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W-40 機油黏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車輛工程系碩士班 翁豊在所指導 蔡東烜的 汽車引擎潤滑油性能測試 (2015),提出15W-40 機油黏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機油、黏度、磨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車輛科技研究所 吳建達所指導 黃仕丞的 應用聲音訊號及類神經技術於機油黏度級數之辨識 (2014),提出因為有 機油黏度、魏格納分布、多小波轉換、經驗模態分解、類神經網路、廣義回歸類神經的重點而找出了 15W-40 機油黏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5W-40 機油黏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汽車引擎潤滑油性能測試

為了解決15W-40 機油黏度的問題,作者蔡東烜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將齒輪油加入引擎內否可以達到與機油相同的潤滑效果,實驗測試內容為汽車引擎內加入齒輪油,之後進行實車路跑測試,且每一萬公里時進行引擎潤滑油性能測試,了解潤滑油性能狀況,期望可減少汽車機油使用,進而達到環保省能的效果。因此,為觀察汽車引擎潤滑油性能狀況,在長途行駛狀態下,不更換引擎機油(僅在水位不足時添加),於每行駛一萬公里時進行引擎潤滑油取樣檢驗,並分析潤滑油性能情況,了解長距離行駛狀態下,僅進行潤滑油添加的行車情況及平均油耗,最後並於達到行駛十萬公里時,分析汽缸磨耗進行引擎細部拆解、清洗、零件磨耗之量測記錄與觀察。實驗結果顯示:一、油耗分析表顯示,實驗期間整體平均油耗為11.

5km/L。本實驗測試油品為齒輪油級別為80W/90黏度係數類似機油15W/40。二、引擎內油汙、雜質過多,已造成部分機件磨耗。例如機油濾清器不良、機油氧化、軸承波司損傷、機油添加劑衰退、造成活塞油環咬死。三、油品黏度太高,潤滑效果不佳。齒輪油未能短時間被運送至零組件,因此會加大啟動時所受磨損,低溫起動將變得困難,清洗作用及冷卻散熱作用變差,功率損失導致燃油消耗增大。四、實驗車測試結果齒輪油當成潤滑使用是可行的,且宜定期或定里程檢查更換,建議一般中古汽車車主應可於每1-2萬公里之前後進行機油更換,不致影響及引擎組件。

應用聲音訊號及類神經技術於機油黏度級數之辨識

為了解決15W-40 機油黏度的問題,作者黃仕丞 這樣論述:

引擎機油的成分及黏度會因為不同的工作條件而有所不同,本研究主要探討引擎機油在不同黏度級數下於機件間潤滑時產生的聲音訊號變化。研究主要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中,分別將不同級數之機油添加進自製齒輪箱中作為潤滑劑,並於運轉中同時擷取齒輪箱內潤滑之聲音訊號,擷取後之訊號再應用魏格納分布、多小波轉換及經驗模態分解法等特徵擷取方式進行分析,找出不同黏度條件下聲音特徵之最大差異。第二階段中,利用廣義回歸類神經網路作為分類器,將資料庫內不同黏度條件之機油數據進行訓練,透過類神經網路的自動學習功能,測試過後得到機油黏度級數辨識的結果。由此實驗結果得知,機油於不同黏度級數下機件潤滑之聲音有一定的差異,並可加以分

類及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