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加速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 沈茂松、張志誠所指導 凃錦穆的 惰性減震擋土牆之初步研究 (2020),提出1g加速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惰性減震牆、減震、擋土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 沈茂松所指導 王浩鈞的 建築結構惰性減震牆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減震、六軸振動模擬平台、惰性減震牆的重點而找出了 1g加速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g加速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g加速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先備知識:
1.重量與質量的差別

影片重點:
1.由F=ma我們可以知道力的導出單位是kg*m/s/s,也做N(或nt, 牛頓)。
2. 1牛頓的力可以使1kg的物體產生1m/s/s的加速度。
3. 1達因(dyne)的力可以使1g的物體產生1cm/s/s的加速度。
4. 1牛頓=100000達因(十的五次方達因)。
5. 1kgw(公斤重)=m*g=1kg*9.8m/s/s=9.8N(牛頓)。
6. 1gw(公克重)=m*g=1g*980cm/s/s=980dyne(達因)。

更多教學影片在均一教育平台 http://www.junyiacademy.org/

惰性減震擋土牆之初步研究

為了解決1g加速度的問題,作者凃錦穆 這樣論述:

本研究將沒有背填土之重力式、懸臂式與扶壁式擋土牆模型,利用無凝聚力之彈珠,附加在擋土牆側邊,形成之惰性減震擋土牆,經六軸振動台測試在不同地震加速度之減震行為。本研究模擬原尺寸為長11.5m、寬4m、高5m之擋土牆以壓克力製成之比例1/20之三種擋土牆模型,分別為重力式、懸臂式、及扶壁式擋土牆模型(長57.5cm、寬20cm、高25cm),並以強化玻璃製成中空牆壁放置彈珠配置在擋土牆側邊作為惰性減震牆,以六軸振動模擬平台來模擬15種不同配置、及地表加速度0.25g~1.25g之地震,並以應變計黏貼於模型上,藉以測量其應變,並分析及比較不同惰性減震牆配置之影響。應變之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無論有

無配置惰性減震牆,應變趨勢在0.25g至0.75g時產生下降,再從0.75g至1.25g時提高,且0.75g時的應變幾乎皆為最低;懸臂式模型之最佳配置為放滿十層彈珠(每層放滿28顆,彈珠中量佔比26%),在總共30種條件之數據裡,共有14個為最佳,且只有6個數據為應變放大效果,其餘皆為應變抑制效果;扶壁式模型之最佳配置為間隔放滿彈珠(從上往下第2、4、6、8、10層放置彈珠,總共五層彈珠重量佔比7%),在總共55種條件之數據裡,共有32個為最佳,且只有3個條件下為應變放大,其餘皆為應變抑制效果。無配置惰性減震牆時,重力式擋土牆模型、懸臂式擋土牆模型、扶壁式擋土牆模型,在0.25g至0.5g時,

懸臂式模型之應變小於重力式模型之應變,扶壁式應變最大;而扶壁式模型中,扶壁上之點位應變小於兩扶壁間之點位;且懸臂式與重力式在加速度0.56g時交叉,應變一樣;懸臂式與扶壁上點位在加速度0.62g與0.94g時交叉,應變一樣;懸臂式與扶壁間的點位在加速度0.7g與0.8g時交叉,應變一樣。配置惰性減震牆最佳配置時,重力式擋土牆模型、懸臂式滿彈珠配置、扶壁式間隔配置彈珠之比較,懸臂式滿彈珠及扶壁式間隔彈珠在0.25g至0.5g之應變大幅下降,小於重力式之應變,但在0.75g至1.25g時,仍然為重力式模型之應變最小;且懸臂式與扶壁式在加速度0.43g與1.15g時交叉,應變一樣;懸臂式與重力式在加

速度0.74g時交叉,應變一樣;扶壁式與重力式在加速度0.66g時交叉,應變一樣。

建築結構惰性減震牆之研究

為了解決1g加速度的問題,作者王浩鈞 這樣論述:

本研究在建築模型上加入惰性減震牆,利用三棟三層三跨70.0cm×66.0cm×58.2cm具雙層玻璃牆之壓克力模型,改變不同的惰性減震牆位置共十三種配置方式,並對模型試體分別進行0.25g、0.5g、0.75g及1g四種加速度的模式進行六軸振動模擬平台試驗,藉由梁、柱黏貼之應變計可量測梁、柱應變變化。本研究十九種惰性減震牆配置方式,在六軸振動台振動試驗求得惰性減震牆不同位置之組合下,單位彈珠重所減少之梁柱應變量,並以價值工程方式(強柱弱梁取2:1的加權)分析出1. 在地震加速度0.25g〜0.75g下,惰性減震牆加在最高樓層或中間樓層減震效果最好。2. 在地震加速度1g下,惰性減震牆加在

全樓層之最外側減震效果最好。在模型試驗中,地震加速度大到0.75g以上,惰性減震牆亦只有部分梁、柱有減震效果,而部分梁、柱則會增大應變,建築物模型第一樓中間兩跨之兩面牆設為惰性減震牆的梁柱應變減少及放大,在0.25g〜1g加速度模式下皆在梁、柱強度設計法(USD)極限強度設計(Mu=ψ•Mn)容許範圍內,即代表減震效果最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