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勝美山地情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高勝美山地情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裕元寫的 歌謠交響:許石創作與採編歌謠曲譜集 和翁倩玉、江文瑜的 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勝美山地情歌-優惠推薦2023年2月| Yahoo奇摩拍賣也說明:在Yahoo奇摩拍賣找到71筆高勝美山地情歌商品,其中包含了圖書/影音/文具,家電與影音視聽,居家、家具與 ... [阿慜歌的音樂小舖]二手TAPE{高勝美/山地情歌(上格唱片)2.}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蔚藍文化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音樂學研究所 沈冬所指導 蔣浩然的 再探校園民歌——以唱片音樂學、華語語系為視角 (2019),提出高勝美山地情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校園民歌、華語語系、唱片音樂學、抒情傳統、中國性。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學系 金榮華所指導 張義宏的 史詩《華抱山》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華抱山、漢族英雄史詩、公道軍、搶句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勝美山地情歌的解答。

最後網站歡樂忘憂- 高勝美~山地情歌專輯【三】 | Facebook則補充:YOUTUBE.COM. 【高勝美~山地情歌專輯【三】【別讓我等候/別再留戀山外山/長興村之戀/看不見溫柔/難忘的心上人/欺騙我的心/山地情歌/少女的心/為你已陶醉/我有一個秘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勝美山地情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歌謠交響:許石創作與採編歌謠曲譜集

為了解決高勝美山地情歌的問題,作者黃裕元 這樣論述:

  「我有一個理想,   就是希望那些幾乎被大家遺忘了的臺灣鄉土民謠,   能夠重新在臺灣民眾的心胸中燃燒起來!」——許石,1964.10   許石音樂事業中涉及相當多的歌曲,除了他原創的歌曲,還包括他民謠整理、採編工作的心血。〈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南都之夜〉(我愛我的妹妹啊,害阮空悲哀……),是他作曲;〈思雙枝〉(又叫思想起)、〈牛犁歌〉、〈臺東調〉〈也就是〈三聲無奈〉、〈青蚵仔嫂〉〉、各地方的「哭調仔」、「手搖籤桶耶有三枝…」的〈卜卦調〉,是他採編;原住民的〈杵歌〉、〈馬蘭山歌〉,還有客人調、潮州調……   本書整理許石出版過的曲譜、唱片並參考手稿,編列許石主要作品曲譜,

包括作曲作詞上百首、採編民謠近50首,並就重點歌曲加以說明,希望能呈現許石對臺灣音樂的主要貢獻。   這些我們熟悉的、或原以為不知道的本土歌謠,經由許石的手筆、鑽進我們的耳朵,已成為我們溫暖的音樂記憶、我們的鄉愁。     關於許石   許石(1919-1980)是活躍於戰後臺灣的全方位流行音樂家,能作曲、編曲、製作唱片、主持指揮管弦樂團。作曲有〈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傳遍海內外的〈南都之夜〉(臺灣小調)等等。他熱愛臺灣各族群民間歌謠,採編〈思想起〉、〈卜卦調〉、〈一隻鳥仔〉、〈山地好〉等歌曲,舉辦多場大型音樂會,巡迴海內外,曾整合為交響曲,是近代臺灣民間音樂蓬勃發展的關鍵人物。 本

書特色   隨書附贈 《歌謠交響:許石創作與採編歌謠曲譜集》讀者珍藏精選集CD一張。  

再探校園民歌——以唱片音樂學、華語語系為視角

為了解決高勝美山地情歌的問題,作者蔣浩然 這樣論述:

目前,學界雖已出現了多篇校園民歌的研究論文,但其切入的角度多為社會學層面的「民歌運動史」或文學層面的歌詞研究,而缺乏對於唱片維度的深入探討。但唱片公司的介入在民歌作品經典化的過程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與此同時,在解嚴後臺灣社會「告別中國」的情境中,民歌因其文本中流露出對中國大陸的鄉愁,而常常陷入「政治不正確」的處境,並出現了對民歌「風花雪月」、「貧血」、「缺乏對體制的反抗」之攻訐。但這些論述其實忽略了民歌作為「華語語系音樂」所蘊含的在地性,也忽略了「風花雪月」可能帶來的抵抗潛能。 鑒於此,本文以唱片音樂學和華語語系的論述框架對校園民歌展開再研究。一方面,對民歌唱片之生產、文本、接受三個

層面展開論析,檢視唱片與音樂、人和社會文化的互動。另方面,呈現唱片文本中國性、臺灣性交織的複雜狀態,並以「深層的中國性」為著眼,考掘「風花雪月」背後的文化傳統與抵抗潛能。另外,本文對民歌唱片的接受研究不僅涉及臺灣本土也延伸至中國大陸。 本文發現,唱片公司對校園民歌存在著清晰的產品圖像,並由此發展出一套特色的產製策略與推廣方式。唱片文本儘管被建構出強烈的中國性,卻是在地的、異質的中國性,且已經呈現出一定的臺灣性表達。至於「風花雪月」的特質,則可視作是中國文化史上的「抒情傳統」在七○年代臺灣現場的回聲,一方面繼承了溫柔敦厚、童心、性靈的美學特徵,另方面仍蘊含著對黨國體制、父權結構、資本主義、

美/日新殖民主義等的抵抗潛能。此外,在實際聆聽過程中,臺灣聽眾未必將文本結構中的中國性與地理上的「中國」做連結。而民歌在中國大陸的接受,儘管受到了主流/官方文化的政治收編,卻也通過溝通媒介與文化資本的角色,與中國大陸的社會文化、流行音樂工業以及兩岸地緣政治展開豐富的互動。

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

為了解決高勝美山地情歌的問題,作者翁倩玉、江文瑜 這樣論述:

翁倩玉版畫,創作首度在台驚豔集結,讓您一次賞閱三十八幅精品詩人江文瑜為版畫感動創作,詩歌幸福盪漾,足以撫慰靈魂   翁倩玉創作版畫三十年,不但在各屆日展中有八次入選,作品〈紅樓依綠〉更得到了特選,作品向來被收藏家們所珍愛。李登輝、柯林頓、橋本龍太郎、盛田昭夫……都收藏翁倩玉的版畫,本書一次讓您賞閱三十八幅精選作品,聆聽畫中的心音台灣知名女詩人、台大語言所江文瑜教授,為翁倩玉的版畫寫了許多精彩的詩,「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能從我的一張畫中開創了這樣開闊的世界,讓讀者有了這樣豐富的文字饗宴,真不愧是江教授!」翁倩玉說。   江文瑜詩作意象豐富,饒富變化,分為:前奏:追聲音的孩子;主旋:當我們住在

光明的宮殿;合頌:如果能寫蝴蝶般的情歌。帶給讀者詩與畫美的饗宴。 作者簡介 翁倩玉(Judy Ongg)   生於台灣。三歲隨父母親赴日,九歲進入東京向日葵劇團。11歲因美日合資的電影《大波浪》飾演女主角而第一次登上銀幕,該電影係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Pearl S. Buck)同名小說改編。之後跨越國界,活躍於日本與台港的電視節目、電影、和戲劇舞台上。   翁倩玉15歲成為「華僑三寶」之一,22歲以電影《真假千金》獲得台灣第十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23歲以電影《愛的天地》獲得第19屆亞洲電影展特別演技獎。   16歲時開始歌手生涯,唱出無數的流行歌,華語歌以〈祈禱〉、〈愛的奉獻〉〈溫情

滿人間〉、〈海鷗〉、〈永遠相信〉(日劇《阿信》主題曲)等聞名。在日本於1979年以〈愛的迷戀〉一曲揚名,並獲得日本唱片大賞及其他各種獎項。1988年以《阿信的故事》廣東版主題曲〈信〉在香港獲得白金唱片獎。   翁倩玉持續策劃了許許多多的活動,包括在1999年為台灣921大地震舉行慈善音樂會,號召日本藝人來台義演募款救災。她也熱中參與志工活動,擔任World Vision Japan (NGO)的親善大使,援助開發中國家的孩童。更從25歲開始投身木刻版畫創作三十餘年,多次舉辦個人版畫展,作品屢屢在日本各種版畫展中入選或得獎,極高榮譽如〈紅樓依綠〉獲37回日展特選,〈鳳凰迎祥〉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

日本平等院鳳凰堂收藏、供人觀賞。2006年獲選為社團法人日展的會友,確立她在日本美術界的地位。版畫作品多次於台灣展覽;又於2008年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展出個人的木版畫展。她還在2002年發表了「Judy Japan」和服系列,用自己的版畫的圖案創作和服。其著作有《中國繪畫真奧妙》、《美�����藥膳》、《Judy Balance》等書。   翁倩玉雖已移居日本,但仍心繫台灣,計畫把她的演藝和版畫事業的成果與台灣人民分享,近年來與台南縣政府共同籌劃在當地成立她的資料館暨版畫館。 江文瑜(Wen-yu Chiang)   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求學,獲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碩士、德拉瓦大學

語言學博士。回台灣後,任教於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暨外文系,目前為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曾於2003年春季赴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系擔任訪問學者。研究領域涵蓋音韻學、語音學、社會語言學、文化評論等。   江文瑜熱愛文學創作,創作以詩為主軸,擔任「女鯨詩社」召集人。著有詩集《男人的乳頭》,獲1999年陳秀喜詩獎。2000年以〈阿媽的料理〉系列詩十首獲吳濁流文學獎之詩獎。詩集《阿媽的料理》於2001年出版。另編輯《詩在女鯨躍身擊浪時》;詩作多次被選入各種詩選集與「年度詩選」。   江文瑜也致力於推廣詩閱讀與創作,曾多次在台灣大學開設通識課程「中英詩賞析」、經典人文學程的「經典詩的語言賞析」,也將英文詩的閱讀

融入「大一英文」課程裡。其中,「中英詩賞析」曾獲選台灣大學通識教育之績優課程,江文瑜更兩度獲得「共通與服務性課程教學優良教師」。   江文瑜期許自己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曾擔任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創會理事長,期間推動「阿媽的故事」書寫,編有《阿媽的故事》、《消失中的台灣阿媽》、《阿母的故事》等女性生命史的三部曲;也親自為台灣第一位留日女畫家陳進書寫傳記文學作品:《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2000年當選台灣第十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史詩《華抱山》研究

為了解決高勝美山地情歌的問題,作者張義宏 這樣論述:

史詩《華抱山》初名《公道軍》,內容以明末清初無錫吼山地區的公道軍起義事件為主。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大力查禁此歌,以同治年間最為激烈,違背禁歌令者,將抄家或砍頭,自此轉為「口傳心喊」的傳承方式:即是以創作押韻歌詞為前提下,固定使用二套旋律骨幹,進行旋律微調與節奏變化。 本論文以朱海容先生蒐集整理、華祖榮先生唱述之今本《華抱山》為靜態文本,第四代傳唱人──唐建琴老師之采錄影音檔案為動態文本,於第二至四章架構出《華抱山》研究的基礎;〈第五章、句式與節奏〉與〈第六章、音樂探討〉延續研究基礎進行音樂部份之深度探勘,推論出字數超過七言、旋律性強、節奏變化大的「搶句」即是文學與音樂調和的關鍵

,藉此使史詩《華抱山》得以突破過往民歌研究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