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人座變更5人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8人座變更5人座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道行寫的 大時代的憶往 和隆.克拉克的 如何移動你的公車?:輕鬆駕馭生活、工作的寓言,讓你找回熱忱、增加效率、提高績效、無往不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8人座- 人氣推薦- 2022年6月 - 露天拍賣也說明:1996年三菱得利卡【2.5 藍銀色自排4WD 8人座椅齊全可變更客貨牌車況&冷氣正常內外 ... 1999年福斯Volkswagen T4 VR6 藍色2.8L 手自排5門8人座非常實用低里程美車一部.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銳文創 和三采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吳燦中所指導 王毓瑄的 漓江煙雨人文渡假酒店酒吧空間規劃設計研究 (2015),提出8人座變更5人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漓江、興坪古鎮、飲酒文化、酒吧空間、景觀酒吧。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優質化產品設計產業研發碩士專班 陳維隆所指導 劉博宇的 嬰兒車設計研發流程之改善 (2011),提出因為有 NE-9110、創新專案、NE-9100、折疊機構、設計流程、EN1888的重點而找出了 8人座變更5人座的解答。

最後網站傾聽消費者聲音納智捷URX推出百萬以下七人座SUV LUXGEN ...則補充:近年來七人座SUV市場備受矚目,納智捷URX推出以來,以5+2的超大空間與高 ... GT車系,以及限定車款(M7智能影音8人座、V7旗艦型),購車可享「榮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8人座變更5人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時代的憶往

為了解決8人座變更5人座的問題,作者馬道行 這樣論述:

  見證台灣20世紀40-90年代的風雲動盪與教育、科技、資訊、社會人力等各領域的革新歷程   作者在20世紀的動盪大時代中,親歷其境,在書中描述了由於科技進步、社會變遷,所引起的人力資源結構性大規模轉移及其帶來的衝擊。   本書深入記述橫跨台灣半世紀的珍貴紀實:   ●促成了70年代我國技術職業教育的改革、台灣科技大學的誕生、國家雙軌制教育體系的形成。   ●80年代中期「e」時代來臨前夕,我國科技資訊網路的籌創、資訊資源整合與邁向現代化的過程。   ●學術研究方面,引進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評比方法,提升我國學術論文品質在國際間的地位。   ●與美、歐、日

無邦交下,推展科技資訊交流合作。   看早年教育部、國科會等首長,如何推動台灣教育、科技、社會等領域,邁向改革新時代! 本書特色       §看早年教育部、國科會等首長,如何在20世紀的動盪年代中,推動台灣教育、科技、社會等領域,邁向改革新時代。   §橫跨半世紀的珍貴紀實:   ●70年代:促成台灣技術職業教育改革、台科大誕生、國家雙軌制教育體系的形成。   ●80年代:「e」時代來臨!台灣科技資訊邁向現代化。   ●在國際間提升台灣學術地位:引進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評比方法。   ●與美、歐、日無邦交下,推展科技資訊交流合作。 書籍推薦人    

  陳履安(前經濟部部長) 作者簡介 馬道行   1932年出生於河南省鞏縣   學歷   美國米蘇里大學工程、工業教育博士   經歷   美國福特(Ford)汽車公司工程師   教育部專門委員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創校教務長   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副處長   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主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派駐美國科學組長   1973年國家職位分類公務人員考試第十一職等最優等及格   1994年全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受頒木鐸獎   中國工程師學會正會員   美國米蘇里大學在台校友會會長   主要事蹟   1.在教育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服務期間(1972年9月

-1984年7月)   ●以「行業分析法」訂定職校、專科核心課程,銜接未來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在的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教育,並採大三   明治方式融合歐美技職教育優點。   ●從畢業生(特徵)追蹤研究,評量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教育成效。   ●完成技術職業教育體系理論基礎,並闡述我國雙軌制教育體系。   2.在國家科學委員會服務期間(1985年8月-1998年1月)   ●編訂我國科技分類典、科技索引典,改善國內科技研究、資訊定位及資訊分析。   ●建立大型中英文資料庫及自動化檢索系統。   ●創設國內首座「全國科技資訊網路(STICnet)」,推展科技資訊現代化服務。   ●引進SCI與

SSCI協助國科會評量國內學術研究成果。   ●訂定規範,評量、提升國內學術期刊品質及舉辦全國學術期刊編輯人座談會。   ●在無邦交下推展與美、歐、日等國科技資訊交流合作。   ●舉辦亞太10國「科技資訊服務新趨勢研討會」。   ●連繫、邀請高能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訪問我國。   陳序/陳履安 自序 第一篇 出生在農村、成長在動亂 第1章 神州中原的故鄉 1)邙山下的家 2)村莊裡的大人物 3)幼年時的私塾、洋學堂與遍地烽火 4)六年中學教育,我都在戰爭、流亡與憂傷中度過 第2章 在動亂中學習、成長 1)我從了軍 2)來到寶島台灣 3)學習謀生技能 4)奇遇,讓我有機

會上了大學 第3章 教育改變了我的命運 1)一生的轉捩點 2)初任教職 3)首次應聘出國―琉球沖繩 4)交換教師去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 5)天堂之美的夏威夷 6)認識美國教育 7)豐富的收穫 8)悼念美國友人Mr. Murray 第4章 開拓新境界 1)參加早年的美國留學行列 2)好友的建言 3)意外的獎學金 4)東西方社會與文化的差異 5)西方的三育(智、德、技)教育 第二篇 有幸受邀參與我國技術職業教育大革新,建構進修體系與籌創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在的「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第5章 任職教育部 1)行政生涯的開始 2)為建立技術職業教育體系作前導性研究 3)以行業分析法,訂

定職校、專科核心課程 4)禮遇:所遭受的譏笑與屈辱 5)最優等通過國家第十一職等公務人員任用考試 6)考察歐洲技術職業教育 7)懷念我國職業訓練先進王士杰先生 8)紐倫堡的友人Mr. Latz夫婦 9)人人都說職業教育重要,但非富人所愛 10)回國途中,貝魯特的一場驚魂記 第6章 完成技術職業教育體系的理論基礎 1)工作的使命感 2)探討技術職業教育體系的需求與成因 3)科技的領域 4)時代與科技層次的需求 5)科技層次提升對人力結構、工作領域與教育方面的影響 6)科技人力層次結構改變與工作領域轉移的主要原因 7)我國在技術職業教育方面的重要因應措施 8)技術學院成立與我國雙軌制教育體系的形

成 9)技術學院與大學工學院教育之異同與定位 10) 大三明治教育方式融合了歐美技術職業教育優點 11)首所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籌備紀要 第7章 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台灣科技大學)的誕生 1)我被任命主持創校教務工作 2)招聘師資 3)首次招生 4)教育的補強工作 5)各系與支援教學單位籌創概要 6)設立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與引進ERIC資料庫 7)新系設置與二、三屆招生 8)首屆畢業典禮 9)階段性任務完成 10)最後心願,我要出國修完博士學位 第8章 與內人同遊美國東西名勝 1)美國首都―華盛頓 2)東部大城―紐約 3)飛往洛杉磯 4)著名賭城―拉斯維加斯 5)舊金山 6)途經夏威夷

第9章 接掌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1)開創中心業務 2)完成技術學院教育成效評量 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的邀約 4)辭別十餘年的教育工作與感人的惜別會 第10章 任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國家總體經建的專責機關 2)人力規劃處的業務 3)我的工作 4)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第264次的一場專題報告 第三篇 「e」時代來臨:電腦、網路與通訊結合,資訊產業自動化大革命啟動時刻 第11章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來文商調 1)接任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2)瞭解中心業務、決定未來發展方向 3)擬定中心業務自動化與創設全國科技資訊網路五年中程發展計畫 4)加強國內科技館際合作組織功能 5)奉命籌設

資訊科學展示中心,推展「e」時代的來臨 6)率團考察美、歐、亞國家資訊科學展示 7)參加全國資訊展:首次展出「辦公室自動化」 第12章 科資中心推展新任務 1)業務革新,全面自動化 2)編訂我國首部《科技分類典》與《科技索引典》 3)訂定規範、評量及提升國內學術期刊品質 4)創設全國科技資訊網路、建構大型中英文資料庫及自動化檢索系統 5)舉辦前導性國際資訊檢索研習會 第四篇 我國自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1978年美國又與我國斷交,國家處境艱險孤立 第13章 在無邦交下,推展國際間的資訊合作交流 1)日本科技情報中心(JICST) 2)美國國家技術資訊局(NTIS) 3)拜訪美國ISI

與引進SCI及SSCI學術論文評比方法 4)促使國內學術期刊邁向國際 5)完成與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合作,在我國設立「國際醫學資訊中心」 6)拓展歐洲共同體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資訊 7)協同美國在台協會(AIT)舉辦中美尖端科技資訊展 8)與南非(斐國)科學工業研究院(CSIR)的資訊交流合作 9)一次多難的莫斯科、東歐之行 10)赴西班牙參加FID會議 11)我國與加拿大國家研究院的資訊合作協商 第14章 科資中心特殊紀要 1)科資中心20週年慶與舉辦亞太10國科技資訊研討會 2)首次與大陸科技資訊單位交流互訪 3)奉派外調,離別科資中心 第五篇 代表國家科學委員會出任駐美芝

加哥辦事處科學組長, 服務美國中西部地區 第15章 赴美出任新職 1)接任駐芝加哥科學組長 2)拜訪美國阿岡及費米國家實驗室 3)應邀參訪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工學院 4)美國能源部下的22個國家實驗室 5)美國中西部的國建學術聯誼會 6)拜訪我國科學工業園區之父徐賢修院士 7)邀請美國高能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Dr. Jerome Friedman 訪問我國 8)探望我國工業教育一代宗師顧柏岩博士 9)為劉炯朗博士出任清華大學校長送行 10)離別,感謝芝加哥友人的盛情 11)屆齡退休,國家科學委員會首長的一封信 第六篇 一段自主的人生 第16章 實現未完成的心願 1)成立「培道科技教育講座基

金」 2)返鄉行與教育界的一席談話 3)應邀訪問浙江大學 4)北京中秋國宴七日遊 5)晚年的杭州小住 6)寫下今生的人和事 後記 附錄一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首任校長陳履安博士的「創校勒石紀要」 附錄二 賀 台科大建校四十年 附錄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回函 附錄四 高能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Dr. Friedman的兩封信 附錄五 國際友人BIOSIS總裁Dr. H. Edward Kennedy信函 附錄六 國際友人ISI總裁Dr. Eugene Garfield的信函與10年後的全家照 附錄七 悼念好友 孫永光教授文 參考書目   陳序   馬道行教授新近完成《大時代

的憶往》一書,書中述及1970年代,我國技術職業教育的改革,讓我回想到早年,我從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任教回到國內接任明志工業專科學校校長。   當時適逢國內經濟快速成長及邁向亞洲四小龍階段,產業界急需大量高、新實用技術人才。我曾多次在技職教育會議上提議,希望能盡早成立技術學院,完成技術職業教育體系,為職業學校及專科學校畢業生工作若干年後,也有繼續升學進修的途徑,並提升學子就讀職業學校的意願。   1972年,我接掌教育部專科及職業教育司司長,蔣彥士先生出任教育部長後,大事推動多方面革新教育,並由我負責規劃及執行技術職業教育一貫體系計畫。   在此期間,馬道行教授是我得力的幫手。我負責籌創國立

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在的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招收已有工作經驗之職校及專科畢業生。我出任校長時,特邀請他擔任創校教務長。   台灣科技大學採取大三明治(職校、專科+工作經驗+技術學院)教育方式,融合歐美技術職業教育優點,分別給予四年及兩年專業教育,授予學士學位。   並設立技術研究所,培育碩士及博士級應用研究方面之高級實用人才,以促進當時國內產業提升及轉型。   多年以來,台灣科技大學教育已顯現其成效,根據2018泰晤士報,就全球150所大學進行第7屆全球大學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排名,經訪問來自全球超過22個國家及地區,包括美國、中國、日本、英國等約2500名負責招聘的招

聘顧問,以及3500名全球企業行政人員,問及他們聘請應屆畢業生的準則,台灣科技大學躍升至第65名,居台灣之冠。   馬道行教授在學術研究、政策推展與執行方面貢獻甚多。他在教育部協助建立技術職業教育體系工作,並擔任台灣科技大學教務長後,任職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展我國科技資訊現代化及引進SCI與SSCI評比方法等等,都在本書中敘述甚詳,可作為瞭解70至90年代時,我國技術職業教育、科技資訊現代化、國家學術論文品質提升等改革經過與艱辛。   我與道行兄相交數十年,深知他是一位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學者;他謹言慎行、默默耕耘,是難得的人才。今其新書出版,謹略述數語,以誌所感。 陳履安 2017年12月5

日 自序   20世紀可說是一個風雲四起、動盪不安的大時代。   在這期間,國際上先後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而在國內則有軍閥割據、北伐統一、中日戰爭、國共內戰及兩岸對峙等等纏延將近一個世紀,至今尚未完全平息。   戰爭,不但破壞了國家安寧,而且奪去無數人的財產與生命,也讓無數人在恐懼、悲傷中流離失所,家庭破碎,親人離散。   然而,在這個動盪的大時代中,由於科技不斷進步,促使社會的主流也從農業轉變到工業,又從工業快速轉變到目前服務業的「e」時代資訊社會。   社會變遷,職業變更,使大量的人力資源也隨著新潮流趨勢作不停的轉移與調整。在教育方面,尤其是技術職業教育在轉型的社會中最為所需

,不論在本質上或形態上均隨著需要不斷改變與向上提升及蓬勃發展。   我的年代,正遇著這個動亂與社會變遷,中日戰爭時家鄉被佔,十三歲開始隨學校徒步流亡到大西北;國共內戰時,我又從北方隨學校流亡到江南,從軍到台灣。服兵役、守海防、求知、學習、成長,經歷了40到50年代國家的貧困、危機與戰亂。   70年代,很幸運能夠受邀,參與規劃革新國家技術職業教育、建構體系及籌創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培育高、新技術人力。以及「e」時代來臨前夕,我又從經濟建設委員會商調到國家科學委員會,協助推展國內科技資訊現代化,並在無邦交下,開拓與美、歐、日等先進國家進行科技資訊交流合作,以及後來服務國際之間。   這一生所

遇,既懷有早年的感傷又有著後來難得的機遇,數十年來讓我一直回憶著這個大時代帶來的艱辛、曲折、困惑,卻也有人生努力奮鬥帶來的光明遠景與新希望。 有如,南宋詩人陸游所寫「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感受。   2013年春天過後,我與內人從杭州回來,長女友萍和夫婿彭昌裕為我購買一本正在暢銷的書,是現代文學大師齊邦媛教授所著的《巨流河》。   在拜讀她的名著之後,使我深有所感,我們屬同一時代的人,也同時經歷了20世紀這個大時代的動亂與顛沛流離。   《巨流河》一書用她深厚的文學修養與時代背景,寫下了她的家世、一生及近百年的中國痛苦歷史。文詞感人,柔中帶韌,且有氣撼山河之勢。   自

從讀了齊邦媛教授名著之後,讓我產生一股振奮,想到自己是否也應該寫下「今生的人和事」?我躊躇良久,幾經思考。原因是過去幾十年來,我的工作多在理工、科技應用方面,對於文學性的長篇描述非我所長。   當我首次提出想要寫一本傳記時,內人聽了比我更興奮,並對我說,我們結婚半個世紀,尤其你從國外回來,任職教育部、台灣科技大學、經建會及國科會,每天、甚至週末假期都在忙,你到底忙些什麼?做些什麼?我一點都不清楚,如果能寫出來,也可讓全家人知道你這一生所做的事情。   這一番對話使我認真考量,決定來寫這本傳記。   雖然其中記述並非什麼件件大事,但在當時的關鍵時刻,卻也都能發揮出其功效與意義。   於是

在同年中秋節過後,我開始整理資料,正式動筆。未料,2014年5月2日凌晨,突來一場「急性心肌梗塞」,所幸反應較快,及時119救護車送往醫院,算是幸運躲過一劫,中間停筆半年。   這段期間承蒙家人、親友給予不少關懷、祝福,深為感謝。   在我寫書前序的同時,也向這位未曾晤面的大師齊邦媛教授致上最高敬意,感謝有緣讀她的著作,引起我寫這本《大時代的憶往》,記下今生這段坎坷、奮發,以及種種機遇,讓我能夠在這塊美好的土地上為國人服務、奉獻,我與家人同感榮幸。 馬道行 寫於2017年11月,西方感恩節前夕 §第5章 任職教育部(節錄) 1)行政生涯的開始 九月初,教育部專科及職業教育司長陳履

安博士邀我去見面,我與陳司長過去並不認識,我回國前只與陳司長通過一次信。 我知道他是陳副總統辭修先生的長公子,他曾在麻省理工學院修讀電機工程、紐約大學攻讀數學,回國後當過明志工專校長。 初次見面陳司長給我的印象是年輕、和善,姿態不高,沒有舊官場習氣,且處事積極,簡要明快。我們談的時間不長,但對未來技職教育的看法卻一致。 陳司長很希望我早點報到上班,給我的工作是負責技職教育體系各類學校課程及課程修訂工作,職位是專員。因教育部是政府行政機關,需要公務人員任用資格,這一點使我憂慮、思考,是否留下來?一週後,技職司又以掛號快遞郵件通知我去見司長。 陳司長說,「你的桌子都擺好了,我帶你去看次長,馬上就上

班。」 我上班之後瞭解到課程歸屬第三科,科長姓胡,年齡六十歲以上,毛筆字寫的很好,為教育部少數資深人員。 早年在總務司負責部內福利業務,兩年前因技職司科長出缺而調來升為科長,掌管全國職業學校及專科學校課程。 我到職後這部分的業務他充分授權給我,我們相處非常和諧。 有次行政院轉來一份需要答覆的公文,不知何故在他那裡壓住很久,又是用舊公文方式文言文(即我們所說的八股文)所寫,要我回覆。 我把公文看了幾遍,對問題答覆很容易,只是八股文的承上啟下寫法真不知如何下手?胡科長笑了笑,開玩笑的說,你們國外回來的學人也有不能的事情!讓我深感他的幽默、也帶些諷刺。 好在不久,行政院蔣經國院長下令改革公文簡化,否

則不知又要為難多少年輕公務人員。 6)考察歐洲技術職業教育 技術學院正式成立前,教育部原計畫組兩個團出國考察技職教育,一團赴美國,另一團赴歐洲。 赴美團參加人員有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小組、專科學校校長、教育部有關司處與參事及世銀貸款小組等人員組成。 由郭為藩次長及經建會鎮天鍚參事領隊前往。 赴歐洲團除我外無人參加,正想放棄,恰巧接到內政部來文邀請教育部派人指導我國參加第二十一屆在德國慕尼黑舉辦之國際技能競賽大會(21th World Skills Competitions)。

漓江煙雨人文渡假酒店酒吧空間規劃設計研究

為了解決8人座變更5人座的問題,作者王毓瑄 這樣論述:

  觀光旅遊產業對於現今社會的影響層面甚為廣泛,而漓江煙雨人文渡假酒店位亦屬於觀光旅遊產業的一環。酒店位於中國大陸,陽朔縣,興坪古鎮。此渡假酒店正好鄰近漓江沿岸可觀賞煙雨之美,故得其名。本研究針對漓江煙雨人文渡假酒店之景觀酒吧做規劃設計研究,並從室內設計的角度探討飲酒與空間之關係,以及透過當地元素展現空間特色的過程。本研究欲探討並期許達成之研究成果如下:一、探討飲酒文化的相關研究、飯店酒吧空間之布局規劃與設備需求等相關文獻,以及相關案例之分析與討論。二、利用當地建築元素加以分析與應用。三、研究模擬「漓江煙雨人文渡假酒店酒吧空間」之設計規劃方法。四、設計實務操作,依據研究擬出適宜的平面規劃,並

提供專業的動線規劃建議,以及各空間2D圖面、細部大樣圖與3D模擬呈現。  酒,在人類的生活當中已經不可或缺,無論是當作與神溝通的橋梁,或是呼朋引伴飲酒作樂,又或是拿來烹飪食物,酒已經融入人類的文明當中成為「酒文化」。現代人的生活更是離不開酒精,渡假時更希望能在夜晚氣氛佳時小酌一杯。故在酒店中,必然需要有酒吧的存在,以提供旅客一個夜晚休閒的去處。  在實際田野調查後,透過文獻探討的方式尋找相關元素。本研究將探討中國酒文化與中西文化交流之影響,並針對酒吧空間相關文獻及法規做整理與分析。藉由案例分析的方式,了解其當地元素應用方式、光線與材質的運用以及空間與動線之安排,汲取其優點作為規劃設計之養分。本

研究結合中原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的形象設計與包裝,在符合尺度規範及法規的條件下,將平面設計之結果運用在空間當中以體現酒店之品牌精神。  本研究酒吧空間為酒店之景觀酒吧,利用空間之高低差關係,使每位顧客皆可直接欣賞漓江之美。空間主要利用當地元素作為材質之變化,以表現出當地文化色彩。且適時結合品牌之輔助圖形運用在空間當中,並利用燈光效果表現整體空間概念。

如何移動你的公車?:輕鬆駕馭生活、工作的寓言,讓你找回熱忱、增加效率、提高績效、無往不利!

為了解決8人座變更5人座的問題,作者隆.克拉克 這樣論述:

  ★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優秀是教出來的》作者 隆.克拉克最新力作!   ★ Amazon.com 讀者評價4.7顆星   ★ 榮獲「全美最佳教師獎」   ★ 歐普拉稱他為「驚奇人士」   ★ 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春風化雨師道情》(The Ron Clark Story)   ★ 如果你讀過《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一定不能錯過這本書!   工作、生活、家庭就像一輛公車,   車上有跑者、慢跑者、散步者、乘客與駕駛,   你是哪一種?   無論你是上班族、業務、主管、老闆、老師、學生,   本書能幫你達到100%的卓越與成功!   被歐普拉譽為「驚奇人士」的《紐約時報》暢銷作家隆.克

拉克(Ron Clark)   他不只會教書,教出優秀人才,   還讓他經營的學校成為全球頂尖名校與企業營運的典範!   可口可樂、聯邦快遞、全錄、美達航空……這些國際知名公司都曾受過他的訓練,   他榮獲全美最佳教師,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企業家。   他怎麼辦到的?   這一切都是從一個公車的寓言故事開始……   克拉克將生活、家庭、公司比喻為一輛載滿人的公車,   這輛公車沒有汽油,也沒電力,必須靠人提供動力。   他把車上的這些人分為五種人:   ◎砲哥(跑者):充滿熱情、保持前進,渴望好成績。   ◎小曼(慢跑者):做事穩定可靠、有條理,但不多要求自己。   ◎姍姍(散步者):慢慢

來、缺乏動力,覺得跑者和慢跑者太快。   ◎阿克(乘客):阻礙成功、拖垮團隊,就像等著要退休。   ◎賈爸(駕駛):掌握方向,設法讓公車向前邁進。   在你的公車上,目前你是哪一種?   .你可能本來是跑者,但已經欲振乏力,現在只能靠回味當年勇撐著。   .你可能是散步者,雖然很想跑,但筋疲力竭,跑也跑不動。   .你可能是很有潛力的跑者,卻遇上只想散步的主管,而且他根本不懂得欣賞你的價值。   .你可能是乘客,想改善自我,但不知要怎麼開始行走,更別說跑了。   .你可能是跑者,發現身邊出現一群更年輕的跑者高速奔馳著,相較之下,自己只是在快走。   .你可能是個好人,但因為個人生活發生了慘事

,讓你頓失奔跑的意願。   .你可能覺得自己好像已經跌出公車,而且還被它輾過去。比如:遭減薪或工作量增加卻沒加薪也沒人感謝你,或者你的職責突然出現令人不悅的變動。   如果你想學會如何加快自己的腳步,   或想激勵身邊的人每天都跑得比昨天快,   讀完本書,絕對讓你或身邊的人找回熱忱、更有效率,輕鬆達成目標! 熱血推薦   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 周育如   圓子夢創辦人 胡碩勻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資深講師 徐正宗   DFC Taiwan發起人 許芯瑋   正向與投資心理學教師 陳祐霖   熱血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益中   人氣部落客 螺螄拜恩   (依姓氏筆畫排列)   

「你是駕駛?跑者?還是?快用克拉克的方法,讓團隊齊把公車開往夢想吧!」──圓子夢創辦人 胡碩勻   「他的熱血和堅定理念,真的可以應用在每一種團隊上!」──DFC Taiwan發起人 許芯瑋   「隆.克拉克學院是全美最棒的學校,而隆.克拉克則是最不可思議的男人!」──美國名嘴 歐普拉   「如果你想要激勵身邊的人每天都跑得比昨天快一些,或者你想學會如何加快自己的步伐,都必讀這本書。」——富蘭克林柯維公司(FranklinCovey)資深副總裁 西恩.柯維(Sean Covey) Amazon.com 讀者好評如潮   「隆.克拉克是國內數一數二高水準的勵志演說家,懷疑的人一讀本書就

明白原因。這本感心之作蘊藏許多他個人獨到的想法,意在激發我們拓展教育孩子、民眾和社會的方式,發揮更高潛能。歐普拉也特別點出作者驚為天人的才能不容置疑。除了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必讀,想提升自我心靈的人(有誰不是?),這本書也是給你的。」──羅伯特.史蒂芬.湯瑪斯(Robert Steven Thomas)   「我超愛這本書的。當初是出差時在機場買的,讀著讀著就上癮了。不論你是老闆、員工還是投資商,這本書都在對你說話,對你的工作都能派上用場。克拉克詳盡解說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探討激勵他們工作有效或無效的方式,以及該怎麼達到效果。我很愛表達謝意的那章。不管你做什麼工作,這本書人人都必讀。」──Leah

8888   「讀起來很輕鬆的一本書,書中提到領導工作、教會或義工活動上有趣的方式,方法獨特,讓讀者培養他們現有的技藝和能力,並以個人步調激勵驅策他人,書名就是這樣來的,人人都驅策前進。如我所說,這種團隊建立的方式很獨特。工作表現步步高升早就不是什麼新概念,但你可依照個人的步調進行。我退休前總共花了十七至二十年教團隊建立……」──羅伯特.克魯茲(Robert Crouse)   「噢,隆.克拉克!沒人像隆.克拉克這麼會說故事、激勵鼓舞人心、點燃熱血。這本書很適合激勵個人的職場表現或送給員工讀,是自我反思的好工具。克拉克最為人所知的,當然就是他傑出教育家的身分,同時也是喬治亞州亞特蘭大隆.克

拉克學院的共同創辦人。這本書對老師、校長或不管誰都是好書!強力大推!」──D. Pace   「正當我需要重新發動引擎時,這本書出現了。我希望自己有天能做到最好,不僅為了自己,更為了教室裡的學生。我喜歡看到他們對學習充滿興奮,這本書讓我覺得重回軌道,讓每個進我教室的學生獲得趣味又刺激的學習經驗。」──亞馬遜顧客(Amazon Customer)   「行政人員、老師和家長必讀此書,商界人士也很適合。對我來說,這本書讓我在新學年度開始之際找回動力。隆.克拉克懂,我希望其他人/行政人員也懂!」──TST   「這本書漂亮的解釋了職場文化,如果你喜歡用故事和比喻上課……這本書讓你上天堂。遇見克

拉克先生和書中出現的職員後,我發現我的想法確實有些偏頗。記得讀他其他作品,聽他的線上演講。」──傑瑞德.派瑞(Jared Perry)   「這本書太有道理了!隆.克拉克再次成功達陣!我本身是教育工作者,所以對我完全通用,不過這本書商界也適用,這點太棒了!如果你有必要了解工作場合的真實面貌,我推薦這本書!」──梅根.布希(Megan Bush)   「監督下屬的主管,或被主管監督的下屬都必讀,Move Your Bus能讓你認識自己和工作夥伴。希望本書的智慧可以帶給你動力,增進技能,表現最佳。」──密絲緹.馬丁(Misty Martin)   「這本書淺顯易懂,告訴讀者該怎麼和各階員工互

動。書中諸多解說證實了我對員工支持和投注心力的方式無誤。」──康妮.吉爾曼(Connie Gilman)   公司上下各階層的人都要一讀……這本書真的太激勵人心,很寫實,平易近人又誠實,是工作上和個人生活必備卻少見的好物。」──安德莉雅.布雷克(Andria Black)   「這本書淺顯易懂,告訴讀者該怎麼和各階員工互動。書中諸多解說證實了我對員工支持和投注心力的方式無誤。」──康妮.吉爾曼(Connie Gilman)   「隆.克拉克這次又揮出一記全壘打!本書淺顯易懂,卻非常實用,不只對教育界的人,商界也適用。快點揮出球棒奔回本壘吧!」──克里斯汀.D.斯坦納德(Kristen D

. Stannard)   「我愛隆.克拉克,這本書沒讓人失望!」──M.瓦茲(M. Watts) 作者簡介 隆.克拉克(Ron Clark)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優秀是教出來的》(The Essential 55)一書銷售突破百萬冊,擁有全球25國語言版本。   他登上《今日》雜誌,CNN與《歐普拉秀》,歐普拉盛讚他為「驚奇人士」(Phenomenal Man)。2007年,他創辦隆.克拉克學院(Ron Clark Academy),每年在這美國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校區,培訓了數千上萬名教育人員與企業人士。他也走訪全球,傳播理念。   除了教學工作,克拉克也提供「財星五百

大」企業、中小企業和個人的諮商服務,幫助他們工作更好、更快、更有成效。本書是從他與企業工作催生,他了解到自己用來創造巔峰表現的工具,不只可以用在教室,也適用於企業董事會與更多地方。   想瞭解更多,請上ronclarkacademy.com。 譯者簡介 何玉美   臺北大學社會系畢,英國史特林大學出版研究所碩士。曾任財經、科技記者,以及出版社主編多年。 【好評推薦】 【推薦序】 歡迎搭乘本班公車,終點站是:讓你成為更好的人!/螺螄拜恩 【推薦序】 當教育經驗碰到了商業管理,會擦出什麼火花?/陳祐霖 【推薦序】 想創新、變革、加速達成目標,必讀本書!/西恩.柯維 【前

言】 我的成就,一切都是從公車寓言開始的…… Part 1 生活、家庭、工作像一輛公車,車上成員有…… 1. 跑者──盡心力投入工作,渴望好成績 2. 慢跑者──做事沉穩、有條理,需要被認可 3. 散步者──慢慢來、不喜變動,缺乏動力 4. 乘客──阻礙成功、拖垮團隊,只是負重 5. 駕駛──掌握組織方向,設法讓公車向前進 Part 2 如何讓你的公車加速前進? 6. 早到,準備開跑,提升你的價值 7. 你的專業在跑,別讓服裝儀容坐著 8. 打招呼,建立人脈的有效工具 9. 想進步,就跟跑者坐在一起 10. 迷失方向,別怕找人指點迷津 11. 接受批評,讓公車加速 12. 清理擋風玻璃,把

貢獻度發揮到最大 13. 接收暗示,讀懂跟你對話的人 14. 不想承擔解決,就閉嘴 15. 別換跑道,專注前方的路 16. 改變說話方式,扭轉文化 17. 跑者賣力、有貢獻,讓他獲得更多獎勵 18. 流露緊張感,讓散步者快起來 19. 尋求解決方法,別找藉口 20. 明白沒有什麼是自己應得的 21. 說到做到,建立公信力 22. 注意微不足道的小細節,讓結果大不同 Part 3 邁向卓越,要如何規劃路線? 23. 想全面加速,就讓跑者綻放光芒 24. 協助慢跑者展現最好的一面 25. 直接指導散步者該如何改進 26. 只有目標是不夠的,還需要提供配備 27. 出現問題時,直搗核心 28. 表

達謝意,能幫助每個人保持高水準 29. 營造歡笑,享受你的旅程 30. 結語:現在該把公車開向何處? 【後記】 奔馳的公車,有時也需要停下來 推薦序 歡迎搭乘本班公車,終點站是: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人氣部落客 螺螄拜恩   和書名恰恰相反,閱讀的起初,我認為公車何需移動?停在路邊也挺好的。車窗微啟,吹入徐徐涼風,迎面捎來空氣的溼度,多愜意舒服?   誰想在公車地板開個洞,像卡通《摩登原始人》般,大力揮汗,自個兒用腳跑?本人座右銘是「能躺就不坐,能坐便不站」,故對於這本激勵讀者奮發向上、追求人生新高度的書,我帶了不滿。   每讀一頁,就覺得作者隆.克拉克(Ron Clark)太

礙眼,字裡行間透著歌頌生命之熱情火花:潛力、敬業、努力奔跑、全速前進等字眼隔著薄薄紙頁,使勁跳動。彷彿聽到作者拿著大聲公在耳邊喊話:「加油啊!往前衝呀!成為頂尖的跑者吧!」究竟此人全副精力從何而來?我一天喝十打蜆精都搆不上他一成力道。   不甘心、不相信如此正面積極的力量,我支著下巴猥瑣思考:「世上哪有這麼光明的人?牛皮好吹、事情難辦。」於是擱下書,開始上網搜尋,意圖揭他的底,想說拽到一絲半點小辮子,懶人如我也就安心了。   結果,全軍覆沒。作者履歷輝煌、戰功彪炳,所思所言徹徹底底實踐在行為上,獲得巨大事業成功。而且何其不幸?原來幾年前,我還看過他的自傳改編電影,由六人行主角馬修派瑞主演,

片名叫《春風化雨師道情》(The Ron Clark Story)。   滿心咕噥,卻不得不折服,書只好繼續看下去。   研讀至全書後半,一則寓言描述,突然讓我驚覺,這不僅僅是一本職場書。所謂跑者、慢跑者、散步者、乘客、駕駛,和他們如何一同移動公車之哲學,可套用在任何組織與社群關係,也許是工作、學校,或友情、愛情、親情。   作者苦心傳授的是團體改造組織之技巧,亦為個人追求卓越的方法,無論你現在位高權重或無足輕重,不同階層的讀者,皆能從書中隻字片語,汲取需要的智慧與力量,學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且約莫因其教育家的身分,作者非常善於說故事,百來頁讀來淺顯易懂,譬喻生動而深入,書

末跋文,更令人感動至極,潸然淚下,忍不住跺腳說聲:「好啦!你贏了!」(到底在跟作者賭什麼氣?)   等到吹夠了風、看透了風景,公車依然得往前移,因為滾石不生苔,人生而在世,必須前進,所以何不放手信一回?讓《如何移動你的公車?》擔任你可靠實用的紙上駕駛吧! 推薦序 當教育經驗碰到了商業管理,會擦出什麼火花? ──正向與投資心理學教師 陳祐霖   或許你會想,每年出版的商管書那麼多,為什麼要翻閱本書?其有何特別之處?   本書不同於一般商業書籍艱澀難懂,因為作者是全美最佳教師、隆.克拉克學院創辦人,之前出版三本暢銷書,他能將複雜的觀念教導給學生使其快樂學習,那教育經驗對商業管理會有什麼樣

的幫助呢?   作者將親身實際的教育經驗,引導到教學管理現場中,一起帶領學院發展茁壯且成效斐然,這當中在教育行政管理上遇到的難題可能不亞於商業發展經營上面對的困境,能對商業人士會有不同的啟發,連著名的財星五百大企業都紛紛邀請他來傳授經營管理法,其中必有讓人學習之處。   在書中,作者以教育的觀點切入,用淺顯易懂的公車概念來譬喻一間組織,裡面的成員分別有:跑者、慢跑者、散步者、乘客和駕駛五類,描述各類型的人之間發生各種相處的趣事和如何讓公車前進。作者用故事口吻,詼諧的說出各種情境的狀況和問題,將複雜的管理知識簡單化,並詳述如何相處與因應的方法,最後再給予實用性的建議。內容敘述的情形在你的工作

中都會遇到,讓你能輕鬆瞭解又能學得精意。   公司組織經營的困難在於:在團體中,不是每位成員都是跑者且表現優秀,而是各類型的人都有,經營者想要達成公司的目標,全靠團體成員的共同努力,這當中必定有衝突爭執和對立矛盾,嚴重的會形成內鬥與內耗。在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中,碰到困難的事情還較好處理,但「人的問題」往往最棘手且難以解決,這也是組織中最大的挑戰。就像書中提到的,跑者與乘客的對立、散步者的惰性傳染、慢跑者對自己較缺乏信心、駕駛必須花時間精力調和大家並一起達成目標等,這些都是團體中會發生的情形。   閱讀時,請不斷省思自己,自己是哪種類型的人?在工作或人生發展上,遇到各類型的人,你將如何因應處理

呢?要記住,人的問題是最複雜的,如能這樣思考,可幫助你容易解決問題。   不論你是商業人士、教育人員或其他領域的工作者,本書會對你有很大的助益。   好了!不多說,現在就趕緊翻閱本書,來享受一場公車之旅吧! 推薦序 想創新、變革、加速達成目標,必讀本書! ──富蘭克林柯維公司(FranklinCovey)資深副總裁 西恩.柯維(Sean Covey)   身為企業的專業工作者,我們每天都面臨挑戰。也許是面對新主管或顧客,卻不知怎麼討好;或者遇上好像一直扯我們後腿的同事。做為主管,你想協助手下團隊做得更多、更好、更快、更高明。做為員工,你想表現出最好的一面,而且希望有人注意到你的佳績,

並予以讚賞。   這些大多似乎都不是我們個人可以控制的。然而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握有改善自己,協助別人前進的必備工具,就像隆.克拉克(Ron Clark)說的,去移動我們自己的公車。這就是為什麼我發覺這本書至關重要:隆和他所做的事,跟我們在富蘭克林柯維公司做的所有事,背後都基於同一種個人責任感與追求卓越的精神。   我們公司跟隆合作已經好多年了。他是美國頂尖的教育工作者,二○○○年當選「全美最佳教師」(Teacher of the Year)。隆走訪全國各地,深入校園,宣揚他獨創的教學法,並且與富蘭克林柯維的「領袖特質自我啟發課程」(Leader in Me School)聯手,合力推動這

種改造計畫。他是位享譽國際的世界級教育家。但或許有人會這麼問,商業上的事,憑什麼要聽從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他從教室裡所學到的,真的可以解決我們在董事會、辦公室裡遇到的商業難題嗎?   關於這點,我可以大聲地說:可以!首先,隆本身就是個出色的營運人士。他所經營的隆.克拉克學院(Ron Clark Academy)是個數百萬美元規模的機構,而且是公認全球最頂尖的學校之一。每一學年,他負責督導大大小小行政營運工作,每天還親自從事教學工作。   這些都還只是這位機構創辦人兼執行長工作職責的一小部分而已,他還得不斷籌資、辦活動,並四處募捐,每年為這所位於美國亞特蘭大的示範學校、為這些學生,帶進幾百萬美

元的資金挹注。他也教導其他教育工作者,做事更有效率,不只是他自己機構裡的成員,也包括其他學校的同業。到目前為止,已經超過兩萬五千名教師與校長,參訪過隆.克拉克學院,觀摩他親身示範的教學。綜觀來說,現在美國每天有一百萬名學生,是由隆.克拉克學院所訓練出來的老師所教導。   企業領袖也都注意到他了。隆每年受邀到「財星五百大」企業,以及全美與全球各行各業,去傳授他獨創的領導統御法,即本書所談的概念。許多知名企業都邀請隆,去教導員工如何創新、變革,並加速達成目標。已經受過訓的企業包括:聯邦快遞、全錄、威訊無線(Verizon Wireless)、可口可樂、達美航空、BBT 銀行、YP 公司、透納廣播

、Great American 金融顧問、eVestment 投資顧問,以及聯邦儲備銀行等。他跟我們一樣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卻能在有限時間內,把這些事全都圓滿做好。這難道還不足以證明,他是個能身兼數職又多才多藝的商業領袖人物嗎?   根據本書的說法,隆.克拉克是個「跑者」(Runner),他整個生命就在全速衝刺中。他激勵身邊的人,加快腳步,跟著他一起奔跑。總之,這本充滿見地的書,寫的就是鍥而不捨追求卓越的方法,不管你做什麼都適用。如果你想要激勵身邊的人每天都跑得比昨天快一些,或者你想學會如何加快自己的步伐,都必讀這本書。 前言 我的成就,一切都是從公車寓言開始的……   其實我並不想寫

書。我經營一所馳名世界的學校,它是全球學校與企業營運的典範。我投入全職教學工作,每年有成千上萬的訪客,來觀摩我們教務運作的模式。我也到世界各地的學校與企業演講,分享我們的成功模式。我手忙腳亂、分身乏術,老實說寫作根本排不進來;然而這無關乎我想不想做,而絕對是種內在召喚。我們在這所學校發現了能夠改造組織的力量,我必須將這發現傳遞出去。   多年前,我發展出一套營運法,把全美各地許多學校與企業的領袖都發動起來。一切從一個關於公車的小故事開始,但最後發展成一套龐大的概念,能增進成果,提升士氣與生產力。在告訴你這故事的精髓之前,讓我退後一步,為你即將體驗到的一切描繪個梗概。   我先說個年輕人從事

他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的故事。這年輕人我們就叫他安迪(Andy)吧,他在3R企業(3R Organization)工作。跟許多職場中人一樣,安迪懵懵懂懂地一腳踩進去,卻不怎麼明白自己要從這工作獲得什麼,也不太知道他希望自己能為這工作貢獻什麼。不過開始上班後,所見所聞讓他十分詫異。3R企業對顧客並不好,這是因為這家公司沒有提供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給顧客。更糟的是,這些客人也變得很習於買到這種劣等品,根本沒想過要求任何改善。雖然這也不能怪他們,但卻必須說這些人對自己投入時間與金錢所買到的東西,實在不夠計較。他們純粹只是不知道有其他可能,而且已不期待任何事物可以更好。   安迪當時對企業經營還不太了解,

但他卻漸漸明顯察覺,周遭這些公司員工對工作並不投入。他們每天來上班,填滿這些時數,薪水照領但求能做越少越好。打發時間對他們來說非常容易(可以就這樣慢慢混到退休),因為顧客對他們要求不高。當然啦,不時還是會有客訴問題要處理,不過很快就被一般員工壓下來了,絕不會耽誤自己的午茶休息時間。   安迪可以看出,這些人正一點一點拖垮組織。雖然他年輕又經驗不足,但他看著前方路途可以預言,憾事在這些顧客身上一觸即發,而且會是整群人集體遭殃。這是個對誰都沒好處的商業模式,一個負面的惡性循環,危機隨時會爆發。於是安迪決定起身為自己做些事。他有很多跳脫框架的想法,能把顧客群經營得更好,改善他們拿到的產品。他把這些

想法帶進工作,逕自實驗改善,即使那些人根本不在意。雖然他的方法不正統,不過卻開始看出效益。安迪當時並不知道, 他所進行的, 就是現在商業上所說的「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儘管如此,在安迪心中,他在3R企業所做的努力,也只是黑暗中的一小束光,他真正想做的,是為那些死氣沉沉的員工點燃一把熊熊火焰,不僅讓他們振奮覺醒,也讓整個組織動起來。他夢想能看見一個因充滿活力與創新而歡欣鼓舞的組織,有著優異卓越的企業文化。但他充其量只是個中級的員工,也就是說,他沒有資源與權力去做他夢想中那種整體組織的變革。事實上,他還得等十五年,等他成為組織的領導人才行。   你可

能已經猜到了,故事中的安迪其實就是我本人隆.克拉克。而3R企業,就等同我剛展開執教生涯時,讓我身陷其中的有問題的學校體系。我在此用這些隱喻想表達的是,你我都同樣面對棘手的挑戰,不管我們從事哪個行業,也不論我們在組織中扮演什麼角色。現今世界以光速變化,而我們也要與周遭的一切齊步,與時俱進,無論是在科技、文化、顧客喜好、環境規範、社會價值觀,甚至是氣候。組織外的情境改變時,我們都必須努力讓內部也跟上變化。我會在這本書中,告訴你怎麼做。   距離不太遙遠的兩個世界   不管你相不相信,經營一所學校與經營一家企業,背後有許多並行不悖的道理。事實上,我經常對「財星五百大」企業高階主管演講,分享我的成

功策略。最近幾年,我去過透納廣播、達美航空、可口可樂,BBT銀行、YP公司,以及喬治亞電力公司等大企業演講。為什麼這些企業高層要聽信一個教書的呢?請繼續聽我說下去吧!   我剛開始教書時,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鄉間的學校,我用自己創新的手法教學,成效卓著。這激勵了我收拾行囊朝紐約奔馳,因為我聽說紐約市內有許多學校的學生考試成績普遍很糟,而且嚴重短缺有經驗的老師。後來我接手了一個程度不好的班級,便設法激勵學生用功。結果學期結束時,他們的考試成績已超越那一區資優的學生,因此我獲頒二○○○年「全美最佳教師」,在《歐普拉秀》亮相,受邀進入白宮,二○○三年寫了《優秀是教出來的》(The Essential

55)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緊接在那本書之後,二○○七年,我在亞特蘭大市內創立了隆.克拉克學院。   時至今日,在踏入教職超過二十五年之後,我終於找到一種大舉改變組織環境的方法,那是我在北卡羅萊納教書第一年時根本不敢妄想能做到的改變。我經營一所優異獨特的學校,不只為孩子提供世界級的教育,而且也是個教職人員訓練中心,每年有成千上萬人從世界各地來此受訓。總括來說,美國每天有一百萬名學童,接受的是來我們學院受訓過的教師的教導。那些在我們學校受到專業培訓的教師,帶著跟我教書第一年相同的活力、激情與熱忱,回到他們的城市、他們的教室去教導學生。我知道那種活力確實存在,只要老師運用工具就可以幫他們做到。

  我們學院現場的專業培訓課程,讓這些教師知道如何做得更好,也大方傳授我們的祕訣,引導校務人員建立能不斷創造佳績、保持高水準表現的團隊。而許多對我們的成功模式有興趣的商業人士,也會報名參加我們課程。這些培訓課程每年為我們帶來數百萬美元的收益,支應了我們營運這個機構的開銷。我除了擔任這所學校的主事者、籌款人、企業人才培訓師外,每天還要教課!而且每年還做六十場演講,把我的管理方法傳布給世界各地的學校與企業。那些聽過演講的人,通常都會想要來隆.克拉克學院,看我們示範怎麼落實這些方法,親眼看這些方法如何發揮神奇的力量。   學生有成就,學校才算成功。我們一半以上的學生都來自低收入家庭,學業程度參差

不齊。來RCA就學之前,有些學生的功課一直都不好,有些學生已經表現不錯;然而畢業時,他們所獲得的獎學金總計高達數百萬美元。事實上,我們的畢業生,全數都進了大學。   我們在RCA發展出來的方法,不但能有效激勵學生與老師,也能讓團體中每個層級,都維持一種卓越的文化。從最年幼的學生,到資深的教職人員,每個人都想辦法做得更多、更好,不論他們手邊在做什麼,都會想辦法做出成績。就學校而言,聽起來是很棒的學習環境。事實上,就任何行業來說,它聽起來都是令人羨慕的企業環境。   我要告訴你的是,這在你的組織也絕對可行,不管你是高階領導人,或是個小職員,還是培育未來英才的老師,這本書肯定能幫助你做到。  

 公車寓言   我在某次演講中,用了公車做比喻,來說明在一個組織中想促成改變的情境。我當時並不知道,這個檢視組織的簡單方法,會讓我經營隆.克拉克學院的獨特手法成形,那方法主要是從想讓教職員做出最好的成績著眼。在進一步衍生說明這概念時,我發現聽眾很有共鳴。這概念現在正幫助大大小小的企業改頭換面,我想它也能助你一臂之力。   我來說明一下基本設定。我們會用這公車代表你的事業。更具體來說,它代表你希望你的組織達成的目標與成就。根據你個人情況,這公車可能是一家大企業、小公司、球隊、你的家庭,甚至是學校。   現在這輛公車沒有油箱、沒有汽油,所以如果你的團隊裡沒有人能充當能源與燃料,這個組織哪裡也

去不了。那麼想像我們要在公車地板上開洞,用自己的腳力來讓公車移動,就像摩登原始人弗萊德(Fred Flintstone)一樣。也就是說,組織能不能達到目標,完全仰賴團隊裡的人,包括「你」在內。如果每個人都盡他最大的力量,目標很快就能達成。   當然並非每個人移動公車時都用了一樣多的力氣。每個組織都一樣,各種類型的人都有,我內心是以出力大小來歸類。我把他們分為跑者(Runner)、慢跑者(Joggers)、散步者(Walkers)、乘客(Riders)、和駕駛(Drivers)。跑者是表現最突出的那些人,他們真的很賣力在移動公車。慢跑者算是優良員工,他們做得不錯,但還不到跑者那種水準。散步者貢

獻的推進動能比較少一點。乘客基本上是增加了重量。我們會在第一章更詳細介紹他們,到時根據你對組織的貢獻度,你會知道自己目前屬於哪種類型。   你是哪一種?   .你可能本來是跑者,但已經欲振乏力,現在只能靠回味當年勇撐著。   .你可能是散步者,雖然很想跑,但因為千瘡百孔、筋疲力竭,跑也跑不動。   .你可能是很有潛力的跑者,卻礙於遇上一個只想散步的主管,而且他根本不懂得欣賞你對組織的價值。   .你可能是個乘客,想要改善自我,但不知要怎麼開始行走,更別說跑了。   .你可能是個跑者,發現身邊出現一群年輕跑者,像配備著渦輪加速器似的高速奔馳著,相形之下,自己竟只像是在快走而已。   .你可能

是個好人,但因為私領域發生了慘事,讓你頓失奔跑的意願。   .你可能覺得自己好像已經跌出公車,而且還被它輾過去。比如:你可能剛被減薪,或者增加工作量卻沒加薪也沒人感謝你,或者你的職責突然出現令人不悅的變更(如果你是個教師的話,可能像是你得多負責一個年級,或多帶一門課)。   在公車寓言裡,我是駕駛,而且我想要把大家變成一個強大且不朽的團隊。我想要在這世界做出大改變,我想激勵別人去追尋那些深具意義又無比重要的目標。這公車影響了我對工作與生命的看法,我保證它也會改變你的思維以及人生。   你準備好啟程了嗎?本書是這樣的,每一章我們都會用一個寓言故事揭開序幕,這些故事會讓我們看到這些跑者,慢跑者

,散步者,乘客和駕駛怎麼看待工作,以及為了移動公車,這些人彼此又是怎麼互動。有些故事可能會太誇張,或者有點好笑,但那樣更能把事情描繪得栩栩如生,讓大家都輕鬆理解。這也是我用這種方式寫這本書的主要理由。   我教歷史、數學或者時事議題時,都會用故事來輔助。這樣比較能讓人產生連結,因而能把內容傳達得更清楚、更深入、更生動。舉例來說,我在課堂上要講述安東尼致凱撒大帝的弔辭時,我會跳上桌子,把燈光調暗,披件袍子,扮成古羅馬人矗立在學生面前,然後念那份弔辭。同時我也會叫學生想像自己是當時圍觀的聽眾,並要他們做出當時那些人會有的反應。我希望寫實一點,像那樣的講課方式,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同講課

一樣,我也想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寫這本書,以便各行各業、各階層的人都更能產生共鳴。我們可能在不同的行業,可是這些故事內容,會把我們串連起來。   以下是這個小故事裡的五個主要人物,我把他們的名字刻意設定成呼應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以便你隨時讀到時都能立刻心神領會。   人物陣容   砲哥----------------跑者(The Runner)   小曼----------------慢跑者(The Jogger)   姍姍----------------散步者(The Walker)   阿克----------------乘客(The Rider)   賈爸----------------

駕駛(The Driver)   現在請繼續往下讀吧⋯⋯同時準備好,搭公車了! Part 1 生活、家庭、工作像一輛公車,車上成員有…… 剛開始教書的時候,我注意到某些老師一整天都坐在他們的辦公桌前教學。 我也看到那樣動也不動、缺乏活力與熱忱的老師,以及學生的回應,是如何讓教室內的生命力盡失。這些老師就像自己是一團固定在辦公桌前的黏土,不得離開也不能亂動一樣。有些老師則會站起身,在教室內走來走去,花一點心思讓課程比較生動些。然而也有一種類型的老師完全不同,他們從不鬆懈,腳步帶著一股真實的動能。他們一整天都不會坐下,迫切地把活力灌注在班上,講課時滿場跑,午餐時間結束時,他會衝到餐廳迅速敏捷

地把學生召回。這些老師似乎直到下課都不疲累;他們每天在學校待得最久。不僅最早到校,也留得很晚,擔任課後輔導。而那些整天坐著的老師,可能下午三點半就走了,能越早下班越好。而且我漸漸發現,那些表現優異的學生,他們之所以成功,跟那些與他們長時間共處的老師的特質息息相關,有活力的老師能激發出有動力的學生。 所以在我心中,事情變成好像我在跟誰比賽一樣。我做每件事,都希望表現得與眾不同、不平凡。我不斷督促自己做到最好。我深深相信,把越多活力帶進課堂,學生會越有成就。這種比賽的概念,我暗自覺得,它某種程度隱含了一幅圖像,猶如一輛黃色的校車,由老師及教職員工用腳力來推進。而我開始想像,如果車上每個人都盡全力奔

跑會怎麼樣。如果大家全速行進,啟發年輕人,讓每個人都發揮潛能,那麼可以肯定的是,不只是學生,包含我們的社區以及整個世界都將受惠。 我邀請你想像一下,你希望你的公車是什麼樣的大小、型式以及顏色。也許一點都不像那種黃色的校車,或許是長長的流線造型的遊覽車,墨色鏡片的窗戶把強光與叮噹作響的亮紅色市區電車阻擋在外。也許是一輛雙層巴士,拉高你前方的視野;又或者是裝甲公車、宴會巴士,甚至是一輛香檳專車。 記住,這輛公車代表你的組織目標與成就,包含任何型態的組織,有可能是你的事業、家庭,乃至於由你所主導的社區委員會。也別忘了這輛車沒有油箱,也不會自動上路,你得運用人力讓它前進。 準備好見見幾個可能會跟你同車

的人了嗎?我們走吧!

嬰兒車設計研發流程之改善

為了解決8人座變更5人座的問題,作者劉博宇 這樣論述:

本論文為研究嬰兒車創新專案之有關造型、機構與結構的設計流程,並探討電腦輔助工程分析對於降低創新專案研發風險之可行性。 首先分析市場各式嬰兒車折疊機構之差異並進行分類與比較。第二步了解目標市場之產品安全規範,針對主要測試驗證項目評估專案研發可改進之方向。第三步以現有創新專案為案例,描述新產品之設計研發流程與過程。第四步以創新專案導入電腦輔助工程分析,主要以設計變更專案來做為修改前後之原設計組與改善組,並將樣品模型的實測數據與電腦分析數據進行比對驗證。最後則探討採用電腦分析模擬驗證取代實際測試驗證之可能性,並作為改善嬰兒車傳統設計研發流程之應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