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歷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香港大歷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莊玉惜寫的 街邊有檔報紙檔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也說明:中四及中五資優生校外進階學習課程– 城市歷史深度學習:思考、觀看及閱讀香港及周邊地區的建築環境 (截止報名日期:2022年5月16日) 世界史研討會2021-22 中大歷史日 ...

國立清華大學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詹惠雪所指導 李一玄的 桌上遊戲融入技術型高中歷史教學之行動研究 (2021),提出香港大歷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桌上遊戲、歷史教學、技術型高中歷史課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胡以誠所指導 陳慧雯的 《山海經》幻角新造-陳慧雯水墨創作論述 (2021),提出因為有 山海經、神話、工筆、水墨、漫畫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港大歷史的解答。

最後網站鑑古尋根:香港歷史與古蹟尋蹤 - 博客來則補充:全書分為歷史篇、古蹟文物篇、名剎篇、湮沒古村落篇及人物篇,資料詳實,語言凝練,對讀者認識區內歷史古蹟大有助益。書中配有實地拍攝圖片數十、碑銘原文多處,亦可供相關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港大歷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街邊有檔報紙檔

為了解決香港大歷史的問題,作者莊玉惜 這樣論述:

  誰說研究報紙檔「小題大做」?且看有關業界之百年興衰:   1903年,《南華早報》創立,肩負「反清」重任。翌年,首個流動報紙檔在中環花園道開檔,開後世報紙檔之先河。   1930年,報紙仔及報紙妹穿街過巷兜售報章。   1955年,痲瘋病等傳染病康復者,給刻意安插在佐敦碼頭,經營報紙檔。   1956年,深水(土步)英籍警司,設計了首個標準報紙檔。   1960年,經改良後的設計規格,立此存照於1960年政府憲報。   1980年,報紙檔物料由木製改為鐵製。   1990年,贊助商贊助的報紙檔日漸大行其道。   2000年,報紙檔數量每況愈下……   從首個流動報紙檔之誕生,到其如何充

斥市面,還有報紙檔之設計顏色密碼與報販的生涯與身份確立,本書作者將一一道出。通過本書,讀者將發現報紙檔背後呈現的香港大歷史小歷史之進程,是不可小覷及必須保育的街頭重要文物。 作者簡介 莊玉惜   香港大學文物建築保護碩士。曾當了十年記者,堅信憑著手上的「筆」可改變社會,於是埋首進行所謂的「調查報導」。惟報館僅限記者作兩三天的調查,時限最多也只一周,屆時仍未有料,則需close file,又或將手上僅有材料,按邏輯推論一番,完成「大做」。   他為此頓感困惑:數天間搜集所得資料,儼如瞎子摸象,偏偏要將這些有欠齊全的資料,充當全貌呈現人前,究竟我們是要找到真相,還是堆砌報導?遂令她對手上的「筆」開

始抱有懷疑。   如今,沒有再當記者,卻真正做到調查報導,大肆滿足探求欲望。今天,她仍天真相信這枝「筆」縱未能改變社會,起碼也可引起社會共鳴,聊作貢獻。

香港大歷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究竟甚麼是「香港」,是否就像國民教育所言,總之「自古以來是中國一部份」,就能成為今天的國際都會?其實香港「自古以來」,一直屬於海洋屬性,充滿冒險精神,也和海外不同港口結成了精密的經貿共同體,這些特性絕非任何政權由上而下「賦予」的,而是香港人憑天賦本能由下而上地建構的。舞台劇《一水南天》以南北行的香港米商為主軸、早期香港海盜為副軸,橫跨《港區國安法》生效前後演出,觀眾無不感動離場,這次我們請到《一水南天》編劇張飛帆,和我們分享他創作這個神劇的點滴,以及他如何看待這段可能快被遺忘的真歷史。

⏺國際香港大歷史計劃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0923800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桌上遊戲融入技術型高中歷史教學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香港大歷史的問題,作者李一玄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桌上遊戲融入技術型高中歷史教學對於學生在學習興趣與動機的變化情形,以及教學歷程中學生透過桌遊活動在成就測驗和實作活動的各項學習表現,經過不斷地省思和修正中,從「無」到「有」建構行動研究可行之方案,促進學生在學習歷史上的學習興趣與解決問題之能力,並探討教師於教學歷程中的省思和專業成長。本研究以課程講解、桌遊競賽與自製桌遊實作設計二單元歷史教學,於109年10月到110年1月分別在高粱技術型高中電機科、電子科進行二循環教學,研究者於研究歷程蒐集學生訪談、學生作品、與夥伴教師會談紀錄、省思札記等質性資料,輔以單元學習成就測驗、學生回饋問卷等量化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最後綜合歸納研究結論如

下:壹、 教學實施歷程方面一、 桌遊融入歷史教學先以精熟課程,同時經由教師示範,引導學生自製歷史桌遊。二、桌遊「飲食大富翁」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增強學生實作的信心。三、桌遊融入歷史教學仍需搭配教學策略,未來可嘗試翻轉模式,讓學生能多元學習。四、桌遊融入歷史教學的評量以成就測驗和實作評量為主,可展現出學生的應用能力,未來可調整成就測驗題型,融入桌遊活動內容。貳、學生學習表現方面一、透過成就測驗展現學生的應用能力,並看到學生在人際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桌上遊戲融入歷史教學有效提升學生體整的學習態度。參、學生對課程的回饋與感受一、學生喜歡課程結合遊戲的互動方式,並願意嘗試自製不同單

元的桌上遊戲。二、學生認為透過桌遊融入歷史教學讓歷史變得更有趣、多元。三、學生建議能有更多元的上課方式,也希望增加活動堂數。肆、透過行動研究提升研究者對課程與活動的設計能力,並能省思與執行。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作為教學者、學校行政、教育單位與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山海經》幻角新造-陳慧雯水墨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香港大歷史的問題,作者陳慧雯 這樣論述:

本創作論述統整筆者2019至2021 年期間作品,以分析《山海經》內容角色為延伸,加上自身經驗幻化出創作,傳遞對於現代社會的省思和價值觀,從出社會工作到教師甄試的艱辛,親情間難以言喻的情緒糾結,經歷生與死的傷痛過程,體悟出人間百態進而闡述的觀感。從《山海經》眾多圖像中,多以天地神祇、幻獸和異域奇國之研究探討,透過奇幻角色做新的改造,以人之型態為主要呈現,常利用裝飾性物件來隱喻生活中的魔鬼細節,深藏在某一處而不自知。本文共分五個章節,首章「緒論」,說明本研究動機是筆者自小喜愛怪誕神話故事,進而走入《山海經》旅程一探究竟。第二章「山海經世界」,發現起源最早無法肯定,讓這部奇書更帶有神祕色彩,內容

上包含地理概念和數百個神話形象做五大分類,至於歷代圖像介紹由明清時期到現代版本,發現各時期作品風格不同和充滿多樣性。第三章「創作淵源與理念」,看見神話的影響力並討論神話的產生和價值,隨著歷史的流逝,看見多元的神話圖像,並分析其中西繪畫精神的差異,末節重點在個人山海經創作中的思維與風格,以個人生命經驗和融合中西技法為創作風格,包含工筆、水墨、西方寫實明暗和漫畫元素。第四章「作品解析」分三系列,「逆天之神系列」共三幅,講述筆者的叛逆之心,艱辛過程中找到了勇氣;「吾說之國系列」共九幅,談到工作職場上的應對進退,並嘗試幽默化解危機;「靈性之獸系列」共三幅,從眾獸中看見萬物之道,喚起自我深處的童心。第五

章「結論」,此章總結本文主旨,並進一步說明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