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號怎麼打windows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頓號怎麼打windows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倪瑞宏寫的 仙女日常奇緣【博客來獨家限量贈~救苦救難專治衰男閃卡+仙氣飄飄紙娃娃明信片套組~】:藝術家倪瑞宏的女子妄想 和詹姆.柯林斯莫頓.韓森的 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如何在不確定、動盪不安環境中,依舊表現卓越?(暢銷新裝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超快速輸入上下引號、雙引號、括號、粗括號,怎麼打別擔心 ...也說明:我們在編輯文件時可能常常要輸入直式或是橫式上下引號「」、雙引號『』、左右中括號[]、粗括號(又稱方頭)【】等等標點符號,不過我們常常用符號工具列來插入我們需要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王文宇所指導 林翔的 構建資管業務回歸本源之統一監管制度 (2020),提出頓號怎麼打windows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資產管理、資管新規、監管制度、金融消費者、宏觀審慎、信義義務、信託。

最後網站Windows 標點符號輸入方法教學,快速鍵整理 - 程式人生則補充:頓號 Ctrl + ';分號Ctrl + ;:冒號Ctrl + Shift + ;?問號Ctrl + Shift + /!驚嘆號Ctrl + Shift + 1下圖是這些Ctrl 開頭的快速鍵所使用到的按鍵位置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頓號怎麼打windows,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仙女日常奇緣【博客來獨家限量贈~救苦救難專治衰男閃卡+仙氣飄飄紙娃娃明信片套組~】:藝術家倪瑞宏的女子妄想

為了解決頓號怎麼打windows的問題,作者倪瑞宏 這樣論述:

※博客來獨家限量贈※ ~救苦救難專治衰男閃卡+仙氣飄飄紙娃娃明信片套組~   玉皇大帝何時來接我? 低而不俗‧趣味惡搞 臺北美術獎入選藝術家 倪瑞宏的圖解仙女手冊   …………隨書附………… ☆仙女精美拉頁、仙女沙龍美照、仙女桃花改運法☆     「對我來說,好的藝術家就是創作高級垃圾的人類,垃圾也有分高級和低級嗎?那就要看是誰製造的,如果是仙女製造的呢?」——倪瑞宏     ☆一個(榮耀一生)的仙女研究計畫     這是一部年輕藝術家的創作奇緣。自出道就被外界稱為「仙女」藝術家的倪瑞宏,本書記載著她的「成仙之路」,主軸是畢業後立志要當藝術家的她(而且必須是仙女藝術家),以仙女身分做

了哪些讓人看了不知該說些什麼好的事。為了展開仙女創作之路,她跑去參加宮廟以「擲筊」論輸贏的仙女甄選比賽,順利獲得神明旨意拿到仙女認證頭銜,自此展開讓她「榮耀一生」的仙女行動藝術,諸如:     ☑ 拿仙女證照來說嘴,打勾。   ☑ 以仙女身分拯救多名寂寞善男的人生,打勾。   ☑ 加入仙女陪侍產業進行田調,打勾。   ☑ 穿仙女裝現身穿得理所當然,打勾。   ☑ 受邀舉辦仙女說明會,打勾。   ☑ 當大家都在網路瘋仙女送公文時,早已走在時代尖端,打勾。   ☑ 寫了一本仙女研究論文再出版成書,打勾。     ☆一本(沒那麼純)的仙女研究手冊     大學和研究所時期即以仙女身分進行創作,倪瑞宏

從古代七仙女傳說開始,越走越偏(鑽),到深入探索各種有趣冷門的「台式壞品味」小歷史——葡萄公主選拔賽佳麗、電動花燈的魅惑力量、蓬萊仙山電視台之謎。透過畫作和創作,她「翻玩」甚至「曲解」日常生活中的仙女符號(空姐、選美皇后、兩性女王、酒店和伴遊小姐),並且融入追尋自我價值的生命經驗,重新定義仙女這回事,寫出:     ☆第一部分:如何定義仙女,在大中華文化的薰陶下,仙女又是怎麼誕生?   ☆第二部分:介紹仙女居住所在,台灣式的烏托邦「蓬萊」樂土又在哪裡?   ☆第三部分:關於仙女符號在日常生活的重新定義,哪些人是理想真仙女?   ☆第四部分:作者自我認同崩解的哀傷段落,也是整本書最反仙女的單元?

    ☆一位(又鏘又認真)的仙女研究者     人人都說「仙女」很鏘,行為很鏘、創作很鏘、邏輯跳躍,整個人都很鏘。在研究仙女的八年間,無論是書寫、繪畫、製作裝置,到實際走訪激發她創作的仙女場域,她都極度認真。寫這本書也一樣,倪瑞宏重新審視這些年的創作歷程,猶如通靈招魂,抑或將自身丟入食物營養萃取機,吐出來的精華,是她強烈創作欲下與「藝術幻象」纏鬥的過程,展現了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包括:     ◎記錄生活周遭遇到的各種荒謬處境——特別是全世界最難解惑的感情困擾。   ◎創作材料方面偏好使用包裝紙盒——因為包裝紙盒形狀很美跟聞起來很香。   ◎進入藝術狀態時磁場也會跟著改變——觀眾會因為看了

作品特別找她談心。   ◎她會將觀眾與個人經驗融合一起——並利用繪畫的方式來記錄這整個過程。   ◎以特殊觀點調度手中的圖像與顏色——畫中扁平的少女們是她僱用的演員。   ◎向世人展示獨特的人間觀察學——作品的幽默特質能帶給人們一些小快樂。   名家推薦     王柏偉(藝評家)| 李屏瑤(作家)| 林平(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 吳曉樂(作家)| 吳季璁(藝術家)| 侯俊明(藝術家) | 張藝(知名網美)| 許曉丹(舞者、畫家)| 董媗沂(十方藝術空間總監)| 詹巽智(詹記麻辣火鍋二代目)| 鄭華娟(作家、音樂人)| 鄭進耀aka萬金油(記者、作家)| 歐陽靖(作家、跑者)| 劉星佑(策展人

、藝術家)| 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 聶永真(設計師)       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專文推薦     鄭進耀aka萬金油、劉星佑、謝佩霓     「仙女開的話題像是中毒的Windows系統,不斷開新視窗,每個視窗都是奇花異草,是大麻呼到鏘掉的愛麗絲夢遊仙境。」——鄭進耀aka萬金油(記者、作家)     「仙女用肉身體驗的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與你我並無二異,人不理財,財不理你,但你不愛仙女,仙女依舊愛你。」——劉星佑(策展人、藝術家)     「織女、仙女都是自自然然投射自己的化身。在人生公路駕著藝術快車風馳電掣,看似末路狂花飆風疾馳,其實還是只與自己一人競逐,也只能超越自

己。」——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 作者簡介   倪瑞宏(Ni Jui-Hung)     1990出生於台北,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畢業,目前全職創作生活中。創作主軸在研究當代迷茫精神狀態,習慣用帶有黑色幽默的高彩度繪畫與空間裝置,來描述我們身處的世界和那些說也說不清的關係。作品曾入選2019年「臺北美術獎」,曾參與了第29屆「金曲獎」插畫設計,以成為台灣好媳婦目標努力中。     Official:juihungni.carbonmade.com   Facebook:倪瑞宏 Ni Jui_Hung   Instagram:juihungni 名人推薦 壹 盡做些讓人不知道要說

什麼好的事  鄭進耀aka萬金油 名人推薦 貳 你可以不愛仙女,但仙女依舊愛你  劉星佑 名人推薦 參 女力就是神力  謝佩霓   仙女沙龍美照特輯   前言 我的仙女垃圾夢   壹 中華仙女傳說——古典仙女夢工廠   壹之壹 為什麼我是仙女? 壹之貳 閃亮籤詩的人生指南 壹之參 我的成仙之路 壹之肆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壹之伍 仙女是怎麼被製造出來? 壹之陸 冷門版的仙女故事   貳 住在蓬萊仙山的仙女們——性感仙女遊樂園   貳之壹 遊走天堂的領悟 貳之貳 蓬萊仙山旅遊辦事處 貳之參 台灣是蓬萊仙島? 貳之肆

 這兒是蓬萊仙境 貳之伍 遙遠對岸山東一個叫蓬萊市的地方 貳之陸 好好做人死後上天堂看仙女跳舞   叄 事業有成的仙女們——理想仙女候位區   參之壹 一則綠色的小故事 參之貳 我要飛上青天 參之參 台灣地方政府所挑選的農特產仙女 參之肆 菊花獎攻堅行動 參之伍 女王の幸福仙女條件  參之陸 有一種世間美好叫劇情式電動花燈 參之柒 少女的電動藝閣 參之捌 美如與她的博物館   肆 迷茫的後仙女時代——解憂仙女溫柔鄉   肆之壹 然後我被甩了  肆之貳 一個重逢的場景 肆之參 我想我需要有人愛,如何靠網路交友愛得門當戶對?

肆之肆 仙女求職記 肆之伍 那你們想看我的碩士論文嗎? 肆之陸 台灣小情人  肆之柒 我以為我很特別    後記 一切都是幻象   附錄 壹 仙女的信仰——全台仙女宮廟大蒐羅 附錄 貳 仙女光明燈——七仙女的延伸創作 附錄 參 仙女桃花改運法——不保證一定嫁得出去   謝辭 名人推薦 壹   盡做些讓人不知道要說什麼好的事 鄭進耀aka萬金油(記者、作家)     仙女開的話題像是中毒的Windows系統,不斷開新視窗,每個視窗都是奇花異草,是大麻呼到鏘掉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     第一次見到「仙女」是2017年,她幫金曲獎做了過場

動畫,怪異的風格有不錯迴響,我們在她的「仙窩」裡採訪,我不時為室內滿屋的「垃圾」而分心,她則像是個過動的少女,不時中斷採訪,自顧自地跑進房裡再拿出更多、更奇怪的垃圾往我面前擺。     這些垃圾有:一個正在做臉部按摩的女子(歪掉的)五官陶土作品、印尼買的鮮豔天鵝抱枕、二手色情雜誌、路邊撿來的北京狗娃娃(毛色是綠色和黃色,誰家的北京狗長這樣子,我見一次打一次)、高中時畫的習作(畫面是在捷運上推倒老人)。     另一個令人分心的焦點,是她身上刺青:桌燈、壁燈和蓮花燈。她說之後還要刺LED燈,自己的人生願望是開燈具店,因為很炫很美麗還會受人人注意。採訪很漫長,我們的攝影師已經在沙發上打瞌睡了,仙女

開的話題像是中毒的Windows系統,不斷開新視窗,每個視窗都是奇花異草,是大麻呼到鏘掉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我很喜歡她向我描述的幾個生活片段:小時候,媽媽送她去學打擊樂,她只對課堂上附送的黏土有興趣,別人在敲木琴,她坐在地上玩黏土,玩了一節課回家,媽媽要再送她去上課:「我姊、我妹都去了,只有我就躺在地上不動,怎樣就是不肯出門。」     不想做的事,就躺在地上不動,這是多麼棒的人生境界。     除了到鹿港參加仙女選拔,她還參加了彰化縣舉辦的「花young仙子」選美賽。選美才藝表演,倪瑞宏表演射水槍,將顏料裝在水槍裡,向圖畫紙噴射出圖案。現場沒人看懂她在幹麼,只剩一片靜默,「連主持人也

不知道要說什麼。」     不爽就躺在地上,好不容易不躺了,要幹些正事,卻盡做些讓人「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好」的事。     還有畢業後,到銀行存錢,櫃檯向她推銷金融產品,仙女說自己工作不穩定,沒有存款,謝絕了推銷。沒想到櫃檯小哥不放棄,追問:「沒錢就去工作啊,為什麼不工作?」水裡來火裡去的仙女,一時語塞,再想到自己窘迫的藝術家生活,悲從中來,差點就在櫃檯前落淚了。我聽了她的遭遇,無情地當場噴笑,怎會有這麼荒唐的事呢?     有時,我也分不清楚,究竟是人生本來就是荒唐,還是仙女本身就熱愛追逐荒唐事物,也許兩者都是。仙女曾向我展示一本過期的《花花公子》,那是當時的曖昧對象送她的禮物,她很激動:「這

本出版的年份是我出生那一年,他真的懂我!是不是很有心?」為《花花公子》而激動的荒唐女孩兒,這世間也是少見。(最後,她並沒有跟送色情雜誌的男子交往,這部分屬於人生本質的荒唐。)     採訪之後,我們仍不時在臉書上聊各種垃圾話題。最近這一年,我們喜歡交換各種老A片資訊。仙女看A片也不同凡人,她仔細對劇中每位女主角做性格分析:「這個女生就是在裝忙,一直走來走去。」「這個角色有心理層次。」(誰這樣看A片的?)     她還注意A片的剪輯,比如有部老A片將男女做愛的鏡頭跟二隻鳥嬉鬧的畫面交錯剪接,她截了圖,傳給我:「這段很棒。」我回:「嗯,這大概就是蒙太奇了。」     她總是留意世間那些沒沒無聞的「

落漆」角落,連看A片也不例外。肉體橫陳的A片裡,她卻能發現男女交歡的床頭有一個莫名其妙的擺飾娃娃。經她指出那隻鬼娃後,明明是A片卻突然詭異得像鬼片(也許性慾和鬼是同一件事)。仙女對畫面中的「鬼娃」一見鍾情,幾天之後,她告訴我,她畫了鬼娃,打算要放在書裡。     這一年多的A片同好之旅,鬼娃尚不是最荒唐的事。她在某處尋得一張更離奇的色情照:一個燙著花媽髮型的女子,雙手執蓮花指,雙腿盤坐在地上,一絲不掛,三點全露的裸照。我們隔著網路的二端,對著照片沉思許久,始終參不透,這照片到底是什麼意思?     最後,我有了這樣的心得:「我覺得妳家很像老A片的場景。」她沒反對,還表示贊同:「對欸,我家超適合

80年代拍A片。」她傳來幾張和朋友在家仿80年代氣氛的照片,沒有裸露,沒有性暗示,卻充滿80年代的異色風情。仙女很喜歡許曉丹,在讀完她的傳記和畫冊後,有些感嘆告訴我:「如果我活在80年代,大概也會變成許曉丹了。」     那個山邊、80年代風情的異色公寓,應該就是倪瑞宏個人精神生活的展現。我一直覺得這裡很適合網路直播(而且要開在OnlyFans或是SWAG這類的色情平台),也許請許曉丹在公寓裡跳舞,或是拍賣海鮮(買花枝送「玉皇大帝何時來接我」毛筆字一幅),都是不錯的選擇。     -------------------------------   名人推薦 貳   你可以不愛仙女,但仙女依舊愛

你 劉星佑(策展人、藝術家)     仙女用肉身體驗的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與你我並無二異,人不理財,財不理你,但你不愛仙女,仙女依舊愛你。     --     「這個藝術家怎麼這麼ㄎㄧㄤ啦!不是個Gay應該就是肖查某吧!」     永遠無法忘記第一次在台南藝術大學的校園內,看到倪瑞宏作品時的興奮之情,關於用紙,該不會窮到只能用攤開的廢紙盒來作畫吧?!關於用色,該不會是王樣水彩批發商吧?!滿滿的王樣色票!那種螢光系列的粉紅、草綠還有天空藍,人工到連空氣彷彿都有塑化劑。關於線條,那些不經意的分岔,與抖到不行的筆觸,不是我愛中華筆莊的忠實用戶,就是邊畫邊唱〈追追追〉吧!畢竟用生命唱的高音不保證高,

用真愛嘶吼的氣不一定足。     上述都是筆者愛的告白,倪瑞宏作品給人的興奮,完全不同於在羅浮宮看到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也不是梵谷博物館的《向日葵》可以比擬,即使是莫內的巨幅《睡蓮》也望塵莫及;一個人可以在美術館工作一輩子,但無法在展場生活超過24小時,藝術終究要回到生活才能長出血與肉,在生活中好好愛過一回,才能哭到脫妝,都美到很藝術。看著倪瑞宏的作品,才能體悟,原來「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是要這樣笑,比向日葵還堅忍正向的其實是仙女的光明燈,而莫內的睡蓮再怎樣動人,也不及仙女的蓮花座,可以飛天遁地,可以普度眾生,如果遇到犯太歲,搭配光明燈,一年的心安,是千元有找的慈悲價。     筆者

從事獨立策展與藝評書寫,但更多的趣味性與啟發性往往來自藝術家本身,倪瑞宏的啟發是天女散花,有緣人接到之後,還能散發滿滿的芬芳。在《午後的婦女時光》一展中,難得可以邀請到倪瑞宏的母親,當時才理解到仙女的養成不是兩三天,有意識的創作,需要的不止是仙氣,智慧如海來自平時的深入經藏,插畫的藝術性,來自藝術史的耳濡目染與潛移默化。     連續參與兩屆的「條通藝術祭」,活動中,只有仙女可以超越仙女,首先是《蓬萊仙山辦事處》一作,自2017年融入在酒吧玄關的燈箱,至今,仍在林森北的夜裡,對著夜歸的尋芳客,閃耀著熱愛青春的醒世恆言;第二年藝術祭,《女服務員圖》一作出現在台北國際藝術村的牆面上,裡頭描繪著仙女

的玫瑰瞳鈴眼才能看到的人情冷暖與酒色財氣,而這幅一百年後,必定成為文化資產的作品,現已不存,消失的林森北敦煌壁畫,讓筆者只能超前傷心!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不堅,或許,對倪瑞宏而言,好好做人,就是成仙的不二法門。若非藝術家的身分,我們將無法看見這種刻骨銘心的過程被記錄下來,我們也無法進一步體會一名生理女性,若不用仙女的姿態在社會中生存,將無法化苦難為幽默,化狼狽為磨練,化衰老為智慧;唯有如此,ㄎㄧㄤ炸的繪畫作品,才得以讓藝評家釋懷,因為荒謬的現實用過分「美化」的方式來描繪,總有一種藏不住的欺瞞,這不但有違仙女的信念,也不符合仙女的美學/邪。     那些介在特效與故障邊緣的無用裝

置,諸如《愛自己:放手的智慧》、《閃亮人生諮商室》或《我以為我很特別》,常常在互動的「意外」中,傳遞著仙女的天啓與真言,裡頭有時上演著你我不敢面對的現實生活,也供你在無助時可以求一支籤,或是讓你在過鵲橋時,可以誠實地面對自己,唯有知道自己的特別是「自以為」,才有機會發現:與別人就算一樣,還是有機會不一樣!所謂的成長何嘗不是如此呢?倪瑞宏的仙女之路,就是在與別人的互動中,洞悉他人,關照自己,最後回饋到他人身上。     《仙女日常奇緣》不是一本強說愁的文青圖文集,但也不是愛說教的《女誡》,而是用力擁抱生命,但對生活卻不強求的仙女記事,無論是藝術死/史的仙女、羅曼死/史的仙女,還是下海/凡的仙女,

在這亂世中,《仙女日常奇緣》一書的付梓,將為世人指點迷津。仙女用肉身體驗的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與你我並無二異,人不理財,財不理你,但你不愛仙女,仙女依舊愛你,《仙女日常奇緣》還不雙手合十購入嗎?     -------------------------------   名人推薦 參   女力就是神力 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     織女、仙女都是自自然然投射自己的化身。在人生公路駕著藝術快車風馳電掣,看似末路狂花飆風疾馳,其實還是只與自己一人競逐,也只能超越自己。     --     直到這一刻,還一直十分猶豫,很有一把年紀的自己,究竟適不適合書寫這麼一個嶄新世代的創作者?畢竟闖蕩藝壇超

過30年,一向堅持不下筆臧否完全不認識、不甚熟悉其作品的藝術家。     倪瑞宏讓我打破了堅持大半生一貫的原則,也許正是因為被她不斷打破各種原則。我有我的堅持,她有她的執著,與其放任堅持與執著拔河,不如選擇放下手邊一切仔細讀她的書。這一讀,便充分領教到一個當代女子,可以以最堅定的倪式浪漫施展強力魔法,於是欣然臣服起筆。     面對這樣一本書,沒有娓娓道來的鋪陳,沒有嘔心瀝血的修辭,只有再直白不過的一段段敘事連番進展,對不習慣此道者,無異於是進攻也是進逼。特別的人不能等閒視之,當然也無法以通則理解。真人實事不經改編,自編自導自演自問自答自成邏輯,迫使讀者展讀時不能多想,不容猶豫,不假思索,不得

質疑,必得直觀概括領受,才能不能自已地一氣呵成讀畢。     倪瑞宏直接了當地將自己經歷過的生命實境,整理成乾淨俐落段落篇章,圖文並茂澎湃熱血,熱熱鬧鬧絕無冷場,毫不遮掩也不稍作沉澱。初讀時嘖嘖稱奇於天馬行空,不由得承認果然青春無敵,此姝劍及履及的果敢作風,熟女甘拜下風。然而掩卷之際,不得不完全同意,或許這是作者進行自我剖析最佳也是唯一可行的寫作法。     人生於世,面對曲折離奇的連番戲劇化遭遇,只能全都當成直球進壘,選擇放膽使勁揮棒。打擊手站在打擊位置,見球來勢洶洶,總不能兩手一攤,放任自己被三振出局。新手上路,大手大腳出手,雖然極有可能揮棒落空,不過一旦命中,不等抬頭觀察落點何在,便要埋

頭傾全力飛奔。就這樣,一壘、二壘、三壘不斷推進……直到奔回本壘得分,而大力一揮,一記全壘打也不是不可能。     一切發生得如此迅速澎湃,卻又如此順理成章,初試啼聲便成功譟聲鵲起,投手、對手、隊友、應援團以及觀眾,在處於一切還莫名所以的當下,就已經全盤陷入終極達陣的雀躍狂喜。     尋常女子誰人無夢?     織女、仙女、飛天小魔女都是自自然然投射自己的化身。學院出身的一介秀女,在人生公路駕著藝術快車風馳電掣,看似末路狂花飆風疾馳,其實還是只與自己一人競逐,也只能超越自己。從施施然無憂無慮及時行樂的,轉變到即知即行,說穿了都是步步為營一步一腳印所得,其中當然有運氣助攻,但卻得來毫不僥倖。  

  真情相與的自白,自有斑斑血淚的瘢痕,其實也流露著十足的感性與女性的慧黠。書裡記錄的是藝術家倪瑞宏第一節人生的戰情報告,我想冰雪聰明的她何嘗會不明瞭,後面還有長長的硬仗要打,尤其當她決心以藝術為專業。     由於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制約,過往多情奇女子泰半難免受壓受限,注定受苦受難,必須削足適履才可能勉強求得奇緣。所幸生而逢時,在百無禁忌的當今世界裡,多才多藝的女子,也可以像倪瑞宏這樣放閃放膽放心當自己,教放不開的人自嘆弗如,好生羨慕。     只要認真當自己、愛自己、表現自己、創造自己,仙境便不再是傳說,仙樂飄飄處處可聞,人間就是天堂,媽祖與聖母都會齊來庇佑,居蓬萊台灣也能得見極樂如來

。     倪瑞宏的魔力和魅力出於女力,女力就是神力,而這書的關鍵啟示也正於此。行文至此,該用什麼話來當結語?便只豔羨地這麼說:「倪瑞宏這妮子好樣的,好神!」 前言   我的仙女垃圾夢     「嗯,可以讓我了解妳的藝術嗎?」     這是我和某男網友見面時他問的問題,雖然此人與交友檔案上的照片完全不像。 原本我期待會出現一位身材挺拔的ABC帥哥,本人卻是一個膚色暗沉的微胖男,他的粉色休閒衫上有一隻企鵝圖案,背著肩帶過長的側背包,「尬聊」時我都盯著他衣服上的企鵝刺繡,想隨時找機會落跑,但他真問了我一個好問題。     我的藝術是什麼?藝術家是什麼?藝術是什麼?     對我來說,好的藝術家就

是創作高級垃圾的人類,垃圾也有分高級和低級嗎?那就要看是誰製造的,如果是仙女製造的呢?     聽說,早早確認自己人生志業的人非常幸福,真的嗎?一位藏家大叔曾誇張地對我說,能當藝術家的人都是神明指派的,沒得選。這句話我想了很久,覺得自己是仙女轉世的可能性,會不會比人生志向是死後成為考古化石大發現的機率還高一些。     幼稚園小班時,我就對老師說長大想當畫家。很多名人勵志書都強調他們從小是多麼努力不懈學習,這方面我好像還好,只是個性極端了點,從5歲就學會對不想做的事物裝病(例如吹直笛和解數學題),只有畫畫能讓我活起來,而且因為《美少女戰士》和《中國童話故事》錄音帶的影響,我特別喜歡畫仙女。  

  我有一個支持我的家庭,讓我體驗完整版的台灣美術學院教育系統,安安穩穩地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持續深造,如此用心向學,離校後最理想的職業應該就是做一名職業藝術家。只是學校不會透露真實世界多麼險惡,藝術圈的汰換率就如同演藝圈,觀眾同樣健忘,如果我能同時擁有來自天庭賜予的仙女光環和牌照,是否能在這座五光十色的當代藝術森林中活得好一點?     22歲時我察覺自己畫的東西有很強的生命力,起因是為了躲避大學必修課業,把自己關在宿舍房間鑽研我收集來的垃圾。自從2000年台北市推廣垃圾分類後,我常舉手自願當環保小股長,高中時大家都在社團大肆揮霍青春,我則加入愛校服務社,

社團時間就是慢條斯理地撿起被丟在花圃的早餐盒。對於垃圾的分類有強迫症的我,特別喜愛整理廢紙,我喜歡包裝紙盒散發的味道,還有它被機器壓膜的痕跡,印刷油墨的配色,以及翻開背面灰色卡紙裡的雜質也超級美。我對這些紙盒被工業社會賦予的使命深感同情,如果只是為了保護幾片餅乾,餅乾被吃完後就瞬間變成垃圾,這何嘗不是某種人際關係的隱喻?     當畫畫衝動上來時,這些廢棄紙盒比起我在美術社購買,生來就準備被畫的純白畫布來得更有溫度,當我小心翼翼地在紙盒上畫出我的人生無聊小破事,兩者的結合是多麼完美啊!     那仙女稱號又是從何而來?     這要從2013年的誠品書店藝術進駐計劃說起,我將一台通常只會出現在

廟宇或難玩的森林遊樂園的自動抽籤機,移到誠品書店信義店這麼一個極度乾淨,散發著都會優雅氣息的空間。每當觀眾投下硬幣,便會啟動內建的仙女人偶遞上籤詩,她會在佛經歌曲伴奏下,代替藝術家遞給求籤觀眾一紙人生建議,由於籤詩的內文太過玄妙,抽籤機廠商代表在我的臉書上戲稱我是仙女,結果我陸續收到更多陌生人私訊來要求解籤。     在那之後,我意識到這個仙女名號並非玩笑,於是報名了該年度的宮廟仙女選拔賽,取得神明認證的合法證書後,我為了更深入研究仙女,為了讓自己能以藝術理論之名,合理化我製造的高級垃圾,我去念了研究所。三年後,我以仙女為論文研究的主題畢業,但玉皇大帝沒有來迎接我,卻派了一位精明的(?????

)編輯先生,逼我好好把這一切寫下來。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2017年,我發表了美術碩士論文《螢光粉紅仙女救世之道》,內容描述我以仙女為主題的創作過程,開頭點出如果今天在西門町就能以低價租到尼龍布料材質的戲服扮仙女,那仙女這個符號在當下社會還有什麼神聖意義嗎?同時我想如果能替自己的論述畫插畫,這本論文會變成怎麼樣呢?     後來,我在畢業半年後花光積蓄(負債)出版了《螢光粉紅仙女成仙之路》小書,放在台北幾間獨立書店販售,而你手中這本《仙女日常奇緣》則是延續了原本救世論文的架構,結合成仙小書的插圖,把當初指導教授嫌太過囉嗦瑣碎的文字加回去,更仔細介紹了幾則我深愛的「台式壞品味

」小歷史,例如:蓬萊仙山電視台之謎、葡萄公主選拔賽佳麗、電動花燈的魅惑力量、學習如何像女王一樣幸福……甚至新寫了論文發表後和男友分手的過程,以及我如何將失戀轉換為創作力量把前愛人當作繆思、求職不順走歪去禮服酒店上班和意外成為伴遊小姐,藉著回頭反省人生,讓我這趟仙女之路圓滿地告一段落。     我對於仙女符號中曖昧易變的形象十分著迷,她們有著不會隨著時間消逝的美貌,具備神明庇佑眾生的法力,又是中華婦女行為與裝扮的典範,更是古今男性選媳婦的夢幻指標。如果是上述形象的反面,仙女可能化身為怕被世人遺忘的孤單鬼魂,撫慰深夜寂寞苦讀的古代考生,而放在當代社會脈絡,她們也可能頂著夢幻情人的外型去酒店兼職。

    為呼應這個身分的曖昧性,封面我畫了一個符合以上特質的仙女自畫像,造型參考某記者朋友分享我的80年代MIT老A片(劇情演什麼不重要)的某個特寫畫面,鏡頭帶到片中那對夫妻的臥房床頭,剛好擺著一尊用玻璃罩罩住的仙女娃娃,「她」正盯著你看呢!     而書名為什麼取《仙女日常奇緣》,某次我在教育部辭典搜尋「奇緣」兩個字,得到解答為「奇特的因緣」(廢話),剛好某天下午在家後山的墓園散步,我發現一座雜草叢生的墓冢邊的矮牆,牆上鑲著一幅瓷磚畫,描繪孝子董永與仙女的愛情故事,副標題就提上「仙女奇緣」四個大字。回家我Google搜尋了「仙女奇緣」,竟然跳出一間中壢酒店的連結,店內標榜小姐們個個貌美如仙。

而為了探索仙女符碼和我創作之間的脈絡,我以仙女的身分投身藝術,以這個形象在日常走動,對這個世界提出我的疑問,繼續往前走。     所以到底寫了些什麼?     《仙女日常奇緣》也是一本藝術家自傳,但內容沒有成功勵志的心靈雞湯,比較像是一本記錄藝術創作過程的成果報告書。就像我讀安迪‧沃荷的傳記,裡頭也沒什麼標粗斜黑體的人生大道理句子,就是一個老Gay在絮絮叨叨地說著他著迷的世界:從起床打電話吵朋友,到睡覺前的步驟,因長期消磨在超市而感應到的天啟,瑣碎又好看。我這本書的寫作角度也差不多是那樣,一切過程都只是為了服務奇怪的個人私慾,好奇探索世界如何運轉的各種疑問。     這本書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用

四個面向去看仙女在不同時代、空間下所展露的樣貌:     第一部分:從如何定義仙女開始,看在大中華文化薰陶下,傳統仙女夢工廠的營運情形,介紹凡人想選仙女的比賽辦法,以及「牛郎與織女」、「董永與七仙女」……幾則我作為創作發想的經典仙女傳說。     第二部分:介紹神話中眾仙人、仙女住的所在,《山海經》說有個烏托邦樂土叫「蓬萊」,台灣則有「蓬萊」仙島的美名。「蓬萊」更是一間真實存在過的電視台,還有位於中國山東省的一座「蓬萊」小城。另外我借用美國評論家瑪格麗特‧衛特罕的《空間地圖》提出的網路天堂概念重新理解仙境,創作了一間專門辦理仙境旅遊的辦事處。     第三部分:我將仙女形象移植到日常生活中,重

新定義誰才是理想的真仙女,我該不該和其他女孩一起去擠飛上青天的資格?還是去爭取代言農特產后位?或是學習女王精神,向迷惘少女們傳授愛自己的祕訣?此外這裡還收錄我如何著迷「電動花燈」這項台灣傳統工藝,瘋狂想自己做一組「電動地獄」的過程。     第四部分:這單元比較哀傷,也是整本書最反仙女的段落,描述與曾經身為繆思的男友分手後,如願完成仙女研究論述,我以為這是解脫,卻變本加厲導致自我價值認同崩解。任意接受命運為我開啟的其他職涯小門,例如短暫地充當酒店小姐,同時跑去香港追愛( 我的人生可能除了畫畫之外80%都在追愛),愛沒追到,但卻讓我動念想蓋一座涼亭花園,蓋在美術館裡面。     如果從更深層的解

讀,無論你是用織女、空姐、選美皇后、兩性女王、酒店和伴遊小姐……任何古今中外脈絡解讀仙女,在我的研究後期,我體悟仙女其實就是被美化的鬼魂,就像我在高雄偏僻鄉里發現的小仙女廟,廟中祭拜的就是孤苦且身分不明的女子。     寂寞的人需要仙女陪伴,且讓我親自下去陪你,帶領你一同進入仙女(女鬼)出沒的花園幻境,讓我們在那相遇,一起夢一場最甜美的垃圾夢。 後記 一切都是幻象 「人生最大的幻象,莫過於藝術與愛情,她曾為此奮不顧身,撲火一般,卻始終是個圈外之人。」 那我現在算圈內之人了嗎? 作家李維菁是我的繆思女神之一,她的小說《生活是甜蜜》寫實地描述台灣藝術圈的生態,書中那位用生命貼近藝術的女子下場多

麼慘烈,而當初P先生離開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說在我身邊快要沒有自己,這種被創作火焰吞噬的感覺到底有多可怕? 書裡還說人類最早出現的創作欲望,出自飯後娛樂圍繞著看火堆時所產生的幻象,為了讓這迷人的幻象延續,他們將它記錄下來,嗑了些草藥好讓這把火繼續燒下去。這巨大的幻象和談戀愛的感覺很像,尤其是當你愛上了危險的人。 於是,每當我赴約去見危險情人的路上,或者準備去ATM將戶頭清空製作高級垃圾時,嘴裡總會自言自語著: 「愛情和當代藝術是人生最大幻象,一切都是幻象……幻象……幻象……」 這效果可能跟碰見不明靈體,嘴中要唸著南無觀世音菩薩的道理一樣,碎唸同時還是乖乖地搭車去見愛人,或者乖乖地把錢轉給廠商

。 這裡想要提醒大家,當你看到藝術家正在受苦,真的不用同情,他就是個被虐狂自作自受,放棄也只是一瞬間的事呀!放棄這念頭是黑藍色的,常會出沒在我陷入經濟困頓的時候,那時會有個聲音敲敲潛入中央決策中心,變成小精靈用氣音在耳邊散播著勸退思想:「妳這麼辛苦為了服務一個幻象到底有何意義?」可是不做,我又會被這些幻象困擾,無處宣泄。如果又正巧碰上勸妳買儲蓄險的銀行小姐,當我答不出我到底在從事什麼工作,年收入多少這題,她會語帶關心地問:「妳怎麼不去找份穩定的工作呢?」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忍住不讓眼淚流下。 有時必須在極短的時間生產大量作品,當壓力與創意靈光都到達某種極限的時候,我都會有想要拿出刀片的衝動。

此時內心那位奮發向上的人格就會跑出來,要我冷靜,想想那些真心喜歡我作品的人,妳就這麼快就自我放棄怎麼對得起他們呢?而且展覽海報都已經印好妳的名字了。

構建資管業務回歸本源之統一監管制度

為了解決頓號怎麼打windows的問題,作者林翔 這樣論述:

2012年後,中國大陸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規則進入鬆綁時期。銀行、證券、信託等金融機構逐步發展出跨市場、跨行業、跨領域之新興資產管理業務。且資產管理產品結構愈發複雜,從而導致監管難度提高。於分業監管模式之下,對於資產管理行業之定義、監管制度、法律定性等問題卻長期處於模糊狀態。同時,不同金融機構所發行之資產管理產品適用不同監管規則,導致監管套利現象於資產管理行業中愈發明顯,影響整體金融市場之穩定性。分業監管模式亦徒增監管成本,導致監管效率下降。緣此,分業監管模式已難以有效對資產管理業務進行有效監管,亦難以應對所滋生之風險及問題,須以借鏡域外監管模式的基礎上融合中國大陸資產管理市場之特色探

尋新的監管模式。2018年4月,由中國大陸的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及國家外匯管理局四部委聯合頒布之「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開啟中國大陸對於資產管理行業統一監管之路。觀諸域外各國金融監管模式之探索及演變歷程,多以統一監管為變革之路徑,雖各國所採取的之監管模式不同,然實質上皆對資產管理業務進行統一監管。是故。對於資產管理行業進行統一監管乃為大勢所趨。本文分為三個部分設想構建資產管理產品之統一監管制度。第一部分,以資產管理業務之概念及特徵出發,釐清資產管理業務中當事人之法律關係,繼而對資產管理業務之法律屬性進行梳理。其後,整理資產管理業務是

發展歷史及現各行業之監管制度簡述,分析各金融機構所發行之資產管理產品之運作模式,尋找所隱含之共同信託屬性。通過梳理中國大陸資產管理業務之發展歷程,以及資產管理產品、資產管理業務及金融系統層面所存在問題分析現資產管理行業為何亂象頻發。以此得出資產管理業務監管制度繼續改革之必要性。第二部分,通過分析中國大陸近年來資產管理市場之改革趨勢,並梳理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及歐盟金融監管改革之演變歷程,總結出注重宏觀審慎監管及金融消費者保護兩大基本目標,且各國於金融監管改革中,亦注重於信息披露及信息交流機制,實現交流共享,才得以提高資產管理行業之透明度,完善監管及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第三部分,透過前文對於資

產管理行業所存在之風險及問題,汲取域外監管制度改革之經驗,指出中國大陸資產管理業務監管制度之改進方向及完善內容之處。首先,探究從監管目標層面,確立審慎監管架構及構建金融消費者保護制度,明確兩者目標。其次,分析法律制度完善之路,包括修訂「信託法」、構建信義義務制度及完善「證券法(2020)」上提出觀點。最後整合前兩節所確立之目標及改善之制度,構建整體體系,以落實協調聯動機制及完善穿透式監管。

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如何在不確定、動盪不安環境中,依舊表現卓越?(暢銷新裝版)

為了解決頓號怎麼打windows的問題,作者詹姆.柯林斯莫頓.韓森 這樣論述:

面對動盪、混亂且難以預測的經營環境, 為什麼有些企業可以挺過風暴、維持高績效,有些卻每況愈下? A+企管大師柯林斯實證研究,破解十倍勝企業成功密碼: 卓越是出於刻意的選擇、堅持紀律的結果。   彼得.杜拉克: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創造未來!   一樁震驚全球的恐怖攻擊事件,讓美國從穩定、富裕的假象中驚醒,加上興旺多年的牛市崩盤,政府與企業面臨了難以預測的嚴峻考驗。   這讓柯林斯和韓森的研究團隊想到:為什麼有些公司在不確定中仍能蓬勃發展、有些卻辦不到?哪些關鍵因素導致企業走向截然不同的命運?於是他們展開九年研究,過濾了兩萬多家企業,找出七家績效非凡的「十倍勝」企業,並與同樣面臨極端動盪

局面、卻節節敗退的對照公司比較。進而發現,十倍勝企業的成功並非做了劇烈改革或有較快的決策速度,而是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快、什麼時候該慢。   本書不但探討企業本身的經營績效,更加上「環境」的變數,將焦點放在企業身處的混亂環境,深入了解領導人面對逆境時的應變做法,同時解析了「運氣」扮演的角色,歸納出十倍勝企業的成功要訣,而這些要訣也成為投資人觀察企業良莠的判斷指標。     │本書重要觀念│   ●二十哩行軍:十倍勝企業領導人具有強烈的目標導向,無論面對順境或逆境,都能以堅強的意志力確保策略與組織做法形成高度的一致性,帶領組織成員達成目標。柯林斯將領導人這種狂熱的紀律形容為「二十哩行軍」。

  ●先設子彈,再設砲彈:十倍勝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在意的不是跑得比別人快或擁有最厲害的創意,而是弄清楚在實務上怎麼做才行得通,而且要做得比別人都出色。柯林斯將這種步步為營、以實證為創造力的創新方法比喻為「先設子彈,再設砲彈」,即一開始先發射子彈,弄清楚怎麼做才能奏效,有了實證依據而信心大增,就可以集中資源,發射砲彈。   ●超越死亡線:十倍勝領導人知道自己無法預測未來,所以必須及早為無法預測地意外狀況做好充分準備,這種建設性的偏執讓他們冒更低的風險,卻產生更卓越的成果。   ●SMaC致勝配方:SMaC代表「具體明確,有條理、有方法,同時始終如一」。十倍勝公司在瞬息萬變、高度不確定的世界裡

,會以堅忍自持的態度,泰然接受無法控制的情況,盡最大努力掌握自己可以掌控的情況,而SMaC就是他們在失控世界裡努力掌控一切的方法。   ●重要的不是運氣,而是運氣報酬率:好運和壞運之間有一種不對稱關係。十倍勝領導人總是假定自己運氣很差,因此未雨綢繆、預做準備。因此他們會透過「二十哩行軍」、「先設子彈,再設砲彈」、「超越死亡線」和「SMaC致勝配方」來獲得高運氣報酬率。     │打破迷思,理出企業成功關鍵│   ●十倍勝公司不一定靠創新脫穎而出。   ●十倍勝公司不一定決策速度比較快,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快,什麼時候該慢。   ●十倍勝公司不一定要做劇烈的改革。   ●十倍勝公司不一定是因為

運氣比較好,而是碰到不同機運時,怎麼做。 推薦紀錄   國家文官學院公務人員「每月一書」暨專書閱讀心得寫作競賽活動指定書目。   于為暢(資深網路人、個人品牌教練)   李吉仁(予新創業管理顧問公司創辦人、臺大EMBA兼任教授)   邱求慧(科技部產學與園區業務司司長)   林之晨(台灣大哥大總經理、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   游舒帆(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盧世安(「人資小週末」專業社群創辦人)   巔峰推薦   此書提出爆量的正確觀念,搭配動人的故事,讓閱讀充滿樂趣,啟發性十足。──于為暢(資深網路人、個人品牌教練)     選擇變

與不變,確實是企業能否邁向永續經營的關鍵。──李吉仁(予新創業管理顧問公司創辦人、臺大EMBA兼任教授)     有了這本書的啟發……一定能掌握十倍勝成功的關鍵。──邱求慧(科技部產學與園區業務司司長)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柯林斯用他的西方科學方法幫我們印證了這個兩千年的道理。──林之晨(台灣大哥大總經理、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     本書談到許多企業經營的真理……精彩且充滿洞見。──游舒帆(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柯林斯和巴菲特其實是同類人……只要直接運用他們的智慧,絕對可以省下不少時間和精力。──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柯大師這種具有歷

史縱深以及研究範疇廣度的研究模式,可謂獨樹一格。──盧世安(「人資小週末」專業社群創辦人) 作者簡介 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     柯林斯從1988年起任教於史丹佛大學企管研究所多年,並於1992年榮獲史丹佛傑出教授師鐸獎。1995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博德市(Boulder)設立了自己的企管研究實驗室。   多年來,他曾經擔任默克藥廠、星巴克、嬌生、時代集團等數百家企業的顧問,也是許多非營利組織諮詢的對象,包括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彼得杜拉克基金會、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政府改造會議等,都曾向他請益。   柯林斯在當代企管大師中,素以研究嚴謹而著稱,《經濟學人》、《財星》

、《哈佛商業評論》、美國《商業周刊》等著名財經雜誌,都曾深入報導他的研究及理論。2011年,《哈佛商業評論》選出全球50位最具影響力的管理思想家,柯林斯排名第四,被譽為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管理思想家之一,影響了英特爾、蘋果電腦、微軟、亞馬遜、星巴克、嬌生等許多知名企業。   著作包括《基業長青》、《從A到A+》、《從A到A+的社會》、《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等暢銷巨著,深受學界、企業界、非營利組織等各界領導人推崇。其中《從A到A+》成為最暢銷的商業書籍,柯林斯堪稱是「全世界最被廣泛閱讀的商業作家」。   莫頓.韓森(Morten T. Hansen)   韓森為美

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資訊學院及法國INSEAD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過去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商學院以及擔任波士頓顧問集團(BCG, 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資深企管顧問。他許多獲獎的研究都曾刊登於知名期刊,曾獲「行政管理學季刊獎」(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award),表彰他在組織研究領域的特殊貢獻。   序 大者不一定恆大,但快速適應者一定恆強   諾基亞(Nokia)曾是世界第一大手機品牌,但如今已被Apple狠甩到後頭,諸如此類「產業龍頭換人做」的案例不計其數。是什麼原因讓某些企業後來居上,無視世界變化,在動盪中飛快成

長,並超越群雄爭霸市場?《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將給你最完整的解析。   作者柯林斯自《從A到A+》企業成長聖經後再創經典,深入探討在市場劇烈變化下的企業特質,以及這些公司領導人有何過人之處,並加上對照組以便參考。他甚至談到「運氣」成分,並用科學方法去分析運氣,實為一本精彩實用、不可多得的企業致勝寶典。特別是當我們身處無法預知未來、黑天鵝隨時冒出的世紀,熟讀柯林斯的著作就好比是創業家的心靈燈塔,指引我們不迷失航向目標。   「產業變化」是永遠的不變,網路與科技的發展更是加速器。以我在網路產業 二十年的經驗來看,「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不但一再發生,而且轉移的時間會愈來愈

短。舉例來說,如果你想在網路上創造聲量,二○○○ 年開始的十年內,主流是寫部落格,但十年後重心轉移到社群平台,變成經營粉絲團或Line,在更短的時間下又轉移到YouTube 或抖音等影音平台,然而這些平台不定時更改演算法或漲價變現,逼迫創業家必須尋找其他備案。這些「變化」都是無法事先預知的,如果你無法快速適應,擁有自己的「品牌」或「社群」當備案,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想要無視變化、持續快速成長,你得靠自己狂熱的紀律和信念的執著,即作者所稱的「十倍勝領導人」。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說:「未來十年,只有人性不會變。」想在網路創業成功,無論個人還是企業,都必須具備「十倍勝領

導人」的心理素質。但縱使人對了,還是要有方法,書中給的觀念叫「二十哩行軍」,每天走二十哩,就會走到目的地,這和我鼓勵「每天創作」的理念相同,也許你走得慢,但踏著專注穩健的步伐,反而比別人更快達標。   「變化在走,堅持要有」,十倍勝領導人多半是特立獨行、不受社會規範影響的人,懂得不停累積小成功去獲得大勝利,書中將此策略稱為「先射子彈,再射砲彈」。我身為個人品牌的「建設性偏執狂」,也同意作者在書中說的先「宏觀」再「微觀」;網路創業必須時時觀察趨勢,stay sharp, stay smart,保持高度警覺,並有效因應變化。   作者提出「找對人的幸運」是最重要的運氣成分,我認為若你有能力在網

路上創造能見度,發展出個人品牌,自然會吸引潛在的貴人出現,增加你的「好運」。此書提出爆量的正確觀念,搭配動人的故事,讓閱讀充滿樂趣,啟發性十足。我誠摯推薦給每位創業家,得以在這混亂的時代以十倍勝出!   于為暢(資深網路人、個人品牌教練) 序   台灣十倍勝的過去與未來   過去三十年,台灣的科技產業在世界深具競爭力,引領屬於台灣的十倍勝世代。不過,近年來全球創業趨勢方興未艾,台灣反因創業風氣和環境不足,未跟上前一波網路科技所創造的產業新潮流。   因此,政府推動各項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延攬國際加速器和團隊來台,並且組成台灣代表隊,參加世界最大的消費性電子展,讓台灣的科技新創逐漸在全球舞

台發光發熱!   展望未來,這些創業年輕朋友或企業經營者努力找尋新的商機與轉型的方向,能否生存求勝就是台灣產業的寄望所在!   而《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這本書從實證中找到了方法和出路,作者運用多年實務經驗所蒐集的成功企業為案例,深入探討十倍勝企業的特性,絕對可以供這些創業家或企業經理人作為參考!          「不創新,就滅亡」是一代管理宗師彼得‧杜拉克的名言,多年來激勵著全世界的企業,為追求企業的領先而勇於創新,但還是有許多全球獨創科技的企業消失於商場的洪流之中。柯林斯從歷史的學習中告訴我們,創新也需要方法和步驟,循序漸進,先用子彈進行實證分析,確認可行再發射砲彈!   企業決

策的速度不一定要最快,而是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反而要謀定而後動,否則莽莽撞撞就可能掉下懸崖,萬劫不復!   例如,就在中華民國成立的那一年十月,有兩支探險隊都做好了準備,挑戰成為第一個踏上南極的隊伍。最後,一支隊伍率先抵達南極,並且安全返回,另一支隊伍不但晚了三十四天抵達南極,還無法順利撤退,結果全數慘遭凍死。   這是書中提到的歷史事件,作者卻巧妙地將極地探險類比成企業,因為企業的經營和極地探險一樣,不能僅依靠運氣,要做最壞的打算和最好的準備,才能在如惡劣氣候的商場競爭中持盈保泰,比對手氣長。   本書提出的許多觀念都是很合理的企業經營策略,重點在於能否落實管理並內化為文化。讀者有

了這本書的啟發,在面臨真正需要決策的時候做出睿智的選擇,一定能掌握十倍勝成功的關鍵。   邱求慧(科技部產學及園區業務司司長) 序 不讓依賴成為企業危機   創新不難,難的是如何持續創新,將創新變成一種基因;成功不難,難的是如何讓成功不再是靠運氣,而是有跡可循,具備可複製性;創業不難,難的是成功後仍願意坦然面對現狀,懷抱著創業時的戰戰兢兢,嚴守紀律扎扎實實的走每一步。   本書談到許多企業經營的真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哩行軍的故事以及黑天鵝事件。二○一七年臉書算法改變,以及流量紅利消失的議題發生,很多仰賴網路做生意的企業驚覺自己對臉書廣告的依賴性太高;二○二○年的武漢肺炎重創了許多零

售與製造業,直到此時,這些企業才驚覺將資源配置在某個國家或區域這種高度依賴性是危險的。   依賴性,其實是讓企業掉進危機的不變因素。在二十哩行軍故事中,一位領導者根據天氣來決定今天的計畫,天氣好多走一些,天氣不好就少走一些,甚至乾脆休息一天,沒想到後來持續的大雪,導致團隊連續多日只有緩慢的推進,這個團隊的進展,基本上大量依賴於天氣這個因素。另一位領導者則不論天氣如何,每日嚴守紀律推進二十哩,他們按著自己的計畫與節奏進行,而非依賴於天氣,他們掌握了相對高的主導權。   很多企業依賴單一供應鏈,銷售過度集中在單一通路,或者營收來源仰賴一、兩位大客戶,但萬一這條供應鏈出狀況了呢?萬一銷售通路有更

強的競爭對手試圖壟斷呢?萬一這一、兩位大客戶不合作了呢?這些都是依賴性帶來的問題,而且這其實不是黑天鵝,因為當你願意面對現實,發生問題早已可預見。   我從以前就一直是柯林斯著作的忠實讀者,五年前讀和現在讀,獲得的收穫非常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書的內容始終精彩且充滿洞見。如果你也想了解一家公司如何躍升十倍勝企業,千萬不要錯過這本書。   游舒帆(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序 卓越是一種選擇   出版公司來信時,希望我提及本書能夠幫助投資人的部分。實際上,當我第一次看完《十倍勝,決不單靠運氣》這本書時,我聯想到書中所探討的原理,完全符合價值投資的基本原則,而當代最了不起的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掌舵波克夏的經營方式,也完全符合十倍勝原則。     首先,本書探討的是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外在環境下,持續保持卓越。而投資的環境本來就充滿不確定性、意外、運氣及各種衝擊。在這種狀況下,投資人需要一套「二十哩行軍」來維持狂熱的紀律。巴菲特的標竿很簡單,就是對照加計股息的大盤指數。只要他能持續打敗大盤,就代表他的表現良好。   每一個十年,巴菲特的持股都有所變化,而他的改變都做得很成功。從早期的買報紙,之後買入地毯和化學製品公司,到現在買入蘋果,絕大多數的投資人都沒辦法像他這樣成功的轉變,這是因為他擁有「以實證為依據」的創造力,他先射子彈,再打大砲,逐步調整自己的風格,保存核

心的同時又能刺激進步,所以避開風險的同時能夠獲得成長動能。   而波克夏公司手上的現金比重經常很高,二○一九年時高達三五%。很多人以為他找不到投資標的,或者認為他太過保守,但這就是一種「建設性偏執」。巴菲特總是在替未來的危機做好準備,他說:「波克夏總是對千年一次的洪水做好準備,事實上當洪水來臨時,我們還能賣出救生衣。」   而價值投資法就是一套SMaC致勝配方,它具體明確、有條理有方法,又始終如一。實際上,巴菲特對自己運用價值投資的成果,只謙虛地說:「如果一開始就成功了,那就不用改變了。」     講了這麼多巴菲特的部分,那麼柯林斯呢?身為書迷,我想特別談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第一個我

想談的是他思考的技術,我認為柯林斯最厲害的就是「運用模型」』的思考方式。從《基業長青》的太極符號、《從A到A+》的飛輪、《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的五階段脈絡,以及本書的金字塔符號,都能讓人更清楚地了解他的思考方式,並且有系統化的運用。      第二個我想談的是柯林斯的研究程序。首先,他運用大量資料,設定嚴苛的條件來撈出研究標的。再來,他運用了「對照的力量」』這種研究方式,可以看出成功組和失敗組的關鍵差異,避免統計上說的「生存者誤差」。最後,他運用海量閱讀,從中看出資料的形態,這也是他的強項。這樣的研究方式非常有效率,因此我也不客氣地把這幾招都學起來,運用在我的投資中。   第三個是大多

數人會忽略的地方,就是書末的附錄。我覺得附錄的精彩度不下於內文章節,尤其可以從中找到補足前一本書的重要概念。例如SMaC致勝配方,可說補足了《從A到A+》裡由刺蝟原則到轉動飛輪之間的具體步驟。若想徹底吸收柯林斯的概念,附錄是必讀部分。     我認為柯林斯和巴菲特其實是同類人;柯林斯從企管的角度研究卓越的公司,巴菲特則從投資的角度尋找偉大的公司,他們兩人從不同的面向去尋找相同的答案,如同用不同的語言描述同一件事實,並且身體力行。更棒的是,你不必自己從頭到尾去研究偉大公司的祕密,因為他們已經都研究給你看了,你只要直接運用他們的智慧,絕對可以省下不少時間和精力。   我從柯林斯的每一本著作中取得

拼圖,將卓越企業的拼圖拼湊德更加完整,並且比對台股中卓越企業的財報和媒體報導,用在我的投資之中。實際上,我覺得我做的最正確的事情,就是找對一個優秀的人來學習。柯林斯對於追求卓越不斷地持續研究、精益求精,如同本書的英文原名一樣:卓越一是種選擇。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序 企業盛衰之歷史性研究精彩產出   柯大師的著作從《基業長青》一直到這本《十倍勝》,可以說在企業研究的議題上有著一脈相承的思考邏輯,但每一本大作卻又各有千秋,這種具有歷史縱深以及研究範疇廣度的研究模式,可謂獨樹一格。多年來,解析/評論柯大師的文章十分浩繁,所以想對他的著作提出一個較特殊的解讀視角,其實難度頗高的,

但這次我想嘗試由史觀的維度,野人獻曝說說我的淺見。     近代歷史研究重心的轉折,最大的關鍵之一就是法國年鑑學派的興起,將歷史研究的焦點,從帝王將相延續的點線,轉移到歷史處境脈絡面的解析,從而讓我們能從更高維度、以更多面向的視角,去理解身處環境的演進及其牽動延展的歷史脈絡。年鑑學派據此基礎,重新建立了一種不同於傳統史觀(以人事變遷的「隨機性」為核心)的新史觀,以透過掌握客觀有據的環境因素與變量,梳理出「人物/組織/環境」三者歷史共時性的互動與權衡。   之所以小小闡述了年鑑學派,主要是希望讀者可以推敲一下本書的鋪排,如此就能感受到柯大師近十年來的著作研究模式,其實都有如史家研究時必先訂定「

研究方針、研究框架、研究步驟」,以求建立研究的科學性與邏輯合理性。更重要的是,柯大師堅持攫取具有科學意義的實證資料作為研究基礎,透過設定的「研究判准」,推導出卓越企業及其領導者在客觀在環境的考驗下,所展現的主觀行為能動性,也就是本書所說十倍勝領導者行為 :「狂熱的紀律」、「建設性的偏執」以及「以實證為依據的創造力」。這種不以一人之言行來斷組織之起落,頗有年鑑學派論史的風範!     對於要如何有效閱讀與應用柯大師的大作,應該是所有的開卷者不小的挑戰,因為許多好看的企業案例,大多以企業領導者/決策者的真知灼見為主,並以具戲劇性的事態演進為輔,雖仍具有相當的啟發性,卻容易流於見樹不見林的經驗論。而

柯大師往往透過大量的歷史資料,歸納出許多重要的抽象假設,然後從中論證出極為精要的行動準則。作為讀者,最重要的其實是如何歷史性地理解柯大師所揭櫫的行動準則,並以科學性的方式在企業中演繹這些行動準則的實踐方案。   在現今多變、不確定、複雜、混沌不明以致難以預測的時代,追求創新之餘,我們反而應該努力去了解與掌握哪些是企業經營恆久不變的要素,而這或許是本書給我的最大啟發。 盧世安(「人資小週末」專業社群創辦人) 序 堅守紀律,審慎抉擇,才是經營的王道   本書《十倍勝,絕不單靠勇氣》是知名的商業暢銷書作者柯林斯(繼《基業長青》、《從A到A+》之後,與柏克萊大學的韓森教授合作的最新作品。承襲

過去兩本書所採用的抽樣邏輯與質性比較分析方法,本書選出七家稱為十倍勝(10X)的公司,搭配優秀的同業作為對比公司,試圖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哪些內在因素會影響一個歷經環境動盪與淬鍊的企業、使其產生三十倍以上的股東投資報酬?     「哪些是決定企業長期經營績效的因素?」一直是策略學術領域上備受關注的議題。學理上的爭辯重點在於:究竟是外在的產業環境因素,還是企業內在的策略、組織與能力因素,決定長期經營績效的優劣?根據大規模樣本的跨時(longitudinal)研究結果,傾向於是企業本身的差異性決定經營績效。本書的研究基本上沿著這個基調,並且認為能夠歷經環境的震盪,能夠持續穩定成長,顯然是企業領導人做

了不一樣的決策選擇所致。據此,作者歸納了四項能夠成為十倍勝公司領導人所需具備的核心行為。   首先,他們發現十倍勝的企業領導人具有強烈的目標導向,並能根據目標建立明確的績效標準。不論外在是順境或逆境,都能以堅強的意志力確保策略與組織做法形成高度的內部一致性 (internal consistency),帶領組織成員達成目標,不讓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成為績效達成與否的藉口;作者形容這種高度的執行紀律如同「二十哩行軍」。   其次,本書發現十倍勝企業的領導人不會大膽投資於不確定的創新,而通常採取低成本、低風險、低干擾的創新實驗(先射子彈),再根據實證分析結果,決定是否擴大投資於較有成功機會的創新

活動(再射砲彈)。換句話說,十倍勝的公司會採取類似實質選擇權(real options)的概念,去面對創新的不確定性,先採取小額投資,取得進一步判斷的經驗值與再加碼投資的機會,待情勢明朗後,再決定是否大幅加碼投資;作者稱此為兼具創造力與紀律的創新行為。   再者,本書的研究發現,十倍勝企業的領導人面對環境的不確定時,會產生高度警覺、居安思危的心態;針對不同種類的營運風險,會採取建立緩衝(buffer)機制與降低風險衝擊的做法。同時,這些績優公司領導人會採取由遠而近的思考邏輯,評估對最壞情境的承受程度,然後決定實際行動的快慢;作者稱此為具有建設性的偏執。   最後,作者發現十倍勝企業的領導人

會堅持「具體明確、有條理、有方法,同時又始終如一」的營運模式,亦即堅守該企業的成功方程式(success formula),只微調而不輕易進行大幅變革。至於運氣的成分,他們發現十倍勝企業並沒有特別幸運,但因為具備前四項能力,導致其運氣報酬率較高。     平心而論,柯林斯所提出的領導決策邏輯,如策略與行動的內部一致性、實質選擇權、建立緩衝機制、堅守成功營運模式等,均非嶄新的觀念。但是,本書想與讀者分享的研究洞見是:十倍勝企業的成功並非來自勇於大膽冒險、敢於創新、速度至上、大膽變革與好運氣;相反地,十倍勝企業對於(導致其成功的)不變元素的堅持,明顯勝過對於(因應環境變化的)改變的熱情。另一方面,

十倍勝的企業能常保居安思危、戒慎恐懼之心,預留風險來臨時必要應變的餘裕資源,因而得以在歷經風浪後仍能產生倍數的成長。簡單地說,能夠有效拿捏「變與不變」之間的取捨,是十倍勝企業領導人能創造持續成長與績效的關鍵。   儘管本書所歸納出的結論甚為有趣,但實務運作上卻不容易實踐。一般而言,不輕易改變過去成功的條件應該是常人的慣性(inertia),而會尋求改變則往往是對於預期損失的必然反應;通常愈是成功的公司愈傾向於保守不變,但競爭力的衰落往往是因為該變時沒能及時改變。曾是世界五大品牌的諾基亞(Nokia),因為不願改變功能手機時代的成功營運方程式,因而失去跟上智慧型手機成長的機會,導致失去後續智慧

型手機成長的龐大商機。同樣地,曾是影像代名詞的柯達(Kodak)也因為無法改變以耗材為獲利基礎的成功方程式,遲遲無法在數位影像市場中翻身,導致申請破產保護。這些鮮活的案例更加證明,選擇變與不變確實是企業能否邁向永續經營的關鍵。   李吉仁(予新創業管理顧問公司創辦人,台灣大學管理學院EMBA兼任教授) 序 偉大企業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從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基業長青》開始,柯林斯一直堅持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斷用他的「對照分析法」,以最接近西方科學的研究態度,去拆解「管理」這門錯綜複雜的社會學,試圖從中抽取少數近乎「因果」的正向關係,二○○一年的《從A到A+》、二○○九年的《為什麼A+

巨人也會倒下》,以及二○一一的本書都是這個堅持下的產物。   既然是用最接近科學實驗的態度,除了柯林斯對照分析裡面必定出現的「實驗」與「對照」兩組企業體之外,還必須給每個實驗適當的限制。《基業長青》研究的對象是存活四十年以上、更換過數位執行長的偉大企業;《從A到A+》瞄準了經歷十五年平凡歲月、接著又出現十五年超凡表現的蛻變企業;《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則反過來研究從優秀突然衰敗的企業;而《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柯林斯對準的則是在「劇烈變遷」環境下還能有十倍於市場表現的企業。   為什麼要研究「劇變的環境」?事實上,二次大戰後近乎平滑擴張的「量產革命」與「中產階級崛起」時代早已結束,取而

代之的是一九九○年代末期開始,高頻率且振幅巨大的市場循環。在後全球化的今日,聯準會的寬鬆或緊縮、華爾街衍生金融商品豪賭、貿易戰、傳染病等各種因子,都可能透過全球錯綜複雜的經濟鏈結,放大成爲震撼系統的巨型黑天鵝。   這些劇烈的震盪雖然從單點發出,但往往有全球性、全產業的影響。假設這樣劇烈的商業環境短期內不會離我們而去,則現代的企業領導人必須學會如何在嚴峻的環境中生存,並且創造出遠超過對手的表現。而這,就是十倍勝研究企圖揭開的祕密。     柯林斯最終選出了七家有十五年以上出色表現的十倍勝企業,對照分析後得到一組非常有趣的結論。除了與A+企業一樣必須有第五級的企圖心之外,這些企業的領導人還有三

個共同特質,即「狂熱的紀律」、「以實證為依據的創造力」以及「建設性的偏執」。   所謂「狂熱的紀律」,並不是狂熱於規矩、嚴格要求公司上下遵守教條的那種紀律。相反地,它指的是絕不大開大闔、每天帶領公司全體朝著目標穩定推進的紀律。柯林斯稱這種行為叫做「二十哩行軍」,也就是無論天氣好壞,都以每天二十哩的速度往目標推進的策略,從Intel 的摩爾定律到 Apple 的一年一支 iPhone 都是「二十哩行軍」的好例子。   「以實證為依據的創造力」指的是不為創新而創新,務實處理新產品、新事業創造的態度。柯林斯稱這種行為叫做「先射子彈、後射砲彈」,也就是先求小打小贏,等到有足夠把握再投入大量資源的策

略。比爾.蓋茲(Bill Gates)用前面十年小規模試驗 Windows 作業系統,等到確認掌握了市場需求,再一口氣以 Windows 95 決勝負就是一個模範。   「建設性的偏執」指的則是領導人經常為可能的戰爭與威脅感到神經兮兮,卻又能引導這些情緒成為動力,驅使自己不斷為這些戰爭與威脅無所不用其極地準備,讓公司永遠處在糧草充足、士氣高昂的狀態下。柯林斯將這種行為叫做「超越死亡線」。   有了第五級企圖心,有了上述三種領導人的意志,十倍勝企業還必須貫徹這些精神。根據柯林斯的歸納,他們往往仰賴所謂的「SMaC 致勝配方」,也就是一套像「憲法」般的最高指導原則,來明白闡述本公司的種種「做與

不做」,好讓企業文化有長期且確實的存在。   到這裡,本書其實可說是完整了,但柯林斯居然沒有停下來,相反地,他「附贈」了我們一個章節,討論「運氣」,一個西方管理學研究幾乎沒人挑戰過的題目。柯林斯歸納發現,十倍勝公司與對照組間「運氣事件」發生的機率幾乎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雙方的「好運」與「厄運」相似。然而,真正讓他們表現迥異的是碰到運氣事件時,領導人能夠抓住機會順勢而上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運氣報酬率」。     讀完《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這本書,我綜合去思考柯林斯所提出的這些十倍者特質,心中的投射印象似乎與傳統「專業經理人」頗有差異,反倒更為接近一個身經百戰的「創業家」。想想也頗為合理,在

不斷變遷的環境中,每個領導人、每家企業的確必須長期處在「創業」的狀態中。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次,柯林斯用他的西方科學方法幫我們印證了這個兩千年的道理。   林之晨(台灣大哥大總經理、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 第二章  十倍勝領導力  一九一一年十月,兩支探險隊同樣做好了最後的準備,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現代史上最先抵達南極點的隊伍。結果在這場競賽中,一支隊伍贏得最後勝利,平安回家;另一支隊伍則慘遭敗北,抵達南極點的時候,只看到對手三十四天前插下的旗子已在風中擺盪,接著他們就開始為自己的生命展開辛苦搏鬥,最後慘遭風暴吞噬。這支探險隊前進南極點的五名成員最後都命喪黃泉

,他們在雪地上蹣跚而行,體力耗盡,又飽受凍傷之苦,終於在寫下最後的日誌、向摯愛的家人留言道別後,一個個凍死。 這真是近乎完美的對比!兩支探險隊的隊長,贏家亞孟森及輸家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不但年齡相近(三十九歲及四十三歲),經歷也相當。亞孟森曾率領探險隊率先成功穿越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也曾加入第一支在南極平安度過寒冬的探險隊;史考特則在一九○二年率領南極探險隊抵達南緯八十二度。 亞孟森和史考特出發前往南極的時間只相隔幾天,兩人都要面對來回一千四百哩的漫長旅程(幾乎相當於從紐約到芝加哥來回),和極端不確定的嚴酷環境。即使夏天的南極,氣溫動輒

可能降到華氏零下二十度,加上不斷怒號的狂風。別忘了,當時是一九一一年。他們沒辦法使用任何通訊設備和基地營通話,沒有無線電、沒有手機,也沒有衛星連線,假如失敗了,幾乎不可能有救援隊遠赴南極點拯救他們。結果,其中一位領導人率領探險隊成功抵達目的地,並安全歸來,另外一位領導人卻帶著隊員步向失敗和死亡。 這兩個人究竟有什麼不同之處?為什麼其中一人在極端嚴苛的條件下成功了,另一個人卻甚至連性命都不保? 這是很有趣的問題,對我們的研究主題而言,也是極為生動的比喻。兩位領導人都在極端的環境下追求極致的成就。結果在我們的研究中,十倍勝公司領導人的行為模式很像亞孟森,而對照企業領導人則比較像史考特。我們後面就會

討論這些企業領導人的故事,但我想在這裡先詳細說一說亞孟森和史考特的故事(如果各位想要更深入了解亞孟森和史考特的故事,不妨閱讀亨特福德〔Roland Huntford〕的著作《地球上最後一個地方》(The Last Place on Earth),這本書對於兩位探險家有詳盡而出色的對照分析)。