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公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818公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游乾桂寫的 想飛-教出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818天地 - 優學網也說明:818 天地. 返回首頁. 登入. 我們這一班 ... 12-25 13:12, 張文霜. 買早餐. 12-25 13:11, 張文霜. 公車師機. 12-25 13:10, 張文霜. 你是日本人啦. 12-25 13:09, 張文霜 ...

國立清華大學 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蘇宏仁所指導 李慶峯的 境內外兩所國小學童控制觀與購買瓶裝水環境行為意圖探討 (2021),提出818公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控制觀、二階知覺控制模式、行為意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白仁德所指導 潘廷彥的 高齡者搭乘捷運旅運之時空分布型態分析 –以雙北地區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高齡者、大數據、旅運行為、多尺度地理加權迴歸的重點而找出了 818公車的解答。

最後網站校級公文101/08/03 -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則補充:方"站牌「818」→搭乘「818 公車(可使用悠遊卡,但例假日及寒、暑. 假停駛)→至「聖約翰科技大學」站下車. (2) 自行開車:請參考地圖,本校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淡金路四段499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818公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想飛-教出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為了解決818公車的問題,作者游乾桂 這樣論述:

  不論是演講、寫作或教學,游乾桂老師對於親子教養議題的長久關注和耕耘,廣獲迴響和肯定。在本書中,游乾桂老師藉由平易近人的故事體裁,述說了二十一個引人深思的親子教育故事,從最後一名的不平待遇、資優生的迷惘和壓力,到樂在工作的燒餅伯、每天騎十幾公里路去探望住院父親的單車女孩……作者透過學校、家庭和社會中的多元情境和人物,對於學業表現和品格教育等教養議題,提出不同角度的反思。   在每個故事之後,並附有「教育錦囊」單元,針對這個故事所探討的教養主題,提供實質的建議和提醒,以幫助所有的父母、師長,檢視自己教導孩子、對待孩子時,是否在要求學業表現之際,忽略了每個孩子獨有的本質和特長?是否在強調技能培養

之際,忽略了道德理念和生命教育的灌輸?   教育缺的不是方法,而是觀念;不是迷戀,而是信念;該注重的不是結果,而是歷程。我們期許中的孩子,應該是懂生命、會生活、能思考的獨立個體;而教育該做的,並非是把每個孩子都教成資優兒,而是應該幫助他們開發潛能,找到真正的興趣和志業,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在游乾桂老師感性和理性兼具的誠懇叮嚀之下,希望能帶給父母師長一些省思和感動,也指引出一條可行的道路,讓我們幫助每個孩子更快樂地成長茁壯,更精采地享受人生。 作者簡介 游乾桂   游乾桂覺得自己堪稱幸運者,集合了作家、專家與演說家三種角色於一身,得以在不同場域裡散播理念。書,在他的眼中並非只是書,而是種籽,他

希望透過演講傳播、以書來深化,持續地書寫一種理想。   親職教育是他的專項,早期在精神病院服務的經驗,使他更加深入了解教育的重要與不重要。他明白,如果為了讀書而讓腦子瘋了,即使成了偉人,也不重要;他發現,只有一項真理,八個字便可以形容──適才適所、順性開發。這麼簡單的哲理,卻少有人懂,於是他發願把道場從醫院移至生活,透過開講把優質的理念散播開來。   他覺得學理的書易寫,哲理的書很難,必須寫得絲絲人扣、讓人想讀能懂,於是散文、小說、童話書成了媒介,期待蘊藏其中的理念,讓人能懂而重新反思。   游乾桂在親職教育方面的專業經驗豐富,曾任818醫院、台灣地區婦幼衛生中心、全家聯合診所、建國聯合診所心

理師、《父母親月刊》總編輯、宜蘭生命線主任等職;目前是鞋子兒童劇團發展顧問、中國健康家庭協會秘書長。目前已出版著作逾百本,包括《放手,就有桃花源》、《轉個彎,就是天堂》、《樂活在人間》、《活得好的100個理由》(時報出版);《閒居七年》、《打造心靈家屋》(天下出版),《少年生活家》、《少年思想家》(國語日報)等,並曾榮獲新聞局金鼎獎、衛生署健康好書獎、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童書等出版殊榮,並且在時報悅讀網闢有《游乾桂的桃花源》網站。 游乾桂演講預約專線 22395029、0963391205 《游乾桂的桃花源》網站 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uthors

/yu/ 【自序】教出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游乾桂   004? 他,是最後一名!──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舞台     013【教養啟思】適合孩子的路,才是康莊大道     025? 王者之痛──第一名是沉重的魔咒     025【教養啟思】高成就,也會帶來高壓力? 天才輓歌─你要孩子優秀,還是快樂?    037【教養啟思】贏在起跑點,不見得就一路領先? 媽媽,我好想飛……──文憑主義下的危險心靈    049【教養啟思】高學歷,不一定造就好人生? 漫天飛舞的考卷──分數不是改過遷善的標準    061【教養啟思】當個伯樂吧,因為孩子是千里馬? 他是教授,還是小偷?──

別讓語言的利刃刺傷孩子    073【教養啟思】你說孩子是什麼,他就會變成什麼? 多才多藝的傷痕───全心全意,才能演活自己    083【教育啟思】多才多藝,不如一技在身? 沉默的秘密──失當的處罰足以影響一生    093【教養啟思】順水推舟,讓孩子做喜歡的事? 小李媽媽的飛刀──難以抹滅的家暴陰影    103【教養啟思】處罰而不體罰,才有教育意義? 有本事,就有福分──實力比學歷更重要    113【教養啟思】養成專業,才是成功關鍵? 燒餅伯的哲學──揮灑興趣的魔法     125【教養啟思】優秀,是興趣磨出來的? 願──過度保護的原罪    133【教養啟思】別讓孩子只有分數,沒了實

力? 向善飛行──教育不能缺「德」   147【教養啟思】和最愛的子女,天天圓緣? 奇妙的善念──教孩子利益眾生    159【教養啟思】以身作則,做有意義的事? 爸爸的奉茶亭──學習奉獻與關懷    171【教養啟思】樂善好施,是重要的美德教育? 只要零錢的乞丐──預約慈悲喜捨    181【教養啟思】慈悲心,從日常生活教起? 生死遺愛──編織美好的親子回憶    193【教養啟思】教育,是「愛、心、情」的投資? 單車女孩──建立愛的典範   203【教養啟思】添一點愛,教出貼心的孩子? 快樂有罪?──每個孩子都是尋樂天使    211【教養啟思】快樂,是開創美好未來的動能? 等待一條魚──

惜福不可不教    221【教養啟思】懂得眼前所有,才是大幸福? 扭曲的長河──陪著父母一起變老    233【教養啟思】力行身教,做孩子的最佳示範 【自序】 教出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游乾桂明末清初的文人李密庵在《半半歌》中寫道: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儘幽閒,半里乾坤寬展。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餚饌半豐半儉。童僕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半少卻饒滋味

,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佔便宜只半。」  《半半歌》一詩寫出了我思維久矣的「對半精神」,感觸極深,如果把它移植至教育應該極佳。人非萬能,多數人明白,但僅限於別人,往往還是以為自己的孩子可能是超人,什麼都會,以致於什麼都不會,有了學歷,忘了實力。朋友告訴我,這個社會就是如此呀,聽起來很有妥協的味道,我的想法與眾不同,正因為社會如此,所以才得破繭而出、迎接陽光,否則人人皆同,能有什麼創見?百家不爭鳴,鐵定是一灘死水。  我並未完全否定第一名,但它絕非萬靈丹。我們的教育老在全有、全好、全對、全佳上打轉,但事實上完全不可能,滿分的人缺陷最多,都有的人其實都無,全對的人也許全錯。人生必須在似有

若無裡找著平衡,但讓將一半人間,卻又談何容易?我們哪捨得一個優秀的孩子,只有一科滿分?我們豈能不盼望孩子都滿分、不出錯,人生一帆風順?  可是人生風雲莫測,即使優秀,人生也未必簡單,分數決定不了什麼。天地人間的冷暖、得失、出入、是非、進退、喜悲等,太過複雜了,唯有有能耐者,方可超越。  《半半歌》告訴人們凡事不可太貪心,應該懂得適可而止,都好的未必是福,有一好未必有兩好。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大約也是這個道理。成績不代表成就,分數不能決定人生  孔子說過:「四十而不惑。」我揣測他的意思,應該是說,四十歲的人理當很聰明,不該有所迷惑了,否則舉棋不定,人生空轉,五十如何能知天命呢?年近半

百,理論上該做些有意義的事。  「半半」一詞給了我啟發,希望這一本新作,也能一半給人建言、一半引人深思,讓我們反思教育肌理,不要只在分數與名校中打轉,在我看來,生活與生命遠勝於此。  其實很多道理你我都知道,甚至在我們自己的人生經驗中屢屢發現,現代的教育觀念與現實狀況出入頗大,我們明明知道出了校門,學歷完全不重要,卻無法免俗地重蹈覆轍。年輕人不解其理還情有可原,三、四十歲的人,累積了大半人生閱歷,還不理解就有點匪夷所思了。我們都念過書、求過學、有過同窗,難道不明白,人生變化極大嗎?第一名的未必第一名,殿後的未必殿後,強者未必恆強,笨者未必恆笨,這便是人生了,幻化無窮。我理得一個道理:分數不能當

飯吃,成績不是成就,學歷與人生優雅與否無關;看似成功的人,也許孤獨,看來很窮的人,卻心靈富有。走「對路」,比走「好路」更重要  為什麼要有第一名,它顯示何種意義?有個人什麼都比我強,某個人好厲害,有種人天下無敵……教育學上沒有任何一項理論足以證實,某一個人會樣樣都比另一個人好;相反的,我們有更多證據顯示,人與人之間是各擅勝場的,我優你劣、我弱你強,即使我在某一個領域獨領風騷,但在另一個世界我仍是門外漢。人是不同的個體,由成千上萬的零件所組合而成,不可能一樣零件便決定一切了。我們利用漫長的人生在演自己,它不必炫耀、不必評比、沒有優劣;我們在長長的旅程中,找尋自己要的禮物,一樣樣擺進生命行囊中,積

少成多,細水長流。我一直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塊自己的舞台,能找著一個合適的角色,演出一頁風華。  我不相信天才,即使有,也只是一小部分,這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平凡的,即使讀了很多書、擁有高學歷,多數還是平凡,只是一部大機器裡的小零件,甚或只是供人差遣的小廝,沒有所謂的偉不偉大,不是嗎?現實就是如此,二千三百萬人,出名的就只是那幾十、幾百人,多數人都是平凡一生的。  公平是一種奢望,優劣智愚同時存在,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但能如願嗎?如是,好嗎?不可能人人聰明,就不可能「教」出資優兒,這在出生那一刻早已決定。我們儘可能做到上天賜予的才華上限,頂多叫開發潛能,但人人的潛能卻迥異,教育的意義

,就是引導每個人尋找人生中的一小片天地。  興趣很重要,人生如果只為了追逐成就、名利與金錢,少了有趣做介質,鐵定活得辛苦,況味迷失,何來價值?「對路」與「好路」真的大不同,依興趣而行的人,走的是「對路」;依他人指令、社會需求而行的人,則是走「好路」。但好路未必是對路,走來可能更崎嶇難行;興趣走通了,便是專業,專業將使人擁有更大一片天地。  這個社會的確有很多成功者,事蹟顯赫,但卻是散布在各行各業,不是某個領域可以獨領風騷的,這意謂了什麼?行行出狀元吧,每一行、每一業中各有傑出者,人生不必非如何不成,讀書不成的,種樹亦可,這才是孔子的精神—術業有專攻,人人是人才。他老人家曾謙稱,吾不如老圃、吾不

如老農,這並非謙虛,而是實話。成就一事,絕非一張試卷、一個學校可以看出的,這些外在的評比一點影響也沒有,反倒是內在特質更重要,比方說,自信、有恆、毅力、堅忍、奮戰不懈、創意、美德等,才是左右結果的關鍵。  王永慶的成功絕對與學歷無關,而是他有著一顆不服輸、不怕輸的心;王建民的成功因素很多,其中一項叫謙虛,我觀察到贏球的他,總是把成功的榮耀歸於隊友,謙稱那是隊友的幫忙、團隊合作的結果;姚明已經是NBA的明星中鋒了,按理說可以擺出天王的架勢,但我在媒體的一個小小角落裡看見了另一副樣貌的姚明,他永遠不足、還要學習,開賽前的練習,他比別人早來四十五分鐘,精疲力竭的比賽之後,又獨留在球場加練了五十分鐘,

這才是他的成功之道。這些人、這些事便是我小小說中的肌理,希望透過他們,點出一些教育反思。教育缺的不是方法,而是觀念  我在書中同時寫了幾個善行的故事,這是我的肺腑之思——教育者不可以只重視成績分數,忘了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更是重點。  「德」這個字,乍看之下不算什麼,但有一天,我們老了便全明白了。當我們生了病乏力地坐上公車時,沒有年輕人願意讓座、或者占用了博愛座;當我們從職場退了下來,由我們的下一代決定福利政策..我們將了解同理心、設身處地、愛與關懷的重要,這些全是生命哲學,不教,未來只好等著嚐苦果了。  一個不相互關心的社會,算什麼?  前次赴台東演講,我帶回了一些感傷。一位老師與我分享他的教

學心得,以前他與太太都以教出幾名醫科生為榮,這幾年改變卻很大,有一回他去看病,遇上一個態度惡劣的醫生,他氣沖沖回家告訴太太這件事,並且唸出了醫生的名字,太太猛然一驚:那不就是他的學生嗎?  這一天,他們夫妻很感嘆地互勉,千萬別教出太多無德醫人。  事實上,孔子早在《論語.學而篇》就說過:「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點明了孔子的中心思想,做人第一,學問第二,做人比讀書重要得多。  這兩條線也是此書的主要動線,我想與讀者聊做人、談學問;二十一個故事,蘊藏了二十一種教育哲學,不止是故事,還有反思,文末並應編者的要求添了一筆,寫了一小篇「教養啟思」,把感性與理性結

合在一起,變成一本更可讀的小集子。  我知道把教育問題寫成類小說的模樣,挑戰性極大,尤其在這個急功近利,講求速度效率、偏重方法論的社會裡,並不見得討喜。只是這些年來,我早養成「做對的事」的信念,如果教育理念有「方法」與「觀念」兩派,我獨鍾「觀念」一學,它猶如打地基,觀念不對,方法便不佳,蓋出來的房子絕不耐震;噱頭式的講法只是裝潢、修飾,重看不重用。十分鐘背完《岳陽樓記》有用嗎?文章之泉不在於背誦與記憶,而是在於情感與理解;從基因看成功,彷彿透過基因可以窺探出成功的秘道,若是如此,便不用教育這門科學了,每一個人都用偏方即可。有人看命書,有人窺手紋,有人相印堂,有人解紫薇,有人排命盤,有人喝神水、

吃仙丹等等,那又為何要學習?人人都有神功妙法,不就得了。  我也明白,寫一本名曰「三分鐘教出資優兒」、「育兒成功術」、「教養成就學」,噱頭更大、書更好賣,但這樣就有違專業了。現代的教育不該再有嘩眾取寵者,用專業來唬人,我們需要實在的針砭者,給人們一個前所未有的提醒,點出盲點,提出優質想望。因為我明白,教育缺的不是方法、而是觀念;不是迷戀、而是信念;不是結果、而是歷程。做為一個專業者,至少該有所為、有所不為,否則專業將不成專業了。  這本書,像小說,像散文,更像一首游走於心靈深處的詩,沒有噱頭、沒有捷徑,只有一顆誠懇的、曼妙的——心。 【快樂有罪?】————每個孩子都是尋樂天使那一年的

五月天,艷陽已露出紅紅的臉龐,燒烤得令人難以忍受。我被主辦單位說服了,參加一個名曰﹁露天心理醫院」的活動,當天出奇的熱,把塑膠帳篷烤得有點像熱鍋,烘烘的熱氣一直蒸騰,霧濛濛的。我一坐定,汗便直冒而出,出水的速度快得驚人,沒多久,衣服全濕了。三位專家輪流駐診,我輪值的是一點至三點,太陽正熱的時段。工作人員笑稱今天是「受難日」,他們取出預先準備的冰枕,邊拭汗邊冰敷似的,問我要不要也來一份,我搖搖頭,不敢領教他們的消暑法。暑氣難耐,我開始有些受不了,暗想著幹嘛答應來這種鬼地方做這種鬼事;更怨中午這種鬼時間,既怕沒人,也怕有人,擔心熱昏了頭,我和諮詢者一起胡說八道可就糗了。我探頭往外看,偌大的廣場,行

人變得少少的,全都跑去納涼了,小小的帳篷屋裡坐了一個人,一直喝茶看報紙擦汗,真的很可笑。算是慶幸嗎?總算有人來了。第一位諮詢者是從北投騎著摩托車趕到的,她把車停在廣場前,跑了過來,以上都是她告訴我的資訊,顯見她很早出門,騎了很久的路程,急著想與我會面,如今終於抵達了。她一進了帳篷,仍在喘著大氣,體溫的熱度也還嗅聞得到。她想開口,卻又被喘氣聲擋著,再想說,還是留了半句,我示意她坐下來,先歇一歇再說。工作人員倒來了茶水,她一口氣喝乾,再要了一杯。氣,終於喘定了,她緩緩吐出最後一口,開始說話:「老師,拜託你一定要幫幫我。」我對她笑了笑。悶在空氣不流通的帳篷裡,活像烤鴨,她與我一樣,一直擦拭著額頭冒出

的汗珠。到底要幫什麼忙?她始終沒說出口,見我一直在笑,也跟著笑了:「我忘了講重點哦。」她總算憶起了此行目的,清了清嗓門:「我的兒子太開心,怎麼辦?」這話太過無厘頭,差點讓我從椅子上重重跌落。難道這就是她騎了大老遠的路來會我的目的,為的只是替快樂的兒子找尋不快樂的方法?真是這樣嗎?抑或我聽錯了?「快樂不好嗎?」我細聲求證。她點了點頭,修正了一下:「太快樂不好。」我有些不解了:「太快樂不好?」我重複了一遍,她沒有疑義地點點頭:「太快樂會無法集中注意力,使讀書分了心,分了心就會事倍功半……」接下來是一連串她對於快樂的負面評價,很有意思的推論。關於快樂與學習效果的研究,我見過幾篇,但清一色全是正向的,

沒有負面的結論,這個媽媽卻認定快樂不好,求我給一點不太快樂的處方,這與我的本質所學相違背,我半晌說不出答案。「老師……」我根本聽不見她在說什麼,或者故意不想聽見,即使聽見了,我也不太會回答吧。我真的忘了當時給過她什麼答案,只記得她說了「謝謝」便走人了。她應該有點滿意,有更多不滿意吧。我猜我根本沒有告訴她,不快樂的方法。這個媽媽讓我想起另一個媽媽。有一次,我的心理諮詢室來了一對母子,媽媽的滿心焦慮全寫在臉上,因為前一天她才接到老師的「恐嚇」—應該是「警告」,不,「提醒」比較恰切,說她的兒子如果再這麼皮,就不讓他來上學了,免得影響別人。

818公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見晴懷古步道 #宜蘭景點 #太平山
感謝您長期以來支持Aiky
如果你覺得頻道很棒且很有幫助
可以小額贊助 https://bit.ly/3eZUjjc
海外贊助PayPal [email protected]
感謝你的支持

宜蘭見晴懷古步道被譽為全球28條最美小徑之一。由於太平山海拔近2000公尺,山區氣候變化多端,有時晴天,過了沒多久起霧,見晴懷古步道尤為明顯,下午起霧的機率非常高,原本清晰可見的小徑,一瞬間被濃霧籠罩。

影片拍攝於年初,當時規劃宜蘭太平山一日旅遊團,感謝參加的每一位成員,包遊覽車到太平山玩得很盡興,順便透過相機記錄了見晴懷古步道。

太平山的公車班次一天往返只有一班,平日可以搭太平山專車、假日則是搭國光客運1750,統一在宜蘭轉運站上車。如果搭公車一日來回會很趕,是無法好好享受太平山的美,建議在太平山住一晚,隔天再搭車下山,兩天一夜的旅程比要從容。

如果想要了解台灣的哪一處景點,可以在下面留言給我知道,我有時間就會抽空到當地做一個分享。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lickgotrip/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siriusaiky/
部落格: https://1dgo.blogspot.com

境內外兩所國小學童控制觀與購買瓶裝水環境行為意圖探討

為了解決818公車的問題,作者李慶峯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境內外兩所國小學童二階段環境知覺控制觀與購買瓶裝水環境行為意圖之相關性,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所持有的二階段環境知覺控制觀及購買瓶裝水環境行為意圖表現之差異。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進行。研究工具採用二階段環境知覺控制觀量表及購買瓶裝水環境行為意圖量表,以境內外各一所學校四、五、六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問卷265份。資料分析以描述性統計、卡方適合度考驗、獨立樣本t檢定、變異數分析、列聯相關、逐步迴歸分析統計方法進行。研究結果發現:1.境內學校有92.6%的學生呈現「初級控制傾向」的控制觀。境外學校則有65.4%的學生呈現「初級控制傾向」的控制觀,但也有27.7%的學生是「積極控

制傾向」的控制觀。2.二階段環境知覺控制觀在境外學校的性別、年級、家庭經濟狀況、每周零用錢、每周購買瓶裝水的表現沒有顯著差異,在境內學校則以每周零用錢有顯著差異。二階段環境知覺控制觀在境內和境外學校相互比較上,性別、年級、家庭經濟狀況、每周零用錢、每周購買瓶裝水次數皆有顯著差異。3.境內外學生對購買瓶裝水的環境行為意圖皆傾向不購買瓶裝水,且境內學校學生比境外學校學生不購買瓶裝水的行為意圖更強。4.境內學校學生的行為態度僅在年級變項上有顯著差異,但行為意圖表現上則在性別、年級、每周零用錢、每周購買瓶裝水次數等變項上皆有顯著差異。境外學校則以每周購買瓶裝水次數在購買瓶裝水的四個量表上都有顯著差異。

境內外學校學生購買瓶裝水環境行為意圖表現在不同背景變項下則呈現相當分歧的結果。5.境內外學校學生購買瓶裝水的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購買瓶裝水行為意圖存在有顯著的中度正相關性,但其所抱持的二階段環境知覺控制觀則與購買瓶裝水行為意圖呈現不顯著的低度正相關。6.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年級、每周零用錢及每周購買瓶裝水次數等預測因子聯合預測境內學生購買瓶裝水環境行為意圖有57.6%的預測力,但對境外學生則只有38%的預測力。

高齡者搭乘捷運旅運之時空分布型態分析 –以雙北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818公車的問題,作者潘廷彥 這樣論述:

我國預計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逐漸增加之高齡人口,凸顯出高齡者之交通運輸問題。而在科技發展之下交通運輸與大數據之連結已變得密不可分,我國衛生福利部也提出運用大數據整合跨域資訊掌握高齡需求,創建對高齡者之友善樂活環境,且提出以TOD等手段,來保障高齡者的交通權益及基本民行需求,以全面提升高齡者生活品質。故本研究以搭乘台北捷運之高齡者為研究對象,並藉由捷運大數據資料的分析,探討高齡者在不同時空下之分布,且透過熱點分析,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高齡者使用捷運的冷熱區分布情形。再者,藉由文獻回顧擷取出影響高齡者旅運行為之因素,並建立一般線性迴歸模型、經典地理加權迴歸及多尺度地理加權迴歸模型,探討

各種因素對於高齡者搭乘捷運旅次量之影響,以釐清高齡者使用台北捷運之旅運特性。實證結果顯示,高齡者搭乘捷運時間乘高原狀,且會避開上班族尖峰時間,其使用熱區為中正區、萬華區、大同區。此外,建成環境中可抵達之公共設施數對於高齡者搭乘捷運旅次量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最後,透過多尺度地理加權迴歸可瞭解各捷運站點不同因素影響高齡者搭乘捷運旅次量之程度,希冀以此給予未來政府、系統營運者改善之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