向解釋力。4. 個體只有在較低的「工具性網路使用動機」時,「親和型幽默」對「政治消息傳播」、「政黨參與」有負相關;只有在較低「娛樂性網路使用動機」時,「親和型幽默」與「政治參與」有負相關。5. 個體只有在較高的「工具性網路使用動機」時,「自我提升型幽默」與「政治消息傳播的」有正相關。6. 個體只有有在較低的「工具性網路使用動機」時,「攻擊型幽默風格」對「政治參與」、

「政黨參與」兩者皆有正相關;只有在較低「娛樂性網路使用動機」時「攻擊型幽默風格」和「政黨參與」有顯著正相關。7. 個體只有在較低「工具性網路使用動機」時,「自我貶抑型幽默」對「政治參與」、「抗爭參與」、「政治消息傳播」、「政黨參與」有正相關;只有在較高「工具性網路使用動機」時,「自我貶抑型幽默」與「政黨參與」有負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