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月份統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颱風月份統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楊文寫的 歐吉桑的大數據減重計畫:行動健康管理(mHealth)APP,幫你甩掉體重,趕走憂鬱,找回年輕 和林貞岑,曾慧雯的 跟著天氣養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史上最熱梅雨季退散氣象局揭今年颱風關鍵密碼也說明:颱風 部分,據統計,西北太平洋6至12月約有20至25個颱風生成,侵台颱風則約為3至4個,今年至今有5個颱風生成,與氣候平均值的4.3個差不多,預估今年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天下生活所出版 。

國立臺東大學 生命科學系碩士班 劉烱錫所指導 林威亞的 拉勞蘭部落與達魯瑪克部落小米傳統農作文化之比較研究 (2014),提出颱風月份統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拉勞蘭、達魯瑪克、小米、農作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長庚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棗厥庸所指導 柯郁慧的 颱風選擇權之建構及定價:以台灣為例 (2008),提出因為有 金融創新、颶風衍生性金融商品、颱風選擇權的重點而找出了 颱風月份統計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真有金鐘罩?氣象專家解密:為什麼2020年沒有一個颱風 ...則補充:[3]雖然每年颱風的生成與颱風的軌跡都會有變化,但從統計數據來看,對大面積 ... 今年的獨特現象是6到10月每一個月份的副高都非常強,且往西南延伸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颱風月份統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歐吉桑的大數據減重計畫:行動健康管理(mHealth)APP,幫你甩掉體重,趕走憂鬱,找回年輕

為了解決颱風月份統計的問題,作者陳楊文 這樣論述:

  低糖、多動、減體重   適合每個人的「減重練習提案」,3日立即有感,   透過大數據「可視化」的指標,打造不復胖的年輕體態。      ◇第一本利用大數據成功減重的新類型健康叢書。   ◇作者以科學實驗的精神,研究國內外醫學報告、嘗試各種專業減肥建議,摸索出自己(與家人、社群)身體力行驗證有效的自然減重法。   ◇個人行動醫療(mHealth)的時代已經來臨。在推廣「預防勝於治療」的健康概念下,行動裝置隨時記錄身體狀況與病程,將成為未來科學研究「個人化醫療」的重要依據。      歐吉桑所煩惱的三高,不是高所得、高學歷、高成就,而是高血糖、高血壓與高血脂,以及揮之不去的大腹翁身材。根據

2017年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國民健康署所公布,影響國人死亡的危險因子,高血糖名列第一名。      作者陳楊文為美國伊利諾大學神經科學碩士,中年之後,轉投入環境綠能的推動、改善與教學。喜歡美食卻不愛運動的陳楊文,長年為痛風所困,近年來又因為工作壓力而長期失眠至近憂鬱症前兆,陳楊文開始以減肥為手段,從飲食、運動與生活習慣的改變,透過每日大數據的分析,成功在90天內減重12公斤,身體各項健康指數均正常,失眠與憂鬱的傾向也都消失了,實行至今一年多不復胖。      一隻量測心跳速率的運動手環,讓我找回年輕時的健康體態      一般人想要控制體重時,會直覺地認為,少吃什麼食物或多做什麼運動,就能

達到減重的目的。科學家也是這麼想,運用統計學的規範,經過一段時間的取樣、控制變因與分析,而得出單一項目的結果。然而,人體是個複雜的系統,我們無法像實驗控制般的生活,所以許多科學研究的結果,或許能幫我們解惑,卻很難遵循。      作者深知單一因素無法減重,也難以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於是透過健康管理應用程式(APP),記錄每日身體各項指標,慢慢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減重之道。他透過大數據(Big Data)的探索,歸納出減重需要「身」(運動)、「心」(睡眠)、「能」(飲食)三者的平衡,而這三個向度,在任一種健康管理應用程式都有對應的數據,可以隨時檢視其數值指標與趨勢,判斷如何平衡發展,達到健康管理的目

的。這些看起來冷冰冰的數據,看來複雜,卻都是個人生活中的行為表現,其實就是「生活習慣」這麼簡單!      麻省理工學院(MIT)John Guttag博士預言:「我相信在下個十年內,電腦科學家,將會比地球上其他的人,更能改變醫學。」      個人行動醫療(mHealth)的時代已經悄悄來臨。減重與健康管理已經進入個人隨時感知身體跡象的時代,我們無需為新科技所困惑,科技只是協助我們更接近人性與自然狀態。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健康管理APP出現,有效與否都需要使用者的實踐數據與經驗回饋。也就是說,是我們在共創未來有效的健康管理,而不再只是醫學研究者。在「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下,自己的身體自己顧,當然

有病還是要看醫生,希望這本書能夠啟迪大家共學的平台,對所有想減重與做好自己健康管理者有所助益。    各界享瘦推薦   (依姓氏筆畫序)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作家、牙醫師   黃淑華│中國科技大學講師   郭怡妙│8more金點實業共同創辦人暨副總經理   許瑞娟│前大台北商業銀行總經理   陽正中│ 門諾會黎明機構執行長   褚明仁│台灣創新發展公司副總經理   曾詩琴│零碳行動公司專案經理   蔡俊明│東藻生技、台灣善合公司董事長   聶浮萍│前台北基督教女靑年會副總幹事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作家、牙醫師   誠如楊文、這個曾教導我「複雜系統」

的科學家所言,這是個大數據時代,我們必須自己關心自己的身體,隨時監測並記錄身體的變化數據,並且理解身體這個超級複雜的系統,器官彼此間的影響。……大數據將改變世界運作的方式,當然也包括醫療體系。其實近年醫學教育也將實證醫學作為核心,主張所有治療都必須拿出清清楚楚的數據及證據,我想,對於減肥這個人人都關心的議題也該是如此吧。      黃淑華│中國科技大學講師   楊文所著的《歐吉桑的大數據減重計劃》,提供他自己減重摸索期,對於坊間各種減肥手段與國內外營養學、醫學的研究成果報告,並歸納了一種最適合自己、自然的減重方式。我深信這個利用大數據來檢視管理自己健康的新觀念與方法,對於重視健康的每一個人,都

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      許瑞娟│前大台北商業銀行總經理   關於我個人體重過重的問題,楊文教我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不吃糖。靠著這樣的減糖方式,大概經過四個月,我減了10公斤!而且體檢後的報告,看到脂肪值與血糖值都比之前大幅度降低,讓我更有信心。      陽正中│門諾會黎明機構執行長   楊文從實行減重的一開始,就秉持著科學精神,先研究身體質量與減重的相關知識,以自己做為實驗對象,利用穿戴裝置與數據管理分析,逐步驗證調整出最適合自己的減重方式。真所謂知易行難,以往愛好美食、懶得運動的楊文都做到了,相信以他的經驗,可以提供想要健康減重者一個值得參考的方式。      曾詩琴│零碳行動公司專

案經理   在方便即食的食品充斥、糖分無所不在的環境裡,低糖飲食或許是比較健康的飲食選擇,用預防保健的方法讓身體減輕負擔,讓體力與精神回到年輕狀態,改善生活品質。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自己的未來,就從今天開始嘗試改變,調整飲食吧!      

颱風月份統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疫情衝擊產業運作,加上政府減緩移工來台,導致工廠缺工,不少外籍看護轉為製造業工作,根據勞動部統計,2020年有287人,今年一月份就有246人,對此失能家庭今天前往監察院陳情,控訴勞動部放任移工轉換工作類別,讓失能家庭缺乏照護人力。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3740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拉勞蘭部落與達魯瑪克部落小米傳統農作文化之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颱風月份統計的問題,作者林威亞 這樣論述:

小米在原住民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且傳統的農作方式與禁忌,可能合乎現代的環境生態理念。台東縣達魯瑪克舊部落海拔約600公尺上下,較居深山,拉勞蘭舊部落海拔約200公尺上下,距海較近,兩部落的地形環境和氣候型態也不盡相同,本研究藉由參與觀察法與深度訪談的方式,探究兩部落的小米傳統農作文化,包含農作時序、農作方式與禁忌、小米農作人力運用、小米田生態以及小米田環境,比較其差異並探究其成因。結果顯示在小米農作時序兩部落差異不大,拉勞蘭部落收成期較快且有諸多禁忌,農作方式大致相同,但細部的禁忌有所出入,兩部落皆有換工的習俗,也有專屬年輕人的小米活動,部落的小米田作物同為空間與時間的多重利用,且生

態多樣性較高,此亦可以有效的防治鳥害病蟲害。最後提出部落小米文化延續與運用的建議,原住民的山田燒墾和小米農作方式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各部落仍會有特別的文化習俗或禁忌,在推廣小米文化之時,應尊重部落的主體性不宜混為一談,小米文化面相極廣,緊密的與部落結合,能具備部落認同與重建、文化傳承、農業、文化創意及旅遊業,乃至環境教育等多元價值。

跟著天氣養生

為了解決颱風月份統計的問題,作者林貞岑,曾慧雯 這樣論述:

☆跨界中西醫學、氣象專家台灣第一本氣候的歲時養生書 順應氣候變遷,養出絕佳體質! ☆獨家!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康健養生曆,一年365天常保健康   氣候改變對人類健康影響甚鉅,這種隨天氣而惡化的身心狀態,稱之為氣象病。   比如直接受溫度、濕度、氣壓影響生理變化如中暑、高山症及哮喘;或間接加重病情如關節炎、心肌梗塞、慢性阻塞性肺病。天氣不好影響情緒起伏,覺得緊張、容易累、忘東忘西,記性變差找不出病因,這些對氣候異常敏感的狀態,都屬於氣象病範圍。   打雷就頭痛,關節炎遇冷就發作,是真的!   揭開天氣與健康的祕密,怪天氣時代不能缺少的護身符   冬(12‧1‧2月)補腎保暖,養藏一整年

的活力!   慎防感冒、心腦血管及筋骨問題。   春(3‧4‧5月)   春天養肝顧脾胃,增強抵抗力!小心腸胃病。   夏(6‧7‧8‧9月)   告別濕熱,不再昏昏沉沉!小心中暑。   秋(10‧11月)   養肺潤燥,保護呼吸系統!小心過敏及憂鬱   《跟著天氣養生》教你如何觀察天候狀況、調整生活作息,   養出最能適應多變氣候的絕佳體質!   給你最及時、最貼近、最到位的健康提醒!   打破傳統節氣框架,冬寒、春濕、夏熱、秋燥,每天都用得到的健康調理法   ‧陰雨綿綿引起過敏、胃脹氣,如何預防?   ‧哪一個季節幫孩子長高轉大人,效果最好?   ‧溫度遽降,中風、心肌梗塞容易找上門,

如何保養?   傳統中醫的養生智慧融入最新科學實證,跨領域邀請資深氣象及中、西醫療專家,分析台灣常見的五種天氣型態:濕、寒、熱、風、燥,依照不同的地區地形產生的天氣,對應不同的身體疾病,全面提供身體、睡眠、心靈、運動、穴位按摩、生活飲食六大養身法。 專業審稿   陳玉昇 長庚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治醫師   林益卿 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賴昂廷 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 權威推薦   董延齡 國寶中醫   洪惠風 心臟科名醫   彭啟明 氣象專家   「台灣地處亞熱帶海島型多變的氣候,對健康影響有地域性的特殊意義。這本專著如能普遍推展,醫於未病,相信比蓋十家醫院更具效益

。」-董延齡(董延齡中醫診所院長)   「台灣地處亞熱帶海島型多變的氣候,對健康影響有地域性的特殊意義。這本專著如能普遍推展,醫於未病,相信比蓋十家醫院更具效益。」-洪惠風(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不只企業要做風險管理,身體健康更要做,看懂氣象預報,穿對衣服、吃對食物,一點小改變就可以讓身體更健康。正確面對天氣大乾坤的變化,大幫助身體的小乾坤!」-彭啟明(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 作者簡介     林貞岑(康健雜誌主編)   著有《國寶中醫養生智慧》、《女中醫才知道的青春祕方》等書;採訪撰文《排毒舒食盛宴》、《排毒舒食盛宴2──真原味的實踐》。 曾慧雯(康

健雜誌資深記者)   曾獲吳舜文新聞獎,著有《經絡養生除病痛》。 推薦序 推展跟著天氣養生,比蓋醫院更有效益(董延齡/董延齡中醫診所院長) 心導管室日夜開工,要怪天氣!(洪惠風/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天氣與養生,就是大小乾坤的相會回饋(彭啟明/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 卷ㄧ 導論 順應天時,陰陽平衡 氣象病,新的文明病 五種氣候分類及健康提醒 六大訣竅,打造適應天氣好體質 卷二 冬(12‧1‧2月) 補腎保暖,養藏一整年的活力 !慎防感冒、心腦血管及筋骨問題 【感冒】 中西醫如何對付感冒 感冒食療聰明吃 【心腦血管疾病】 全方位預防中風 及早發現中

風、心肌梗塞徵兆 【骨關節問題】 天冷關節痛,怎麼辦? 預防落枕有訣竅 健壯腰桿這樣做 【手腳冰冷】 薑,禦寒、抗發炎 紅薏仁進補,勝過燒酒雞、薑母鴨 冬令進補,最需釐清的四個疑問 揑揑手,保養五臟六腑 卷三 春(3‧4‧5月) 春天養肝顧脾胃,增強抵抗力 !小心腸胃病 【腸胃病】 不吃藥,搞定腸胃病 少吃甜食,緩解胃痛 按摩、芳香療法解決胃脹氣 【轉大人】 三訣竅,掌握長高黃金期 卷四 夏(6‧7‧8‧9月) 告別濕熱,不再昏昏沉沉 !小心中暑 【中暑、冷氣病】 中暑比熱衰竭嚴重! 告別夏日昏沉,消暑醒腦去濕熱 輕鬆擊退冷氣病 夏季水果這樣吃就對了 五個午休好點子,活力一整天 頭部按摩三

招,助你耳聰目明 卷五 秋(10‧11月) 養肺潤燥,保護呼吸系統 !小心過敏及憂鬱 【過敏】 十警訊,你的過敏失控了 對抗過敏好食物 改掉壞習慣,擺脫過敏 【憂鬱】 秋鬱、失眠,試試看音樂療法 二十四小時,隨時隨地紓壓一下 【秋燥】 打造美人體質的關鍵 附錄 台灣天氣養生曆 推薦序1 推展跟著天氣養生,比蓋醫院更有效益  董延齡(國醫董延齡診所院長)   養生保健為先,是中醫一貫的理念。自《黃帝內經》而後,莫不循此方向發展。很多人認為中醫的解釋是「源自中國的醫學」,但這種解釋不是中醫的本義。我的解釋是:「中醫者,中道之醫也。」也就是《大學》所說的,「致中和」的平衡醫學。   不

但治病要講求平衡,養生方面更要以平衡為最高指導原則,譬如《內經》所言:「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意指熱性病要用涼性的藥物來治療;寒性的病,要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因為中醫的起始是藥食同源。養生保健方面,更是要講求隨著人的年齡、食物的性質、氣候季節、所處地域,而有所不同也。《內經,宜法方宜論》,在這方面提示了我們初步的概念。   我們只要展閱《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起首諸篇,就知道先聖先賢創立醫學的真正目的是,教人順應宇宙自然,隨時保持人體內外的平衡,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這和現代西方醫學的理念是有很大不同的。   中醫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西方醫學也說:「一

分的預防勝於十分的治療」。二者都在強調預防疾病的重要。然而,醫療界卻是醫院經營一家比一家大,醫療大樓一棟比一棟高,以致醫院愈大,醫生愈多,病人也愈多。可是另一方面醫院卻也曾鬧醫師荒,造成醫療的內(科)、外(科)、婦(科)、兒(科)、急診(急診科)一度嚴重缺乏醫生,被稱做「五大皆空」;不當使用醫療資源,也使健保曾經發生虧損,令我們頗為憂心。何以我們如此進步的醫學,竟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很顯然地,我們的醫學在「戰略」上應當到了徹底檢討、改進的時候了。   基於此,我國的醫療衛生主管機關,是否應靜下心來徹底檢討,今後醫療保健的大政方針究應何去何從,才是福國利民的正確做法?   天下雜誌群所屬《康健

雜誌》編輯群,獨具大慈悲心,體認到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生活環境惡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更了解到台灣地處亞熱帶海島型多變的氣候,對國人健康的影響,有其地域性的特殊意義。特別精心編寫這本《跟著天氣養生》專著,如能普遍推展,徹底實施,相信比蓋十家醫院對國人的健康,更具效益。  推薦序2 心導管室日夜開工,要怪天氣! 洪惠風(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每年到了寒流來,溫度變化非常大的時候,我們心臟科的病房就變得一床難求,心導管室更是日夜開工,把醫護同仁累得苦不堪言,常常會相互檢討調侃,「是不是哪一個人偷吃了鳳梨(旺來),那麼旺,以致連累了大家忙碌不堪!」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一切不能怪鳳梨,要

怪都應該怪罪於真正的罪魁禍首……天氣。   身為心臟科醫師,看了將近三十年的門診,許多老病人跟著我,都已經超過十幾、二十年了。看門診的時候,常常不再是醫病關係,反而像老朋友三個月一次的見面,相互開些玩笑,問問病情話家常,聊聊飲食運動的狀況,我對許多病人朋友生活上的了解,甚至比他們住在遠方的家人更為清楚呢。   在陪著病人當中,醫師和他一天一天一同慢慢年華老去,長年的追蹤期間,逐漸地,我發現大多數人的血壓都是一國兩制,夏天比較低,冬天比較高,冬天夏天,一邊一國,血壓藥就必須跟著天氣的變化,不停地調整劑量。至於心臟病呢,有些病人就更誇張了,有的人做過了好幾次的心導管,竟然每次都在固定的季節,甚

至有人每次都在固定的月份,日期也差不多。這些現象,有時在會議時,我會跟國外的同行分享,有趣的是,或許是每個國家的氣候不同吧,不是大家都跟我們一樣,有著同樣的現象。隨著天氣的變化,在不同的季節中,疾病往往會呈現不同的面貌。這些現象,有的醫學教科書有寫,有的只能自行體會。國外的氣候跟我們不一樣,所以很多國外氣候與疾病相關的研究,都只能參考罷了,台灣的資料,才是最重要的。   我每次在解釋心肌梗塞的原理時,都會把發生心肌梗塞比喻成土石流,血管的內徑比喻成是公路。 豪雨、颱風會引發土石流,那麼,什麼是心臟的颱風呢?心臟的颱風就是生氣、太累、熬夜、壓力……這些內在的因素,以及變天、感染等外在因素。內在

的因素得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外在的因素當中,感染是不太能預防的,那麼變天呢?這本書就提供了我們與氣候相處之道。天氣劇烈的變化是心臟病非常重要的誘發因子,但是坊間探討這個因子的書籍,真的是少之又少。   很高興《天下雜誌》出版社的這本新書,從台灣的氣候出發,到疾病的預防,都提供了國人許多在地的養生之道,也許,在全球氣候劇烈改變的將來,這才是健康最重要的法門呢。 推薦序3     天氣與養生,就是大小乾坤的相會回饋 彭啟明(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   空心菜,不是夏天才有嗎?為何冬天也出現在餐桌上?紅色討喜的西瓜,近年來已經成為台灣酒席宴桌上標準備置的水果之一,但以前西

瓜不是夏季產嗎?為何冬天也吃得到?西瓜是台灣出產或進口的,還是經過改良的產品?而中醫師卻告訴我們為了健康,晚上或是冬天最好少吃西瓜!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矛盾,可能對健康不利,但我們卻缺乏正確的知識。其實只要配合節氣,很多的觀念可以有助於我們身體的平衡與養生。   很多人以為節氣是農曆,因為農民曆都會提到這個元素,卻忘了節氣其實是陽曆,是根據地球和太陽的關係而定義出來的,從太陽與地球的能量上,有很高的科學根據。在過去沒有氣象預測能力時,這是最好的氣象統計根據,因而有相當多的習俗都照此而來。 但很多習俗常積非成是,或源自黃河流域,和台灣的地理位置差異很大,因此多數人對於節氣當中影響人類的習性,常常

會不重視。   事實上,從太陽與地球的大乾坤,到個人隨著天氣變化的小乾坤,如果能夠充分運用,這對生活和健康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尤其在氣候變遷下,極端的天氣,如熱浪及嚴寒的特性和以前已經完全不相同,台灣雖少見冰天雪地,但一波的冷氣團就造成數十人猝死,層出不窮。在高齡化社會下,老年人面對寒冬的措施不夠,年輕人多習慣較暖的冬天,遇到寒流的適應能力不足,許多青壯年人口猝死比例也升高。如何配合天氣的變動來調整,在居家、穿著及食物上的改變,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很感謝林貞岑女士的採寫,將四季易發生的的身體疾病,提出養生對策,本書橫貫中西醫,整合出許多新的觀念,對國人日常生活作息的養生有很大

的助益。   不只是企業要做風險管理,身體健康更要做,看懂氣象預報,穿對衣服、吃對食物,一點小改變就可以讓身體更健康。正確面對天氣大乾坤的變化,就大幫助我們身體的小乾坤!而大小乾坤的相會回饋,也是面對全球暖化下,每個人該做的工作。 氣象病,現代文明病 愈來愈多研究證實,氣候改變對人類健康影響甚鉅,這種隨天氣而惡化的身心狀態,稱之為氣象病(Meteorotropicdisease)。 比如直接受溫度、濕度、氣壓影響生理變化如中暑、高山症及哮喘;或間接加重病情如關節炎、心肌梗塞、慢性阻塞性肺病。天氣不好影響情緒起伏,覺得緊張、容易累、忘東忘西,記性變差找不出病因,這些對氣候異常敏感的狀態,都屬

於氣象病範圍。 根據美國生物氣象學(Biometeorology)統計發現,六成人對天氣特別敏感,尤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也指出,氣象病比例逐年增高,歐美國家增加近兩成,日本近來因天氣變化劇烈導致感冒、生病的人也愈來愈多,迫使大企業不得不利用上班時間為員工打流感疫苗,減少生病機會。 「我們已經習慣了某種溫度,突然一改變、適應力差,死亡率就升高,」氣象專家彭啟明表示,天氣過冷過熱對人影響很大,中原大學的研究就指出,當氣候溫度小於攝氏15度或大於32度時,人類的死亡率最高。 面對忽冷忽熱的極端氣候變化,你,準備好了嗎? 為什麼節氣養生行不通? 節氣是以古中原地區(黃

河流域)的節氣景象和農作物生長為依據命名,並不符合台灣的氣候狀況。中央氣象局在2011年出版了《台灣24節氣與氣候》,統計了台灣從1981~2010年共30年的氣象資料,就能解釋台灣天氣與節氣的差異。結果發現,台灣年平均氣溫大於攝氏20度,天氣炎熱的時間居多,冬天也很溫暖,最低氣溫僅13度左右,不太符合節氣中的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所描述的字面意義。加上現代人整天待在空調室內,或世界各國跑透透,早已打破傳統24節氣的規律,養生法則最好依照所在地的實際天氣狀況調整,四季是最簡單分辨的方式。

颱風選擇權之建構及定價:以台灣為例

為了解決颱風月份統計的問題,作者柯郁慧 這樣論述:

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在1997年初次發行第氣候衍生性金融商品,並在1999年開始電子化交易。在2005年時,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為了規避颶風所造成的風險,發行全球首宗颶風衍生性金融商品。由於台灣位於西太陽颱風區,每年颱風季節皆會受到颱風的影響,對氣候有高度敏感的企業及產業產生損失,在沒有颱風選擇權前,市面上利用政府補助以及購買保險商品來規避颱風所帶來的風險。有鑑於此,本研究仿照美國颶風指數(CHI),利用1958年到2007年的資料來建構適合台灣情況的颱風指數(CHI_tw),並利用數值方法計算出買權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