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ce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亞洲大學 心理學系 柯慧貞所指導 王育臻的 壓力知覺、逃避因應、逃避動機與網路遊戲成癮之後設分析與後設分析取向之結構方程模式研究 (2021),提出 i-pace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網路遊戲成癮、壓力知覺、逃避因應、逃避動機、後設分析、後設分析取向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游森期所指導 洪中郁的 大學生人格特質、錯失焦慮與社群網站成癮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人格特質、社群網站成癮、結構方程模式、錯失焦慮的重點而找出了 i-pace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 i-pace,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i-pace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壓力知覺、逃避因應、逃避動機與網路遊戲成癮之後設分析與後設分析取向之結構方程模式研究

為了解決 i-pace的問題,作者王育臻 這樣論述:

目前有多項研究發現,壓力知覺、逃避因應和逃避動機是網絡遊戲成癮發展的重要因素,但相關研究發現了一些不一致之處,表示變項間可能存在其他調節變項,以及變項之間是否存在路徑關係尚待探索,且尚未有量化研究討論逃避因應和逃避動機之間的異同。因此本研究目的在透過後設分析和後設分析取向之結構方程模式驗證上述變項間的路徑關係。於2021年12月使用PsycInfo, Scopus, ScienceDirect, PubMed, ProQuest和Google Scholar等系統蒐集問卷調查研究,根據納入/排除標準,最終收錄48篇研究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文章出版年月在2011年11月到2021年3月之間,使

用CMA 3.0和AMOS 26.0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壓力知覺與網路遊戲成癮之間,以及逃避因應/逃避動機與網路遊戲成癮之間相關性的效果量皆為顯著中度正相關;壓力知覺與網路遊戲成癮之間相關性的效果量,並未因年齡、性別、地區和使用量表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但逃避因應/逃避動機與網路遊戲成癮之間相關性的效果量,受到年齡、地區和使用量表所調節,而且在大學生和西方國家地區的相關性最強,使用動機量表時兩者間的相關性會顯著高於使用因應量表,不過,逃避因應/逃避動機與網路遊戲成癮間的相關性未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另外,逃避因應和逃避動機皆部分中介壓力知覺和網路遊戲成癮間的關係,逃避動機的中介效果較強。而在概念上,

逃避因應著重在緩解負面情緒,逃避動機則主要為進入虛擬世界中更認同自己在虛擬世界中的身分。建議未來研究可嘗試不同納入/排除標準或調節變項的分組,以排除分組樣本數不均之可能干擾,亦可根據相關理論和文獻,增加可能影響壓力知覺和網路遊戲成癮間相關性的調節變項,或針對逃避因應中不同類型對網路遊戲成癮進行後設分析。此外,網路成癮有不同亞型,壓力知覺、逃避因應和逃避動機的角色是否不同亦值得探討。

大學生人格特質、錯失焦慮與社群網站成癮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為了解決 i-pace的問題,作者洪中郁 這樣論述: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人格特質、錯失焦慮、社群網站成癮之關係。透過網路平台施以便利取樣進行問卷調查,以全臺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收得有效樣本數502人。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IPIP五大人格特質量表」、「錯失焦慮量表」及「社群網站成癮量表」。透過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整理如下:一、 目前臺灣大學生在現況分析上,呈現出有較高得分的錯失焦慮、社群網站成癮傾向。二、 錯失焦慮量表、社群網站成癮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三、 大學生錯失焦慮、社群網站成癮的性別差異分析:(一) 女大學生在錯失焦慮、社群網站成癮的得分上均顯著高於男大學生。四、 大

學生人格特質、錯失焦慮與社群網站成癮之結構方程模式:(一) 外向性人格特質對社群網站成癮具有正面的直接效果,同時也經由錯失焦慮的部分中介作用而對社群網站成癮產生正向的間接效果。(二) 神經質性人格特質對社群網站成癮具有正面的直接效果,同時也經由錯失焦慮的部分中介作用而對社群網站成癮產生正向的間接效果。(三) 錯失焦慮對社群網站成癮具有正向的直接效果。(四) 相較於神經質性人格特質,外向性人格特質對社群網站成癮更具有預測力。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若干建議,作為大學生、學校諮商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參考。關鍵字:人格特質、社群網站成癮、結構方程模式、錯失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