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 30 星 燦 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輔仁大學 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班 嵇若昕所指導 楊千萱的 展品文本的適切性 ─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翠玉白菜」為例 (2013),提出CX 30 星 燦 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博物館溝通、傳送與接收、展品文本、適切性。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X 30 星 燦 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展品文本的適切性 ─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翠玉白菜」為例

為了解決CX 30 星 燦 藍的問題,作者楊千萱 這樣論述:

1900年代傳播理論影響博物館理論與實務面,將博物館看作一個傳播體系。博物館期望觀眾在參觀展覽時能夠對展品所欲傳達的訊息有相當的了解。然而,訊息傳遞的過程是否如我們想像中的順利? 本研究以博物館溝通架構「展品→觀眾」為基礎來探討,從而瞭解訊息傳送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與障礙。經檢視及歸納相關文獻後發現,許多研究者透過不同觀點,試圖去探究並解決傳遞的線性模式中不同階段所存在的「干擾因素」。在研究歷程中則較少對於「展品文本與觀眾間」的訊息傳遞過程作探討。有鑒於此,透過本研究案例:國立故宮博物院「清 翠玉白菜」之文本分析結果,並輔以觀察法及觀眾訪談用以了解存於「文本」的問題。 研究發現,

觀眾高度依賴博物館詮釋後的展品訊息,這些訊息主導觀眾對於展品的理解。案例揭示,若傳送端傳遞的訊息:(1) 本身就有其誤謬或偏離原意,無法傳達出事實;(2) 有關「圖像」母題於整個歷史文化脈絡中發展、演變及隱喻等相關資訊不足或未提供。則接收者便無法瞭解確切的文本意涵,是故傳送端對展品詮釋的適切性,對於觀眾解讀展品訊息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就本研究結果對博物館在詮釋上提出幾點建議:(1) 詮釋者應避免為了特定動機,如文化遺產的價值、宣傳效益等而對展品過度詮釋;(2) 故事性雖可增進觀眾理解展品的抽象性意義,同時也是「文本」容易存在誤謬之處。(3)「文本」加強對展品所處時空脈絡下的符號、圖像、象徵

意義等說明。後續研究,建議以視覺分析理論為基礎,探究觀眾如何詮釋展品及展示的訊息,以及關注觀眾在辨別「圖像」意義的策略及面臨的困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