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胞專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麥胞專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伊丹.班—巴拉克寫的 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史上最有趣的免疫系統科學漫談(原來,你能活著還真是奇蹟!) 和安妮.博吉爾的 讀癮者的告解:文學巨著幾乎沒看過;沒給期限,一本書也看不完;有本書買了十年才翻開……怎樣?我就是正宗的讀癮患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麥胞專區線上職前簡介登入區域】#文長麥胞的第一天-工作板也說明:第一份工作(目前五專) 首先先去麥當勞填履歷他會請你填一~日可以上班的時間然後會通知你是否錄取他會請你去麥胞專區看 ...,提示: 直營餐廳夥伴**已有下載[麥胞小尖兵APP]: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任性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李建良所指導 謝幸霖的 數位時代下假訊息對民主的影響及其管制 (2021),提出麥胞專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假訊息、總和式民主、審議式民主、管制措施、基本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戰略暨國家安全碩士在職專班 蔡育岱所指導 黃鈺峰的 網路虛假訊息與臺灣現行查核及審查機制-以政府機關常見受理案件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虛假訊息、事實查核、社群媒體、協力廠商查核組織的重點而找出了 麥胞專區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國知名表演家「劉三姐」黃婉秋去世享壽80歲 - 世界日報則補充:新車速報汽車生活買賣與車險特斯拉專區保養與配件二輪世界 ... 觀影說劇/「金牌拳手3」兄弟對決麥可B喬丹拳拳到肉 ... 上了前夫胞兄車…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麥胞專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史上最有趣的免疫系統科學漫談(原來,你能活著還真是奇蹟!)

為了解決麥胞專區的問題,作者伊丹.班—巴拉克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 一本書清楚搞懂人體免疫系統如何工作,如何戰勝病原體及打贏抗藥性之戰! ★ 1996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彼得.杜赫提(Dr. Peter C. Doherty)好評推薦! ★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險峻,作者特別撰寫台灣版序! ★ Amazon讀者五星好評,樊登讀書、羅輯思維強力推薦 我們的免疫系統是怎麼形成的?它們如何跟入侵的病原體戰鬥? 我們該如何面對免疫系統的天然缺陷? 病毒,細菌都在不斷演化,未來的抗藥性之戰應該怎麼打? ◆ 為什麼媽媽懷孕的時候,免疫系統不會排斥胎兒? ◆ 為什麼有些病原體能夠騙過免疫系統?它們怎麼辦到的? ◆ 免疫系統為什麼有時候會敵我不分,反過來危害人

體? ◆「提高免疫力」是消費陷阱嗎?萬一造成免疫失調怎麼辦? ◆ 我們有沒有可能製造出含有抗體的牛奶,或者可治療疾病的雞蛋? 在這本生動易讀的書裡,伊丹.班-巴拉克向我們展示了免疫系統如何運作,又是如何摧毀病原體。我們為什麼會對某些致病體產生免疫,同時,也探討了免疫系統的演化以及我們關注的抗生素與疫苗的功能,並展望了免疫的未來,帶領讀者展開一次有趣的免疫系統漫遊。 免疫系統就像我們身體內的一支軍隊,他們跟外來的侵入者展開一連串的戰鬥。在人生的無數場戰役中,病原體施展了各種詭計:隱蔽、欺騙、偽裝甚至赤裸裸的暴力,跟人體的免疫系統展開鬥智鬥勇的殊死戰。而人體的免疫大軍有時也會失控、也會誤判敵情

、甚至陣前叛變。即使如此,我們能在眾多病原體環伺下活到今天,仍都拜它們之賜,而我們對它們的認識,還在不斷地探索更新。 作者用詼諧風趣的文字,把免疫系統執行功能的完整過程,寫成一個個幽默生動的小故事,同時又絲毫不影響全書的專業和前瞻性;本書還特別用了很長的篇幅,描寫胎兒在母體成形後,母體的免疫系統所經歷神奇而複雜的調整,讓我們得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母嬰關係,也對大自然賦予母體的精密設計讚歎不已。此外,還精采回顧了科學界對免疫系統的認識是怎樣發展到今天的,以及展望未來最尖端的生物科學,扼要談到可能幫助長生不老的技術。 各界好評: 「對一個複雜且重要的主題做了深入淺出的記錄。」 ——彼得.杜赫提教

授(Prof. Peter C. Doherty),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極有雄心且非常易讀,它為大眾讀者精煉地總結了免疫系統的核心特徵。其內容非常前沿,甚至包括了最近榮獲諾貝爾獎的有關先天免疫系統演化的部分內容。這本小書是難得的通俗醫學佳作。」 ——古斯塔夫.諾塞爾爵士(Sir Gustav Nossal),愛因斯坦科學獎得主,澳洲國寶級生物學家 作者簡介伊丹.班—巴拉克Idan Ben-Barak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醫學學士、微生物學碩士,雪梨大學科學史與哲學博士,其代表作《奇妙的微觀世界:微生物是如何統治世界的》(Small Wonders:

how microbes rule our world)由Scribe Publications出版,已譯成五種語言,並獲得二○一○年美國科學促進會的優秀科學圖書獎(青少年組)。他也與繪者朱利安.佛洛斯特合著過一本兒童科學繪本《不要舔這本書》(Do Not Lick This Book,台灣由小天下出版),獲得澳洲童書協會年度圖書獎、德國國際兒童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獎等多項國際大獎。譯者簡介傅賀美國伊利諾大學微生物學博士,現於喬治亞大學從事微觀海洋學與生態學研究。譯有《消失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引發的健康危機》(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獲二○一七年第十二屆文津圖書獎),《創世記:從細胞到文明,社會的

深層起源》(中信出版集團)等優秀科普圖書。 致台灣讀者 致中文讀者 引言 第1章 相遇的時刻 我們還沒有死掉,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免疫系統,你看,它有好幾層防線來抵禦感染。本章我們將會簡要地回顧一下免疫系統有哪些組成要素,它們的工作機制又是怎樣。 1-1 看不見的元素 1-2 病菌眼裡的免疫系統 1-3 病毒與輔助自殺 1-4 更高級的滲透策略 1-5 嗅出哪裡不對勁 1-6 細菌看不到的東西 1-7 適應性免疫系統 1-8 記憶與原罪 1-9 免疫系統的種種故障 1-10 邊界地帶 1-11 房間裡的十萬億頭大象 第2章 發育的過程 我們還沒有死掉,是因為免疫系統從我們還是受精卵的那一

刻起就開始緩慢地發育,在內部和外部各種刺激的輔助下,變成了今天的樣子。母親對這個過程貢獻很大,等你讀完這一章,你會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母嬰關係。 2-1 孕婦 vs. 胎兒 2-2 骨頭機器 2-3 有備而來的瘋狂 2-4 如此隨機 2-5 在胸腺裡發生的(基本上)就留在胸腺 2-6 偶然的必然性 2-7 就這樣來到人世 2-8 敏感話題 第3章 演化的歷史 我們還沒有死掉,是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已經演化了數億年,從我們的祖先還是一個小不點動物的時候開始,通過與周遭不斷演化的環境進行互動,我們的免疫系統逐漸形成。 3-1 陽光,並沒有那麼特殊 3-2 大白鯊不會得癌症? 3-3 RAG基因登場

3-4 無脊椎動物也有免疫系統嗎? 3-5 無脊椎也複雜 3-6 實施干擾 3-7 無路可逃 3-8 單細胞生物也有免疫力嗎? 3-9 為什麼如此可疑? 3-10 第三方解讀 3-11 平衡的蠕蟲 3-12 免疫行為 第4章 研究的歷程 我們還沒有死掉,是因為人們在不斷探索疾病、健康和免疫的機制,而且不斷有新的發現,這使得人類可以控制疾病,降低死亡率。本章我們會對免疫學歷史上一些有趣的進展、辯論和錯誤進行細緻分析,回顧我們的認識是如何發展成今天的樣子的。 4-1 遠遠早於那個時代 4-2 愛德華.金納與疫苗 4-3 病菌理論 4-4 細胞 vs. 體液 4-5 抗體是怎麼工作的? 4-6

選擇 4-7 嘿,還有我們 第5章 干預的時代 我們大多數人還沒有死掉,是因為現在我們可以對彼此做一些之前做不了的事情來延續我們的生命。 5-1 體外製備抗體 5-2 一個時代的結束 5-3我就是沒感覺呀 5-4 癌症 5-5 治癒癌症 5-6 「增強免疫力」 第6章 結語:免疫的未來 我會簡短地談談未來可能會出現的讓我們長生不老的東西。當然,前提是,我們能夠活到那一天。挺住。 6-1 未來一瞥 6-2 你能治療一顆受傷的心嗎? 6-3 分子綜合論 6-4 再議免疫 6-5 框架之外 6-6 框架之內 致謝 術語表 延伸閱讀 譯者致謝 致台灣讀者     本書原先於

二○一四年問世,二○一八年出了更新版。當我在二○二○年五月下旬寫這篇序時,我們的世界正與一場全球病毒大流行奮戰,病毒擴散已經幾個月了,而且不會很快消失。突然之間,免疫學不斷登上頭條新聞,每個人似乎都在談抗體、疫苗、免疫反應……對於像我一樣已經鑽研這些事物好一陣子的人來說,真是不知所措,感覺很像發現自己最愛的邪典電視影集或獨立樂團突然變成超熱門主流。     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不是樂團或電視劇,它造成貨真價實的危害。就我們記憶所及,傳染病已經糾纏人類很久了。在世界各地,傳染病對許多人來說不曾消失過——在眾多發展中國家,結核病、瘧疾和其他各種傳染病仍造成數百萬人死亡——但是現在

,其他地方也一樣為傳染病所苦。有些人曾經沾沾自喜,因為過去約五十年來,抗生素、疫苗接種計畫和衛生改善措施都讓傳染病顯得更沒有威脅性。瘟疫是過去的事了,我們打敗了瘟疫,覺得很安全。嗯,結果發現我們並不安全,而且未來還要不安全好一陣子。 不過這一點你們早就曉得了。部分是因為二○○三年SARS爆發時,台灣是對傳染威脅做出迅速、果決應變的其中一個國家,因此蒙受的損害相對較小。這份近期發生、令人膽顫的回憶,你們都還記得,但我們有許多人已經忘記。傳染病是大自然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且一直都是。這個事實就反映在人體內部:我們的免疫系統縱貫人類演化史發展,以多種巧妙的方式回應傳染病提出的挑戰。這本書就是從幾個不

同的視角來敘說這一段發展歷程的故事。現在這場全球大流行病也突顯了我們將在全書看到的幾個關鍵主題: 截至二○二○年上半年,醫學能提供給新冠肺炎病人最好的處置是支持性療法,實質上就是在病患的免疫系統對抗病毒的同時維繫住他們的生命。依我們所有的技術和知識,人類能用來對付這種新傳染病的最佳工具仍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在醫院、在家中,數百萬人的免疫系統扛起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戰鬥主力,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現有的支持性應對,然後等待。而且,當疫苗發明出來、經過測試、核准通過,也一樣要透過免疫系統來發揮功效。 另一方面,許多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正苦於對病毒的免疫反應過度激烈的影響。他們的免疫系統似乎進入一種恐慌模式

,對病毒的威脅過度反應,造成全身多種發炎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負責治療的醫生努力要讓病人的免疫系統平靜下來,使它不至於強到令患者身體無法承受,但又要夠強,才能對病毒本身發動攻勢。這是要維持一個微妙的平衡,我們在全書會好幾次談到這個重點:免疫系統太「強」未必是件好事。免疫力的關鍵概念是平衡,以及不斷自我調節,但有時這種平衡會被破壞,陷我們於不利之境。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完美的免疫力。 最後,容我說句樂觀的話:這是我們贏了。當我們看到數十萬人死亡、數百萬人生病,以及人們的生活和生計所蒙受的損害時,很容易就會忘記這一點,但請試著將這幅勝利遠景銘記在心。我們大家正在經歷焦慮

窒悶的禁足防疫,面臨醫療器材和領導者的一片混亂,這段動盪不安的時期會繼續延伸到模糊而不確定的未來,充斥著財務困難與情緒風暴。這一切,就廣義上來看,都是人類正在努力做好應對流行病。     比起過去幾世紀或甚至幾十年前我們處理流行病的方式,現在全球能進行快速、明確、全面性的反應。病毒被辨識出來了,它的特點在幾天之內就傳達至世界各地,而不需花上幾個月或幾年(一如過去的情況)。科學家、醫護人員和決策者幾乎立即動員起來。檢疫、隔離程序、檢測、公眾傳播,整個國家預防性全面封城。驚人的是,離第一起確診病例才三個月時間,科學家們已經在研發疫苗了!要是發生在兩個世代以前,當街上屍體橫陳時,我們所有人恐怕都

還在埋頭苦想,搞不清楚正在發生什麼事,猜測會不會跟供水方面有關。這曾經發生過,當時的情況便是如此。     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反應並非最佳表現。我們應該更有所準備;應該要多聽那些預見疫情人士的話;國家的行動應該要更迅速、更果斷;科學家們應該要講得更清楚;政府機構應該更積極關閉賣野味給那些有錢笨蛋的野生動物市場;老師和作家們應該更適切地教育大眾,讓眾人早一點認真看待,而不是加以輕忽,或散播愚蠢謠言和無稽建言。這些都沒說錯,而且還可以說更多。但考量到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類,而且這樣的我們在地球上有七十億,所以看到大家的共同反應其實令我感到相當振奮。這次防疫動員拯救了數百萬生命,而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有

多少。 這場大流行病很嚴重,非常嚴重,但我們正在做正確的事,而且一般來說,做得相當好(除了美國政府是值得注意的例外)。     我希望你們喜歡這本書。祝大家健康。 伊丹.班-巴拉克 二○二○年五月   引言 當我們環顧四周,目力所及之處,皆潛伏著無數細菌,它們伺機侵入我們的身體,試圖從溫暖宜居的環境、可口的蛋白質和豐富的能量來源裡分一杯羹。由於肉眼無法看到這些微生物,我們也許會忽視它們,但是電視裡的清潔劑廣告和新聞報導卻時刻提醒我們,在門把上、超市推車上、電腦鍵盤上、廚房流理台以及枕頭上,到處都有它們的身影—疾病離我們只有一步之遙。如果只聽倡導衛生人士的話,你也許會覺得,世界如此凶險,我

們能活下來真是個奇蹟呢。 沒錯,這的確是個奇蹟。這個精采絕倫、錯綜複雜但也會惹出麻煩的奇蹟,就是免疫系統。本書說的就是它。不過,先做一點澄清:本書不提供任何健康指南,不會教你如何減肥節食、如何讓秀髮更亮麗,不會傳授青春永駐的祕訣,不會讓你冬天少得流感,不會幫你支付信用卡,也不會幫你提高學習成績。我自己對所謂的「有用訊息」有點過敏,因此在本書裡能不提就不提。我最喜歡免疫系統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不需要我們的關注也能正常工作。它在私底下悄悄地運行,像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清道夫,只有出亂子時才會引起你的關注。 如果你真想知道養生的不二法門,答案就是:吃好,睡好,多運動,適度飲酒,不抽菸,不抽大麻,接種疫苗,

不要太在乎乾不乾淨。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細節,請移步在地書店或圖書館的「健康」專區,那裡有浩如煙海的書籍供君閱覽。 說到閱讀本書的好處,我希望本書能時不時讓你開懷一笑(臨床表明,多笑笑有益健康),甚至幫你理解幾樣事情,並對它們有一點更深刻的認識(其實這可能對你不見得是好事)。僅此而已,抱歉。 事實上,你對免疫學的理解已經相當不錯了。是的,沒開玩笑,你不必否認,從你呼吸的方式我就看得出來。即使你一下子想不起來抗原和抗體的區別,記不清細胞激素有什麼作用,你的身體仍然很清楚誰是誰、誰在做什麼、要去哪裡,也知道之前發生過什麼、下一步又要做什麼。如果你的身體不是非常精通免疫學,你可能早就死掉了。就這麼簡單

。 但是,我們為什麼還沒死掉呢?

麥胞專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11年~2012年,我給的是:愛。我得到的是:智慧。

給出的愛X得到的智慧=Y3
與其說是自己的第三個孩子,
Y3的創作更像一個刺青,讓我的領悟,不會漸漸的消失或忘掉。
---爵




嚴爵 Y3 全創作Yen-j作品3號
單細胞 《Simple Love》
簡單活 簡單愛 別被這個世界搞雜了!

2012/9/05(三) 開始預購
2012/9/28(五) 全面爆發

誠品.............................. http://goo.gl/MCzTV
G-Music........................ http://goo.gl/2xXzF
博客來........................... http://goo.gl/99I7t
五大唱片........................ http://goo.gl/yoOcB
佳佳唱片........................ http://goo.gl/E7aTf
光南唱片




讓被搞雜了的世界回到單細胞狀態→單純到只有愛
單純到只有音樂 單純到只有嚴爵...

製作人嚴爵解剖Yen-j's Y3
音樂POV{ 專輯研究報告}
By 嚴爵

這年頭在走韓流,電子樂無庸置疑是當下最夯趨勢。我的製作初衷,是做一張最電的「非電子」專輯,在這波電子潮流,衝出自己的爵式曲風。




嚴爵Y3全創作演唱會
Yen-j 2012 Asia Tour @live house
Legacy Taipei 傳 音樂展演空間
台北市八德路一段一號‧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中五館
2012/10/20 (六) 19:00開放入場 20:00演出開始
網路購票:年代售票系統 http://www.ticket.com.tw/main_legacy.asp
實體購票:請洽全省年代售票端點、7-11 ibon、全家 FamiPort、萊爾富Life-ET年代售票專區購票。
身心障礙者票券預購優惠,請洽專人服務電話:(02)2341-9898
演唱會官方網站http://goo.gl/Oay7K




嚴爵『單細胞Simple Love』MV HD播放清單
打噴嚏....................................http://youtu.be/FYgcqk-e0Us
暫時的男朋友..........................http://youtu.be/88m2XdyGXRY
(更多主打MV敬請期待)




follow us
嚴爵FB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yenj423
相信音樂FB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ibinmusic
相信音樂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binmusictaipei
相信音樂官方網站................... http://www.bin-music.com

數位時代下假訊息對民主的影響及其管制

為了解決麥胞專區的問題,作者謝幸霖 這樣論述:

數位時代的來臨,網際網路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上智慧型手機與穿戴式裝置更加方便,使得人們在獲取資訊更加便利,而因為數位時代使得人們發表意見的成本大幅降低,因此資訊流通的速度也比以往更迅速,資訊量也比以往更加龐大。儘管假訊息並非現代才出現,但在數位時代下,隨著社群平臺與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者遽增,假訊息的傳播比以往更容易,也比以往更快、更方便;加上假訊息的內容經常相當聳動且吸睛,人們更容易被假訊息所吸引,且因為假訊息內容夾雜著各種真假難辨的資訊,使得人們在辨別訊息真偽時增加更多成本。一旦面對的訊息量暴增,人們的注意力已無暇處理所有的訊息,就會開始「挑選」訊息,造成了人們面對資訊的選擇

偏好。假訊息的大量傳播,衝擊世界各國選舉的情形時有所聞,最知名的莫過於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選舉期間充斥著各方候選人的爆料內容,而事後專家研究發現當時社群軟體及即時通訊軟體充斥著許多假訊息,造成選民對於其選舉決定的混淆,而對整體大選投下了更多不確定的因素。我國的2018年九合一大選及2020年總統大選等歷年選舉,在社群軟體中也傳播著各種真假訊息,引起了大量的注意,並開始出現期待改善的聲音。假訊息影響的層面相當廣泛,本文著重於假訊息對民主的影響面向討論,包括假訊息如何影響民主、管制措施為何等議題,以蒐集國內外相關討論,並針對管制措施所涉憲法基本權保障及民主等內容提出討論,期能提供後續政策制訂的

參據。

讀癮者的告解:文學巨著幾乎沒看過;沒給期限,一本書也看不完;有本書買了十年才翻開……怎樣?我就是正宗的讀癮患者

為了解決麥胞專區的問題,作者安妮.博吉爾 這樣論述:

  ◎有個國三老師,6年來看了6遍《暮光之城》。但她說:「請不要告訴我的學生。」   ◎有個讀者沉迷於描寫消防隊的言情小說,封面上得有猛男,她還堅持只看紙本。   ◎作者15歲就買了一本粉紅色的《簡愛》,但直到10年後才翻開。   ◎一堆列為「必讀」的文學巨著、當代小說,我幾乎沒看過,這樣算喜歡閱讀嗎?     還有人承認,這輩子從沒看過超過300頁以上的書;   或者,高中時期老師指定某些文學名著寫報告,他連書都沒看就拿到高分。     以上這些非常私密的閱讀經驗,   都來自美國知名部落客安妮.博吉爾的「讀癮者的告解」。     她所創立的部落格「現代版達西太太」,本以引領閱讀潮流為目標

,   卻吸引了很多讀者分享:「我幾乎沒有跟任何人說過這件事……。」   像是,「什麼?你沒看過這些文學名著!」(我也是耶)   或是4年前從圖書館借了書,到現在都沒還,所以再也不敢去那間圖書館;   還有的在床頭上放了一本書,一擺就是3年,期間一次也沒翻開過;   更有人自承,這輩子就是沒有辦法喜歡女作家的作品。   幾年累積下來,她決定把這些關於閱讀的私密全部攤開,   讓讀者們知道: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   所以,閱讀者呀,你並不孤單。     ◎建議書單?我沒有耶   當朋友失戀、失業或沮喪煩惱,我們可能會想送他一本書,喔,或是兩本,   但,那其實是我們的「自認為」和「專制蠻橫」

罷了。   如果我們不應該對朋友的生活方式指手畫腳,送書也可能代表同樣的意涵。   「當你越是努力的推薦一本書,對方就越不可能真的去看」。特別是對你的小孩。     ◎相較於時間,你更需要的是期限   「沒有期限」,天呀,這會為閱讀者帶來多大的不同。   假如你不需要在期限之前,讀完一堆書,那麼你還能讀那麼快嗎?   你真的還會讀嗎?我很懷疑。         ◎書其實不用選,會「自己找上你」   在想把舊房賣掉時,作者和丈夫讀了《FBI談判協商術》,最後售價比預期還高;   當兒子重病,作者讀了《21世紀天國導論》,學會「從此刻起,用對的方式好好活著」;   在要去佛羅里達旅遊前,作者正好讀

了《不知所終的地理》,得知更多景點……   這些書,都不是刻意去找的,但書就是那麼奇妙,會「自己找上你」。     ◎出發吧!為了讓書裡的情景成真   藉著書本,我們能「預習」不少人生經驗,   諸如墜入愛河、痛苦分手,或是離家讀大學、找到新工作、和室友起衝突。   當相同情節在生命中真實發生,反而更加意義深遠,令人回想起自己曾經的體驗。   ◎不只是單純閱讀,而且是……   單純閱讀固然很好,「但如果沒有記錄讀過的東西,我就會全部忘記」,你也這樣嗎?   透過書寫閱讀日誌,你會發現自己真正的想法、閱讀習慣、個人偏好……   閱讀日誌意外成了探索自己的工具,讓我們窺見自己如何度過人生。  

  「什麼?你也是?」我以為只有我是這樣。   你也是跟我一樣的讀癮者嗎?其實你並不孤單。 各界推薦   知名粉專「閱讀人」主編/鄭俊德   「Linda Estoy En La Luna 琳達讀讀書寫寫字」粉專版主/蘇琳達   臺師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陳昭珍   「獨角獸計畫The Unicorn Reading Project」發起人/李惠貞   「這本富有哲思的散文集提醒了我們,即使對於最疲憊的閱讀者來說,也沒有什麼事比迷失在好書中更快樂。《讀癮者的告解》是一場迷人的探險,訴說了書本如何娛樂、挑戰、改變我們。它呼籲我們要帶著喜悅繼續閱讀,並思索讓我們無法這麼做的原因。如果你自認

是愛書人,就一定要讀這本書!」──艾莉兒.羅紅(Ariel Lawhon),《我曾是安娜塔西亞》(I Was Anastasia)作者   「愛書的人一定會很享受《讀癮者的告解》。這本書讓我們想起了形塑我們人生的書本(可能還會在清單上多加幾本)。」──安妮.史賓斯(Annie Spence),任職於中西大學圖書館、《親愛的華氏四百五十一度:書堆裡的愛與心碎》(Dear Fahrenheit 451: Love and Heartbreak in the Stacks)作者   「安妮.博吉爾的新書是一封寫給閱讀生活的情書,充滿溫度、魅力和智慧,一如她的讀者們所期待的。我在書中找到了我自己,

還有閱讀上的夥伴,我相信你也會。」──賈瑟琳.傑克森(Joshilyn Jackson),紐約時報暢銷書《幾乎是姐妹》(The Almost Sisters)作者   「這本散文集既私人又有趣,就像書本繪製成的自畫像,編織了她過去和現在的閱讀樣貌。本書是她對於書本的迷人觀點,不只是享受好故事的方法,也告訴我們如何成為完整的人。她相信,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書本總有辦法來到我們身邊;我們的閱讀生活都需要這本書。」──凱瑟琳.葛里森(Kathleen Grissom),《廚房屋》(The Kitchen House)作者   「愛書人一定會喜歡這本書,作者睿智的評論會使我們一邊笑,一邊點頭贊同。無

論你是一口氣看完,或是反覆重讀,本書都將讓你對自己獨特的閱讀生活充滿感激。」──莎拉.麥肯錫(Sarah Mackenzie),《朗讀家庭》(The Read-Aloud Family)作者、主持播客節目《朗讀的復興》(Read-Aloud Revival)   「書本使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也讓我們變得更好。安妮.博吉爾精彩的散文集《讀癮者的告解》是愛書人的人生旅程,將使我們再次愛上書本。」──珍.蒙特(Jane Mount),「理想書架」創辦人、《戀書癖:給愛書人的插畫雜記》(Bibliophile: An Illustrated Miscellany for People Who Lov

e Books)作者   作者簡介 安妮.博吉爾(Anne Bogel)   提到自己的寫作和人生觀,安妮引述了美國詩人愛蜜莉.狄更森(Emily Dickinson)的句子:「我居住於無限可能。」她擅長用嶄新的觀點來探討舊的想法,並呈現給讀者,讓他們也有全新的體驗。   2011年,安妮創立了她的部落格「現代版達西太太」(Modern Mrs Darcy)。這個部落格並不屬於任何既有的分類(雖然她很樂意被描述為「給書呆子的生活風格部落格」),然而,卻很快的吸引了許多聰明、有想法的追隨者,他們都喜歡安妮用嶄新角度探討舊思想的風格。   安妮的讀者都喜愛閱讀。雖然「現代版達西太太」的

主題不完全是書籍,安妮卻時常書寫有關書本和閱讀的內容,因此她的書單是非常熱門的文章之一。在讀者、作者和出版商心目中,她也是引領潮流的人。2016年,她主持播客節目《下一本該讀什麼?》(What Should I Read Next?),這個熱門節目致力於媒合讀者與好書、閱讀治療,以及所有和書籍本身與閱讀相關的事。   安妮和丈夫與4個小孩,目前住在美國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利市。 譯者簡介 謝慈   臺大外文系畢業,臺大翻譯所在學,熱愛文學與翻譯。   歡迎來信指教:[email protected]   國外盛讚 推薦序一 我們找書,書也找我們/鄭俊德 推薦序二

沒有人打開禮物,不是心懷希望/蘇琳達 前 言 「書那麼多,該看哪一本?」 1. 「什麼?你沒看過這些文學名著!」(我也是耶) 2. 書會「自己找上你」 3. 人都需要一本「讓我落淚」的書 4. 與書為鄰,於是習慣讀點什麼 5. 你幾歲遇上第一本欲罷不能的書? 6. 一個讓朋友羨慕(嫉妒)的小小書櫃,你有嗎? 7. 出發吧!為了讓書裡的情景成真 8. 愛書之人的最佳裝潢法則 9. 建議書單?我沒有耶 10. 書蟲的煩惱是一種快樂 11. 現在的我是過去諸多閱讀的總和 12. 相較於時間,我更需要期限 13. 深刻的「片尾彩蛋」──致謝 14. 閱讀的成長,成長的閱讀 15. 逛書店──不是網

路上的 16. 找到失散多年的閱讀雙胞胎 17. 每一次重讀,都是初次閱讀 18. 愛書人的愛書方式都很有理 19. 年、月、日……為閱讀留點紀錄 20. 閱讀者的靈魂之窗──書櫃 21. 不只是單純閱讀,而且是…… 致謝   序   「書那麼多,該看哪一本?」   「你能推薦一本好書嗎?」   正因為我是作家──眾所公認的書蟲──對書本充滿熱情,所以人們總會這麼問我。我談論書籍時,就彷彿那是我的職業一樣,而以某種角度來說或許也沒錯,畢竟我每天都會推薦書本。   每當讀者告訴我,他們想找些好書來讀,這聽起來都不是太複雜的問題,也不是很過分的要求。我可以想像他們所為何來,畢竟我也曾

經歷過這些。或許他們才剛看完一系列平庸的書,也可能好一陣子沒讀任何東西了;或許他們陷入選書的泥淖,失去了為自己挑本好書的信心……他們沒有心情做選擇,只想得到萬無一失的答覆──一本他們肯定會喜歡的書。   然而,沒有任何圖書館或書店有名為「好書專區」的書架,即使有,對於好書的定義大概也和我們要談的不同。那些書架上或許會有看起來很厲害的精裝書,包含了上百本西洋文學的經典,例如柏拉圖(Plato)、西賽羅(Cicero)、但丁(Dante)等名家著作。這類的世界名著很容易找到,卻不是我們尋找好書時的目標;我們想要找的書,是能讓我們想起閱讀初衷的書,內容精彩,就像是特別為我們個人所寫的。這些書帶給我

們嶄新的思考和觀點,以及意想不到的感受,一旦開始閱讀,就捨不得放下,亦捨不得和其中的角色道別。直至閱畢闔上的那一刻,我們會感到滿足與感恩,想著:「真是本好書啊。」   假如在餘生之中都能夠只閱讀好書,我自然會感到快樂。但要找到好書──無論是幫自己或其他讀者──並沒有那麼容易。對不同的人來說,「好書」的意義不盡相同。當我們談論閱讀時,通常都聚焦於書籍本身,但以閱讀的體驗來說,讀者的積極參與也很重要。   在為你找到一本好書前,我必須先知道一些事:在文字的世界,你想要追尋什麼?什麼樣的主題會激起你的共鳴?你希望透過文字,拜訪哪些地方?你想在書本中認識什麼樣的人物角色?你曾希望哪個故事永遠不要結

束嗎?你上次用力摔書是什麼時候?   如果不知道你對「好書」的定義,或你是什麼樣的讀者,那麼乍看簡單的找書任務,其實非常困難。若想為你找一本好書,我不僅得足夠了解眾多書本,更必須對你有所認識。   書本只是印在白紙上的文字,我們可以放在書架上、用碎紙機絞碎,或是運送到世界各地。書本是我們可以買賣的商品,有些甚至價值不斐,有些則會被裝箱放在地下室裡慢慢發霉。儘管我們會借書也會丟棄書,但狂熱的書蟲都知道,書本絕不局限於物質世界,紙頁上的文字可以將生命賦予至書中的世界。每每想到自己書架上任何一層的藏書裡,蘊藏著多少角色、故事和想法,總是讓我驚嘆不已。   對於讀者來說,我們買賣或借閱的書籍都不

只是物品而已,而是向我們招手的機會和可能性。當我們閱讀時,會和書本建立(也可能無法建立)非常私密的個人連結。有時候,這樣的私密性甚是惱人,增加了為特定讀者找到專屬好書的困難性;有時候,挑選要讀的書就像進行一場辯論,尤其在你立於書店的走道上,或是審視圖書館的書架,又或者打量著床頭櫃上逐漸加高的書堆時,但你只不過是想要找到一本好書,讓你可以在幾個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後,一邊闔上書一邊心想:「這本書太棒了。」   我們想要的只是一本好書,但閱讀是很個人的體驗。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們都沒辦法知道一本書對我們會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們只能放手一試:有時會選到不對的書,這是閱讀的風險;有時會讀完一系列平庸的

書,發覺自己彷彿陷入泥淖;有時會讀到一本很棒的書,可惜時機不對──縱使是同一本書,仍會對每個人帶來不同意義,身處不同的生命階段亦會如此。   閱讀的體驗很個人,有時也很棘手。(和一般的商品不太一樣,對吧?)我們是閱讀者,因此書本在我們的人生和生命故事中都至關緊要。對我們來說,閱讀不只是興趣或打發時間,而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我們了解與書本相關的種種喜怒哀樂:在出發度假前,等不到圖書館預約借書的心痛;在正式出版日的前三天,就在附近獨立書店發現露易絲.佩妮(Louise Penny,加拿大偵探小說作家)新書的激動;花了好幾個小時享受一本書後,卻發現結局很糟糕的痛苦;以及在對的時間恰巧遇到對的書,所帶

來的喜悅。   閱讀並沒有舉世皆然的標準,於是閱讀者會面對各種難題,卻也體驗到無盡的快樂。在本書裡,我們將探索閱讀的個人性,包含:什麼形塑了閱讀者、我們為書本帶來了什麼,也會發掘如何閱讀、如何挑選好書,以及讀了沒那麼好的書會有什麼結果,並探討為什麼有些書能引起如此強烈的連結,一窺其他人的閱讀體驗。我們將享受其中的每一分鐘,因為這是我們的本性使然──能夠和閱讀的同好共處,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推薦序 我們找書,書也找我們 知名粉專「閱讀人」主編/鄭俊德   我是閱讀人,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推廣閱讀,甚至將閱讀作為我的工作正職。   也因為慢慢累積出百萬社群的聲量,認識的人與網友也漸漸多了

,常常遇到網友寫信問我書單,希望我能提供一些解惑良方,來解決他們當下的問題與困擾。   這些問題五花八門,從感情問題、人際關係、生涯規畫,甚至到電磁學、經濟學這些我完全不擅長的專業領域。   一開始我還真的很用心幫忙找些書單,生怕辜負了「閱讀人」這個名號,待終於花上些時間找到幾本書名寄了過去,卻收到謝謝後就沒了回音,我心想是我給錯書單了嗎?還是這是現代人冷漠的正常反應?   這樣的疑惑一直在我心中揮之不去,直到後來我在某本已經忘記書名的作品中找到答案,印象中這段話的含意是這樣的:   「這世界其實最不缺建議,最缺的是明知道答案,卻還希望從別人嘴裡說出來。事實上,我們要尋求的不是答案而是

認同,別人給越多建議,我們反而覺得厭煩,因為我們只希望在當下有人願意傾聽,或是猜到我們心底的聲音。」   我們在閱讀中找自己,找的不是絕對的答案,而是我們認同的答案。   我用這樣的思維,重新回顧我過去似乎會錯意的好心,決定換個建議的方式:我會問他住哪裡,再把離他家最近的圖書館找給他,請他走一遭,花一個下午就行,然後,往自己心有靈犀的書櫃走去,隨意翻翻不用細讀,把書當作算命般的籤筒,接著有些答案會自然浮現,你想要的書會主動出現。   起初網友笑了,他說這樣好像把圖書館當廟宇,之後有些網友嘗試完,寫信告訴我他們後來哭了,因為他們真的得到了安慰,也找到了書。   所以,當我收到《讀癮者的告

解》這本書的推薦邀請,翻開內文,我很快的就被書中的其中一段章節所吸引,因為剛好就提到了書會「找上我們」。   作者分享了自己逛圖書館或是書店時,不會特別規畫要讀什麼,也沒有特定的閱讀順序,然後總是在對的時間點,讀到對的書,神奇的事往往這樣發生著。   是巧合還是命運?其實我不太相信吸引力法則,因為《祕密》(The Secret)這本書裡頭的吸引力論點實在太玄妙;但是對於書本主動找到我們這件事,我卻深信不疑,因為我自己試了又試,幾乎每次都靈,我們與書本的相遇似乎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   在我不快樂的時候,我遇到了另一個更不快樂的作者,反而藉由他的書中故事得到安慰;在我有點懈怠的時候,從另一

個有限生命的勵志作家文筆中,激起對時間的珍惜;當我似乎對未來有點茫然時,剛好就有些書中的話語鼓勵我堅持下去。   現在的你,拿起了這本書,讀了我這篇推薦序,或許也是冥冥之中,剛好這本書有些話要告訴你。   如果此刻的你,有些問題想問,卻又不知道要到哪裡找答案,我會鼓勵你打開手機的地圖應用程式,找找附近的書店或是圖書館,我想對的書就跟對的人一樣,總會主動找上你,就像是這本書一樣。 沒有人打開禮物,不是心懷希望 「Linda Estoy En La Luna 琳達讀讀書寫寫字」粉專版主/蘇琳達   「我熱愛閱讀,更深知書本形塑我們的意涵,無論是現在的我們抑或過去的。之於閱讀者,變老最棒的

事,就是我們不會失去曾經的閱讀經驗──有時我們會深切的懷念過去的樣子,有時則覺得過往有些不忍卒睹,但一切都不曾消逝,仍是我們的一部分。」   本書作者為美國知名部落客安妮.博吉爾,擁有4個孩子的她,2011年創立了自己的部落格:「現代版達西太太」。特別的是,有別於其他爭奇鬥豔的部落客,她簡單真誠的透過推薦書籍,吸引了許多熱愛文字的書蟲們。2016年,她更主持熱門播客節目《下一本該讀什麼?》,進一步用閱讀串起讀者的生活。   誠實的說,這是一本會令人看了大喊過癮的好書,因為作者毫無保留的寫下書蟲的生活點滴,例如:我們可以廢寢忘食的看完一本書、永遠有看不完的書單、不知道該如何整理快要爆炸的書櫃

、常常無法在期限內看完書,或是渴望在書店裡工作。因此,每個閱讀當下,都會讓人不禁直呼:這不就是我的生活嗎?   很慶幸自己是個愛書人,儘管人生只有一次,我卻能觸摸1,000個別人的故事,陪著他們笑與淚。換言之,閱讀寫作就像不著痕跡的魔法師,輕輕緩緩的翻轉我那原本平凡無奇的生命,讓它醞釀出溫婉的花朵。   28歲,那場痛徹心扉的失戀,促使我一個人展開環島旅行。謝謝當時臺東熱情的民宿老闆娘,悄悄放了《公主向前走》(The Princess Who Believed in Fairy Tales)在我床頭,使我明白王子不代表幸福,任何愛情都無法犧牲自己,我才是生命的主人。同時,我也把這段經歷寫下

,參加張曼娟老師「時間的旅人」的徵文比賽,很幸運的得了佳作。   32歲,那場措手不及的意外,使得我左手開放粉碎性骨折,心懷恐懼的躺在床上整整三個月,更復健將近一年才讓自己恢復正常生活。不過,這場看似災難的經歷,其實是一切恩典的開始,讓我又能靜下心看書,開始重拾文筆,參與教會文字服事。   今年2月,為了記錄自己看書的心得,我創立「Linda Estoy En La Luna琳達讀讀書寫寫字」這個粉專,意外獲得許多粉絲喜愛,認識許多愛書人、書店老闆及出版社,並和好友一起創立公眾號寫文,擁有自己的專欄網頁,也因此有這機緣,與每個正在看書的你,一起分享我的心路歷程。   人生無常,走著走著,

不知道接下來會如何。但是,我明白無論高山低谷,或哭或笑,閱讀寫作總是伴隨著我的每個生活點滴。我一點也不孤單,因為如同愛人的它,讓我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去愛、去珍惜每個人,不再是個關在象牙塔中自憐自艾的女孩。   世界有各種不同的模樣及角度,每個人內心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宇宙,當下我們或許不能明白每個經歷,上天究竟要教導我們什麼功課?不過,我會開始選擇相信:人生終究是一份禮物,抱怨無濟於事,要滿懷希望的打開它,唯有你毫無畏懼的往前,繼續讀著寫著,才有恍然大悟的一天。   最後,祝福每個閱讀這本書的你,從現在起,展開一場屬於自己的華麗冒險吧!   書會「自己找上你」 莎拉.愛迪生.艾倫(Sa

rah Addison Allen,美國暢銷書作家)的處女作《花園魔咒》(Garden Spells)精彩動人,描述一位女性覺得自己有義務,送奇怪小禮物給鄰居和朋友,禮物包括草莓塔、5分錢(按:100美分等於1美元,1美元約等於新臺幣31元)、大了3個尺碼的絲綢襯衫等等。每個禮物都帶著一點魔法,因為贈與者在送禮物時從不知道禮物本身的目的為何。 然而,禮物對每個受贈者來說卻都至關緊要──草莓塔能招待突然到訪的客人,5分錢可以打緊急電話,去店裡更換襯衫的時候,也可能發生改變一生的事──每個禮物在贈送時看起來都很奇怪,簡直毫無道理,結果卻總是收受者最需要的事物,在對的時間帶來對的幫助。(艾倫的書通常

都帶著魔法。在《糖果女王》〔The Sugar Queen〕中,一位女士擁有一項特殊能力──她當下所需要的書,往往會神奇的出現在她的床頭櫃、書桌,或手提包裡。透過書的內容,她總是知道書本出現的原因,這點和草莓塔不太一樣。) 我很幸運收過這樣神奇的禮物,不過不是甜點、硬幣或衣服,而是在意料之外收到的完美禮物:書本──而且不是隨便的書,是我當下最需要的書。 我選擇書的標準,通常是靈機一動,或是參考朋友的推薦、出版日期,以及圖書館的到期日。我不會仔細規畫下一本書要看什麼,也不會排定閱讀順序;我或許會走進一間書店,在店員興高采烈的推薦之下,帶走下一本要讀的書,即使我一個小時前根本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 

可能有本書在一個星期內被3個毫不相關的人推薦過,我就會接受命運,決定閱讀該部作品;或許我的孩子堅持我應該看哪本書,抑或為了其他我自己也說不上來的原因,使我終於決定從自家書櫃裡頭,抽出某本還沒翻過的平裝書。 對於閱讀,我從不曾仔細規畫,但神奇的是,我常在對的時間讀到對的書。有時我覺得自己非讀某本書不可,有時則是別人覺得一定要向我推薦某本書,無論何種狀況,我當下總是不知道原因,「事後」卻發覺這本書對我非常重要──沒錯,不是開始閱讀之前,而是看完以後。或許我選擇的瞬間看似隨機,但閱讀了一半以後,我就領悟:我現在正是需要這本書!

網路虛假訊息與臺灣現行查核及審查機制-以政府機關常見受理案件為例

為了解決麥胞專區的問題,作者黃鈺峰 這樣論述:

網際網路蓬勃發展,人們不再需要靠著報紙、電視來瞭解世界,社群媒體更成為人們接收資訊的第一選擇,然而大眾對於所接收到的訊息只要符合其價值觀或立場便會不加思索或查證便隨手轉發出去,每個人成為媒體的一環,加上社群媒體演算法機制,讓使用者所接觸到的訊息是通過「過濾氣泡」(filterbubble)和「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的篩選進而形成「資訊同溫層」,隔離與其他立場的訊息,造成使用者認知偏差。 隨著虛假訊息的氾濫,各國提出不同方式來管制,受惠於我國憲法所保障言論自由,政府僅能就現有法律上特定幾種事件進行事後審查及處罰,民間團體協力廠商查核組織也加入查核運動,而網路社交平臺則是

有設下相關使用規則來管制,來探討我國多方查核虛假訊息機制,我國政府必得正視虛假訊息氾濫的問題並從不同方面著手解決,才能有效杜絕虛假訊息對我國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