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另外網站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录取一枚-几何留学_研究_许建斌也說明:通过申请,学生可以在电子工程学系和大学中使用各种设施和服务,例如,计算机实验室和大学图书馆服务。我们有充足研究经费,以及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 林玉茹所指導 謝濬澤的 政治與經濟交互影響下暹羅臺商的貿易與活動(1895-1946) (2020),提出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商、臺灣籍民、地緣政治、臺暹貿易、南進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戴寶村、張隆志所指導 蘇峯楠的 清人繪製臺灣「番俗圖」的視覺與物質文化 (2020),提出因為有 文化主義、統治知識、番俗、順服、圖像環路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解答。

最後網站《道風》學刊網上版 -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Institute of Sino ...則補充:《道風》學刊現已全面數碼化,均可於1.本網站及2.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數碼館藏」瀏覽(最新兩期的文章除外)。 1. 於本網站瀏覽(可參以下示範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政治與經濟交互影響下暹羅臺商的貿易與活動(1895-1946)

為了解決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問題,作者謝濬澤 這樣論述:

本文以暹羅為場域,探討在亞洲政治局勢轉變與經濟環境波動影響下,日治時期臺商在海外的貿易變化與政商活動。1895年以前,暹羅臺商依附華商網絡甚深,進出口商品都需要透過華南地區轉口。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後,暹羅臺商開始與華商在商業活動上產生分歧。本文依臺暹貿易發展的變化,分析日治初期臺暹貿易依附華商網絡的原因與樣貌。探討在大正南進熱潮下,受到日暹關係深化與臺灣總督府南支南洋政策影響,暹羅臺商逐漸脫離華商網絡,建立以臺暹貿易為核心的臺商群體。而1926年以後的世界經濟大蕭條與中日暹三邊地緣政治變動,導致臺暹貿易日益衰退,扮演轉包商角色的臺商崛起。在日本「大東亞共榮圈」戰略中,暹羅臺商協助日本財閥與軍方

拓展與深化對華人社會的影響力。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臺商在臺人集體受囚的事件中,領導旅暹臺人團結合作,爭取國府支持與協助獲釋。過程臺商體認到同鄉組織作為因應地緣政治變動窗口的必要性,因此在1946年成立「臺灣同鄉會」,為臺商在當地的發展,建立起臺灣人的共同意識。

清人繪製臺灣「番俗圖」的視覺與物質文化

為了解決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問題,作者蘇峯楠 這樣論述:

清人繪製臺灣番俗圖版本眾多,至今有不少彩繪圖冊遺存。此「多版本」現象的意義,應不只在於數量的統計,而是同一套圖被反覆製作多種版本的現象,其可對應到人們頻繁描繪臺灣原住民人群的畫圖活動。本研究以番俗圖為中心,透過各版本的蒐集、考訂與解讀,除了要審視先行研究尚未解決的問題,更欲從視覺與物質文化視角,關切在清朝政權的領土擴張過程中,清人如何藉由番俗圖的製圖傳統與編纂機制,將「異地」臺灣的原住民人群與地方資訊編排為「邊區領土」知識,並製作出一種特定的人物與空間形象,藉以處理臺灣人群與地景訊息,並為其自身利益服務。本研究認為,至少在16 世紀晚期各方人群頻繁交會之際,臺灣「番俗」知識就已作為一種海外異

地情報而開始受人們書寫與繪製;而一種內容較固定的番俗圖文獻,大約在1684 年清朝統治後形成。在共作的編纂機制下,畫師、士紳、官員都參與編纂番俗圖,也因此衍生諸多版本。清人一方面利用番俗圖將臺灣情報編製為邊區統治知識,其內容也不斷被修改與擴增;另一方面,清人也將臺灣原住民人群與空間描繪為一種和樂而不具威脅性的「順服」樣貌。據此,清人仍以文化主義論述先行,既承接了歷史經驗中臺灣原住民與統治集團互動的好感形象,也搭配清朝政府面對臺灣原住民的治理策略,利用長久以來中國面對非漢人群所慣用的「說明性圖畫」製圖傳統來編製番俗圖,以處理邊區臺灣不具威脅性的人群與地景資訊。地方社會的人們也樂於搭配這個論述來維

持自身利益,如地方士紳等社會菁英亦參與番俗圖繪製活動,藉以維繫其社會網絡;而在這種圖像消費關係中,番俗圖又成為地方人們培養網絡與爭取相關資源機會的文化資本。整體來說,番俗圖的知識生產主體反而不在圖像的創立者,而是這些持有圖像、閱讀圖像、並踏進共同編纂圖像的使用者;當時臺灣原住民的「順服」視覺性,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形構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