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工分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高考化工分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潘家錚寫的 潘家錚全集(第十六卷):思考·感想·雜談 和林石猛的 行政程序法在稅務爭訟之運用(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学校推普周活动总结怎么写(30篇)也說明:为了两年以后的高考,学习我也没有耽误。 ... 发展的市民解疑答惑;热情的给行人递上我们农大的特色爆米花让他们品尝;“违背原则”的给个别市民分发着一些特色稀有种子。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電力 和元照出版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謝美娥所指導 葉明岱的 需求滿足如何影響公部門社工師留任意願--以新北市社福中心為例 (2018),提出高考化工分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留任、需求滿足、社會工作。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成人教育研究所 王政彥博士所指導 李華良的 軍訓教官對人事制度變革知覺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軍訓教官、軍訓人事制度、工作滿意、變革知覺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考化工分發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普考】化學工程-工作內容、分發單位則補充:含化學工廠之建立、化學工業產品與其副產品之研發提煉、原料、成品與半成品之分析、檢驗與包裝、有關裝具之維護保管、生產技術方法之改進、紡織物之試驗、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考化工分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潘家錚全集(第十六卷):思考·感想·雜談

為了解決高考化工分發的問題,作者潘家錚 這樣論述:

《潘家錚全集》是著名水工結構和水電建設專家、兩院院士潘家錚先生的作品總集,包括科技著作、科技論文、科幻小說、科普文章、散文、講話、詩歌、書信等各類作品,共計 18卷,約 1200萬字,是潘家錚先生一生的智慧結晶。 他的科技著作和科技論文,科學嚴謹、求實創新、充滿智慧,反映了水利水電行業不斷進步的科技水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他的文學著作,感情豐沛、語言生動、風趣幽默。他的科幻故事,構思巧妙、想像奇特、啟人遐思;他的雜文和散文,思辨清晰、立意深邃、切中要害,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這些作品對研究水利水電行業技術進步歷程,弘揚尊重科學、銳意創新、實事求是、勇於擔責的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潘家錚全集》是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專案,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專案。 《潘家錚全集 第十六卷 思考·感想·雜談》,是潘家錚院士十幾年來的主要文 章選集,包括比較重要的論述、有新意的文章、反映歷史真實的作品及對存在不同見解或有爭議的問題的探討,除水利水電建設方面的論述外,還包括政論性文章,反封建迷信、科普科幻和能源戰略研究,電力體制改革方面的文章等。本書反映了潘家錚院士對祖國水利水電事業的赤忱熱愛和無私奉獻。 全書文字流暢,科學素養與人文情懷俱在,通俗易懂,立意深遠,是一本難得的水利水電界名人著述。 潘家錚(1927年11月~2012年10月),水工結構和水電建設專家,設

計大師,科普及科幻作家,水利電力部、電力工業部、能源部總工程師,國家電力公司顧問、國家電網公司高級顧問,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副組長及技術總負責人,國務院三峽工程品質檢查專家組組長,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專家委員會主任,河海大學、清華大學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資深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獲得者。 總序言(路甬祥) 總前言(編輯委員會) 本卷前言(魯順民) 編輯說明 1政論和社會 為扭轉我國品質下降的現象而鬥爭 邁向知識經濟的新世紀 新春寄語——在1999年政協、科協新春茶話會上的講話 社會科學要和自然科學攜手前進 為

科研單位輕裝前進、科技人員展翅騰飛創造條件 實行存款實名制勢在必行 銳意創新鍥而不捨 回顧與期待 地方保護主義必須批判和制止 建議加強對統計資料的審查和監督——在政協九屆五次會議上的提案 水利建設中的哲學思考 我們需要再反一次黨八股 建壩還是拆壩 創新和盡職——工程哲學思想漫談 2能源戰略 群策群力為發展水電多做貢獻——在全國水電中青年科技幹部學術 報告會上的講話(摘要) XXIV 21世紀中葉我國能源供需預測 中國的能源問題和出路 為《中國的能源政策》一文致李鵬總理的信 在計委“十五”規劃專家座談會上的發言 建議將西南水電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點 關於開發西部水電實現西電東送的若干建議 ——在

加快西部電力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的發言 要研究核電問題 水電東送要解決兩大難題 在華能集團專家委員會第一次年會上的發言 新世紀的中國能源和水利問題——兼論紹興的發展 也談建設節約型社會問題 對風電發展專題座談會要說的幾句話 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短缺 解決水資源問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貢獻 關於西藏電力發展的發言 對《華能集團公司發展“綠色煤電”初步規劃》的意見 西部水電開發 對《華能創建節約環保型企業規劃》的意見 千方百計加快開發利用水電減少燃煤和污染 水電開發漫談 在華能集團專家委員會2009年年會上的發言 輸煤輸電不是零和關係 在專家委員會2011年年會上的書面發言之一 在專家委員會2011

年年會上的書面發言之二 3電力體制改革 大力優化電力結構充分發揮水電作用 建議電力行業樹立十大形象 在電力體制深化改革座談會上的發言稿 就電力改革問題致朱總理的信 也談電力體制改革問題 走出誤區,探討正確的電力改革之路 在電力投資體制改革專家研討會上的發言 對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建議 應該注意電力體制改革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團結協作,爭取電力體制改革取得全面勝利 我國電力工業改革模式探討 4工程院工作 請投下你神聖的一票——在中國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會上的發言 就院士話題答記者問 在工程科技論壇上的講話 院士制度之我見 再論院士制度問題 5電網工作 我的幾點看法——在國家電網公司2003年工作

會議前 第一次總經理辦公會上的發言 開發水電,促進電源、電網的和諧發展 壟斷的電網能“三公調度”“優質服務”嗎? 在國家電網公司的發言 對電網企業的三點感想和希望——《國家電網》創刊祝詞 6水利水電建設 從16萬千瓦到2100萬千瓦 光輝的歷史燦爛的前程——《中南水電》創刊祝詞 提高產品品質,加強技術交流,抓好水工金屬結構產品標準化、系列化 工作——在全國水工金屬結構產品行業規劃組預備會議上的講話 希望三峽工程的討論能進一步深化 迎接我國壩工建設新時代的到來——為東江水電站高拱壩蓄水發電而作 “魯布革衝擊”說明了什麼 全國大壩安全檢查鑒定工作必須抓緊進行 四十年來我國水利水電建設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水電四十年 三峽夢 祝賀安康水電站第一台機組發電——團結奮鬥推進技術進步的碩果 我國水電建設的10年規劃及存在的困難與奮鬥方向 樹立信心、做好準備、迎接水利水電建設的新時期 中國水電建設的若干問題 再接再厲,為三峽工程建設做出新貢獻 總結經驗乘勝前進在《水利水電工程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送審稿) 審查會議上的講話 發展國際合作促進水電建設 銅街子水電站發電賀詞 為我國水利水電建設登上新的臺階而奮鬥 譜寫雲南水電開發的新篇章——賀漫灣水電站投產 呼籲扭轉水電前期工作的半停頓局面 在水電建設工程品質管制工作會議上的發言 探索組織水電前期工作的新途徑 建立國家水電建設基金加快水電建設 堅持

不懈地做好大壩安全定期檢查工作 風雨兼程50年 加強研究、採取措施解決“西電東送”中的難題 我對清江公司特色的認識——在“清江技術創新院士行”歡迎儀式上的講話 世界上沒有無裂縫的水壩 三峽情結 在公伯峽投產會上的講話 與時俱進,建好用好三峽工程 大家:水電專家潘家錚 水電建設集團是高層次的單位希望它能高瞻遠矚 中國的水電開發與爭議 千方百計加快開發利用水電 汶川大地震與水電建設——地震百日潘家錚訪談錄 大力開發水電:中國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於水電移民問題——在中國水電60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漫談水利水電建設觀念的更新 水電開發“利”字當頭 7科技發展 抓緊培養和造就眾多的“地質—水工”專家

鞏固成績乘勝前進加緊開發CAD技術 在能源部電力科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中國的混凝土壩建設要攀登新的高峰 在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組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說說土木和水利 在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的講話 在水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年會上的講話 拱壩的危險 對水利科技工作的意見 在中國水電發展座談會上的發言 孔子、儒家和中國的科技發展 在中國大壩協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在2009年“潘家錚水電科技基金”獎學金頒獎典禮上的致辭 在《水工設計手冊》(第二版)第八、十卷審稿、定稿會上的發言 在2010年“潘家錚水電科技基金”第二屆獎學金頒獎典禮上的講話 在《水工設計手冊》(第二版)首發儀式上的講話 在2

011年“潘家錚水電科技基金”獎學金頒獎典禮上的書面致辭 8反對偽科學 大力開展科普工作,堅決反擊偽科學 摧毀偽科學的迷宮 科學家和領導層要為維護科學尊嚴而鬥爭 反偽科學的鬥爭任重道遠 把反對封建迷信、偽科學和邪教的鬥爭進行到底 無神論教育和宣傳應列為國策 向心陷迷信的科學家進一言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遺產 中國邪教孳生和活動的特點 為什麼有人會成為邪教的癡迷者 鞏固成績、乘勝追擊掀起全民聲討邪教的鬥爭 ——在全國政協九屆四次會議上的提案 9科普、科幻、教育 學校與產業聯合培養研究生——關於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點建議 大家來關心科幻事業 關於“永動機”致某同學 在1997年北京國際科幻大會上的講

話 赴香港理工大學的致辭 三句話的禮物 在清華大學攀登專案結題驗收會議上的講話 認識自然熱愛自然 論儒家思想和科技發展 在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建系50周年慶典上的發言 創新是人間正道 在少兒圖書《告訴我為什麼》首發式上的致辭 科普資金投入科幻 在《潘家錚科幻作品集》新書發佈及研討會上的發言 想像是推動人類文明的真正動力 ——為“科幻創作與青少年想像力培養研討會”而作 10雜談 一絲不苟百折不撓 老同志要準確地給自己定位 讀《眾志繪宏圖?李鵬三峽日記》 論拍馬三原則 院士證和牛奶的故事 師恩似海永難忘 談談“管閒事”與“和稀泥” 談談學術不端行為及整治措施 認識陋習根治陋習 我對高考的看法

論要面子 附錄單位名稱對照表 本卷所收錄作品,是潘家錚先生的雜感、思考、隨筆性文字,計為政論和社會,能源戰略,電力體制改革,工程院工作,電網工作,水利水電建設,科技發展,反對偽科學,科普、科幻、教育,雜談共十輯。 潘家錚先生生前有諸多非科技專業性文字結集出版,計有散文隨筆集《春夢秋雲錄》《老生常談集》《潘家錚院士文選》,科普作品《千秋功罪話水壩》《發電》(三峽小叢書之一),以及科幻作品《潘家錚科幻小說集》。 儘管如此,潘院士尚有大量的非科技專業性文字尚未結集出版,甚至還有許多文字從未發表過,如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的提案與發言,在不同場合的學術報告稿,給國務院、國家電網公司、

三峽工程的建言獻策,在許多工程審定、審查會議上的總結、講話,散見於各種刊物的隨筆、雜感,接受媒體的訪談文字。本卷以中國電力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潘家錚院士文選》為基礎,再增益未收入他卷的未刊稿、散佚在各種報刊的文章編輯而成,多方搜求,力求盡收。 潘家錚先生是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和水電專家,他的專業技術著作有20多種,加上為數眾多的專業技術論文,計有1000多萬字。在人們的印象裡,這些具有奠基和開創意義的專業技術著作、論文,是作者學術黃金時期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與總結。而其後半生,尤其是從1985年擔任水電部總工程師開始,擔任越來越多的技術和社會職務,承擔越來越繁重的技術審查、審定和國家重大戰

略諮詢工作,除了1985年作者花7年時間重新改寫完成70多萬字的《重力壩設計》之外,很少有前半生井噴式的科研專著和論文問世。考察其一生的科研生涯,後半生的學術、科研分量似乎要稍差一些,就其個人的科研歷程而言,似乎進入一個“休眠期”。 其實不然,我們在編輯完成數百萬字的所謂“非科技專業性文字”之後才發現,作為優秀的科學家和傑出水電專家,如果說潘家錚先生的前半生是其科學研究的黃金期,莫若說是其科學技術研究的“播種期”“育苗期”,而後半生貌似“休眠”,實則恰恰是其科學研究的“收穫期”。這是因為,一方面,潘家錚先生的後半生,恰逢中國改革開放,迎來“科學的春天”,中國的水電建設經過一番曲折和艱難,進入

前所未有的建設高潮,從安康、銅街子、東江、岩灘、白山、龍灘、石塘、緊水灘、水口、葛洲壩、二灘、天生橋、小灣、龍羊峽、小浪底、廣州抽水蓄能等,一直到三峽工程、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中國的水電壩工建設一次一次刷新世界紀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層出不窮。潘家錚作為中國水電建設最高的技術主持人,每一項重大工程都凝聚著他的汗水與智慧,而其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又在業內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傳奇。如果沒有前半生專心致志、樂此不疲的鑽研之功,很難有後半生的重大收穫,這是個人之幸,也是事業之幸。另一方面,潘家錚是一位受過傳統文化薰陶的中國知識份子,從飽經離亂的青少年時期開始,就有著深摯的家國情懷

,這種家國情懷幾乎可視作貫穿潘家錚先生科技生涯的一條主線,他總是把自己的科研、思考和國家的興衰聯繫在一起,潘家錚先生曾說過:“講到200年來的中國知識份子,其所受苦難屈辱之深,那是任何國家知識層從未經歷的,正因如此,他們具有無比強烈的愛國心和振興祖國的願望。”所以,潘家錚後半生,將更多精力傾注于具體工程建設,將一己之長與國家振興與民族復興大業聯繫在一起。 本卷收入的文章,集中體現著潘家錚作為一名科學家和水電專家的科學胸懷與家國情懷。現代技術之惑,往往纏絞著憂樂天下的士子傳統;工程技術創新,又常常看得見修齊治平的文化薰陶;建言獻策,上書言事,則深富一位科學家的責任擔當;批判偽科學,反對封建迷信

,為科學真理發聲,拍案而起,慷慨陳詞……科學胸懷與家國情懷在潘家錚這位中國科學家、工程師身上,實際上是兩樣難分彼此、相得益彰的事物。明乎此,就比較容易理解本卷所收潘家錚先生文章的主題所在,價值所在。 潘家錚先生的許多技術著作,比如《重力壩設計》《建築物的抗滑穩定和滑坡計算》《重力壩的彈性理論計算》《水工結構分析文集》,以及《水工結構應力分析叢書》等,儘管出版問世已有幾十年,仍然是具有指導意義的經典,就是水利水電工程的大中專學生都能隨口如數家珍說出來。但潘家錚先生許多非技術專業性文章中,同樣不乏名篇,比如,政論性文章《我們需要再反一次黨八股》《為扭轉品質下降的現象而鬥爭》,都發表在當年有影響的

政論雜誌上,後者還是全國政協會上的發言,這兩篇文章甫一發表,即構成一個不小的新聞事件,各大報刊紛紛報導,即便在今天看來仍有啟示和警示意義;還有,作者《在《水利水電工程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送審稿)審查會議上的講話》、《呼籲扭轉水電前期工作的半停頓局面》諸篇,則是直接影響和扭轉工程管理現狀和水電建設格局的重頭文章,在業內影響甚巨;其他如《水利建設中的哲學思考》《在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建系50周年慶典上的發言》等,從哲學和人文的角度思考水利工程建設,給人無限啟迪。這樣的精彩文章,在本卷中比比皆是。潘家錚先生還是一位誨人不倦的老教授,他在不同場合有過幾次大型演講,演講稿動輒萬言,演講時間長達兩

三個小時,潘家錚講演的睿智與幽默,許多人都津津樂道,但講演稿卻是首次與讀者見面。如1996年,由中組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11個單位在京舉辦的百場“院士科技系列報告會”上的演講《中國的能源問題和出路》;2004年9月,在紹興市首屆科普節上的學術報告《新世紀的中國能源和水利問題——兼論紹興的發展》;2005年11月,在鄭州大學的學術報告《孔子、儒家和中國的科技發展》;2007年在清華大學水利學院演講《創新和盡職——工程哲學思想漫談》;2007年10月,應國家發改委能源局邀請所做的《中國的水電開發與爭議》報告。凡5篇,都是高屋建瓴,架構宏闊,論述嚴謹,廣征博引,啟人心智,師者、智者、仁者、勇

者之風集於一身。 本卷收入的,還有幾個訪談,分別為2001年《就院士話題答記者問》;2003年三峽工程首台機組發電之後,接受央視《面對面》採訪的《三峽情結》;2005年接受央視《大家》欄目訪談的《水電專家潘家錚》;2007年《水電建設集團是高層次的單位希望它能高瞻遠矚》;2008年《汶川大地震與水電建設——地震百日潘家錚訪談錄》等,這些訪談,除《就院士話題答記者問》收入已經出版的《潘家錚院士文集》之外,其他都是首次公開出版。這些訪談,都是潘家錚對公眾關注的熱點、重點問題的及時解答和回應,具有新聞的時效性,也具有歷史記錄的史料性。 本卷所收錄的文章,大致上是潘家錚先生擔任眾多社會職務,承擔眾

多社會責任之後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的記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出一條中國改革開放之後能源、水利、科學管理和建設的發展線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現實意義,是潘家錚先生對社會、對能源戰略、對水利水電科學技術,乃至對提高全國科學素質的思考等的結晶,也是潘家錚作為一名中國知識份子的科學胸懷與家國情懷、歷史擔當的集中體現。從文體角度來看,本卷所收文章,發表場合不同,文體各異,但都是非常嚴謹的作品。業內人士都知道,即便是一個會議上的即興發言,潘家錚先生都要認真寫成文字稿,一絲不苟。這既體現著潘家錚先生對待文字的嚴謹,更體現著潘家錚先生對職業、對會議、對聽眾的一種尊重,體現的是老一代知識份子的風範。雖然編者已

盡最大努力收集潘家錚先生散佚文字,但由於時間跨度大,涉及領域多等種種原因,遺珠之憾在所難免,希望有心讀者參與,容本卷修訂時補齊。 魯順

需求滿足如何影響公部門社工師留任意願--以新北市社福中心為例

為了解決高考化工分發的問題,作者葉明岱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了解公職社會工作師留任之需求滿足因素,由公職社會工作師投入社會工作領域的原因開始,探討公職社會工作師願意留在社會工作領域的原因與需求滿足間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我國實務工作之參考。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共計訪談8位在新北市社福中心服務,經高考或地方特考分發即將滿三年至滿三年以上依規定可選擇離開或留在原任職務之公部門社會工作師、高級社會工作師及社會工作督導,主要結論如下:在社會工作師留任的外部因素上:如果社會工作師容易找到新的工作或覺得自己能勝任新工作就容易離開原來的工作,若能增加輪調機制,可增強社會工作師留任的意願。工作相關因素上:加強社會工作專

業的薪資誘因、在工作制度之升遷及職等上呈現出其特殊性、在社會支持的感受上,感受到職場環境的社會支持,如家人、同事及長官的支持、晉升機會及職等上應能與其他職系相當或具備更優質之條件、建立制度降低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風險,並完善風險之配套措施、工作時間穩定或具可自我調配的彈性、在服務過程中可產生成就感及專業認可增加社會工作師留任意願。個人因素上:年齡所造成的體力因素、是否有替代的照顧資源或穩定的工作時間等配套措施及可提供心理及情緒上支持的宗教信仰都會與社會工作師的留任意願相關。研究發現監察委員的調查造成社會工作師心理安全上極大的壓力,甚而導致社會工作師因此選擇離開喜愛的社會工作領域;研究結果回應Mas

low需求層次理論中五種需求像階梯般由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在本研究中當社會工作師很明顯地在低層次需求-生理及安全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時,高層次需求-自尊及自我實現獲得滿足亦無法產生留任的意願;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和隸屬與愛的需求,可通過外部條件獲得滿足;但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則透過自我的內在因素獲得滿足。最後,本研究也提出實務、政策和研究上的建議。關鍵字:留任、需求滿足、社會工作

行政程序法在稅務爭訟之運用(三版)

為了解決高考化工分發的問題,作者林石猛 這樣論述:

  本書作者自89年7月擔任高高行法官,之後轉任律師,參與行政訴訟之審判、代理已近15年,觀察行政訴訟實務上,人民之所以多受敗訴判決之主要原因,有其主客觀因素。在客觀方面,即行政訴訟法規定準用民事訴訟法上證據之規定,而非刑事訴訟法上證據之規定。惟按行政訴訟與刑事訴訟均在審判國家與人民具有上下權力的關係,屬分配正義範疇,而民事訴訟則係兩造當事人權利義務對等,屬平均正義範疇,故行政訴訟關於證據之法制,即有本質上扞格不合之處,致有刑事訴訟法上補強法則、證據排除法則及權衡法則等得否適用於行政訴訟之爭議,常使人民承擔與行政訴訟法制不相稱之舉證責任,而舉證責任之所在即敗訴危險之所在,在

法制客觀面上人民不易受勝訴判決,似屬立法上錯誤或偏頗所致。在主觀面上,則是職司行政訴訟審判職責之法官,就現代法治國家「行政處分只受有效推定,不受合法推定」之基本理念,恐怕沒有充分的體會,馴致在實務上屢將一個營業稅的課稅事實,拆解成進項、銷項而認應分別由納稅義務人、稅捐稽徵機關舉證之不公平的舉證責任分配。無怪乎學者就行政訴訟審判實務之考證,得出「綜合統計分析之結果,本文無法向民眾提供稅務行政訴訟沒有官官相護之證據」,如此結論,無異宣告行政法院已然背叛憲法第8條、行政訴訟法第1條所課予「保障民權乃司法之天職」的誡命。

軍訓教官對人事制度變革知覺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高考化工分發的問題,作者李華良 這樣論述:

軍訓教官對人事制度變革知覺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討教育部實施「軍訓制度改進方案」後,軍訓教官對人事制度變革知覺與工作滿意之關係。本研究以服務於桃園縣、台中市及高雄縣等地區之公私立高中職學校軍訓教官448人及服務於北部、中部、南部地區部分公私立大專院校之軍訓教官218人,總計564人為研究樣本,進行問卷調查。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人事制度變革知覺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問卷」,內容包括人事制度變革知覺量表、工作滿意感受量表及個人背景資料等三部分。回收問卷共計569份,回收率達99.48%,經篩選後無效問卷計44份,有效問卷計52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91.78%。本研究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

括敘述統計、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經實證分析與討論,本研究所得之結論如下:一、軍訓教官對人事制度變革知覺及工作滿意整體的感受,男性高於女性,軍訓室主任及組長職務的軍訓教官高於一般職務的軍訓教官。二、對於人事制度的變革,上校階級對於遷調的感受高於其他階級的軍訓教官。三、年齡較輕的軍訓教官在人事法規修訂方面的感受高於較年長的軍訓教官。四、任教官年資愈資淺的軍訓教官在人事法規修訂、員額基準及變革整體的感受較高於愈資深的軍訓教官。五、服務於高中職校的軍訓教官對於人事法規修訂較服務於大專院校的軍訓教官持正面的看法。六、軍訓主任對於人事制度變革知覺在員額基準與

內在、外在滿意及整體面較組長及一般教官持正面看法。而一般教官在資績方面又較組長職務的軍訓教官持正面看法。七、學校教官員額數愈少的學校軍訓教官在人事法規修訂、晉升、員額基準與變革整體及工作內在、外在滿意及整體面均較學校教官員額數愈多的學校軍訓教官持正面看法。八、軍訓教官在年齡方面與其對人事制度變革的知覺程度在工作滿意的感受是具差異性,也產生交互作用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