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員工餐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高醫員工餐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柯一青,林雨君寫的 室內安全防災概論 和賴純美的 死前要做的99件事(新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與國際接軌「飲食蔬醒計劃」在台啟動!銅板價讓員工健康+ ...也說明:近年來許多國際大企業,都力行推廣蔬食健康活動,例如Google在員工餐廳的菜單上將蔬食餐點列在最前面,鼓勵員工們選擇蔬食。而多肉的飲食習慣對於環境、氣候、健康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好讀所出版 。

長榮大學 醫務管理學系碩士班 秦兆瑋所指導 林宜蓁的 乳癌篩檢服務接觸對受檢婦女服務價值及行為意圖之影響—以實體環境為調節變項 (2021),提出高醫員工餐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服務接觸、服務價值、實體環境、行為意圖、乳房攝影。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鄧肖琳所指導 陳玲赤的 完美主義、工作家庭衝突、關係品質與幸福感之關係: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數 (2021),提出因為有 完美主義、工作家庭衝突、關係品質、幸福感、社會支持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醫員工餐廳的解答。

最後網站4菜1湯銅板價台東醫院員工餐廳明起熄燈 - 一零一傳媒則補充:台東醫院為醫護人員設置的員工餐廳, 4菜1湯只要50元,物美價廉,還有專業營養師幫忙把關菜色品質,CP值超高,時常供不應求,但因醫院規劃整體空間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醫員工餐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室內安全防災概論

為了解決高醫員工餐廳的問題,作者柯一青,林雨君 這樣論述:

公共工程+醫院醫療品質專家,聯手打造一般與特殊場域通用的室內安全防災聖經!     ★這不只是一本室內防災教材,更是一本人人必讀的防災知識手冊!   ◎防災重點 + 醫療品質,跨領域知識的結合與進化。   ◎法規條文 + 圖文解說,幫助你理解現有防災架構與方向。   ◎不論是將出社會的菜鳥還是紅塵打滾已久的老鳥,本書絕對是你不容錯過,且能快速吸收的職場安全教科書。     1995年2月15日,衛爾康餐廳大火,64死,11傷   2003年8月31日,蘆洲大囍市社區火災,15死,69傷   2012年10月23日,新營醫院北門分院火災,13死,

48傷   2018年8月13日,衛福部臺北醫院火災,14死,38傷   ……     原先傳統建築型態已轉換為高層式、超高樓層式的社區集合住宅,   此類建築形式在火災發生時,逃生動線與逃生出口受限,   不僅造成生命及龐大財產損失,   更延伸出室內裝修防火安全與都市社會公安等問題。     防災的責任並不僅限於政府或消防單位,   人人具備正確的防災觀念,才能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同時,防災是一種跨領域的知識,無論設計師或護理師都應有初步的瞭解,   才能在職場上設計出安全無虞的作品或確保病患在住院期間的安全。      本書內

容循序漸進,並搭配照片或老照片說明,令人身歷其境,   同時以實務為主,設計相關論述為輔,   建立防災基本概念,並清楚瞭解整個防災體系與架構,   讓讀者在職場上獲得與其他專業人員溝通的能力,讓環境更為安全。

高醫員工餐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1/17(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餐飲服務業的服務流程裡面,我們都知道「洗手」很重要!

然而你有沒有很好奇喔,大家都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但是到底大家有沒有都遵守這些規定呢?

美國的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他們就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於是呢,CDC的人員,造訪了美國數百家餐廳,公開的記錄他們員工的衛生習慣。

結果發現喔,居然有62%的餐廳員工並沒有洗手;其實這造成的光只是在美國,每年就有6萬人,在外用餐之後,因為食物引起的身體不舒服而就醫。

那你會想這是餐飲業啊,那醫療相關的產業,會不會好一點呢?很遺憾的告訴你喔,在美國的研究,醫院並沒有比這些餐廳的衛生提高多少。

因為有38.7%的醫院員工,他們依照規定洗手;所以注意聽喔,是38.7%的人,他們依規定洗手。

但反過來說,有61.3%的人並沒有依規定洗手;這跟餐飲業裡面,有62%的人沒有依規定洗手,它是差不多的數字。

那麼接下來你可能就會想,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促使這件事情,不要只是理論上大家知道,而真正變成做到呢?

在2008年,紐約州有一群研究人員,展開了一項計劃。他們有24個月的時間,大概5萬美元的預算,來大幅提高醫院員工的洗手率。

他們選擇了美國,東北部的一家醫院的加護病房作為對象。這個加護病房已經在所有的地方,都裝設了便利洗手的噴霧。

而且每間病房都有洗手台,到處都有提醒員工「必須洗手」的標語;可是呢,遵守程度還是低到讓人很擔心。

那到底該怎麼樣改善呢?研究人員喔,他們腦力激盪了好幾個禮拜,然後去買了21台監視攝影機。

這些攝影機被裝設在加護病房裡,分別對著洗手噴霧和洗手台,他們要把即時的影像,透過網路傳輸到印度。

然後由印度當地20位監督人員,每天24個小時監看醫護人員的行動,去計算出他們洗手的洗手率。

每次有人員進出病房的時候,裝在門口的行動感應器,就能夠提醒印度的監督人員。然而比較妙的是喔,這不是隱藏式攝影機喔!

因為醫護人員都知道他們正在被監看,可是令人感覺到驚訝的,就算是這個狀態底下,遵守洗手規定的也只有1/10。

這表示哦,光只是讓人覺得「他正在被監看」都還不夠,要有更好的方法;結果呢,他們就想到了另外一個計畫。

他們接下來做的事情,幾乎改變了所有醫護人員的行為,讓洗手率大幅提升。研究人員呢,他們在每一個病房,放置一個電子的看板,讓員工馬上看到他們的表現到底是什麼。

每次有醫生、護士,或者是其他員工洗手的時候,這個電子看板上面的數字,就會立刻增加;這個數字代表目前的轉變、目前員工的洗手率,和一周的洗手率。

結果呢,這個洗手的規定,它的遵守程度驟升到90%。這個結果非常的驚人哦!而且好到有一點不可思議。

所以呢,他們還在醫院的另外一個部門,做了相同的研究;然而在其他部門,也得到一樣的結果。

在其他部門裡,在加裝電子看板之前,只有1/3的員工乖乖的洗手;而這個數字,跟全國的平均差不多。

在電子看板出現之後,馬上飆到90%的洗手率。那你會想哦,這個做法它到底好在哪裡?

其實呢,這個做法好,就是好在它緊緊的鎖住,我們人性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需求,叫做「取得回饋」。

就好像是你用智慧型手機拍照,其實如果以智慧型手機,它的一個拍照原理,它是根本不需要有快門聲的。

但是你會發現,智慧型手機的拍照功能,如果你沒有調整設定的狀況底下,你一按下拍照的按鈕,它一定會給你一聲「快門聲」。

這個快門聲,並不是用機械運作的原理;這個快門聲,其實是模擬給你聽的。因為只有那一聲「快門聲」出現之後,你才會確定自己的確拍下了這張照片;而有一種安心跟滿意的感覺!

所以其實不管是洗手,還是智慧型手機的拍照功能;它都在告訴我們,其實人類做任何事情,都會渴望有一個回饋~叫做我至少確定我做了、叫做我至少我確定做了之後,會有什麼影響。

尤其以「洗手」這個行為來說,其實在沒有回饋的狀態底下,常常會讓人有一種,叫做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我一次不洗手,有差嗎?

可是呢,這個實驗的操作,好就好在你只要一洗手,電子看板就會明確的告訴你,還真是有差呢!

那你想想看,人在這樣的刺激底下,他很明確自己的行為,能得到什麼樣的好處跟回饋;他就會更有意願的再去做它。

好啦!那這個研究談到這裡,到底跟你又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喔,我常常遇到很多朋友,他不知道從哪裡聽來的觀念,就是他覺得人生一定要學習、一定要有所前進。

可是呢,當他花了時間學習、當他很努力的前進,而得到的是一次一次的挫折,搞到最後有一種為了做而做、為了努力而努力的感覺。

那到底這個問題出在哪裡呢?我說喔,這種人喔都是好人!而且呢,都是努力的好人,但是他沒有幫自己設定「回饋機制」。

就像喔,我為什麼要做「一天聽一天」?因為「一天聽一點」是我每天閱讀,跟體會生活、實踐生命的回饋機制啊!

我把我每天的閱讀、體會生命,跟實踐生命的這些東西整理出來,錄成「一天聽一點」;而錄成「一天聽一點」之後,分享出去。

然後你可能會觀賞、你可能會按讚、你可能會給我回饋;然後呢,它在回到我的事業裡面;你可能聽完之後覺得很棒,會來報名課程。

哪怕都沒有來報名課程,也沒關係!至少我確定這些東西被留下來之後,是有人在聽的;就算沒有人在聽,我也把它當成是寫日記一樣。

如果你有過寫日記的經驗,一旦你養成了習慣,你就會發現,根本不用有任何監督者,監督著你;其實你的生命,自然就會過得比較正向、比較有價值一點!

為什麼?因為你很清楚知道,你每天都要寫下你今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難不成你好意思寫下「今天沒事、今天在混、今天在當遊魂」…

而如此這般,每天都這麼重復嗎?我想喔多數人,他只要一有一個東西要留下來,那就是他的「回饋機制」。

所以囉,回到你身上,如果你花很多時間在努力、在學習,在造就你的人生;那你有沒有幫自己設定「回饋機制」呢?

那關於「回饋機制」的設定,我還蠻鼓勵你,可以加入我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

在這一門課裡面,我提到你要圓滿你的人生的四大能力,而這四大能力的第一個,叫做「創造結果的能力」。

其實「創造結果」,就是幫助你「創造回饋」。如果你很好奇,我的人生不管從「有聲書評」到「一天聽一點」;從實體課程到線上課程。

我是怎麼樣一步一步的實踐,並且讓自己越活越開心、越來越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那麼我可以告訴你,這一切都是在所有小小的學習與前進裡面,我幫自己設下了「回饋機制」。

想知道更多嗎?歡迎你加入【過好人生學】;而且特別提醒你一下,我們【過好人生學】的優惠價,在10月31號的晚上12點就截止,之後就會再漲價。

所以期盼你把握這難得的學習機會,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跟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當然了,也包含今天提到的【過好人生學】;期待你的加入,我們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乳癌篩檢服務接觸對受檢婦女服務價值及行為意圖之影響—以實體環境為調節變項

為了解決高醫員工餐廳的問題,作者林宜蓁 這樣論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所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數據,女性乳癌已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國民健康署自2004年推動癌症防治,全國各縣市醫院及乳癌巡迴車配合政策,極力推動乳癌篩檢,但成效不彰,這是醫療業需要省思的問題,除了受檢者本身的因素外,是否有其他影響因素。故本研究欲探討服務接觸、服務價值與行為意圖之關係、服務價值於服務接觸與行為意圖之中介關係以及實體環境在服務接觸與服務價值、服務接觸與行為意圖、服務價值與行為意圖間的調節關係。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乳房攝影室及該醫院合作之乳房攝影巡迴車之受檢者,並以配額抽樣,發放266份問卷,回收有效

問卷258份,有效回收率97.0%。本研究將以 SPSS 26.0 與 AMOS 23.0 作為分析工具,針對本研究各構面進行因素分析與信效度分析,並運用迴歸分析驗證本研究假設。研究結果顯示,在直接效果上,當檢查人員提供的服務接觸越好,受檢者感受的服務價值感受較佳;當醫療人員給予的服務接觸越好、受檢者感受到的服務價值越高,對受檢者的行為意圖會有正向影響。在中介效果發現,醫療人員正向之服務接觸會讓受檢者知覺正向的服務價值,並進一步提高受檢者的乳房攝影檢查行為意圖。在調節效果則驗證,實體環境將會增強服務接觸與服務價值的間的正向關係。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在理論上,探討服務接觸時,可以將受檢者的

情緒變化及忠誠度加入變項,藉此應可更充實研究的完整性;實務上;醫療產業重視其醫病間良好的服務互動關係及就醫的環境設施,可以增加病人對檢查的服務價值,未來研究亦可將此模式應用於其他類別的檢查,探討其影響效果。

死前要做的99件事(新版)

為了解決高醫員工餐廳的問題,作者賴純美 這樣論述:

沒有人知道死亡在何時、在哪裡等我們, 此生,你準備怎麼過?   這是一份活著的待做清單提議,來看看有沒有你一直想去做的;你與我、我與他,我們都要把握人生喔!   本書曾獲許多學校老師大力推薦。書名聽起來也許晦氣,卻以極度悲觀的角度演繹出一個必須樂觀的人生觀,內容包括:   99則發人省思的名人哲語   99個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99篇想與你分享的生命心情   我們活著,然後一直奔赴終點   時光不會為你停留,所以我們要有意識的活每一刻(握拳) 好評推薦   ※家醫科暨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作家、大專講師  許禮安  專文推薦   ※五年級知名作家、臼井靈氣師父、《心靈樹卡:占

卜‧療癒‧靜心》作者  鄭栗兒  真誠推薦 作者簡介 賴純美   從事編輯工作十多年,擅長文化創意與異業結合的產品企畫、編輯與寫作,喜歡接受不同的挑戰,並從中摸索出未知的樂趣。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嘗試過不同的人生,在流浪中尋找夢想,也在夢想中尋找令人感動的故事。   編著有《非常道‧老子》《性本惡‧荀子》《為什麼見風要轉舵:突破20‧30‧40歲的不同困境》等書。 1 一個人的修身養性 1 記錄自己的生活 2 訂立人生計畫 3 立下遺囑 4 寫自傳 5 檢討過去 6 重回童年居住地方 7 尋找失落的童心 8 保持快樂的心情 9 幽默看待人生 10 找尋生命中的導師 11 挑戰自己的極

限 12 改掉不好的習慣 13   懂得謙遜 2 學到些什麼 14 虛心學習 15 每天閱讀十五分鐘 16 重看最喜歡的一本書 17 注重自我形象 18 努力充實自我 19 培養個人興趣 20 學會一種樂器 21 學幾道拿手菜 22 一個人去旅行 23 親手播種、收割 24 為自己種一棵樹 25 自我激勵 26 堅持自我信念 27 維持你的尊嚴 28    信守承諾 3 人生的節奏 29 放慢生活步調 30 珍惜當下 31 挑戰困難 32 學會適應壓力 32 實現願望 34 體驗失敗的滋味 35 做事全力以赴 36 勇於改變現狀 37 美化家中擺設裝潢 38 碰碰運氣 39 在報刊上投稿

40 為健康投資 41 跟往事道別 42 感悟生死 43 編織一個美夢 44 重整人生方向 45    踏實活每一天 4 人與人之間 46 得到真正的友誼 47 與陌生人聊天 48 交一個外國朋友 49 尊重你的對手 50 表達心中的感激 51 向你傷過的人致歉 52 不吝嗇待人 53 寬恕他人 54 熱心幫助他人 55 誠心讚美他人 56 要相信他人 57 學會說「不」 58 學習溝通的藝術 59    學習與他人合作 5 感情的宣洩 60 選擇熱愛的工作 61 跟心中的偶像見一面 62 大聲說出你的愛 63 轟轟烈烈愛一次 64 至少浪漫一次 65    傾聽嬰兒的啼哭 66 做孩子的

榜樣 67    為父母按摩 68 多陪陪家人 69 常回家看父母 70 維持美滿婚姻 71 找回失去的朋友 72 拜訪你的恩師 73 送一份最貼心的禮物 74 珍藏紀念性物品 75    體驗送別的心情 6 世界的脈動 76 做一次公開表演 77 參加遊行狂歡 78 嘗遍美食 79 體驗鄉間生活 80 傾聽大自然的聲音 81 學習賺錢的本事 82 親手賣出商品 83 創業一次 84 憑弔歷史遺跡 85    看一次日出或日落 7 做為世界公民 86 做志工工作 87 為慈善募款 88 做動物的朋友 89 迎接新年的來臨 90 做個環保主義者 91 參加體能或智力競賽 92 體會苦難生活的

滋味 93 在陌生環境中謀生 94 在曠野中露宿 95 到異鄉作客 96 到遠方旅行 97 換個角度看世界 98 享受網路世界帶來的便利 99    觀察眾生百態 作者新序 從這一刻開始,展開你的奇幻人生!   一晃眼,《死前要做的99件事》距離最初出版,已經過了十年!十年九十九件事,到底完成了幾件呢?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訂出了九十九件事後,便束之高閣,直到編輯說,書要改版重新出了,要寫新的序,我才再度翻閱自己十年前訂下要做的九十九件事。   十年,一個嬰兒都已經可以長大到唸國小三年級了,十年後,當我逐條看著自己條列的表,才發現這十年自己的改變,還有世界的改變。有些當年覺得很想做的事,

如今再也找不回那樣想做的心情,可以直接畫線刪除;有些沒有特別去做的事,竟然莫名其妙完成了,或者人生也正朝著那個方向走;再有些是當年想都沒想過要做的事,現在竟然變成生命中頭號重要想去完成的事;最後有一些是永遠消失再也不可能去做的事。回頭看夢想,這也才真正明白了,什麼是青春,什麼是成熟,什麼是再也回不去的人生。   先來說說最莫名奇妙又神奇完成的一件事,是我列表上的第七十二件事。那應該是二○一二年底的某一天晚上,在印度佛陀成道的聖地菩提迦耶的德噶寺發生的。那天晚上,我才剛跟朋友坐人力車回到寺院的旅館,進門沒多久就看到一個人往我們的方向走過來,他正要走出去,這時我的朋友喊了一聲:「梁朝偉耶!」然後

我看了他,梁朝偉也看了我,接著我的第七十二件要做的事「讓梁朝偉的電眼電到一下」,就這樣完成了!但是從此,梁朝偉的電眼魔力就消失了,我沒有如自己預期的讓梁朝偉看了一下就心花怒放,電到死死昏昏去,而是鎮定的看著跟螢幕裡「長得」一樣的梁朝偉,相視,擦身而過。   然後是一些本來並不覺得有可能會去完成純屬夢想的事,竟然比其他事率先完成了,或近乎完成了。比如第五件事「去外國唸書」,第三十五件事「到各個地方去居住」,第九十二件事「參加國際志工的服務」。人生的轉折真是很奇妙的,寫的當時,從沒想過寫完五年後我會留職停薪一年,去從沒想要去的印度教中文當志工,也沒想過在印度一年後回來,我會下定決心離開工作了十年

的出版社,從此當一位自由的文字工作者,靠著微薄的工資養活自己與旅行,過著自己十年前從沒有想過的人生。   由於我的青春時期常常處於一種心想事不成的挫折感中,所以其實我一直不太相信什麼「吸引力法則」,但是現在回頭來看看十年前寫下的九十九件事,即便我沒有真的設定時間執行它,或者也可以說根本沒有耗費任何力氣或精神在做這些事,但有些事就真實發生而且自然完成了!就像《祕密》一書裡提到的:「藉由你的思想傳送的畫面,可不是客廳電視機裡的影像,而是你的生命畫面!你的思想產生了頻率,於是它們吸引該頻率上同類的事物,然後傳送回到你身上,變成你的生命畫面。」   此刻,你的生命畫面是什麼?是不是生活裡總有一些小

小的遺憾,一些想做卻一直沒去做的事?那些事真的這麼難嗎?還是只是懶惰,無力改變,或是莫名的擔心、害怕?如果你知道明天將是你人生中的最後一天,你還會有這麼多藉口不去做嗎?   其實,我們總是活在永遠有明天的假想當中,活在「以後」的人生。退休以後我要去旅行,賺到一千萬以後才要退休,買了房子以後再換工作,這陣子忙完以後才回家,事業有成以後再結婚……我們委屈了現在的自己,放棄追求夢想,放棄「現在」的人生,過著身不由己的生活,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都覺得還有以後。大家都知道無常的道理,但很少有人在生活裡實踐。二○○四年寫這本《死前要做的99件事》時,父親才過世不久,那是我生命裡第一次真正知道

死亡。以往死亡總像以後才會發生的事,那是第一次死亡在我面前發生,一瞬間,一個呼吸,它就發生了,而你卻一點都無能為力的看著它發生,帶走你最愛的人。父親走後,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總想著那天從早到晚發生的每一件事,想著如果知道那天父親會走,我還能為他做更多什麼。今年二○一五年,我自己也遇到了兩次大災,一次是年初在尼泊爾發生的大地震,當時我就在災區加德滿都,一個人在劇烈搖晃的房子裡。另一次是最近才發生在臺灣高速公路上貨車追撞巴士的大車禍,這場車禍造成司機跟一位乘客當場死亡,以及十三位乘客受傷,而我當時就站在巴士前方不遠處,目睹了一切。   這兩場意外,雖然我都幸運的大難不死,但是在面臨知道自己有可能馬

上死亡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什麼是心願未了的感受。如果我在那一刻真的走了,會留下多少的遺憾?是不是真的能走得無牽無掛放下一切?還是魂魄仍然執迷的徘徊人間不肯離去?說到死亡,我們總是認為很悲觀,很消極,很忌諱;其實面對死亡,真正了解死亡是隨時、隨地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你才會真的開始積極面對人生,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以後。   《死前要做的99件事》已經出版十年了,沒想到還能再改版,據說佛教中很多修行人都是在床前貼一個「死」字,用來提醒自己對死亡的觀修而精進修行。本書裡面的九十九件事,是用來提醒我們,生命除了工作賺錢外,還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期待本書能對你有所啟發,也希望無論如何,要試著去寫下來

自己想做的事,即使沒有辦法想到九十九件事,但有五件、十件也都是極好的,「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完成。」從這一刻開始,展開你的奇幻人生吧! 文/賴純美 推薦序 每夜抱著必死的決心入睡   人不是身體垮了才會死,有時候,摩天大樓和地球會先垮掉!   這七年來,我在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開班授課,關於安寧療護、生死學、生命教育、預防保健等等。兩年前,受邀回母校高雄醫學大學開選修課「生死學與生命關懷」,已近第四回合尾聲。我從事安寧療護工作滿二十年,讀過很多生死學相關書籍,也寫過、出版了十幾本書,陸續舉辦各種生死與安寧讀書會,繕打了不少讀書摘錄、寫了些許讀後心

得,放在部落格和臉書上分享,算是順便推銷這類書籍。   因為《死亡大事》讀書摘錄而牽連的緣分,我接到好讀出版社編輯來電邀約,要在一週內完成《死前要做的99件事》(新版)推薦序。我一向服膺老師說的話:「有求必應」,是要對方「有求」,然後我們盡量「必應」。我有很多事情想做,暫時還不能死,《死前要做的99件事》對我是很好的提醒和參考,雖然這輩子不可能完成那麼多事。   一般人都誤以為身體垮了才會死掉,於是「自認為身體還健康,我又不是末期病人」,而沒有警覺。可是,從臺灣九二一地震、美國九一一事件、日本三一一海嘯,我們可以知道:有時候摩天大樓和地球會先垮掉,而且在天災地變與人禍戰爭中一次死掉的健康者

更多。我經常說:「每個人從一出生開始,就應驗了霹靂布袋戲那句名言──『一步一步踏入死亡的界線』!」   需要做死亡準備的不只是末期病人,其實是所有的健康者!   二十年前,曾有朋友跟我說:「假如我癌症末期,希望主治醫師不要跟我講病情。」我說:「那你怎麼做準備?」她想了一下說:「那就請主治醫師跟我說:『你可以開始去環遊世界了。』這樣我就知道了。」我笑著回她:「你笨蛋啊!現在身體還健康,不趕快去環遊世界,等到癌症末期,還有體力去環遊世界嗎?」現在想起來,恐怕連臺灣環島都做不到吧!   我某次回母校高醫(醫院)對大約兩百位護理人員演講,故意提問:「假如有人告訴你,你的生命只剩下三個月,還會留下

來繼續做你現在工作的人舉手?」結果竟然零個。於是我說:「看來這家醫院對員工非常不好!」臺下哄堂大笑(無奈)。我接著說:「這表示你現在所做的事情,並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問題是沒有人會提醒你:到什麼時候,會只剩三個月可以活。」   我在「生死學與生命關懷」課程給大學生的作業題目是:「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三個月,你想要做些什麼事、過什麼樣的生活?」多數大學生都是:環遊世界、陪伴家人、吃美食、寫自傳、去冒險(如高空彈跳)等等。麻煩的是:他們都以為生命最後三個月可以行動自如,極少人想過,萬一是臥床、甚至接著呼吸器到死。重要的是:為什麼要等到生命只剩三個月才去做呢?這些事情平時就可以做啊!   沒人敢

給我們掛保證:你今天睡著,明天一定會醒過來!   我演講生死學相關題目時,偶爾會問更刺激的問題:「假如今天上床睡覺,就再也醒不過來,還敢上床睡覺的人請舉手?」多數人都神色驚惶,因為從來沒想過這件事,當然不能睡也不敢睡啊!通常只有少數人敢舉手,可是有人的理由竟然是:不睡怎麼行,還是要睡覺啊!我們每夜可以很安心的、敢上床睡覺,其實是誤以為明天早上一定會再次醒過來。佛教師父說:「明天或無常何者先到?誰也不知道!」因此從今以後,每天晚上要抱著必死的決心上床,就算睡死了都不覺遺憾!   我曾經有段時間不敢搭飛機,因為臺灣連續好幾年鬧「機瘟」,我年初剛想今年應該會沒事,隔不久就有飛機掉下來,此後不敢亂

想。有人笑我:「你在做安寧療護,看過那麼多死亡,自己還會怕死?」我回話:「我是怕,本來是我的報應,卻要連累兩百人陪葬。」飛機掉下來那一瞬間,你在死前連這件事都做不到:「跟親愛的或痛恨的人,打手機或傳簡訊說一句『我愛你』或『我恨你』都來不及!」   臺灣舞臺劇大師李國修先生的家訓:「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是功德圓滿。」奉勸大眾趁自己還算健康的時候,看看這本《死前要做的99件事》,開始思考自己的生命與死亡。千萬不要妄想這輩子就要做完這九十九件事,恐怕我得轉世輪迴九十九輩子才可能完成。我的恩師余德慧教授說:「朝向死亡前的生活經營,並非要去趕著做『未完成的心願』,而是踏踏實實的生活。」我說:「無限

而且無痛苦的生命,其實不值得活著,正因為生命有限而且還充滿痛苦,才值得我認真去活出另一種樣貌,於是更能體悟到『活著真好』!」 文/許禮安 推薦序 我已經可以死了嗎?   朋友五月底時從上海回來臺灣休假,約了一個星期二中午的時間,在陽光晴朗的國父紀念館見面,兩人在面對荷花乍放的湖水和一○一大樓的露天咖啡館,一邊喝著溫熱的拿鐵咖啡,一邊驅趕蚊蟲,聊聊所謂的「近中年狀態」和以後可能的工作情況,在談到年初一則友人瓦斯中毒的意外死亡事件後,突然朋友說:「我現在已經可以死了!」   這句話使我想起另一位禪修已久的朋友,也曾在十年前對我說過相同的話,可是那時聽起來的感受,和此時又有所不同:因為

較之十年前,現在的自己距離死亡的腳步,又更加趨近了!   我笑笑對朋友說:「我還沒有準備好,因為還沒有決定死後要去哪裡!」   朋友幽默地回答:「那你究竟要死去哪裡?」   這句話的反面是:你究竟活夠了沒有?在活著的時候,還有哪些事想做而沒去做的。不過從現實層面來看,死亡的時間終究不是自己能掌控的,所以對於死亡的準備還是要及時,而死前想做的事,趁一口氣仍在時,趕緊去做,不要因此而後悔遺憾。   再說另一則離奇的親身經歷,做為「死亡迅速」的補充。   二○○三年,當時我還在聯合文學當副總編輯時,有一天,一位聯合報資深記者來找我談一本書出版的事,中午我正好與年輕小說家,和我部門的編輯、也

是位優秀的年輕作家約好吃飯,便順道也邀記者朋友一起加入。四個人在聯合報大樓附近某間咖啡店餐敘,歡愉地談論著一些文學夢想和出書的想法,記者朋友還送給我們一人一只精油造型蠟燭,是她參加某商品活動的贈品。   沒想到這一年小說家忽然不幸走了,四年後,編輯作家也因急病去世,我從二○○一年起,莫名其妙地連續失去了好幾位知心朋友,帶給我很大的心靈衝擊;二○○七年某天,我與當年那位資深記者(我們都已離開聯合報系的工作,成為自由創作人),在臺北東區重聚,談起幾年前的這場餐會,物換星移,人事早已全非,更令人感嘆世事無常迅即。   既然對死亡不能把握了!對生的一刻更應該全力以赴,用正面去看待負面,將死亡的陰影

拋諸腦後,更樂觀積極地活著。   我想這也是此書《死前要做的99件事》編輯出版的立意了!   二○○七年四月二十日,天氣超好的一個星期五,我搭上九點鐘基隆開往臺中的國光號,沿途高速公路的邊側山林,一叢叢盛開的白色桐花映入眼中,猶如飛舞在綠色國度的雪天使……   本來我這一趟行程,只是去臺中女中當文學獎的評審,想了想,在車上打一通電話給好讀出版的總編輯,她是我多年的朋友,每次南下臺中時,都會記得打一通電話跟她問候。   她正好有空,接我去一家位於中港路SOGO百貨公司後面的巷弄內,取名叫罌粟的小餐廳吃飯。很奇怪都沒有人,所謂沒有人不僅包括除了我們之外的任何客人,也包括除了年輕老闆之外,沒

有任何的服務員,所以老闆必須招呼我們停妥車位、供水點餐外,還要趕著去做我們order的海鮮義大利麵,兼跑堂送餐之類。很懷疑這家餐廳究竟可以撐多久,後來終於又來了幾個阿姨們,聲音很大,幾乎快佔據整個狹窄的餐廳,我們連喝咖啡都放棄了,因為餐也做很久、送得很慢,就直接去總編輯的辦公室參觀。   總編輯很用心地在辦公室的私人廚房,燒煮一杯拿鐵咖啡請我,我們坐在偌大的新書展示會客室,一一瀏覽著出版社所有的出版物,還送我一些很特別的磚塊書,其中有一本我非說不可的《死前要做的99件事》(編註:舊版),我笑說,死前要做九十九件事,會不會太多了點,死前能做好一件事,改變一項壞習慣,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不

過從臺中回來後(當然也完成我的評審工作、買了一盒太陽堂的太陽餅),我認真地翻閱此書,發現編寫得很有意思,除了以世界名人故事,配合轉換心念的勵志文章,談述要懂得謙遜、保持快樂的心情及幽默看待人生……以外,還找了一些臺灣創作家,寫出他們死前最想做的九十九件事。   有幾個人想做的事真的很令人莞爾,回味無窮,像是李進文所寫的「第十九件:瞭解《金剛經》說什麼」、「第六十四件:游出優美的蝶式」、「第七十一件:痛哭一場」、「第七十九件:仔細聆聽我的父親,雖然他這輩子對小孩沒說幾句話」、「第九十三件:到死都不會變成『只剩一張嘴』的男人」……   嚴格講起來,這本書談的是一種活著的態度,既然不死,那麼我們

應該要用什麼態度去活,如何讓生命變成一首悅耳生動流暢的歌,在生命「成住壞空」的自然之道中張手舞蹈,而不是用「活著就是受罪、抱怨、批評、無聊、責怪」的負面心情來過日子。   印度歐吉桑奧修先生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盡可能強烈地去生活,活著的滋味,將讓你明白死亡是不需要害怕的。一個人在強烈的生活之中,他所認知的生命將會是永恆的。」   死前做一件事不算少,做九十九件事也不算多,重要是全然地投入,全力以赴地去做。儘管,我還沒有決定究竟要死去哪裡!但至少可以好好地活。   我手上這個版本的書封有幾行文字介紹,雖然看起來有點大家都知道、也都讀過的似曾相識感,但也值得在每一晚臨睡前,讓我們好好地思

索幾秒鐘:   如果明天就要面對死亡,你最想做什麼?   九十九件生命結束前必須做到的事,死亡前對生命的深情凝視與反省,十一個凡夫俗子勇敢列舉的死前清單   對於「死前清單」這一句話,突然讓我想到兩個多月前,送去洗衣店洗的外套,到現在還沒拿回來,卻被我不知亂丟到哪裡的粉紅色洗衣單,該去找一下了。 文/鄭栗兒 死前要做的第6件事:重回童年居住地引言:我願意回故鄉,重返舊家園;眾親友聚一堂,重享從前樂。──安東尼亞.德弗札克(捷克音樂家)內文1:文壇暱稱為「林先生」的作家林海音,有著海峽兩岸的鄉愁,以《城南舊事》聞名兩地,在臺灣出生,北京長大,既精通臺語,又擅標準京片子,身為頭份望族

之後的林海音,出生於大阪,三歲時返回父親的故鄉頭份,五歲時被父母帶往北京,在北京度過了二十五個年頭,林海音懷念北京之情,從她大量描寫記憶北京的人事物可以窺得部分,許多人在林海音的小說裡才認識了「驢打滾兒」、「蟹殼黃」等北京小吃食,在她筆下,好像還可以在胡同和四合院裡看見小女孩英子與奶娘宋媽活靈活現的身影。林海音也說過:「臺灣是我的故鄉,北京是我成長的地方。總希望有一天,噴射機把兩個地方連接起來,像臺北到臺中那樣,朝發而午至,那時就不會有心懸兩地的苦惱了。」一九九○年五月,林海音又回到了北京,探望那些已經凋零的親族,並走訪當年英子就讀的小學,講到自己上學時的模樣與老師上課的神態,已經七十二歲的林

海音步履不再緩慢,彷彿童年時的英子重現,她那爽朗的京片子在偌大的迴廊裡迴響著:「當年我……」話語裡有著錯綜複雜的情緒。之前她曾經說過:「沒有了城牆,我回北京去做啥呢?」但童年的力量那樣強大,讓她無法扼抑地想再見到北京紅葉、帶著鈴鐺的小驢兒、充滿人情味的街頭巷弄,雖然北京的城牆不再,親戚朋友也流離失散,但四十三年的兩地相思,終於在此時得到了紓解。內文2:海峽兩岸,因為政治的關係,很多人小時候離開故鄉,就一輩子沒能再回去,而他們這一輩子心心念念的,總是故鄉的種種。陳芳明,當年在海外寫政論文章,因此被列為異議分子,年輕時出國留學,卻被迫不能再回國,直到臺灣解嚴後,他透過許多人的努力,終於在二十幾年後

再度獲准回到臺灣。當年出國還是年輕黑髮的青年,一九九七年回到臺灣,父母老了,他也步入中年,頭髮花白,真是情何以堪。

完美主義、工作家庭衝突、關係品質與幸福感之關係: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數

為了解決高醫員工餐廳的問題,作者陳玲赤 這樣論述:

基於研究者個人工作經驗與人格特質,對完美主義此項人格特質持有高度興趣。因應幸福是每個人都想追求的生活感受,且因人而異有其不同來源與重視程度。現今工作和家庭是個人生活中重要的面向,但兩造間所產生的衝突常成為生活日常。Burns(1980)認為完美主義高者常強迫自己達成超出自我能力範圍之目標,並使用能力與成就來衡量自我價值。過往針對工作家庭衝突上的討論,少以完美主義切入探討。故本研究將探討完美主義、工作家庭衝突、關係品質與幸福感之關係,並進一步討論社會支持是否扮演調節變數。本研究以網路問卷進行實證研究,有效回收問卷為 299份,研究結果發現:完美主義對工作家庭衝突以及關係品質間具有正向顯著影響;

工作家庭衝突對幸福感間具有反向顯著影響,但社會支持不具調節效果。希冀提供企業經營者理解員工認知,完美主義者能以彈性方式看待自我表現並調整步調,藉此強化員工家庭間的緩和處理,提昇員工凝聚力進而建立正能量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