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 衛星影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高清 衛星影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湯姆林森·霍爾曼(美)亞瑟·鮑姆寫的 數字影像聲音製作(第2版) 和陳軍的 電影技術的歷史與理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遙測x主題地圖]Google Earth夜間衛星影像,讓你看s燈光如何 ...也說明:只要使用「Google Earth -Earth at night 衛星影像」,這些影像是由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的Suomi NPP 衛星拍攝的,它在地球上空飛了超過5000 圈,收集了超過42 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郵電 和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王多柏所指導 林昭亘的 深度拉普拉斯金字塔的單張影像超解析 (2020),提出高清 衛星影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單張影像超解析、神經網路、拉普拉斯金字塔、回饋網路。

而第二篇論文環球科技大學 環境資源管理所 蔡尚惪所指導 林志明 的 澎湖區外保安林之組成及健康評估 (2012),提出因為有 區外保安林、布林因素分析、健康評估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清 衛星影像的解答。

最後網站卫星地图-Google Earth高清卫星地图-谷歌地图-地球在线則補充:从卫星上鸟瞰地球,感受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采用Google Earth Maps等开放接口技术构建,操作十分简便,鼠标点击即可轻松拖动、缩放地图画面。多源卫星地图与城市电子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清 衛星影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數字影像聲音製作(第2版)

為了解決高清 衛星影像的問題,作者(美)湯姆林森·霍爾曼(美)亞瑟·鮑姆 這樣論述:

在本書中,業界專家湯姆林森·霍爾曼(Tomlinson Holman)和亞瑟·鮑姆(Arthur Baum)提供了大量的工具和專業知識,展現了音頻捕捉、視頻錄製、剪輯流程和混錄的發展,可以幫助你的電影或視頻製作達到驚人的效果。這本(第2版)包含聲音製作從前期到後期在技術、技巧和工藝流程上的秘密,並收入以下最新內容:1.「真」24p拍攝和剪輯系統的特點,以及單系統-雙系統錄製的特點;2.對新媒體的強烈關注,包括Mini-DVD、硬碟、存儲卡、標清和高清影像;3.討論了攝影機選擇、手動電平控制、攝影機和錄音機的輸入、對拍攝場地的勘景和前期計劃的過程;4.用於母版製作和發行的藍光和高清磁帶格式,以及

基於文件、DV磁帶和DVD的母版格式;5.全新的網上指南,包括錄音和剪輯練習、示例和樣軌(請登錄Routledge官網網站,搜索本書英文書名《Sound for Digital Video》或英文書號9780415812085)。無論你是想要提高聲音質量的業餘電影製作者,還是需要參考指南的有經驗的專業人士,本書都是一本重要的工具書,可以為你的音頻製作工具提供必要的補充。 湯姆林森·霍爾曼(Tomlinson Holman),是當今音頻技術領域成就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因在該領域開發新產品和新工藝而著稱,其中包括他在盧卡斯電影有限公司任技術總監時開發的THX 影院系統、家用T

HX系統和THX數字母帶處理系統等。霍爾曼先生獲得了美國電影聲音協會(Cinema Audio Society)和家用電子產品設計與安裝協會(Custom Electronics Design and Installation Association)的終身成就獎,並於2001年獲得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奧斯卡金像獎技術成就獎。他參與制作的影片包括《奪寶奇兵3:魔域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和《星球大戰:絕地大反擊》(Star Wars:Return of the Jedi)等。 亞瑟·鮑姆(Arthur Baum),在美國哈佛

大學獲得了物理學士學位和數學學士學位,之後到美國南加州大學學習電影聲音。他已經完成了多部獨立電影、網路劇和紀錄片的錄音和混錄,併為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Syfy網路頻道(Syfy Network)、卡通網路頻道(Cartoon Network)和動物星球頻道(Animal Planet)上播出的電視節目做聲音剪輯。除了為獨立電影和合作項目製作聲音之外,鮑姆先生還作為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教師團隊的一員,為學習電影製作的學生講授聲音理論與聲音技術的課程。 第1章 基本概念 1 1.1 數位影像的概念範疇 3 1.2 音訊錄製的最低要求 4 1.3

 衡量聲音的4個維度 7 1.4 數字聲 11 1.5 不同數位視訊格式的特點 14 第2章 DV技術簡介 16 2.1 數字基礎 16 2.2 音訊工作人員應具備的基本視頻知識 17 2.2.1 幀率 17 2.2.2 隔行掃描 19 2.2.3 “膠片”感 20 2.2.4 解析度和寬高比 22 2.2.5 慢速或高速攝影 25 2.3 操作注意事項 26 2.3.1 品質模式和編解碼 26 2.3.2 相容性 27 2.3.3 離線/線上剪輯 28 2.3.4 時間碼 28 2.3.5 用戶比特 31 2.3.6 PAL制 31 2.3.7 鎖定與非鎖定音訊採樣 32 2.4 即時重播

 33 2.5 視訊訊號互連 33 2.6 小結 34 第3章 制定錄音計畫 36 3.1 第一步:安排一名專職錄音人員 36 3.2 勘景 37 3.3 選擇聲畫錄製工藝流程 39 3.3.1 單系統錄製 39 3.3.2 雙系統錄製 41 3.3.3 同步測試 44 3.4 話筒、線路和揚聲器電平 45 3.5 參考電平和峰值儲備 46 3.6 設置錄音鏈路 47 3.7 線路電平 48 3.8 混用平衡式與非平衡式互連 50 第4章 同期錄音Ⅰ:基本要素 53 4.1 取景 53 4.2 對場景的取景和話筒技術 55 4.3 隨機話筒能做些什麼 57 4.4 如何使用雙聲道錄音 59

4.5 同期錄音的其他物件 61 4.6 話筒附件 62 4.6.1 話筒車/話筒杆 62 4.6.2 減振架 64 4.6.3 防風罩 65 4.6.4 防噴罩 67 4.7 話筒使用舉例 67 4.7.1 安裝紐扣話筒 67 4.7.2 無線話筒的使用 67 4.7.3 拋棄型話筒 71 4.8 同期聲拾音舉例 71 4.9 話筒員的工作 73 4.10 常見問題 74 4.11 聲音場記單 74 4.12 同期錄音備件 75 第5章 同期錄音Ⅱ:話筒 77 5.1 供電 78 5.2 動圈話筒 79 5.3 極座標圖形 80 擁有不同極座標圖形的話筒之間的差異 83 5.4 無線話筒

的無線部件 85 第6章 同期錄音Ⅲ:對話筒輸出信號的處理 90 6.1 錄音電平與早期攝影的對比 92 6.2 喊叫 96 6.3 低語 100 6.4 喊叫和低語 101 6.5 通路裡的多個電平控制環節 103 6.6 超載失真的另一種類型以及如何避免 105 6.7 組合哪些特徵能獲得最大防風能力 105 第7章 音訊媒介管理 110 7.1 什麼是備份 110 7.2 媒介類型 112 7.3 流傳輸和檔案傳輸 113 7.3.1 流傳輸 113 7.3.2 對資料流程傳輸的建議 121 7.3.3 檔案傳輸 122 7.4 音訊檔案格式 124 7.5 對雙系統的管理 125

7.6 聲畫同步 126 7.6.1 時間碼自動同步 127 7.6.2 PluralEyes和DualEyes的自動同步 127 7.6.3 使用場記板人工同步 128 7.6.4 如果沒有打板(緊急情況下怎麼辦) 129 7.7 聲畫結合時常見的數字音訊檔案傳輸問題 129 7.7.1 文件操作問題 129 7.7.2 剪輯問題 130 7.7.3 數字音訊問題 131 7.7.4 常見音訊製作問題 131 7.7.5 不正確的匯出設置問題 131 7.7.6 不正確或完全缺失的媒介標籤問題 131 7.7.7 匯出檔中一幀或一幀以上的同步誤差問題(可能來源於軟體的計算誤差) 132 第

8章 聲音設計 133 8.1 聲音設計簡介 133 8.2 電影聲音風格 137 8.2.1 現實主義風格 138 8.2.2 延伸的現實主義 141 8.2.3 看到的和聽到的:畫內和畫外 142 8.2.4 超真實 142 8.2.5 超現實主義風格 143 8.2.6 蒙太奇 144 8.2.7 在真實程度之間變化 145 8.2.8 聲音設計作為藝術 147 8.2.9 對點 148 第9章 剪輯 150 9.1 非線性剪輯 150 9.2 隨機存取剪輯 151 9.3 無損剪輯 151 9.4 波形視覺化剪輯 152 9.5 剪輯點和淡入/淡出文件 152 9.6 文件管理 15

3 9.7 如何剪輯 154 9.8 同期聲精剪 156 9.9 “偷來”現場氣氛聲 158 9.10 在哪裡使用現場氣氛聲 158 9.11 紀錄片要考慮的問題 159 9.12 修正聲音之間的跳點 159 9.13 音響效果 160 9.14 環境聲/背景聲 164 9.15 擬音 165 9.16 音樂剪輯 165 9.17 轉場 165 9.18 外掛程式/處理器 170 9.19 聲軌和通路 173 9.20 母線 173 9.21 聲像電位器 174 9.22 獨聽/啞音 174 9.23 聲軌編組 174 9.24 畫面剪輯系統與音效片段系統的區別 175 9.25 聲畫同步精度

 175 第10章 混錄 177 10.1 基本注意事項 177 10.2 混錄流程 179 10.3 音訊處理 179 10.3.1 主要與電平相關的處理 181 10.3.2 主要與頻率相關的處理 185 10.3.3 與電平和頻率都相關的處理 188 10.3.4 時域處理設備 189 10.4 聲像調節 191 10.5 通路分配和局限性 192 10.5.1 母線、通路 192 10.5.2 延時補償 192 10.5.3 發音數的局限 193 10.6 怎樣混錄 193 第11章 母帶製作與監聽 197 11.1 基本注意事項 197 11.2 剪輯母帶和發行母帶的聲音格式選擇

 198 11.3 環繞聲道的使用 203 11.4 母帶電平控制 203 11.5 20dBFS和 12dBFS參考電平的由來 204 11.6 電平校準 205 11.7 當無法使用測試信號來校準時 207 11.8 最好的通用方法 207 11.9 為DVD、藍光碟、數位廣播和數位衛星電視製作母版 209 11.9.1 A.Pack裡的音訊設置 210 11.9.2 A.Pack裡的位元流設置 211 11.10 監聽 214 11.11 影院混錄母版和視頻混錄母版的對比 217 中英文詞彙對照 219 前言 本書面向那些希望在數位影像製作中提高聲音品質,並且把聲

音做得更有意思的人。很多與聲音有關的基礎理論,如聲音基礎、心理聲學以及它們在電影中的應用等,可以在霍爾曼先生的另一本書《電影電視聲音》(Sound for Film and Television)中找到。因此,本書主要針對如何運用聲音來增加種類繁多的數位影像的衝擊力。我們努力為從製作到發行的每一步給出實用的建議。你將在本書中找到關於數位影像技術的運用、伴隨高清畫面的音訊、對白剪輯和音響效果剪輯、單系統/雙系統聲音錄製的說明,以及設備選擇和運用技巧等,它們都來自於電影聲音世界中那些最棒的經驗。書中遵循一定的順序介紹每個主題,首先是基本要點,然後是對細節的分析。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聲音,會發現這本書

很適合跳讀,瞭解每章的主要內容之後就可以跳到下一章,這樣足以獲得每個階段工作所需的主要資訊。為了方便這種閱讀模式,每章的結尾處都有一個“導演提示”部分,用來簡要概括本章所講的核心內容。本書第1版“導演提示”這個詞背後的含義是為了提醒聲音工作者“導演應該知道些什麼”,本版中對每部分“導演提示”的內容都做了更新,讓它符合當今最新的創作方向。 《數位影像聲音製作(第2版)》的內容涵蓋了從開拍前的計畫、設備選擇,到同期錄音、音效片段處理、後期混錄和最新媒介的多聲道發行格式等整個範圍。前兩章介紹了數字音視頻技術的基本概念,第3章有了新的焦點,討論了開拍前的計畫和準備工作。對於剛剛拿到這本書就要開始錄製

的初學者,可以從第3章開始學習,因為這一章為如何進行設備調試、獲得更好的聲音要做哪些重要決定提供了可行的思路。接下來的3章是對同期聲製作知識的擴展,也是本書乃至數位影像聲音製作的核心內容。即便是簡單的項目,同期聲錄製的品質也非常重要。因為如果同期聲錄得很好,剪輯和混錄工作就會相對容易;如果同期聲錄得不好,要得到好的聲音就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 中找到。因此,本書主要針對如何運用聲音來增加種類繁多的數位影像的衝擊力。我們努力為從製作到發行的每一步給出實用的建議。你將在本書中找到關於數位影像技術的運用、伴隨高清畫面的音訊、對白剪輯和音響效果剪輯、單系統/雙系統聲音錄製的說明,以及設備選擇和運用技

巧等,它們都來自於電影聲音世界中那些最棒的經驗。書中遵循一定的順序介紹每個主題,首先是基本要點,然後是對細節的分析。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聲音,會發現這本書很適合跳讀,瞭解每章的主要內容之後就可以跳到下一章,這樣足以獲得每個階段工作所需的主要資訊。為了方便這種閱讀模式,每章的結尾處都有一個“導演提示”部分,用來簡要概括本章所講的核心內容。本書第1版“導演提示”這個詞背後的含義是為了提醒聲音工作者“導演應該知道些什麼”,本版中對每部分“導演提示”的內容都做了更新,讓它符合當今最新的創作方向。 同期聲錄製的相關內容根據其複雜程度分別在第4章、第5章和第6章這3章介紹。第4章介紹了幾種常用的話筒技術、

如何使用攝影機隨機話筒、如何使用媒介上的音訊通路、除對白之外在現場還應該錄什麼聲音等。此外,還包括對話筒附件的介紹、對多種話筒技術的實例分析、對一部已發行的商業電影附贈片段中原始同期聲的分析,其中還包括從對影片同期錄音師的採訪中提取的資訊。本章還包括對話筒員工作的介紹,對同期錄音常見問題、聲音場記單和同期錄音實用備件的介紹。 第5章的內容集中在對話筒的介紹上:不同話筒的工作原理、話筒對不同方向聲波的回應方式、話筒供電方式、無線話筒等。第6章討論了對話筒輸出電壓的處理,該電壓覆蓋範圍很廣,必須通過一定的處理將其容納進後級設備,以防失真或雜訊過大。本章還包括在錄音鏈路中怎樣調節錄音電平以及在何處

調節錄音電平。 第7章介紹了許多媒介管理的新知識,如今在視頻製作領域常用的物理存儲介質能夠適應更多種類的格式,本章介紹了如何對其進行管理和操作,以及從前期錄製到後期製作過程中不同設備之間的音視頻媒介的同步和傳輸。第8章從聲音設計的角度繼續對後期製作進行探討,從聲軌的角度探尋更有效的聲音設計思路。聲音設計是一門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位置獲得合適聲音的藝術,本章解釋了這一過程。 第9章、第10章和第11章涵蓋了音效片段、混錄、母帶製作和監聽的內容——總之,就是聲音後期製作的內容。如今,電影聲音製作中剪輯和混錄的傳統劃分已經被打破,剪輯系統中外掛程式的使用使得剪輯師可以完成以前混錄師才能完成的工作

。同樣的外掛程式,如果能正確運用,即使在最簡單的數位影像製作中,也能幫助獨立電影製作者極大地提高聲音品質。如今的主要問題在於:如何更理想地安排整個流程以達到最高的效率,並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好的藝術效果?回答以上問題的相關思考可以在這幾章中找到。 如果把《數位影像聲音製作(第2版)》作為教材,可以從第3章和第4章開始,然後返回到第1章和第2章,之後進入第5章及其後的內容。第7章的內容對前後章節來說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不過,對於想詳細瞭解數位影像基本概念和技術的讀者,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本書的編排順序從頭開始閱讀。本書是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寫成的,在這一版中,我們聚焦於介紹聲音製作過程中每一個環節

所做出的重要決定背後的原理和指導原則,因此,即便在本書出版時某些器材或音訊編輯系統比較流行,本書所給出的建議仍是普適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可以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深度拉普拉斯金字塔的單張影像超解析

為了解決高清 衛星影像的問題,作者林昭亘 這樣論述:

影像超解析(image super-resolution, ISR)作為電腦視覺的一個主題,在數字高清、醫學圖像、衛星影像分析、監控檢測和影像增強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主要的行為是從低解析 (low-resolution, LR)影像來取得高解析 (high-resolution, HR)的影像,過去在實現的手法上以採用帶有先驗知識的學習法 (Learning-Method)或插值來完成任務,但這些手段在執行上有著時間成本及成效不佳的問題存在,而近年來在深度學習的發展下,基於深度學習的超解析成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而我們也根據了拉普拉斯金字塔的算法改寫成模型的架構來執行影像的超解析,然 而模型的算

法也面臨到幾個問題,毫無意義的加深網路層使得參數量增大且越深層的特徵與原圖的關聯性越差,導致輸出圖像的效果不佳,與淺層網路輸出的結果差不多,且網路的路徑單一,無法結合深層跟淺層的特徵,造成訓練結果較差。基於上述這些問題,我們改變了模型在特徵擷取時的路徑,以 CSP架構為基礎,運用了回饋網路的架構做淺深層的特徵連接,且因為回饋網路是將深層特徵連回淺層的網路,屬於權重共享的概念,降低訓練時的參數。實驗結果 在 BSDS100的資料集上達到最大 46.12dB的結果 且 參數 的權重大小低於 40MB,更有利於後續在硬體上的運用。

電影技術的歷史與理論

為了解決高清 衛星影像的問題,作者陳軍 這樣論述:

本書深入介紹了電影技術的早期歷史及當前數字電影的發展前沿。內容包括從幻燈影像到發明電影的過程中安許茨、勒普蘭斯、弗里斯-格林等各位先驅者的貢獻,數字電影拍攝技術的最新突破、實踐中尚待解決的問題、不同設備的性能對比研究、4K技術的進展等等。全書圖文並茂,十分清晰地展現了電影技術的過去與將來。對影視專業學生以及從事實際制作的業界人士而言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陳軍,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副主任、副教授,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師」。具有多年數字影視技術方面的科研、教學和創作經驗,主要教授課程有《數字電影攝影技術》《影片技術分析》;參與了多項高品質數字影像及特種影像的科研和制作項目,包括北

京電影學院數字媒體技術研究所籌建工作,國家廣電總局《數字電影攝制工藝研究》《數字電影攝制技術規范》,科技部《虛擬電影制作技術研究》《數字電影編碼及檢測技術研究》等。同時,作為骨干力量完成的作品有三洋、康佳、TCL等高質量電視展示片、世博3D 紀錄片《世博之光》、北京《朝陽最美24 小時》3D 宣傳片等,並作為技術指導參與了數十部故事片的制作工作。

澎湖區外保安林之組成及健康評估

為了解決高清 衛星影像的問題,作者林志明  這樣論述:

保安林係以國土保安為主要目標,且以社會公益為目的;而區外保安林則是在國有林事業區外,多數屬私有林事業區,不論所有權屬,亦以社會公益為目的。本研究主要針對澎湖地區區外保安林為設置對象,於該地區設置16個調查樣區,對其林木之組成及健康做一評估,樣區內造林木以木麻黃為主,依據矩陣群團分析之結果,可將澎湖地區的樣區概分為3群,一是以木麻黃為主要優勢之造林地,二者是臺灣海棗造林地,其三為木麻黃與繖楊、恆春山枇杷等成共優勢的造林地;另族群結構分析方面,澎湖地區各樣區之木麻黃大多呈現近鈴形,顯示所栽植的木麻黃業已成林,然其下卻缺少更新之小苗,使其林分天然更新不良,然仍可維持該林分狀態,意指族群將於林分中逐

漸老化。研究中使用BMDP(Bio-Medical Data Processing)7.0的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布林因素分析(Boolean factor analysis, BFA),即選取欲分析之變數,並求算相關矩陣以估計共同性(communalities),建立離島地區造林木的健康指標以協助評等。將林木健康等級分為3級,健康等級(佔整體50.0%)有7個樣區、輕微不健康計5個樣區、不健康之樣區為2個。以往造林常以單一樹種營造純林為主,除較易經營管理、符合經濟成本等外,卻因易罹病蟲害,導致災害迅速擴大而無法補救。而從研究中之健康評估結果得知;營造複層林可增加林分的健康程度,故在未來經營管理上,

各造林地可適當於林下混植其他物種,形成不同層次之保護區塊,除可提升健康等級外,不同植相之混交林在視覺上,亦呈現出多樣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