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NR Repeater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孫卓勳所指導 陳炳榮的 寬頻雙饋入毫米波天線之設計 (2021),提出5G NR Repeater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毫米波、雙饋入、天線陣列、Ka波段、寬頻天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電子研究所 陳紹基、簡鳳村所指導 林世昌的 一個高效能全雙工系統自我干擾消除架構設計 (2018),提出因為有 全雙工、自我干擾消除、適應性濾波器的重點而找出了 5G NR Repeater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5G NR Repeater,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寬頻雙饋入毫米波天線之設計

為了解決5G NR Repeater的問題,作者陳炳榮 這樣論述:

越來越大的資料傳輸量,低延遲快速資料回饋與沒有無線電波訊死角,是未來通訊發展三大發展的主流。為了實現大頻寬資料傳輸,需要更高的調變技術與更高的傳輸的頻率如毫米波可以實現,低資料延遲可以邊緣計算方式達成,至於沒有通信的死角,除了廣布室內室外基地台(base station),微基地台(femtocell),中繼器(repeater) , 客戶終端設備(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戶外設備(outdoor unit) 此外低軌道衛星通訊也變得十分重要,無論在救災在戰時在高山在海面上,低軌道衛星扮演舉足輕重的腳色,之後來會有飛機或無人機船艦組成的,非陸上網路系統

( Non-Terrestrial Networks ),可以增加通訊訊號覆蓋率、傳輸率與低延遲。本論文主要研究雙饋入寬頻毫米波天線,此天線的頻段能支援部分 Ka band(27 GHz~40 GHz) 衛星通訊5G FR2 n257 (25.6 GHz~29.5 GHz) 、n258 (24.25 GHz~27.5 GHz) N260 (37 GHz~40 GHz)、n261 (27.5 GHz-28.35 GHz),上述的裝置需要很多不同的頻段的天線支援上述的頻率,本論文研究嘗試設計一隻雙饋入寬頻天線,支援上述所有頻率,比之前毫米波傳統天線各種頻段需要不同的天線,造成天線區域有不同的頻段天

線,浪費寶貴天線空間,天線陣列變少,天線波束變化也變少,發射電路複雜。本論文雙饋入寬頻天線,相同天線面積下可以放更多天線,做更多的波束的變化,減少發射電路的複雜度。這是一般單頻天線沒法做到的。同時不使用Rogers 高頻PCB版改採南亞電NP530,來製本論文天線,為國內產業增加國際的競爭力。

一個高效能全雙工系統自我干擾消除架構設計

為了解決5G NR Repeater的問題,作者林世昌 這樣論述:

在本論文,我們提出了一個高效能全雙工系統自我干擾消除架構設計。一開始我們將介紹全雙工系統的操作原理和遇到的設計挑戰。全雙工系統面臨到最大的問題是在傳輸時,接收端將會接收到自己傳送端回傳的自我干擾訊號所以要實現全雙工系統需要有自我干擾消除架構。再來我們考慮會影響自我干擾消除能力的因素包含傳送端震盪器的Phase Noise(PN)和傳送端的非線性放大器非線性特性。在傳送端架構我們加入數位預失真預測技術,以消除傳送端非線性特性。在接收機架構中數位自我干擾消除要先進行自我干擾通道估測以重建出自我干擾訊號。我們使用最小均方差適應性濾波器(Least Mean Square LMS)進行估測,並提出兩

個動態步階低複雜度最小均方差濾波器以增強數位自我干擾的能力。我們最後分析出全雙工系統的操作步驟,在適應性濾波器訓練階段,我們先從自己的傳送端送出訓練訊號,以訓練自我干擾通道。在適應性濾波器追蹤階段,我們將遠端資料解碼回授至適應性濾波器,以增加適應性濾波器精準度。在模擬結果中,我們確定提出的架構在單天線和2*2天線全雙工系統中數位消除都能保有40~50dB的消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