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花園停車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鳳凰花園停車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董均倫寫的 聊齋汊子(上下) 和何襪皮的 沒藥花園:十五個絕對真實的案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聯合 和江蘇鳳凰文藝所出版 。

東海大學 景觀學系 章錦瑜所指導 陳佩諆的 停車場之植栽選種及固碳量評估-以台中市西屯區惠順停車場改善設計為例 (2013),提出鳳凰花園停車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植栽選種、固碳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孫鐵剛所指導 陳珈貝的 東周楚系文化圈考察 (2009),提出因為有 楚系文化、東周、文化圈、楚國、郢都、出土文物的重點而找出了 鳳凰花園停車場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鳳凰花園停車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聊齋汊子(上下)

為了解決鳳凰花園停車場的問題,作者董均倫 這樣論述:

在蒲松齡的老家山東,在沂蒙山一帶,人們把神話傳說一類的故事都叫作“聊齋汊子”。《聊齋汊子(全兩冊)》是董均倫和江源歷時數十年從搜集整理的無數故事中選出的。《聊齋汊子(全兩冊)》近百萬言,長長短短百餘故事,所有這些,都是來自齊魯大地的口頭文學,有的優美,有的神奇,有的浪漫,有的怪誕…… 語言質樸,故事富有活力,悉數展現歷史風貌和人情世態,是民間文化真正的活化石。新版《聊齋汊子(全兩冊)》從1984年版《聊齋汊子》中刪去了十幾則篇幅較短的故事,從1987年版《聊齋汊子(續集)》中補入了十幾則,最後一共選錄101篇故事,並邀請優秀的年輕插畫師為所有故事製作百餘幅版畫題花,力圖打造一個最經典純粹的民

間故事版本。 董均倫(1917-2004) 山東威海人。江源,董均倫之妻,《聊齋汊子》民間故事收集整理寫作之重要搭檔。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北平外國語專科學校學習英語的董均倫奔赴延安,歷任八路軍軍醫院翻譯、野戰醫院英文教員等。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開始,董均倫與江源夫婦二人歷時半個世紀,以地處膠東半島西部的昌邑牟家莊和魯南沂蒙山等廣大地區為基地,不分寒暑,長期駐紮在老百姓中,深入進行採錄和調查,搜集和寫定了大量在老百姓中間口頭流傳的民間傳說和故事(主要是山東民間故事)。其中不少故事在日本被翻譯出版為《山東民話集》,在德國被翻譯出版為《白果子——中國民間故事集》。

《聊齋汊子(上)》 二小的故事 畫上的媳婦 蒼子花 三個兒子 虎口屋 大冬瓜 牙牙葫蘆 棗核 銀娘娘 房子的故事 玉石鹿 巧女莊 金香瓜 長鼻子 石巴狗 黃河的故事 神牛 蕎麥姑娘 奇怪林 狐狸媳婦 牙門開 藥草山 青山裡面的寶槽 高角地主 找姑鳥 七兄弟 含羞草 天女散花 神鞭 葫蘆娃 牡丹仙女 要龍眼 瑤琴的故事 水井老人 鳳凰娶親 金鐲子 三件寶器 聰明媳婦 三隻雞 王小和三女 線子和囤兒 找相好 掀石櫃 牛莊的故事 找媳婦 薺菜 八哥 菊二娘 匠人的奇遇 娑羅木 老大和老二 小白菜和蟈蟈 三壞的故事 木匠行雨 兩個葫蘆 煎餅換金箔 狗為什麼咬貓 老雕與老鷹 金角銀蹄 《聊齋汊子(

下)》 濰河邊的傳說 兩兄弟 金鑰匙 鏡裡媳婦 宮女圖  仙鶴山 桂木孩 石頭人 映山紅 日月石 萬寶囊 玉仙園 白果仙 金雀和樹仙 紅泉的故事 梨花仙 青茶樹 狐狸仙 雙姊妹 蠍子精 鯉魚精 一棵松樹的故事 兩大心願 奇異的寶花 金須牙牙葫蘆 三個兒子和三個媳婦 寶劍泉 畫裡人家 濰河金姐 兩個穗頭的穀 萬里嶗山雙花仙 蛇娘娘 兩條鞭子 嶗山古話 狐仙和兔子仙 神笛 金絲蛤蟆兒 九頭老雕 西瓜二 九天玄女當當 奇裡的故事 楓山下的故事 行萬里路,找千人談 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常常被說成倒騎著驢。蓬萊閣上畫的八仙過海,其中的張果老,白鬍子當胸,懷抱著唱道情用的簡板,也是倒騎

著驢。當地還流傳著這樣的話:“問了多少人,不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這當然是傳說,誰也沒見過張果老,更不用說看到他倒騎驢了。可是,人民群眾卻借著神話傳說中的張果老的形景兒,一句話指出了個寓意深刻的道理。就是說,既要往前走,又要朝後看。向後看也是為了更好地往前走,眼前的路都接連著過去的路。在《聊齋汊子續集》(1987年版本)搞出之後,回頭看看這段走過的路,一些經過和感受還那樣叫人難以忘記。此時寫出來,想想倒也合適。 民間故事是蘊藏在群眾中間的精神財富,是取之不盡的寶庫。在這些年的搜集整理工作中,跑的地方越多,越覺得這話千真萬確。我們的祖國是世界上偉大的文明古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

就拿山東來說,從曹州牡丹之鄉,到東海蓬萊閣,也有幾千里路遠,光齊魯大地,就有多少的山山水水、多少的村村莊莊。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勞動人民以自己家鄉的景物、風俗人情、英雄豪傑,創造了大量的口頭文學,多如天上的繁星。 為了搜集蒲松齡的故事,俺曾先後三次到淄博,兩次去蒲家莊,第三次是到蒲松齡當年教學的西鋪(莊),共搜集了十七個傳說故事。這些故事生動地反映了蒲松齡剛直敢言、不阿權貴、關心群眾疾苦的崇高人品和優美情操。他在淄川一帶很有威望,便是現在,只要提起蒲松齡,老老少少,言裡語裡,還是充滿著對他的崇敬和懷念。他儘管博學多才,但功名不成,一輩子生活道路艱難,家裡過著像莊戶人一樣的生活,所以和下層的勞

動人民有著密切的聯繫,也飽含深厚的感情。由於他在當過尚書的畢家坐館多年,又到江蘇做過幕賓,有著極為豐富的社會閱歷。蒲松齡對百姓不只是同情,還敢於為他們說話;他不僅對橫行霸道的人有無限的憎恨,而且敢於和地主豪紳、貪官污吏鬥爭。以上這些在關於他的故事傳說中都有反映。由此可見,蒲松齡把《聊齋志異》稱作“孤憤之書”並不是偶然的,他筆下的狐仙、花妖、精靈、鬼魂,看來雖不食人間煙火,實質仍然是人,寫的也是人的生活,有著他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在其中。 很值得惋惜的是,在俺第一次到蒲家莊去的時候,蒲松齡紀念館的同志就說:“恁來晚了,會說蒲松齡故事的幾個老人都已經去世了。”相隔半年,俺又去,想不到上次在場說

故事的一位老大爺,竟然也離世了。真不知有多少寶貴的口頭文學,隨著年月的流去,失傳了。第三次,俺去西鋪的時候,那是又一年的六月裡,天旱地幹,麥子已快上場了。西鋪離王村只一裡多路,王村是個鎮子,有家小旅店,當俺趕到的時候天也黑啦,小旅店裡已經客滿,於是到一個停車場去宿,這裡的房間又矮又小,連個窗戶也沒有,還正碰上刮幹熱風,只得把門敞著。門外的場子裡,成宿都有汽車進進出出,加上蚊子嗡嗡的,別說困不著覺,連歇歇也不得安穩,我便去值班的一位老人那裡閒談。他說,早年間蒲松齡在西鋪教書的工夫,常到王村來趕集,聽人家講故事。他還介紹了一些畢家後代的情況,扯了不少畢家尚書府幾輩子的逸事趣聞。第二天,西鋪的村幹部

,就召集了兩個座談會,到會的大部分是畢家的後代。蒲松齡在西鋪的傳說,就是根據大家所談的故事整理出來的。雖然一宿沒睡,但停車場老人的夜話,對俺整理蒲松齡的傳說有著很大的幫助。使我們聯想到,只要在生活裡肯下功夫,就會左右逢源。 幾百年來,《聊齋志異》為社會各階層所喜愛,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連偏僻的山溝也不例外,在層層嶺、重重山的沂山一帶村莊,把神話、傳說一類的故事,都叫作“聊齋汊子”。“你說個聊齋汊子聽聽!”就是說:“你講個故事聽聽。”可見“聊齋”在群眾中間有著多麼深遠的影響。自然,各地對故事還有不同的叫法,嗎昌邑把說故事叫“拉呱”,濰縣叫“說古今”,大魚島也許因為漁民常在織網時說故事,叫“桄線”

,就說:“你桄個線聽聽。”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民間故事是怎麼遍及全省各地的。 山東有名山大川,有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有千波萬浪的大海大河。廣大的勞動人民出於對鄉土的熱愛和美好生活的嚮往,常常把各種山川景物賦予神奇色彩。這些故事,大都充滿了奇異的想像,富有地方特色。也真是,故事,故事,講天說地,天上飛的,地下跑的,山裡長的,水裡遊的,沒有故事不包括的。它們一輩一輩流傳下來,歌頌了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善良、堅毅的崇高美德和美好的思想感情。特別是有些愛情故事,大都帶有浪漫色彩,而又情節曲折,富有情趣。 回想起多年採錄民間故事的經過,真好像從一個故事的世界走過來一樣。這裡面有苦有甜,又艱難,又順茬,

俺常被搜集到的故事所陶醉,所鼓舞。 說起來,俺倆真正著手搜集、整理民間故事,是從一九五三年開始的,那是因為當時的環境和群眾喜歡民間故事促成的。那陣,為了體驗農業合作化的生活,俺倆下到了昌南縣(現劃歸昌邑)的牟家莊,住在一家老貧農的小廂屋裡,因為是乍辦社,許多事情得經過社員討論,每晚上都開會到深更半夜。白天俺和社員一起勞動,晚上就參加他們的會。 農村中沒有定準的吃飯時間,早到的和晚到的常相差一兩個鐘頭。先來的便聚在一起拉呱,有時因為論究某種事情而引出了個故事來,比如說人不要貪心,便會扯到貪心的故事上。那工夫,流傳著許多長工跟地主鬥爭的故事,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土改才剛過去不久,大家

對地主的剝削和壓迫都很熟悉,有的還有著親身的體會,這樣的故事很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因而說的人津津樂道,聽的人也大為開心。俺在牟家莊前後住了八年,待的時間越長,越覺得民間傳說故事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反映的雖然是歷史各階段的社會生活,但由於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和意志,跟現實的社會生活仍然有著密切聯繫,儘管時代不同了,它卻仍然伴隨著歷史前進。輩輩說,輩輩新。五幾年那陣,農村中的文化娛樂生活,並沒有像現在這樣的方便條件,不用說沒有電視,連電影也很少看到。農民翻身做了主人,生活得到了改善,就有文化娛樂上的要求,在那種情況下,口頭文學確有它的優越性,連炕頭上、飼養棚裡,都能聽到有人講故事。作為一個文藝工

作者,有責任把這些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性的傳說故事記錄下來,使它不會因為年久而失傳,於是俺便著手搜集它。 隨便聽聽是一回事,要把它當著口頭文學去搞,就有所不同了。首先,這就需要多聽多記,從中加以選擇。房東大嫂家成天有街坊鄰居串門,熟了後,讓她們說故事,你聽吧,葷的素的都有,說一陣笑一陣,這自然是搜集故事的好時機。另外,在俺住處不遠,有一個老大娘,人家都叫她牟他媽媽,家裡很清靜,她常一個人坐在炕上納鞋底或是紡棉花。她很會說故事,說完以後,還贅上一句:“讓我再想想。”就這樣,幾年的工夫裡,她想起一個就講一個,有時,只想起半截,就說半截,像《二小的故事》《棗核》就是她講的。牟家莊是個大莊,又是區委

所在地,人來人往,房東家常給介紹說:“老董老江就願意聽呱,恁快說個給他倆聽吧。”這樣,雖然待在一個莊,可搜集的面卻是一大片。有一年,春節期間,俺到區上炊事員老黃家搜集故事,正月裡是農村的耍日子,人進進出出,特別是到了晚上,屋裡人更是滿滿當當,炕上地下坐著的,站著的,抽著煙,喝著茶水,說故事的人越說越來勁,有些人本來是準備光聽的,有時也忍不住講了起來。成半宿價煙霧騰騰,熱鬧極了。聽得越多,選擇的餘地就越大,《匠人的奇遇》等篇,就是在那幾天裡聽到的。 有些故事是在沂蒙山區的臨朐縣搜集的。我們在那裡總共待了三年,先是在沂山林場,後到接家河、宋王莊,在這兩個村裡,俺也都是住在農戶的家裡。可說,那是搜

集故事最好的年代,因為那時,不光是從舊社會過來的許多老人都還健在,連一些三四十歲、四五十歲的人,也都會講故事,下面的一段經歷,更說明了這一點。一九五六年的秋天,俺曾專程去嶗山裡搜集故事,在王格莊住了一個多月,記了很厚的一本,打算以《嶗山古語》做書名,搞一本故事集。後來因為別的事情,只寫了其中的幾篇就放下了。“四人幫”橫行那陣,抄家時沒把筆記本抄走,恐怕他們二次再來,萬一被發現了,又是一個罪名,便把它燒了。粉碎“四人幫”文藝得解放,特別是三中全會以後,民間文學的園地也呈現出了生機勃發的景象,回頭看看,那條在心目中似乎早已荒蕪了的道路,又清楚地伸到了腳下,我們便重又著手搜集整理民間故事。十分後悔不

該燒掉那個筆記本,便二次又去了嶗山裡,跑了好幾個地方,因為相隔二十多年,有的老人已經沒了,有的多年不講,也就忘了,就是想著的也半邊子拉塊。所以除聽說了一點於七的傳說外,什麼也沒搜集著。記得在俺頭一趟搜集的故事裡,有一個愛情的故事,說嶗山上兩個精靈相愛,硬是被華嚴寺的和尚給拆散了,故事很是曲折優美,可是俺只想著一個梗概,所以就不能整理了。看來,俺在嶗山早年所搜集的那些故事,大都失傳了。 因此俺聯想到記錄的重要,聯想到口頭文學的特殊性和複雜性。要想搜集、整理好民間傳說故事,光有滿心的願望不行,頭一樁就必須先在記錄上下功夫。民間傳說故事雖說是蘊藏在人民中間的寶貴礦藏,但這些精神產品,是儲存在人民頭

腦中的“活文學”,因而也就不像刻在經版上那樣一成不變。這個“活”字,有時是無止境的,比如《禿尾巴老李》這個故事,在山東流傳面很廣,昌樂有昌樂的說法,高密有高密的說法,尤其是膠東,各縣都有自己的說法,又都大同小異。聽得越多,各種說法的“禿尾巴老李”故事擺在跟前,比較之下俺選擇其中思想性和藝術性好的加以整理,在忠於故事本身的前提下,剔除糟粕,留其精華,儘量保留富有感染力的情節,使整理出的故事,在各方面都較為完美。但這只是相對地說,在俺整理出《禿尾巴老李》故事後,又聽到一個情節,說:“那年山東老鄉坐船過黑龍江,天道挺好,沒風沒浪,有個人說道:‘李大哥!咱都是一鄉一土的,你能不能出來跟大家見見面。’話

剛落音,只聽到‘啪’一聲響,一條小鯉魚落到了船板上,金翅金鱗,只有一拃長短,船上的人看了,心裡很不滿足:‘怎麼,就這麼一點嗎?’大家只這麼一想,小鯉魚很快又蹦回水去。江裡立時浪滾翻天,霹靂一聲,從水裡伸出一隻大龍爪,直插半天雲裡。大夥又驚又喜,都說‘李大哥,請回去吧!’那爪子馬上縮進了水裡,立刻便雲散天開,風平浪靜。”尋思起來,老農民所說的枝葉,是指情節裡的藝術性,而“筋骨”卻含有思想性的意思。不管怎麼說,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是客觀存在的。同一個故事,由兩個不同的人說,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有的人說得有枝有葉,很是生動,有的人說起來,就會使你覺得枯燥無味。一方面要會說,一方面還得心緒好。有一年夏天,

臨朐有一位村幹部到縣裡開會,晚上上俺那裡玩兒,說了個《煎餅換金箔》的故事,因為是在院子裡,當時沒有記。後來,俺覺得這個故事還不錯,想整理出來,有些話忘掉了,便再去聽一遍。他家離縣城七十多裡路,沒尋思他攤上了事,情緒很不好,原來說的那個故事裡的情節,有的也忘了,語言也沒有上次生動。可見,情緒好說的是一個樣,情緒不好又是一個樣。 常言道:“人有十不同,花有十樣紅。”搜集故事遇到的情況也是各式各樣的。農村中一些會說故事的人,他們不光口才好,記憶力也好得驚人,有的老漢儘管不識字,卻能說《三國》《水滸》,有的人就是幾十年前聽的故事,也能記得清清楚楚。前年俺到大魚島去搜集故事,因為以前曾在那裡深入生活住

了半年,跟一些老漁民熟悉。這次去了,講故事的人也不把俺當外人看待。其中有兩個老漁民,他們記得的故事都是年輕時聽說的,聽他倆講故事,真可說是藝術上的享受,儘管是幻想的花仙妖魔,可枝枝葉葉的情節裡,卻充滿著現實的生活氣息,富有人情味,好像故事中說的都是實有其事,如同發生在你身邊。俺在那裡住了將近一個月,搜集了十幾個故事。但也有另外的情況,俺到長島時,聽說有位老木匠很會說故事,不過,很不容易讓他開口。俺去了,果然是那樣,他怎麼也不肯說,老是說自己不會,於是俺說給他聽,整整說了大半頭午,他才答應讓俺下午再去。《蘇東坡的傳說》就是他講的。他說自己年輕時跑船,有一次遇上了風浪天,回不了長島,船停在丹崖山下

的海灣裡,自己就去蓬萊閣上聽老道說故事,當年老道講這故事的時候,已經七十多歲了。木匠老大爺如今也七十多歲了,如果他不講,這個故事也就失傳了。不能不提,十年浩劫,留給群眾的精神創傷,還沒有完全消除。前年在即墨去聽一個老大娘講故事,文化站的同志先去跟她說好,才又領俺去,到了那裡,卻見門鎖著,老大娘躲出去啦。晌午去了幾趟,才找著她,也是以故事引故事,她才開口說了。末後她告訴我:前幾年要說這個,就是大罪過。她是擔心以後落是非。也有的不在乎這個,一點不用動員。俺去曹州牡丹園,那天打譜聽一上午故事,有個老大爺剛說了個頭,俺一聽是從前聽過的,就請他另說個別的。一般的情況下,打斷了他,便不大願意再講,可他立刻

又說了第二個。搜集故事,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只要有恒心,到群眾中間去,就會應了那句話:人到花園,方知花多。 這些年俺體會最深的,是民間文學離不開群眾的口頭語言,像青樹離不開泥土,彩雲離不開朝霞一樣。都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那麼,民間傳說故事更應該是口語化的藝術,真個,有多麼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就有多麼豐富多彩的口頭語言。在濰縣楊家埠,俺聽了個關於年畫的故事,說楊家埠當初怎麼有的年畫,其中有這麼個情節:本來應該先下甘羅細,後下粗風暴,龍王不甘心認輸,第二天午時,先下了粗風暴,後下了甘羅細。“甘羅細”和“粗風暴”,只是很簡練的六個字,卻形象、生動地把兩種不同的下雨情景描述了出來,有它獨特的色香

韻味和鄉土氣息,一個“甘”字,活畫出了農民對和風細雨的感情。這裡面還有個生活常識問題,如果先下小雨,地淋濕了,來了風,種子也刮不出來,要是先來暴風雨,種子就會被刮出來,或沖出來。可見許多群眾生動的語言,是與對生活的深刻認識分不開的。也是在這篇年畫故事中,有句話,形容年畫當時是怎樣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有錢沒錢,買畫過年”。這話把家家戶戶買畫過年的踴躍情景透徹地表達出了。而且說來上口,聽來入耳,通俗,樸實。群眾生動的口語,來自生活,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和當地的風俗人情、生活習慣,都是密切相連的。 搜集故事需要深入生活,學習群眾口語中的精華,也需要到生活裡去。俺學習群眾語言,常常感到,群眾是了

不起的,有大量精彩的語言,表現力強,鮮明生動,如:“雀掉拉尾巴我就知道它往哪裡飛!”“泰山不是壘的,聰明不是借的。”“有爛了的糧食,哪有爛了的話?”“手按著葫蘆摳籽還不行嗎?”有的不僅是有餘味,還形象好記。俺曾幾次去嶗山,嶗山不光又高又大,還有許多廟宇。古今中外,有許多關於嶗山的描寫,可是給俺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嶗山裡一個老漢的話。他說:“從前嶗山到處是梨樹,有個人到江南去賣梨,人家都問嶗山有多大?賣梨的告訴他:‘嶗山可大啦!’‘到底有多大?’‘九宮八觀七十二座庵,庵庵隔三千!’聽的人吃驚地說:‘哎呀!嶗山這麼大,有多高呃?’賣梨的說:‘呵!嶗山那個高呀,更是沒法說了,上到嶗山頂就能摸著天。’

聽的人說:‘那麼容易就摸著天啦?’賣梨的說:‘反正摸不著天也差不離。’‘那到底差多少?’‘晚上踏著嶗山頂,使巴棍敲敲天嘣嘣的。’”這短短的一段對話,卻把嶗山的大、嶗山的高,既誇張,又真實,既生動活潑,又幽默風趣地表達了出來。生活是多種多樣的,群眾語言的藝術也是多種多樣的,但經過群眾口頭千遍萬遍洗練過的語言,都具有表現力強、通俗順口、樸實自然的特點。口頭語言出現在書面上,要怎樣不失其本來面貌,也就是,從口述到寫出,還是個複雜而細緻的過程。沂山裡有個民辦教師,口頭說故事會說,俺鼓勵他整理出來,可是寫出來後,卻完全不像他口頭說的那樣,通篇都是文縐縐的學生腔,蒼白無力,完全失去了民間故事通俗、樸實、口

語化的特色。可見說和寫還不完全相同。有人說,民間故事的光彩在語言上,這是有道理的。 民間文學,是歷代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它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意志和願望,表達了廣大群眾的思想、道德和風貌,從整體來說,它的內容是健康的,立場是人民的,為人民所有,為人民所利用的。但因為它是口頭創作,世代相傳,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舊社會統治階級思想的影響,帶有小生產者的歷史局限性,因此有不少傳說故事,是粗糙的,還有的是迷信、淫穢、低級庸俗或荒誕恐怖的。如農村中流行的關於吊死鬼、淹死鬼找替身的故事,尼姑怎麼把孩子扔掉,後來孩子又如何中了狀元,等等。這部分故事,不管從哪方面說,都是毫無價值的。在長島聽到一個這樣的故事,說有一

個老漢,在門上面掛了個匾,寫著“忍讓”二字。老漢娶兒婦這天,去了個老和尚,進門二話沒說,捧了些土,扔進了水缸裡,把水弄渾了。老漢不但沒發火,還把老和尚請到了屋裡,擺了素席給他吃。吃完了飯,天就快黑啦。老和尚說:“我今黑夜要到新媳婦炕上宿。”老漢把他領進了新房裡,老和尚真個在新媳婦的炕上躺下了。第二天早晨,老和尚臨走時,說道:“我睡的那個地方醃醃的,恁打掃打掃。”一打掃,打掃出若干金子來。這類故事,貌似民間文學,但骨子裡卻不是人民的立場,而是起著麻痹勞動人民精神的作用,逆來順受的忍讓,只會對舊社會的統治階級有利。這類故事是不可取的。還有的故事,聽起來也算有趣,說有一個人闖關東回來,兩口子好幾年沒

見面啦,都想親熱親熱,但有個八歲的孩子在跟前,轉轉悠悠不肯離開,兩口子就想出了個法,對孩子說:“給你幾文錢,快出去買個江米人耍。”把孩子支了出去,兩口子關上了屋門。老婆說:“看你撅撅那個胡!”男人說:“看你抿抿那個嘴。”孩子趴在窗戶外面,從窗櫺洞裡,把什麼都看得明明白白。過了一會兒,開開門,孩子進來了,娘問他說:“你買的那個江米人哪?”孩子說:“我沒買,一個撅撅胡,一個抿抿嘴。”這樣的故事,雖然有一定的趣味性,卻不是高尚的,俺覺得整理出來也沒有意義。 一輩又一輩,民間傳說故事,不僅在廣大群眾中間起著調劑生活的娛樂作用,也是人民自我教育的工具。孩子時候聽到的故事,往往幾十年也忘不了,可見故事的

影響是長遠的。好的傳說故事,對人是優美的、有益的,是叫人積極向上的,反過來,便會得到相反的效果。因此,俺總想自己應該用沙裡淘金的精神,挑那些思想性、藝術性都好的故事,加以整理。這本《聊齋汊子續集》就是從許多傳說故事中選擇出來的,從群眾中來,再回到群眾中去,如果它能像青枝綠葉的花草樹木一樣,重新紮根在群眾中間,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一點作用,這就是俺衷心的願望。

停車場之植栽選種及固碳量評估-以台中市西屯區惠順停車場改善設計為例

為了解決鳳凰花園停車場的問題,作者陳佩諆 這樣論述:

隨著都市發展迅速,綠地環境被水泥地取代,都市熱島效應、暴雨、全球暖化等氣候問題層出不窮,都市居民處在夏日高溫、暴雨的威脅中,這些都是現今都市中無法避免且急需正視改善的氣候問題,因而增加都市綠地以增加固碳量,回復土地生態環境,增加基地保水以降低都市暴雨,都是現今都市最重要的功課。而在已開發完成的都市中,有那些土地是可以立即改善的?以台中市西屯區為例,調查台中市西屯區的27處停車場,其中有78%無綠化、70%為不透水基地,在夏日豔陽下無遮蔭的柏油鋪面上,再加上車窗玻璃反射著太陽光,無論停車、行走,都是又熱又刺眼,若能將停車場環境加以改善,也可增加都市綠地環境。因而本研究以改善停車場設計為方向,從

停車場遮蔭樹的選種評估、綠化總二氧化碳固碳量(以下簡稱為固碳量)、基地保水的增加,並導入低衝擊開發的雨水花園設計概念等為停車場改善設計的目標。停車場植栽選種評估,依據台中市政府主題行道樹手冊中的54種行道樹進行評分,從植栽的負項(根害、落果、落花、落葉、棉絮、鳥糞滴落、毛蟲掉落困擾、不良氣味、植栽病蟲害),與正項(遮蔭面、遮陽性、觀花、觀果、觀葉、觀樹型、四季變化、常綠、管理維護是否容易)進行評分,並依參考相關文獻的植栽特性,給予評分。在正、負項評分總和,綜合排序前5名較高分的為墨水樹、黃連木、大花紫薇、銀樺、光臘樹、苦楝、台灣欒樹、杜英、烏心石等,為停車場建議栽植之遮蔭樹。總分最低的為木麻黃

、垂榕、掌葉蘋婆等,則不建議栽植。固碳量及基地保水量,以台中市西屯區惠順停車場為例,喬木由原來的28株增加為125株,固碳量在改善設計前TCO2為423,720,改善設計後固碳量TCO2為2,877,312,為改善前的6.7倍。基地保水量改善設計前λ=0.11,未達本基地標準值的λc=0.2;改善設計後λ=0.57,不僅超過本基地標準值的λc=0.2,甚至高出標準值的2.8倍以上,也高於改善設計前5倍以上。相同的停車場基地,給予不同的設計概念,並進行更新設計而有所改變,不但美化環境,亦降低停車場的噪音及空氣汙染,也為都市增加綠化生態的環境,若將都市中的停車場皆加以改善,提升停車場基地的功能性,

則可在擁擠的都市中,增加更多小區域且分散的綠化空間,以增進都市綠帶的連結。

沒藥花園:十五個絕對真實的案件

為了解決鳳凰花園停車場的問題,作者何襪皮 這樣論述:

本書系人類學博士、百萬級熱門微信公眾號“沒藥花園”創始人及主筆何襪皮重磅推出的犯罪懸疑推理系列,這些文章多為在社會上引起大眾強烈關注的罪案與懸而未決謎團的分析。其中包括美國黑色大麗花案、美國樓梯懸案、藍可兒之謎等案件的推理和犯罪心理分析。 “懸疑”是何襪皮作品的典型風格,思考則是她的作品更隱秘的內核。受益於人類學的訓練,何襪皮的每一篇罪案推理文章,都潛移默化地帶有人類學的思維,所以她的文章在懸疑之外,多了一份溫情、思想和深度。 罪案或許離奇,作案動機卻往往來自人性中普遍的欲望。手持人性顯微鏡的人類學博士何襪皮帶你看見真相。     何襪皮,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曾任某雜誌

首席編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人類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空間安全、都市犯罪、恐懼感。公眾號“沒藥花園”(ID:Moyaohy)的創始人與作者。出版作品:《有病的情詩》《龍樓雀》等。 美國樓梯懸案 跨國公司女總裁喪命豪宅,兇手是貓頭鷹,樓梯,還是她最愛的丈夫? 天使臉義大利殺人案 天使臉,蛇蠍心? 義大利Meredith Kercher謀殺案 天使殺人案分析篇:證據交鋒才是本案的精彩之處 美國選美小皇后被殺案 真凶是誰? 美國6歲選美小皇后密室死亡之謎 博蒙特三姐弟失蹤案 澳大利亞國慶日的陰影:三姐弟究竟去了哪兒? 連環殺手系列 反社會人格案例:白天是房產商,晚上是殺人惡魔 頸環炸

彈謎案 以性命為獎品的“尋寶遊戲”後,是40年的絕望單戀 美國史上最著名懸案:黑色大麗花案 案發66年後,一名退休員警說:“我父親是兇手!” 名古屋剖腹取嬰案 子宮強盜:名古屋剖腹取嬰殺人事件 藍可兒之謎 殺害藍可兒的真凶是誰? 美國史上最大槍擊案 拉斯維加斯屠殺:居高臨下對萬人掃射是一種什麼體驗? 美國女留學生遇害案 她不愛你了,你就要毀滅她? 留美女博士殺夫案 當你和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在一起,本身就是個災難 荷蘭女孩巴拿馬森林失蹤案 兩個荷蘭女生在雨林失蹤,和殘骸一起發現的還有相機裡90張神秘照片 馬來西亞王麗涓遇害案 真實講述:她們都曾在停車場內,連車帶人失蹤…… 蔣青青在日本 蔣青青的

人呢? 根據最新線索的分析,蔣青青真的想自殺嗎? 蔣青青案件大結局:一個孤獨旅行者  

東周楚系文化圈考察

為了解決鳳凰花園停車場的問題,作者陳珈貝 這樣論述:

  本文將討論重心從傳統認知的楚文化圈,轉化為楚系文化圈,以「楚系」文化作為理解江漢流域東周文化的關鍵,而非討論楚人所進行的單面向征服。希望能透過此一研究角度的轉換,關照地域文化內部的多元族群,得以分梳政治權力與文化勢力的影響。  楚國郢都為楚系文化長期發展的重心,而郢都核心區的範圍,大體可對應為楚國的「王畿」,是以楚王居所與中央官署為中心所形成的區塊。楚國郢都行政體系已有一定規模,然而由地方勢力與封君控制的封邑,以及州的存在,阻礙中央對地方資源的徵調,致使楚王的支配權無法貫徹。  除了界定楚系文化核心的空間,本文也循楚人追溯先世之記憶,以楚人早期發展的沮漳之地,探索郢都文化的成形。沮漳河沿

岸所見的大型城邑與春秋楚貴族墓群,呈現楚文化早期嘗試創新,卻受限於既有禮制之過程。戰國時期,郢都成為楚系文化繼起之重心,本文整合郢都核心區的貴族(士以上)墓葬資料,並參考楚地所出可資對照的實物,探討高等級墓葬所共享的文化特質。  本文前半部份的討論主軸在於楚國政體規畫,釐清楚國權力核心的範圍。然而,楚系文化圈之成立,政治勢力的拓展雖為其主要環節,最終仍著眼於文化圈內的住民能擁有同時性(simultaneity)的文化認知。先秦時期的政治控制與文化接受的關係複雜,兩者發展的進程是否同軌,仍需進一步考察。本文著眼於考古成果,分別探討楚人與楚系文化自郢都循長江的東、西向發展。對於西境的探討,首先整合

渝東地區的出土資料,探討巴、楚文化彼此之間的採借與融合形式,以及整體峽區的物質流通。其後,再將討論焦點放於湘西與西陵峽地區,觀察楚人經營「西境」的模式。至於楚人的東向擴張,則有一段從漢東到東國的歷程,本部分討論著重探討江淮地帶的「吳頭楚尾」之地,將從楚人最初的東拓目標──漢水以東地區進行討論,再順長江而下,繼續討論楚國勢力東進至江淮間的過程,以及楚系文化於東國結構之下的發展。  戰國末期,楚作為政治實體已趨消亡,但是楚系文化圈生機未斷。楚人「東國」及其延伸的「南楚」領域,仍展現了一定的文化創制動力。此一由湘江、資水流域,經過江漢交會處的武漢,再到長江下游,循長江走向的區塊,在楚國政權亡覆前,憑

藉楚系文化而有所整合。直至西漢初年,地方社群的文化表現猶能見其痕跡。當楚系文化不再依憑政治擴張的推動力量,其文化風格之延續,可作為解析早期中國地域文化發展的進一步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