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 公車動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另外網站公路客運即時動態資訊網- 以路線編號或站牌搜尋也說明:上班時間: 上午08:30至下午05:30; 地址: 108234臺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5號; 總機(代表號): 02-2307-0123; 公路總局車輛動態資訊管理中心: 02-2689-0064.

國立交通大學 管理學院運輸物流學程 邱裕鈞所指導 吳怡潔的 公車站牌穩健時刻表之設計 (2019),提出539 公車動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車即時到離站、站牌時刻表、基因演算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 張俊陽所指導 林宏彥的 影響智慧型運輸系統持續使用意圖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公車動態資訊系統為例 (2010),提出因為有 智慧型運輸系統、資訊系統接受後持續使用模型、資訊系統成功模式、轉換成本、習慣的重點而找出了 539 公車動態的解答。

最後網站花大錢又搞不好公車動態系統擺烏龍 - 自由時報則補充:北市公共運輸處表示,調閱公車動態資訊系統歷史訊息,公車回場站後,因司機未將GPS車機切換至非營運狀態,且總站蘆洲站與旁邊的永安里距離太接近,觸發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539 公車動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公車站牌穩健時刻表之設計

為了解決539 公車動態的問題,作者吳怡潔 這樣論述:

近年來各縣市政府積極推動公車智慧型站牌建置,提供乘客掌握公車最新位置及預估到站資訊,進而提升公共運輸使用率及旅客服務滿意度,然而考量到智慧站牌的設置成本及電力供應,於國內所有站牌建置智慧型站牌的難度較高。因此,本研究將設計可靠的站牌時刻表供偏遠地區公車站牌使用,用以取代智慧型站牌建置之方案。本研究依據公車到離站歷史資訊,期望發展一套站牌時刻表模型。此模型將透過控制站牌點的方式,當車輛提早抵達控制站牌點時,需停等至時刻表表定離站時間方可離站;若車輛晚到控制站牌點時,乘客等至車輛抵達站牌方可上車。依據車輛早到及晚到機率,將產生車輛怠速營運成本、車上乘客等候成本及車外乘客等待成本。本研究將提出三種

控制站牌點設計情境,情境一公車可停等於所有站牌、情境二公車僅可停等於所有控制站牌點及情境三公車僅可停等於五個控制站牌點。研究選取國內各一條短路線及長路線,分別利用歷史平均法及基因演算法兩種計算方式比較總時間成本,其結果顯示利用基因演算法停等於所有站牌之總成本最小,且此方法應用於長路線的表現效果較佳,故在公車路線旅行時間不確定性下,可適用此最佳站牌時刻表模型。

影響智慧型運輸系統持續使用意圖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公車動態資訊系統為例

為了解決539 公車動態的問題,作者林宏彥 這樣論述:

隨著資訊與通訊科技的進步,智慧型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簡稱ITS)已是世界各國公認提升運輸系統運作效率與服務品質的重要措施。我國交通部亦於民國91年頒佈之「交通政策白皮書」中將ITS列為我國重要運輸政策之一,可見ITS發展的重要性。然而,在投入龐大的經費建置智慧型運輸系統後,如何評估資訊系統的成功與否,使用者的持續使用將是影響資訊系統成功的關鍵因素。回顧過去相關文獻發現有關智慧型運輸系統持續使用意圖因素的研究相當匱乏,因此本研究以資訊系統接受後持續使用模型為基礎,結合資訊系統成功模型、轉換成本與習慣觀點,並以高雄市公車動態資訊系統為例

,建立影響公車動態資訊系統持續使用意圖的研究模型,藉以探討影響智慧型運輸系統持續使用意圖的因素。本研究以問卷方式進行實證研究,並以有使用過高雄市公車動態資訊系統經驗的使用者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調查,經回收後得到有效問卷為20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51.2%。經進行線性結構關係模式(SEM)的實證分析後,得到結論如下:1.認知有用性、使用者滿意度、轉換成本及習慣會直接影響公車動態資訊系統持續使用意圖。2.資訊品質確認與服務品質確認會透過使用者滿意度與認知有用性間接影響公車動態資訊系統持續使用意圖,而系統品質確認只透過認知有用性間接影響公車動態資訊系統持續使用意圖。本研究結果,在學術上,延伸持續使用

意圖議題到公車動態資訊系統領域,以彌補過去在這方面研究不足之處。在實務上,可作為政府部門或承包商於規劃或維護系統時之參考,藉以提昇使用者持續使用意願及改善公車營運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