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里多少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1海里多少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星田直彥寫的 單位角色圖鑑:什麼都想拿來量量看!78種單位詞化身可愛人物,從日常生活中認識單位,知識大躍進! 和日本Newton Press的 單位與定律:完整探討生活周遭的單位與定律! 人人伽利略09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采實文化 和人人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戴興盛所指導 謝慧霆的 綠島珊瑚礁社會生態系統之治理 (2020),提出1海里多少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綠島、珊瑚礁、社會生態系統、治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古偉瀛所指導 邱士杰的 經濟學的「民族形式」道路:中國革命裡的馬克思經濟學說(1927-1949) (2016),提出因為有 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經濟學的民族形式、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在比較中發現差異的方法、廣義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有限論、經濟特徵論、郭大力、王亞南的重點而找出了 1海里多少米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海里多少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單位角色圖鑑:什麼都想拿來量量看!78種單位詞化身可愛人物,從日常生活中認識單位,知識大躍進!

為了解決1海里多少米的問題,作者星田直彥 這樣論述:

★給好奇孩子的「超入門單位圖鑑書」★ 你聽過公尺、公升、加侖, 但是你有聽過海里、光年、流明、勒克斯這些單位嗎? 課本上常出現、令人頭痛的單位詞,一本澈底搞懂! 輕鬆培養孩子的數感及量感!     你知道最古老的「單位」是什麼嗎?   想知道測量星球之間的距離,要用什麼單位嗎?   公尺、公里、公分、毫米、碼,怎麼換算才正確?   「馬力」的單位詞起源,真的跟馬有關係嗎?     本書涵蓋14個領域、78個單位詞,   將枯燥乏味的單位擬人化,變得親切有趣易懂,讓孩子不排斥學習。   認識各種單位的起源、定義、用途及換算方法,   從日常點滴累積科普素養,擴展對世界的眼界!     ★從日

常生活中認識單位,知識大躍進!   「媽媽,這根樹枝有多長呢?」   「爸爸,這塊石頭有多重啊?」   「老師,那位選手跑得多快呀?」     當我們要告訴別人某個東西有多長或多重時,如果只說「大約這麼長」、「大約這麼重」,無法表達出正確的長度及重量,因為每個人的感覺都不同,如果要充分溝通,就必須有一個「基準」,這個基準就是「單位」。     原來在遠古時代,人們還曾經使用手掌、腳掌、手臂……來測量呢!但是這樣的測量方式不夠準確,所以不同國家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測量方式與單位,隨著國際交流越來越密切,終於出現「國際單位制(SI)」的發明與認定,全世界有了一套測量的標準,再也不用為了測量大小事而爭

吵啦!     ★一起來認識讓生活更方便的「單位」 !   ‧帥氣「公尺小哥」你可以叫我單位界的一哥,我出場的地方多到數不完,身高一公尺的人,張開手臂也差不多是一公尺喔!   ‧秀氣「毫克小姐」秤量藥品是我的工作,可以準備一粒米感覺我的分量喔!    ‧淘氣「秒寶寶」我是表示時間的基本單位,一天大約有8萬6400秒,很酷吧!   ‧美麗「瓦特大姊」我常運用在微波爐和電燈泡方面,用電流╳電壓,就能算出我有多少了!   ‧調皮「西弗小鬼」我是表示放射線對生物的影響程度,醫院的X光也是放射線的一種喔!   ‧可愛「牛頓小妹」我是表示力量的單位,將100克重的物品放在手心時,下壓的力量大約

就是1牛頓喔!     萬物都能量,從具體到抽象,各種生活事物都需要經過測量,看似難記又難懂的測量單位,原來我們每天都需要用到它!因為有了「單位」,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加便利,趕快翻開本書,變身能靈活運用的單位達人吧!   本書特色     特色1單位變身可愛角色,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特色2從單位起源、定義、用途及換算方法,一本全知道!    特色3從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探究力、思考力!    專業審訂     李柏蒼教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   聰明推薦     米蘭老師|YouTube網紅自然教師   洪進益(小益老師)|GHF教育創新學人獎得主、暢銷作家

     【適讀年齡】   9~12歲 國小中高年級、國中生

1海里多少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昨晚講到發電的問題,令到香港空氣質素差,令到香港競爭力排名下降。這是因為PM10和PM2.5經常超標。昨晚多謝阿WING上來講,她不提起,其實我都沒有留意到一些東西。PM10和PM2.5最大的來源,大家都會以為是來自陸路交通,但其實不是來自陸路交通,而是海上交通。37%的PM10來自海上交通,而PM2.5更有43%來自海上交通。這是我不明白的。這是可以強硬制行所有船踏入香港必須要用低污染燃料。在公海用甚麼燃料可以不理,但是入到香港領海12海里以內,派人登船看他們用甚麼燃料。這成本不是很大,在大海依然可以用便宜的燃料,12海里的燃料可以用到多少錢,但立即令到問題大為改善,我覺得特區政府是非常愚蠢。由這一點蠢又講到第二點蠢。
既然海上污染那麼嚴重,如果海上污染影響到民生,一些大船駛到維港中間,廢氣都困在香港,因為北面有獅子山南面又有太平山,把廢氣困在那裏。這想到郵輪碼頭的荒謬。
這又牽涉到政府做事是如何愚蠢。如果讓我去做,一定不會得到這樣的結果。大家知道那個郵輪碼頭佔地有多大,7.5公頃。1公頃就是10萬呎。7.5公頃即是佔地70萬呎,起了3-4層。這是多大的地方。這是用了很大的公共資源,幾乎可以建半個伊甸園。第二,這用了多少錢,政府總共用了80多億,地基用了20多億,上蓋用了50多億。簽了租約給人,如果生意好就有錢分,但也不像會生意好,應該也分不到甚麼錢。但那固定租金是多少錢呢?這個80多億的建築物簽了15年死約,租金是我的辦公室的一半。10萬元一個月。那不如租給我吧。我們搬去那裏,開個足球場也可以。10萬元一個月,那用了那麼多土地資源,用了80多億。這些政府最好就癱瘓它。不做事比做事更好。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綠島珊瑚礁社會生態系統之治理

為了解決1海里多少米的問題,作者謝慧霆 這樣論述:

綠島是臺灣珊瑚礁生態系統最發達的地點之一,過去綠島人以農業為主,漁業為輔,1990年起,觀光產業蓬勃發展,至今成為主要產業,不論是過去或現在,珊瑚礁生態系都與綠島人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本研究以檔案蒐集和深度訪談的方法,應用社會生態系統分析架構,研究自1990年至2021年,在面臨氣候變遷及人為破壞的威脅之下,綠島珊瑚礁社會生態系統的治理脈絡、過程和結果。研究發現,綠島的治理脈絡約可分為三個時期,包括1990年至2004年的「觀光產業成長」時期,2003年至2010年的「保育行動與組織」時期,以及2010年至2021年的「鬆散網絡連結」時期,地方組織的行動加強了保育規範和執法效度,保育人士

有意識地推動潛水產業,大幅將當地人資源利用的模式由消耗性的漁業轉變為非消耗性的觀光產業,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環境問題已被有效處理。總體而言,在社會經濟方面,綠島產業富庶、人口增加,環保意識也緩速提升;生態方面,雖然某些保育區的魚類族群有逐漸回升,但仍處於過漁的狀態,並且,有觀光及民生廢水汙染之問題。目前綠島的資源利用狀況相當密集,保育集體行動卻相對微弱,自發的行動者之間僅有鬆散的網絡連結;立場與利益衝突、治理尺度錯置、法規限制等問題,仍待解決。本研究建議,需有一行動者或組織將各方行動者集結,結合多尺度觀點進行整合性的治理,在採取行動前也需先與地方建立互信基礎,並在保障在地人權益的前提下推動保育措施

單位與定律:完整探討生活周遭的單位與定律! 人人伽利略09

為了解決1海里多少米的問題,作者日本Newton Press 這樣論述:

理解科學不可或缺的 宇宙、化學、生物的原理‧定律 全部解說!   本書將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熟悉單位,像是時間一分一秒、溫度高低變化、電流安培…等,或是課堂中學過但不太了解的導出單位與特殊單位,作了系統化的全面解說,藉此釐清觀念、深入淺出的輔助您學習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物理科學知識!   「從這裡到便利商店約300公尺」、「電影再10分鐘就要開演了」、「最近胖了2公斤」……,單位不知不覺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有了這些單位,我們才能明白這些數字代表的涵義,不過1公尺到底怎麼定義出來的呢?一秒又是怎麼計算的呢?   單位的種類非常繁多,例如力的單位、壓力的單位、能量的單位等

等,但不管是表示哪種量的單位,都是由7個基本單位組合而成。2019年5月,國際度量衡大會針對基本單位之中的「公斤」、「安培」、「莫耳」、「克耳文」,運用亞佛加厥常數、普朗克常數、量子霍爾效應、約瑟夫森效應與水的三相點等,對其做了重新定義,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準確。   而國際度量衡大會在制訂單位的時候,必須運用一些定律,這是因為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一切現象,都隱含著定律。不論是投出去的球會飛往哪個方向也好,電線中流動的電量也好,父母的特徵遺傳給子女的比例等等,都各自依循著既定的定律,在宇宙、自然、化學、生物等領域也都有著各樣的定律,像是「相對性原理」、「光速不變原理」、「自由落體定律」、「佛萊明

左手定律」…等,本書由淺入深,提供廣泛年齡層閱讀,只要瞭解就能知道「原來如此」的奧祕! 本書特色   1.本書系來自日本牛頓出版社的科普書系列,一貫以精美插圖、珍貴照片以及電腦模擬圖像,來解說科學知識,深入淺出、淺顯易懂。   2.以一書一主題的系統化,縱向深入閱讀,橫向觸類旁通,主題涵蓋天文地理、生物、數學、物理、化學、工學、歷史、醫學藥學九大類。   3.總以各方角度來闡明各類科學疑問,啟發讀者對科學的探究興趣。   序言 6  單位的新定義 一、基本單位 18  自然界的量以7個單位「記述」 24  長度(公尺:m) 26  質量(公斤:kg) 28  時間(

秒:s) 30  電流(安培:A) 32  溫度(克耳文:K) 34  物質量(莫耳:mol) 36  光度(燭光:cd) 37  制定單位的歷史與SI詞首 二、導出單位 40  頻率(赫茲:Hz) 42  能量(焦耳:J) 44  電壓(伏特:V) 46  功率(瓦特:W) 47  電荷・電量(庫侖:C)、靜電容量(法拉:F) 48  電阻(歐姆:Ω)、電導(西門子:S) 50  磁通量(韋伯:Wb)、磁通密度(特士拉:T) 51  電感(亨利:H) 52  力(牛頓:N)、壓力(帕斯卡:Pa) 53  平面角(弧度:rad)、立體角(球面度:sr) 54  光通量(流明:lm)、照度(勒

克司:lx) 55  酵素活性(開特:kat) 56  放射能(貝克:Bq)、吸收劑量(戈雷:Gy)、劑量當量(西弗:Sv) 三、特殊單位 60  震度、地震規模(M) 62  資訊量(位元:bit) 64  海里、節(kn)、重力加速度(Gal)、旋轉速度(rpm)、特克斯(mg/m)、噸(T)、兩 66  克拉(car、ct) 67  毫米水銀柱(mmHg)、埃(Å) 68  天文單位(au)、光年、秒差距(pc) 70  長度的單位 71  面積的單位 72  容積的單位 73  質量的單位 74  力的單位、壓力的單位、黏度的單位、磁場的單位 75  能量的單位、功率的單位、溫度的單

位、光的單位 四、力和波的原理、定律 78  原理與定律的定義 82  自由落體定律 84  平行四邊形定律 85  虎克定律 86  慣性定律 88  牛頓的運動方程式 90  作用與反作用定律 92  槓桿原理 94  功與能量 96  動量守恆定律 98  角動量守恆定律 100  阿基米德原理 102  帕斯卡原理 103  柏努利定律 104  反射、折射定律 106  惠更斯原理 五、電場與磁場的定律 110  庫侖定律 112  歐姆定律 113  電量(電荷)守恆定律、克希荷夫定律 114  焦耳定律 116  安培定律 118  佛萊明左手定律 120  電磁感應定律

六、與能量有關的定律 協助和田純夫/渡部潤一 124  能量守恆定律 126  力學能守恆定律 128  熵增定律 七、相對論與量子論的原理 132  相對性原理 134  光速不變原理 136  等效原理 138  測不準原理 八、宇宙的定律 142  克卜勒定律 144  萬有引力定律 146  E=mc2 148  哈伯定律 150  維恩波長偏移定律 九、化學的定律 154  亞佛加厥定律 156  合併氣體定律 158  各種化學定律 十、生物的定律 162  孟德爾定律①~② 166  哈代-溫伯格定律 167  全有全無定律   推薦序   日常生活裡,我們會用到

公尺、公分、公斤、公噸、分、秒、公升、伏特、瓦等數不清的單位。倘若沒有這些公認的單位,就無法表達:一棵樹有多高、一包米有多重、上第一堂課要在什麼時候走出家門、一個杯子能裝多少飲料、為什麼各種電器需要的電池數目不一樣、一盞電燈每小時消耗多少能量。因此,認識各種單位的意義和由來,既有充實知識的趣味,也有助於了解和比較生活上各種物件的功能。   制定各種單位的過程中,人類觀察過許多自然現象和物體的行徑,發現一些規律性,而產生了粗略的單位,例如一天(兩次日出之間的時間)、一個月(兩次月圓之間)、一英尺(成人腳底板的長度)等。一方面由於有了這些單位,另一方面觀察的現象範圍也擴大,就發展出一些觀測工具,

提高觀測結果的精確度。細心地整理觀測結果,歸納出各種現象的規律性,和其中各因素演變的因果關係,也就發現了一連串的物理定律。   在這些定律的指引下,人類製作觀測儀器的材料和技術不斷進步,觀測範圍、精密程度跟著提升。於是,又發現更多定律,也需要修改或制定更多適用的單位。「單位」和「定律」互相激盪著,人類的智慧和努力寫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因而日本牛頓雜誌社在2014年出版「單位與定律」一書。由於國際度量衡大會在2019年修訂部分單位的定義,「單位與定律」的修訂版問世,人人出版社將這本好書譯成中文。   本書包括兩部分:從序言到第3章陳述「單位」的發展史,以及各種單位的定義;第4章到第10章解說

和「單位」有密切關係的各種「定律」。因為「單位」是因量度的需要而制定,而量度時所觀測的大多屬於物理現象,觀測儀器和技術大多運用物理學原理而建立,所以本書主要介紹物理學定律,即使化學定律的基礎依然是物理學。最後一章的生物學定律,則屬於新的範疇。   第1章從長度、質量、時間這些最基本的物理量所用的單位說起,向讀者說明一系列「基本單位」的沿革。以生動的插圖,及精心製作的表格,呈現文章內容的重點。例如24、25兩頁的插圖顯示:「公尺」的定義從最早以地表兩定點間的距離為依據,到以「公尺原器」兩刻線間的距離為標準,再到現在藉助於光速恆定的特性而制定。圖裡附加適當篇幅的說明,讓讀者聯想到本文中較詳細的介

紹,而能體會修改定義的原因,和修改後提升觀測精確度的結果。   不論生活上或科技研發方面,長度、質量、時間不足以表達物件與現象的規模及演變。例如脈搏可能「用手指感測」(把脈)或是以「壓力感測器測量」或「經由心電圖等電子儀器觀測」,而測量內容包括「每秒幾次」、「每次搏動的強弱」等資訊,所以我們需要頻率、能量、電壓這些「導出單位」。   在第2章開頭,作者以聲波和電磁波的頻率為例,說明振幅、頻率、週期、波長的定義,以及頻率與波的效應(是否聽得見、醫療上的用處等)之間的關係。插圖及相關說明很鮮明易懂,可讓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在解說力、能量、功和功率、電磁場的主要物理量、壓力、光通量和照度、酵素

活性、放射活性及生物等效劑量這些觀念與單位時,也一樣用容易體會的方式編製插圖,使讀者容易接收陌生領域裡的資訊。   為了表示地震具有的威力來源,以及在各地造成的震動效果,地球科學界觀測並分析地震時震源地質結構的變化,並研究人體對於震動程度的感受和當地的加速度之間的關係,建立「地震規模」和「震度」的觀念。表達這兩個觀念的數值(例如規模6.3、震度4級),是經由精確規定的量度方法和計算產生的,但不能冠上前述的某種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這兩個觀念的數值大小,具有明確的實用意義,它們各自構成一種「特殊單位」。第3章第1節的詳細解說(包括插圖和附表),可以讓讀者體會這種特殊單位的意義,也有助於理解氣象局

發布的地震消息內容。   類似地,位元(bit)和位元組(byte)是用來計量資訊量的觀念。因為它們的數值是依照精確定義產生的,也就形成另一種「特殊單位」。第3章的各節,詳細而清楚地解釋許多種特殊單位。例如斤、兩、磅是在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質量單位,經由規定舊有單位與國際單位的換算而定義的。又如光年與天文單位,是簡潔表達宇宙間的長距離所需而制定的。   值得提醒讀者注意的一個單位,是表示容積和體積的「毫升」(milliliter),它的縮寫是「ml」。但是很多人把ml讀作mol,變成物質量的單位「莫耳」。正確的做法是把它唸成milliliter,或依照從前表示相同意思的「立方公分」(cm3)

之縮寫「cc」。   第4章到第8章,實際上是一部插圖豐富精美的物理學科普教材,從經典物理的力學,談到近代物理的相對論、量子論和宇宙學。它選用的題材,一方面呼應前文的單位之定義及由來,使讀者領悟到制訂那些單位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欣賞制定單位過程展現的人類智慧之美。   第9章列舉一些化學定律。本文及插圖讓讀者從分子、原子、電子等微粒的行徑(包括排列、運動、碰撞等),認識支配(造成)各種現象的機制,以詮釋各定律中的相關變因及呈現的結果。   第10章以遺傳學中的孟德爾定律及哈代-溫伯格定律,和神經傳導訊息的全有全無定律,作為生物學定律的範例。只用文字敘述,很難將這類題材傳達給讀者。本章

精心製作的示意圖,鮮明地呈現基因的可能組合方式,以及刺激強度與鈉離子流動與否的關係,因而幫助讀者了解造成種種遺傳效應的原因,和神經對刺激能否產生反應的條件。   本書的共同作者都是「單位與定律」相關領域的專家。他們有條理地將工作及研究的心得,融入本書的文字及插圖中。在本書各章,常會看到一個項目以不同的層次反覆呈現,因而能使讀者對書中題材感到興趣、細心閱讀,逐步增進了解程度,並啟發深入思考、謹慎推理的好習慣。這是一本圖文並茂、引人入勝的科普好書! 曹培熙 老師 台大物理系暨醫學院光電生物醫學中心退休教授

經濟學的「民族形式」道路:中國革命裡的馬克思經濟學說(1927-1949)

為了解決1海里多少米的問題,作者邱士杰 這樣論述:

  本文是1949年以前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運動」的案例研究,而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則是馬克思的經濟學說。雖然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只是1949年以前的中國經濟學界裡面的一個流派,卻也只有這個流派努力追求經濟學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者將「中國化」的目標稱為「民族形式」),因此,本文以「經濟學的民族形式」概括馬克思經濟學說的追隨者們所致力的目標。  又由於馬克思經濟學說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經濟,而近代中國(1840-1949)的沉淪尤其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不發展乃是同時代中國人民所獲得的具體感覺,因此中國近代沉淪觀與馬克思經濟學說之間的矛盾與調和是本文敘述時的線索。  本文第一章以中國近代沉淪觀的形成為主

題。為了替中共在1927年後努力發動的農村階級鬥爭提供理論武器、為了論證廣大的中國農民因受剝削而有革命的潛能,中共發現有必要找尋一套適當的理論來描述「地主-農民」之間的階級對立。中共以「Feudalism」的概念勾勒這樣的對立關係。中共不但使「Feudalism」逐漸成為「封建」的對譯語,甚至把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解釋成具有「Feudalism」內涵的概念。但無論是「封建」還是「亞細亞生產方式」,兩者都意味著中國屬於非資本主義經濟或者中國無法向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因此兩者都蘊含著沉淪或停滯的意涵。  本文第二章則著重分析馬克思經濟學說如何在不加改動的前提下被直接用來研究農民經濟。自中共開始

關心農民問題以來,始終以分析資本主義階級分化的方式(即雇傭勞動的買賣狀況)分析農民經濟,並試圖從中規定農村的革命動力和被革命的對象。分析的方式無非兩種,一種是把農民經濟當成資本主義由外部加以侵蝕的對象(本文稱此見解為外因論),另一種則是認為農民經濟本身就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因素(本文稱此見解為內因論)。可惜,儘管中國農村經濟確實在「資本主義」的分光鏡下獲得部分分析,卻也留下無法分析的部分──即農民經濟之所以為農民經濟的邏輯。  本文第三章著重討論馬克思經濟學說調整其研究對象的歷史過程。恩格斯生前曾經提倡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拓展到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為他所稱的「廣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上,廣義政治

經濟學最適合為中國近代沉淪觀提供理論支持,因而最可能調和中國近代沉淪觀和馬克思經濟學說之間的矛盾。但諷刺的是,恩格斯過世之後真正獲得發展(甚至風行全球者)並非廣義政治經濟學,而是主張政治經濟學只能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的「政治經濟學有限論」。直到1920年代末期蘇聯農村因為集體化而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廣義政治經濟學才在蘇聯取得合法地位並開始壓制有限論的生存空間。歷史上來看,馬克思經濟學說也是以有限論的姿態在1920年代傳入中國。只是伴隨著廣義政治經濟學在蘇聯的合法化,廣義政治經濟學才逐漸在中國傳播開來。  本文第四章是第一至三章的綜合。在整個1940年代,中共提倡的民族形式運動、廣義政治經濟學在蘇

聯的合法化、蔣介石版的經濟學民族形式(《中國經濟學說》)、官僚資本問題的尖銳化,以及國民黨政權最終的敗北,這些因素都深刻影響了中國左翼經濟學家的理論進路,而本章著重討論的(共產)黨外左派王亞南,就是集中反映了這些時代因素之影響的代表性學者。  由於中共自「二大」之後便不斷論證中國革命可以用「最好的」資本主義道路取代「不好的」資本主義道路,因此中共必須證明中國經濟仍屬非資本主義經濟。為了做出這樣的證明,中共在1920年代從國家中心論轉變為社會中心論,並在轉變中否定國民黨帶領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能力。直到抗戰爆發前的「國防經濟論爭」、直到「官僚資本」問題在抗戰勝利之後成為全國焦點,中共才一步一步向

國家中心論回移。  中共向社會中心論轉變的代表性事件是李立三在1930年提出的「封建論」以及因此爆發的中國社會性質論戰。雖然與論者各自從不同角度分析中國「是」或者「不是」資本主義經濟,但絕大多數論者只是通過某種歷史階段論為基礎的經濟特徵論來判斷中國經濟的「性質」。經濟特徵論完全對立於馬克思所謂的「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die Methode vom Konkreten zum Abstrakten / the Method of Rising from the Abstract to the Concrete)。經濟特徵論假設某種經濟必具一二特徵,進而預設能從一二特徵的存在反推出某種經濟的

實存。相較之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重視的不是經濟事實(Faits Économiques)上的一二特徵,而是力求掌握對象的各種足以反映其本質的抽象範疇、實現這些抽象範疇的多樣性的統一(Einheit des Mannigfaltigen / the Unity of Diverse Aspects),然後再現為人類的思維具體(ein Gedankenkonkretum / a Mental Fact)。資本主義經濟的思維具體則是馬克思畢生致力的目標。無論這個方法是對是錯,都可視為馬克思經濟學說的思想特點。  《資本論》譯者之一的郭大力是1949年之前唯一採用馬克思方法的學者。兩者的差異

僅在於馬克思為資本主義經濟建立思維具體,而郭大力則是為前資本主義的、中國的農民經濟建立思維具體。雖然《資本論》的另一譯者王亞南也深知「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他卻在郭大力的研究基礎上另外採用了「在比較中發現差異的方法」來研究中國經濟。也就是,以馬克思形成的資本主義經濟的思維具體作為基準,藉此比較出眼前的中國經濟如何不同於資本主義經濟。郭大力和王亞南各自採用的方法以及由此獲致的成果,成為1949年之前將馬克思經濟學說移植於中國的里程碑。而他們的理論成就以及1949年以前出現的各種思想趨向(比方有限論、經濟特徵論、對於小生產的不分析),將伴隨著「現代中國」(1949-)經濟建設的各種成就和挫折而

不斷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